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园林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18

园林观后感8篇。

这份独特的“园林观后感”一定能够引发您的兴趣,如何将真情实感融入作品名的观后感中呢?享受电影时光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我们的思维不停地活跃着,观赏作品期间,思维也在跃动不止。为了保留好的想法和观点,写下观后感是必要的,希望我分享的经验能避免您犯一些错误!

园林观后感【篇1】

玛莎施瓦茨曾经解释景观就是除建筑外的全部,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景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也不可否认,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作为住所,休憩,观景的建筑,他们在园林中的景观作用甚至超越了原本所有的使用价值,在意境塑造,景观衬托与突出方面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1.意境塑造

从字面上理解,意境是指导演的范畴,环境是客观的范畴,但真正的理解确实难以言喻,但不可否认,意境景观会触动人们的心灵,诱发人们的思维和想象。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书画一样,强调意境美。除了在花园里布置花木外,花园建筑的布置尤为重要。中国园林布置讲求疏密有致,层次丰富。紧靠植物与山石不能充分的表现出疏密与层次,需借助园林建筑在院内的聚散与高低错落可以加强院内层次感。

建筑密布的地方空间变化多样,可使人产生游园的新奇感和兴奋感,再加上由建筑之间连接而分割维和出不同的空间,更让人有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奇妙感受。建筑稀少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近自然的机会。只有当它们松而紧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花园的新奇和乐趣。同时由于建筑形式变化多样,亭台廊阁均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色彩,高度相互交错,隔窗,门洞,廊桥,以及构筑物的转折,使得不同空间的景观相互渗透融合,配合以山石植被水体,共同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优雅意境。

虽然现代园林建设不像古典园林追求意境,园林建筑数量大幅度减少,但建筑在景观中的合理布局,如褶皱、位置、高度、色彩等,仍会影响景观效果,给人们参观时带来内心的感受风景。然而,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出发,注重建筑布局的层次和密度,创造意境对于度假区、居住区和街道景观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解决城市景观单调重复的突破口之一归属感。

除上述之外,更为直观的是建筑上匾联与诗文。这种形式更能诱发人的联想与思考。拙政园留听取芭蕉听雨之意,通过亭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进一步升华意境。

2.景观塑造

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部分,以其优美的外观和丰富多样的空间而成为园林中的一道风景线。在大型皇家园林中,建筑群的存在更加突出了其广阔宏伟。此外,作为人们可以居住的地方,建筑在观赏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一般都会在高处布置亭台楼阁,让您俯瞰整个园林,营造不同的景观感受。

在私家园林中,由于场地面积小,景观与建筑紧密相连。为了表现出更好的景观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建筑的曲折性,将建筑的遮挡和分割达到丰富空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入院之前通过游廊和建筑的维和塑造狭小局促空间,从而让人有豁然开朗的视错觉。稍大一些的私家庭院除了借助建筑划分空间外,还会借助建筑来突出场地的主要景区,大多通过构筑丰富的建筑物来提升景观效果和空间关系,从而区别于其他景观区,对整个院子的主次安排,疏密程度起到控制作用。

同时也可通过建筑营造的规整人工化与山石植物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建筑也会提供观景场地,为园内赏景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设施,再配合以花窗,柱础的框景作用更有一番情趣。在大型皇家园林中,由于面积宏大,单单只是植被山水无法集中出主要景观,因此大多数皇家园林会采取锦集的方式布置景观,此时就要设置大型建筑群来集中人们的视线,同时平衡全园的结构,同时这些建筑群宏大的气势也成为全园的一大景观,突出了皇家园林的气势。

另外也可通过建筑围合创造园中园,制造小型空间世人眼前一亮。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一般都会在高处布置亭台楼阁,让您俯瞰整个园林,营造不同的景观感受。

建筑在园林中还有着导向的作用。丛林中的屋檐、蜿蜒的走廊、雄伟的建筑都会给人以去的欲望,从而引导人们穿越建筑内的景观空间和自身。因此,我们可以在这条吸引人的线路上安排大大小小的景点,让人们不自觉地观赏整个园林景观。

在被看的方面,建筑由于外形空间变化丰富,且有透景,挡景,半透半挡从而成为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建筑物的位置也有多种选择,可以建在水面、高地和石堆上,以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

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还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特征的思想理论基础。我对彭先生的理论只是肤浅的理解,太理论化、程序化了。中国园林的独特性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释家的天性何时才能达到“明道”的境界。尚须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历练!

园林观后感【篇2】

园林纪录片观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园林的纪录片。此片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独特而美丽的园林,让我大开眼界。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园林艺术的魅力和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细的解说,向观众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园林景观。我被其中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日本庭园所深深吸引。庭园中的静谧池塘、错落有致的石桥以及精心修剪的盆栽树木,都彰显了日本人对自然和平静的热爱。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宁静与和谐。另外一处我印象深刻的景点是位于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它规模宏大,精心设计的花坛使人目不暇接。无论是在湖泊边漫步,还是在林荫道上散步,都给人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觉。这些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和美丽让我对园林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园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片中介绍了中国的园林艺术和哲学。北京颐和园和苏州的拙政园都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结合了山水画的精髓,给人一种意境深远的感觉。拙政园则以精致的石桥和曲径通幽的特色而闻名。通过探索这些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了解到园林艺术是如何承载和传承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美学观念的。

最后,这部纪录片还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园林的环境。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园林和自然景观被破坏和开发。纪录片中介绍的一些保护园林的案例让我深感园林的珍贵与脆弱。片中提到,一些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护园林资源,并积极推动可持续的园林设计和管理。我反思了自己对园林环境的态度,决定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减少对园林的破坏,积极参与园林保护和恢复工作。

通过观看这部园林纪录片,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收获了很多启发。园林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这种与自然的联系不仅仅是美丽景观的创造,还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深信,通过保护和发展园林艺术,我们能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传承和弘扬各种文化与历史。

总之,这部园林纪录片让我领略了世界各地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使我对园林的认识更加深入。它揭示了园林艺术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呼吁人们保护和重视园林的环境。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感园林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希望这样的纪录片能够更多地制作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园林艺术的美丽与重要性。

园林观后感【篇3】

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更正:笔者把“枚”错写成“权”:“其例子不胜权举”。应为:其例子不胜枚举。

自小就有着浓厚的山水情怀,向往那茂林嘉禾、修竹涧泉、远离尘世的生活方式。幽人山居,与林泉山鸟为伴自在潇洒。每每想起在林间漫步时所听到翠鸟的鸣叫,和淙泉叮咚流动的响声就有如天簌梵音。远徙世嚣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仿或超脱凡尘,心灵豁然间便呈现出一片澄明的清净。虽居京甚久,各公园也已去过无数次,但每次游园的心趣总是不同的,这也因四季时节的景致所影响,如春秀、夏茂、秋实、冬静,就是早中晚游园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在蒙蒙的细雨中站在昆明湖远眺,雾霭凄凄迷迷望之使人心境幽远而怅惘。朝霞暮日,一叶扁舟在江心闲泛,薄暮峭峭心神豁怡。秋岚烟林,红叶飘曳,又是一年相思时。犹在冬日的暖阳下呼友畅游几大皇家园林,几经繁华秋实之后,那皈于寂静中的冬景,呈现给游人的是一种禅静的道悟,斑驳的古木,幽亭枯槎孤高又悠闲……经过这本书的提炼,我想再次游园时的审美情致会更提升一层,对园林和各建筑及奇石异卉也更有了一层深入的体会和内涵。融入进美奂美伦的园艺中,在方壶天地里休味大千世界的万有,曲桥画廊,那不尽的绵延之美让人心起涟涟而怅惘。有些缺憾:在书的开篇不久便发现几大错别字,如一错处:“其例子不胜枚举”,虽“枚”与“权”乃近亲,但细观之还是大有异在;另:“再此如……”“此”“比”也是亲戚,但也要详分吧?错字不再例举,仅一处加以说明:第37页,从图中的四川阆中寺园门题额上看是:“云林深秀”,而笔者竟写成:“云林深蔚”,这让我好生不解,是我眼拙不识,还是“秀”与“蔚”同族?上述虽是小节,但却会深深影响我……

园林观后感【篇4】

园林纪录片观后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园林文化,了解和学习园林艺术。园林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习俗和历史风貌的体现。园林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和感性体验。

园林纪录片的制作回顾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园林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展示了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卓越贡献。观看园林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园林不仅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更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创造和调和生活的智慧和哲学。

园林的美并不仅限于园林建筑的姿态,更在于园林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园林中的建筑、景观、水源、植被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萦绕于人们心灵深处的意境画卷。观赏园林之美,并不仅仅是欣赏园林中的花、草、树、石,更是通过园林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领略生命、生态的无穷奥妙。

此外,园林纪录片的制作精良,画面质感出色,音效与画面搭配得非常协调。例如,纪录片《中国园林》采用了高清摄影机拍摄,并且注重场景的调整和灯光技术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清晰、细腻和优美。同时,背景音乐的选用非常贴切,时而悠扬优雅,时而激情澎湃,既表现了园林中的律动曲折,也增添了观赏的魅力。

总之,观看园林纪录片,让我不仅更加了解中国古代园林文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园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文精神的内化和传承。在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园林纪录片问世,为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力量。

园林观后感【篇5】

留园位于苏州城外。园位明代嘉靖时期太仆寺东园。园巾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

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由盛康获得,修缮、扩建、修建,改名为留园。

现在公园占地约50亩,可分为中、东、西、北三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导游带我们观完留园余下的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不断穿梭于各个角落拍照留念。出来以后,老师问我们要不要去吃饭,我们最终否决了这个提议,意识因为我们带了午饭不想再花钱,而是因为难得来一次苏州,时间那么紧,我们宁可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游览观光上,还有就是我们此刻发现了马路对过的小店,里面琳琅满目的苏州刺绣等小商品已使我们驻足不前了:买点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也不枉来一次苏州啊!

没有多少女孩冲过去,其余的是两个老师和几个男孩。

稍作休息后,我们带着导游来到第三站——简陋的行政花园。我听说我们要去苏州。我在苏州读书的姐姐强烈荐一我们去拙政园。当导游介绍这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时,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它的魅力在**。

拙政园是苏州最著名的园林之一。占地面积5公顷,包括远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罗花厅、六鸳鸯厅、留听。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拙政园造景山水并重,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总体布局也以水池为中心,各类建筑皆临水而立,亭树楼阁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拙政园分为东、西、中三个部分。中心部分是主体部分。拙政园的名字一直沿用。园中,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湾池水,岸线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桥横跨,可直通远香堂。

站在桥上四面望去,园中景致,历历在目。东南面即为腰门内的假山屏嶂,假山以东有一道起伏的云墙,墙内闪出亭轩檐角,错落掩映,西南面则是一条回廊,沿廊望去,曲桥修阁,高亭远树,景物幽远,层次重叠,纵深感很强。几经周折,长廊向北延伸,与远香殿西北的倚玉阁相连。

倚玉轩与远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葱郁的小丘,更衬出它们的辉煌。真如身在画中!

徜徉在这里的亭台水榭楼阁之中,我们几度陶醉,我更有种留连往返,乐不思蜀的感觉,当老师催促着走时我们才依依不舍得离开这个画一般的地方。

回到车上,我们的心仿佛还留在那里。

我以为下一站是狮子林。我下车后发现,由于时间关系,临时改变了计划,我们到了沧浪亭。站在门口,我只看到一扇看起来像普通建筑的大门。我不知道我能看到什么。进去以后,我们几个人都同意这和前两个不一样,都是亭台楼阁之类的。

转了一圈后才知道它也有其有的地方: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

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假山东南的明道殿是园林的主体建筑,它的东西两面与明道殿相对。

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天色渐渐已晚,我们依然没有要回去的意思,每个人似乎都想把时间拉的再长一些,这样我们就可以再多呆一会。但是有都清楚地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和它说声:再见!

跟导游道别后,天快黑了。我们认为在宿舍关门前到达是可以的。一群人又在前街闲逛,欣赏苏州美丽繁华的夜景,还买了一些特产。我们就踏上了归途。

从苏州回来以近一周了,但是感觉好象就是在昨天,我们还在如诗如画的园林中徜徉,陶醉其中。

我们期待着再次参观苏州及其园林。当然,如果有生可以游完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不枉此生!想到这里,我又一次遐想起来。。。。。

园林观后感【篇6】

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从殷周苑林、汉唐园林、魏晋六朝、宋元明清到现代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经过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诗词等多种艺术综合,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门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次,个性特征鲜明。特别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

中国园林的历史论著和音像资料大多以华丽优美的文字和藻类来赞颂古典园林形式和意境的细腻。虽然它们很吸引人,但很少揭示出这种美味的原因。彭一刚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经典著作,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造园手法对比入手,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突出强调其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特点。作者运用简洁通俗的语言、细腻的笔墨、清晰直观的照片和分析图,从建筑构成和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读完这本书的章节,我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本文以我在本科实践中所看到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为例,探讨了自己对其深层感受的看法。

明清时期风景园林发展成熟,其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较前人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峰期。江南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原因,在园林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南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

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私家园林以明清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如拙政园、寄畅园、留园、沧浪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均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的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它主要是由建筑、园林、花木等组成的综合艺术,不仅再现了自然景观的美,而且比自然还要高,没有表现出人工斧凿的痕迹。筑山、理水、植物、建筑是其造园核心的四大要素。

明清时期,随着写意山水园的不断发展,堆山置石之风更为盛行,达到了“无石不园”之地步。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述。它不仅模仿自然,而且浓缩了园丁的艺术创作。园林中的山石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

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受绘画的启发,中国园林常常借助于堆积如山的石头起到象征或抒情的作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山石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如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

巧合的是,扬州个人园林中也有山和石,分别象征着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同季节的假山是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建造的。石笋代表春天的山,湖石代表夏天的山,黄石代表秋天的山,宣石代表冬天的山,这是独一无二的。如图1-4所示:

尽管山石具有传达情感的功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山石的欣赏仅限于其形式美,其功能与现代流行的抽象雕塑相当相似。由于江南私家园林院落空间较小空间有限,所以“稍有玲珑石块”,而不宜搞得复杂拥塞。因而要少而精,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讲究透、漏、瘦、皱,突出重点和主题。

这种掇山的手法又称为“特置”。特置的山石常因形象生动、优美、突出而成为主题。例如留园冠云峰(如图5)。

通过堆砌山石,我们不仅可以从外部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峰峦和峭壁,使其具有与山林相近的野趣,而且可以从内部形成中空的沟壑和洞穴,从而产生一种令人困惑的幻觉。例如苏州的环秀山庄(图6),其规模并不大,然而在有限的空间里巧妙的使山池萦绕,特别是峡谷、沟涧纵横交错和洞涧的曲折蜿蜒。

山石可作为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借助自然起伏的山势或人工堆叠的山石,与建筑相配合,以不着痕迹的手法围合空间,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说:

“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石”巧妙布局设置,营造出丰富的游览路线,可以增加情趣和气氛, 并拓展出丰富的园林空间。

另外园林中的水池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既可加固岸基,又能呈现犬牙交错形态的自然过渡,而不致产生生硬突兀的感觉,例如网师园驳岸处理,以黄石砌筑的池岸既曲折又参差错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图7)。

在传统山水造园中,素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起着基底作用、系带作用和焦点作用。水具有多种形态和可塑性,其形状取决于库岸的形状。

关于古典园林中水面的布局, 大体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手法——“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小园聚胜于分,大园虽可分,但须宾主分明”。在江南花园,水是管理的。大园以拙政园为例,小园最具特色。为了充分利用水面,中央风景区主要以集水为主,如远香堂前的水面,给人以种开阔的感觉;辅以分水,如池中两山之间的小溪、虹桥附近的水面和水面表面的小飞虹,这都是水分裂,与迷人的曲折。

网师园的池水面积不大,水面集中,仅于池的东南、西北部收成二条小溪,表明水的来龙去脉。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1)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谢,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例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一面与岸相连,三面临空,突出于水面之上,戗角高翘,翼然欲飞(如图8);拙政园“小飞虹”则跨水而成,犹如彩虹,映卧于水面;有时会把水引入建筑庭院空间,如拙政园中部池水,自“倚玉轩”分出一支向南展延至住宅墙边,“小飞虹”与“小沧浪”在东西方向横跨水上,与两侧亭廊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如图9)。

(2)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例如:网师园 “引静桥”可以说是苏州古典园林小桥处理的典范,它静立于彩霞池东南溪涧上,做工精致,长不到三米,宽不足一米,成人三步可逾,俗称“三步桥”。为突出放情山水、扁舟独钓的“渔隐”主题,造园者将“咫尺山林”的文人画画理应用于此,溪涧虽小,宽仅尺许,但小桥度涧,却形成“下临无地”的意境。

站在彩霞池西北岸观望,水面小中见大。同时,“引静桥”的存在也暗示出彩霞池水的源头所在(如图10)。

(3)破。当水面很小时,如曲溪居涧、清泉小潭,可以抛石上岸,纵横有奇石、牙齿、牙齿,并种有竹子、野藤、朱鱼翠藻,似乎虽然是一个池子,但也有深邃的山野风美感。

例如:网师园“彩霞池”的池崖全以黄石叠砌,无一处不曲,且高低参差,变化无穷,用石则下直上横,以横石挑出形成各种洞窟窝凹,曲折错落,颇为生动,石突于水面是为矶,矶侧缩进形成湾,石矶有高有低,有广有窄,水湾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如图11)。

庭园理水的基本手法可概括为“开合聚放”,通过合理布局,可丰富景观层次,扩大庭园空间,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景致,从这些理水手法中我们能吸取中国山水美学思想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移步异景”和“四时皆有景”,植物作为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直接的联系。江南园林也是如此。

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海棠春坞、听雨轩等,有的以直接观赏植物为主题,有的以直物间接表达兴趣。中国园林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涉及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春、夏、秋、冬等季节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会改变空间心情,影响人们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在植物作为媒介的帮助下起到间接的作用。

植物在交替与变化中其色彩、形态和生气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

(1)植物的选择标准:

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技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有意境:花木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在中国园林中这些都能化为诗的意境而感染人。

(2)植物的种植形式:

孤植是古典园林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并常作为庭院观赏的主题。于庭院角隅,廊之转角,入口等处零星点缀布置植物,且惯与其他小品如石笋、石峰等配合,形成园林小景(如图12)。如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白玉兰,网师园“小山丛桂轩”西侧的蓑衣槭等;有的还利用某些树干的盘曲,树冠的扶疏,孤植于山崖,以衬托绝壁的险峻,如环秀山庄假山上的紫薇;或植以池畔,以增加水面的倒影,如网师园池畔的黑松;还有那建筑物的附近、桥头、路口等处亦常孤植以姿态优美的植物,以丰富构图,象网师园桥头的白皮松。

点种。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江南私家园林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而为了增加面积的使用效率,会划分出许多小空间。

孤植难免会不足以庇荫整个空间,因此往往会点植两、三株植物,起到烘托陪衬建筑物,点缀空间的作用(如图13)。例如留园的“花步小筑”和“古木交柯”,前者点缀的是攀缘植物,后者则以乔木作为点缀。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庭院,一般采取“一大一小,各偏一角”的种植方式。

如苏州狮子林内的古五松园庭院,呈“凸”字形平面,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前者婀娜多姿,后者苍劲挺拔。

丛植。古典园林中的丛植有两种情况:第一,用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植之成林,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以体现群体美(如图14)。

象松林、枫林、梅林、桃林、竹林、牡丹园、芍药园、枇杷园等。如留园“闻木樨香轩”前植桂花,入秋芳香四溢。这些或以芳香见长,或以观赏取胜,或用色香姿三者俱全而形成园中引人入胜的景色。

第二,用数种花木成丛栽植;这种配置一般规模较大,常与其他造园要素如建筑、山、水、石等密切配合,其配置犹如作画构图一般。要求使山水得“草木而华”,使寸石生情,做到“好花须映好楼台”,创造出妙极自然的园林意境。栽植时注意树的方向及地的高低是否适宜于树性,树叶色彩的调和对比,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多少,开花季节的先后,树叶形态,树的姿态,树与石的关系等等。

成丛栽植的植物,或与山石配合,形成观赏景致;或以粉墙作底,犹如一张白纸作图绘画,富于诗情画意;或将植物栽于竹丛、灌木之上,似有野致深郁之感(如图15)。

园林观后感【篇7】

一曲昆曲,千曲百转,柔软的像一阵阵清风。再听,又似云端飘来。闭眼间,蓦然间心境已变。

只看见一处楼阁,两个戏子,后面笙笛鼓琴。飘渺的声音穿过一池的荷花,伴随着清波传来。我坐在一亭中,正值春天,亭后桃花盛开,片片花瓣飘落而下。湖旁的那棵大树枝叶遮天,似乎不想让这这曲声跑到天边。

又一转,只听见一声声曲调仿佛就在眼前。但走在走廊里,看不见声发何处。走廊清浅而温和,随这昆曲亦是千转,廊上有镂空,空出便是一景,或是柳树一株,上有黄鹂两只。或是一树牡丹,碗般花朵似一团燃烧的火焰。或是一叶芭蕉,雨后更显青青。

最后,我找到一山,旁边一清水簌簌流出,找一石,面朝暖阳,闭眼听曲,听那悠悠的声,品那深深的情。

其实,睁眼看真实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一景我也描写不出其中的万分之一。但有一种感觉,心平静了不少。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都是中隐隐于市的人。隐于野简单,野外与市几乎断绝,没有外物的扰乱,隐居起来当然就容易了,所以只是小隐。大隐隐于朝,虽身处繁华都市,心却不受繁华所扰。于纸迷金醉中,却是“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境界在心中,何须心外求。大多数的我们不愿身居山野,让习惯了现代化生活的我们去野外着实是一件困难的。

园林观后感【篇8】

苏州园林课文读后感一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让我对它无限的向往。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都让我感到迷恋。

苏州园林讲究完美。它就像一幅风景画,呈现在游客面前。峰峦叠嶂的假山,九曲曲折的走廊,像一幅幕幕一样展开。踏上深邃的长廊,你可以听到古代诗人雨中在芭蕉窗前吟唱。

“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这样的意境。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一到春天我想那应该是花的海洋吧。在《红楼梦》中,史湘云醉酒的秋海棠花应该只出现在苏州花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苏州园林的夏季应该像这样一样充满生气吧。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不应讲究对称,仿佛是刻意避免的。对称是一种美,而不对称要营造登峰造极的美,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苏州园林是人间仙境。习惯了喧闹城市生活的普通人,可以来苏州园林,在这里占领仙境。

苏州园林课文读后感二在拜读完完金学智老师的佳作之后,就不自觉的回想起这首诗,姑苏的景致和人文,被无数才子化作缠绵悱恻的诗词,流传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之中。

而苏州城内的园林,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金学智老师的书大致分为八个版块,分别是建筑构成,山水构成,花木构成和关于意境的清新朴素,曲折幽深,透漏空灵,秀婉轻柔还有总结饿综艺大观。

苏州园林在中华土地乃至于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华夏子孙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瑰宝,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个在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例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退思园,留园等等。

如果说,苏州的园林是块美玉,那么这些细节和金学智老师就是匠人,他的文笔渗透了姑苏的情怀,化作了玲珑剔透的一座城。

整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写实到写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般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看到了石雕表面的花木禽兽。

苏州园林最大的特色不只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而真正引人入胜的更在于它的"花木寓意,叠石寄情。"

例如拙政园,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可见其造诣之深,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拙政园的后池种满了荷花,一到三伏的盛夏,接天的莲叶无穷碧,映日的荷花也别样红。荷花的品性高洁,花木中它的寓意最高,正如园主人的性情,不好官场荣华富贵,也不鞠躬于车马前,隐居之后留心于农事,造福于百姓,这何尝不是荷花寓树人。

我最喜欢的花园在苏州一个叫木渎的小镇上。它不出名。那里没有游客,但也很放松。它有一个很漂亮的名字,叫虹饮山之家。它的建筑风格相较于拙政园显得亲切了许多,就像一幅水墨丹青,落到人间,满怀柔情的展开画轴,成了人们口中传唱的歌谣,就等你迈入其中,听树下的女子弹琵琶,拂手抬袖间,苏州的评弹和着吴侬软语回响在她的一颦一笑间,这苏城的风华和婉约早就揉进了你的眼帘内,叫人怎么能不如痴如醉。

苏州的园林虽不如紫禁城的大江大山,也不如洛阳、长安的园林繁华,但却能送你一份难得的缘分。

姑苏总有下不完的细雨连绵,唱不尽的才子佳人,这一切的一切,请你好好的看。

苏州园林课文读后感三首先,作者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足以证明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指出苏州园林在所有园林中都有共同指出。似乎设计师和工匠都在追求: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可见叶老先生的文章是为了把握苏州园林设计的如画之美。

作者先总体介绍图画美的四个表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来具体说明,在联系到美术画的不对称表现出的自然之趣。

作者想要说的是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同样也是为了表现自然之趣。

假山的堆叠也很有讲究:“可以说不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重峦叠嶂,或者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宽畅教育城的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上假如成河道,往往安排桥梁”。池塘的边缘很少是整齐的,石堤总是没有高低弯曲。

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两者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在提到苏州园林的栽种、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至于花墙、廊子,镂空的图案,大镜子,更是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致富有层次,错落有致。

作者自始至终都与画面之美密切相关,阐述了苏州园林的完美,并介绍了设计师的精湛设计和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建筑艺术,更是创造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艺术。它还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

总之,在我看来,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园林的典范,也是中国最美的园林。

"园林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