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考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06

高考观后感十四篇。

为满足你的需求,笔者特意整理了“高考观后感”。或许很多人都感到难以写下观后感,没有头绪。在观影的时候,我们会被精彩的剧情所感动,而个人因素也会影响观后感的体验。以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下宝贵的回忆,观后感能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高考观后感(篇1)

高考对于中国的学子来说绝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12年的寒窗苦读,换回来的却只是那三天的几张白纸,对于它的争论,从未在每年有几百万考生走进考场的中国大地上消失过,但无论你骂它还是黑它,不可否认的是,它毕竟是当前中国最为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他为无数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成才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捷径。也许今时今日的高考早已弊病重重,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但是在30年前,它却承载了无数青年甚至是中年人的梦想和希望,对于他们而言,高考就是他们没有指望生活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电影的开头,几个来自南方的插队知青行走在辽阔苍茫的东北大地之上,嘴里哼唱着那个年代的专属歌谣,他们身上衣服的颜色单调且破旧,细看下来,不过黑灰深蓝三种,并不是这群年轻人不爱美,只是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如此的颜色才能彰显出严肃和活泼。走在他们最前面的老迟是这个农场的革委会主任,为人热情豪爽,对工作充满干劲,拥有一个东北男人的所有特质,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乐观之人,最近却徒增了不少忧愁,原因就在于他手下最得力的爱将潘志友和知青中的右派女陈琼谈起了恋爱,一想到这,老迟便常常夜不能寐。

那时的夜晚不似今天这般夜生活丰富,每当夜幕降临时,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围在农场的流动电视放映机前关心国家大事,这一次他们人在东北,电视上放的却是千里之外北京的一场足球赛,这本是百无聊赖之事,但是当邓小平出现时,农场还是沸腾了,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这位三度被打倒,却又三度复出的伟人出现,必定要有大事。知青们大声喊叫着,诉说着对于领导人的崇拜,负责蹬幻灯机车的潘志友在工作间歇望了陈琼一眼,却发现后者也在深情款款的看着他,两人眼神碰撞的一刹那,脸都似红苹果一般鲜艳,这种在现在看来偷偷摸摸的爱情,却是那个消息闭塞年代最为美好的事物,骨子里透着一股纯净。

但是那个年代的爱情往往无疾而终,老迟的一句出身不同叫醒了潘志友,你可是要接我班的人,怎么可能和那个右派女有什么瓜葛呢?而老迟的一句现在满世界都在抓纲治国又把三分场所有的知青拉回了现实,尽管他们已经在这待了11年,尽管他们从青年即将步入中年,但是这种看不见明天的生活却还是要继续下去,对于他们来说,上山下乡浪费的不仅仅是些许体力和精力,更有大把美好的光阴,而他们对此却无可奈何,只能任由时光飞逝,长吁短叹罢了。

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时,老迟正带领着大家在焚烧秸秆,当纯正的国语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时候,大家明白了一点,这种生活到头了,旧有的生活于他们而言早已如焚烧过的秸秆一样,渣都不会剩下,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展开双臂去迎接美好的新生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一种对于未来有所指望的笑容,那笑容透露出希望和美好。但是老迟却不这样想,十几年来,他一心要闹革命,他闭塞农场的消息,只是希望这些知青能够接他的班,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但是现在一些风言流语就把这里搅得鸡犬不宁,他不会接受自己的权威被如此践踏,因此他要阻止这些知青。但是他却不知道,火山一旦要爆发,仅仅靠人为是抵挡不了的,个人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总是无比渺小的,在大的历史趋势面前,老迟也不得不接受现实,恰如陈琼父亲所说,地里的庄稼可以耽误1年,那人呢?

这11年间,全国又耽误了多少人呢?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当时,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受过教育的人都是有知识、改变国家的人。

2009年是建国60 周年,那一年有许多主旋律的电影上映,高考1977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它的质量不算上乘,制作和演员表演也还只是勉强及格的状态,但是他却值得一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部情怀之作,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部作品那样简单,其中更有对于那个动乱年代的反思,以及对于高考恢复的情怀,导演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他更加懂得怎样去讲好这个故事,当一个故事足以触动千万人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个故事那般简单,它更是一种情怀,而这情怀,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

高考观后感(篇2)

该影片以1977年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的多、伟大的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那时的中国根基未稳,百业待兴,国家贫穷,国家领导人迫切地希望国家快速地富裕起来,因此提倡的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一个工业大国,鼓励大跃进、知识青年下乡等,而在此期间领导人也形成了一些错误判断,导致了对所有知识青年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的*****,从1966到1976年,整整持续了十年,在这漫长的十年中,所有的知识青年感受到的只有压抑、痛苦,却看不到未来在何方。然而,1977年,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归来,当务之急是提出恢复高考,中国共产党也召开会一,一致通过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同志的这一举动,无疑给了所有渴望学习、渴望知识的有识青年希望,让他们可以改变命运,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都说知识就是力量,而中国就需要这力量,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当看到影片中的青年们的手共同举高着一个渺小的收音机,认真听着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制度”,激动地泪流满面的时候,我似乎能体会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高考的期盼。因为他们想学习和参加高考,他们每天都在等待机会,即使他们等了11年。而现在,他们沉睡了11年的心脏重新开始跳动起来,他们热血沸腾,感觉到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契机。

他们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父亲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为了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就为了赶上沉睡11年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为了赶上这新时代的第一班火车。可见,他们如此渴望、执著地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邓小平同志的决定中,我们可以看到领导人的热切,他们渴望把自己的知识回报给全国,回报给每一个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因为国家要继续前进,需要各种知识的支持。而由于受长期“左”倾错误干扰,想要重新恢复高考制度的任务无疑是非常艰巨的,但是邓小平同志以他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排除万难,果断决策,拯救了无数渴望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知识青年,使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

他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教育理论,已成为邓小平思想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深入载入史册。

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突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人才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邓小平同志无疑是促成这些的关键人物,历史和人民将会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在这重要的转折关头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他永远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伟人。

高考观后感(篇3)

回首二十一年前我的高考,也咽过很多辛酸和苦涩,也有过很多坚韧和顽强,但和主任公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羞于启齿。如今为人之师,我发自肺腑地赞佩作者之余,不由得催问自己:那么恶劣的人生境遇,为什们他不放弃高考?

那么坎坷的命运历程,为什么他能考上大学?我苦苦思索了许久,终于明白,他的执着源于他对高考的理解——高考在考决心,高考是人生第一个转折点,高考考你有没有信心做个有用的人,做个你所羡慕的那个人;考你有没有决心回报爱着你的人等;他的进步源于他选择了笨拙却合理的方法——订学***和时间表,以弱不强,强项让它更强,把题写到纸条上,卷成纸捻子,抽题限时完成等;他的成功源于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没上高中,我也要考大学”、“不考不行”。

现在的学生比作者要幸运几十倍要幸福几十倍,为什么有些人学不进去关闭自己上大学的门?为什么有些人想上大学却考不上大学?不是不懂事,而是不懂得高考的意义;不是脑筋不够用,而是不想用脑筋;不是缺少智商,而是目标不明确意志不坚定。

这给我的教学提出了一个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能不能单纯强调智力因素,一味地抓学习?《我的高考》呈现的伤痛和眼泪肯定地告诉我“不能”。

死咬学生成绩,不一定如愿以偿,可能会夺走学生的学***,成绩不进反退。仔细想想,往往被无情忽略的非智力因素,正是激活智力细胞打开大脑潜能的催化剂,正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加油站。因此,教学必须改变单腿跳跃的方式和方法。当两个轮子一起转动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想、习惯、态度、勇气、毅力和毅力。

借助这短短的纪实片,我召开“励志成才”专题班会,苦口婆心地解读贫穷、磨难、拼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达目标不罢休等性格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心置腹地阐释励志方能成才的因果关系。学生们擦去眼角的泪水,转着水汪汪的眼睛听我说的每一句话,静静地、仔细地领会作者成功轨迹所反映的真实情况。他们还是十八岁的年龄,但确实看到了比这个年龄多许多的雨、风沙、阳光。

我宣布早晨站着背英语提振精神,学生们齐刷刷地站起来,胜过北方旷野上挺拔的白杨树,声音糅合在一起,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我坐在监控中心,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我会告诉你,今后,我每周要跑两次晨练,发扬团队精神,锻炼身体,锻炼耐力,学生们会微笑着期待。

不久,班里的两名成天睡觉的学生主动加入体育训练的行列,大早跑向校外很远很高的七佛山。他们找到了方向,找回了自己。

又是一个星期天,班长庞婕告诉我,以往上自***声响过,教室里嘈嘈切切,半天静不下来,今天,静悄悄的,特别静,都在那学习,好像一下子长大了,知道学***了自己。

“我考上了!我考上了!”这是作者拿到山西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一路狂奔擎举抡园的拳头呐喊的声音。但我觉得更像是明年高考第二中学学生传来的好消息。

高考观后感(篇4)

范文一:1977年是*****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付出的不仅是汗水、眼泪,有时还有鲜血。

电影开头的那一幕令我们大多数学生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后来,我坚持不住了。我在终点前半米摔倒了。

我们都被他感动了。我们临时决定改变规则,把终点线向后移一米,让他参加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点,至少我们不会因为出生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了。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些日子读书是一种福气。上课是我的梦想。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没有人强迫他们学习,是他们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

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范文二:生于1977年末的我,对于那年全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隐隐约约在父辈们的口中知其一二。

1997年是高考复苏的一年,也是最深刻的一年。

1977年的高考是一场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热潮。

高考1977描写的是一群南方人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下乡的知青生活,描写了他们为了追求幸福,借助高考逃离北大荒的矛盾与痛苦,幸福与追求.而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历史反革命的父亲为了女儿能踏上这迟来11年的改革火车,不辞千里为女儿送上复***书和解开女儿的政治思想包袱,甚至为了女儿能通过政审关,在那个政治气氛浓厚的年代里,不惜以身试法,私刻公章。

这都是为人父为了自己的孩子啊!!!!!已为人父为人夫的我,想起自己当兵时,自己的父亲为了我能健康成长,同样是费尽脑筋费尽心思,而年少叛逆的我偏偏忤父亲的意。

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此时我怀着一份感恩的心谢谢父亲给了生命给了我思想,虽然很多思想在现今社会是错的,但一条永远是对的,那就是做个好父亲做个好丈夫。

我永远为你感到骄傲而自豪!!!范文三:1977年看了高考后,我感觉很好。可以说这部电影拍的很好。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死板的电影。我以为这样的主题电影总是会被学生、家长和老师用三维的方式来描述,然后我明白了这不是这样的。

本片从细微入手,围绕黑龙江农场三分厂的插队知青展开。

以时代的变迁为大背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穿插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强子、阿三等人之间的友情,还有老迟这一级组织在时代变迁下,对于渴望知识青年从顽固到帮助的过程,语言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从一个特别的视角,诠释出爱情、亲情、友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时代的变迁。

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会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总是会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

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

正如陈琼父亲陈甫德在片中所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

影片中其实描述了两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一是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

在那样的年代,许多的爱情都是一种渴望最终很难实现。

当时的成分观念和组织省察太严苛和偏激。

正如在影片中,老迟对潘志友说,你的成分好,又是干部,她也长得不咋地啊,为什么喜欢上她,你小心以后,交结婚申请,不给盖戳等等话。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琼以极大的勇气离开了潘志友,潘志友以极大的勇气把陈琼送上了新时代。

在影片中,陈琼对潘志友说,“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还有一个爱情故事就是陈琼的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

陈琼的父亲被谴责为历史上的反革命分子,被迫断绝六个亲属。

在影片中陈琼曾哭着在门外对父亲说,“妈妈在去世前让我一定要转告你,如果有来世,她还愿意和你做夫妻。

”“历史反革命”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留在未寄出的信纸上,那些无奈的呼唤,“琼儿”,跨过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书信,和一摞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以及假公章的证明材料。

在那样的非常年代,不仅爱情无望,连亲情也是奢望……。

也难怪陈琼后来只能对着远去的火车大叫“爸爸”。

强子,阿三等等人之间的友情也是很让人感动的。

过去,知青的出路是推荐大学教育和招生,否则他们只会永远在这里。

例如,阿三做为已经招工的知青,为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可能的消息就跑十几里地,给其他知青们带去。

后来,为知青们带去最新的报考信息,虽然那是一个很破旧的收音机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在当年来说也是很难的了。

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很感人的。

在那里的8年里,他们没有看到任何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每个人都开始自发地恢复。为了找回,强子晚上偷了书,但不幸被巡查人员抓获并送往派出所。

临走前,警察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一整袋书被没收了,但还剩下一套高考卷。

受苦之后,他们就像盲人一样,重见光明,每天疯狂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为了争取报名的权利,强子不惜绝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群知青拼命追火车去高考的情景。

他们中一直有人摔倒,并互相搀扶,但还是不断地有人掉队。

我想他们拼命追求的不仅仅是火车,还有希望。他们想找回在深山雪山中浪费的11年青春。

影片结尾,一直老顽固一样,企图用公章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驾驶农场的拖拉机把他们送进考场,送进新的时代。

老迟腰上挂着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样的公章,为陈琼担下了私自递交假证明的罪名,“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

他乐着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最后的镜头是老迟在农场的广播,“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

好啊,去北京上大学!张国强,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老迟的声音依然通过大喇叭响彻农场的各个角落——空旷的田地,寂静的草场,从前知青们常常嬉闹的院落。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这是里面的台词,话里讲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32年前,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无数下乡下山的指识青年走进了高考考场,也延伸出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沉重话题。

这是电影的结尾,但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对我们80后也很有教育意义。

也祝福青年朋友们54青年节节日快乐!

高考观后感(篇5)

1977年,除了历史教科书上很少有印象外,对我们来说不是很清楚。

1977年,骚扰中国人民十年的中国共产党结束了。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然而那时的高考远非能引起我等90后的共鸣,高考在1977年的那种可贵,现在才知道,原来久旱后的甘霖那般甘甜。

这是一片广袤的荒原,这是一片热土,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知识分子洒下了他们最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

我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承诺。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这是一个呼吁劳动人民万岁和劳动光荣的时刻。但只有劳动不能改变中国的贫困,只有劳动不能满足中国青年的梦想。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无知也可以改变命运。

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知识是人类进步的灯塔,是国民身体中鲜红的血液。当知识遭遇不幸时,有知识的人和想学习知识的人必须同样不幸。

我们不再读书,也没有书可读了;我们以前很高兴每天不去上课,但很快就发现读书年龄的人没有书可读意味着什么。自1968年以来,一批批学生被学校开除。教育的停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田里的庄稼推迟了,但已经荒误了一年,但是人呢?人被耽误了11年,11年要耽误多少孩子啊?

1977年以前,人们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事实上,恢复高考也将这些权利还给了人们,使人们能够通过努力选择自己的命运。当年是没有选择的,说上山下乡就上山下乡,随后的招工、上调、工农兵大学,没有一样你可以自己选择,必须服从。

在那个时代,个人理想的实现是一种奢侈。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谈何人才辈出?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是的,邓小平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是的,30多年的高考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没有邓小平,就没有1977年高考的恢复。没有高考的复苏,未来30年就不会有波澜壮阔的改革。没有1977年高考的恢复,就没有未来的改革开放人才。

教育是民族的基础,十年的树,一百年的人才,人才是国家崛起的不竭动力。回顾今天,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在世界上腾飞。我想,我们应该感谢邓小平。

知识就是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力量。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站在了世界的国家森林中。

无论考试中有多少批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至少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高考1977,这是你的不期而至,这是你的如期而至。

高考观后感(篇6)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我看过后有几点看法.

1.知青们决定用扛大包的方式来决一胜负,看谁拿到推荐表.这段情节我觉得不真实.

这么简单?如真这样一来,大学里学生不都是大力士相扑队了?女生个个是600公分了?

听说有人用300元来对付合适的人,拿到了推荐表。在那个时代300元是一笔巨款。女知青和合适的人睡了,拿到了推荐表

生活的现实很残酷啊.中国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豁然敞开,但跳龙门进全日制大学的是很少的一点点人.大都是老三届中的高中生和搞得到复***的人.

知识改变命运?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知青回城政策是阳光政策

要谢谢邓小平啊.

2.影片中的裸露镜头,我觉得虽感人但不真实.好像是影片中的"味精".

3 我们这一届是不幸的.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被忽悠.

一会儿停课闹革命,一会儿复课闹革命,没啥书读一会儿要考大学了,真来不及应对.76届中功课好的不止黄文福、罗萍、娄邦、邵幼瑜等同学吧.更多的人只能通过自学才完成学业.

4.人的一生是很容易被稀里糊涂荒废的.

5个。这部电影仍然很感人。看到改革委主任开着拖拉机送知识青年到考场,我很感动

当看到女儿骂父亲时,我很震撼.家庭出身深深地影响着后代的前途.大人也无奈痛苦啊.

但是有时候,家长像莫素里尼总是有理.出身不好怪不得大人,你可以争取做可教育好子女.没能力辅导孩子,可以说读书靠自己.

不管孩子不培养孩子,可以说顺其自然,没钱供给孩子读书,可以自强不息......父母亲总是有理的,振振有词的. 懂得这一点,所以我总是很坦诚地告诉孩子家里的情况.

什么可以提供,什么不能提供。与儿童平等沟通。充分尊重,细心呵护

让孩子们做最后的决定。我只是啦啦队队长,后勤部长,信息官和高级秘书

高考1977观后感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在高考这个战场上,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了心中理想的殿堂。不久前,我看了描述高考制度恢复时间的故事片《高考1977》,感触颇深,难以自已。

我从来都没想过,如今被社会广泛诟病,被誉为现代科举制度的高考在那个年代是如此的被那么多人看重、珍视,我也从来没想过,如今对于广大学子们唾手可得的高考机会在那个年代是竟然是那么难得。

影片《高考1977》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当时我听了心潮澎湃。

这句话中的老人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35年前,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无数下乡下山的指识青年走进高考考场,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然而,在这背后有一个沉重的话题。当现在的我们把高考仅视为一块跳板时,从未想过它在上一辈心中曾今是那么神圣。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也是历史的转折,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

电影呈现的1977年高考改革的日子里,那些普通人,为了改变命运所做出的挣扎!影片围绕着黑龙江农场插队的知青展开,他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在那里的8年,他们看不到任何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每个人都开始自发地恢复。为了找回,强子晚上偷了书,但不幸被巡查人员抓获并送往派出所。

临走前,警察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一整袋书被没收了,但还剩下一套高考卷。

受苦之后,他们像盲人一洋中见光明,像疯子一样每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那个冬天,类似的学习习惯在全国随处可见。在读书无用的时代,仍有不少人暗自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是他们要真正实现鲤鱼跳龙门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的管理者的思维的差异,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与命运的抗争,为了争取报名的权利,强子不惜绝食**,为了女儿高考的机会,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老陈被迫私刻公章伪造平反公函。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人们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大学校园,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错过了唯一的机会。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

在影片中,老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参加高考并不重要,能否录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得永远记住,因为不尊重知识,物质就会泛滥,这是那一代人最痛苦的记忆。

1977,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一场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热潮。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5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是,35年过去了,高考在这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是所有知识青年的转折点。

如今,我坐在这个课堂里,深刻的感受到,不是一次的成功和失败便会决定一生的命运,人生是由很多的成功和失败组成的,最最关键的是自己一生坚持不懈的奋斗。

无论怎样,我都会奋斗不止。

高考1977观后感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由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和陈甫德主演。影片描述了1977年以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他们等了11年。当他们的知高考恢复后,所有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

但是,想参加高考的人必须有推荐表。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矛盾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却意外身亡。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最后,老迟看到这么多人上大学,笑得很开心。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

如果我们现在整天无所事事,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会后悔的。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观后感(篇7)

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广袤的荒原,这是一片热土,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知识分子播撒着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我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承诺。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这是一个呼吁劳动人民万岁和劳动光荣的时刻。但只有劳动不能改变中国的贫困,只有劳动不能满足中国青年的梦想。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

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

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

拖拉机抛锚时,时间紧迫时,他们毅然选择用脚丈量通往梦想的道路。他们在雪地里奔跑,在树林里穿梭,一个摔倒,另一个停下来;一个摔倒,一群人抬着他,他们这样奔跑,从黑夜到黎明,从现实到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不要浪费精力,是的,这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警察偷偷地在他的包里放了几本书。

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参加考试的孩子,他应该要求冒充招生办主任,最后为女儿伪造一份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困了11年,灵魂终于走出了茧。我们需要高考!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高考和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窄的农村,他让我有了那么多的激情和梦想,他让我度过了三年的忙碌和充实。

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高考1977,这群年轻人最终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每一滴为梦想而流的泪,都将浇灌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蕾!

高考观后感(篇8)

从前,高考对我来说是**的。就像一座山挡住了我的路。

直到,我遇到了《我的高考》……

影片中的“我”因为家里穷而上不了高中,看到这,我的心中充满同情。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家庭状况可以决定他的学习,甚至他的命运。在安永全遇到种种打击后,我认为他的成功机率太小,但经过他的努力拼搏,近乎拼命般的学习后,竟然考上里大学。

我震惊了!

没想到,生活条件比我们差一百倍的安永全,竟然凭借自学和顽强的意力考上了大学。不仅如此,我还佩服他早上拉货,晚上学习,把头吊在梁上,扎头的精神。是的,高考本就残酷,既然选择了高考,就应该面对事实,如同安永全一般努力拼搏。

穷,阻挡了那个年代无数孩子的梦想,也阻挡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但还好,影片中的“我”没有因为“穷”而放弃学习,一番苦读后,终于金榜题名。

我的心风起云涌。今天的条件,今天的环境,即使因为贫困而辍学的人很少,九年义务教育,也为孩子们创造了一条上学的道路。

在旧村子里,他们贪图黑暗。在干净的教室里,我们心不在焉。这样好的条件,我们依然不肯努力。在比他们幸福百倍的生活中,我们还有何理由不认真学习,不努力拼搏?

未来学家弗里德曼预言:“xx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影片中也提到,高考,考的是决心,是态度。现在的我,在高考的眼里已经不再渺条了,它有一个模特般的、棱角分明的站在我面前,等着我冲刺!

高考观后感(篇9)

30年来,在高考领域,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用手指一挥,踏上了理想的殿堂。不久前,我看了描述高考制度恢复时间的故事片《高考1977》,感触颇深,难以自已。

我从来没想到,被社会广泛批评、被称为现代科举制度的高考,在那个时代被那么多人所珍视和珍视。我从来没想到,那个时代,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的高考机会如此难得。

影片《高考1977》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当时我听了心潮澎湃。

这句话里讲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35年前,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无数下乡下山的指识青年走进高考考场,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然而,在这背后有一个沉重的话题。当现在的我们把高考仅视为一块跳板时,从未想过它在上一辈心中曾今是那么神圣。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也是历史的转折,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

电影呈现的1977年高考改革的日子里,那些普通人,为了改变命运所做出的挣扎!影片围绕黑龙江农场的知识青年展开。他们响应了下乡的号召。在那里的8年里,他们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开始自发地复习考试。为了找到复习材料,强子晚上偷了书。不幸的是,他被检查人员抓到并被送到了警察局。

临走前,警察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一整袋书被没收,但留下了一套高考复习材料。

受苦之后,他们就像盲人一样,重见光明,每天疯狂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那个冬天,类似的学习和复习在全国随处可见。在读书无用的时代,仍有不少人暗自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是他们要真正实现鲤鱼跳龙门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的管理者的思维的差异,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与命运的抗争,为了争取报名的权利,强子不惜绝食**,为了女儿高考的机会,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老陈被迫私刻公章伪造平反公函。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人们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大学校园,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错过了唯一的机会。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

在影片中,老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参加高考并不重要,能否录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得永远记住,因为不尊重知识,物质就会泛滥,这是那一代人最痛苦的记忆。

1977,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5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是,35年过去了,高考在这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是所有知识青年的转折点。

如今,我坐在这个课堂里,深刻的感受到,不是一次的成功和失败便会决定一生的命运,人生是由很多的成功和失败组成的,最最关键的是自己一生坚持不懈的奋斗。

无论怎样,我都会奋斗不止。

高考观后感(篇10)

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词。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把人生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岁月。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人害怕高考,也有人仍然主张取消高考。

看过《高考1977》这部影片,我对高考,对那个陌生又有点熟悉的年代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以往也听人讲述过那段岁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感到懵懂。现在,当故事变成电影时,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一批热血青年的奋斗,看到了早已逝去的和平精神和追求。

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不能再忍受艰苦条件的煎苦。但在新时期下,我们的心智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忽视了自己的追求,变得迷茫不安,失去了对梦想的渴望。

在影片中看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奋斗,我感到羞愧和自责。只有人们不断追求,才能有进步和发展。如果他们失去了目标,就没有办法发展。这是一个人的情况,也是一个国家的情况。

在影片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参加高考并不重要,能否录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这句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因为失去了对知识的尊重,物质就会泛滥,这是那一代人最痛苦的记忆。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因为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高考1977》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励现在的年轻一代,有梦想就会有希望,把握现在的美好生活,抓住机遇,珍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影片中许多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老迟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他没有文化,粗暴,但原则性强,党性强,甚至有点不讲理。当得知中央恢复了高考,知青们可以参加高考时,老迟曾猜疑过,彷徨过、抗争过,他不想放走这些他眼中的孩子,“骨干都走了,农产怎么办?”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老迟转变了,他的父爱被唤醒了,看到这些渴望未来的孩子们,他放弃了自己曾经的坚持,加入到拥护高考的队伍中来。

最感人的一幕是,那些没赶上火车的受过教育的人陷入了绝望。一个熟悉的声音救了他们。他们很晚才来到拖拉机旁,把孩子们带上路。他开的车,不仅是想考的孩子,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老迟从一个时时刻刻抓住印把子不放的权迷,从想方设法阻扰知青报名参加高考到亲自开拖拉机送知青高考的转变不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体现吗?!

高考观后感(篇11)

绿叶对根的情意

刘欢唱的歌词大意:

要问我到**去,我的心依着你

要问我到**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 要问我到**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我是你的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上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

4,不得抄袭。

浙江省余姚中学潘昭娣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浙江卷自04年自主命题开始,都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还是第一次。从本质上讲,新材料作文脱胎于材料作文,但又不限制文体,同时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更具灵活性、新鲜性与开放性,也更能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新材料作文因其“新”的特点,容易给考生设置一些无形的障碍。

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理解材料,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义,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来构思构图。就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不是话题。如有的学生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情意”,则有可能偏题。

其次,要考虑绿叶与根的二元辩证关系。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昌茂,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

有很多考生应该会提炼出“感恩”的观点,比如“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等等都可以,但是像一般的帮助别人,比如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情人之间的互相体贴,陌路人一个友情的微笑,身处尴尬时一份温馨的怜悯等等就与材料中的“感恩”之味有点距离,因为它们都脱离了“绿叶与根”的关系。

第三,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考生的思维能力。近年来,浙江省的命题定位十分明显,即:激活学生存量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关注现实,引导学生真实、善良、美丽的心灵和开放多样的思维。

如果考生能超越“感恩”,能从材料中品出根与绿叶的延续性关系——“给予与吸收,及再给予”,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比如“乡愁的文化心理”等,则能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容易得高分。

总之,在全国大范围一片话题与命题的作文大潮中,今年的浙江卷昂扬走在“新材料作文”的行列,与全国卷ⅱ及上海卷一起,情理兼重,相信积极参与生活,思考生活,注重生活积累与情感积淀的考生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根,我与你在彼此守望。____题记

一、勿忘国耻

我不佩服你/额尔金勋爵/你根本没有敌手/没有敌手却建树功勋的英雄/比拼杀中倒下的战败者还耻辱/焚烧一座没有抵抗的园林/践踏一片不会说话的土地/那是小孩的手都能胜任的/何用军人的膂力?

——《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

我独自一人,伫立在圆明园的遗址前,看劫后残留的废墟之悲壮,在今天迎来了无数凭吊者,引起人们无限遐思······

今天的圆明园,还有一丝半艳的皇家园林影子吗?只剩下废墟和荒芜。唯有那一池湖水,万分沉痛的诉说着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忽然,天地间仿佛传来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对我倾诉着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对它的伤害······

夕阳西下,西洋楼被砸断的雕花门柱还在,只是那大理石白的凄惨······

二、落叶归根

“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般的向心力必然存在······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依托。”轻轻读过余光中先生这诗一般的话语,我依稀看见诗人正面朝大海,立在沙滩上,看着浪花多多拍打着礁石,那深邃的眼神望向远方······

是的,不管那些海外游客在**,中华民族仍然是他们的根。如今祖国的发展就像是一颗参天大树,每一片叶子都寄托着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而落叶归根,无论是高处的,低处的,近处的,还是远处的叶子,终究还是要埋于地下,与根相连。

根,千条万条构成一条独自的体系,向着地壳的深层蔓延永远的扎基于这一片广阔无垠的黄土地上。

根,我从你心中读懂了你!

三、中华精神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奥运圣火点燃,雷鸣般的欢呼声响彻天空。

51枚金牌,每一枚都浸透了运动员的心血与汗水。竞技场上,那一个个强劲有力的身影,奋力的跳跃,完美的弧线,每一个动作都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展现了奥运世界新的希望,新的未来,新的奇迹。

飞吧!听歌声,听祝福,听冒险,听探索,听追求,听奋斗,听蓝天自由飞翔!

高考观后感(篇12)

一,高考的恢复和存在是值得肯定的,却也有不足。

首先,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之一。从30多年的教育实践来看,高考制度在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建教育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

人们常说,高考决定人生的命运。其实,说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不准确的。严格地说,它只会改变我们生命中某个时刻的命运。我们在高考中是成了龙还是成了虫,并不能完全归因于高考。更何况,人处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其生活的空间或者说发展的机遇,在很多情况下也不是能和高考挂钩的。

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上过大学或接受过真正的大师传记,但他们也能在沸腾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许多博学的人甚至还没有进入中学。他们写满了诗集,或者勤于实践。他们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领于实独一无二的。即使经过严格的大学正规培训,即使读过博士后,在社会上也没有立足之地。

我们身边的更多的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磨练,也获得某方面的专长,但来到工作岗位却发现学非所用。凡此种种,我们刻意拿高考论是道非显然也是欠妥当的。2008年有600万大学生毕业,据报道就业率为68%。

中国的统计从来会招致质疑的,个中原因不言自明。虽然我将信将疑,但即使是如此保守的估计,那些苦读将近20年的青年朋友在本该大展宏图的时代却当了旁观者。于是读书无用论又沉渣泛起,是不是还有些道理,只有当局者清。

二,关于现今高考制度的改革及看法:

高考是最好的选拔制度,因为有了高考中国普通百姓多了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尽管平等只是相对而言;高考是最坏的选拔制度,因为高考直到今天还停留在选拔层面,而对“人”这样最充满灵性的动物没有激发他的活力。

高考起点是统一的考核标准,高考终点是统一的毕业标准。要使高考回归理性,发挥有良知的指挥棒作用,关键是把高考作为一个人才评价的过程,而不是作为筛选人才的手段和结果。高考的基本理念,应该是根据人的本性,在开放的胸怀中发现和发展人的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自由的。

以人为本的高考将是未来最优的高考制度。也许你仅仅会种菜,并且热爱种菜,你是绿色蔬菜的园丁,你可以到农业大学让你未来的菜园更加充满生机;你可能是一位电脑迷,除了电脑你什么都不懂,计算机专业招收你,你可以在信息高速路上张扬自己的个性;你太喜欢烹饪了,地道的中国南北菜系在你手里变成艺术,但你想上大学要弄清饮食文化为何物,大学向你敞开心扉;你盖过无数高楼大厦,你从小组装过古今中外经典建筑物模型,但你没有广博的理论素养,清华大学建筑系收留你;哪一天我们的大学真的成为具有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的天堂,我们便可以说高考制度做到以人为本了。

结论:高考也破坏了很多东西,在应试教育下更为严重。素质教育虽然开展已久,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现在我们接受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幌子进行应试教育。学校为了名声,为了升学率都会不同程度上地不择手段。而作为曾经参加高考过的我们,当时就在多方面的压制下艰难求存。

一个人的高考,其实承载了太多,社会的关注,家长的期待,老师的责任,学校的声誉,自己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像一座我们无法呼吸的大山。在这样的压制下,学生唯有读书,认真读书,奋力读书,死读书,烂读书!

结论就是,不是读书的不妥,而是高考制度的不妥。但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保证最基本公平竞争的作用。我认为,在没有更妥当的新的高考制度出现之前,如今的高考制度将会是是最好的高考制度。

高考观后感(篇13)

《高考1977》观后感

1977,一个国家和时代的转折

1977年,高考的恢复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一代人的命运;1977年,高考的恢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大批优秀青年成为国家进步的中流砥柱;1977年,一个国家和时代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2011年11月11日,党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电影《高考1977》。影片以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背景,讲述了在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中一群知青为了回到自己的城市,想借着“工农兵大学生推荐资格”跳出这片贫瘠的土地,但是这样少有的机会毕竟只能降临在少数人身上。1977年春夏之交,高考制度的恢复给知识青年带来了希望,30年的高考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扭转了现状,所以这部电影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和感情。

这部纪念高考恢复的影片,以时代巨变为历史背景,以潘志友、陈琼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知识青年求知欲和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强子、阿

3、 小根宝和其他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农场的领导老池,都在从阻止知识青年上大学,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进考场。影片从小角度解读了爱情、亲情、友情的感人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变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重大变化。

我几乎是含着泪看完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陈甫德在纸上写下无数个“琼儿”,对女儿的爱只能化作一封书信和一些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习资料以及假公章的证明材料。他被判为历史反革命,被迫乱掉六亲,但是他对女儿的爱不曾减少,特殊的年代里,人性中未曾泯灭的美好情感始终滋养着心里那一方贫瘠。强子,阿三等人之间的友谊也让我为之动。

为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可能的消息,阿三跑了十几里地给知青们带去。后来,为知青们能参加考试跪下苦苦哀求站长父亲让火车晚点开……唯一的一趟火车开走了,意味着知青们要失去这一次三十年难遇的良好机会。正当众人沮丧时,老迟开着拖拉机及时地出现了,让人欣慰不已。

这个曾经百般阻拦青年上大学的顽固分子竟在关键时刻出现了,也是在关键时刻帮助陈琼解决了档案问题,一句“为了孩子,你敢吗?”让人无法抑制感动的泪水。

最令我震撼的是,强子为了取得工农兵大学生推荐资格扛起三百斤重麻包,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向约定的终点线,他尽力地坚持好像他肩上不是麻包而是他一直依赖追逐的希望;后来强子为了争取参加高考的名额,反对老迟以测试借口剥夺考试的权利,竟以绝食相抵抗。他们身在北大荒对知识的渴求从来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当送知青们去考试的拖拉机坏在半路中,他们一个个快速的穿越树林、雪地,期间不断有人跌倒,有顽强的爬起来继续奔跑,一个男生挥舞着胳膊喊道“快,快跑”,跌倒在地上的女生喊道“你们一定要好好考”,这样的情景无法不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苦苦等待三十年的高考,二十年来对命运的反抗,对知识的渴求一下子让他们此刻展现的一览无余。

正如影片中所说“只是乃人之所应该有,人须臾不可以离开知识,若无知识人和禽兽有什么两样。” 那样的年代里人们都尚且如此,何况今天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却并不珍惜机会。此时,我们的确应该深刻反省自身。

1977年,这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陈甫德说:“恢复高考比高考被本身更伟大”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并不算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高考的恢复让人与知识的脱离不在,同时也恢复青年对命运,对前途的信心。

高考的恢复足以让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轨迹发生改变。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回顾了历史,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建议和警示。知识在任何时候都会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不仅对个人,也对国家。

2011年11月15日

高考观后感(篇14)

第一篇:全城高考观后感全城高考观后感

《全城高考》在着名的湖北黄冈中学以及黄冈师范学院拍摄,讲述了四个高三学生以及老师、家长、社会在一场青春无悔、感动时代、见证风华、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神经的高考大试面前的所思所求、所苦所乐,以考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折射时代精神,以父母的关切、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怀关注民生,以考生的不同命运和不同选择扣问社会良知,以社会的百态反观、反思高考制度,是一部相当成功的电影。

我是通过同学介绍得知《全城高考》这部电影的,他们说这部电影很励志,情节很感人,最后还哭了,我就抱着好奇的心态**了它,果然和他们说的一样。说起来,电影刚开始只是作为一部喜剧,里面有很多搞笑的情节。但是,看到后面,我发现里面有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值得我们去驻足仔细品味。

每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很多困难,看看我们能不能走在过去或陷入过去。里面一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经典,“考学不是考分数”,对,考学就不是再考分数,而是考兴趣。只有兴趣对头,才能发挥无限的潜力。

《全城高考》这部电影贴近生活,真切反映了莘莘学子们的高三生活,有苦有乐。很适合作为励志影片广泛推广,必会激励一些有志青年奋发向上,起到积极的作用,我想这也是导演的初衷吧!回到现实,高三的学哥学姐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高考时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想要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仗势在必得,必须攻下,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你想开宝马,奔驰,没有高考,你只能骑自行车。

一个人要成功并不容易。他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工作。如果他能随便成功,世界上不会只有一个比尔盖茨和一个李嘉诚。当别人努力学习时,你整夜都在玩游戏;当别人睡着时,你记得你今天没有学习。这有用吗?问问你自己,你是不是在浪费青春!

你可以用听歌的时间记六个单词,也可以用打一场游戏的时间背一篇课文,你总是抱怨不可能,可就是有人记完高中所有的英语单词,背完高中所有的文言文。他们不也照样是人吗?

如果,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有900万人,有50万人因为考试压力而放弃了,有300万人在考试之前迟到,没有获得资格,有500万人与你不在同一个省,有40万人与你没在同一个城市,有99999个人不如你。那么,你真正的对手只有你自己。放手一搏吧,战胜了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全城高考》里有个叫贺帆的,给我印象很深,他在参加高考的路上出车祸了,但他坚持参加高考,他的精神感动了校方,专门为他设立了个特别考场。他浑身是石膏,口授答案,是老师写的。写这篇作文时,他慷慨激昂,充满文采,让人哭笑不得。他说:

“没有翅膀,何以托起理想之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插上一双翅膀,我们才能飞翔。请给我一双翅膀,我要飞翔!

第二篇:全城高考观后感《全城高考》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教师**电影《全城高考》,看完之后,感触真的很深刻。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语文老师带领一个高三班准备高考。有个孩子叫贺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没有钱上大学,但他只想努力学习。

他的一个同学是林叶。他的家庭状况很好。但当她离高考只有几天的时候,她发现爸爸妈妈离婚了,这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贺帆和林叶到了一座桥上,想送她一份生日礼物,但她控制不住,失去了礼物。他们在桥下呐喊着,发泄着。

林叶不需要钱,但她父亲总是给她买一些贵重的东西。她只想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贺帆,父亲为了赚钱让别人作弊,他说钱很重要,没钱上不了大学。他们都是懂事的孩子。

这个班有一个经常迟到的秦鹏,他热爱**,范老师为了不让他迟到想尽各种招数,秦鹏想整一次范老师,就和五音不全的范老师比唱歌,只要老师唱了他以后就不会迟到,结果他输了。秦鹏的写作天赋很好。班上每个人都在读的一本书是他写的。另一个是任雪,他非常喜欢秦鹏。他们平时是好朋友。

高考那天,贺帆正纠结地骑在路上。他不知道是否应该参加高考。当他到达学校门口时,一辆汽车撞到了他。贺帆一觉醒来,乞求参加高考,这感动了站在学校门口的现任医务人员和范老师。范老师积极争求对方同意后,省高考院同意为贺帆开设一个专门的考场。

他非常痛苦地大声回答问题。一位老师为他填写答案,两位老师监督考试。在铃声

贺帆一响,由于体力不足,贺帆陷入昏迷,感动了在场的监考老师。秦鹏是第一个跑出考场的人。他充满信心。最终大家都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只有秦鹏查询无果,原来他已经和一家编剧公司签合同了。

最后大家一起唱着那首歌《快乐的时光》,看到这里,我感动的落泪了,也可以说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虽然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教师,但也是一名班主任。但是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深深的反思自己的缺点,认真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爱学生,用爱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

第三篇:电影(全城高考)观后感电影《全城高考》观后感

“有快乐的时光,不快乐的时光,为何热泪盈眶,是你填满我的行囊??”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在承载那么多人款款深情的主题曲响起时落下了泪。黑暗中尽管尝到了咸涩泪水,我的眼角眉梢依旧上扬。

如同剧中那些青春靓丽的孩子们,唱着歌面对他们敬爱的范老师、回看他们奋斗三载的高中岁月一样,眼里盈满了激动、留念、不舍、感恩??时光流转,我们相遇相识、不离亦不弃;道阻且远,我们相亲相爱、不惧风和雨。团圆可以哭,可以笑,但无论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写了多久,至少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将永远铭刻在记忆中。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我也经历过高考,现在我已经在离家几千公里的地方学习了三年。就像所有对自己的高中校园有想法的人一样,当电影中我闭着眼睛能找到方向的场景依次展现出来时,我不禁在脑海中回忆起我的春秋和冬夏。是啊,相信所有走过了五月荧光六月流火,将委屈、枯燥、彷徨一股脑化为坚忍的孩子们,都会对“高考”这一主题痛并怀念着。

那一年的我们,会同任雪一样,面临人生道路的抉择,抗争过,执着过,兜兜转转也懂得了父母的苦心,坚守了信念的方向;那一年的我们,也会如林叶一般,被突如其来的真相打击到崩溃,却在某一瞬间又坚强起来,学会了自我修复和成长;那一年的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才华应该怎样绽放,所以我们欣赏秦鹏的文采,更羡慕他拥有一把会说话的吉他;那一年的我们,也明白了生活的不易,所以当贺帆在操场上冲出高考大军,奔跃向前、永不言弃时,我们都为那单薄瘦

削却迸发力量的背影而慨叹;那一年的我们,也拥有像范老师那样温暖慈爱的班主任,他默默守护我们尚未成熟的心灵,引导我们正确地行走,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承认不足,他不曾给我们施加压力,只希望我们能迈出人生成功的每一步??

可以说,剧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不同性格类型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精彩角色。从年幼的17岁孩子身上,我们获得了感动,更多的是在进一步思考。其中最可贵的就是不放弃,不放弃精神。

不抛弃别人,不放弃自己。当贺帆挎着一袋假烟冲向恶势力与其搏斗时,他心中没有抛弃生他养他的父亲;当他出了车祸躺倒在地上,神智昏迷也不忘高考,当他在特殊的考场泪眼盈眶喊出他心中的答卷时,他没有放弃他自己。

秦鹏的神采飞扬、洒脱不羁,是不拘泥于读书只为上大学的思维中,不困顿在一摞摞资料筑起的城墙后!他可以在篮球场上彰显青春活力,也能在阳台上弹着吉他唱自己的歌,还能徜徉在文字海洋,在“故国神游”里翻涌着现代文学的浪涛。这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学生在面对应试高考制度时的一种有力的反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呀!焉知那些不看重“分数定人生”的考生会否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回首面对出国热,剧中的任雪毅然决然选择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文化所凝练出的广阔境界,是需要我们年轻一辈的人才去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呀!为何我们要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为何我国将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放在了党的报告中?是因为我们需要抵抗经济全球化时代中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殖民、文化侵略,我们需要以中

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与西方文化做抗争。我们的诗词曲赋哪会不敌好莱坞动作大片,只是缺人推广少人行吟;谁说我们的二胡琵琶比不过摇滚重金,不过难得苦练无所追求。真正的爱国者会深深扎根于国家的文化里,汲取精华只为强国!

每一个年轻主角都在戏中诠释着璀璨的青春应是何模样,他们的嬉笑怒骂正在不经意间丰满了人生的经历。所有为高考这一重大主题而用尽全力的拼搏、迷茫无助的挣(推荐打开好:)扎、触发的绵绵情愫,无论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亦或是爱情,丝丝点点地加固着他们最终的信念--为自己而战、为理想而活!

也许过了许久,我们依然能记起贺帆、任雪、林叶、秦鹏他们年轻生动的脸,但我想大家最难忘的一定有那位严谨时带着儒雅、儒雅中透着刚强、刚强里却隐着柔情的范老师。他从不苛责学生,因为他懂得青春期的孩子有一条骄傲敏感的神经。所以他会在课堂上耐心地循循引导,会为了平复学生躁动的心而比拼篮球,会为了挫磨学生过于张狂的行径开口唱歌。

他理解尊重学生,知道只有学生自己想走的路才是正确的路,所以他才会不卑不亢地面对任爸爸坚持他的做法。他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所有脆弱的心灵都需要温柔呵护,所以他为林叶移栽桃木、施肥除虫,等待林叶能像枝头嫩叶一样再绽笑容。他用尽全力为学生做他能做到的事,所以他为贺帆出手痛击流氓,他为意外受伤的他争取特殊的高考考场。

他同时也是一位为全班同学负责的班主任,所以他也会在同学排名落后时以跑步来发泄心中郁结。大家还记得所有学生一起在操场追上老师狂奔的场景吗?是因为他们打心底热爱老师,折服于他人性的闪光点,所以他们才会

在任何时刻都愿与老师同甘甜共酸苦呀!

我们脑海中那些难眠的考前岁月,或许不会如剧中情节那样带着戏剧性。我们也许只能埋首在高高的书堆后从晨曦念到月华,也许会为了每次排名的升降或喜悦或恼火,也许会怪责午饭时候为什么陪读的父母送来的不是自己爱喝的鸡汤,也许会为了少男少女的懵懂情愫而辗转反侧,也许还会在稍稍轻松时拾起我们遗忘已久的琴棋书画。可相同的,是我们热情洋溢的青春,是我们执着追寻的理想!

我们要寻一个光明的未来,读我们喜爱的专业,踏上我们希冀开辟的道路,用我们的方式给祖国的强盛贡献力量。

我们要在高考后看到老师开怀的笑脸,要将老师高高抛向天空,围起的臂膀传递着彼此涓涓流淌的爱与感激。

我们要回报父母,如果没有他们的悉心呵护,哪有我们此时的健康成长。如果没有他们无怨无悔、孜孜不倦的供养,哪有我们今日的成就。

我们要给心中的她弹吉他唱情歌,更想往后也能看到她清纯的脸庞,和她一起走进大学,走向下一段人生美景。

"高考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