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看《绿皮书》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2.19

[感悟]看《绿皮书》有感。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感悟]看《绿皮书》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感悟]看《绿皮书》有感”或许能够让您了解到一些之前不曾想到的观点,在我们经历非常重要的事情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发表一些走心的感言,感言让每一秒都更加难忘,有哪些感言是你印象深刻的呢?希望此文能给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电影《绿皮书》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简单轻巧,一个优雅孤傲的天才黑人**家,一个擅长以暴制暴的底层白人司机,在一路向南的公路之旅中,两人消除了对彼此的种族偏见,并合力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斗智斗勇”。

这部影片已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等诸多奖项。

《绿皮书》的片名巧妙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936年,邮政工人维克多·雨果·格林撰写了一本约等于“黑人保命指南”的小册子,全称为《黑人自驾游绿皮书》,该书详细列举了北美南部各州能为黑人顾客提供服务的宾馆、商店和餐厅等。这本书出版30年来,帮助黑人同胞避免了种族歧视的危险。

它的诞生实际指向的是美国南方当时“隔离但平等”的种族隔离政策。19世纪南北战争过后,美国南方废除了奴隶制,但在白人的思想观念里,黑人污秽、懒惰、品行不端,大多数人仍然维护种族阶级制度。于是,人们首先将白人和黑人从空间上分开。

到20世纪中叶,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和对立尤为严重。1958年,也就是《绿皮书》男主角南下的4年前,黑人克雷农·金申请就读密西西比大学,竟被强制关进精神病院就医。在南方,跨种族的性行为更是禁忌之首,当时出现的白人至上主义的秘密社团“三k党”曾为此犯下多起杀害黑人的案件。

相比起电影中黑人**家被区别对待的情节,那个年代里,黑人实际面对的是更残暴和黑暗的世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理解正逐渐消亡的那代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已经很难。在电影《绿皮书》中,种族歧视并不是重心,而只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影子被展示,它展示更多的则是人性中的诸多矛盾、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在面对人生困惑时的痛苦挣扎。

01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

作为一个黑人家庭,唐的存在似乎是为了抵制这种固有的认知。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黑人(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唐有着三项博士头衔,是一名顶尖的知识分子兼艺术家,他力图跻身于上流精英社会,获取身份认同,但却被其拒之门外。

在白人眼中,他与众不同。即使当上了共产党员,也因肤色而低人一等;他过着精致的生活,似乎背叛了他的种族。

在精致优雅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与孤独。

主人公唐的一举一动都是按着上流社会的模式,面带微笑,举止优雅,这是习惯。

对西方文明充满了憧憬并极力维护,这似乎在表明他承认黑人在文明上处于劣势,也似乎暗示了他对于自我本质身份的自卑与逃避:企图通过借助外在的道具对抗世俗的偏见,站在文明的角度逃避黑人族群!

他精湛的演奏给他带来的是艺术上的声誉,但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应得尊重,在表演之外,作为本质上的黑人,他依然在白人社会受到歧视:被拒试穿西装,被拒与白人在同一餐厅吃饭,在简陋的化妆间工作,被要求上黑人专属的洗手间。

努力想得到尊重,却得不到,挫败与迷失感使他无比愤怒。所有的忧郁终于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爆发了。他声嘶力竭的追问托尼:

“我不够黑,也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子汉,那就告诉我,我是什么?”他的情绪崩溃,他的困顿无力和孤独,深深的振撼了托尼,让托尼愿意从另一视角去重新看待唐:原来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孤独的人不敢迈出第一步。

在那个暴风夜,是托尼对于唐感同身受的开始:查车的警察对他的轻蔑与嘲笑,你也是半个黑人!这句话不仅成为唐朝情感崩溃的导火索,而且使托尼认识到唐朝是黑人群体的象征。

他虽高高在上,但是孤独的,亦是压抑的。他启发唐:世界上很多人都很孤独。他们没有采取最重要的步骤。

这一步或许意味着:不仅要走出自己的骄傲和城堡,用心去拥抱外面的人和世界;更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份和灵魂,尊重自己,与自己和解!

慢慢地,在托尼的感染下,唐一步一步的不再抗拒自已,他敞开了自已,接纳了本来的自已,他终于从自已的神坛上走下来。和解到来了!这是唐与自己的和解,与自已族群的和解,亦是他与世界的和解。

在一个平凡的夜晚,他回归了自己的本性,实现了灵魂自我同一性的救赎。

结语——

不可否认,《绿皮书》自有精妙之处,在种族问题的障碍面前,两位多重身份的主角各有一套化解困境的妙招。公路旅途中,他们互相疗愈,走向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和救治,情感处理克制且细腻,一切都刚刚好。

很多影评人在**奖项时谈到,《绿皮书》有奥斯卡最佳影片该有的一切元素,对时代问题的展现、对人性的挖掘、对细节起承转合的把控,再配合演员出彩的表演呈现,在乏善可陈的电影年里,它算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了。

影片结束,雇佣双方的感情升华为“真正的友谊”,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个体的意识觉醒掩饰了种族歧视的社会结构问题。也许这是电影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即它并没有为我们指出处理种族问题的明路。

gz85.COM精选阅读

[荐]读《绿皮书》有感四篇


在我们对一些事情受到启迪时,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我们的感受。心得体会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人看法,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荐]读《绿皮书》有感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读《绿皮书》有感【篇一】

假期里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著名的《绿皮书》。这部电影讲的是白人托尼工作的酒吧因为装修所以要停止营业3个月,当时托尼很穷,停业3个月会使他失去经济来源。正好有一个朋友认识一个叫做唐的黑人,他有一场巡回演出,需要找一名2个月临时司机,便要托尼去面试。托尼顺利被录取了,还有了每星期125美元的薪水。

刚开始的时候,托尼对唐的态度并不是很好。只不过把他当成一个有钱的黑人而已。但后来跟着托尼被唐生活中的行为一点一滴的感化。进了堂的一举一动便开始反省自己以前的过错,并认可了唐音乐方面的能力。从此他们关系并不仅仅是老板与员工,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在那个年代,黑人的地位很低,几乎就是奴隶,但唐靠努力和天分,成为了一名古典音乐家,品味比大多数白人还高,但并没有得到认可,并处处必须按照美国一本对黑人管理制度《绿皮书》上面的要求去做事。比如只能住指定的酒店、不能使用白人的洗手间、不能参加晚会等不公平的条件。这些约束给唐带来了很多不便以及麻烦,导致未能完成所有计划中的演出。

我认为,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很严重的种族歧视。希望美国等拥有黑人的国家能重视这一点。肤色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这个人的思想。

读《绿皮书》有感【篇二】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托尼因为科帕酒吧的封停失去了职业,无奈之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司机的工作:为一个名为唐谢利的黑人做司机。唐给他提了很高的报酬但要求托尼当他的男仆,为他擦鞋等等。经过一番波折后托尼答应只当他的司机把他安全地送到南方并不使他缺席每一场演出。

唐·谢利,是一位有文化,有素养,有钱,过着托尼羡慕的高层生活,可是只有博士自己知道,他已经活成了木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白人把他当做舞台上的木偶,捧的很高,下了舞台同样不把他当做同类,在黑人眼里他也成了怪物,那种孤独只有他自己能体会,所以他在晚上的时候只能借酒浇愁;托尼没钱,没文化,过的洒脱奔放,可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温暖的家庭,这是博士没有的。两个月的旅途令他们各自找到了他们的归属,成为了朋友,也都放下了各自的偏见。

“世界上孤独的人就是因为害怕踏出第一步”,托尼所说的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有时就是缺少了这份勇气,才使得事情变得不那么美好。与每一个人的交往都要认真去对待,放下偏见与歧视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

读《绿皮书》有感【篇三】

今天我想讲两个词,启程、改变。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那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坐飞机?

要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汽车或者是火车。飞机太快到达目的地,却掠过了风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牵绊,然后忘记了追赶目标。

但要是选择汽车或者火车的话,就大不相同。始终都是向前开着。

掠过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见一片绿洲,就可以停驻下来,走下车。然后尽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当你内心充盈了、满足了、厌倦了,自然会想离开。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辆车。你拧钥匙、挂档、踩油门就行,怕来不及还可以加速,继续追赶你心中最想到达的那个圣地。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心所向,驰以恒。

恰巧这个电影就是开着车到达最想去的那个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没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个人共同赴那场约。这部电影恰好补足了这一点。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礼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来人是佣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错位的。因为只有错位产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剧本写好一样,没有一点惊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强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续摩擦产生火花和精彩。

这一点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说过的话。他说他自己的恋爱观是坚决不会将就,我觉得那也可能拒绝了依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个是高考。凭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赋可以让你从容还是窘迫的选择大学和未来的城市。

一个是婚姻。一个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两个人持续的成长。陪伴着走过岁月的峥嵘和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选择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麻将朋友,还是游戏战友,还是读书知友,还是商业同学。

再有改变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就不一一细说了。

电影里,彼此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证明了这世上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去尝试,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进或者堕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你能不能到达你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耶路撒冷。但是你还是启程了。相信比看见更重要吧。

既然选择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领他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乱丢东西。

处事圆滑,那就为了他用尽一切手段,也帮助他走出困境。还要选择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独。然后尽一切可能带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烟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欢,掐掉。

炸鸡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尝一口,哎呦,还挺好吃的,再来一块(真香)

文雅有什么难学的?朋友教几次,我也会写含情脉脉的情书。

孤独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见惯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独居黑暗之中。

改变真的一点都不难。

难的是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朋友都没有。

读《绿皮书》有感【篇四】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席、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近,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看完绿皮书得到的社会现实感悟心得


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想您对作者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我们的可以在影片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看完绿皮书得到的社会现实感悟心得”,

看完绿皮书得到的社会现实感悟心得【篇一】

看完电影《绿皮书》,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都说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谢利?虽然电影开头先出现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变,却是因为谢利博士。反抗种族歧视的是谢利博士;雇佣托尼的是谢利博士;体现电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谢利博士。是谢利博士说出的“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而不是托尼。刚看完时,我甚至感觉,《绿皮书》就是从一个贫穷白人的视角讲了一个富裕黑人的故事。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谢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满口脏话、抽烟成瘾、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丢进垃圾桶里的托尼给他做司机。谢利博士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几乎毫无尊严可言,一点钱都来之不易,因此开头他对谢利博士是抵触、羡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种族歧视的倾向,二人开始动不动就会吵架、发火。而随着故事推进,谢利博士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信,教会了他诚信,不能无缘无故打人,教会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教会了他反抗歧视,更教会了他友情和信任。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长与改变的,是托尼。这或许就是托尼是《绿皮书》主角的原因。在我看来,《绿皮书》不仅讲了唐谢利反抗歧视的勇气,还讲述了这份勇气与尊严对种族歧视者的感染与改变。在1960那个“白人至上”的年代,谢利与托尼的友情和这种感染与改变,正是改善种族歧视现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许已经没有了指明黑人允许进入的场所的“绿皮书”,少了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但在这个走向和平、平等与美好的世界中,种族歧视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鲜花和歌声中藏匿着。存在的,还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外貌歧视。当大人认为孩子的创意不过是胡编乱造,当男性认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坚强,当人们对于工人、对于清洁工嗤之以鼻,当人们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国佬”,歧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想过像唐谢利一样改变它吗?相信过人们也能够像托尼那样被改变吗?考虑过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和别人更有尊严吗?

以上便是我对《绿皮书》的思考。

看完绿皮书得到的社会现实感悟心得【篇二】

因为大家都说好,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作为一个支点产生杠杆的力量,于是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绿皮书》。

一线语文老师的朋友,期待我看完即评。哈哈,我回答,要看我评得出评不出了。

一位编辑朋友鼓励我看,说这部片拿了奥斯卡大奖。

看完后,吃了点东西,然后在手机上指指点点,弄出以下内容。

这部电影,两条线并行,一条是钢琴家演出,一条是司机的工作和生活。

白人和黑人,在我看来,是个象征。虽然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不同肤色的人,两个不同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产生的碰撞、影响,起码给到我这样几个启发:1、影响无处不在,你不是被人影响就是影响他人;2、真实的东西一定会产生力量,要么感动,要么伤害;3、一切美好都在关系里,快乐是第一生产力,关系是第二生产力;4、家庭温暖是幸福的港湾;5、爱需要及时表达,手写信是个好办法;6、只要是应该被改变的,最后都会被改变,视线看到现实,眼光看到趋势;7、正流行的,都曾被嘲讽,正被嘲的以后可能会成潮;8、多样性是上帝造世界的本意,尊重、包容、欣赏一切是一切文明人应有的风范;9、用心懂心才能动心。

意外收获:里面有音乐和舞台的元素,因为熟悉,所以感动。人前显贵的人,人后谁不遭罪?

由本片说开去:我主张多看电影,少看电视剧。特别主张观看大家热议的电影。看电影,应该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如同跑步、喝茶、读书、旅游一样。

重要补充:两个人,一个是白人,来自温暖的家庭,感情充沛,愿意表达但不善于表达,江湖高人;一个是黑人,孤傲冷漠,长于表达,一域高手;因为重叠,渗透,片尾时,他们彼此拥有了对方也成为了对方。

看完绿皮书得到的社会现实感悟心得【篇三】

今天我想讲两个词,启程、改变。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那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坐飞机?

要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汽车或者是火车。飞机太快到达目的地,却掠过了风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牵绊,然后忘记了追赶目标。

但要是选择汽车或者火车的话,就大不相同。始终都是向前开着。

掠过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见一片绿洲,就可以停驻下来,走下车。然后尽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当你内心充盈了、满足了、厌倦了,自然会想离开。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辆车。你拧钥匙、挂档、踩油门就行,怕来不及还可以加速,继续追赶你心中最想到达的那个圣地。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心所向,驰以恒。

恰巧这个电影就是开着车到达最想去的那个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没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个人共同赴那场约。这部电影恰好补足了这一点。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礼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来人是佣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错位的。因为只有错位产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剧本写好一样,没有一点惊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强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续摩擦产生火花和精彩。

这一点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说过的话。他说他自己的恋爱观是坚决不会将就,我觉得那也可能拒绝了依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个是高考。凭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赋可以让你从容还是窘迫的选择大学和未来的城市。

一个是婚姻。一个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两个人持续的成长。陪伴着走过岁月的峥嵘和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选择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麻将朋友,还是游戏战友,还是读书知友,还是商业同学。

再有改变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就不一一细说了。

电影里,彼此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证明了这世上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去尝试,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进或者堕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你能不能到达你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耶路撒冷。但是你还是启程了。相信比看见更重要吧。

既然选择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领他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乱丢东西。

处事圆滑,那就为了他用尽一切手段,也帮助他走出困境。还要选择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独。然后尽一切可能带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烟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欢,掐掉。

炸鸡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尝一口,哎呦,还挺好吃的,再来一块(真香)

文雅有什么难学的?朋友教几次,我也会写含情脉脉的情书。

孤独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见惯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独居黑暗之中。

改变真的一点都不难。

难的是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朋友都没有。

看完绿皮书得到的社会现实感悟心得【篇四】

趁着中午午休的空档,和好友跑去影院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Green Book)。出了影院,似乎还沉浸在雪利博士的笑容当中,莫名还觉得他有点帅。这是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种族歧视便是它的标签。前些年看《当幸福来敲门》看得我热泪盈眶,《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黑人瑞德的形象也是深入我心,所以对于看《绿皮书》我还是心怀期待的。

好在,不会太失望。雪利博士的出场,相当惊艳,托尼形容他是个酋长,金灿灿的服装加上金灿灿的挂件,配上高大豪华的座椅,的确有着一城为王的风范。但他也仅是他自己音乐世界里的统治者,在那个房间里,他是王,一个孤单的王。出了房间,他是西装革履、举止优雅的绅士,是永不能改变肤色的黑人。一路向南,他所有得体的举止、得体的语言、得体的穿着都是他让人质疑的对象。

在路上的一个农场,所有跟他同肤色的人在烈日的炙烤下,用锄头翻着已经干裂的土地,他们看着他,他看着他们,一场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内心戏码已经上演。

在仅供黑人居住的旅馆,跟他同肤色的人喊他帮忙,并被嘲笑穿着管家的制服;在小镇上的一家高级服装店,店主并不愿意他的衣服卖给黑色肤色的人;在俱乐部,被人欺负挨揍已是他见惯不怪的场景;即便是在大雨滂沱的晚上,警察也可以呵斥他下车接受盘问;甚至是为人演出,却不让进厕所和餐厅......但是他依旧跟托尼说,你永远不能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取胜。

在那场倾盆大雨中,雪利博士眼含热泪喊出的那一句,我不够黑,也不够白,还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这就像一句灵魂的拷问,直逼观影者的心灵。对于他的遭遇,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真的也处于那种境遇,我们会做什么呢?以沉默,以泪水,以同情,也或许都不是答案。

永远都是在钢琴表演后职业微笑的雪利博士,到后来发自内心的微笑,才发现,原来真诚,有着击垮一切的力量。尤其是在橘鸟俱乐部,当只弹斯坦威钢琴的雪利博士,走向了一架老式钢琴,全民共舞,是音乐的力量,也是人性的温暖,这或许是雪利博士自出生之后,最肆意飞扬的一次大笑吧。

再来看托尼。托尼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却因为收入问题,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有色眼镜,给雪利博士开车。他心有城府却又大开大合,他守住底线也经得起别人的托付,你看他教雪利博士吃炸鸡,简直就是KFC最好的广告,雪利博士仿佛一个大家闺秀似的去撕咬鸡腿、往窗户外面丢鸡骨头的场景再现了两个人的调皮可爱。托尼从一开始只为每周125美元干活,到后来多番为他两肋插刀,再到后来回家团圆和家人过圣诞节时的莫名安静,都是友谊升温的见证。影片中,除了托尼所表现出来的温暖之外,回家过圣诞节的路上,警察提醒后车车胎瘪了也是剧中一个温暖的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带着一样的面具;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想象中那么糟糕。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而往往,迈出了第一步,就让后面的路有了转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值得一看。

看完绿皮书后简短感悟心得500字 【必备】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观看完作者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在如此丰富的世界里,我们和作者在一部作品中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呈现“看完绿皮书后简短感悟心得500字”,

看完绿皮书后简短感悟心得500字(篇一)

这部电影是大儿子,年初三回杭州时,强烈推荐我看的其中一部。第一次打开投影时,看见是老外都是用英文对话,影片一开始就是打打杀杀的场面,令我起了反感心,我就有了强烈的对抗心里,把这部电影拒之门外。

儿子到杭州时,就问我这部电影看了没有,知道我没有看,嫌看英文太累了。忍不住的又劝我:“绿皮书是去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马云去年最喜欢的电影,你们要学会欣赏这种电影啊!多看看字幕电影。”

让他这么一说,又和森宝打开看,这小不点嫌我不喜欢看英文,他还想了办法看中文版的。这下可把我的兴趣爱好给提高了不少分贝。和森宝一起看的那晚,太累没看多少我就睡觉了,孩子是把整部电影都看完了。

昨晚上,第三次打开此电影,下定决心晚上必须一口气看完。森宝在边上给我解释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一看才发现,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义的。也是我第一次,才能了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岐视,黑人在白人眼里,哪怕黑人是很优秀的,只要下了舞台,黑人还是那么的没有地位。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在夜总会里打打杀杀做保镖的意裔美国人托尼。因为托尼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家里需要一份工作赚钱养家,马上要交房租都还没有着落。某一天,托尼带着孩子去吃汉堡比赛,一口气吃了26个比别人多了2个,赚回来了50块钱时。正好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应聘一位音乐博士的司机面试,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总比去吃汉堡比赛强吧!

来到面试才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黑人古典乐钢琴家唐,原以为是医生。他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托尼也是好几位唐的朋友介绍过来的,说这份工作托尼可以胜任。司机负责唐在南方巡演过程中的接送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因为南方种族歧视严重。家人一听说为黑人工作,都忍不住的岐视声。托尼虽然不想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但还是接受了工作,毕竟他很需要钱。所以报酬比平时报得高了些,夫人也同意托尼去,条件就是要记得给她写信,圣诞节前要回来。

出发时,唱片公司给了托尼一半的工资,另一半工资是必须要安全的完成所有区域的巡回演出,如一个地方耽搁了,剩下的工资就没有。还给了一份绿皮书指南,上面写着在南方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不在内的餐厅餐馆是只限白人。接过任务后,托尼特别有信心能够完成。告别亲爱的家人们,启程出发到达南方。

这一路上,托尼和钢琴家唐原本是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两人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基本没有什么交集。托尼简单粗暴满口脏话,不行就大打出手,可以边开车边抽烟边吃肯德基,还时不时的把垃圾往外面扔。这对唐来说,有许多的不习惯,但也有许多的无奈。

唐的每一次演奏,在台上都能换来无数的掌声。可是一旦走下舞台时,连上卫生间的资格都没有,甚至是买西服,因为是黑人宁愿不卖,去酒吧喝酒时,被别人暴打。开到一段路迷路时,警察见到里面做着黑人,下着大雨就要唐下车,种种的黑人不公平的待遇,托尼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挺身而出,要求唐下次要出去一定要带上他。

托尼经常要给爱人写信,每一封情书经过唐的指点后,写得都特别的动情。艺术家和保镖的文化水平,那是截然不同的。写着写多了以后,托尼自己也会写了,两人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入。

最后一站巡演时,钢琴家唐换演出服的地方都是杂物间。当唐换好衣服时,因为肚子很饿了,想去用餐结果被白人拒绝。后来没有办法接受,哪怕要付赔偿金宁愿取消演出。而唐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了捍卫自己的权益。当他们俩人走出来时,走进了黑人的酒吧,得到了很多黑人的认可,知道唐是钢琴家时,就请唐表演大肆享受了音乐的乐趣和喜悦。还吸引了许多的黑人来奏乐,一起分享着这份美好的快乐。

圣诞节当天回家的途中,遭遇了狂风暴雪,这次轮胎没气压,碰到了没有歧视的警察的提醒。托尼在途中实在吃不消,选择放弃回家,想到旅馆休息了。唐就让托尼休息,他自己冒着大雪把车开到托尼的楼下,把托尼叫醒后,自己在开回家,任托尼挽留唐到他家过节。

托尼的家境虽然很穷很暴力,但是他的家里总有一屋子的家人,在家庆祝过圣诞节。爱人一次次看着窗外,已经过节了,怎么托尼还没有回来。有爱人的等待是温暖的。托尼一进家门时,爱的气息扑面而来。没过多久,唐手棒着香槟出现在托尼全家人的面前时,大家喜出望外。

洞见:岐视种族,给对方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影片比较真实打动人心,一个人时代的显现,让我们对过去岐视加深了了解。钢琴家唐和托尼,两人不在同一个层次,又是不同的种族,在巡演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崎岖。这些经历促成了两人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结局是很温暖人心的,彼此之间的相互成就是最重的纽带。

我还是特别欣赏唐,在被白人的岐视下的勇气,还要参加巡回演出。唐曾经说过:“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想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种族的看法。一个人的梦想是支撑着你走向成功的方向。托尼的一句话:“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点亮了唐同时也点亮了我,也点亮了看《绿皮书》的观众。

我们愿意做自己心中的英雄,用爱撑起一片蓝天白云,改变可以改变的。

看完绿皮书后简短感悟心得500字(篇二)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看完绿皮书后简短感悟心得500字(篇三)

看完电影《绿皮书》,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都说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谢利?虽然电影开头先出现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变,却是因为谢利博士。反抗种族歧视的是谢利博士;雇佣托尼的是谢利博士;体现电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谢利博士。是谢利博士说出的“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而不是托尼。刚看完时,我甚至感觉,《绿皮书》就是从一个贫穷白人的视角讲了一个富裕黑人的故事。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谢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满口脏话、抽烟成瘾、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丢进垃圾桶里的托尼给他做司机。谢利博士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几乎毫无尊严可言,一点钱都来之不易,因此开头他对谢利博士是抵触、羡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种族歧视的倾向,二人开始动不动就会吵架、发火。而随着故事推进,谢利博士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信,教会了他诚信,不能无缘无故打人,教会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教会了他反抗歧视,更教会了他友情和信任。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长与改变的,是托尼。这或许就是托尼是《绿皮书》主角的原因。在我看来,《绿皮书》不仅讲了唐谢利反抗歧视的勇气,还讲述了这份勇气与尊严对种族歧视者的感染与改变。在1960那个“白人至上”的年代,谢利与托尼的友情和这种感染与改变,正是改善种族歧视现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许已经没有了指明黑人允许进入的场所的“绿皮书”,少了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但在这个走向和平、平等与美好的世界中,种族歧视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鲜花和歌声中藏匿着。存在的,还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外貌歧视。当大人认为孩子的创意不过是胡编乱造,当男性认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坚强,当人们对于工人、对于清洁工嗤之以鼻,当人们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国佬”,歧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想过像唐谢利一样改变它吗?相信过人们也能够像托尼那样被改变吗?考虑过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和别人更有尊严吗?

以上便是我对《绿皮书》的思考。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 (推荐5篇)


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的作品,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从一个好的作品可以看出,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一些与我们产生共鸣的地方,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写作品的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一)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二)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是黎明开始前最黑暗的时刻,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美国的30个州也相应的公布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法律,但这30个州中却没有一个南方地区……

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

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平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平,而雪莉却早已习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世界上孤独的人总害怕迈出第一步”肤色、阶级、性格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改变人心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历史上的绿皮书(黑人行动指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三)

刚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联合执导《触不可及》,因为肤色和阶级带来的冲突与交融,让尖锐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肤色加司机的主仆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与杰西卡坦迪主演喜剧《为戴西小姐开车》,用一道黑色的纯善,去打开骄傲的白色壁垒。

然而在我看来,《绿皮书》就是它自己。它有《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交互与融通,但两部前作更多是个体命运的柔软,而《绿皮书》不仅有肤色、阶级、文化修养的冲突,还有对上层白人伪善的触碰,以及各种穿越时空的种族和社会问题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进,必然是要吃片名的亏,然而绿皮书三字,却是这个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黑人邮政职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为黑人出行编写了一个类如旅行指南的小册子,注明哪些旅馆与餐厅可供黑人入驻和用餐,这就是史上被称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背景与小册子问世同年,同样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讲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开车护航的故事。一个是白人江湖里善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底层老炮,一个是黑人世界高处不胜寒的天才演奏家,两个不兼容的异世界人类组成组合,以公路电影和巡演模式从纽约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两月时长的跨越种族、跨阶级的战斗情谊。

之所以强调战斗情谊,而非《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友谊,是因为1962年的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的大气候,就我们华北平原冬季的雾霾,同一片天空下难有幸免者。两人按照绿皮书指南出行,已经够小心翼翼了,但各种危机和壁垒依旧如雨后的沼泽。

事实证明,不按照绿皮书手册出行,是寸步难行的。唐两次出离绿皮书指南轨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闷酒,一次去浴室寻欢,结果都挨了揍,险些不得脱身并断送巡演。托尼一次开车走错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这一次是托尼对警察出手惹祸,唐为了脱身动用了总统弟弟的关系。

就算是在巡演规划的路径上,歧视也是无处不在。有钱人给他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却不让唐用他家客用卫生间,而让他去外面的简易窝棚;伯明翰的接待经理表面友善礼节,唐的休息室却是个逼仄的杂物间,且不让他在演出的餐厅用餐。唐已经是多次在白宫演奏的大家了,却曾因为演奏白人曲目当场被打。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四)

今天我想讲两个词,启程、改变。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那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坐飞机?

要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汽车或者是火车。飞机太快到达目的地,却掠过了风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牵绊,然后忘记了追赶目标。

但要是选择汽车或者火车的话,就大不相同。始终都是向前开着。

掠过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见一片绿洲,就可以停驻下来,走下车。然后尽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当你内心充盈了、满足了、厌倦了,自然会想离开。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辆车。你拧钥匙、挂档、踩油门就行,怕来不及还可以加速,继续追赶你心中最想到达的那个圣地。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心所向,驰以恒。

恰巧这个电影就是开着车到达最想去的那个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没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个人共同赴那场约。这部电影恰好补足了这一点。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礼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来人是佣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错位的。因为只有错位产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剧本写好一样,没有一点惊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强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续摩擦产生火花和精彩。

这一点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说过的话。他说他自己的恋爱观是坚决不会将就,我觉得那也可能拒绝了依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个是高考。凭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赋可以让你从容还是窘迫的选择大学和未来的城市。

一个是婚姻。一个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两个人持续的成长。陪伴着走过岁月的峥嵘和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选择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麻将朋友,还是游戏战友,还是读书知友,还是商业同学。

再有改变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就不一一细说了。

电影里,彼此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证明了这世上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去尝试,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进或者堕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你能不能到达你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耶路撒冷。但是你还是启程了。相信比看见更重要吧。

既然选择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领他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乱丢东西。

处事圆滑,那就为了他用尽一切手段,也帮助他走出困境。还要选择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独。然后尽一切可能带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烟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欢,掐掉。

炸鸡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尝一口,哎呦,还挺好吃的,再来一块(真香)

文雅有什么难学的?朋友教几次,我也会写含情脉脉的情书。

孤独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见惯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独居黑暗之中。

改变真的一点都不难。

难的是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朋友都没有。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五)

如果有两种人生让你选择:

一种是拥有高雅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天生的音乐才华,衣食无忧的生活,出口成诗的情思。但却也有着被歧视的肤色和孤独的内心。白天坐拥澎湃的掌声,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却回到空无一人的大房子里独自喝酒。

一种是有着简单的思维,发达的肌肉,无所畏惧的洒脱,粗枝大叶的快乐,难捱于胸的正义。但却也有着冲动带来的惩罚和生活的拮据。因为冲动打了人,丢了一份工作,回到家还是有妻子温暖的怀抱和孩子们的咿呀快乐。

你怎么选?

很多人说,这两种人生我都不喜欢。我喜欢将它们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难完美啊。

电影《绿皮书》讲的就是这两种人生的故事。过第一种生活的是个黑人音乐家唐雪莉博士,有才华,有钱,但是没有朋友,充满了孤独。过第二种生活的是托尼,没有钱,没有地位,却有家人,有欢乐。

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托尼的生活,虽然我们没有住城堡,有时还为了房租而出卖体力;我们也没有光鲜亮丽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没人敬仰。可是,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开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种生活的,有自律,有尊严。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溃的瞬间,我发现,他并不快乐,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时,我们自以为拥有越多的头衔,我们越能快乐,殊不知,有时,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枷锁。有时,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可能才更轻松,更洒脱。

放下我执,也许才能看到更广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给唐博士当司机,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乐家也有背后的孤独,唐博士也不会了解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快乐。

存在即合理,我们认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试着去改变,去接纳,去包容,可能才能体验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伟大,它给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给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有句更俏皮的话,所谓的人生,就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

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 【荐】


一个人在观看一部影片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的作品,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一部影片中互相碰撞,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观后感写好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篇一)

因为大家都说好,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作为一个支点产生杠杆的力量,于是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绿皮书》。

一线语文老师的朋友,期待我看完即评。哈哈,我回答,要看我评得出评不出了。

一位编辑朋友鼓励我看,说这部片拿了奥斯卡大奖。

看完后,吃了点东西,然后在手机上指指点点,弄出以下内容。

这部电影,两条线并行,一条是钢琴家演出,一条是司机的工作和生活。

白人和黑人,在我看来,是个象征。虽然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不同肤色的人,两个不同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产生的碰撞、影响,起码给到我这样几个启发:1、影响无处不在,你不是被人影响就是影响他人;2、真实的东西一定会产生力量,要么感动,要么伤害;3、一切美好都在关系里,快乐是第一生产力,关系是第二生产力;4、家庭温暖是幸福的港湾;5、爱需要及时表达,手写信是个好办法;6、只要是应该被改变的,最后都会被改变,视线看到现实,眼光看到趋势;7、正流行的,都曾被嘲讽,正被嘲的以后可能会成潮;8、多样性是上帝造世界的本意,尊重、包容、欣赏一切是一切文明人应有的风范;9、用心懂心才能动心。

意外收获:里面有音乐和舞台的元素,因为熟悉,所以感动。人前显贵的人,人后谁不遭罪?

由本片说开去:我主张多看电影,少看电视剧。特别主张观看大家热议的电影。看电影,应该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如同跑步、喝茶、读书、旅游一样。

重要补充:两个人,一个是白人,来自温暖的家庭,感情充沛,愿意表达但不善于表达,江湖高人;一个是黑人,孤傲冷漠,长于表达,一域高手;因为重叠,渗透,片尾时,他们彼此拥有了对方也成为了对方。

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篇二)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托尼因为科帕酒吧的封停失去了职业,无奈之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司机的工作:为一个名为唐谢利的黑人做司机。唐给他提了很高的报酬但要求托尼当他的男仆,为他擦鞋等等。经过一番波折后托尼答应只当他的司机把他安全地送到南方并不使他缺席每一场演出。

唐·谢利,是一位有文化,有素养,有钱,过着托尼羡慕的高层生活,可是只有博士自己知道,他已经活成了木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白人把他当做舞台上的木偶,捧的很高,下了舞台同样不把他当做同类,在黑人眼里他也成了怪物,那种孤独只有他自己能体会,所以他在晚上的时候只能借酒浇愁;托尼没钱,没文化,过的洒脱奔放,可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温暖的家庭,这是博士没有的。两个月的旅途令他们各自找到了他们的归属,成为了朋友,也都放下了各自的偏见。

“世界上孤独的人就是因为害怕踏出第一步”,托尼所说的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有时就是缺少了这份勇气,才使得事情变得不那么美好。与每一个人的交往都要认真去对待,放下偏见与歧视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

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篇三)

在一众好评声中去看了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颜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却会让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或是潸然泪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经足够精彩。

故事以黑人种族歧视为主题,围绕一场巡演经历展开。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请了一个“能解决一切麻烦”的白人做全程司机,于是高冷钢琴家和胡说艺术家便展开了一场公路旅行,而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写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和餐馆。

白人司机托尼原本处在社会下层靠体力谋生,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头脑灵活,身体强壮,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爱家的人,明明看起来吊儿郎当浪荡洒脱的人因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赚钱,即使是干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黑人钢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对黑人有所偏见,曾经扔掉自己家里黑人用过的杯子。而博士虽然是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的伟大钢琴家,身份高贵,涵养深厚,可以说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还是逃脱不了别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所以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势均力敌,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单纯的雇佣和被雇关系,互相看不顺眼,但一个因为涵养,一个因为利益,却又不能做出什么出格伤人的事,这样的关系显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场演出顺利进行,托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他就是一个天才。在前往下一个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乐时,托尼因发现博士不认识其歌手而大惊。黑人歌手似乎是一个稀有物种,而同为音乐家的博士却不认识。而他们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后,故事也进入了全片的高潮。当托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后,博士终于爆发下车,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憋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个聪明人,托尼也马上理解了博士说的话的含义,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那种族差异,至此,我想托尼已经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这位孤独的钢琴家,而不是以肤色人种。作为一个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独的,但他却还坚守着,孤独的向前。就像托尼后来说出那句:孤独的人最难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一站,邀请者因为黑人身份拒绝了博士进堂入餐的要求。而这里托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为那场对话发生了巨大转变:托尼变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却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邀请者的坚持,博士也强硬的放弃了演奏,转头和托尼去了一个黑人酒吧。随着女老板的“挑衅”,博士的一曲爵士让他找回了那种可能从未有过的做黑人的快乐。

故事结束时,本以为不想和托尼家人一起过圣诞的博士最后还是去了。一场旅行似乎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时候,肤色只是表面的,偏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真正能够改变人种歧视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观看绿皮书英文电影精彩片段感悟 (精选4篇)


我们在一生的观赏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描绘出来的情节中。或许这个时候我们的感受不能用单纯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一篇优秀作品观后感怎么写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观看绿皮书英文电影精彩片段感悟”,

观看绿皮书英文电影精彩片段感悟(篇一)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观看绿皮书英文电影精彩片段感悟(篇二)

今天,阳光明媚,太阳把我晒得十分快乐,一路兴高采烈,去干嘛呢?我和妈妈逛到了电影院,看到醒目的广告牌《绿皮书》介绍,据说点评分数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称赞道,妈妈:“它曾获奥斯卡小金人奖耶!”于是我怀揣着好奇心进入影院。

故事主要讲了托尼是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当务之急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唐·雪莉即将为期八个月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十分严重,于是托尼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与此同时,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他了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只限白人,从这以后,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来,黑人更有素质,更有公共道德意识,应该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视对方。但黑人就受着不去还手,这不是白人要学的吗?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班里,不能因为某个同学学习差,而去歧视它,我们是一个小集体,应该互帮互助,不是一个人好,就算好,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一些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要人人参与,所以我深有体会。

“人人平等,万物平等”我们应该互帮互助,平等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观看绿皮书英文电影精彩片段感悟(篇三)

影片采取双男主的叙事,其实是个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视角。借着托尼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南部世界,歧视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着唐之眼,我们还看到了以托尼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阶级社会的落差。唐尼不仅因为是白人世界的异类高处不胜寒,还因为与黑人世界的阶层落差而孤独。托尼其实歧视也是有色眼镜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诱因,他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黑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并接受他们的才华。而通过与唐的接触,托尼的内心世界渐次打开,精神世界更上层楼。

按照唐三重奏搭档的说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轻松赚三倍的报酬。唐执意南巡的意图影片没有明说,但不明而喻。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权运动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上。作为黑人精英艺术家的唐,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值维克多雨果格林的绿皮书指南问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驾护航的托尼。

《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同声反对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联系历史,我们再回看唐一路的隐忍,便可见他内心那团看不见的火种。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向歧视并拒绝他用餐的餐厅说不,并用拒绝演出的方式给了伪善的白人一击。

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看得如此鲜活,是因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种族歧视依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刻深陷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镜像,种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远。

观看绿皮书英文电影精彩片段感悟(篇四)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读绿皮书有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