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革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2.27

改革心得体会分享十四篇。

个人心得体会需要全面记录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视角都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思路,深入思考,并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这样做不仅可以完整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还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情感和价值观。同时,写心得体会还能锻炼我们的条理化思维和表达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某一个道理或观点。因此,如果您对“改革心得体会”有所体会或想法,将其记录下来是很有价值的,这份资料也将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改革心得体会 篇1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其中,切实把准政治方向,恪守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政治方向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改革药方”,甚至有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清醒,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众说纷纭中坚定改革定力,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要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指引。这个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既定方向上继续前进,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要把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命力,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明确了改革目标,就明确了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两个维护”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改革谋划上、落实在改革行动中,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做到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的坚强领导,关键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来保证。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健全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程序上保证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

要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各项改革,推动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改革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要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要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体现在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生权利上,体现在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上。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经常看一看改革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改革成效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使改革始终体现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艰巨,政治的弦越要绷得紧一些、再紧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必须把政治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政治历练,增长政治才干,积累政治经验,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承担的改革任务相匹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思想,既讲改革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改革怎么办、怎么干,为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政治站位、担当精神和能力本领,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要提高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思维能力。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要考量、兼顾的因素很多,对工作分寸的把握要求也很高,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有政治家的思维和视野,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和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努力提高驾驭改革全局能力、把握改革规律能力、统筹推进改革能力、深化改革创新能力、坚持依法办事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改革风险能力,做到分析研判改革形势考虑政治因素,制定出台改革措施注重政治影响,部署推进改革工作贯穿政治要求,解决处理改革问题体现政治效果。

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确保拿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改革措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改革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推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开展改革系统集成试点,提高改革整体效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稳定中的问题,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要增强抓改革落实的能力本领。习近平强调,“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我们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切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落地见效。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要扎实抓好改革督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改革心得体会 篇2

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优化国务院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通过改革,使国务院机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必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短板。比如,一些领域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凸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对体制和机构进行调整完善,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抓好这项重大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好落实。要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深化机构改革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结合起来,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能。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按照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这次改革范围广、力度大、触及深,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锐意改革,确保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确保完成国务院机构改革各项任务。

改革心得体会 篇3

兵团改革心得体会

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改革方案,兵团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兵团改革是全国范围内继深化军队改革和公安机关改革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直接关乎新疆的后续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在长达四个月的改革中,我们有幸亲身参与了其中的几个环节,从中感受到了深层次的变革所带来的动力,也明确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重要性。

一,改革是一场意志和思想的洗礼

改革属于系统工程,在纷繁复杂的环节中要想真正取得成果,就必须有人技先进、经验熟悉、意志坚定的班子领导,也必须有足够多的专业技能、知识、创新和动力支撑。改革的初衷是更好地满足改革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但贯穿整个改革过程中的是意志和思想的洗礼。从一开始,改革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前期调研,收集信息并对比分析,了解兵团内外的各种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强的意志和思想准备,因为一个成功的改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

二,改革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构建和各个层面协同工作的过程

改革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构建的过程,这意味着必须对整个兵团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包括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调整。这就需要前期对内部体系进行充分调查,以求打破原沙漠化、公司化的锁链,整合利用资源,更好地支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同时,各个层面的协同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形成联动机制,扁平化管理也要求岗位职责的清晰和流转更加的顺畅。只要这样贯穿始终,才能使兵团业务领域明晰,管理员工班子转型为服务型管理班子,实现新区开发率高质量高,稳步发展。

三,改革的持久性和可持续性是一项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革成功离不开坚持落实制度建设的承诺,这是今后建设的利器。改革的持久性和可持续性是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自己目标为方向,做好制度保障工作,不断进行自我审查,以推动改革向深度发展。所有的人、事、物都应该在制度之内,这样才能使改革与时俱进、长久下去、稳步向前。同时为了确保新的制度可以顺利实施,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和考核,增强工作的重视意识和管理意识,保持家国情怀,在思想和意愿上和制度一致,为此付出努力。

四,改革价值理念的宣传是提升改革改革效率的保证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时间,这期间,我们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改革经验和历程,尤其在许多重要的制度改革领域,都具有极强的信仰价值。但随着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人们理念不同呈多样化和管身制度不足等。因此改革不但需要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还要积极主动宣传改革的价值理念,不断提高改革的文化内涵和政治高度,使这个完全体制重组更加明晰、全面、人性化,更加符合本地区的特殊实际需要。

总的来说,改革是一个人的坚持、一个人的智慧、一个集体的实践。兵团改革不但是一个新的的起点,也是一种新的责任,它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要不断突破、创新和完善,使跨越发展的步伐更为稳定。只有在经过艰苦努力和艰难曲折之后,兵团改革才能在未来发展的舞台上持续展现其真正的魅力和创新力,也才能为新疆地区和全国各地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心得体会 篇4

在20xx年6月16日至19日四天时间内,我参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局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作为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参加新课程教育改革培训,意义深远而重大。对教师搞好教育工作是很有裨益的,对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是具有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我就简要谈谈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认识新课改的内涵和目的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目的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可用人才。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教学效果却是不如意的,而且学生也没有能真正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让学生主动体会认知知识的过程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让我们的教育从“要学生学”的困境中走向“学生要学”的良好局面。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新课改,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呢?

1、研究学生,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因此,如果不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认识知识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因此,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新知识往往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应该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

要提高课堂效益,除了以上的需要改进以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你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3、转变教育理念,从培养知识性人才向培养学习型人才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性人才,然而,通过30年的教育实践得出,在此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短时间内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喜欢终生学习的人。

总之,参与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改革心得体会 篇5

今年秋天,安徽省成为新一批进入课程改革的省份。进入8月底以来,随着我市各高级中学相继开学,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一教材陆续与广大高一新生及其家长见面。新教材让人耳目一新,但也让许多家长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否适应这一巨大变化充满疑虑。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成员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多年,并且参加了今年暑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现仅就广大家长

和社会普遍存在的疑虑和困惑,择要回答有关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解答能够达到解疑释惑的目的。

新学期到来时,许多家长面对新教材既有一种新鲜感又有一丝丝隐忧,他们担心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否适应这一巨大变化,在缓慢的适应过程中,学生的成绩以及将来的高考是否会受到影响。仅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教材改革有必要吗?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历史教材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深受苏联影响,二是存在的严重“左”倾错误。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科书制度。上面两个时期的教科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为了强调思想性,突出政治方面的功能,一些历史史实“失真”,同时,过分重视政治斗争史,而忽略经济史、文化史;教材写的空洞,空论、议论、说教较多,标题严肃、呆板,常常令学生望而生畏;中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抽象的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国家教委(后为教育部)下大力气改革包括中学历史学科在内的各科教材,制定颁布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学大纲,它使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更加全面,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得到拓展,能力培养的原则得到充分强调。同时,大纲还注意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xx年春,教育部进一步修改了大纲,制定了更新的课程标准,组织历史学界专家学者编写了四套历史新教材。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简称“人教版”)即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历史教材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的要求,是大势所趋,不改不行。

今年秋季使用的历史新教材是严格按照新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那么,这个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有哪些特点呢?

新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我个人认为这个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②在课程结构上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③在课程内容上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的内容,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④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⑤在课程评价上,探索符合课改精神的公正、合理以及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执教的老师还是学生的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只关注考试的分数即学习的最终结果。这种评价体系对于中上等的学生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鼓励性质,但对于一直处于中下等的来说,学习带给他们的就是一次次失败。对名次、等级的关注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请问武老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评价方面有哪些变化呢?

旧的历史教学大纲与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评价方面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基于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我可以断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第一,评价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内容有两个方面与历史教学大纲完全不同,这就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前者,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解释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学习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尝试、所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后者,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解释为:历史学习内容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根据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一方面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爱国主义情感,包括对民族精神的领悟和弘扬、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国际意识方面,是对各地区、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竞争意识等。第二,评价主体。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教育管理者,评价活动也基本上在校园环境中进行。新课程倡导新的评价观,特别提出“评价共同体”的概念。将参与评价的人员从教师与学校管理者扩展到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第三,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实行多样性的原则。以往评价方法很单一,主要就是考试,而现在则改变为五种形式即建立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由此,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次最有力度的教育改革,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八次课改中最回归历史教学规律的一次教育改革。

然历史课程标准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么具体到历史教材上,新高中历史教科书和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新学期到来时,许多家长面对新教科书的推行普遍有一丝隐忧,他们担心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否适应这一巨大变化,尤其是担心广大教师能否胜任新教科书的教学工作。请你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好吗?

好的。广大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否适应这一巨大变化,尤其是对广大教师能否胜任新教科书的教学工作的担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广大教师要把家长的担忧自觉转化为动力,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念,尽快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实际上,为了迎接这次新课程改改革,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以及各个学校早在几年前就积极着手准备。今年夏天,全省广大历史教师更是克服炎热酷暑,本着“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接受了严格的岗前培训。我相信我们不会辜负热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广大家长和社会的期望的。

当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绝对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为此,广大教师要努力更新知识结构,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加强自身学习;要加强理论学习,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迅速成长;要与同伴之间互助、合作与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史学研究动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更新;要不间断地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运用各种方式弥补和充实自己。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课标,践行课标,真正地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迅速实现角色转换,由传统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一个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友爱、理解的学习环境。

当然,在这里我还想就实行课程改革后,广大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是家长在辅导孩子过程中也应转变角色,以平等的、合作的身份参与其中,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进步,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不同方式、方法,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要轻易以学习结果即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要从多元的角度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允许孩子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一切正当的途径获取知识,要引导鼓励孩子通过网络、图书馆、农业劳动、工业生产等等途径获取、巩固书本知识。许多家长谈“网”色变,因噎废食,导致极好的教育资源未能加以利用,是十分可惜的

改革心得体会 篇6

妈妈常说,她们年轻那会儿,三大件是结婚时检验男方家庭财力的重要标准,而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考虑是否合适。那时候流行说媒,一般都是单位领导介绍认识,或者是亲戚介绍,后来年轻人一起看电影、唱卡拉OK,再到如今的网恋大有人在

过去,离婚曾被视为道德败坏,结婚便是一生的事。而如今,更多人不再在错误的感情里将就,选择勇敢地走出来。

改革开放40年,从恋爱的自主性、恋爱对象的选择,到女性权益的保护,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婚恋观的差异,点赞观念变化,喝彩时代新风!

爸爸常说,他们那会儿全村能出几个大专生、大学生,就很难得了,试想,如果时光倒流,当年的学霸爸妈来到今天,有什么是他们想象不到的呢?

他们可能想象不到,学习的时空限制会不复存在。改革开放40年,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方式,到如今足不出户就可从网上知天下事,在线学习让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

他们可能想象不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会如此多元和丰富。从单一的岗位培训,到创新性的学习提升,跨界创新的种子在技能的拓展中生根发芽。

他们可能想象不到,终生教育会成为社会共识。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现代人学习生活的理念。

两代人经历和见证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点滴变化,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这种变化会更大。

改革心得体会 篇7

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 14 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改革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 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 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 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篇二: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篇三: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孤独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不体罚学生、辱骂、训斥等等,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 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

六、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七、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八、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的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篇四: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 技术 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篇五: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心得

通过这几天的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改革心得体会 篇9

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腾飞奇迹,思想观念和体制的藩篱逐步被打破,累累硕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下面是我的公文网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载春华秋实。从曾经世界上最大的贫困国家,到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从“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到“包干制”鼓励多劳多得,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有了质的变化和根本性的变化,一幅生机勃勃的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深刻地指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四十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带领人民群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始终坚决破除思维定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新时代催生了新使命,新矛盾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先进经验,升华为方法论,从而指导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理论在变,但理念不能变。任何时候都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同时,还必须拥有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人心动荡,发展就是一句空谈。因此,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兼顾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虽然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

40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这4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4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40多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最有说服力。4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我无法确切知道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具体是什么样子,只能凭着长辈的回忆和书中的描述去尽力体悟,但这阻碍不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冲击和幸福生活。巨龙腾飞的过程中,我们再也看不到一毛钱一根的冰棍,看不到装订死板的连环画,看不到笨重的黑白电视占据一隅。我们赶跑了霸据香港、澳门几百年的欧洲列强,在霸权主义的重重阻挠下我们挤进了世贸组织,我们也用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强有力的回击了反华势力。中国近几年来出口贸易逐年加大,GDP稳居世界第二,无不体现出来改革开放的巨大魅力。改革开放的40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40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超过了1010万,录取新生逾570万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学习,提升素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从1978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并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回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我们党带领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胼手胝足的奋斗,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今天,脱贫攻坚奔小康,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终究都要靠广大群众的辛勤耕耘去实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吹浪打,面对发展进程中的艰难险阻,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团结带领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进,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船到中流、人到半山,尤须同时间赛跑,与时代并进。让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怀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树立“安全生产每天从零开始”理念,继续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狠抓隐患排查整治,做到从严管理,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继续为教育系统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改革心得体会 篇10

警务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社会治安问题的不断凸显,迫使各国纷纷加强警务改革,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犯罪形势。警务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组织结构、人员选拔、培训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在我参与的警务改革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警务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警务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升警察素质和执法效能。以往的警察培训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警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不仅需要具备执法专业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在警务改革中,我们加强了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的培训,通过讲授法律法规和警察职责,引导警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和职业信念。这样一来,警察的执法能力和职业操守得到了有效提升。

其次,警务改革还着重加强了警察与社区的互动和沟通。以往的警察工作主要集中在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上,而忽视了与社区居民的密切联系。然而,社区居民对警察的了解和信任是警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警务改革中我们积极推行了社区警务模式。通过定期组织警民座谈会、开展社区安全知识宣传、组织警察进驻社区等活动,有效地加强了警察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居民对警察的信任度提高了,警察也更好地了解了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民众的需求。

另外,警务改革还注重了科技应用和信息共享。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打击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警务改革中,我们加强了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升了警察的信息化水平。利用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智能巡逻等先进技术,我们能够更快速地获取犯罪线索和追踪犯罪嫌疑人,提高了破案率和打击犯罪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加强了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了跨部门的协作机制,提高了警务工作的整体效能。

最后,警务改革还注重了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作为执法者,警察需要坚守法律底线,依法行使职权。因此,在警务改革中,我们加强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警察的法律素养。同时,通过开展执法规范教育和司法案例研究,我们提高了警察的执法能力和司法意识。这样一来,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能够坚守底线,依法公正执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警务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警务改革,我们不仅提升了警察的素质和执法效能,还加强了警察与社区的互动和沟通,赋予了警察更多的科技支持和工作手段。警务改革还加强了对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为社会的安全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警务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改革心得体会 篇11

支持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是一切发展的源动力。任何一个领域,如果不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就会逐渐失去生机,走向落后。在我国,改革已经成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带领着我们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在我看来,支持改革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坚定地支持改革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个经常听到“大国崛起”的年轻人,我深知我们国家正处在世界舞台中央,经济实力得以快速提升。如果不能不断地进行改革,我的祖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第二,改革是让社会更加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不断地开展创新,不断地发掘社会的潜力。改革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活力。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可以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人。

第三,改革能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我们的时代,是机会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无论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于一个企业或是一个国家来说,改革都代表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一种冒险精神。如果不敢尝试改革,我们就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第四,改革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如果我们希望看到我们社会的长足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共同推动改革,相互配合,积极发扬改革的精神,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我看来,支持改革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一点,坚守自己的理念和信念,成为改革者和维护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为自己和我们祖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改革心得体会 篇12

1978年至2018年,40年的历程,见证了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历史变革,告别了粮票、肉票、布票、这样指标那样指标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40年间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关键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扫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我将狠抓党组织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心得体会 篇13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2月18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各地广大干部通过直播观看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成功与辉煌的发言。

40年风雨砥砺,40年昂首奋进,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40周年直播大会让我们深刻感受历史航程的波澜壮阔,要求我们基层及党员干部要学习改革先锋的事迹,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服务上争先奉献。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职工的叮嘱,有网友表示,虽然还没入党,但是观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直播真的看得热血澎湃,觉得有点幸福,祝祖国繁荣富强。

改革先锋们的奉献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观看了40周年大会直播体会到改革的伟大,一位又一位前人的贡献才有了现在的舒适生活,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美好生活,是一位又一位的先锋用尽他们的智慧,力量甚至生命创建起来的。庆祝大会宣读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和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名单中,是对改革者的致敬、是对奋进者的激励、是对创造者的推崇、是对先驱者的缅怀,庄严、神圣、触动人心!

改革心得体会 篇14

数化改革心得体会

数化改革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结合,是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诚然,数化改革在推进企业智慧化和高效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要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思路融入企业改革运行中,实现科学的管理和预期的效果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我所在的企业中,我们最近刚刚推进了一次数字化改革。这次改革,我们虽然克服了许多困难,但比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仍然需要在基础设施、人才素质、流程改进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时代,一个优异的企业不仅需要拥有高效的软硬件,还需要具备稳定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而且,作为企业的心脏——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十分重要。数据中心的建设除了需要拥有出色的副本和备份机制,还需要呼应业务的需求实现科学的容量规划。数据备份维护也必须专业化,才能保障数据的安全可靠。

其次,人才素质的提升对于企业的数字化改革同样重要。在数字化改革这个大背景下,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拥有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熟练、团队配合默契的员工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纵观今天的数字化改革,未来的技术革新和进展都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和引进。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决策层需要承担起人才招聘、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培育企业的技术人才队伍,这是数字化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企业切实的责任。

最后,流程改进也需要防范疏漏。数字化的工作增加了复杂的技术流程和精细化的管理流程。但是,流程整合和改进,需要把握运营中的细节和微小之处。仔细观察能够发现许多传统流程中的弊端,需要寻找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方法和流程,以切实且可持续地改善运营效率和员工工作体验。

综上所述,数字化改革作为企业智慧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始终关注基础设施、人才素质、流程运作等方面。然而,数字化改革只有真正把这些因素提高到一定的重要程度,才能带来更为深远的积极影响。在实施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细致入微,力求精益求精。

"改革心得体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