搜索

左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03

左传读后感。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左传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左传读后感(篇1)

读《左传》·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有感

2018-07-05读《左传》。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左传》中,《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历来被视为以弱胜强的战例。

鲁国(全境在今山东境内)虽是一个一等诸侯国,其辖下土地大约就是如今一个县面积而已。

齐国,也在山东境内,是二等诸侯国,其辖国却占有山东东部及山东半岛,地理上有渔盐之利,齐、鲁二国国力相比,强弱不言而喻。

鲁庄公十年,齐国攻打鲁国。在曹操的帮助下,鲁国打败了齐国。

此战,曹国采用敌疲我打”方针,并提出了理论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反击时机在敌方辙乱旗靡”之际。

时至今日,这些理论仍然为军事指挥官所接受。

因此,人们认定,《论战》是一篇军事文章。

细读《论战》,掩卷思之,该文还是一篇治国大文章。

目前,当敌人强大时,鲁re的庄公将不考虑双方的局势就发动战争。

曹刿问,你凭什么去打仗?吕庄公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我要把每天享受的衣些衣食分给别人。

曹刿告诉他,这种小恩小惠,广大人民没有得到,人民不会为你卖命的(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第二个条件是,他们向神献祭的时候,要忠贞不渝,不敢自夸。

用现在的话说,在精神信仰上,我是彻底忠诚的。

曹刿说,这些微小的信用无济于事,精神信仰不会帮助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在提出第三个条件之前:大小案件虽然不能一一处理,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所以曹刿回答:因为你尽心为人民办事,凭这一点,能够打胜这一仗(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得人心者得天下。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这是古代士大夫和封建帝王都认识到的。人民的心和人民的精神是建设国家的基础。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治国理政的文章。

成语人命关天”,一般人认为人命如天大,有识者则指出:这个天”是指天数”、气数。

如果一个国家的司法和执法部门出现问题,我担心这个国家会发生一些事情。

曹刿将司法公正与否来衡量民心向背,其见识确有过人之处。

说《曹刿论战》是一篇大文章,不是指其篇幅,该篇全文仅200余字,既阐明治国道理,又包涵军事理论,说它大实不为过。

文笔方面也很精采,文中用公将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公向其故”,用墨不多而刻画出一个不分客观形势、鲁莽行事和打胜仗不知其所以然的统治者嘴脸,又印证了曹刿食肉者鄙”的论断。

可以说《论战》在整部《左传》中,是很精采的章节。

左传读后感(篇2)

一隐公元年中写人之道与为人之道

隐公元年《左传》所记始末具细者非“郑伯克段于鄢”莫属。以其写人之道而论,虽冠于全书亦不为过。鄙意以为文中刻画之精绝当在郑伯:

纯以烘托渲染、旁敲侧击之法,鲜有直绘,且前疑后释,跌宕无常。“公闻其期,曰:‘可以!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寥寥不过廿字,直暴郑伯之心:纵弟使其行于险,绸缪使己胜于争。时人皆颂其孝友,归功于己,迁罪于人而世不知。

此若以“冷眼人”观之,足见其诈。昔读**《笑傲江湖》,金庸直以旁观者身份而写岳不群,其爱憎之心鲜有溢于言表者,仁义豪侠称誉江湖,而终则自曝其鄙,更见阴险。二者写法延于一线,此写人之妙境存于千年之前,实令人心折不已也!

当今之世,不谈君道,然不可不谈为人之道,我中华儒道千年,为人修身之道无日或绝。郑伯克段之事,窃有妄议也:若武姜者,纵共叔段为不教,谋庄公为不慈,乱国家为不仁。

若共叔段者,贪而忘本,恃宠而骄,怂母行不慈为不孝,叛兄行不义为不悌,为乱不爱民。至若庄公寤生,纵弟而不诲,则为不睦于兄弟之谊;归罪于母而不言己过,则为不孝于母子之情。可见古之帝王公卿虽鼓吹仁爱,实则不过高脚烛台,挂羊头卖狗肉之辈也。

聊以庄公为放矢之的,其所为不过求为一“君”,而遂陷弟不义,陷母不慈。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庄公深谙此道也。然吾侪为人处事岂可以计谋诡诈取其所欲耶?

而况逐弟囚母乎?孔子云:“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心中无仁,则碌碌于权谋而无所适;心中有仁,则内外空明而无所见污。若庄公者,去君道尚远,而况人道乎?

左传读后感(篇3)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的图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啊!

《左传》大量描述战争,这是时代赋予的内容。但要精确地捕捉每次战争的性质、简练地揭示双方的特点,生动地写出战争的全貌并揭示出胜败的原因,作者如果没有成熟的军事思想和外交斗争的经验,是不易达此境地的。故史学界有以《左传》为三晋人最后成书的推想,一则书中记晋事最多,再则记晋国战事又多,三则战国法家、纵横家多出自三晋,这方人士在军事外交上有深厚的积淀,故在讲习传阅中予以加工润色的可能性不无存在。其实由谁写成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左传》提供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外交斗争艺术,已成为我国军事学与外交学上的宝贵财富。

《左传》在编纂学上首创“君子曰”一栏,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的意义,为史家主体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后世史家效仿成传统,是我国史著中进行理论阐述的重要部分,也可视作是史书与子书结合的体现。从历史文学角度看,其叙事井井有条,以插叙、倒叙补编年之不足,使史事因果分明。构思情节,又往往放飞想象,踵事生华,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因此许多片段写得脍炙人口,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这大概渊源于瞽朦的说唱艺术,使文学与史学取得了完满的结合。至于其语言的运用,可谓雄健流畅,准确凝练,想来已是几代人共同锤炼的结晶了。刘勰所说“辞宗丘明”,我们可以再宽泛些理解,即实际上定位了《左传》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左传读后感(篇4)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下至鲁哀公。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之河中急流奔腾,诸多诸侯国政治上的动荡与变故,君王的生卒和更替,强宗大族的争权夺势,执政者的阴谋权术,国与国往来与战争等,告诉了我们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告诉我们了历史的经验。

我还记得书中最让我伤感的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的情节。一个只有家仇不顾国恨的人留下了永远的的凄惶,成功换来的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痛苦。读历史让我明白:没有胜者!齐桓公看似胜利了,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何等威风,却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发丧之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齐国霸业随之衰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何等英明大胆的改革使赵国国富兵强,强大的秦国都非常震惊。可是后来赵武灵王一个人被困在沙丘宫,没有人给食物,也不给水。英雄末路的赵武灵王饿的只有在宫里爬树掏鸟窝,他居然坚持了很久。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饿死。

我还记得吴越两国交战,吴国胜利,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夫差才对勾践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可勾践只是对吴王表面服从,但他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以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在越国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可谁能想到勾践忍辱卑躬屈膝,卧薪尝胆,最后却自缢而死。

在历史长河中,我发现了仁者如鲍叔牙,知人理解人;智者如范蠡,低谷中不逃避成功后急流勇退赢得另一片艳阳天。最愚蠢的莫过宋襄公,战争中讲仁义,不攻击过河的部队,不攻击没有列好阵的部队,最后几乎命丧黄泉。岂不知“春秋无义战”。

读史使人明智,一部春秋让我更深刻地体味到了社会的弱肉强食,各个时代都如此,形式不同罢了,有的明刀暗箭,有的冠冕堂皇,人性大都是丑陋的,狰狞的面目往往被温情脉脉的面纱所掩盖。历史的长河让我明白一个正真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恒古不变。

左传读后感(篇5)

左丘明的《左传》作为中国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代表了先秦文化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晋代学者贺循称之“史之极也”,宋代学者吕祖谦称之“接三代之末流,《五经》之余派。学者苟尽心于此,则有不尽只用矣。”足以可见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左传》的史料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记载非常丰富,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很多诸侯的治国霸业。所以《左传》是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列国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宝贵资料。特别是详细记载了诸侯、王室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些资料都曾作为后世史学家们的原始参考,如司马迁和班固等著《史记》和《汉书》的时候,都以《左传》为原始材料整理,《左传》的史料价值是得到公认的,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部史学上第一部编年体形式的书籍,拓宽了我国史学发展的长河,开创了先河。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记载的战争非常之多,多达四百多次,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如城濮之战、鄢陵之战、殽之战等,战争的时间,背景,起因,战争的经验等都记述的非常详实。更值得称道的是左丘明对于战争始终抱着客观的态度,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做到了不偏不倚。我想这些经典的战争也是后世兵家早期研究的对象吧。

我们可能太注重《左传》的史料价值,而忽略了其文学价值。其实,《左传》的文学性同样不容小觑。他能将那么多杂乱的历史事件有条不紊的叙述出来,并且对于历史中人物个性的描写也非常突出,生动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左传》也很好的传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认为这是对《春秋》的最完美的注解,“民本”的思想显得尤其突出。

它是我们文明古国的文化瑰宝,历代的学者们将其与《史记》并称,不是不无道理的。我们要善于发现这部“历史散文”的魅力。

左传读后感(篇6)

**《左传》所描写的另一场重要的粮食之战。春秋时代是兼并战争极为频繁的动乱时代,弱肉强食,大国争霸是这边一时代的特点。当时**是大国,郑是小国。

僖公三十年(前630年)**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利用**争霸的矛盾,游说秦穆公,分化了**联盟,使秦与郑另订盟约,加深**见的矛盾,这是**之战的原因。

故事按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展开,而且在情节中塑造了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等几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文章以卜偃传命——假托君命为开端,告诫晋国大夫们“将有西师过轶我”,渲染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从中可以看出**两国间争霸中原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就象箭在弦上一般,这是爆发崤之战的根本原因。晋文公于鲁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去世,三十三年春秦师已过周北门。可见秦袭郑是早有准备,而晋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它也获得了秦袭郑的情报,所谓“柩声如牛”的装神弄鬼不过是耍弄迷信手段来进行战争动员而已。

杞子密报是清代战争的直接原因。秦穆公一心追求霸业,得到杞子“掌其北门之管”作“潜师”内应的密报后,秦穆公的野心立刻膨胀起来,准备劳师袭郑了。他假惺惺的“访诸蹇叔”只不过是希望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附和而已,但当蹇叔陈述利害表示反对时,他非常恼火,仍一意孤行,悍然袭郑,点将出师于东门之外。

在蹇叔哭师时,秦穆公竟恼羞成怒,咒骂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寥寥数语,把秦穆公的刚愎自用、利令智昏、表现的活灵活现。

蹇叔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有政治远见的老臣形象,他竭力劝阻秦穆公出师伐郑,从战略上作了深谋远虑的分析,毫不犹豫地否定“劳师袭郑”错误做法,指出秦方——“师劳力竭”,结果只会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方——“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不可行,而且还会丧失杞子内应这样有利的条件;晋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必然会密切注意秦师态势,抓住有利战机,利用有利地形,“御师于崤”。蹇叔抓住**争霸的利害关系所进行的战略分析,是很中肯而有预见性的,但秦穆功完全听不进去。虽然蹇叔的进谏失败了,但并没就此放弃,他哭送与师出征的儿子并做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他希望秦穆公能醒悟,停止侵略战争,以免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损失。

《蹇叔外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忠于国家的老大臣形象。

下文叙述了秦军在行军途中的骄横和袭郑无功的情况,这里有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和皇武子辞客三个故事情节,并一一验证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的预言。(wWw.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秦军过周北门表现极为骄横傲慢,作者通过王孙满的议论暗示秦军骄兵必败的结局。在这里,作者创造了一个尖锐而聪明的形象。王孙满年纪尚小,但他有着非凡的智慧,他不为秦师表面的威武和强大所吓倒,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秦军纪律涣散骄傲轻敌的本质,得出“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的结论。

秦军在滑地碰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个爱国重义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有被偷袭且会有亡国的危险时,急中生智假脱君命,慷慨地“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并“使遽告于郑”,阻滞了秦军的进军,使郑消除了内患,做好了防备图象的准备。

郑公得到情报,觉察到杞子等人的内应行动,于是皇武子一番巧妙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杞子、逢孙、扬孙,使秦军陷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的困境,被迫撤军。至此,秦军远涉千里,袭郑无功,“师劳力竭”,失败的征象已露端倪。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战争的爆发和结束,这是战争的第二阶段。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文嬴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进一步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

秦军袭郑无功,“勤而无所”,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在回师途中还是要经过晋过险要之地崤山,对此晋国绝不会放弃削弱霸敌的良机。鲜府之战反映了晋朝统治者的渴望。他抓住了秦国“以贪勤民”师出不义的弱点,驳斥了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的所谓仁义之说,认为“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明确指出**争霸中原的利害关系。此外,他由提出伐秦的另一理由是“天奉我也”、“违天不祥”,用天命论来激励士气。咸福的骚动,充分代表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利益。

晋襄公统一了姜戎部落,以孝为兵,这说明晋襄公动员范围广,争霸决心大。**两军,一劳一逸,一骄一慎,一方“入险而脱”,另一方据险而伏,秦军全军覆没,三帅被俘,结果完全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同时在结尾中通过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将这三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完整和丰满。如先轸的耿直忠诚和深谋远虑已在他和栾枝的论辩中表现出来了,尾声中有增添了他问秦囚时盛怒之下的怒唾于朝的细节,就把先轸的鲁莽暴烈突现出来。又如秦穆公,作者在蹇叔哭师的情节中主要刻画他刚愎自用的一面,而在穆公向师而哭引咎认错的尾声中又表现了他勇于改过的一面。

这样,顾的战争就始于秦公亩的一心一意的行动,并以总结教训和承认错误为结束。故事和人物都比较完整。

《左传》描写的人物种类繁多,许多人物性格鲜明。晋文公是左传着力描写的人物,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窜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成熟的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形象,它在即位前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骄奢,确实是个昏君。

但作者也展现了她宽容与抗争的形象,描绘了一个复杂的君主形象。

齐桓公也是《左传》中的一个人物。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落,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兼并,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其中,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

齐国是姜商的附庸国,是西周东边最强大的附庸国之一。从姜尚下传到第十四个君主齐襄公当政时,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并且由于他赏罚不明,诛杀不当,臣民人人自危,甚至连他的亲兄弟也害怕被害,公子纠由管仲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688年,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

襄公死后,齐国没有君主。各派大臣都开始了策划拥立君主的活动。管仲和鲍叔牙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但现在他们想帮助各自的主人赢得齐王的位置。

这时,齐国贵族和高家贵族秘密派人到莒国召小白回家;而此时鲁国也正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另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边守侯,阻拦公子小白回国。管仲到了莒国的边界,偶然遇到了鲍叔牙和儿子小白,急忙赶往齐国。管仲见此情景,连忙掏出弓箭对准年轻人小白**,但弓箭只是用钩子打铜衣,没有伤到他的身体。

为了迷惑对方,小白假装中枪,大喊大叫,摔倒在车上。听到小白死了的消息,护送少爷回齐国的军队觉得没有人再和他争论了,于是放慢了行军的速度。而公子小白和鲍叔牙一行却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地赶到齐国的首都临淄,登上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登基后,立即出兵,在乾燥之际击败鲁军,并请鲁帝杀子,送管仲回齐国。齐桓公为什么不杀管仲呢?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治国的本领,非常敬重和珍惜,于是向齐桓公推荐。

齐桓公谦虚地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果然拜管仲为宰相。

管仲就任齐国总理后,协助齐国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内务、军事改革,使齐国很快繁荣富强。齐桓公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对外扩张,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所谓“尊王”就是尊重周王室,承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攘夷”则是联合中原各个诸侯中的力量,共同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进攻和阻遏楚国向北发展的势头。

当然,这实际上是用皇帝的名字来指挥其他诸侯统治中原。齐桓公通过举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果然奠定了齐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

"左传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