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将进酒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3.10

最新将进酒课件(推荐9篇)。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最新将进酒课件(推荐9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将进酒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背诵这首诗

2、鉴赏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 中的一首。

天宝年间,李白初到长安,唐玄宗闻其诗名,曾召李白进宫赋诗赞美杨贵妃,但李白鄙视杨贵妃、高力士的为人,两人以李白诗中有“飞燕”故,谗害李白,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在河南安微一带游历,此诗当写于那个时候。

二、题解: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怀。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自创新意,跳出了前人的窠臼,把

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 题以积极的内容。

三、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四、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五、整体把握:

1、第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① 起兴:思考: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 这两句包含天地人生,气魄巨大,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情感?(慷慨悲伤)

③ 入题: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中“得意”指的是什么?(“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好友相聚,这种感情是真实、高尚豪放的)

④ 在饮酒欢乐中,表现出李白的什么心理品质?(豪迈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学生朗读背诵这一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抽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理清第二段的结构、大意。

1、举杯劝酒。

2、劝酒辞:歌一曲。

①“与君……”:脱口而出,可见豪放不羁。

② 提问:劝酒辞可分为几层意思?

三层:⑴

主旨句: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⑵ 列举古往今来贤才不得用的现象,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

思考:① 圣贤指的是哪些人呢?他们寂寞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孟子、屈原、贾谊之流。孔子、孟子,奔走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施行仁政,却一直得不到任何一个国君的任用;屈原、贾谊,理想、抱负一直不为人所理解。)

② 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什么?

(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

③ 李白为什么单单点名写曹植?

(才华、遭遇相同,用以自况。)

⑶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3、小结第二段:对权贵的鄙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并抽查。

1、举杯劝酒

① 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蔑视、否定

三、鉴赏:

① 对豪门权贵的鄙视,以及对他们营私结党、排斥贤能,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1、思想内容:

② 流露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有积极用世的想法,又有借酒浇愁的消极行为。感情上大起大落:悲→欢→愤激→狂放→豪放飘逸

2、夸张的写法:三百杯、万古愁、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3、跳出前人窠臼,把饮酒与批判黑暗现实结合起来,赋旧题以新意。

4、句式多变,节奏富于变化,抑扬顿挫。

四、.总结全诗,学生集体背诵全诗。

五、解答课后作业。

六、课外引伸、拓展:

讨论李白的饮酒:

① 思想性格使然:儒、道、侠三家兼有。杜甫《饮中八仙歌》曾言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将进酒课件 篇2

《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

《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

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诵读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作者激愤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学法】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始终如影相随。饮酒时出口成诗,赋诗时酒不离手。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怀才不遇,喝!离愁别绪,喝!穷困潦倒,喝!人生豪迈,喝!金榜题名,喝!酒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到中国酒文化,我们无法回避李白。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基础积累:

1、解题“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乐府旧题。关于“酒”的诗句

2、下面请同学们在台下大声的、自由的朗诵这首诗歌,看一下有哪些字音和意义把握不准,等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全班齐读)

3、请一位朗读读得好的同学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评价)三:合作探究:

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的呢? “杯莫停”:喝得快!“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斗酒十千恣欢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纵情!四:诵读指导:

1、朗读《将进酒》,小组内讨论,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并范读。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起兴、夸张、对比(读得低缓、沉郁)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洒脱(读得高亢、嘹亮)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愤慨,矛盾

E“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的狂放)

2、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陈王”呢?有何用意?

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作者在此以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激不平.

4、那为什么诗人说是“万古愁”呢?对应上文哪一句?

明确: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愁,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结,抱利器而无所施的仁人志士自古以来都存在。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而高贵的人生姿态。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懑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也许,这就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五、小结:

2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六、朗诵比赛:

2、全班分成三个组进行朗诵比赛,带着表情和手势。七:全诗总结:

多媒体展示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既可以读出庄子的潇洒飘逸,也可以读出屈原的倔强不屈。他一生跟酒如影相随,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坦荡,他写诗挥洒才情,他借酒抒发愤懑。凭借着一身傲骨,他化哀伤为洒脱,依靠着满腹才情,他化忧愤为豪放。八: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

将进酒课件 篇3

教学分析:

《将进酒》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么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师生齐读全诗。读后讨论问题。

我们知道,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五、诗意解析

1、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悲伤

欢乐

愤激

狂放

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

首二句。

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比兴。

5、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7、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8、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诵读指导

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

(播放朗诵录音。)

2、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不看手中的诗文,默想一下你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3、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内容,试着跟老师一起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下课!)

附录:板书设计

将 进 酒

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将进酒课件 篇4

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学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杜甫的生平这里不介绍了,作为高三的学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既然杜甫被称作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则我们需要读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此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若条件不够就口述让学生做笔记,少量板书】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下面是ppt示例】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

歌行体的诗歌长于叙事,本文主要记叙了亲人送别征夫和征夫对诗人的倾诉。【学生读全诗,读全诗之前告之如下内容】

第一段(“车辚辚~~干云霄”),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道旁~~犬与鸡”),“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长者~~声啾啾”),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弓箭在腰:从视觉角度,说明队伍整装待发,就要被押送前线。

“爷娘妻子走相送”,他们送的是什么人?是青壮年劳力,家里的顶梁柱。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所以都扶老携幼,奔走相送。我们可以想象征夫的爷娘妻孩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呼喊寻找自己亲人的情景。“走”字用的形象(诗歌鉴赏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线,所以家人们追奔呼号,去做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没有明说,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就形象地概括了。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没了,不难想象当时的人有多少。不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送行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动词用得好,连用四个动作。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牵”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牵着即将离开的父亲的衣服,哭叫着舍不得分开。父母妻子不忍心亲人离开,但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开,又怕亲人一旦离开就成永别。一连串的动作最后落到一个“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别画面,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无奈的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腻入微。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尘土飞扬、哭声震天都说明受害家庭多,这真是一个社会悲剧。

2、在诗人笔下,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哭声冲天、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令人触目惊心。那这出人间悲剧的制造者是谁?——统治者,皇上。作者通过行人之口说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社会根源。

证据何在?【学生读第二部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汉武帝吗?暗喻唐玄宗。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却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做开头。杜甫在这里虽用暗喻,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他不怕杀头为百姓说话这一点值得人敬佩。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数词用得好。“十五”、“四十”说明服役时间长。“去时里正与裹头”,古代新兵入伍须装束整齐,用头巾裹头,象征行成人之礼。征夫们“归来头白还戍边”,“还”,副词用得好,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不料又被派去戍边。这两句还是说征夫无限期地超期服役。天宝年间,明皇昏庸,战事不断,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线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头发班白的老人都被征发服役。

uo;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汉家”也影射唐朝。“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可以想象,连年征战,男丁都上战场了,没有劳动力,千村万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士兵称自己为犬与鸡,在哪种情况下,人会把自己不当人看?重压之下。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终于说出来。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西卒未休,大量的壮丁被征发,正是由于上文“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照应着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前后照应。

这四句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从抓兵和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双重灾难。

其实,战争的结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土地荒芜、生产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带给人心灵上的创伤。找出由于战乱,人们心理反常的句子。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而诗人却感叹: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却只能命丧沙场。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而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变了。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3、诗歌结尾,诗人用“君不见”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描绘了青海古战场的情景。【找同学描绘】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遍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这种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新鬼烦冤旧鬼哭”——互文。

结尾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

至此,诗人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将进酒课件 篇5

一、课程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ァ督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学习古诗领略其旨的好办法。范读与自渎相结合也是学习古文的必经途径。新课改再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次课想要再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以上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学习的重点,故采用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选择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习目标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四、导语设计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看他来了!

〈一〉初步感知

1、分小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并推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

2、提出自己或同学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会失去重点,所以老师必须有所挑选。)

〈二〉再度感知

由各组所推选的同学各读一遍,老师做出点评。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

〈三〉老师把挑选的问题投影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问题大致如下:

1、诗文的前两句在本文中有什麽作用?

(设计意图:本文开头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要读懂此诗,必要先体味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麽?

(设计意图: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才能对全诗做深入的理解。体味李白在狂傲,放荡不羁,狂喝豪饮下那颗愁苦的心。做到知人论世。)

3、诗的主旨句是什麽,如何理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题的设置,要学生了解李白写此诗的目的,他要表抒的情怀。一定要学生明白品诗要知人论世,方能知其中真滋味。)

五、课后拓展训练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将进酒课件 篇6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逍遥游》。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上。具体说来,要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艺术、注重诵读。

《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全

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庄子其人,并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言

重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庄子文章风格特点。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主要采取故事导入法,讲解法。 学法根据教法而定:

1、自学法: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学提纲中所设问题,自由朗读,疏通文意,初步

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法:联系对庄子的旧有认识,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种层次境界。并联系现实,对这样的理想境界作出探讨评价。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

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2)、用文中的话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已,无功,无名(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绝对的精神自由,才是逍遥游。)

(3)、前面部分写了那么多事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烘托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4)、有人说,要解读庄子的玄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大鹏鸟这一意象,就是该文的穴位,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大鹏鸟的作用。

1、 用大鹏鸟来说明世间万物是有差别的,有小年大年的差别,有小知大知的差

别。作者用对比烘托的方法,写出了大鹏鸟和蜩、学鸠的差别。(和其他形象的关系)

2、 形象地说明逍遥的含义。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

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手法的效果)

3、 表明达到逍遥境界的难度。开篇便点出大鹏的来历,是鲲变化而来,奇大无

比,怒飞冲天,极其神奇,是一神鸟,蜩、学鸠无法望其项背。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了。这样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呢?没有。她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她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和主题的关系)

4、 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 。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

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也许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和作者的关系)

1.借用寓言说理。《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课文小结,对庄子思想的深入了解。

1、 庄子的思想有特定的时代针对性。他所生活的战国,诸侯纷争,物欲横流,礼乐崩坏,“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人世间如此沉浊,使他不懈与之为伍,于是在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解脱。

2、 庄子老子的思想,从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哲学,是一门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学问。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愚蠢的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3、 所以如果我们以所谓唯物的、政治的自负的角度来读庄子或是这篇《逍遥游》,可能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其精髓,因为庄子的思想,超越当时,也超越我们现在,他指向的人类的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标。 这已是超越于物质世界和政治意识的精神范畴。而若以唯物论的观点自居,讥讽唯心论的可笑,那么正如文中的学鸠讥讽大鹏一样,足见其无知与渺小。

4、 总之,至少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肉体必须在世上行走,但心灵却可以在高空中飞翔。

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 引用论证

各位老师们,这就是我今天对《逍遥游》这篇课文的全部说课内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将进酒课件 篇7

3.小组研讨:诵读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悲”、“欢”、“乐”、“寂寞”、“愁”),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悲”为“欢”,进而“欢畅”、“愤懑”,最后转为“激越”、“超脱”、“旷达”。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1.教师赏析指导:

《将进酒》感情色彩浓烈,行文气势恢宏。在鉴赏本文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结合《赏析示例》,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作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大笔一挥就有雷霆万钧之势,笔挟天风,墨裹海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写自然的伟力与永恒;笔锋一转,“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心中不免悲凉。但,诗人性格狂放,消沉在他心中仅是昙花一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也是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第二部分,酒香飘逸、情怀毕露,诗人举杯、豪饮、高歌,心中涌动的是感情的激流:狂放之情,愈变得愤懑、激越。

(2)把握诗作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在诵读中,准确把握声音这种变化,急缓交错,高低回环,进一步加深对诗作情感,对作者特定背景下复杂情感的理解。

(3)诗作比、兴、对仗手法的运用,找出相关诗句,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鉴赏。

2.学生小组研讨:结合课文背景,讨论文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4.创新提高: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请写一段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作要求:应当是课文诗意的再现,可以是自己对原文个性化的解读,自我独创的发挥)

①学生写作,小组交流、评点,典型习作展示。

一生不离诗与酒,明月相伴山川行。

先生,你为歌诗而生:百姓的口耳相传中,你是天上的太白星,他们把你奉为文明的使者,一代代吟咏您的诗篇,在您激越的情怀里,后世子孙获得的是精神的滋养。

先生,你为明月而生:那朗朗月辉,曾引发您多少美妙的诗情,曾引发您多少往事的追忆,曾引发您对故园多少拂不走的怀念。

先生,你为山川而生:万里江山如锦似画,您驾长风仗剑独行,您与先哲对语,您与明月倾谈,您与江河凝眸,您踏遍秀美山川,于是,在您的身后,是千百年来不朽的诗篇。

先生,你为美酒而生:“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你从孟德先生那儿品到了浓浓的醇香,那香飘泗溢的美酒啊,是您一生的所爱!您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您对姣姣明月发出志士的追问、哲理的追思:“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您月下独酌,花间一壶,举杯邀月,对影成三。这浓香的美酒让您排解智者的孤独,“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酒中豪饮,月下放歌。您醉乎?醉也非醉也,以醉眼看朦胧世界,举世皆醉您独醒啊,先生!

谁说您是一书生?您怀济世之才,抱治国宏愿,为天下苍生一展自己雄才大略。奔长安,遇知己,放翰林,应对外使,挥洒自如。天下儒者,谁不仰慕您的才华,谁不艳羡您的时运。可您骨子里就是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介书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您傲视朝野,您让力士脱靴,国忠研墨,您怎能长安久居?赐金放还,对您已是皇恩浩荡,恩遇有加了。

于是,您访名山,游大川,伴明月,饮美酒,把酒放歌抒胸臆,仗剑独行觅仙踪。

先生,我真想化一缕清风,与您结伴而行。我知道您是酒中仙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我也斗胆执一支酒樽,与您对饮,感受您酒仙的洒脱。

我默默坐在您的身边,读您月色般的容颜,您宏钟般的朗朗乐音飘洒在月光下,飘散在晚风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真的感到被您的激情裹挟,脚下生风,立于云端,俯瞰这人间的胜景。

一杯酒,一句诗,一段情。“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您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人生是这样短暂,又是这样美好,我隐隐觉得这不能成为您的隐痛。您又顺势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您的自信,您的豪放,让我看到了旷世饮者的豪气。是的,您是饮者,我一下明白了,您所有锦绣般的诗篇,都是这美酒所赐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您哪是一介书生,您是上天下到凡间的诗仙,您是天上的酒仙啊!您压根就不应该居留长安,我觉得,一曲“云想衣裳花想容”,仅仅算作对凡间知音的一种回报吧。您就应该情寄秀美山川,足踏清风明月,豪饮金尊美酒,吟咏旷世诗篇。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上苍赋予先生您的使命啊!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手举美酒何言愁,先生,干!

(五)熟读成诵,涵养情感。

1.回扣单元标题:学生浏览《赏析指导》,在教材中找出对“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的解释。(教师明确:“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背诵指导:①理清感情线索;②注意诗作层次;③把握停顿、节奏、重音、语气;④朗读时的角色意识。

3.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将进酒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2.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本诗的题旨。。

2.把握本体意境张扬、夸张大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赏析与讨论

【教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

二、写作背景

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此时,诗人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将进酒》,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三.诵读感知

1.诗中一会儿“高堂明镜悲白发”“与尔同销万古愁”,一会儿又“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到底是“悲愁”还是“欢乐”?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于豪放不羁之中深蕴情才不遇、时光易逝之深沉悲哀。所以读的时候要于狂饮纵歌之中把握好诗人深沉的愁绪。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慨时光流逝,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深沉悲怆,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有气势。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应该怎样读?

这几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体现,于深沉的悲绪中洋溢着暂时的欢乐,应读得充满喜悦,而且是稍带夸张的喜悦。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个三字句,酒酣之时,喜悦之至,短句叠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读得充满喜悦之情,节奏要快,声音有力。

4.“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李白在诗中表明志向的主旨句,该怎样去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明志的主旨句,表达了蔑视荣华富贵的高洁志向,也满怀着怀才不遇的悲情,因而前句要斩钉截铁,后句要深沉悲怆。

5.“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如何读?

这几句又恢复了诗人的狷狂和豪放,要读出狂放的情感来。

6.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收束全文,大家讨论该怎样读才能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与尔同销万古愁”与狂放转入深沉的悲哀,应悲怆深沉。

四、通读全诗,描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曲线图。时光易逝→自信狂放→志向高洁→古来圣贤→同销万古愁(悲壮)→(喜悦)→(决绝)→(狂放)→(悲怆)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用长句开篇,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诗人是怎样营造这种气势的?

选择“黄河水”和“海”两个意象,用“天上来”和“奔流”两词修饰,运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幅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的雄浑壮阔的画面,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

将进酒课件 篇9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

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将进酒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