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了凡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07

了凡观后感。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关于“了凡观后感”的资料,不过写作品名观后感时该找何种角度呢?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里面的情节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好的影视作品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 写一篇观后感,展现出自己的思考,希望您能多关注我们网站的最新动向以及时掌握商机信息!

了凡观后感 篇1

通过此次的学习,感受良多,首先应该感谢付总,给予我们这此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得到提高,得到成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我们到底有没有得到提高,得到进步。其实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至少我们坐在这里,用心去学,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下面我就将我所感受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对了凡四训,产生了一种好奇心,

然后通过李毅多教授对凡先生生平的概述。它让我好奇,因为我想知道它是什么?

在生命科学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对因果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同样意识到,自己也一样将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归咎于命运,不去勇敢的面对,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反省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拥有那种发自内心反省的力量,才可以改变,所谓的命运。只有真切的用心思考,才能对峙烦恼。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求善避恶的方法,就是通过行善评恶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做好事。只有行善才能得到幸福。

·改过之法:改过的方法有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三个方面。改过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更加能考验我们。

3·积善之方:讲了做善行能对现世自身和后世子孙积累福德。这些善人做善事时候发心真诚,有悲悯心,做起善事来能发长远持久的心。

最让我感动的是,林家的老婆婆给祖宗的钱,三年只有一天。先不说她是做的善事,就从她这三年如一日的毅力,就让我们感到为止动容,坚持的毅力是我所缺少的,我感受到我这是我所不足的地方。

辨别善的真假里面总的说就是要有利他心就算做的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如果不具备利他心就是礼敬人爱护人也是假善。还有真心所发的善事真,反之为假。

行善为公是真,为私是假。无为是真有为是假。

端善是只怀有济世之心、爱人之心、敬人之心。

曲善是只行善时候怀有媚世之心、愤世之心、玩世之心。阴善和阳善主要是看行善中是否有追求明利的心态。如果我们追求明利等,一定会失去福气,否则,积攒阴德可以使福气不失。

善行的大小取决于行善时的心态。心越大,善的美德就越大。

爱惜物命所谓爱惜物命就是爱护万物的生命。之所以要修福积德就是为了保存一点恻隐之心。

学了这四门学科,我可能说不出学到的所有东西,但经过这两天的学习,我也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正如李毅多先生所说,我一想就会发现很多惊喜。

了凡观后感 篇2

凡四训是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又能改变命运的书,常看常有心识,好好修养德行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

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

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

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

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

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的名句。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还是有幸看到了这本书。

我将努力实行!同时,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按照古代圣贤的教育理论教育后代。那么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繁荣和强大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

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

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

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

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主权.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

我们能容人吗?我们喜欢捉弄别人来提升自己吗?我们经常空谈吗?

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

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

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周易》的开头是:积德之家必有余庆,积德之家必有余震。教人行善是《周易》的第一要旨,否则,哪里可以避免坏事,哪里可以去

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没有重视这点.千方百计骗取他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分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须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先辈之德,近思父母之恶;思报国之恩,建家之乐;思助人之急,思闲之恶。

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为什么?

因为苟且偷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自己便长存了知耻心与畏惧心,勇猛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诸位老师的教诲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也更明白了同盟设立易德学习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谢同盟,感谢众师。

了凡观后感 篇3

破除私心和私欲、快乐至诚、改变命运

----读《了凡四训》解译有感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种,而文化背景差异大,各有各的思惟模式、生活、工作方式,但大家共有的目标及心愿却是相同的。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财富等。

然而,快乐的反面「苦」并非是我们想丢就能丢,事实上它是丢不掉的。 「苦」的因、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佛家讲是「我执」,一种执为自我的心。

「我执」愈强时,不仅会造成自己的不开心,也会造成别人的很多的问题。比如:怀有瞋恨心。

一个人的内心总是充满着对他人和社会的愤怒、仇恨和嫉妒。这个人不仅使自己不快乐,而且使周围的人感到痛苦。我们可以发现这世界上的人也好,各种动物也好,都有「我执」这个烦恼。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更关心自己一点,总是多观察自己一点,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少。

我们总是执着「我」。

破除“我执” 是人们学习佛法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整个东方哲学的核心。佛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破除“我执” 的一系列教育和训练方法。其实不光佛法,我国古人讲的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是以是否破除“我执” 作为最主要的区分标准。

可以这样说,一般人之所以是一般人,就是因为有“我执”;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已经(至少在相当大程度上)破除“我执”。关于破除“我执”,佛门中有很多方法。同时破除“我执”有很多层次。

实证无私是一种层次,超越生命意志(末那识)的束缚是又一种层次,洞察宇宙和生命的本质(见性)是最高层次。可以说,整个学佛的过程都是破除“我执 ”的过程。

自私心理和人类合理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同,更多是人性局限性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们产生扭曲欲望和错误认识的根源,而自卑心、自慢心和固执心无一例外是人们后天的情感模式发育不良造成的人格缺陷,会对人的情感指向和正常思维造成严重影响。要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保持身心健康,首先必须打破自私和欲望对人格的桎梏。对于现代人,领会破除“我执”的意义和基本境界,即使做不到无私、见性等最高境界,但是在领悟的过程中,人经常进行自省对于保持心理健康仍然有重大必要。

当一个人确实去思维、正视这个心上的烦恼,也就是「我执」这个问题,并且愿意透过修持来去除这根本问题,这个人是有可能得获真正的快乐,而这个快乐是永恒不变的;

富贵、儿女、长寿都是人在人世间最执著的东西,所以,人总想留住美好的东西,控制命运、控制世界,这是凡人本性“我执”使然。然而现代人的人生的悲喜都在于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些人不审视自己内心,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

现代人的浮躁,只想到这个世界享受所有的祝福,有些人觉得遵守道德,得不到任何真正的好处。相反,投机取巧的、损人利己的人并没有吃亏、甚至得到很多实在的利益。其实,这是一种长期的、短期的利益、身心的统一。

人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安全,身体健康,幸福生活,事业成功。。。这些美好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祝福。当他遵守道德时,他心情很好。当他做好事时,他通过帮助别人得到很多快乐。许多物理灾难没有来,这些都是巨大的祝福。

其实福和祸包含的范围很广。中国古人讲“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这都是告诉你怎样成为一个高尚的生命。

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甚至孔子在五十岁发出了“天命不可违也的感慨”。然而,《了凡四训》这本书明确告诉我们命运可以改变。

怎样改变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是因为先天、后天的“我执”所影响迷失了先天的本性,使人迷失的心智,无法认识命运的真相。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以诚为本,分清善恶标准,支持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才能逐步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中所讲,求外之心,不可能得到人所想要的美好的种子。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所主导,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始终向自己内心里去寻找问题,那他就一定能够在行为上达到自己的目标。以至诚为立仁之本,“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做一名有仁义道德的人,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会伴随而来,内外双得。

总之:《了凡四训》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有两点:

一、人类所有苦恼的源泉是先天和后天的“我执”, ,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人们必须首先破除私心和私欲对人格的束缚;

2、 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中。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以诚信为本,分清善恶,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做更大更有价值的事情。

了凡观后感 篇4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

第一个层次只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找出故障并全部改变。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了凡观后感 篇5

电影了凡的故事观后感范文

看完《了凡的故事》,心中感慨万千,想起过去的一幕幕,真是像穿越电影一样,将记忆倒回了从前。命运(个性)是可以改变的,我坚信这一点。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心中茅塞洞开,人只有苦难降临才能够醒悟,但是不接触圣贤教育,没有佛心,就不会有耻辱感。

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常怀感恩之心,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只要心中永远记住两个字“感恩”。心里就会无比敞亮。

了凡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祖辈历经磨难,行善积德,却因明成祖朱棣与方孝孺之间的矛盾,而受到株连之刑,幸得朋友相助他的父亲才逃脱京城,从此隐姓埋名,学中医继续救人行善。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字坤仪,是当时的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世宗是大明王朝第十二代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据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因为祖辈的事,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当时了凡先生可能15岁左右,一天偶遇一位易学大师孔先生,这位孔先生看到他之后觉得他有善缘,就给他算了一命,他说:你明年到县里考秀才,县考是第十四名,府考试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那个时候的秀才考试要通过这三关。第二年十六岁,他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相合。可见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的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从孔先生那里还知道自己只能活到53岁就寿终正寝。

从此,了凡先生因为得知了自己的宿命,而且生活中的起落对孔先生的预言都在印证着。使得他一时对自己的命运信以为真,性格产生了很大变化,幸有云谷禅师点拨,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气,逐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善字,一切从心开始,心动则念动,有善念才能动仁心,最终多活22年,写下了经典著作《了凡四训》,74岁在家中安然去逝。

《了凡的故事》,告诉我们:

1、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立命之学。学会认识自己,才会达观,才会知耻,自知才能“知耻近乎勇”。

怨恨、糊涂、傲慢、怀疑都是毒,心存这五毒,必生毒液,流出的眼泪也有毒。感恩的眼泪,幸福的眼泪,忏悔的眼泪,越哭心越亮,他是眼睛流出的智慧水。我们的地球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然而我们的身体也是同样。

3、积德行善,积累功德,了解命运的积善之方。年过四十必须明白自己的生命走向,否则就会想于丹教授说的:满桌佳肴,你得有好牙;腰缠万贯,你得有命花;赏一路风光,你得走得动;拣一座金山,你得能够拿;垄沟里刨食的是条好汉子,病床上数钱的是个傻瓜;千里纵横,你总得有个家,万众首领,你也得有个妈;委屈烦恼,你非得有人听,出色得意,你还得有人夸;酷毙了靓绝了,你要有人爱,摔倒了失足了,你得有人拉;结怨不如结缘,栽刺不如栽花;富贵不如福态,高寿不如高兴。

4、无缘非无缘,有缘非有缘,有缘无缘都是缘。

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

6、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