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穷孩子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2

穷孩子的读后感通用9篇。

我相信作品这本书会为每一个读者带去很多的读书感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读后感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穷孩子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1

教育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澳洲人在烈日下推着婴儿车在烈日下前进,而不打遮阳蓬;在带孩子去打防疫针时任其在地毯上滚爬,绝不一哭就抱他们认为,从小摔摔打打,就能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这种观念其实并不新鲜,但真正实践的却不多。在中国家长的心目中,更多人奉行的是再穷也要富孩子,他们自己省吃俭用,把钱都用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上,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孩子们如同温室中的花朵,一旦遭遇风雨,便很快凋零衰败,殊不知,富养正是忽略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成为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分低能儿。

在我们周围,多少家长把孩子当作温室中的花朵,每天放学一看见孩子就拎起书包往自己身上背,另一只手则拿出饮料或食物递给孩子,孩子在前面吃着东西,大摇大摆地走着,家长则背着沉重的书包默默跟随,沦为了保姆、保镖。我真为这些孩子担忧,他们的未来,怎么经得起挫折?

文章为各位年轻的父母敲响一记警钟,再富也要穷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2

晚上我们一家满怀激动与欣喜来到了桃花水母大剧院观看演出《穷孩子·富孩子》。

这场话剧讲了小梅与涛涛被绑匪牛聪绑去,小梅与涛涛的父母、警察与绑匪在一段时间的僵持下,涛涛的父亲蓝天亮带着儿子与牛聪要求的200万现金上去与牛聪谈判,最后牛聪自尽,全剧终。

却说那牛聪,本是蓝天亮的大哥,他们一起从牛轱塘村这个小山村出来,到城里打工。现在蓝天亮已是物流公司的大老板,他的儿子涛涛就是题目中的“富孩子”;小梅的父母下岗了,靠捡破烂维持生计,他们的女儿小梅就是题目中的“穷孩子”。

这二小时的舞台剧反映了许许多多的现实情况。从小梅和涛涛双方父母得知自己孩子被绑架十分着急,有的还打算直接与绑匪拼命。唉!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个父母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漠不关心呢?

在对于谁的孩子下来取这装着200万现金的箱子这个问题时,涛涛的母亲杜月英竟以是自己家所出的200万而要求自己小孩先下来。从这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富人总会仗着自己有钱去做利于自己事,看不起穷人。

可是,劫匪却决定让小梅去提钱箱,但小梅人小力薄,还是女孩,自然难以提起装20万现金的箱子。但她并没有抛下涛涛去到自己的父母身边,而是回到绑匪那。劫匪又让涛涛下来提箱子,当涛涛下来提箱子时,虽被母亲叫住,可多次说要回去,不扔下小梅一个人。由此,可以看出两人情谊深厚,也正是朋友之间该有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在往后,杜月英竟在给涛涛的矿泉水中下了催眠药,使涛涛昏了过去。面对小梅的生命安危,她却说:“我不理,我只要我儿子,其他的与我无关。”这反映了有些人做事的时候只顾自己的利益,往往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还有,在后面蓝天亮与牛聪僵持的过程中,我还明白了:“一、许多成功人士表面上风风光光的,但在背后,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却付出了许多努力,可能是别人的两倍、三倍、甚至数十位;二、如果你现在不努力,甘愿堕落的话,那你只能羡慕别人的成功。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在这个舞台剧中还有许多深刻寓意的话:“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一个人的好坏并不是穷与富的区别,而是人与人的区别。”“那是因为你只看到别人成功的一面。”

的确,这真的是一场意义深刻的话剧!让我从中明白了许多,懂得了许多。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一篇感人的文章《穷孩子卢比》。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卢比是个穷孩子,在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在战争中死去了。他母亲靠当洗衣妇,挣得一些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母子俩的生活。可是妈妈突然病倒了,卢比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治病呢?所以弱小的卢比只好上街赚钱为他妈妈治病。来到大街上,卢比决定去当面包工。走进面包店,卢比对面包店老板说:老板,我可以在你这里的当面包工吗?老板马上答应了,并且给了卢比5法郎做为订金,还要卢比一天之内挣够1000个法郎,这样老板便会给他100法郎。工作干完了,卢比一个人挣了1000个法郎,老板觉得卢比年纪还小,很好骗,就偷偷藏了3个法郎,后来,卢比自己再用5个法郎订金买了一个面包,真好超过1000法郎,面包店老板只好给了他100法郎,卢比拿着这救命钱飞快的跑回了家。卢比用他的智慧战胜了面包店的老板,用那5法郎的定金让面包店的老板无话可说,这不是每一个孩子面临挑战的时候都能想出来的。最终这个奸商老板也只好诚实得招了。

世界上这种事随处可以发生,让我们一起来帮帮这一些可怜的人吧!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4

从小我便认为,贫穷和富贵是截然不同的:富人旳人生有一帆风顺的权利,而穷人便注定要历经磨难。但我在《穷孩子·富孩子》这部话剧里,体会到穷人和富人皆平等的真理。

《穷孩子·富孩子》的主要内容是:牛聪和蓝天亮原本是同一个村的好哥们,后来却因为贫富差距的原因,牛聪一气之下绑架了蓝天亮的儿子涛涛和同学小梅。对于救穷孩子小梅,还是救富孩子小涛,两个母亲因为贫穷和富贵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但故事的最后,两个孩子都成功获救,揭示了贫穷与富贵的真理。

这个电影不禁让人引发深思:贫穷和富贵是否只是相对立的呢?其实不只是这样,贫穷和富贵还是相互依存的。剧中警官结尾中说的好:“今天的穷人也许是昨天的富人,而今天的富人也许是昨天的穷人。”是的,贫穷和富贵都是在一念之间的,观念决定贫穷和富贵。我们一直只看到富人表面的成功,而从来不看富人背后努力的一面,艰辛的一面,难道他们不都是从穷人走过来的吗?富人原本都和我们一样,只是他们付出的比我们的还多,收获当然也比我们的多;穷人呢?没有钱就是他们的过错吗?不,不是的,他们没有任何错,但也不应该为此自卑。

话剧里的牛聪,因自己贫穷而感到自卑,整天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埋怨自己没有钱,这是不对的。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态决定苦与乐。”现在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努力拼搏,处处都是机会和可能,“家有千万不等于富有,身无分文不等于贫穷”是的,每一个穷人都有可能是未来的富人,至少也是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

但是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穷与富的区别,而是人与人的区别,有钱不是富人的罪,没钱一样也不是穷人的过错。”剧中的每一句话都令人受益匪浅。是的,穷孩子和富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朵绽放的花朵。剧中的小梅不应该因为贫穷而失去生命,剧中的小涛也不应该因为富贵就能拥有生命,我们不应该用贫穷和富贵去界限一个人的价值。在人性中人人都平等,没有贫富之分,无论是穷人的生命还是富人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珍惜,去呵护!

正确地对待贫富差距,便是我从《穷孩子·富孩子》这部话剧中得到的最大的启迪。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穷孩子富孩子》这个故事。它主要讲了两个叫迪克和马克的小男孩,从小在街头流浪,尝尽了人间的悲苦炎凉,但从未对未来失去信心,反而在流浪中培养了勇敢、正直和勤勉的优良品德,最终通过劳动致富,并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的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一句话让我最受感动,就是“诚实加勤劳,乞丐变富豪”这句话,它体现了要想致富的基本原则。当你穷或地位低下时,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只要你老老实实的工作,勤勤恳恳的干活,抓住机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已的愿望,致富之门永远是向勤劳的人敞开着的。

我们小学生正处在学知识、学文化的大好时期,就应该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我们的视野能得到不断的开拓,在思想上形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通过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我们能够掌握劳动生产技能,掌握观察、分析周围世界所必需的正确态度和评判标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像迪克和马克那样,做一个勇敢、正直和勤勉、品德优良的好学生。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再富也要穷孩子》,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讲了西方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人们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吃亏。在澳大利亚,就算是最冷的冬天,也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穿防寒服或棉衣,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短打扮外穿一套统绒衣而已。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孩子,有多少中国的父母一直都在溺爱子女,使他们在顺境中长大;可长大后却不能在逆境中生存。我陷入沉思中,你看,中国孩子想要钱,家长就给他们钱;孩子想要零食,家长就给他们零食吃;孩子想要喝饮料,家长就马上笑吟吟的递上一杯饮料。设想一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独立能力差,意志薄弱,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不能自理,就会无所适从。万一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他们会意志消沉,甚至自寻短见,更何况长大后面临生活中的大风大浪呢?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孩子们经过父母们的磨练,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受到更大的打击,他们也会坚强地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事:一个大学生小时候就非常聪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了让他发挥出自己的聪明,便不让他出去跟小朋友玩,天天逼迫他在家里做题和看书。每天的三餐都是由他的父母端来喂他吃的,家长就只是想这让他成为神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要离开父母了,他毫无自理能力,他妈妈就请假到北京租房子照顾他,可他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这件事也成了大家的笑柄。

我向所有的中国父母呼吁:既然孩子长大后早晚要离开父母,去独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7

《穷孩子富孩子》观后感作文

人类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张所有人的复杂情感编织成的网。就像银河系一般,不同的星球,不一样的外观和特质,组成了浩瀚的宇宙。人的情感世界很丰富,或悲或喜,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每一次情感的爆发,总让人措手不及。上帝是公平的,他赐予每个人三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当我们读懂这三种感情之时,人生就接近完美了。

人总是会孤独的,突然间,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世界丢掉的弃儿,周遭的一切都那么地缺乏灵气,而你,就如行尸走肉一般,走着别人为你安排的路,而这些人就是你最在意的亲人,是否会有被欺骗的感觉?我想,每个人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伤心的。人生不是为别人而活,我们有思想,有灵魂,不是一个空空的躯壳,可是,家人望子成龙的心态,他们的期待和希望,我们也不能辜负。这并不矛盾,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父母的心愿,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交流。

说话是一门艺术,将自己的想法憋在心里,得到的只会是矛盾的激化,表达出来,一切其实没那么复杂。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靠的也是交流,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将一生奉献,不求回报,希望的是我们过得好,他们的出发点不容置疑,或许是方法激烈了一点,让人难以接受,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严厉背后藏着的是浓浓的爱。反观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也应有度,溺爱,只会纵容孩子,他们会把爱当成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甚至是践踏。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在为自己考虑的时候,能够为他人考虑,这就是风度。一个人能不顾一切地对另一个人好吗?我想是有的,也许你自己都没有发现,真心对待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你的大脑是一片空白的。让我感动的人是致远,他好像天使,在燕子陷入困境不知所措时,他从黑暗中拉了她一把,给她的世界带去了阳光。作为学习中的佼佼者,能毫不保留地帮助别人,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时代,自私地学习,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己,生怕别人窥探到自己的学习秘诀,现在看来,多么可笑。十多年来,交过的朋友不计其数,今天,能真正陪自己帮助自己的又有多少,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定义朋友这个词。

我不怕等待,怕的是连值得等待的人都没有。看燕子和乔枫爱情,多年的感情,在现实的面前,也会变得颓然无力。想要与相爱之人相守一生,不仅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坚持不懈,还要那颗不变的心。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想,我似乎明白了,一生所爱,不能有一丝懈怠,因为,一瞬间的松手,便会错过一生。爱一个人,千万不要放手,摒弃世俗的眼光,跨越门第的界限,勇敢地牵起对方的手。

我们都是穷孩子,富人的外表光鲜靓丽,内心确实寂寞空虚,纸醉金迷的生活容易迷失心智,他们渴望感情;穷人的现状,更多的是对金钱名利的渴望,他们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驳回其他人一样的眼光。穷孩子富孩子,我们一样的是穷光蛋。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8

这本《穷孩子心香和富孩子可人》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创作的。本书主要讲一个穷女孩与一个富女孩;一个文雅美丽,另一个活泼漂亮;但是,一件传奇的是彻底打乱了她们的生活。

自从可人的姑姑见到心香后,可人一家就认为心香是自家的孩子,而可人是他们家的。在最终确认后可人一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心香一家,并做了亲子鉴定,最终结果正如可人家的消息一样:双方的都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于是心香与可人“大变身份”,而她们自己也失去了把自己从小养到大的养父母,过着自己不想过的生活……

这本书是秦文君写的一本温情小说,这里面充满了爱与温馨。读完本书更多而是惋惜、怜悯,无尽的同情。

它让我明白,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里,不仅仅全是幸福、美满,也有太多的凄凉,太多的“不可思议”。像心香和可人这两家一样的“传奇”想必许多人都觉得往往不可能发生,但就有可能发生这样类似的“奇迹”……

穷孩子的读后感 篇9

今天,我在读了《再富也要穷孩子》后,感触极深,同时也为今天生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澳大利亚的父母是如何从小就锻炼他们的孩子的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大人往往比孩子多穿一件衣服,尽管是在冬天,孩子最多也就罩上一套薄绒衣而已。另外,在晒一下就会皮开肉裂的阳光下,父母还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太阳底下走走等,这一系列的例子都告诉我们:要想长大后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小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那样,长大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是啊,比起这些从小就接受严格教训的孩子们,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太像个小公主小皇帝呢?自己的衣服都让妈妈洗,早上起床迟了就赖妈妈没叫醒你,放学后让妈妈帮你背书包等,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都说明我们真的太依赖父母了呢?结果就造成了现在弱不禁风的我们。

我还记得有这样一篇报道,日本和中国两国的学生一起去军训,结果在军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不是病了就是不舒服了,不是说太累了就是半路支撑不住了,到最后,所有中国学生都被接走了,只剩下日本学生坚持到最后。

难道从以上这么多的例子还不足以表现我们中国学生的懦弱吗?21世纪是个竞争力极强的世纪。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你就战胜不了你的对手!或许有人会说,是父母宠坏了我们,才会变成这样。但是我们要想想,要是我们有这个意识要让自己变得坚强,就应该在父母想帮你时坚决地说不用了,我能做到!只有这样,你才能战胜自己,成为强者中的强者!

同学们,既然我们迟早要离开父母的呵护,去独创一片天地,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离开父母的怀抱,飞向蓝天!

再富也要穷孩子!我希望父母们也要让我们学会坚强,让我们放手去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进一步!

gz85.COm小编推荐

孩子挑战读后感通用十二篇


你是否对于怎样写读后感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呢?作品一书令无数读者心潮起伏。只有通过读后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精神内涵。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挑战读后感”的内容,不妨继续阅读下文。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1】

在专注做正面管教之前,我是一名职场妈妈,经常会碰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处理公事,以前每每接**时,我都会告诉海宝,妈妈有个重要的**,你自己玩一会,然后关上卧室们处理工作,时间短的**一般不会有异常发生,有的时候时间较长,海宝便会一遍一遍的找妈妈,妈妈烦躁,孩子不开心。学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发觉问题出现在妈妈身上,既没做到尊重自己也没做到尊重孩子。我决定尝试与孩子解决这个经常发生的事情,“海宝,妈妈每次在陪你玩的时候,你是不是因为妈妈突然离开接**生气了?

我们可不可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你不要接**!”“海宝,妈妈下次接**的时候,如果时间长了,你给妈妈一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手势暗号好不好?

妈妈回尽快结束通话,和您一起玩!”这个属于我们之间的小秘密一直使用至今,曾经的烦躁、不开心通通不见了。

海宝是个瘦瘦的小家伙,对待他吃饭的问题,妈妈之前采取只要宝贝能多吃点,尽可能满足一切要求,每次吃饭都会上演“熊孩子”模式,吃一会玩一会,有的时候担心孩子没吃饱,最后还要喂两口。晚餐时间本应是一家人在劳累一天后的温馨时光,妈妈决定不再一遍遍的喊“海宝,吃饭”。开饭前,妈妈说“海宝,我们吃饭的时间大家要围坐一起,如果谁中途下桌了,就证明他吃饱了,到下一顿饭之前将不再有食物。

”海宝似乎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吃饭的时候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这次妈妈吃完饭收拾碗筷没再追问海宝。玩了一会,海宝说“妈妈,我饿了,要吃东西!”“海宝,我很难过你刚吃完饭就饿了,可是我们过了吃饭时间了,妈妈相信你可以坚持到明天的早饭时间!

”尽管孩子表现出各种“熊孩子”症状,妈妈不再解释吃饭的事情,只是坚定的不再提供食物,过了一会,孩子与爸爸妈妈开始亲子游戏,睡觉的时候又吭叽了几句饿了就睡着了。之后吃晚饭的时候经常说“妈妈,吃饱了再去玩游戏对不对?”

上面两个例子妈妈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会感受到清晰、稳定、安全,孩子也因此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二、不同抚养人的教育方式

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不仅要面对父母之间的关系,还要面对祖父母、老师和学生、同学等之间的关系。

“妈妈应该做好自己,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件事。她有权不打自己的孩子,但不干涉丈夫对待儿子的方式。”

“花时间和精力去纠正祖父母的的行为徒劳无功,不仅无效,还会增加家庭的紧张和冲突。孩子和祖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的。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应对。

祖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很有权利,谁要是不满足他的欲望,就是跟他过不去。我们帮助孩子改变这样的想法,引导他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消除因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形成的自己拥有无上权利的错误想法。”

“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其他的人,通常祖父母和亲戚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其他大人,接着是邻居、父母的朋友、老师、社区里的人。父母很难控制这些人对孩子的影响。这其实没有什么用,孩子并不需要别人给自己的环境设置防线,或者重新规划。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反应时给予是当的指导。外界的影响本身对孩子并不重要,他如何应对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跟每个与他有亲密接触的人发展出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孩子必须接触不同的人,积累不同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学习、理解和判断世界。我们的责任是找到正确的时间来指到合支持儿童做出正确的判断。

”看到孩子与祖父母的关系仿佛给我当头一棒,海宝从小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宠爱中长大,祖孙之间的快乐无时无刻都在上演,每每看到祖父母们溺爱孩子,自认为承载着教育大任的妈妈心里都不舒服,经常纠正的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带孩子回家的时候往往引导孩子同样情形应该如何去做,可是下一次出现类似情形,往往剧情还在重演。现在妈妈变得越来越从容,祖孙间的相处方式为什么要被我的育儿理念改变呢?我看到爷爷、奶奶、爷爷和海宝在一起的幸福!

海宝似乎越来越熟悉在不同关系中的相处方式。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2】

这本书读过两遍。当然,一遍又一遍,感触不同,收益匪浅。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目,英语叫做《children:the challenge》,汉语翻译为《孩子:挑战》。孩子与挑战之间为冒号。冒号的意思是解释说明。我对此的理解是,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孩子长大的过程,更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将孩子生下来,就随意的让他长大,遇到问题想当然的按主观判断去解决;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孩子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学习如何更积极的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用更加科学和正确的理念去引导孩子,因此整个过程对每一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是一种需要用学习去战胜的挑战。

其次,这本书中大量的案例,都让我有一种置身其中的画面感。全书三十八章,每一章中都有近乎十几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常常这些孩子发生的事,就好像我们家姐姐妹妹刚刚发生过的,让我感同身受,引起无数共鸣。而书中对于孩子们出现的种种状况,都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整本书就仿佛一本红宝书,方法集,非常实用。

除了上面两点大的感受,我再结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并且以一个在我们家常见的场景为背景,谈谈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点。

家庭星座是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了解孩子》中第一次提到。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似乎浮现出了一片星空,浩瀚无垠,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形状的家庭星座构成,而每一个家庭成员就是构成星座的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浩瀚星海,我的家庭也在其中。书中说:每个家庭星座成员的行为模式,由他们对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来决定。同时,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又微妙地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这段时间,我们的家庭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我的两个孩子也很快的随之给自己重新定了位。

我们家平常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在姐姐读幼儿园的时候,每个成员的家庭位置基本固定,家庭关系也相对稳定。爸爸妈妈在对两姐妹,不论是物质付出,还是精神陪伴方面都几乎平衡。但这种关系在姐姐读小学之后开始打破。姐姐读小学之后,因为之前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所以在刚开始阶段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给姐姐。每天早晚接送姐姐,中间我自己上班,下午回家辅导姐姐作业。读拼音,读课文,听写,口算,这些工作都要有家长的陪同。所以我每天陪伴妹妹的时间只有晚上吃过晚饭,姐姐写好作业,带姐妹俩下楼玩的这段时间。妹妹似乎已经从这种家庭位置中看出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她开始有所行动。每天姐姐写作业的过程变得非常难熬。妹妹缠着我,我抱着她陪姐姐写作业,如果让妹妹去找爷爷奶奶,妹妹就会一直在地上打滚,哭闹,并且喊着:妈妈都不管我,妈妈都不管我了。妹妹一哭闹,姐姐觉得影响她做作业,于是战争爆发,一片混乱。

从上面的场景中,我似乎能看到发展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妹妹发觉妈妈给她的陪伴减少了,于是开始重新寻找方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引起妈妈的关注。家庭星座图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还是上面的场景,如果继续往下看,姐姐妹妹战争开始。如果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已经声嘶力竭地喊,并且开始批评挑起事端的那一个,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将书中的几个工具运用到我上述的场景中。一个是第十七章的退出冲突,另一个是第二十四章的不参与战争。书中说:手足之争非常普遍,甚至被认为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的常态。姐妹俩开始一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有时候会比较激烈,妹妹抓破姐姐手,姐姐推倒妹妹,等等不同形式的战争。我选择坚持书中的指导,离开现场,停止对两个孩子的过度关注,让她们自己解决问题。往往隔上几分钟,当我再回到房中,她们已经停止了战争,开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两个人又开始玩在一起。我不免惊叹这本书对于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只是还原了我们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一个场景,就发现《孩子:挑战》这本书给了我相当多的指导。而事实是这本书中提到的三十八个工具几乎囊括了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再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指导,最终达到改变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通过正面管教课程,通过阅读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以更加科学,更加人性的教育和陪伴孩子。我们不再像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一样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我们开始自知和觉醒,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我想再过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我们的世界将会收获更加有幸福感,更加有责任感的一代人。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3】

孩子_挑战读后感

《孩子》是鲁迅先生所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故事中的孩子聪明、机智、勇敢和高尚的品质,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困境。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了许多。

文章最早通过一群孩子的故事,描述了他们对社会和家庭困境的理解和反应,其中,小学生小妮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妮是一个十分坚强的孩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了他们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贫苦家庭。她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富有经验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她的勤奋和自信心影响了身边的人,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鲁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不应该因为家庭的贫困而放弃自己的成长,而应该通过不断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除了描写了孩子们的故事,文章对社会环境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鲁迅先生通过对故事人物及其经历的描绘,大力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许多不公和不合理现象,揭示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他通过描写小镇上的环境和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论证了这样一个实质:正是因为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公、不平等,许多孩子才有被迫放弃教育机会的危险,他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贫困、文盲、道德沦丧等,同时也从中体现了中国革命所要改变的目标和方向。

鲁迅的文作虽然广为人知,但众所周知,他的文笔并不注重描写美丽感性的画面,而是注重思想内涵和社会正义。通过对孩子的描写,他严肃地呼吁社会上所有的人们要注意儿童教育问题。

总之,阅读鲁迅先生的《孩子》深刻地启示我们:每个人出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但都应该秉持善良、勇敢、诚实、爱心、智慧、坚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生命价值。阅读这份散文,也让我不禁深深反思: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我们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正直的品性并秉持鲁迅先生的理念,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充满阳光、正义和希望。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4】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勇敢、有信心的人,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而读书是培养孩子勇气和信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在阅读中,孩子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勇气和信心的故事,从而学会如何面对挑战。本篇文章将围绕着“孩子挑战读后感”展开,详细地探讨孩子如何在阅读和面对挑战中成长。

首先,读书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当孩子读着一本关于勇气和信心的故事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自己融入到书中的角色中去。他们会和主角一起经历挫折和困境,在面临压力和威胁时紧张和不安。但是,同时他们会看到主角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成果。这种通过他人的经历学习如何克服困境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通过读书,孩子们可以学会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困难。同时,孩子们也会学到如何自我鼓舞和保持信心。

其次,阅读可以帮助孩子们发现他们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并为户们提供成长的机会。当孩子们在读书中扮演主角时,他们会注意到主角的特点、行为和态度。当了解了主角的优缺点之后,他们会开始反思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有机会改进自己。例如,当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压力时比较容易崩溃和绝望时,他们会被故事中的主角所激励,学会如何保持镇定,从而逐渐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此外,阅读还可以让孩子们认识新的知识和领域,从而拓展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11岁的小明是一名小学生,在学习上非常用功,但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差。一天,小明的母亲给他借了一本关于勇气和信心的故事书。在阅读书籍中,小明被主角的勇敢、坚韧和冷静所吸引。他开始接受主角的教导,逐渐克服自己的情绪问题。他学会了保持冷静和镇定,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最终,小明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而且在课外生活中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总之,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孩子们学会如何通过他人的经历学习面对挑战的能力时,他们会变得勇敢并且有信心。同时,阅读也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从而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因此,我们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并将阅读视为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5】

通过读《孩子挑战》这本书又让我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作为一位老师和一位妈妈共同身份的我,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我也有过案例中的妈妈的举动,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讲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让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样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承担责任,尊重规则这则是我们家长的一种挑战!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用更有效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行为做法。在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我们也不能强迫孩子顺从,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让孩子主动懂得规则进而主动的遵循规则。在鼓励孩子时也要得当,注意语言艺术,也不能一味的鼓励和赞美,否则,孩子会自傲认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受挫,反而得到负面的影响!鼓励时鼓励孩子的行为本身,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让自己进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气,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断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我们可能是习惯了责怪,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有勇气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事物,他们会感觉自己还小,什么都不会也做不好,气馁的心理逐渐严重,就等待着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再尝试进步!书中有段话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我们是孩子的向导,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成长的经验,所以我们该放手是就要放手,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去面对!再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再给予帮助,让孩子感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陪孩子成长也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杜绝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学习进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给自己充沛的正能量来面对孩子!陪孩子成长自己!加油!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6】

结束完春节热闹的走亲访友,一切都将步入正轨,包括我的阅读时间。

很庆幸,遇上这样一群妈妈,总在不断地互相提醒要坚持学习,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动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战》读书会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总结会,提醒我,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因为仅通读一遍,故而体会还不一定足够深刻、通透。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育儿书籍,以众多浅显又实用的实例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书触动我的话语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画面。

我一直主张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地让她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予她都是宝贵的体验,也是她宝贵的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只需在她身后适当归整好就可以,虽然会疲累些,但这与她成长相比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别离。我们身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渐日近的别离:孩子们终将离开我们的怀抱与呵护去向TA的新天地,TA以何种姿态、以何种信念迈向TA的新世界,全在于我们的引导。

一直以来,我自身的成长都是顺利而又温和的,周围亲友给予我的都是和善与阳光。就算是到后来遭受了失去第一个宝宝的刻苦铭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阴霾之后,也依然不能磨灭我对这世界的热情与喜爱。整个过程,父母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我最长情的鼓励与支持,没有讨论,没有深究,更没有责备,只是给予了我沉默、深长地陪伴,陪我走过重创、自责、平复继而能平静回望的整个过程。(困难时,有次提出想去书店看书,进去后,以为母亲会在周围的闹市逛逛,但当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出来后,却发现她依然站在书店的檐下等我。当看到她沉默望着街心的身影,让我幡然醒悟,就算是为了她的等待,我也一定要迈过去!)

父母给了我时间让我能思考,给了我空间让我能平复,给了我无异于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护、鼓励、支持,这就是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

切身的体验,让我悟明白:勇气,需要最长情的鼓励。

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我们总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审视、判断,穿反鞋子、打翻东西、弄脏衣服,我们习惯斥责、批评甚至责打,殊不知,渐渐地,我们也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自我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我们给予他们的讯息是他们太弱小,不断地匡限,让孩子受挫、气馁。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气,生活一定会有挫折、伤害和打击,孩子必须在生活的微小中去体验、感受、战胜它,我们必须保护并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勇气。“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并肯定孩子,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面对、承受并修正错误(失败或挫折)的勇气,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是身为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宝宝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宝宝亦是。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7】

《孩子:挑战》读后感范文

感谢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挑战,也让我们修炼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有时候我们会害怕,怕对孩子管理太严格阻碍了孩子的手脚,又怕太放纵孩子养成坏的毛病。但我们更怕的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不懂孩子,不懂得该怎样爱孩子。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实是为人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更懂得孩子,去见证他成长的神圣和充盈。

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事例进行详细的的分析讲解,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我们做法有指导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孩子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文章中的很多事例有我们和孩子的影子,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妈妈要求小力先写完作业再吃饭,而奶奶却总怕孩子饿着,一会给小力送个苹果,一会给送块饼干,一会又端杯水放在桌上,小力是一边吃一边喝,就是没心写作业。看到这种情况,小力妈妈非常生气,怪奶奶只知道娇惯孩子。

很多年轻的父母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带着,但又不认同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经常和祖父母发生冲突,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祖父母喜欢孙子,他们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宠爱而不用担负太多教养的责任,若是爸爸或者妈妈被祖父母的溺爱所困扰,智能说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小易和妈妈总要经历一场战争,三番五次的喊都喊不起来,快要迟到时,小易才在妈妈的拉扯下穿上衣服,急匆匆的送去学校,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小易回家便和妈妈闹:“都是妈妈的错误,我又迟到了。”第二天早上,同样的剧目还是上演。

其实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闹钟,告诉孩子不再负责叫他起床和准时送他去学校,因为是他去上学,而不是妈妈上学。妈妈不在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或者迟到也不介意,我们只管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该起床起床,该上班上班。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要聪明,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读后感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些,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只需要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迟到了,自然有老师惩罚,不吃饭,自然会饿肚子。

吃晚饭时,小明边吃边玩,妈妈总怕孩子饿着,追着喂饭,其实孩子不吃饭或许是真的不饿,或许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不吃就不吃好了,一顿饭不吃不会饿坏孩子的。但是要记住,两顿饭之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这样下次在吃饭时,小明就知道要好好吃饭。

吃东西以维持生命,这是人类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来问题,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企图用说教来说服孩子吃饭,不用管孩子这些闲事。孩子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他可能饿或者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

这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这本书真正体现的理念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

分享几句经典: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作者:任淑娥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8】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9】

孩子,是挑战吗?

——读《孩子:挑战》有感

我在准备正面管教培训课程的过程中,研读了大量的书籍,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孩子,挑战》。这本正面管教思想先驱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名著带给我的触动很多,索性写下一篇读后感,给自己,也给正在读这篇文字的你。

从娃娃们呱呱坠地时起,身为父母的我们面临养育的挑战,随着娃娃们一天天成长,欣喜的同时,养育的挑战似乎越来越大,“terrible two”、“分离焦虑”、“青春期叛逆”……没错,养育的挑战伴随我们十几年!我始终坚信,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接受训练,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眼里的“孩子”时,似乎“熊孩子”的行为可以被理解,养育的挑战可以轻松驾驭,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重新铸就。

一、尊重自己

正面管教教会我们贯穿始终的态度——和善而坚定,对待孩子要和善,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游戏权等;同时,要对父母一视同仁,充分尊重**的权利和**的选择权、休息权、工作权。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最多的是教父母如何尊重自己。

“秩序的维持,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坚持,甚至一些平静的压力,只有稳固的坚持才能让孩子学会正确的界限,如果孩子不愿意穿着合适的衣服上学,那妈妈可以不让他上学。如果孩子吵闹,他妈妈可以叫他离开。这种给孩子施压的行为,必须伴随着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多想一下,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

’没做作业,老师会生气;玩具坏了,就没的玩,等等。有时,我们需要巧妙地安排这样的结果。”

“我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赢得孩子合作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意识到孩子们抗拒的原因是我们要求的时间不对;也可能是我们要求孩子们讨厌的东西。无论如何,当这些反抗发生时,我们通常会故意提高音量,希望我们能战胜孩子们,战胜他们的反抗。

事实上,我们增加了孩子们的抵抗力。只要我们有礼貌,我们就能赢得孩子们的合作。我们可以以尊重他们想法的方式提出我们的要求。”

在专注做正面管教之前,我是一名职场妈妈,经常会碰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处理公事,以前每每接**时,我都会告诉海宝,妈妈有个重要的**,你自己玩一会,然后关上卧室们处理工作,时间短的**一般不会有异常发生,有的时候时间较长,海宝便会一遍一遍的找妈妈,妈妈烦躁,孩子不开心。学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发觉问题出现在妈妈身上,既没做到尊重自己也没做到尊重孩子。我决定尝试与孩子解决这个经常发生的事情,“海宝,妈妈每次在陪你玩的时候,你是不是因为妈妈突然离开接**生气了?

我们可不可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你不要接**!”“海宝,妈妈下次接**的时候,如果时间长了,你给妈妈一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手势暗号好不好?

妈妈回尽快结束通话,和您一起玩!”这个属于我们之间的小秘密一直使用至今,曾经的烦躁、不开心通通不见了。

海宝是个瘦瘦的小家伙,对待他吃饭的问题,妈妈之前采取只要宝贝能多吃点,尽可能满足一切要求,每次吃饭都会上演“熊孩子”模式,吃一会玩一会,有的时候担心孩子没吃饱,最后还要喂两口。晚餐时间本应是一家人在劳累一天后的温馨时光,妈妈决定不再一遍遍的喊“海宝,吃饭”。开饭前,妈妈说“海宝,我们吃饭的时间大家要围坐一起,如果谁中途下桌了,就证明他吃饱了,到下一顿饭之前将不再有食物。

”海宝似乎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吃饭的时候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这次妈妈吃完饭收拾碗筷没再追问海宝。玩了一会,海宝说“妈妈,我饿了,要吃东西!”“海宝,我很难过你刚吃完饭就饿了,可是我们过了吃饭时间了,妈妈相信你可以坚持到明天的早饭时间!

”尽管孩子表现出各种“熊孩子”症状,妈妈不再解释吃饭的事情,只是坚定的不再提供食物,过了一会,孩子与爸爸妈妈开始亲子游戏,睡觉的时候又吭叽了几句饿了就睡着了。之后吃晚饭的时候经常说“妈妈,吃饱了再去玩游戏对不对?”

上面两个例子妈妈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会感受到清晰、稳定、安全,孩子也因此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二、不同抚养人的教育方式

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不仅要面对父母之间的关系,还要面对祖父母、老师和学生、同学等之间的关系。

“妈妈应该做好自己,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件事。她有权不打自己的孩子,但不干涉丈夫对待儿子的方式。”

“花时间和精力去纠正祖父母的的行为徒劳无功,不仅无效,还会增加家庭的紧张和冲突。孩子和祖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的。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应对。

祖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很有权利,谁要是不满足他的欲望,就是跟他过不去。我们帮助孩子改变这样的想法,引导他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消除因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形成的自己拥有无上权利的错误想法。”

“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其他的人,通常祖父母和亲戚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其他大人,接着是邻居、父母的朋友、老师、社区里的人。父母很难控制这些人对孩子的影响。这其实没有什么用,孩子并不需要别人给自己的环境设置防线,或者重新规划。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反应时给予是当的指导。外界的影响本身对孩子并不重要,他如何应对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跟每个与他有亲密接触的人发展出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孩子必须接触不同的人,积累不同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学习、理解和判断世界。我们的责任是找到正确的时间来指到合支持儿童做出正确的判断。

”看到孩子与祖父母的关系仿佛给我当头一棒,海宝从小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宠爱中长大,祖孙之间的快乐无时无刻都在上演,每每看到祖父母们溺爱孩子,自认为承载着教育大任的妈妈心里都不舒服,经常纠正的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带孩子回家的时候往往引导孩子同样情形应该如何去做,可是下一次出现类似情形,往往剧情还在重演。现在妈妈变得越来越从容,祖孙间的相处方式为什么要被我的育儿理念改变呢?我看到爷爷、奶奶、爷爷和海宝在一起的幸福!

海宝似乎越来越熟悉在不同关系中的相处方式。

三、行大于言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句话不知道被多少父母愤怒地说过无数遍,这句话只有一个含义,就是表达父母的怒气,此处没有其他任何用处。事实上,当我们说‘多少次’意味着我们每一次的‘告知’都没有达到效果。孩子们学得很快,通常‘告知’就是不允许孩子做某个行为,然而结果常常与这个‘ 告知’相反。

所以孩子知道他的行为可能不一致。”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如果发生冲突,孩子们不愿意听,语言很可能变得**。几乎不可能通过冲突中的语言来教育孩子,因为此时他什么都听不见。

不管你说什么,都很容易成为语言的弹药,文字之战开始了。有时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他还是会反抗,并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

“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但经常是最无效的一种。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是真的达到养育孩子的长期效果,还是只不过不想让‘苍蝇’烦扰我们?”

海宝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喜欢玩挂在门口的门帘,爷爷奶奶担心的嘱咐“海宝,别玩门帘,掉下来给你砸到多危险!”“熊孩子”停下几秒钟后,似乎充耳不闻,继续玩,妈妈什么也没说,走过去坚定的拉起孩子远离门口,海宝看看妈妈,似乎明白妈妈的意思,不去玩了。

两个小伙伴玩耍时,当一个孩子用危险物品或者有危险举动时,妈妈可以安静的把东西拿开或者把孩子分开,不用多说话,更不要大惊小怪,行动告诉孩子们应该如何做。

梳理以上三点与大家分享,似乎迎接挑战的方式越来越清晰!孩子带给我们挑战,带给我们快乐,父母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训练,让一切“熊孩子”都顺溜起来。通过学习正面管教,我们愈加学会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彼此的不完美。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10】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

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

“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多谈,我们会争论的。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陷阱。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完这本书,我真的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学会了很多应对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

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我通常不鼓励孩子。在这本书中,我们被教导要鼓励孩子,而不仅仅是表扬他们。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现在做对了,我们就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三。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是合理的;同时,你可能会发现你犯了与书中的父母相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四。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在一起,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更多的经典。我希望你有空时能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我想将来,我也会提高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和成长。与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11】

我读了《孩子:挑战》这本书,这本书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它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详细讲述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种种表现,并分析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其中给我触动最大的“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这一章节,在读了这一章节以后,我更加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不仅是因为体罚会伤害幼儿的身体和心灵,更是因为惩罚只能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越是惩罚,孩子就越是报复,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我们可以学习有效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创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营造尊重自己、尊重孩子的生活状态,不要使用**特权,因为一旦使用**特权,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关于怎样的方式比较有效,本书的第六章“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详细介绍了,既然惩罚无效,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呢?如果妈妈忘了烤箱里的蛋糕怎么办?

按照正常的逻辑,蛋糕会烧焦,这是她健忘的自然结果。如果我们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有时候孩子会做出令我们生气的行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生气,然后为他们忙碌,只要我们不再介意孩子做出的令我们生气的行为,那我们就解放了自己和孩子,让孩子体验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正确地和坚持使用合理后果,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能够令人惊讶地减少和孩子之间的摩擦,增进家庭和谐。孩子们能很快看到这些后果的合理性,他们通常很好地合作,毫无怨言地接受这些后果。

**越少提到“后果”这个词,惩罚的感觉就越小,有时候,通过和孩子讨论,征询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要避免和孩子陷入“权利之争”。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解决教育问题的第一步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

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它们之间的平衡。

一切教育能够顺利开展都源自于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只有明白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工作,才能让幼儿更加顺利地成长。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12】

乐乐在安静的夜晚的娓娓道来,让我可以暂时放下孩子的屎尿屁,与孩子作斗争的焦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例子仿佛也看到自家孩子的点滴,原来妈妈们都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自己原来并不孤独……先干了这碗鸡汤!

有时我会担心对孩子管理太严会妨碍孩子手脚,太放纵孩子会养成坏习惯。但我更害怕的是,因为我的无知,我不了解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所以我认为受教育最重要的是做父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见证他成长的圣洁和丰满。

《孩子挑战》这本好书,让我又一次提起笔记录和进步,也让心中有所慰藉。孩子们,给我们生活中很多挑战,让我们培养自己变得更好!

最后拿来书中一句感受很深的话与大家共勉: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们需要有勇气去爱并试着放手。我们需要有勇气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我们要有勇气承认错误,接受孩子的错误

穷人读后感


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启迪我们的思想,优质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对作品有着更好的了解。是时候写篇读后感把收获总结一下了,我们写作品的读后感时应侧重哪些地方呢?我们耐心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这篇最新的穷人读后感,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穷人读后感 篇1

我很少这样被一本书或一篇课文深深地打动过,然而,有这样一篇课文像磁铁般吸引着我,并让我知道了善良往往会给我们生活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它,就是《穷人》。

《穷人》讲述的`是桑娜有五个孩子,家里非常的穷苦,只有靠丈夫打鱼来维持生计。有一天,丈夫去打鱼,但是很晚很晚都没有回家。那天晚上,外面下着狂风暴雨,恶劣的天气让桑娜感到心惊肉跳。安顿好孩子们后,桑娜突然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她赶过去看她。但是,桑娜敲了3次门都没有人开门,桑娜就撞开了门,她惊讶地发现西蒙死了,她赶紧把两个正在熟睡的孩子抱了起来,往自己家走。可是,她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生怕丈夫不赞成她这么做。天快亮时,丈夫回来了,桑娜告诉他西蒙死了,两个小孩在她的身边。丈夫沉默了一会儿,就说他们的生活虽然艰难,但是可以熬过去的,叫桑娜把孩子抱回家来,并说孩子们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桑娜这时才告诉丈夫,她早就把孩子抱来了,她马上把帐子打开了,让丈夫看看两个西蒙的小孩,他们从此收养了这两个孩子。

桑娜和她的丈夫都非常善良,在我的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事。在我以前住的小区里,有一位老伯伯,他非常的穷,但是,他也很善良。有一次,小区举行为山区人们送祝福的活动,让大家纷纷捐款捐物,老伯伯倾囊相助,捐了100元、三件一毛一衣、一双鞋子和一张被子,多么有爱心的老伯伯呀!小区的人们都纷纷评论:一个穷人,捐物有限,但爱心无限!从这点看,善良的人不会是穷人,他们都是精神上的富人!

桑娜和老伯伯的故事都非常感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品格,善良一点,不要怕自己吃亏。因为俗话说得好:只要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快乐的。我们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自己那颗善良的心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吧!人人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这样,我们都会是精神上的富人!

穷人读后感 篇2

是啊,一个人怎么可能不需要钱假如让一群人选择两种生活,分别是富有/贫穷。我猜测,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争先恐后地选择前者吧!但是,她——桑娜,她没有这样做!要知道,她家……

桑娜的丈夫是一个渔夫,每天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忙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她有五个孩子,他(她)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可是,她还是把已死的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来养,她和她丈夫坚信:他们总能熬过去的!

想想如今的社会,抢劫、偷东西、顺手牵羊、捡到别人的“血汗钱”据为己有……这样的事每一天都在发生。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不顾别人的感受,实在太卑鄙了!

说到这,我记忆的相册里有那么一张照片。

一次,正是过年的时候我去赶圩。看见一个模样大约20~23岁的小青年正在偷一个老爷爷的钱包。我急中生智,帮了老爷爷一把。

事后,我想:他为什么想不劳而获呢他正值青年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们常说:年轻就是财富。他又不残不疾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创造财富。就算他不能有钱有势,但是,如果他劳动的话便可以养家糊口,甚至生活得更好一些。

可是,他为什么不去劳动而偷别人的“血汗钱”相比之下,桑娜夫妇与他的行为真是天壤之别!人家岁数比你大,他们家多么的困难,但还是把邻居家的“孤儿”抱回来养,并且一点也不后悔。他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可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那种“人穷志不穷”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有一些人为什么要像《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一样,想不劳而获呢他(她)们应该想桑娜夫妇学习,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创造财富。

穷人读后感 篇3

穷人的自尊,难以剥夺。杰武什金说他看到一个摇手风琴的人,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虽然是个穷光蛋,不论如何还是个穷光蛋,但是靠自己的力量吃饭。他说:“有很多正直的人,付出辛勤、有益的劳动,得到的却是几个子儿,但是他们不向任何人低声下气,不向任何人讨面包吃。”

反过来,他又说:“就因为您是个孤儿,因为您是个柔弱女子,因为您没有有钱有势的人物做您的靠山,这些任意欺凌孤儿的家伙,算是什么人呢他们不是人,是畜生,货真价实的畜生,他们是衣冠禽兽,这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

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生活,不对称的竞争,他要靠他自己的力量生活。事实上,抗争的人,能够得到什么呢瓦尔瓦拉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我想虽然大家心里酸楚,但是这个人所说的话,还是让我们不能不来回味作为一个穷人的尊严的可贵可敬。不管这有多么迂腐,多么地让人痛心。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将会更加的痛恨这吃人的社会,痛恨这些任意欺凌别人的人。

她关心杰武什金,害怕因为自己而让这个老好人而受到损害。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事实上,她也感到孤立无助,只有杰武什金还在竭尽全力帮助她度过虽然卑微,但在她看来却宁静和平的生活。艰难困苦都算不了什么,只要有一颗真正关心她的心存在,她就感到无比幸福。她并不吝惜自己的真诚,自己的纯朴。她如此骄傲地认为,杰武什金是个好人,一个无与伦比的好人。他并不老,并且相当有活力。

穷人读后感 篇4

一篇好文章可以让我们领悟到许多感想。哪怕它只不过微不足道,哪怕它写的有多么不好。却也能带给你一丝丝的触动。

而《穷人》这边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却能带给我十分大的感触。虽然题目是穷人,——穷。文章从桑娜将西蒙的孩子带到自己家中时候与丈夫交谈时,那一段神态、心里、语言的表达,写的是那般生动。作者也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反应了他们另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才是。:真、善、美。

我对文章中桑娜将孩子抱回自己家床上时感受到桑娜对西蒙一家的关心。他面对西蒙悲惨的遭遇,本能地将他们抱回家。虽然作者在之前写出了桑娜一家的贫穷,却也是在精神中十分富裕的人。从中我也能感受到桑娜这时心里的矛盾。却也能明白他对穷人的同情心也十分的关心。

也许之后桑娜一家会越来越困苦。也许之后,老天爷也会在求人的真挚所感动。带给渔夫一家安稳的日子。在现实生活中像渔夫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多了。在这个无情的世道中,人们只顾及自己一人的。而不去关心他人。就像一个流浪的男孩孤独地坐在大街上,却没有人愿意来扶起他。人们与他仿佛像是两个世界的人。谁也不愿意出国那一条界线去帮助男孩。虽然他们一家贫穷了,却同样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们会在别人最渴求帮助的时候,不约而同、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在桑娜拉开帘子的那一刻。无言的感动校潮水一般围住了你我,这就是他们高尚的品质: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许帮助别人,可能就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也许,这是一次短暂的经过。但是你带给帮助的那个人心灵上的温暖。不论有多久,这首余温也抹去不了。

就是《穷人》一课,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穷人读后感 篇5

在舞台上,在荧屏上,我们所看到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是那样的深情,那样 的成功,那样的令人羡慕。可是谁会想到在成功的背后却又有着那样一段辛酸的 历史呢?

宋祖英出生在外婆家。10岁那年,她回到了父母的家—老寨村。在她12岁 那年,父亲不幸染上了肺结核,早早地离开了人间。父亲患病早逝已经让宋祖英 伤心至极,但是,这似乎还不够,她的弟弟出生不久,就得了百日咳,后因过量注 射链霉素,成了一个聋哑人。这么多灾难和打击集聚在一个12岁的小姑娘身上, 她承受得住吗?还好,宋祖英是一个坚强的小姑娘,经过了这么多磨难,她似乎一 下子成熟了:每天清晨帮妈妈烧水做饭,放学后,帮妈妈料理家务……

说到这里,我都不忍再讲下去了,因为上天赋予她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但 是,宋祖英仍然熬过来了,而且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歌唱家,前不久,在维也纳金 色大厅举行的宋祖英独唱音乐会更使世人对她刮目相看。

读了上面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天下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没有唾手可得 的荣誉。看一看我们,我们没有宋祖英的苦难,没有宋祖英的艰难生活,可是我们 有智慧却不懂得运用,有时间却不懂得珍惜,有机遇又不懂得把握。难道只有穷 人家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NO,不是这样的,那么为何我们现在条件优越了 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却越来越少了呢?我想,那是因为条件优越了,我们从过去的比学习、比纪律扭转到了比吃穿、比漂亮。

那么,有解决的办法吗?我想,一句名言是最好的答案:“勤奋出人才。”条件 优越了,我们仍然应该勤奋、刻苦、扎扎实实地学,不要去在乎那些所谓的外表的 美,内心充实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穷人读后感 篇6

最近读了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使我受益匪浅。

《穷人》写的是渔夫一家,家境贫寒,靠捕鱼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丈夫外出捕鱼未归,妻子偶然间发现邻居去世了并留下两个孩子。桑娜犹豫徘徊后选择了帮助,但抱着孩子后却因为害怕被丈夫责骂而恐惧得胆颤心惊,谁知最后与丈夫的想法不谋而和,决定抚养这两个孩子。桑娜是一和非常勤劳善良的人,她的丈夫也是一个善良的人。这对夫妇,虽然身处贫境,仍然无私的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呀。穷人拥有无私的爱,温暖的家,善良的心,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虽然生活在逆境里,但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个不被生活压倒的坚定信念。

读了《穷人》 一文,我懂得了做人应该像桑娜和渔夫一样,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别人,让世界更美好!物质上的贫穷不是真正的贫穷,只要品德高尚,穷人也是很富有的。这使我想起我们学校五(3)班的董欣雨同学,她因为患重病无钱医治,老师同学们知道后纷纷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个人用真诚的心,献出了一份爱,编织一份情,大家的爱心和真情,如春风一般为她的生活送去了一缕最温暖的阳光。祝愿她能在大家的祝福下早日安康,早日回到校园内和我们一同学习,一同嬉戏。

给予是快乐的,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有很多人等着我们去关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穷人》的读后感汇总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穷人》的读后感汇总,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穷人》的读后感 篇1

想起这样一句话:"只要能够给予,就不贫穷."是啊,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能够给予别人爱,能够帮助别人,这样的人永远是精神的富有者.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穷人》,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写的是一个鱼夫和他的妻子桑娜,还有他们的五个孩子,过着艰难的日子,每天只靠鱼夫捕鱼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的邻居西蒙死了,留下了两个孩子,西蒙临走前并没有把孩子托付给桑娜一家,但善良的桑娜不顾自己的贫穷,坚定地承担起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这个故事十分令我感动.这对穷人夫妇不顾自己生活困难,主动收养两个孤儿.尽管生活不富裕,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他们拥有一颗爱心,一颗纯朴善良的心,富有同情心!有这些就足够了.

我们无需向他们一样,收留可怜的孤儿.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也做个精神的富有者!

比如,我们可以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马路边扶盲人过路;见到一片废纸主动捡起;关掉还在滴水的水龙头......这些平常小事,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财富,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我想,每一个人只要去做都能做到这一点,并且会对穷人夫妇产生同情,敬佩之感.有了这种想法,你的精神之花已经开始绽放了!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穷人》的读后感 篇2

让L穿上;400字作文我在思念的漩涡里,总是期待一个可以我和心一起在江边散步的情节,我在思念的迷雾里,总是幻想一个可以我和梦一起在枕边私语的情节,我在思念着如果有一天,心随琴动和琴缘岩梦会一起牵手,那锁清秋的梦肯定是和最初相见时的感觉一样,我思念着如果有一天,心爱上了梦,琴和岩就在那个隧道下,心随琴动告诉琴缘岩梦了一个秘密,说琴缘岩梦是千年以前就命中注定了今生的相依相伴。

文章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乞丐在一户人家门前要饭,被女主人骂了出去。过了两天,这个乞丐就偷了她家的东西,而他此前一直要饭,从未做过小偷。后来他被抓住,他告诉讯问他的警察他是给那女主人气的。还有一件事情:在一个特区,一辆高档小汽车撞翻了一个农妇挑着水果卖的篮子。人虽然没什么,水果却撒了一地。小车上的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人从车窗伸出头看了看,见没撞着农妇,开车就要走,农妇不让他走,要他帮他把撒落在地上的水果捡起来,男人便觉得她的这个要求莫名其妙,因急于要走,随手掏出一张票子,扔给了她。但那个农妇并不要他的钱,坚持要他帮她捡水果。僵持中引来了警察。警察一到,没问什么理由就大嗓门对农妇说:“这地方能卖水果吗,还不快走?”说着就把农妇往一边拉,农妇眼里充满了怨恨。

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在许多方面确实有高于别人的能耐,而成为了社会中的富人。这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我们却不应该这样对待穷人。我们的社会好不好,让不让人喜欢,取决于对穷人的态度,尤其取决于富人对穷人的态度。

《穷人》的读后感 篇3

有些人,虽然身居高位,却自私自利,丝毫不顾民众情感;而有些人,尽管生活拮据,甚至贫困潦倒,可依然笑容满面,乐于助人;还有些人……这次,在《穷人》这篇文章中,我便看到了一对善良、可亲的夫妇……

文中,作者刻画了这样一对夫妻:他们虽然贫穷,却善良、勤劳。丈夫打鱼,妻子桑娜也没日没夜地工作着,但家庭依然不是很富裕。然而,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病死,身旁还熟睡着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幅凄惨而感人的画面时,便丝毫不顾自家的困难,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了一段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渔夫与桑娜下定决心: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读完这篇文章,我思潮起伏,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我们,想到了当今社会上的人……

如今,在大街小巷中,总会有一些乞丐,穿着破旧的衣裳,伸出一双双手,沿街乞讨。然而,许多行人却常常无动于衷。是因为当今社会欺骗太多,而害怕受到蒙骗吗?我想,或许部分人是出于他们的内心,是因为他们心中缺少善良,缺少爱心,才会旁若无人,视乞讨者如空气的!可是,如果我们是那些乞讨者,过路行人也这么对待我们的话,我们会怎么想?难道不会觉得委屈、愤怒吗?他们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尽管他们是那么的不起眼,但他们却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思想!难道,当他们屡屡碰壁,甚至受到唾骂时,不会觉得伤心、不满吗?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应该拥有善良和爱心,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去呵护他们那颗脆弱的心灵。

善良是人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品质。没有了善良,人与人之间便不可能和谐相处,而是处处相争;没有了善良,生活也不可能如此美好,而是到处充满黑暗;没有了善良,世界将不可能拥有和平,而是战火纷飞;没有了善良……总之,善良才是这世界上最可贵的品质,它甚至可抵千金!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吧。它,才是这世上最贵重的宝物,是你最值得爱惜的珍宝!

《穷人》的读后感 篇4

穷人的自尊,难以剥夺。杰武什金说他看到一个摇手风琴的人,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虽然是个穷光蛋,不论如何还是个穷光蛋,但是靠自己的力量吃饭。他说:“有很多正直的人,付出辛勤、有益的劳动,得到的却是几个子儿,但是他们不向任何人低声下气,不向任何人讨面包吃。”

反过来,他又说:“就因为您是个孤儿,因为您是个柔弱女子,因为您没有有钱有势的人物做您的靠山,这些任意欺凌孤儿的家伙,算是什么人呢他们不是人,是畜生,货真价实的畜生,他们是衣冠禽兽,这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

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生活,不对称的竞争,他要靠他自己的力量生活。事实上,抗争的人,能够得到什么呢瓦尔瓦拉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我想虽然大家心里酸楚,但是这个人所说的话,还是让我们不能不来回味作为一个穷人的尊严的可贵可敬。不管这有多么迂腐,多么地让人痛心。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将会更加的痛恨这吃人的社会,痛恨这些任意欺凌别人的人。

她关心杰武什金,害怕因为自己而让这个老好人而受到损害。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事实上,她也感到孤立无助,只有杰武什金还在竭尽全力帮助她度过虽然卑微,但在她看来却宁静和平的生活。艰难困苦都算不了什么,只要有一颗真正关心她的心存在,她就感到无比幸福。她并不吝惜自己的真诚,自己的纯朴。她如此骄傲地认为,杰武什金是个好人,一个无与伦比的好人。他并不老,并且相当有活力。

《穷人》的读后感 篇5

《穷人为什么穷》全书用白话文撰写,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极具可看性,结构清晰,总体感觉很好。全书共有社会篇、企业篇、个人篇三部分,其中,做个人篇告诉我们:有舍有得、不拘小节、团结协作、从小事做起、敢于放弃、吸取教训、注意量变、积累人脉、率性而为、以万变应不变、相信自己是走向成功的关键,经济社会,任何人都在追逐着财富,每个人都梦想着发财,恨不得瞬间飞黄腾达,可梦想总追是梦想,和理想有本质的区别,更何况它还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的,所以成功的人那么少。

是啊,你为什么是穷人呢?我也很想知道,所以,很想在书中找到一个答案,更想找到一个可以脱贫致富飞黄腾达的办法,或者说是捷径。尽管这是一个很严肃很正经的题目,可陈老师用自身的经历及各种事例幽默地表达出来,有时候自己都忍不住要笑出了声,但更多的时候是反复思考书中的问题和名言。

不得不佩服,作者把穷人的心理写的细致入微,细致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到了吃饭这么平常的事,穷人的自卑、穷人的渴望、穷人的无奈处处字字句句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然后又从各各方面去分析穷人为什么会穷,又如何才能致富,说到底我觉得终究是环境、思维方式和教育的方式不同,就像书中所说,穷人的孩子从小的理想,就是好好学习,上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可富人不

会这么想,富人想的是我为什么要成为别人挣钱的工具,而不是成为那个使用工具为自己收获更多财富的人。我们总是用各种的方式为自己贴金,为自己提高身价,无非是让各多的人赏识自己,然后给一个相应自己觉得合理的工钱,这样一辈子就满意了,大多数人恐怕都是这么想的,如果你不这么想,反而大家会觉得你是个异类,你不正常。 相应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富人也有富人的无奈和痛苦,这就像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样,他拥有那么多,是因为他付出了更多,他承受的压力和经受的痛苦,恐怕是你无法承受的,当机遇在眼前时,他有胆量去争取,也许你只会退缩,你会前怕狼后怕虎,最终让机会从眼前白白溜走,而他不顾一切抓住了机会,而且他懂经营和管理,所以,他不会轻易投资,投资了也不会一下子翻船。所以,就算没钱的穷人也不用仇富,只能怨自己不如别人那般勤奋努力,穷人是很穷,至少他可以左右自己的婚姻,富人连自己的婚姻都无法完全控制。

穷人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想当然富人的思维,结果往往是错的,甚至穷人经常有意无意的进了富人的圈套,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再心甘情愿的交给富人,就像书上讲的 人要有野心有欲望。

也许是因为读者的心理需求,作者写了关于投资和创业的一些内容,但结果,让人很辛酸,因为成功的机率小之又小,几乎是不可能,原因在哪里呢?资本不足,管理不善,用更贴切的话来说,投资其实就是有钱人挣穷人钱的一个游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股市。

最后,书中其中一节讲到30岁之前不要想着赚钱,我对这节感触很深,因为刚好我在30左右的年龄,其中的一些痛苦的经历都有经历过。总结一下,就是“多多学习,广交良师益友”,就是说,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站在社会 的前端,要站在前端,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社会知识,专业知识等等,这些都是要靠努力学才能,广交良师益友,可以在交流过程当中吸纳一些对方比较好的观点和想法,丰富自身内在。也是一种很好学习方式,毕竟从书上学到的东西是有那么有限,同是也 以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等,一举多得。最后要说明下的是,《穷人为什么穷》这本书就是一位良师,一位益友,在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有很多 事情的处理都可以在书中得到参考,是本很不错的书,有幸得到,受益非浅。

《穷人》的读后感 篇6

前几天,老师引导我们学习了《穷人》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知道邻居西蒙死了,不顾自己生活艰难,主动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学了《穷人》一文之后,我真觉得良心有愧。就说前天上美术课的事吧。上美术课时,老师要求我们用水彩笔,把自己的画涂上颜色。班上只有我和另几位同学有水彩笔,那几位同学的水彩笔都被同学们借得差不多了,我的水彩笔还没有人来借。突然,我的同桌祝四海说:“易成安,把你的水彩笔借给我用一下,好吗?”

我故意从笔盒里找出一支彩水不足的水彩笔给祝四海看,并说:“你看,彩水只有一点点了,待会儿,我自己还得用呢!”祝四海听了我的话,失望地转过脸去了。其实,我还有一瓶这样的水彩,我只不过舍不得给别人用罢了。

同学没有水彩笔用时,我非但不主动拿出来,而且,当别人找我借时,我还舍不得给别人用。学了《穷人》一文,我觉得非常惭愧。。我借给祝四海水彩笔用,与桑娜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件事相比,真是西瓜对芝麻。桑娜在自己家境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两个孤儿,我借给祝四海水彩笔用,却是举手之劳,但我就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就那么舍不得。

学了《穷人》一文,我懂得了做人应像《穷人》一文中的桑娜那样,具备救人之难的善良品质,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既帮助别人度过了难关,又养成了自己助人为乐的品质。要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桑娜那样的善良品质,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和谐,社会风气才会更美好。

《穷人》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但令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有仁爱的精神,还让我明白了一个一生受用的哲学道理。

《穷人》讲述渔夫一家十分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当渔夫妻子看到邻居西蒙病死了,身旁还有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幅凄惨而感人的画面时,就毫不犹豫自家的困难,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渔夫与桑娜坚定信念,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感人故事。

这篇文章里有一个片段是讲桑娜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斗争,凭着坚定的信念,把孩子留了下来。里面细致的描写了桑娜矛盾的心情,既想把孩子留下来,又怕丈夫的反对,她陷入了两难中。最终善良的心战胜了一切。这一段非常感人。

《穷人》这篇课文唤醒了我脑海中一段尘封的记忆,记得那天,我也像桑娜一样矛盾过,可我却……

那天万里无云,我在公交车上被挤得满头大汗,很难得终于抢到了一个座位,于是悠然自得地坐下了。过了一会儿,一位满头银丝,体弱多病的老奶奶柱着拐杖缓慢地移动着脚步上了车,她走走停停艰难地来到了我身旁,看来她是要在这儿“落地生根”了,“哼!别想抢走我的位”我心里生出了一种邪念,但我又想起了老师重小教诲我们要尊老爱幼,此时,我脑海里的天使和恶魔正在激烈的战斗着。

纯洁的天使挥动着翅膀说:“尊老爱幼是你应该去做的,你看,老奶奶多可怜啊!”我望了望老奶奶,她皱皱的细纹正诉说着不满,这时恶魔也不甘示弱了,她拿起叉子喊道:“别忘了爱幼啊!你也只是个小孩而已。”我想想也是,尊老也比需爱幼。

这时我的站到了。下了车,回头一看,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老奶奶见我下车了,并没有立刻坐下来,而是让给她背后的那位小朋友坐,小朋友立刻礼貌地说:“谢谢奶奶,不用了!”老奶奶微笑着说:“你不坐,我也不坐哦。”……我已经没看下去了,因为我的双眼已经被泪水淹没了。

一个人,就算是穷,但不说谎,不打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去偷,不去抢,品德高尚,那这个人走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穷人》的读后感 篇7

这几天我又读了《穷人》这篇文章,深深地被渔夫和桑娜的善良品质所感动,直到现在也有很深很深的感受。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课本文写了原本生活十分贫困的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着急地在家等待着出海捕鱼的渔夫归来。就在这时,突然想起了她傍晚就打算去探望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到现在还没有去,于是她急急忙忙的去看西蒙,当桑娜到了西蒙家的时候发现西蒙已经归西了。但是桑娜看见她的身边正躺着两个很小的孩子。于是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同自己的五个孩子放在了一起。渔夫回来后得知女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便主动提出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后来,妻子桑娜告诉渔夫,她已经把两个孩子抱过来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让我真正感受到渔夫和它的妻子桑娜在那么贫穷的情况下,还要收留邻居家的两个孩子。自己家的五个孩子都够他们受的了,现在又多了两个,使他们的生活负担增加了许许多多。但是渔夫还是坚持让他的妻子把两个孩子给抱过来。从中看出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是多么的善良、纯朴、正直。他们宁可自己多受苦也要收养邻居家的孩子,还要帮助别人。读《穷人》一文,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一定要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大家都会说帮助别人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但又有多少人能去做好事呢?所以我一定要向渔夫和桑娜学习,树立一颗善良的心,多做好事,不做坏事。真正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穷人》的读后感 篇8

读了文章《穷人》让我非常感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有善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世界就会对你一笑。

《穷人》这篇文章讲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知道了邻居西蒙死了,就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渔夫也知道西蒙病故,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夫妻俩不谋而合。

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而且他(她)们还有勤劳、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文中说桑娜有一颗善良的心,如果她没有那颗善良的心,她就不会去看望西蒙,不会知道西蒙已经病故,那么两个孤儿会被饿死。文中还说了桑娜家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搁板上的餐具闪闪发亮,她正坐在椅子上补破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桑娜十分的勤劳。她家的生活多么贫困,这更能衬托出她的善良是多么可贵。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那爸爸妈妈就会更疼你,爱你;我们在学校里如果常常帮老师收理桌子,那我相信老师一定会喜欢你;在街上如果你看到了老奶奶提不动重的东西,你跑上前去帮老奶奶提回家,我相信你一定会受到老奶奶的赞扬;在街上如果你前面的人钱包掉了,你捡起来并还给那个钱包的主人,我相信那个掉钱包的人一定会对你说一声“谢谢”……

我们有必要向《穷人》中的桑娜和渔夫学习,做个善良的人,我想世界真的会对你一笑。

《穷人》的读后感 篇9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穷人与富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老王和老马是邻居,他们一个富有,一个贫穷。但是老王总对老马说自己了不起,使老马感到羞耻,偷了王家的3000元,结果因为心里的内疚,放弃盗窃。

俗话说:“穷人虽穷,但富有爱心;富人虽富,但穷在缺少爱心”,穷富这在许多人眼里是两种关系。不过其实穷富都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穷人富人都是人,而且富有也是从开始的贫穷出发,不断努力向上才能变的富有。穷人之所以是穷人,因为他们不贪心;或是他们本身不努力,不能成为富人。

想想我自己吧,我是生长在温室里的鲜花,有充足的肥料与水分,茁壮成长。生长在干旱的土地上的小草,没有足够的水,没有肥料,为什么还成长得这么旺盛?因为它有坚强的意志,一定要更茂盛,向上向上!而我是娇生惯养,不知道什么叫人间悲痛, 只知道能长多少就多少。

看到电视里灾区的孩子,一个个脸色苍白,没什么营养。 我们多幸福啊!以后我要努力向上加油!不辜负父母期望,成为有用之才。

……

《穷人》的读后感 篇10

穷人住在破烂不堪的茅草屋,富人住在豪华的房子里。这天晚上,仁慈的上帝来到了人间,分别敲了富人和穷人的门寻求帮助。富人拒绝了他,而穷人却款待了他。因此,穷人实现了三个愿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富人知道后,赶紧追上了上帝,他死缠烂打,上帝只好也给了他三个愿望。可因为他自己的贪婪,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他得一匹马也死了。

读完这则故事,我觉得穷人很善良,虽然他们很穷,但他们有同情心,他们愿意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拿出来分享给更需要的人,把自己仅有的一张床让给疲惫的赶路人。他们的爱心换来了幸福的果子,我为他们感到开心。

富人他是一个很自私和贪心的人。他家里什么都有,但他却不愿意帮助求助的路人。而他知道对方是上帝,能实现他三个愿望的时候,他赶紧追上上帝,虚情假意地要来了三个愿望。本来,拥有了三个愿望的他,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可是,他太贪心了,他总想着还要很多的东西。他贪心不足,脾气又坏,连自己的马鞍都舍不得去掉。他驮着沉重的马鞍,还想着要更多的东西呢,他真是一个贪心鬼。

在生活中,我们要向穷人学习,要无私地帮助别人,这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可不能像富人一样贪心,他因为自己的贪婪,结果可把自己害惨咯!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

现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总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很空虚,吃好穿好,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多得多,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享受疲劳”——得到太容易了,考虑自己太多(太自私),关心别人太少,所以感觉不快乐。

唯有书籍可以弥补心灵的空虚,可有多少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方面下过功夫?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那么到了少年和青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如果孩子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乐,那么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快乐感就大大下降。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未能对幸福和痛苦都了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别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教育者应善于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首先要珍惜那种痛苦的感情。”

如今,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大放X词:说什么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能打不能骂,批评也不行,一味地给孩子让步,不少家长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孩子最后变成个什么人了呢?小皇帝、小霸王!不少家长常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感觉不到呢?为什么就不理解我们呢?”其实,让孩子受些痛苦,他们更能感受到同伴蒙受的痛苦,他们越会同情人,培养儿童关心社会(与个人、家庭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如果孩子产生了关心社会利益的兴趣,那么那种只知关心自己的恶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在他心中生根。所以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唤起孩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热情,愿为别人、为班级、为社会做好事,当这种激情成为个人行动的时候,他的心就变得高尚起来。另外,教育者不宜总对孩子做过的好事夸奖和过分宣扬,不要让孩子把人道的行为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饱含深情地写道:“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这段话使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只会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2

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3

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作文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4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部书将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时绝不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他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他带领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用各种方式学习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如用“环球旅行”让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用在校园和灌木丛创建“美丽角”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花草,用“童话室”世界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和优美故事的学习,他的全部施教活动丰富多彩,伸向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在这本书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那次去外面听课学习,回来了不禁感叹,那些孩子文学素养高,知识面广,课堂中总是精彩不断,而自己班的孩子,相同类型的题目,反复讲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弄得自己快没耐心了,心里很烦躁,很想对他们发火。我去和一位老师倾诉时,这位老师和跟我分享了一句话“我们现在都认为,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会是正常的,不会是不正常的。而我们有时连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要批评,甚至要惩罚。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因为他们还在学。”忆起这堂课,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他们答不上来,我有些不高兴了第二个我面露难色,开始批评了。学生配合不默契,自然互动开展不下来了。我想应该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爱学生,就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教低年级的孩子时,他们在文字的表情达意上有它的局限性。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那个下午。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里有感动也有失落、孩子们毕业了他们回来看我,并表示以后会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动的涟漪。可是,平时我关注很多的侯浪、钟楚栋、却没来,回忆这些年来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们谈话,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一次一次单独辅导,一次一次与他们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

有时我会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的语言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像这种“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你给学生一缕春风,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句话,却让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鼓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作为一名教师,把爱心留给学生,不断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迈进!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5

有一位哲人说过 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 坚冰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地关心孩子的生活,没有爱心的人,像监工一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是当不了教师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我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书中有很多教育观点。比如:李镇西老师和他同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和谐的教育 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离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贯穿始终的怎样用爱心去对待学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6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8

寒假期间,我总算能静下心来浏览《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了。书中有良多教育观点。比方:李镇西老师和他共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协调发展的条件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明深藏在每一个人心坎的财产。共产主义教育的理智。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活泼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剖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清楚了一个情理,本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实践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阐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刻画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分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性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深谷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盼望胜利的休会和快乐的满意,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事实生涯充斥意思;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知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独奏的乐章。尊敬是一缕精力阳光,他能够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活,对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本人的心灵深处怜悯、爱惜,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哀伤,才干博得孩子的心。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先生的时光问题是与教导进程的一系列因素跟方面亲密相干的。老师进行劳动和发明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润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坚持活气,有潺潺一直的流水,这是咱们部署时间时应当首先斟酌明白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入的却是,书中贯串始终的怎么用爱心去看待学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9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王海婴)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0

级段长给我送来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名非常的吸引人。在工作间隙,我读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与工作非常密切相关,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

作者是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12年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忘初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穷孩子的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