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革中国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08

改革中国读后感。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你不妨看看改革中国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1)

但是,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的指责是不合理的。但是,从这篇文章来看,我认为这些是必要的。犯错是正常的,只是能从错误中得到教训,不再犯错甚至更加完善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一点上讲,我没有读到反思之中回顾错误解决问题的诚意,仅仅是坦诚而已。

2,我们可以改

余下的几乎都说改革怎么做的事情吧。这部分我认为是详尽深入的。虽然可能不是很具体,但方向、目标、任务、原则、描述都很实际,分析也很合理,这是合理的。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还分析了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坦率。让我们好好了解一下。在这里,我要表达对邓小平领导人的钦佩和敬意。

3,我们准备好改革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很少提到。我臆测,难道这场改革与之前的没有太大差别?难道是简单下了命令就可以执行?执行了就可以收到效果吗?当然,这个在文中确实有提到过。

但我认为,应该具体一些更好。我们现在的生产条件是怎样的?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怎样的?

我们为什么可以达到?我们是否真地可以达到?达到了目标我们将收获什么?

改革的具体,所谓的具体,举措究竟有哪些呢?......这些,我认为是极为关键的。

当然,我想已经准备好了,即使我不是改革后出生的。虽然条件很差,但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急躁,也很实际,努力是好的,这样的目标,我们是可以实现的。

相信这次改革的效果对所有中国人都是显而易见的,这当然是好的。只是,如果我们能真正分析前提条件,我们可能会做得更好。

以上内容仅仅是我的管见。没有处于当时的背景之下,也没有切身体会当时的中国,对于当时的情况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这样提出自己的看法应该很不负责任吧,仅仅代表我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内心的所思所想。不过我这样写,也算是做到了这篇文章的精髓吧——坦诚。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邓小平同志在文章中提到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可以称为革命变革。”充分印证在中国后来的发展道路之中,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很好的转变与改革,这是一个时代大势所趋的决策。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成为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必需坚持的基本国策。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2)

四是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一是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利分配,二是充分发挥综合性部门的作用。在钱学森的建议中,我们应该成立一个总设计部,负责顶层设计。此外,要加强限制权的使用,克服决策的主观性、机械性、分散性和短期性。

(二)发展优势和“红利”的创造——厉以宁

目前我国已经面临原有“红利”消失的问题,这是每个国家在特定的发展时期都会遇到的问题,国家应该通过经济转型来拜托这个困扰。如果转型不成功,则会造成以下三个恶果:第一,继续发展经济的信心丧失;第二,国内投资总额减少,使本国经济得发展碰到投资不足的难题;第三,由于本国实体经济空心化,大量资金转到了虚拟经济领域,使经济中的泡沫增加。

改变原有“红利”消失的局面必须从“旧红利”走向“新红利”。首先,从“旧人口红利”走向“新人口红利”,即从廉价劳动力优势转变为技工优势;其次,从“旧资源红利”走向“新资源红利”,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红利都来自先进的科学、先进的技术,以及对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再次,从“旧改革红利”走向“新改革红利”,在新人口红利、新资源红利和新改革红利中,新改革红利是最大的红利,也是最具有关键性的红利。旧的农村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特区都是改革红利的例子。

要实现新的改革红利,必须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国有资本配置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做好工作。

我们需要知道,新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是旧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的替代品。毫无疑问,他们都依赖于人们的努力。历史上找不到“天上掉下红利”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更没有“天上掉下红利”的好事。

(三)中国的复兴之路——林毅夫

改革开放30多年,从国家面貌到个人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国家已经从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得到巨大的收获,但同时与快速发展一起的还有许多问题。到达21世纪,站在新的起点,如何实现转型,人民如何过上更好生活,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改革如何走出“攻坚区”和“深水区”,都成为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对于一个人均gdp水平在全球排名接近90名、城市化率水平只有50%多一点的经济体而言,未来发展的理论空间很大,需要做的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产出率,这就是所谓“改革红利”。

李克强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他说,到2030年,中国劳动力将有9亿人,但他也承认,劳动力成本将大幅增加。说到此,他提出一个令与会人员深思的问题:

那我们还有什么红利可以利用呢?“这就是改革。”他自问自答,“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

”李克强说,我们不片面追求gd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而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还是要靠改革。

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发展依靠改革,改革可以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改革的信心更加充沛。

我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改革将推动新型工业化。我们要加快推进科技管理、职业教育、人才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尽快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通过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总结改革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它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的红利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红利在经济起飞期逐渐下降,迫切需要获得新的动力。中国经济能否通过改革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能否形成新的红利,能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持发展,是所有关心中国改革事业的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问题。《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一书即着力回答这些问题,希望指明中国未来发展的红利之所在。

改革是中国未来最大的红利,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突破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虽不是关于改革研究的个人专著,但通过精读,却能清晰地告诉我们,在新的改革征程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必须把握好“五部曲”心得体会

问题是改革的“导航仪”。马克思曾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推进改革,必须找准“中国问题”,并以此为导向,查原因、找病灶、开处方。正如吴敬琏在其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分析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制度原因,铲除这些问题产生的制度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确定改革的重点、内容和思路,进而研究改革的程序、步骤和方法。

观念转变是改革的“起跑线”。目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干扰、阻碍改革的思想观念。譬如,一些领域的改革停滞、改革措施迟迟出不来,就与一些干部片面理解的“稳定压倒一切”思维紧密相关,担心有的改革会影响稳定。

稳定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以放弃改革为代价,我们只能得到一种僵化的稳定幻觉。邓小平同志说过,强调稳定是对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就可能失去这个机会。勃列日涅夫全面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盲目地、单方面地维护稳定,以稳定来压制改革。

制度创新是改革“起跳板”。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发展是创新的函数,人类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引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周期。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释放蕴含在原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中的态文明领域的制度变革,才能逐步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制度。

利益调整是改革的“攻坚战”。这只是进一步推进改革、转变观念的第一步。真正难以破解的难题是调整既得利益。要想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策略上必须抓好两个支点:

一是注重渐进式改革,积极极促进利益增长,调整利益预期,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改革的红利。二是着力优化存量,即稳步推进存量改革,努力降低改革阻力。通过两个支点的均衡推进,不断积累改革的正能量,形成合理的预期利益格局。

这本书非常有条理,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的深刻内涵,解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的时代特征,既回应社会对党员修养问题的深切关注,又引导广大党员对党性修养问题的深入思考。

这本书有九章。第一章论述了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指共产党员的自我锻炼和改造。

加强党性修养是新时期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呼唤;世情方面,共产党员党性修养面临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三大考验;国情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也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场经济和理想信念的考验;党情方面,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其二,我们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新的历史方位要求共产党员树立执政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另外,我党面临队伍新老交替、长期执政的两大考验。

新时期,党员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内容丰富,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等,党员必须全面把握内容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其综合修养水平。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政治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加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党性意识;加强文化知识修养,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加强作风修养,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毛泽东曾经说过,要过河就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共产党员进行党性修养也是这样,要使自己成为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要了解党性修养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而且还要掌握进行修养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正确途径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理论,主要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时也要学习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

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四自”,就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自觉用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严格规范自己,用党章和党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纪政纪严格约束自己,面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使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符合党章的要求,使自己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党的事业的过程和全过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性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实践、贵在坚持!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3)

读《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笔记

读了郑永年老师的《中国改革三步走》,深深的为郑老师的观察之细致,思考之深刻,总结之精炼,概括之系统所折服。作为一个对思想政治不太感兴趣的理科生,从开始的不愿意读,到后来的忍不住要读下去,不得不感叹郑老师这本书的高度,真是把文科的东西写出了理科的逻辑,环环相扣,因果关系解释的很明了,读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很多社会、经济、政治的现象是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听到或者经历的,我们可能认为事情就该那样,其实仔细想想,里边是有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的,社会科学也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郑和先生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结合世界各国的成功或失败的尝试,试图找到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提出了中国改革的三步走理论。所谓三步走,就是把改革的总任务分为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三个部分。本书主要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之间有什么关系?改革已经完成了哪些?改革的现状如何?

面临哪些问题?改革将何去何从?我认为关于三者关系和中国改革逻辑的部分非常精彩,有独到的见解,限于篇幅,我主要谈这部分感受。

中国的改革模式,笔者称之为“分解改革”,与东欧和苏联的**改革相对立。中国的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国当时的改革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农村经济改革先行,城市经济改革紧随其后;二是继续分权,主要由**向地方**分权。当然,采取何种模式不仅是改革者的主观选择,而且受到各国客观条件的制约。苏联的高度集权和农村的高度集团化,使得分权改革无法进行。只有从政治改革入手,走出一条改革之路,即通过政治动员的方式克服高度集中的阻力。

中国之所以能够走上分权改革的道路,是因为与改革开放前的苏联相比,地方**拥有更大的权利,农村集体化程度较低。

分解式改革的优点在于:

一、边改革边修正,改革要稳重求进。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好的制度是自然演变而来的,而坏的制度中有太多的人为因素,没有人能够完全**历史发展的趋势。

2、 改革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政治。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式。这些方面可以相互独立,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可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分解改革不是忽视三者之间的关联,而是关注和强调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决定的事实,并以此关联来推动改革。

3、 改革的顺序应该是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经济改革是最容易的,说白了,就是要放权,调动人们的物质意识,让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本能的释放。

经济改革具有优先地位,因为它为其他改革创造了物质基础。社会改革比较难一点。如果说经济改革的主体是生产,即蛋糕制作,那么社会改革的主体是分配,即蛋糕分享。

这就是说,社会改革要求一部分社会成员从自己的钱包里面拿一部分出来让其他社会成员来分享,这就比较困难。而政治改革最为困难。政治改革表明,有些人需要放弃一些权力,让其他人分享。

在以权力为主导的中国政治文化中,放弃权力比付出权力要困难得多。

4、 分解改革并不意味着只有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才能在特定时期进行。分解改革只是指在任何特定时期,只有一种改革被界定位主观改革,其他改革也必须进行,只是辅助性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改革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成效有目共睹,新中国从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国家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人均水平依然较低,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已实属不易。我们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他们父母所说的三年困难时期。但我们也看到,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阻力加大等。

郑老师总结经济改革的经验是:“先不要不切实际地触动既得利益,而在现行的既得利益之外,培养出新的利益来。等到新的利益得到培养,然后转移既得利益。

新利益一方面对既得利益构成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消化改革既得利益所产生的很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两大目标的社会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社会改革的核心在于社会制度建设,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社会改革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还债”还是“投资”。

之所以称之为还债,是因为再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中,我们太过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忽视了人民生活质量和辛福感的提升,进行社会改革,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造福于民,这也是李克强总理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的。作为一名农村学生,一个切身感受就是取消农业税和农村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直接减轻了我家的经济负担。之所以叫投资,是因为社会改革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们认识到,外向性经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建立强大的内需,中国经济才能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这也是**一直强调促进内需的原因。拉动内需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人民有充足的消费能力,实现途径有两个,一是经济不断发展让人民富起来,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没有生老病死、住房、教育等重压,让人民敢去消费,这是社会改革的重点,也是社会改革的意义所在。社会改革也将为未来以选举民主为主体的政治体治改革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中国的政治改革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他们嘲笑中国的民主程度低,权力严重集中。但事实上,中国的政治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寻求在稳定方面取得进展。因为我国的经济水平、社会制度建设,特别是法制建设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盲目追求政治改革只能是追随苏联的脚步。

郑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了三次改革的联系和顺序,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新一届领导班子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建立健全权利监督机制,政治体制越来越公开透明。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会走向光明的未来。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4)

——**中国社会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能动***(本科大四)

读过郑永年先生的《中国改革三步走》后,十分钦佩作者谈及中国改革方向与阶段发展时的清晰思路与理性分析。郑永年认为,“在任何制度下,改革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是制度长期存在之必须”。基于中国改革模式的逻辑,书中提出中国改革“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依次经过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三个主体性改革阶段;在目前阶段,深化社会改革对中国发展具有紧迫性。

作为一名理工科专业学生,初期阅读本书时不免有些许抵触,但随着作者思路的清晰发展以及改革路径的剖析深入,书中所讨论渐进性的制度建设和改革路线愈发引起我的兴趣。读罢此书,首先感谢作者的详尽分析让我对中国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其次根据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体会,我想沿着书中所指出的“社会改革是目前阶段改革的主体性方向”这一思路简要谈谈中国社会改革的现状与发展,以此作为本书阅读的总结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阶段性汇报。

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的社会改革表现为较为严重的滞后性,而滞后的社会改革已经影响了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总体平衡,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严重障碍。正如郑永年所说,“中国面临的情况似乎是,做蛋糕难,分蛋糕更难。做蛋糕通常是个人的事,但分蛋糕涉及社会关系。

”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社会改革涉及的领域及举措都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变革,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改革措施与当前经济发展和政策保障的协调性,可以说,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所涉及的社会改革问题难度尤其巨大。当前,我国社会改革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缺乏一个更加合理和完善的制度来平衡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各方面的利益。

目前,中国社会改革最为困难的是医疗、教育和住房,被称为压在中国普通民众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共广泛关注的莆田市医院乱象。从制度层面看,医疗制度建设直接表现为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信息公开度不足、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群众不能清晰辨识而导致群众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也是造成“看病贵”原因之一。从医患关系来看,直观的表现为医疗领域法制建设以及医疗监察体制的不健全。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医疗纠纷都是不利于甚至威胁双方基本权益的恶性事件。在不能有效缓解这一社会矛盾的情况下,需要依靠法制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莆田是医院乱象的指控与医疗事故频发密切相关。医疗事故虽然没有明确的报告,但医疗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是医疗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之一。从医改的角度看,**医改的政策重点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但很容易忽是政策或措施实时的具体过程以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利益群体关系的复杂以及具体过程的不明朗容易造成社会公平的不平衡和医疗体系改革的不适应,因而改革措施将难以深入和完善。

通过以上莆田系医院乱象可以看出医疗改革中所曝露的问题众多,基于此来看中国社会改革,可以发现社会改革所涉及的方面更广、难点更为繁多,因而中国社会改革面临着任务繁重、矛盾突出、难度巨大,同时困难与挑战并存的诸多现状。

在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最新有学者提出“要利用未来一二十年中高速增长的机会,着力建构‘精英有担当、大众能自强’的基本制度框架”的观点。我理解这一观点具有与郑永年所说“顶层设计”相同的内涵,即需要通过政治领导层的政治意志促使改革动力有效地转化为改革政策。中国社会改革面临诸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需要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

因此,从长远目标和当前形势看,我国社会改革需要基本制度框架建设与现行改革措施落实相结合。同时,考虑到例如莆田系医院乱象情况等类似情况,可以发现,政策的制定者与政策施行的**对社会不同层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利益群体认识还不够深入,因而在新政策施行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当前社会体制体系及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整治、规划及管理,从而避免“以乱治乱”的局面发生。

中国社会改革过程举步维艰,但其未来的发展具有较为清晰的目标和脉络,总体向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方向前进。改革方案中,首先必然需要保证群众的基本民生权利,即有关收入分配、教育资源、医疗卫生、住房安置、安全保障、劳动就业以及能源资源等基础民生领域依然是社会改革的重点;其次,中国社会改革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因而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经济制度调整以及政治制度建立健全保障,即郑永年所提出的分解式改革观点;再次,改革过程中需要建立社会改革文化,促使社会中各种机制的良性循环运行,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文化;最后,社会体制改革需要为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坚实的基础,促使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多元共荣发展。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5)

《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读后感400字:

《共识》作者罗晓,一位新锐财经作者,其作品语言犀利,观点独特,本书以改革共识为主线,深刻剖析了10年来中国气势磅礴而又艰难重重的发展之路。

本书以我们走在新的十字路口为主线,抓住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把一系列改革大事件穿针引线,如何把握发展脉搏,把改革比喻为大江大河,归至大海,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剖析深化改革的成果与共识。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因为电脑,手机的便利性,看书似乎只成为了我们学生时代的符号,有问题看电脑,看手机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常态,书籍人类发展的阶梯我们却许久未曾攀登,一本好书距离我们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鹤林法院开展书香法院,全院读书活动,让书籍这位老朋友再次回到身边,摒弃了浮躁,静心专注,在字里行间中感受笔者淋漓的豪迈,一本好书像是一杯茶,清心明目回味无穷。通过参与全院读书活动,重新让自己爱上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始读于《共识》更是今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与阅读的整体共识。

书籍《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图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6)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有了一定的改观,以前总觉得中国的**制度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政治上包庇即所谓的官官相护,经济上**、贿赂,生活作风不检点,骄奢淫逸等等,中国的公务员成为各位平民小百姓们的“眼中钉”,但又因其较为上层的政治地位和良好的福利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致使每年考公务员的人数增增日上,络绎不绝。也因此,**这个大染缸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大多数都是随波逐流罢了。

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们的**体制不能像美国这样的外国那样成为真正的民主,人民真正行使所有权呢?拿前阵子的人大代表选举来说,作为一位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公民,拿到选票的那时候还是挺开心自豪的,但是一看到被选举人的名字时犯难了,完全是不认识的人,不了解他们的政治观念、人格,怎么能放心他们代为行使我们的权利?中国的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空话,从我们的一大部分的法律空文来看就能得知。

本文从一个大的框架出发,分析了我国的发展道路、早期改革的成功、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的这种“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分权式改革发展道路取决于其特有的且特殊的社会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我们国情的不同,做出的选择也应适合我国国情。

在阅读中,我了解了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及“自下而上的标尺竞争”,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不同之处,经济分权的代价,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地区间的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及效率损失,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的群分效应与动态效率损失等等。文章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且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有些理论还不是很清楚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但是它构建出了一个整体的框架,而且还很完善。前阵子也写过一篇调查报告,在看这份**的时候感触非常深,我在制定调查方向的时候觉得抓得住大局非常难,特别没头绪,可想而知这几位学者在做学问的时候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狭隘,也能够理解中国建国以来的艰辛。它的更好发展有赖于我们大家的努力。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7)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15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完善执法司法政策措施,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政法干部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必须乐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强烈的责任意识肩负使命担当,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有力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提升“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思想境界,争做“乐于担当”的政法干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于担当是一种高尚境界,是一种思想情怀,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自肺腑地主动想着担当、想着干事的自发行为、主动意识。作为新时代政治干部,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以实现社会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基本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长则建制、标本兼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治安突出问题的排查和整治,高度重视特定利益群体信访稳定,强化矛盾预防化解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大局平稳。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牢牢坚持红线主线、核心要义、基本原则,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锤炼“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胆识魄力,争做“敢于担当”的政法干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敢于担当体现的是一种迎难而上的责任意识,只有具备敢当敢为的精神,才能成大事业。党员干部面对挑战要敢于“站出来”,面对困难要敢于“冲上去”,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坚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新时代政法干部要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同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作坚决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观,从解决问题入手,不观望、不避让、不扯皮,拿出较真碰硬的狠劲、一抓到底的韧劲,紧紧盯着薄弱环节,涉险滩,谋对策,破难题,在解决问题中推动平安法治中国前进。

增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能力素质,争做“善于担当”的政法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肩才能担道义。善于担当是一种艺术能力,需要把握全局、科学谋事的智慧,需要立足大局中、和谐共事的本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能力和本领,事业才有支撑、尽责才有依靠、成事才有保证。新时代政法干部要坚持以强作风、重落实、提效能为导向,强化岗位练兵,积极创新岗位练兵的理念、方法、手段,坚持“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业务知识、执法技能等比武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胜任本职业务能力和水平。要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治理困难大、矛盾纠纷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工作推不开、情况较复杂的地方去打开局面,一项一项地去抓,一点一滴地去做,化不利为有利,积小安为大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安全正义就在身边。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8)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挑战,迫使我们进行改革。改革需要明确的价值和目标,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是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因此,正确、全面地阐述这一概念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否则,改革将失去明确的方向,成为必然状态。

作为当今中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理论研究者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近两年来,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及策略等问题,在报刊杂志上也刊登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多,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分散于发表于各种刊物,给人以浮光掠影,一鳞半爪的知识,虽有不少深刻的见解,却很难让人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的目的及其发展策略有全局的把握。而《中国教育改革》一书全面、细致地论述了科学教育发展观和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关系,该书不但对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非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倾向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还结合各章节内容列举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数据为理论阐述提供了恰当、充分的佐证,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而更为重要的是,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怀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从多方位的视野,对改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详实的实证研究,论证严密,有极强的可行性。

本书在内容上有如下特点:书中没有泛泛而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是在着重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意蕴之后,紧紧扣住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观点。如“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去养成”。

接着,本书作者运用科学辩证的思维对中国过去25年的教育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在对过去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同时指出,当代中国教育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改革,评述客观、精当。此外,笔者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综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使读者清楚地看到各级教育的积弊、丰富的内容和详实的数据,中国的所有种类和地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对中国教育的顽痼作了深刻的阐述,分析入理,发人深省。

如教育观念的落后、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是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严重相悖的;教育资源稀缺与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支出水平低下,教育发展水平低,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城乡之间的差别,以及国家在学校之间的扶持力度等等都关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问题。这本书不仅关注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端,也关注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无论老伤还是新疾,本书都一一为其把脉诊治,为此,全书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论述解决中国教育现存问题的策略,书中精辟、中肯的建议使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改革中国读后感(篇9)

延长石油人是穿着工作服为祖国提供石油的熟练技术人员。当他们换上正式的衣服是,他们能大声而深情地歌唱~

石油的故乡是延长。“在中国,石油的故乡不在荒原,不在戈壁,不在海上,在山丘;在中国,石油的故乡不是玉门,不是大庆,不是胜利,是延长”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延长县诞生,延1井油品“胜于东洋,能敌美产”,标志着中国开启自产石油路,延长油田被誉为功臣油矿。听着延长的发展历史,我感到无比自豪。延长,我工作的地方,我年轻的土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家乡。它承载了几代人的希望,经历了百年的演变。

埋头苦干是延长石油魂。发展伊始,曾被美国做出悲观的判断,定性为“中国贫油论”,但延长始祖们没有自己放弃,几经翻转,对陕北地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石油地质调查和测量,得出延长县可以多打浅井、小规模开采的结论。石油前辈们在延长的油河里英勇奋战,不畏严寒,始终挺起坚实的脊梁,人拉肩扛创造了多少个从无到有,没有吊车就用手摇辘轳吊油;没有储油罐,就砌石板池储油;自己动手修理好旧机器,修配好锅炉、蒸馏釜和油管,发明了空中套井和钢丝打结法。

几代人咬紧牙关冲破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先进、劳模一批批涌现,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源源流传。陈震夏自己制作护管器,设计制造打捞工具排除了许多严重的钻具落井事故,制蜡机、编芯机,大大提高了制蜡的速度和蜡烛点燃的质量,他还和同事一起改建烘蜡窖和冰窖,以土代洋,花钱少,效果好。还有悲壮的女子钻井队的英勇事迹,23名如山花灿漫般的年轻姑娘,凭着她们的青春活力,用“延安”牌钻井4次刷新钻井记录,总结出“四勤、三快、眼看四面、耳听三方”的先进操作经验

。洪水来了,我们齐心协力抗,重建家园出蛮荒;油价低靡,降本增效、缓发工资我们不慌张,深化改革提质增效转型忙。听着朗诵者深情的讲述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或远或近,但那一幅幅强烈的画面感就在眼前,那一阵阵热情高涨的加油声、笑声和劳动号子声就在耳边。

延长是我的梦。朗诵中有个小姑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仰着天真的小脸问妈妈,“为什么放弃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孤寂的山坳坳”,妈妈告诉她因为这里有我的梦。是呀,这里也有我的梦,是千万个石油儿女共同的梦,这个梦有我们亲自编织着,但更有我们后方亲人的理解和支撑着,每年都有因工作错过纪念日,孩子出生甚至来不及赶回去见老人最后一面,遗憾会重演,但从未因后悔而离开,只因这里是我们的梦。

虽然**的是直播但犹如现场一样激动、震撼,绚丽的灯光下讲述着真实的故事,歌颂了延长发展史,醍醐灌顶,接受了一场企业文化的盛大洗礼。回首百年的历史,翻滚、匍匐、感人,历尽沧桑,历经110年风雨,今天的挑战,但沧海一粟,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走的更好更远。

"改革中国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