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入殓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11

入殓观后感1000字。

工作总结之家专题“入殓观后感”推荐内容。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电影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观后感就是为了记录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存在的。一篇好的观后感,要具有时代的气息、真情实感,并且善于联系实际。关于作品观后感如何写范文呢?急你所急,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入殓观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入殓观后感(篇1)

听到轻轻的敲门声,我知道调律师来了,打开门是一个二十三四岁模样的小伙子,他一边很有礼貌地向我问好,一边把自带的布鞋套往脚上套。我则帮忙把琴上的书籍挪开,并把琴罩拿掉。小伙子把双肩包放在沙发上,双手轻巧地在琴键上跳动,他没有抬头:“琴是不是好久都没有调律了?”一边问一边把琴盖打开搬了下来。我回答着他的问话,并帮忙把碍事的东西移开。

我知道调律得好一会功夫,便自顾一边做自己的事务去了。叮叮噔噔咚咚地约摸有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我听到小伙子起身收拾工具的声音,便走了过去。当他知道我家孩子上学是寄宿,琴几乎不怎么用时,便告诉我说琴要经常用用才会更好,没有弹坏的琴,只有放坏的音。搁置久了音质便不清亮干脆利落了,经常弹弹音质才能保持得一直很好,而且还有可能会更好。我向他表示感谢,并表示以后经常弹弹,哪怕是胡乱一弹也好。

待他走后,我坐在琴前,想起年少时把纸箱拆开画上琴键,唱着简谱模拟弹琴的情景。那是刚刚上了初中,课程表上的音乐课,从来都是自习做作业。好象到了第二学期的时候,有次音乐课,上课铃声响后,同学们都照例准备做作业,可是教室里突然走进来一位皮肤白净,身材清瘦,戴着眼镜,穿着牛仔裤的男子。他两个踏步就走上了讲台,转身抬头看着惊奇的我们说:“同学们,这学期的音乐课由我来给大家上,我姓刘,叫刘波。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我的课。”

当时就觉得象炽热的空气中突然吹进来一阵凉爽的清风似的。同学们都是又兴奋又期待,我也不例外。于是我们就象翅膀刚刚能扑腾开的小鸟急欲等待飞翔般地活跃起来。他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简谱,教我们唱do re mi fa so la si,教我们跟着简谱学唱《春天在哪里》。以至于后来走到里心里都在默唱:so~la~so~la~mi~so,学会了唱简谱,心里高兴极了!会唱简谱对着歌词就能自己学会唱歌。似乎学到了一项超级本领,感觉高兴极了!可惜后来不知为何,学校又取消了音乐课。于是那《春天在哪里》就成了我的中学时代音乐课的绝唱。

有位同学就住在幼儿园里,因为她妈妈是幼儿园的老师,我有时去找她一道上学。有时候会听到她妈妈弹琴的声音,感觉很羡慕很向往很崇敬,但是从来不敢去弹一下。因为在她的屋里,那架琴显得很庄严肃静,似乎神圣不可侵犯。我想对着简谱在琴键上找到音所对应的键,流畅地弹出来,就象照着谱子唱出来一样,应该就能把歌曲弹出来,而且那一定也是很神圣的。所以我一直很向往,向往能在琴上把《春天在哪里》弹出来。一直到毕业,一直到后来,一直到后来的后来,一直到嫁人了。新买了彩色电视机,我把电视机的箱子拆开,在箱体上照着书上的黑键白键,把它画了下来。从此,那个纸箱体就成了我梦想中的钢琴。我就在那没有琴音的琴上弹奏我想弹的《春天在哪里》。

一直到孩子长大了,买了钢琴回来,我在上面就弹了那时候心里一直默唱的:so~la~so~la~mi~so,就弹了一句,再也没有弹了。现在坐在琴前,思绪万千,心里象湿热的蒸气突遇寒流,无数的小雨滴一起翻涌着袭来。我想着调律师所说的话:琴要经常用,经常弹,没有弹坏的琴,只有放坏的音。我静静地想:生活中似乎很多东西都是如此,比如我们的爱情,友情,不也同琴音一样吗?经常弹奏,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水平,也不需要什么专业的技能,却能保持音质的优良,放置久了不用不弹,反倒音质不再。

入殓观后感(篇2)

最美的不是青春,而是青春里的那个人

人永远都不会知道,谁哪次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不会再见了。 而我们根本还没来得及说你好,就匆匆的再见了。也许这就是青春:一个回眸,一个转身,就是一辈子。我不知道,当我在偷偷的想你时候,你会不会也在想着我。

那时年少的我不懂爱,只是想每天一抬头就能望见你就在不远的斜对面,空闲的时候喜欢看着你发呆,看你举手投足间的每一个动作。默默地关注,却从不去打扰。直到再也看不见你,才发现我竟如此依恋你!哪怕只是个背影!

我明白,不会再有人让我只是听到他的声音就会心动不止;不会再有人会放慢自己的脚步,只为跟我同步;不会再有人在我受到磕碰的时候,调皮的说小心点。你说你只是个过客,可是你明明就已经住进了我的心底,让我怎么能洒脱忘记?

那是天真的以为:属于我的终究会属于我,然而这最终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我们终究是逃不过命运的戏弄!时间在变,人也在变。有些事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暗恋一个人很傻,两个互相暗恋的人更傻,而那些都是我们再也回去的青春!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我勇敢一点,你会不会就是我的了~这还真真是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也不会做了!

遇见一个人,需要一秒钟的时间;

认识一个人 ,需要一分钟的时间;

喜欢一个人,需要一天的时间;

忘记一个人,却要用一生的时间。

不是还想等着你,不是不想忘记你,只是还没找到一个和你一样的,让我念念不忘,深深爱的人来代替你。因为一个人占满了整颗心,所以再也容不下其他人。

既然彼此的沉默让我们错过了,那就这样错过吧!

或许很久很久很久之后,我们依然会微微笑着向彼此打招呼。那样感觉也还不错~

-------致逝去的青春

入殓观后感(篇3)

大悟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的第一意识是不想去。他是恨爸爸的,恨爸爸抛弃了他和妈妈,恨爸爸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爸爸说每年会给他寄石头信的,但是这么多年他的成长爸爸是缺席的。

大悟的女同事也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她对自己儿子很内疚。她和大悟父亲也有一样的经历,她也想儿子能够原谅自己,同时她对大悟有心理投射,希望大悟原谅自己的父亲,也就相当于儿子原谅自己了。所以她希望大悟能够去给爸爸送行。

大悟压制不住对爸爸的牵挂,最终还是带着社长的心意,带着妻子来给父亲送行。

大悟父子三十年不见,父亲的形象在大悟心里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他看不见爸爸,在内心也“看不见”爸爸,他把爸爸“排斥”了。

父子两个最终终于见面了,但是一见已是阴阳两隔。大悟还是爱着爸爸的,只是对爸爸的恨压住了他的爱。

他给爸爸入殓的时候,他才看清了爸爸的脸。当他瓣开爸爸的手,看到那颗没有寄出的石头信的那一刻,父子之间两次建立起了链接。他看着父亲三十年没有寄出的光滑的石头,那是满满的父爱。

石头信,也叫石碑,以前人们还没有懂得文字,很久之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心意的石头送给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头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对方的心意。滑溜溜的石头代表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担心对方。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爱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悟“看见”了父亲,与父亲和解了,虽然迟了些。大悟带着对父亲满满的爱为父亲入殓,眼泪盈而不落,深沉而内敛。

这一刻圆满的不仅仅是爸爸,更是大悟,他与爸爸妈妈都和解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一刻,大悟是一个完整的“大人了”,他真正地长大了,从他这一代做起,他是一个合格的好爸爸,他会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长,不错过每一刻。同时大悟把爸爸没有寄出的石头传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把爱传承下去。

一个生命离开,同时又有一个新的生命延续,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入殓观后感(篇4)

在网上无意间听了久石让的这张OST,然后寻找电影,发现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大大的好评吸引我。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充满了忧伤的大提琴声,是那样无比的温柔,巨大的孤独感,让我想到了日本的另一部作品《菊次郎的春天》。日本人对人性的感知和认识是如此细腻而深刻的,我们时刻都想安慰这个躁动的世界,抚平内心的脆弱,这样的一部电影,让我对“死亡生命”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得在高考那年,我独自到北京参加考试,那时外婆已病危在床,每天的治疗让她面目苍白,麻木冰冷。回家的路上,眼皮一直跳,冰冷的硬座让我产生强烈的畏惧感,当我发信息询问父母谁来火车站接我时,爸爸只是回了声表哥,那样不祥的预感围绕我整个思绪。下火车的一瞬间,我看到了哥哥胳膊上带着的黑布,内心的难过已经让我无话以对,一路没有掉眼泪也没有说话。到了医院我看到亲人们都坐在长椅上等待,看到妈妈那明显哭红的双眼,也无法给予安慰。过了很长时间,外婆被从一个绿色的大门里抬出,舅舅和姨妈们主动上前,那震耳欲聋的哭喊声吓醒了我,原来身边的亲人离你这么近,却从此感觉如此的遥远。想到外婆小时背着我上幼儿园,明明有气喘却从不放弃,一路喘着粗气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耳边。当一个人真正的离开你,回忆会不停的找你,直到你被悲伤压抑的无法自拔。

电影中三段对话记忆忧心:

第一段:小林和社长在公司楼上的那段对话。

那是我老婆5年前死了,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把她弄得漂漂亮亮的送走了她,她是我的第一个客人,她死后我就开始做这份工作。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对吧,它们倒是不同,不想死的话就有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好吃吧,好吃,好吃吧,好吃得让人为难。

影片中运用“海鲜之冠”的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欢愉,享用鱼白是善待生命。这句“好吃得让人为难”也是别有深意,面对离开的人,我们的生活是有多奢侈。

第二段:在殡仪馆遇到一起洗澡的老爷爷,发现他是殡葬员。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感动我的是老爷爷对澡堂的老太太最后说的谢谢,这句看似轻重的话语,显露更深的情怀。或许是在有生之年我们能够遇到的人不多,使彼此的人生更加完美的人更加不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再见只是现在是老爷爷按下了那个沉重的绿色按钮,送她另一扇门。

第三段:小林在海边送给妻子一个石头。

以前,人类不懂得文字的很久以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石头,送給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頭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對方的心意,比如,滑溜溜的石頭,表示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頭表示擔心對方。

这个关于石头的故事在片子的结局小林的爸爸手里紧握着这样的一刻石头,潜意识里是送给小林,最后小林将着石头送给了自己还没出生的孩子。

小林温柔的对待每一个离开的人,即使背负人们的嘲笑,依然内心平稳。让每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如此的静美,如此安详。每一个动作都是艺术,每一个动作都带有情感。泰戈尔有诗云: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即是生,亦是死,如何面对死亡,才能活的绚丽多彩。

入殓观后感(篇5)

入殓师其实是“我与父母”和“我与死亡”的课题。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

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相伴的,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课题。父母不会长生不老的,不会给我们无限的机会,与父母和解越早完成越好。

父母是大的,我们是小的。我们要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命运,尊重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苦难,尊重他们所有的一切,我们把父母的尊严还给他们。不要冒犯他们,不要企图拯救他们,不管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切与父母的地位和能力无关。

一个无法与父母和解的人是不完整的,包容接纳父母也是包容接纳我们自己,父母是我们的根。不要等父母离开之后给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

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到那么多的悲欢离和,这份恩情足以。

父母的爱没有表达,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爱。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生存是第一要务,物质满足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而且我们的民族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的。我们要读懂父母那份没有表达出来的爱。

父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也是由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背景,他们可能也没能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爱,一个吃不饱的人怎么能给别人食粮呢?

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让自己内在更加丰盈,更加清静平和,做一个优秀的祖先,打破悲剧的代际传承,不让我们的孩子再吃我们吃过的苦。

我们用爱滋养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儿”,回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把父母的位置还给他们,做回孩子。让内在那个小孩成长,不再去寻找父母,不再让孩子做我们的父母。

做一个在位的子女、妻子、丈夫、父母,就是对亲人最好的爱!

入殓观后感(篇6)

《入殓师》讲述的是男主角大悟工作受挫,机缘巧合走进了这个为死人妆容的行当,从最初的排斥到最后对死亡的尊重,大悟在这个转变中感动了世人。如果这样一个故事放在中国大陆,估计很可能就又会被演绎成一个再就业的励志剧,好在日本还不是那么的意识形态为上,导演泷田洋二郎再次用其独具日本特殊的风格,为世人奉献了一部既有情感又有哲思的好作品。

中国人强调入地为安,过世之后人的身体也要保全。人死后,是要穿着寿衣擦洗干净后才能进棺材长眠的。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这方面发展的比中国更加深入,对人死后的仪容仪表更加的在意,于是便诞生了专门为过世之人收拾仪容的职业——入殓师。其实与死人有关的行当有很多,做寿衣做花圈的,为葬礼做演奏的等等,但入殓师估计是唯一一个会与尸体直接接触的职业,也正因为这样,电影《入殓师》中大悟才对是否理解这份工作显得十分犹豫。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犹豫,大悟最终的理解和改变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在大悟来说,他的梦想也许就是做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师,然而生活的状况却不会总是如人心意,挫折、困苦往往会将我们所谓的梦想打入地狱,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也许会继续坚持,而有些人也许囿于生活的压力便改弦更张,重新谋起了生活。电影中的大悟就是后者,他或许失望或许无奈,但妻子和自己都要生活,压力很明显的就摆在了他的眼前。所以他也只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大提琴,开始另谋生活。这样的逻辑其实很朴素,也很容易理解,导演就这样为后续的故事做了一个铺垫。

故事接下来是很容易理解的,大悟阴错阳差的找到这样一份自己不能理解的工作,但金钱的魅力和生活的压力让他对这份工作又弃之不得,这样的矛盾之下,影片中大悟的形象就变得立体了起来。其实大悟改变的过程并无什么特殊之处,无非就是过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真诚的热爱起了这份工作。但这中间体现出的对人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态度,才是《入殓师》最让人动心的。

对逝去之人的尊重,前面已有提到,但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入殓师对待尸体毕恭毕敬的态度,却着实让人惊叹,那种专业的一丝不苟,以及虔诚的表情,是为对人的尊重。

而对死亡的态度,这是这部源于东方文化的日本影片所表现独特的。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从来都是消极被动,从怕死到死后的悲恸,各类人演绎出了一副对死亡的众生相。表此刻影视作品里,死亡就必然同悲伤这些词语连接在了一齐,久而久之,就逐渐给不管是影像工作者还是普通观众都造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入殓师》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在此有所突破,在电影里,死亡不必然的跟悲痛欲绝这样的词语连接在一齐,有些逝者的亲人尽管悲伤,但某些乐观的情绪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的。更为重要的,是导演透过剧中大悟和他的师父二人不断的对话来给予我们的哲理思考,比如一边吃着豚鱼一边说着罪过,我们能够将其理解成自欺欺人的谎言,但影片传达给我们的绝对是片中人们从动物身上推人及己,对死亡的思考。

贯穿这份思考的,除了大悟本人对入殓师这份工作的改观,更有大悟在思想上对父亲的谅解。那里面的亲情是十分打动人的,当大悟最后开始对人生又了另外一番解读时,父亲的形象就逐渐开始变化了。而亲情之外的感情、友情,都是这部电影感动人心的地方,伴随着日式电影清澈的画面、纯净的配乐,《入殓师》在情感的路上走的很远。

入殓观后感(篇7)

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这是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敛师》开场时,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内心独白。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多余的修饰,一切不过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但从来平淡无奇。片名看来会让人感觉凝重,但如果你这样以为的话,那便错了。

《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泷田洋二郎导演通过对喜剧与悲剧恰倒好处的拿捏,展现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与死亡这一个永恒的话题,告诉人们,该如何活着,同样,影片通过对入敛程序一丝不苟的呈现,来反思生存本质的意义。小林是乐团的大提琴师,却因为经济萧条被迫从事完全陌生的行业,面对家庭,面对妻子,小林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够勇敢的承担。这多像我们的人生。的确,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时代,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斥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之中,你、我、他,拥挤人潮中擦肩而过的每一张脸庞,忙碌、奔波、压力、家庭、责任,排山倒海似的汹涌澎湃,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或许,我们都会如小林般问自己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或许,生存就是这般,不会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影片通过故事情节的过程一而再的重复着入敛程序,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需遵守严格的秩序,庄严的仪式感就此呈现于观影者的脑海。

影片中,仪式代表着一种尊重,不仅是对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因为,生命值得赞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因为,世事总是无常,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唯有内心保持一种对生活应有的谦虚,才能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候勇敢的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弃的鱼,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们有可能死去,依旧没有放弃,只因在它们的内心,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当生命终结,一切感情与纠结都会随着眼泪而化为灰烬,平日里疲于奔劳的我们,不妨多一颗宽容的心,多一丝理解与勇敢的担当,在生活中保持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因为,一切只在转念,乃至于生死。

对于生活,不妨顺其自然,因为生活最终必将平淡无奇,我们只需保持人生本该有的仪式感,那便以足够。

入殓观后感(篇8)

日本影片已经是第四次举起奥斯卡小金人了,我们可千万不要说奥斯卡那些评委是戴着有色眼镜在评判电影。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流行的大量影片,我们是不是会意识到我们的电影太庸俗太浮躁太浅薄?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看一看这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有着东方神韵的影片《入殓师》,我们是不是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什么是真正的美?《入殓师》也许为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入殓师》这部影片从头至尾让我感受到一种沉思之美。

是的,在这一个浮躁的世界,沉思,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品质,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我们都在追逐金钱的路上碌碌奔竞,我们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沉静下来思考?记得电影《太囧》里有一个泰国的出租司机说:你们中国人太急了。是啊,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的编剧和导演,他们操心的是观众现在的胃口是什么,他们操心的是最后能不能赚到个盆满钵满,所以,我们的编剧和导演,他们寻找的电影题材,大多是古代征战,宫廷秘史,多角恋情,商海浮沉至于什么我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而活?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些哲学上的尴尬问题,他们才懒得去操心!当然,即使他们想去操这个心,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沉思本是一种能力,而这,正是他们所欠缺的。

而《入殓师》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却坐在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电影人旁边沉思。《入殓师》这部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它只是忠实地讲述了一个冷清行业和一名不断成长的入殓师的故事。换句话说,这部影片表现了一个被众人疏忽的主题:我们怎样面对死亡?周国平说: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掉过头去不去看它虽然我们知道你不去看它它仍然存在着。

也许,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并不是不想涉及这样的题材,只不过,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真正对生活的本质有深刻的思考。沉思是一种生命的形态,蒙田说:生之本质在于死。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理解?

而《入殓师》这部影片,它在选材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沉思之美。《入殓师》直面死亡,它沉静地表现这一个庄严神圣的哲学和人生命题,影片能够让观众静下心来投入其中和这部电影一起沉思,从心灵里褪去污秽,换来纯洁。

所以,看完整部电影后,我似乎看到这部电影后面,有一个饱经悲欢的老者正坐在一座山坡上面对夕阳在沉思,这个老者的剪影就像那尊《思想者》一样,给了我无与伦比的美感

入殓观后感(篇9)

偶尔在CCTV6看到这部日本影片,节奏很慢,我看到中途睡着了.第二天特意从网上搜索补看齐全.现在仍然泪眼婆娑,我想,这是一部值得纪念的影片.入殓师,就是陪故去的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人.生活中,我们并不愿意看到他们,看到他们时是我们最伤心的时候.这是我看电影之前的认识.现在我想,如果身边的朋友中有在这个岗位工作的人,我一定会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声"谢谢".

影片中那位入殓师,是因乐团解散生活无着的大提琴手,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回到乡下父母的故居.为了谋生,隐瞒妻子在NK代理社做入殓师这种人人嫌弃的工作,为各种原因死去的人们化妆擦洗\换衣纳棺.开始厌恶恶心,到赢得众人的尊重,男主人公走过了漫长的心理历程.其间妻子美香不理解跑回到娘家,从小长大的朋友不理解对他令眼相看劝他另谋职业.而招聘他进入这一行当的年迈的社长在每一次送行时都饱含爱意,举手抬足之间给予故去的人最大的尊重,使他们的最后一次化妆却成为一生最美的时刻.

言传不如身教,男主人小林大悟果然从中悟中人生的深意工作的意义.片尾,故事进入高潮.大悟的父亲六岁起离开大悟和母亲,三十年间从无联系.除了一块小小的石头,父亲留在大悟心里的只有怨恨和思念.当大悟在大家的劝说下终于决定肯为父亲送行,分开死去父亲的右手,发现紧握其间的居然是三十年前他送给父亲的一粒圆圆的石子,恨,化开了,仅有父子之间的深情留存.

大悟在悠扬的大提琴伴奏声中轻轻地为父亲擦洗整形.观众也不禁感慨,父子二人三十年间,第一次亲密接触竟是阴阳两隔时.世间,爱的生命比恨更长久对予他人足够的爱,不管他是生者或者故人.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入殓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