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钢琴师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0

钢琴师观后感(范文六篇)。

如何创造引人注目的观后感标题?当我们的感受无法找到宣泄途径时,写下一篇观后感是个不错的选择。观后感应该尊重其他观众的不同想法和感受,同时建立在电影观影后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编辑团队特意为您准备了一篇独特的“钢琴师观后感”文章。相信这些经验将有助于您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钢琴师观后感 篇1

《钢琴师》是朋友极力推荐的一部影片,近日得闲便从网上找来,看完后竟让我深深沉浸在这部影片的情节中,回味良久。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天才犹太人钢琴家瓦列迪克•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而四处躲避、逃跑的经历。他面临着一次次的纳粹分子的猎杀,总能幸运的逃脱,最终从战争中存活下来。

电影以六七十年代黑白背景开始,一段优美的钢琴曲把我们带到主角瓦列迪克•席皮尔曼的现实生活中。席皮尔曼在华沙的一家电台工作。他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之间滑动,弹奏出悠扬动听的音乐,直到德国纳粹的飞机轰炸他所在的电台,他还是那样不舍离开他所钟爱的钢琴,他要弹完这一曲。故事的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席皮尔曼对钢琴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给我们展现一个伟大钢琴家的形象。电影虽然名为《钢琴师》,但在钢琴的演奏上却寥寥无几,印象中只有五处,第一次是在电影开始;第二次是从犹太聚集区逃出来之后,在他躲避的住处,恰好有一台钢琴,但席皮尔曼也只能靠自己的想想来安慰自己是在弹钢琴,我感觉这恰是对一个钢琴师最残酷的折磨。第三次演奏,是他再次逃到犹太集中营的废墟的时候,给一位德国军官弹奏的肖邦的第一叙事曲。

这次的弹奏,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席皮尔曼在藏身的破房子里,为面前的德国军官弹奏着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一束皎洁的月光从单扇窗中射进来,那光芒是如此的神圣,而席皮尔曼的身姿也显得如此的圣洁,仿佛是落在人间的天使。他倾心的弹奏着,忘记了自己的落魄,饥饿,俗世间的一切好像都与他无关,他整个心都在曲子里,这是一曲发自灵魂的歌唱,是一种能让灵魂颤抖的声音。对面坐着的是一位双手沾满自己同胞鲜血的德国人,或许曾经的他视生命如玩物,多少无辜的人丧命于他手。但在这一刻,他似乎听到了灵魂的呐喊,或许自己心灵深处也有那么一刻的彷徨,但此刻他正沐浴着神圣的圣浴,污秽的灵魂得到了浊清。

我想这次的弹奏不但是德国军官形象的转折,更是细皮尔曼生命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德国军官的帮助,我很难想象,仅仅一罐罐头,我们伟大的钢琴师能坚持多久。第四次就是战争结束后,钢琴师细皮尔曼重新回到了波兰电台,生活再次归于平静,如同暴风雨过后的水面,静如平镜,波澜不惊。第五次就是结尾时的演奏,实际这也是一次最正规上的演奏,为钢琴师的形象画上了完美句号。

电影中的生动形象为我们重现了二战时期那段历史的一部分,从中我看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伤痛,电影直面抨击了战争的残酷,给我们现代人以思考,以历史为鉴。同时电影也对钢琴师席皮尔曼对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的赞扬,表现了善良人性的另一美好。

钢琴师观后感 篇2

无臂钢琴师刘伟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主人翁刘伟--他荣获xx年感动中国人物奖。

1997年10岁时的刘伟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没有双臂的他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xx年北京获得了举办奥运会的资格。刘伟对母亲许下承诺:在xx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然而,命运仍然是那么的无情,在为奥运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告诉过他母亲,高压电对于刘伟身体细胞有过严重的伤害,不排除以后患上红斑狼疮或白血病的可能,他必须放弃训练,否则将危及生命。“只能放弃,不能为了比赛,命都不要了吧。梦,灭了。可是,刘伟却没有自暴zìqìzìbàobānlánɡchuānɡzǐdiàntǐn?nɡxiāohàodǎozhìlemiǎnyìlìdexiàjiànɡch?nɡnu?y?uyǒnɡjǐnbiāosàiji?qùshuānɡbìxiánɡdeɡuǐjìǎshíjiàɡōnɡzàibùshěqia?rshězhīxiǔmùbùzh?qia?rbùshějīnshíkěl?uqíjìyìyuabùn?nɡshíbù

钢琴师观后感 篇3

钢琴师观后感

【篇1: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让自己和我住的主人公一齐逃脱。其他一切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到心里非常纠结。为什么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消失的时候闪现出来。

《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付出努力的人们。

当战争来临时,每个人都注定了。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

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

很快,混乱的贫民区将不允许他们生存。大批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他们的生活不确定。上车前一刻,一位老朋友救了他。我不知道他是幸运还是不幸。

因为死亡是可怕的,至少它可以被家人拥抱。对于那些离开组织生活在绝望的恐惧中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

这位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人的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使日常工作又脏又累,我们也摆脱不了死亡的阴影。身边一群工人的死亡,哪怕是最小的暗示,也可能当场死亡。

工人们在黑暗中酝酿着一场**,钢琴家很幸运又从魔鬼的巢穴里逃了出来。

摆脱疲惫的肉体折磨,进入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暴动的信号,他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在那之后,钢琴家看起来象个野鬼,消沉而憔悴。他每天都在废墟中寻找食物。当他终于找到一个罐子时,德国人来了。

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

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但是**是个神奇的东西。他一点一点被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

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琴键之间,失踪的钢琴家复活了。而**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

德国将军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种非凡生活的存在,给他带来了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在宏伟的大厅里演奏得极为优美。生命中所有美丽的花朵都盛开,所有的阴霾都不再。

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

除了战争,人类的生活是否正在经历残酷的适者淘汰?我不得而知。但至少从中,我感受到了人的渺小,也感受到了人性的自卑和伟大。

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

【篇2:钢琴师观后感】

父亲,钢琴,**,爱情铸就了他的一生,伟大的钢琴家,淡淡的忧伤。

刚开始看《钢琴师》的时候,大卫的一顿疯癫让我感到烦躁,但是当大卫回忆起自我的童年,当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时,钢琴曲的那种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认为大卫的一生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父亲对他有着一种**的爱,一个“小提琴的故事”父亲将自我对**的热忱强加于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卫从小就务必承受着来自父亲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偏执的爱使得大卫醉心于**,让**完全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为对**的热爱使得大卫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到了英国皇家**学院,对**的热忱让他完全投身于**,但是又无法摆脱与父亲之间反目的心理压力,那种众叛亲离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对**近乎疯狂,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妻子吉莲的出现给大卫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吉莲的爱和婚姻改变了大卫的生活,再一次演奏会的成功更为大卫走出自我的阴霾带给了动力。

本片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从小时候,到伦敦求学,到精神崩溃,到重新登台,这中间**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卫的一次次登台成为全片的线索,优美的钢琴曲成为影片的灵魂。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当我结婚的时候,我会跳起来,就像一个孩子的自由和幸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期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感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无论是从情感的表现还是从**的使用来看,《钢琴师》这部影片都堪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能获得奥斯卡奖项也是必然。

【篇3: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中东躲**,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后,幸运的是,钢琴家用他的才华感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家终于结束了战争并活了下来。

本电影透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而一些德国**在一群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子让他们躺在地上,然后一个个开枪。他们残酷地把人的生命看作一场游戏。

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钢琴家只是这些事情的经历和见证者,但在**的支持下,钢琴家顽强地追求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生动地展现了钢琴家斯皮尔曼对**的强烈热爱。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我,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在这个时候,钢琴无声的声音是钢琴家生存的期待和动力。

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忙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个道德**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的道德**都是坏人,但他们也有好人。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以前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通过这部影片,导演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一些人在战争中的坚强和勇气,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许多社会现实。比如,不管电影里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有好有坏,有弱有强。我们要学习历史,反省自己,反省民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篇4: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告诉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波兰犹太天才钢琴师斯皮尔曼在二战爆发前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能够在**厅里享受钢琴带给他的快乐,感受一家人在一齐和和睦睦的生活乐趣。然而,二战的爆发把这完美的一切都摧毁的干干净净。过去,熙熙streets的街道变得冷清,熙熙crowd的人群走了。

昨日的欢声笑语随着德国纳粹的到来已经烟消云散,偶有三五成群的犹太人匆匆走过,他们或者盲目逃命或者商议着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灾难。

当战争席卷波兰的每个角落时,钢琴家斯皮尔曼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他躲过了德国地毯式的搜查,后来因劳累**。德**官对犹太苦役异常残忍,他们将年纪稍大一点的犹太苦役一个之后一个的杀害,还时常无缘无故地鞭打年轻的苦役。

身上的上本来就很多了,心里的伤更是像魔鬼一样挥之不去,德**鞭打他们的身体,或许他们能够忍受,但是对于德军侮辱犹太民族那不堪入耳的言语他们愤恨至极。他们在危急状态下开始策划起义。斯皮尔曼在一对夫妇的帮忙下逃离了德军的魔爪,但他的危险无时无刻不在。

当我们看着德军残忍杀害犹太人的时候,除了对德军这种恶劣行为深恶痛绝、为遇难的犹太人惋惜同情,我们更多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德军残忍杀害犹太人的行为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电影《钢琴师》里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场景:“德军搜索到一栋楼,他们让所有的犹太人站起来,其中有一个老人由于瘫痪,所以在轮椅上无法站立,愤怒的德军抬起轮椅将老人从高楼上扔了下去。大家都目瞪口呆,我们更是惊讶不已。

看着德军疯狂杀害犹太人的场景,我们不禁要想,德国人为什么这么恨犹太人?犹太人那么善良那么聪明,尤其在商业领域他们更是卓尔不凡。一项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的调查发现,犹太人在富人中占很大比例。

然而,在二战时期不知哪位聪明绝顶的科学家发出这样的论断: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低劣的民族,他们十分的愚蠢。这种民族歧视一直是资本主义国家擅长的。

美国的白人歧视黑人,就算是一个国家的也逃不掉被歧视的厄运。更何况并不发达先进的波兰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以剥削为主集中资金谋取利益,他们以利益作为一切生活活动的最高标准,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就像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目睹了资本主义国家给世界人民造成的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争夺领土和利益的小规模战斗更为普遍。我们熟知的在清朝末期,西方列强在中国发起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资本的累积所犯下的罪行。

随着1848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发表,人们开始认识到资产阶级的黑暗,社会主义的完美。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尽管实现这个理想是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总有一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会实现的。

当然,实现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不是光靠马克思或者下一个“马克思”只有千千万万个拥有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众志成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才会指日可待。

既然我们明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那么我们就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将这一伟大的理想付诸实践。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呢?我认为应该清楚为什么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引领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旗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才会实现。我们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呢?首先,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不仅识马克思的思想,也是一个时代的本质。

它凝聚了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精华,成为指导全人类前进的“圣经”,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圣经”,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当然要适当改革以适应本国的发展。如何发展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我认为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去掉糟粕。

我们要吸收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有用的部分,去掉不符合我国发展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一条不可动摇的思想路线。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代化和大众化。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魅力。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钢琴师观后感 篇4

1900的故事为什么打动人心?是音乐的天才,还是技艺的高超,这些都是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一辈子都天真的人,从始至终。

趴在玻璃窗前看着模模糊糊的舞厅,跳舞的人群,灯红酒绿,最后视线停在钢琴上。

他盯着那架钢琴,他不说话,只是默默的热爱着。

一个人幼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我想,这真的很对。

童年时,1900问丹尼,什么是孤儿院,丹尼说,孤儿院就是一个监狱,没有子女的人就会被关进孤儿院。1900没有父母。1900问丹尼,什么是妈妈,丹尼说,妈妈就是一匹马,跑得很快的一匹马。1900没有妈妈。

当Max坐上1900的身边听1900弹琴时,1900又说起了关于孤儿院与妈妈的话题,他保持着他特有的微笑,天真的笑脸,像一个孩子。这是极美极感人的一段。

钢琴在舞厅里滑动着,甚至绕着柱子滑动。这哪里是滑动,根本就是舞蹈。1900的手使钢琴奏出动听的音乐,钢琴带着1900舞蹈。在这时候,我们看到钢琴和1900是合二为一的。Max虽然坐在1900身旁,但是他并不是参与者,而是一个见证者一个旁观者。他代替我们观众看到1900的身体一辈子都在这艘船上,但是他的心在广阔的地方,不知在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并未束缚住。他是自由的。并且是天真而自由的。

当1900与谢利斗琴时,Max拍1900的肩头,他回过头来,泪流满面,1900听了谢利的音乐感动得像个小孩不能自制的哭了。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1900被音乐打动了,他哭泣,他并不觉得要去制止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好去制止的。他是天真的人。

1900爱上了那个不知姓名的女孩,那个女孩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女孩。那是一个懂得海的声音的女孩,从她父亲那儿懂得的。她站在甲板上,1900在录唱片,他看着她,就像看着自己,另一个自己,一个神情忧郁的气质纯净的天真的女孩。1900即兴弹奏着钢琴,就算再不懂音乐的人也会知道那音乐是1900心中的诗,他的情感,他的凡心活络了,却是敏感而纤细的,似乎是薄薄的明镜,不可触碰。他是害羞而天真的。他要将这张唯一的唱片献给这个女孩。他想要下船上岸也是为了这个女孩。我想,他的那张唱片不仅仅只是一张唱片而已。是他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点物质的痕迹。1900在楼梯上走到一半了,他看见的是钢筋森林一般的大厦,他将帽子扔在水里,走了回来。这个扔帽子的举止有些人觉得俗。不过,这个帽子扔了出去随水飘走了,是不是带走了一点其他的什么呢。1900打定主意要做一个一辈子都天真的人。至少,他做了很多人想做但是没有去做到的事情。

我们曾经也天真,也相信,也有爱,也是纯净无瑕的。但是,现在呢。

有的人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为了生活。有的人在做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是自己想要改变的还是被别人给改变的还是被生活给逼的呢。有的人背叛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抛弃了童真和真诚的一颗心,失去了浪漫的理想。这些人是远离了海。是与1900不同的人,也许他们也想要当1900一样的人,也许只是想想罢了,在看片的时候湿一湿眼眶或者流下几滴风骚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眼泪,也许觉得1900太傻了。也许,也许没有也许了。

1900,一个到死都保持着天真的人他说,“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可是,绝大部分的人都遗弃了自己的天真。

钢琴师观后感 篇5

海上钢琴师,确切地来说,讲述了一个十分悲伤的故事。一个名字叫做1900的男人,他的出生经历便不同凡响,他是出生在了一条船上,这不是不同凡响的主因,更多的是,当1900被养父发现时,他是被凄惨又极其孤零零地被放在了一架冰冷的钢琴上。

1900是一个出生便带着许多悲情色彩的人,1900他既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谁或者是在哪里,他也不被任何国家的国籍所接纳,他只有一个非常长的名字,却总是令人叹息地没有自己的姓氏。1900这样的一个悲情命运的人,他的名字是在船上发现他的养父用自己的名字加上19凑合的,没有特殊意义,只是因为他是可怜地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养父发现的。

1900的养父是一个贫穷的社会底层锅炉工,那样的他却是十足善良的,一无所有的他倾尽全力去照顾自己收养的1900,养父不仅仅是教导1900要读书学习认字,更是要教导1900去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经历了养父家人般陪伴的1900,再一次收到了上帝无情的打击,并且无法还击。因为养父的一次工作意外,使得他永远地去了无忧无虑的天国,并且使得可怜的1900再一次陷入孑然一身的孤单局面。再也没有人庇护的1900,在船总的打算下,即将把他送去福利院。

似乎1900总是有预感未来的能力,在要被船总送走之际,1900非常神秘地失踪了。船上的人们都在疯狂地寻找他,直到最后人们找到他时,发现他正在船上的钢琴旁弹奏着一曲不知名的曲子,寻找他的人听到这样的天籁之音都被感动到了。

固执的船总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把1900留在船上是不符合规则的,1900愤怒地反击船总口中的规则,争取自己留下来的权利。

虽然1900的出生乃至于他的成长都是充满了坎坷的,可是上帝关上了他命运的窗户后,为他打开了一扇自己音乐天赋的窗户。1900在音乐方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可以无师自通地学会弹钢琴,并且为众人所欣赏。痴迷于音乐的1900遇到了自己的知音,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般,1900的知音就是他在暴雨夜遇到的小号手,因为音乐上的极度共鸣,小号手十分崇拜1900,并成为了彼此的知心朋友。

小号手总是替1900考虑很多问题,他坚持劝说1900这样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要下船发展才更好,他希望1900可以享受世间人向往的功成名就与娶妻生子的乐趣。但是1900始终坚持留在船上,丝毫不被小号手所描述的美好生活所吸引。1900深爱过一个女孩,可是羞怯的他最终只敢在女孩不注意到的时候偷偷献上一个吻,并且紧张地跑开。

他最终没有把准备的唱片送给女孩,也没有被商人的承诺所诱惑。

最后,离开船去看了世界的1900,又回到了自己眷恋的船上,最后因为自己对于自己内心和船的坚守,而与船一起被炸掉,消失在人世间。

钢琴师观后感 篇6

观《钢琴师》有感

《钢琴师》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影片的背景就发生在战时期的波兰。

在波兰的历史上,它被**和德国分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独立了。二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希特勒闪击波兰。在攻击波兰之前,苏联和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意在重新分配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在闪击波兰两周后苏军出兵波兰东部。并在其东部复制亲苏的波共组织。1941年,德国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向波兰东部派兵入侵苏联。波兰共产党组织波兰军队与苏军并肩作战。1944年,苏军反击波兰,在苏联的支持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电影一开始,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就优雅地沉浸在钢琴艺术中,手指在黑白琴键之间弹跳。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的突然声音中结束,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帷幕。因为他们是犹太人,所以一步一步地被赶到最后。

首先,每个犹太家庭不能有超过2000博的钱。人们开始争论如何省钱。后来,他们被迫离开原来的住所。钢琴家的钢琴生涯无法继续,爱情生涯也冻结了。面对一层层长高的围墙,面对饥饿,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只能无奈的叹气。

那个在街上不停地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些明明很沉重却被警察逼迫跳舞的行人,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楼上扔下去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枪毙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母亲,那二十元买来分给大家的一块糖......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触目心惊。

长达150分钟的《钢琴师》,始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导演波兰斯基总是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故事情节一点比一点凄惨。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满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后来终于凑齐,但给他卡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

果然,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就在他要上火车去消灭营的时候,一个纳粹分子

工作的犹太人救了他,叫他找个地方藏身。直到最后,我们看到主人公穿着新西装坐在电台里弹钢琴,然后跟着他的一个朋友来到临时战俘营,找到最终救了他一命的德**官。这里来了压轴的一笔:

他们没有找到。直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人死于苏联战俘营,他们的名字才最终为人所知:威尔姆·豪森菲尔德上尉。

这一小段字幕揭示了二战后仍然无处不在的冷战现实。德国纳粹残酷对待犹太人,**士兵同样残酷对待德国战俘。这种报复总是无休止地流传。

虽然犹太人只占德国和奥地利人口的1%,但他们的医生和律师却占了50%以上。在商界、政界更是不用提了!对于犹太人占据了德国的经济命脉,引起了德国民族主义者的不满,他们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归咎于犹太人,希特勒(1/4犹太血统)更疯狂煽动反犹情绪,二战期间保守估计有六百万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杀害。

然而,波兰只是这些地区的一小部分,钢琴家的经历只是600万犹太人遇害的一个缩影。战争的悲惨处境,人民的艰难生存,利益的斗争。。。各种各样的事情让我哭泣。

关于波兰的重生,不得不提起苏联。正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波兰才得以迅速摆脱纳粹的国。当时,苏联经历了十月革命、内战、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深刻探索,进而成为一个反对美国的国家。

这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一批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波兰也在那个时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波兰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并不长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波兰只能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经济建设。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违反了经济价值规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

这导致了我国农业、重工业、轻工业比重失衡,生活必需品短缺,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外债赤字问题加剧。国内矛盾此起彼伏,最后不得不进行改革。波兰社会党在波兰共产党中失利,此后逐渐退出波兰共产党。

波兰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失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继产生。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做出把党和国家和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心同德地为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中国夜间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和大众化。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享,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染力。

"钢琴师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