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发布时间: 2023.12.10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收藏4篇)。

我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的文章。为了上好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撰写过程中认真负责,就能够确保教案的质量。写好教案是实现完整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我的建议对你有所启发,请务必将其保存下来!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在校园图片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描述有一个动物它有一个庞大的身体,四条腿像柱子,长长的鼻子。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小结:对呀,这就是大象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 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物体 “特征”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展示校园图片,随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找出一些平面图形,并将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重点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小朋友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直观上的感觉,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 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

(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

(生4:对折后再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二)自学正方形的特征。

1、折纸过渡: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深化探究:这张长方形的纸还能得到更大的正方形么?

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都用各自的方法验证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大声地读一遍好吗?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设计意图]: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通过折纸过渡,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因此对正方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介绍长、宽、边长。

1、介绍长方形的长、宽。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2、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闭上眼睛回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完成在作业纸上)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呢?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的求法,这些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推出的。所以这节课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结合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发现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演示的材料上,我选用了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更直观易懂,另外,我还为学生准备了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13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13个。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我综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并借助直观的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拼摆、动脑思考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的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充满探索中得到升华。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我努力构建自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的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首先我出示课件:

1、填空:(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2)边长是1()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边长是1()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然后我就以豆豆家买了一套新房,最近准备装修,父子已经画好了新房的平面图来创设情境,教师边说边出示信息窗二。教师接着说这是新房子的平面图纸,你从图纸上都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厨房的面积有多少?客厅的面积有多大?挂毯的面积是多少?他们家整个有多大?房间都是什么形状的?等等。然后我就顺势把问题锁定在帮父子俩算一算厨房和餐厅的面积是多少?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借助教材中豆豆买新房装修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所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解决厨房的面积有多大?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我再次点击课件,屏幕上只出现了厨房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要求厨房的面积,实际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如何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让四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有序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反馈交流,交流发现

小组合作后是交流的环节,在每组的代表交流前,我提示他们要说清组内的思考过程。我事先预设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其二:沿着长摆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2个小正方形,也就是每行摆5个正方形,可以摆2行,52=10(个)面积就是10平方厘米。由此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初步得出长与宽的乘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3.动手实验、验证结论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引导学生再借助纸片摆一摆,两个卧室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通过动手拼摆,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4、课件演示,及时小结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拼摆的过程。总结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一改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拼摆、动脑思考以及交流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数一数,初步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明确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使学生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

(二)解决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出示餐厅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餐厅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自己试着计算出这个餐厅的面积呢?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动手拼摆,也可能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直接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本环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探索出现的多种情况,我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三环节:灵活应用,深化新知

1、判断:

(1)学生课桌面长10分米,宽4分米,面积是40平方分米。()

(2)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周长是3米。()

(3)一张正方形邮票边长5厘米,面积是25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主要是让学生在复习新知的同时注意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的区别。

2、做课本48页自主练习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节所学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后标明单位名称。

3、做课本48页自主练习2:请学生估一估每个图片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是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标牌,进行估测并记录下来。

4、做课本49页自主练习3.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实际应用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七、说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教室里的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一个面,课桌的面和电灯开关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平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平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等。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以夜景图导入,间接复习了所学过的图形。再让学生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由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然后揭题。简洁明快,很快进入课堂主体环节。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3)鼓励自我探索,关注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三、 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练习操作环节充分让学生围、拼、量、画、折等,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渗透养成教育

1、老师提问2008年我们国家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学生答什么时候你最激动?学生答。

2、出示课件,初步复习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图片、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同时自然的引入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特征、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增强合作意识。再比较异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他们边和角的不同。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并采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发展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

在练习设计中我力求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

1、快速抢答: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为什么对。

3、用两副同样三角板拼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4、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第60页第5题)

5、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出它们每条边的长度。

7、猜一猜:老师考大家:

8、灵巧的手:折一折照样子剪出的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折、量、猜、画、拼的过程中固所学过的知识,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形成牢固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周长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四)总结反馈: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GZ85.com延伸阅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如果您想深入理解这一话题不妨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教师教学成效的有效衡量标准。请注意下文观点仅供参考请勿信以为真!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1)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摸一摸。

(1)请学生上来摸一摸长方体,指导正确的摸平面的方法,感受每一个面的特征。

(2)学生按照正确的摸法独立摸一摸,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摸一摸其他三个物体(三棱柱、圆柱、正方体)积各个面,说一说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描一描。

(1)师生交流、讨论如何将这些面画下来。

(2)教师示范描一描长方形。

(3)揭示、认识长方形,提问:我们已经把这个面描下来了,你知道这个图形叫什么名称?(板书:长方形)变换长方形的大小、角度,让学生理解:不管大小、放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像这样的的图形都叫做长方形。

(4)认识其他图形。请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自己描出其中的一个面。

(5)全班交流。

①认识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②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认识三角形。

④认识圆。

⑹结合板书揭示课题:认识图形(平面图形)

3.想想做做1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1)出示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词准确。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第一关:围图形。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

师介绍钉子板,并示范围一个长方形。学生同桌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并交流反馈。

(2)学生实践操作,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交流反馈。

小结验证方法:他们围的是不是正方形,我们可以通过数一数每一边所围的点子数就可以了。

(3)你还能围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围一围,并交流反馈。

⑷探究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在我们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中,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但围不出圆来。

2、第二关:画图形。

⑴出示要求:想一想如何利用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画出今天学的图形呢?

(提醒学生要借助尺子来画图形)

师示范画长方形。

⑵学生活动画长方形,教师观察并指导。交流评价。

⑶学生独立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和三角形,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3、第三关:涂一涂、数一数。

(1)出示要求:你能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吗?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学生独立涂色,涂完以后,数出它们分别有多少个。集体交流。

4.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来发现,画时选择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来画,这样就可以画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5.用一个正方体可以画出几个正方形,画出的正方形相同吗?

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⑴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⑵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⑶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②这一份是蛋糕的12 ,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 涂上颜色。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

⑶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 表示?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

⑵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⑷深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的14 )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 表示?

⑴引导:从学生作品中选择同样大小圆的12 和14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12 >14 。

⑵拓展: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圆表示出它的18 ,猜一猜18 和12 、14 相比,大小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再结合学生自己的作品,验证猜想。

⑶交流:组内学生用的图形完全一样,各表示出几分之一?哪一个大,哪一个小?组内交流。

⑵看图写数: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写分数)。

⑴学生自学教材,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⑵结合12 ,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具体含义。

⑴把“想想做做”第3题的整张纸条全部涂色,可以用数“1”表示。学生估计下面两张纸条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一表示。

⑵交流估计结果及估计策略。

⑶整体观察,初步渗透“几分之一”和“1”的联系。

⑷想像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分数将会怎样?

⑴联想: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结合巧克力图,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联想,得到不同的分数。

⑵估计:《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并交流结果。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探索特征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在取币、付币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注意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养成爱护人民币、节俭的好习惯。

(讲故事。小动物为发什么东西而争论,兔要萝卜,猫要鱼,狗要骨头……大象爷爷为难了。)

师:发什么好呢?(钱!)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什么?(板书课题)

2.重点认识1元纸币,请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辨认方法,结合国徽进行思想教育

1.故事继续(小猪和小狗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小猪很得意,它有好多张。小狗哭了,只有一张)

小朋友帮助数一数,揭示1元=10角,安慰小狗。

2.小马也得到了一元。(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小猴子也得到了一元钱,(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一共5张。都是几角呢?为什么?确认。

3.一角钱在小朋友眼里很少,但丁老师小时候要攒这一角钱,还真难呢!出示三幅图片。(卖废品、卖青菜、干农活)算一算一共攒了几分钱?揭示1角=10分。

小动物们有了钱,是怎么做的呢?

1.小狗存钱,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

(书本第70页第2题)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

①棒棒糖(5角)的,不同付法。

1.故事结局:小猪大吃大喝,把钱花光在哭呢!小兔把钱存进储蓄罐舍不得用,每天都要数一数。小猴攒了一笔钱,开了一家玩具店,生意红火,还捐钱办动物小学堂。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室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感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相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等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已经足够了。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的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一般星期一早上我们都要到操场排队举行什么仪式?

2.课件出示升旗,你们知道国旗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学习新课

3.课件出示数学课本、黑板,手帕、方桌,齐答个别答这些又是什么形状的呢?

4.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设计

1.课件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2.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

3.教师再用电脑验证。

4.小结。

5.学习长方形的长和宽。

四、全课小结

6.学习正方形的特征。

(1)电脑验证

(2)学习正方形的边长

7.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呢?又有什么联系呢?

预设学生行为:

齐答

个别答

1.猜一猜这张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猜。(有的说相对的边相等,有的说四个角相等)

2.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纸,动手验证大家的猜想。(有的同学用量一量,有的同学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它的边,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它的角)

1.猜想。

2.学生动手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

1.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引生活画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的思维却被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经验,所以再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练习设

计体现了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

5.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7)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8)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

5、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1、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1角=10分。

1元=100分。

1年=12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9)

一教学设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其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和区别。教学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几何图形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设计上主要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视屏展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实物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的变换,直观、生动、形象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1、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及视屏展示台,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及特点,灵活性强,操作方便,这是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画长方形、正方形,从实物表面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实践性强,可见度大,有利于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

3、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展示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分解表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归纳。

3、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从而获取有关图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

四、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复习:电脑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何特点?长方体有何特点?

2、师生同步操作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提问:剪下来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点?

(二)学习新知

A、认识长方形

1、初步认识长方形

(1)(投影)用长方体实物的一个画面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2)①电脑逐步显示画的过程,边画边讲解。

②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长方形。

③摸一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平平的面)

④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长方形的边,所以长方形有4条边,也是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一条边)板书:四条边

⑤摸一摸长方形的边有何感觉?(直直的边)

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闪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过程)板书:四个直角

(3)长方形边的特点

①猜一猜,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小组动手、合作试试。

③汇报活动情况

④电脑演示长方形上下对边移动重合,左右对边移动重合。

⑤小结长方形特点。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4条边两组对边相等

4个直角左右两条对边相等

B、认识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体实物的一个面,画出一个正方形平面图。(电脑显示画的过程)

2、4人一小组自学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小结正方形特征。(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每一条线段也叫做正方形的边,所以它是一个四边形。(依次闪动每条边)板书:四条边

③展幕演示,4条边的重合过程。板书:四条边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个直直的角。(依次闪动每个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条边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C、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各有何特点?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何异同?

(三)总结新知

六、形成性练习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四条边

四条边四四条边相等4个直角

正方形课件系列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精心筛选的这篇文章名为“正方形课件”。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佐证。如果您需要某方面的信息可以依据本文查找参考资料!

正方形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四边形纸、三角板、直尺

2、学具:四边形纸若干张、报告单每组一张、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四边形,同学们都带来了好多的四边形小伙伴,你最喜欢哪一个?快举给大家看看!

2、老师也有两个特别喜欢的四边形。(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3、认识他们吗?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他们?

4、既然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么常见,那么你想不想进一步地了解他们呢?

5、好,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合作交流

(一)研究什么

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想要研究他们的什么呢?(指名学生说)

大家想要研究的可真多,但是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它们的边和角。(板书:边、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和其它的四边形一样都有4条边、4个角。那他们的边和角又有什么其它的特征呢?

(二)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好!现在先请同学们找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如果同学们找到了就拿在手里,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2、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现在大家可以猜测一下。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共同交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和证明方法。

3、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利用你手里的学具和我们说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并把结果填在报告单里。咱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

4、大家通过交流和亲自动手操作,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结果。谁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结果?

5、指名汇报:长方形边的特征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1:长方形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都相等。

师说明:(多媒体演示)长方形有两组相对关系的边,我们把它们叫作对边。所以,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我们就可以说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大家跟老师一起说一遍: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我们把长方形较长的边就叫长方形的长,把较短的边就叫长方形的宽。

师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呢?(板书:量一量)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你量出来的数字足已说明对边是相等的。(板书:对边相等)

师:你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吗?(板书:折一折)

问:你是怎么折的呢?能折给大家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哦,老师明白了,长方形的对边重合,所以相等。不如我们一起来折一折,我们先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我们摊开来,再这样对折,这两条对边也重合,说明,这两条对边也相等。恩,这位同学真聪明,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真有意思!原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6、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利用你手里的学具和我们说的方法再来找一找长方形角的特征,并把结果填在报告单里。看看这一次又是哪一小组做得好。(教师巡视指导)

7、谁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结果?

8、指名汇报:长方形角的特征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

生1: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学生说,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师板书:比一比)

好,我们来比一比(教师演示)。(板书:都是直角)

9、咱们班的学生真棒,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哪些啊?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10、小结方法: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三)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找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让老师看看你们找的对不对。

请大家用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得出结果后,把结果填在报告单里。(教师巡视指导)

2、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结果?(幻灯出示)

生: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提问:你是怎么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

生汇报,方法1:用直尺量,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方法2:用折纸的方法来证明。

让全班学生自己折着试试。请学生演示,说出这样折说明哪两条边相等。得出结论:邻边相等,对边相等,所以4条边都相等。

3、刚刚我们又研究了正方形的特征,大家一起说说有哪些。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再一起读一遍。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我们刚才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指名说:它们都有4条边,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指名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3、说明: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来。

正方形课件 篇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课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主动获取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尝试、实践,发现规律,亲身体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从“猜想――实验――发现――应用――创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正方形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0页“正方形的周长”。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求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已熟悉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着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周长的方法,学生理解好周长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求各种图形的周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发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为下一节学习求长方形的周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方向和方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①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②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⑵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并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②能动手量一量,自己算一算,通过讨论解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简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正方形有关的几何初步知识则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学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拼一拼、围一围、量一量,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了操作尝试、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围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后,分别求出它们要用多长的线,尝试感受“所有边长的总和”是指什么?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两个正方形物体的周长,让学生观察、对比,从而发现求正方形周长和的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

如果学生能把概念、公式、方法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发现和创造出来。那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观点,我在课前准备了自制的课件、钉子板、尺子、正方形的.硬纸,而学生准备好钉子板、橡皮筋、尺子等,为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硬件的准备。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⒈6+6+6+6=?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简便算法?(6×4)

⒉观察图形,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⒊提问学生:正方形有什么特点?(突出边和角的特点)

【在第1题里复习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并且复习了乘法式子的含义,为推导求正方形的周长的简便算法作铺垫;第2、第3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本节课创设情境,复习了正方形的特点,正好一矢中的地把求正方形周长的关键点了出来。因此这三道复习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另一方面创设好教学情景,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㈡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的在复习后,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研究了正方形的角和边,今天,我们再来研究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你们在这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说出一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一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有目的参与学习,能减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我先出示钉子板,围了一个三角形,并留下一个疑问: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多长的线?然后让学生利用四人小组做实验:围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填好实验报告(三角形有 条边,它们分别长 毫米、 毫米、 毫米、这 条边一共长多少毫米?列式为 。也就是说,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 毫米长的线。)学生通过讨论、互助,根据实验报告的提示都能先量出三角形三条边长,再把这三条边长加起来作为围成这个三角形所用的线。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与“这个图形的边长建立一个初始关系。

实验二:我再出求另一块钉子板,围了一个正方形,又问:这个正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人合作,围出一个任意大小的正方形,填好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从正方形的特点入手,进一步明白: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它们都相等。因此,测量了其中的一条边长后,其余的就不用测量了。那么,这四条边长的总和就迎刃而解了。这个实验,学生从“围成一个图形所用的线”发展到“正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上越来越贴近“周长”的概念了。

那么,学生在以上两个实验的认识基础上,再经老师的适当引导,周长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要知道围成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要用多长的线,其实是算出围成这个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所有 的总和。学生通过思考,基本能填上“边长”两个字,那时我就可以揭示“凡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的揭示,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呢?为了检查学生理解“周长”含义的情况,我巧设了一道反馈练习:指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四个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指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在投影上指出四种图形的边长,并按自己的话表达出求这些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求什么?(求 形的周长就是求它 条 的总和。)通过强化训练,把抽象的“周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我深知:只要学生理解好“周长”的含义,求正方形、长方形,乃至其它图形的周长,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在“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花大力气,是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5了: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使每边长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因为随着教学改期的步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已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自学,让学生在自学时学有所依,学有所得呢?我是这样设计自学提纲的:电脑先显示了铁丝围成正方形后各边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事先设计的提纲(想:用铁丝围成的是 形,已知它的 是35毫米,求它的 。其实就是求它的 条 的总和,可列式为 。)设计这个自学提纲,不但让学生自学有方向,而且能培养学生逐步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更让学生明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才能求出它的周长的道理。检查列式情况有几种:2+2+2+2=8(厘米)、2×4=8(厘米)或4×2=8(厘米),我先给予学生肯定,然后不作小结就又放一道题让学生解答: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样,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再列式。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与上题列出的式子作对比。检查式子,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列成35×4或4×35,而极少学生列成35+35+35+35,为什么?我跟踪追击地问学生。学生都冲口而说:“简便些”,“噢,那么,你们可以得到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吗?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继续想: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它们的 ,然后可以用正方形的 + + + 或 × ,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而用 法比较简便。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㈢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概念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概念、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设计中通过对教材练习题的重组,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恰当坡度进行练习,使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巩固练习:

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同样,我先让学生填好思维过程:已知这块手帕是 形, 是25厘米,求它的 。根据周长= ,可列式为 ,所以它的周长是 厘米。

2、变式练习:

⑴一张正方形的桌布,它的边长是85厘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厘米?

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在四周绣上花,求花边长多少厘米,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桌布的周长。”因此,在设计了一个思维过程:这张桌布是 ,已知它的 是85厘米,求花边有多长其实是求这块桌布的 。列式为 ,答:花边长 厘米。

⑵一块正方形的菜园,边长是15米,一面靠墙,另三面用篱笆围起来,篱笆总长是多少?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求篱笆的总长是求什么?我继续设计思维过程:要求篱笆总长是多少,先想一想它围了 边的篱笆,其实是求这块正方形菜园的 条边的总和?如果学生能想到是3条边的总长,列式并不难了。

3、发展练习:

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是60米,边长是多少米?

这道题这是这样引导学生去解答的:这个花圃是 形,已知它的 是60米,反过来求它的 。其实就是把它的 平均分成 份,求其中的 份,列式为: 。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㈣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承接开始,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让学了的知识保持清晰。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质疑问难,不懂就问,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

四、布置作业:

《同步训练》P52(练习三十九)

五、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周长

2+2+2+2=8(厘米) 2×4=8(厘米)

4×2=8(厘米)

35+35+35+35=140(厘米) 35×4=140(厘米)

4×35=1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附:

回顾整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㈡操作尝试,探究方法;

分了三层:第一层——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第二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第三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㈣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㈤小结质疑,理清知识。

在这四个环节当中,我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路可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等多种能力。

正方形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e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评析:练习的设计层次请晰,操作性强,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知识在活动中内化,能力在活动中提高。让学生自我反思本课所得,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行为、态度,鼓励大胆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情感目标的形成。]

正方形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2.能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找出与正方形相似的物品。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大正方形一个以及与大正方形边一样长的小棒一根;2.材料配套:操作册。3.PPT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谁举得快",复习对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1.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谁举得快"。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托盘里放了三角形和圆形图片,比如:老师说圆形,小朋友就要把圆形举起来;老师要是说三角形,那小朋友就要把三角形举起来,我们来比比看谁举得最快。

(二)出示正方形,引导幼儿命名并感知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1.出示正方形,引导幼儿命名。

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另一种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形状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出示与正方形边一样长的小棒,请幼儿用小棒测量正方形的四条边,让幼儿直观感知正方形四条边的特点。

师:老师在每个桌子上准备了正方形卡片和小棒,老师想请小朋友用小棒来量一量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像小猫一样地到位置上测量,量好后请你回到椅子上坐好。

3.教师邀请个别幼儿回答。

4.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

(三)游戏"正方形娃娃找朋友"。

1.师:现在,老师想和小朋友玩另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正方形娃娃找朋友。"正方形娃娃喜欢正方形的东西,有谁能告诉老师:你知道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2.出示正方形娃娃和PPT,让幼儿辨别。

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图片,请你找出图片中是正方形的物品。

(四)幼儿操作,进一步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示范操作册内容,引导幼儿认真观看。

师:等一下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完成操作册,现在请小朋友认真看。

2.提要求:

(1)在操作的时候,不要大声讲话。

(2)操作完后请把彩色笔放回托盘里,拿着你的操作册回到椅子上坐好。

师:现在请你像小猫一样走到位置上操作。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完成操作册内容。

4.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

【活动反思】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

老师针对低年龄的幼儿的特点,以出示神秘袋的方法吸引幼儿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幼儿果然变得专心了,进行对比之后,之后出示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交通工具火车,让孩子们进一步感知活动内容,继而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点,在选饼干的过程中,使活动内容分回归生活。

本次活动的选材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用多种形式达到了一个目标,逐层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处于集中状态。教师还注重了低年龄幼儿的语言、社会能力的发展。若在最后环节添上一些让幼儿的情绪得到高涨的游戏活动会更贴切小班幼儿的心理。

正方形周长教案收藏


栏目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正方形周长教案”将为您掌握更多的知识"。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师应该注重教案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授课效果。我们提供以下建议以供对此感兴趣的人参考!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2、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一)提出问题,测量相关数据。

1、谈话: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同学们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一周加铝合金边。

2、指一指:你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谁能来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这块黑板面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知道黑板的长和宽,)

4、测量:请个同学跟老师合作一起测量

(测量之前先提问:你需要测量几条长几条宽?为什么呢?)

(量得数据并板书:长大约4米,宽大约1米)

【例题的呈现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条件和问题,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黑板作为研究对象。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测量数据,不仅明白了求长方形周长所需要的合适的条件和一般需要条件,而且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良好习惯。】

(二)试求黑板一周铝合金边的长

1、测量好了长和宽,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长吗?

2、交流算法:说说自己的方法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a、4+4+1+1=10(米)

b、4+1+4+1=10(米)

c、4×2=8(米)1×2=2(米)8+2=10(米)

d、4+1=5(米)5×2=10(米)

提问:请用方法c的同学们想想和方法a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来想一想d方法,第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第二步为什么要乘2?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没有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的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硬把成人思考的解题思路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凭他们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学生既可以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又可以博采众长,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引导学生用所谓“最简单”的方法,而让学生自己逐步体会。】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片篮球场,看图:指一指什么是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

1、独立解决

2、交流方法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虽未统一,但总有学生喜欢或已内化的方法。此处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让学生逐步体会最简单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下列算法:

a、25+25+25+25=100(厘米)

b、25×4=100(厘米)

(3)比较: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教材没有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也作为例题出现,而是安排在“试一试”中,其意图十分明显。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设计的一节综合实践课。

一、教学内容:

探究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面积的变化规律: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和宽相等时(即正方形)面积最大。

二、数学知识背景分析:

所谓的等周问题:等周定理,又称等周不等式,是一个几何中的不等式定理,说明了欧几里得平面上的封闭图形的周长以及其面积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等周”指的是周界的长度相等。等周定理说明在周界长度相等的封闭几何形状之中,以圆形的面积最大;另一个说法是面积相等的几何形状之中,以圆形的周界长度最小。

虽然等周定理的结论早已为人所知,但要严格的证明这一点并不容易。首个严谨的数学证明直到19世纪才出现。之后,数学家们陆续给出了不同的证明,其中有不少是非常简单的。

而将图形锁定在长、正方形上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应的代数问题即所谓的均值定理或均值不等式:算术平均数大于几何平均数。如果我们设长为a〉0,宽为b〉0,周长C=2(a+b),面积S=ab,我们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等价于

于是当周长C一定时,a+b的和一定,所以当且仅当a=b时,即正方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数学大厦中这么有趣和著名的问题居然出现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想到这些我不禁兴奋起来。作为教师我们怎么能轻易放过这样的数学教学素材,怎么能不让我们的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探究数学的乐趣,怎么能不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来体验数学的美。

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这节课,但问题是毕竟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讲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教学目标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下一步要认真思考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还有待提高,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独立探究规律的能力也有待增强。

四、课程理念:

a+b

2≥ab(a+b2)2≥ab(a+b2)2=(C4)2

国家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0xx年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双基变为了四基即: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是双基的继承和超越,基本活动经验获得了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同等重要的地位。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助于落实新课程的能力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及对学生应用意识、创性能力的培养。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五、教学目标:

1.探究发现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变化规律:周长一定,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2.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等活动过程中,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渗透有序思考和数形结合思想。积累学生从事探索规律活动的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基本流程:

引发思考—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几何解释—应用规律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以退为进

导入:我们来先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小时候,要帮助爸爸放羊。羊渐渐越来越多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围这样一个羊圈,需要用多长的篱笆,(15+15+40+40=110)可爸爸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正当父亲感到为难的时候,小欧拉却向父亲说:“我能用10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比这个羊圈面积还大的.羊圈。”

提问:你认为小欧拉的说法可行吗?预设1:围成正方形面积大。预设2:围成圆形面积最大。预设3:可以靠墙围面积大。

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研究长、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导语:“100米”数太大了不好研究,我们先从较小的数据入手,认识清楚了研究透了,看看有什么规律,然后再来看这个问题。

出示题目:“用16米的篱笆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怎么围,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分析条件、提出思路、规划方案。

提问:要围成什么图形?这里的16米是什么意思?怎样围,也就是要确定长方形的什么?

强调:无论围成的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周长都是16米。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怎么确定?

小结:周长的一半是长和宽的和,因为周长一定,所以长和宽的和也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长和宽的和是一定的。看来,我们只要确定了宽的长度,长也就知道了。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后面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 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力求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找寻良好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测量、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并以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性电影票的落实。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4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5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从特殊图形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一、游戏激趣,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信封,里面藏着一个“四边形”,你猜可能是什么图形?

2、老师提供信息“这个四边形有四个直角”,谁来猜一猜?

生3:我猜信封里的图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

生:如果对边相等就是长方形,如果四条边都相等就是正方形。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思维敏捷,条理清楚,说的是有理有据。

4、教师信封中到底是什么图形?师出示,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它的名称并说出它的特征。

5、你还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愿意到前面来指出它们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看清起点,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猜测、感悟的过程,唤醒学生的思维,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学生在用手比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同时,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二、问题引领,导入课题。

课件: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师: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你有什么办法吗?想办法把周长算出来再比一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领,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

2、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3、根据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预设:

生3:6×2+4×2(他在数据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高一级的加工,先求出两条长的长度,再求两条宽的长度,最后合起来)

生4:(6+4)×2(谁懂他,在理解前三个算式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明确第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他不仅学会分类,还运用了长方形的特征,采用分组法。)

5、比较优化,得出结论。

(1)师:想一想为什么这些方法的算式不同,却都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算式都是计算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

预设: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种方法的要两步,其他的要3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二)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

1、出示自学提示,自主探究。

通过长方形周长的探究,你能否很快算出正方形的周长?请你自己试试看。

2、结合图形说一说,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一比,找出最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4、说一说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四、练习巩固。

(一)基础应用。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边长20分米的正方形桌布,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二)问题解决。

张爷爷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米,宽3米,张爷爷要在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边靠着围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三)思维拓展。

2、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3、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之和是20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知识掌握不但牢固,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具有超强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梳理总结,巩固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6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以后,着重研究两类规则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也就在此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们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

师: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预设:

师:他们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怎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片,小组合作,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好?(注意在讨论之前要先选好记录员、测量员和监督员和汇报员。)

(2)小组汇报解决方法,师板书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所以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6×2+4×2=20(厘米)。(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方法和结果都一样?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师:哪个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预设: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正方形卡片的一条边长是5,根据正方形的特点,用5+5+5+5=20(厘米)。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一般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预设:

师:有这么多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呢?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总结出来了,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师: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兔子和乌龟赛跑的路程吧?

师:开始小兔子说“比赛不公平”,它这种没有经过计算就下结论的做法对不对?这时小兔子会怎么做?

师:是呀,小兔子知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师:在这次比赛中,兔子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一心一意的和乌龟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乌龟又不服气了,说:“跑得快算什么,我们一起来比比智力吧!”同学们,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比赛吗?(愿意)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赛题目吧!

(1)长方的周长=长+宽×2。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

(5)用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其中一个正方形周长的2倍。()

3、量一量,算一算。

4、拼一拼,算一算。

两人一组,把两块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5、分一分。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师:和我们一样,这时候兔子和乌龟的智力比赛也结束了,在比赛中,乌龟取得了胜利。兔子跑得快,乌龟更聪明,兔子和乌龟各有所长,我们用掌声为它们祝贺!其实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对不对?

兔子和乌龟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这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想想: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下请同学们: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学习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培养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积极去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教具准备

教具:课件,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学具: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方格纸一张,表格2张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原来这种题型一般在习题中出现。教材运用此题抛砖引玉,引起一线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但是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引导。在探究之前,教师要明确要求;探究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探究之后,及时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做好铺垫

1.拼组练习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用2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周长呢?

(2)3个呢?4个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一画简单的拼组图形,为探究活动中的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埋下伏笔,也可以了解在画图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2.揭示课题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不断探究,获得新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5: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1)读题思意。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题,同桌交流题目意思。

(2)分析题意。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拼图形──求周长──比较周长

(3)让同桌同学再次互相说说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自读──分析──再读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要我们做什么事?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形成。

2.自主探究

(1)第一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拼图形)是的,图形拼好了,接下来的两步就简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可以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

②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要指导,适时点拨。

③汇报展示

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a.用小正方形拼的

b.在方格纸上画图的

c.直接在随练本上画草图的

学生摆出来的结果有:

a.摆成长1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

b.摆成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

c.摆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

④优化方法

请摆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摆法,实物投影出学生在方格纸上和随练本上画的草图。师:你更喜欢哪位同学的方法?为什么?(在随练本上画草图的方法更好)

⑤分析画法

你最喜欢谁画的图,为什么?是的,他画的草图中还隐含着大智慧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a.摆成长1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我们可以说成摆了几行?每行几个?(摆成1行,每行16个。)

b.摆成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可以怎么说呢?

c.摆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还可以怎么说呢?

d.思考:为什么不能摆成3行呢?

e.师:只有这3种拼法吗?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能确保正确解决问题。

⑥再次尝试

你能不用摆,就直接画草图吗?我们来试一试。如果有12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让很快画好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适当的表扬,让学生有信心,学会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呈现出不同的方法,了解在练习本上画图的优点,掌握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只有序思考,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通过提问:为什么不能摆3行呢?让学生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2)第二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我们已经用16张正方形的纸摆成了3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接下来还需要做些什么呢?(计算他们的周长,比较他们的周长)那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吧!可以借助学具的帮忙。

②自主探究

教师个别指导,点拨启发。

③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式有:

a.用数格子的方法,直接数出它们的周长。

b.数出它们的长和宽,计算出他们的周长。

c.用表格记录法。

长(分米)1684宽(分米)124周长(分米)342016观察比较

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 正方形 )的周长最短。

(提醒学生,表格式不一定非得画表格,也可以像表格一样上下、左右对齐,就行了,简单明了,做起来速度快。)

④思考分析

a.不管是运用了数的方法,还是计算和填表的方法,我们都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b.12张边长1分米的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草图,我们已经画过了,你会比较它们的周长吗?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只有这三种拼法吗?你得到了什么结果?

长(分米)1264宽(分米)123周长(分米)261614观察比较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周长最短。

c.课件同时出示两个表格。

观察这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小正方形个数一定的情况下,拼成的图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最短。

为什么呢?引导发现:拼组后,隐藏在图形内部的小正方形的边长越多,露在外面的边长就越少,图形的周长越短。

⑤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表格来呈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表格中的结论让学生独立写出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采用了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学生充分体会表格的简洁性,美观性。通过整理,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

⑥今天我们一起学到了许多知识,大家真是爱思考的孩子!其实这种拼摆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联系生活,内化新知

完成教材86页做一做。

通过动手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设计思路】学以致用,数学来自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努力发现并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全课总结,有效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周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还知道了运用表格呈现答案,收获多多。通过几何直观,促进了学了空间观念的形成。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6cm和 3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8 cm长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长+宽+宽,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6 cm和3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个长和2个宽)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长+长+宽+宽)(2长+2宽)【(长+宽)x2】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6+3表示什么(长+宽),为什么要乘2?【(长+宽)的和的2倍】

(7)归纳公式。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4的图。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

那么,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例4,正方形的周长=5+5+5+5=20cm,公式=边长x4=5x4=20cm、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科书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板演,画出设计图,一共排三行,每行6个正方形。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花边最少。

(4)深化认识。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继续巩固练习

1、第6题

(1)打开第88页

让学生画出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10题

(1)让学生画出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点评:有目的地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复习,为学生探索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作好了孕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指名汇报算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①9+9+6+6=30(cm)

②9×2=18(cm)6×2=12(cm)18+12=30(cm)

③9+6=15(cm)15×2=30(cm)

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针对第③种算法,教师再提出“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时,引导学生认识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9+6)×2=15×2=30(cm)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点评:通过操作、提问——引导、探究——交流、展示——比较、归纳等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教师一方面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了其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评价、比较等活动,既张扬了学生个性,鼓励多种算法,又能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自觉接受较优的算法。]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2)出示例2的图。

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点评: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计算中来。]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长方形的周长:(4+2)×2=12(cm)正方形的周长:3×4=12(cm)2苯萄Ю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丝带的长度,丝带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8)×2=28(cm)28÷4=7(cm)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点评:采取先尝试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办法。把让学生说出想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对加深学生理解周长意义、解决有关周长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①拼成长方形,如下图所示:(10+10)×2+5×2=50(cm)(10×2+5)×2=50(cm)10+10+10+10+5+5=50(cm)??

②拼成正方形。如下图所示。 5+5+5+5+10+10=40(cm)(5×2+10)×2=40(cm)10×4=40(cm)??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点评:本节课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及其应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是想让学生对该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并进行及时的巩固。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密度。]

(教学片断)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10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猫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猫先生加菲(显示)和猫小姐凯蒂(显示)。它们俩可喜欢散步啦!加菲每天沿着这个长方形的绿色草坪走一圈,凯蒂则沿着这个正方形的湖面走一圈。这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得路多。

引导: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得路多些?(学生猜测)

引导:加菲和凯蒂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加菲和凯蒂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题板书)

二、新课展开

1.提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生可能回答: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但在这里哪种办法比较合适呢。说说你的想法。(用绳子饶一圈太麻烦,有局限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用步测很好,这儿就不合适。

2.提问:加菲采用了先测量再计算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50米(板书),宽是40米(板书), 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完成在自备本上。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4.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可能有这四种:

(1)50+40+50+40=180(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

(2)50+50+40+40=180(米)先加两个长,再加两宽。

(3)50×2=100(米),40×2=80(米),100+80=180(米)。

(4)50+40=90(米)90×2=180(米)。

5.提问:用这些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知道什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6.小结:现在我们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在小组里说说可以怎样算长方形的周长。

7.解决了加菲的问题,我们该帮一下凯蒂了,她量得正方形湖面的边长是45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两种算法:

(1) 45+45+45+45=180(米)

(2) 45×4=180(米)

说明:其实这两个算式之间还藏着一个有关加法和乘法的数学秘密呢,今后你们学了就知道了。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8.谈话:原来,两人走得路一样多,通过科学地计算,加菲和凯蒂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握手言和,又成为了好朋友。

9.通过这件事,加菲对周长产生了兴趣。它来到篮球场(出示书上的图)。你们愿意跟加菲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计算。

把书翻到63页,看看你的方法跟书上的哪一种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加菲有点累了,球场服务员马上递上手帕,可他不急着擦汗,却问我们(显示: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

过渡: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就请你们用已掌握的方法再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口答。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那正方形呢?书上64页想想做做1、2两题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请你先动手量出每一题左边一个长方形和左边一个正方形需要的数据,再计算。(不出示第1.2题,看书)

3.生活中经常需要求长方形的周长。这不加菲又想给它的镜子做做美化了(出示第4题)。学生抢答,说出算法。

4.星期天,我们的加菲又闲不住了,他去效外租了一块边长6米的正方形土地种花,考虑到这块地有可能被践踏,要在四周围栏杆,请你帮他算一算,栏杆一共长多少米?(电脑出示图片)

如果花圃的一边紧靠着墙壁,那栏杆长多少米?(出示卡片上的简易图)

5.出示第6题。动手拼一拼。(学生同桌试拼,交流时电脑演示拼的过程及结果)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你学会了吗?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50+40+50+40=180(米) (1)45+45+45+45=180(米)

(2)50+50+40+40=180(米)

(3)50×2=100(米),40×2=80(米), (2)45×4=180(米)

100+80=180(米)。

(4)50+40=90(米)90×2=180(米)。

正方形周长教案 篇11

教学思考:

本课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以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针对现今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并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同一板块的知识体系出发,合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一课时教学。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只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 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原则,扩展周长概念。变周长概念“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这样处理,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又为学生今后学平面曲线图形的周长打下了基础。

第三、 以实践性为原则。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富有一定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四、 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运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基于以上教学思考,我设计本节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几何小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教学准备:

师:课件,课题,风景画。

生:纸片、直尺、绳子、方格纸、学习单、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周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例汇报(注意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图形边缘)

二、自主探究

(一)准备

1、猜一猜:

媒体演示

师:这是2张风景画,一张是长方形的,另一张是正方形的,谁能告诉大家画中的景色?假如要给2张画镶上边框,哪张边框用料多?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长方形用的多;

②正方形用的多;

③两张用的同样多;

师:到底是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想一想要求边框用料多少就是求什么?

2、出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3、验一验:

师:请拿出和老师一样大小的纸片,以及验证的工具。先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4、说一说: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验证的结果,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验证。

绳子绕一圈,滚动一圈,量一量,将图片放在方格纸,数一数

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精确)

(设计意图: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活动,养成严谨求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是数学方法的渗透。)

(二)探究:长方形周长:

1、师:怎么量?为什么?(只要量一条长和宽,根据长方形特征)

怎么求周长?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6+6+4+4 ②、6×2+4×2 ③、(6+4)×2

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重点引导学生,(长+宽)求的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所以长方形的周长还要再乘2

3、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不过,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4、小结,质疑。

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4、试一试

9米

出示课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7米

求花坛的周长

(2)学校篮球场长40米,宽20米,周长是多少米?

(三)正方形周长:

1、回到准备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求出长方形边框的用料,而且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对于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掌握得很好,那回到开始的正方形风景画,它的边框用料多少呢?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自己计计算一下它的用料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使他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安排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5+5+5=20 (5+5)×2=20 5×2+5×2=20 5×4=20

2、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想一想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

(使学生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3、小结:从刚才的计算当中,原来给开始的那两幅风景画镶上边框,所需的材料两个一样多。,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已经重点研究,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在正方形的计算方法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小组去探研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解决了边框用料多少的问题还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重复计算方法。

4、试一试: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80厘米,要为它缝制一张台布,台布的花边至少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这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推导出周长算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

三、实践应用

(一)第一层次:

1、一件你喜欢的物品算出一个面的周长。(学生操作再口头汇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乐趣)

2、妈买来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是8分米,她打算在这块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生活应用: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二)第二层次:

1、选择题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a (10+6)×2 b 10×6 c (10+6)×2-10 d 10+6×2

2、讨论:一块长方形木板,长90厘米,宽60厘米。木匠师傅如图截去一块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变了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没变(90+60)×2

(设计意图:为了使练习既让学生巩固知识,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又使得每个学生在满足求,所以我设计的练习按照有层次性、趣味性、贴近生等原则设计)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学自己的反思、总结,不断地成长)

五、拓展延伸

用1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1、你有几种拼法?

2、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拼一排:

(1+16)×2=34

拼二排: (2+8)×2=20

拼三排:

4×4=16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既是所学知识的及时内化,又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深邃性。)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6厘米 6+6+4+4=20→长+长+宽+宽

宽: 6×2+4×2=20→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

4厘米 (6+4)×2=20→(长+宽)×2

边长:5厘米

5+5+5+5=20

5×4=20→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