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女排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12

中国女排观后感。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中国女排观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女排观后感(篇1)

200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的比赛,中国女排先以3:0轻松战胜多米尼加队,继而分别以两个2:3惜败于实力与我们相近的波兰女排和意大利女排,排在香港站4支球队的第3位。

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的那支中国女排相比,2007年的新女排在技战术体系上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本文正是借这三场比赛,尤其是后两场(因第一场赢得太轻松,既看不出什么取胜的智慧,也看不出自身的弱点)来对中国女排的一些细节做些深入**。

之前,由于队长兼二传手冯坤,替补二传手宋尼娜和赵蕊蕊、张萍、楚金玲等攻手因伤或者状态不佳而淡出国家队,王一梅受伤后状态低迷,陈忠和教练不得不挑选新人扛起大旗,因此,2004年的以冯坤为核心的女排,2007年就变成以新二传魏秋月为核心的新女排,这支女排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进一步适应国际女子排球男子化发展的趋势。这也许是陈忠和的无奈之举,因为中国队的特色战术:副攻刘亚男和接应周苏红主要司职防守,并且两人参与交叉进攻的这套战术,显然已经被欧美强队所识破,中国女排不得不卷入全球化时代。

在香港站比赛中,这支穿着“金龙鱼”的中国女排亮相的队员有:

杨昊3号、刘延安4号、魏秋月5号、徐云丽6号、周苏红7号、薛明8号、张越红9号、孙小清10号、李娟11号、张娴15号、马蕴雯17号。一般首发球员和位置为(以中国对首场对意大利的发球顺序为例):

大副攻6号徐云丽(或者17号马蕴雯)

二传5号魏秋月

大主攻9号张越红

小副攻8号薛明

接应二传7号周苏红

小主攻11号李娟

(所谓“大”,指在前排的三轮中有两轮是两点攻,一轮是三点攻;“小”,指在前排的三轮中有一轮是两点攻,两轮是三点攻)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些队员:

(1)二传魏秋月

与屡次被评为世界最佳二传手的冯坤相比,魏秋月(1.83米,与冯坤一样)显然还达不到前辈的水平:一是现在女排的一传没有以前那么快、那么平,加上魏秋月有点胖,脚步移动太慢,因而组织的快攻速度也慢,这使刘亚男这种世界上最快的近体快球打法无用武之地;

二是魏秋月传球不够平、不够快,这使杨昊的快速平拉开也很难有用武之地,另外,魏秋月对主攻的依赖过大,传球的弧度又过高,因此给主攻的压力很大,尤其在调整球时中国女排的主攻们实力不够;

三是魏秋月处理调整球时传后排攻常常不到位,或者与后排主攻的默契不够,对方没有及时了解她的后排快攻的意图,这就使她更依赖于主攻,加上中国队没有强力接应专门打2号位和1号位,所以魏秋月也少了背平拉开和背传强攻的选择;

四是魏秋月给副攻的球较少,很少冒险传一些高难度的调整快球,这使副攻的掩护常常形同虚设;五是魏秋月的进攻能力显然不如冯坤,基本没有二次球,两点攻的轮次,对手根本不需要防她。

毕竟,冯坤太完美了,我们只能等魏秋月来接,或者等二传替补韩旭来接。要再次培养一名世界最佳二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男排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最佳二传手沈富麟到时隔20年的何炯,都获得了同样的荣誉)

(2)副攻手薛明、徐云丽、马蕴文

在香港,身高1.93米的薛明一直是球队的主力军。她被认为是赵蕊的**人,尤其是在拦网方面。与徐云丽、马蕴文不同,薛明的打法更趋男子化一些,主要以近体快、高点短平快为**,背飞相对少一些,她的扣球简单实用,更多的是靠实力,打角度,找空档,因而对二传的要求也低一些。

小副攻的位置,她占定了。

由于大副攻前排3轮中有两轮是两点攻,因此背飞是比较适合的,作为同一类型的专职背飞手,徐云丽和马蕴文总是换来换去。相比而言,身高1.89米的马蕴文的进攻能力更强一些,前快、短平快和背飞都能打,值得一提的是,马蕴文还会“砍式”发球,对对手有一定的威慑力;

而身高1.96米的徐云丽似乎进攻手法比较单一,只打长短背飞,有点像赵蕊蕊的打法,但又没有赵蕊蕊的强大的威慑力,加上马蕴文和徐云丽的拦网水平也不分伯仲,因此,马蕴文上场的时间要更多一些。

(3)主攻手李娟、张越红、孙小清

大主攻的位置有两轮两点攻,一旦一传不到位,那么就成了主攻手的一点攻,另外,大主攻在2号位的轮次需要扣2号位,而不是主攻最顺手的4号位,因此这个位置常常由张越红和孙小清担当。

老将张越红的特点是弹跳性极佳。虽然她比赵蕊矮15厘米,但她的触高是一样的,也就是3.25米,所以背部攻击力是绰绰有余的,而张越红的转腕技术也是一流的;

小将孙小青是王一梅的主攻类型,实力雄厚。小斜打得很好,有一定的实力,所以更适合她们主攻。

小主攻一般由身高1.87米的李娟占据,李娟属于技术型主攻,很会观察对方拦网手的手型打手、平打和“钻空子”、拼速度和拐直线,由于身材较瘦,力量不足,调整球时比较吃力,但她也很少被直接拦死,经常采用减轻扣球力量的方式将球打在对方拦网队员手上让球**回来,让二传重新组织。

从陈忠和教练的安排来看,李娟几乎成了队里的第一个进攻者。比如,对意大利的比赛的第一局的第一个轮次,接发球,李娟占据1号位;第

二、四局的第一个轮次,发球,李娟也是占据4号位;第三局接发球,李娟占据4号位;第五局,李娟的小主攻位置由杨昊担当,李娟改打大主攻,第一轮接发球,二传在5号位,三点攻,主要想让薛明好好发挥拦网优势,主攻换位起到奇兵作用,但最后一局,正是因为感冒后状态不佳的杨昊多次下不了球,中国队的所有出色防守都没有用,陈教练在这局真是失算。

那么,这5局站位说明什么呢?除了第五局之外,中国队的每一局第一轮的4号位站的都是主攻,她要先站3轮前排,因此可以看出陈教练把主要进攻点放在主攻上,而李娟占据4号位的局数最多,并且从比赛的过程看,李娟的后排攻也是最多的,因此,李娟有可能慢慢地被培养成为这支副攻进攻力一般,接应进攻受阻的女排的新的进攻核心。

前三轮李娟排在第一位,所以她的扣球任务最重。此外,李娟在后排的进攻也颇具威胁性。在某种程度上,她承担了新女排进攻核心的角色。

(4)接应二传周苏红

周苏红是女排的新队长。她是中国特色的主要成员。但现在,她已经成为最尴尬的球员,因为她的特点完全被波兰和意大利理解。

周苏红在4号位的那一轮,接发球,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打法,学打4号位强攻;在3号位的那一轮,接发球,周苏红站6号位,二传从她后面插上,4号位是小主攻李娟,2号位是小副攻薛明,这个站位有两种打法,一种是按原来的站位打,一种是打交叉的,即薛明打3号位,周苏红打2号位背飞,这曾经是中国队的法宝。如今,波兰、意大利两队队员都十分清楚这一点(波兰队的主教练曾是意大利队的主教练),定点将球发给周苏红,这样周苏红接完一传再跑动就慢了,因此三点攻变为两点。

周苏红在2号位时也是这样。那一轮,4号位是攻击马蕴文或徐云丽的大副,3号位是攻击李娟的小头目。因此对手不是将球发给大副攻就是发给周苏红,于是,三点还是变成两点,交叉还是很难打起来。

而由于扣4号位不是周苏红的强项,因此二传在这个轮次(即周苏红在4号位的轮次)也尽量往3号位、2号位、6号位后排传,有时候这个轮次还要打夹塞战术,即原站在2号位的大主攻跑3号位去扣半高球。因此,周苏红在前排的3个轮次,只要对方发球发的准,中国队的三点攻几乎都成了两点攻,这可能才是陈忠和教练最为头疼的事情,因此,这种中国特色的打法如今受到欧美强队的威胁,陈忠和教练也不得不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打法,重用像薛明这样的男子打法型的副攻手。

(5)“双自由人”张娴、刘亚男

张娴进国家队其实反映了国人心态上的变化,即开始“唯才是举”了。以前国家队的自由人基本上和主攻手和二传手一样高,他们往往是从练习主攻或二传的年轻球员变成的自由人。而张娴的身高明显比其它选手要矮。这样的选手可能是女排国家队的第一人。

张娴的卡位非常准,常常不费吹灰之力就接住了对方的扣球,最让她郁闷的是,经常是好不容易救起的球,主攻手的调整攻却总是突破不了对方的以逸待劳的三人拦网,最终还是被对方置于死地。

上面说到,周苏红是第一尴尬的队员,而第二尴尬的队员要数刘亚男了,这位世界上最快的近体快球手已经无法再胜任副攻手的位置了,一是新队员身高都比她高,拦网好;二是新二传没有那么快,制约了刘亚男的快;三是周苏红被盯紧了,因而刘亚男的攻击力也大打折扣了。两人本都是中国女排的主要一传手和防守队员,交叉组合进攻的主要参与者,如今她们的组合进攻套路都被“绑架”了,于是乎,刘亚男也紧跟周苏红成为第二尴尬的队员,她有时候替换周苏红打接应位置;有时候替换后排主攻手,与自由人张娴组成豪华的后排振型,陈忠和教练称为“双自由人”战术。

总之,中国女排的变化很大,还处在青黄不接的转型期间,二传需要培养,主攻需要实力,副攻需要速度,接应需要转换职能,自由人和其他队员需要更好的一传,这些都是陈忠和教练所要解决的问题。说实话,在如此动荡的女排局势下,陈忠和教练还能如此冷静地调整阵容,已经很了不起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陈忠和教练只能慢慢培养了,相信2008年,他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中国女排观后感(篇2)

10月24日,电影《中国女排》发布正式“上场”版预告。小编整理了最新《中国女排》电影观后感精选_中国女排电影观看心得感悟,欢迎借鉴参考。

最新《中国女排》电影心得感悟

告诉世界我们这一代自信的力量。

——记中国女排北大清华行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奥运冠军,但唯有中国女排,让人们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大学,却唯有北大清华,在人们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今天,中国女排来到北大清华。独特对独特,骄傲对骄傲,碰撞出的光芒,告诉世界这一代年轻人自信的力量。

自信来自于哪儿?来自深植团队的信任、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勇于奉献、拼搏的顽强精神。

举着“弘扬女排精神,筑梦伟大复兴”标语,在“自强时代自信中国”的背景板前面,一个个有关自信、青春与信仰的精彩答问在中国女排队员与北大、清华学子之间展开。

什么是这一代人理解的团队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大女排教练黄建滨说:“科学与体育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向着一个高峰攀登,一个团队,面对困难,需要拼搏。”

清华学生超算团队成员、计算机系学生王邈跟女排姑娘们分享了他们在美国遭遇机器死机、最终凭借团队协同努力捧回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冠军的经历。对此,女排队员徐云丽深有同感:“我们在场上打到最关键的时候,反而感觉不到压力,而是感受到整个团队都在彼此鼓劲、加油!”

在北大,明明12个女排姑娘,个性鲜明,但在同学们的眼里好似一个人,当被问及最喜欢哪个女排队员时,受访同学的回答是,没有个别,喜欢她们整体,喜欢整体打球打到high的气势。“散成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一个都不能少,这种团队精神也正是女排获胜的法宝,正如队长惠若琪在交流时所说:“我们何其幸运,有一个团队,一起面对一切挑战,也能互相鼓励,战胜一切困难。”

什么是这一代人感悟的困难

“女排夺冠的过程和登山过程非常像,都会碰到很多困难,都要努力去克服。”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北大山鹰社社长赵万荣向中国女排讲述了这个有着27年历史的社团。35次攀登,22座山峰,是他们已完成但不会停止的目标: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他们将攀登珠穆朗玛峰。北大山鹰社社训是: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远,融鹰之神在山巅,和女排精神,同一血脉,张扬的是北大风骨,亦是女排精魂。“任何情况,永不言弃”,展现了当代青年最自信昂扬的姿态。

与女排姑娘同样身着一袭红衣,摇着轮椅的矣晓沅早已是清华园里的小名人。这位只能生活在轮椅上的清华学子凭着自己的坚强与努力拿下了清华本科生的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了同样也曾饱受伤病困扰的女排队长惠若琪:“在荣誉和努力之外,我们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挑战,运动员总会遭遇很多伤痛。您有没有想过选择另一条道路,去追求另外一种轻松些的人生?”“我选择了排球,就是因为它是我最热爱的事业。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热爱之中,就会觉得放弃一切都是值得的。”面庞清秀的惠若琪一脸坚毅,“虽然路途上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当一切过去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没有解决之前叫困难,解决之后叫经历。”

什么是这一代人眼中的奉献

北大教育学院学生、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会长李晓丹动情地谈起和同学们一起作为志愿者到安徽阜阳帮助艾滋病儿童的故事。“这群通过母婴遗传不幸患先天艾滋病的孩子,父母多已过世,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他们非常喜爱排球,不过,他们用来打的这只排球,却是只篮球,没有球网,他们就两个人拉起一根绳子。”李晓丹一边描述着大屏幕上的图片,一边对女排姑娘们说,“我们不仅要用爱心反对歧视,更要思考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切实的反歧视方法。我们几次把孩子们带到北京,为他们打开接触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希望你们有时间也能去阜阳看看这些孩子,一起帮助他们。其实,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这些志愿者,女排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要一直向上。”这个故事感动了女排姑娘,球场上威风八面的扣球手朱婷用手抹掉泪花。

曾经的清华“校草”、校男排主力队员王风潇如今已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西山村晒得黝黑的村第一书记。从小接受排球训练的他也专程赶来向女排姑娘们致敬:“我曾经想把国旗印在胸前,但未能如愿,于是我把她装在心里。现在,我在脱贫攻坚的一线,用自己的努力为内心的这面国旗增光添彩。感谢女排姑娘、中国女排为国家带来的荣誉,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

1981年,中国男排首次冲出亚洲,中国女排第一次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北大学子在燕园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1年3月29日,当时北大篮球队队员,法律系1979级学生张雪与到访北大的郎平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今天,张雪也来到北大,见到今天的女排,想起当年的女排,与郎平同岁的她感慨万千:“女排精神,这么多年来一直激励着大家。女排精神是一种爱国精神,一种拼搏精神,其精髓在于不是得了第一才是胜利,不是赢了比赛才是成功,而是明知艰难而不放弃,明知没有希望却要争取胜利。”

从1984洛杉矶到2004雅典,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第三次站在奥运会世界之巅的女排姑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奋勇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这个80年代开启的精神王国有过挫折和沉寂,却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褪去光芒,反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历久弥新,与日益富强的祖国一样,散发出更自信和耀眼的光芒。

最新《中国女排》观看心得感悟

“女排精神”是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和她那一代的女排队员用一记接一记的重扣打出来的,用一座接一座的奖杯铸起来的。但是不可否认,30多年来,中国女排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也曾遇到低谷,经历失落,但女排姑娘们面对失败与低潮,永不言弃,奋力争先。哪怕是遭遇大赛的失利,面对奖牌的旁落,姑娘们仍旧没有丝毫的懈怠,仍旧用训练场上的汗水与伤痛告诉自己,也告诉国人,希望的启明星仍旧悬挂在前方。这次奥运会之旅同样如此,中国女排开赛之初备受打击与压力,但正是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们走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要想夺冠,都离不开拼搏与奋斗。女排姑娘们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时的风光,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她们在日常训练中所付出的汗水,却是我们看不见的。而她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正是无数个日夜不懈努力和付出的结果。正像郎平所说的,“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里约奥运已经结束,“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却早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我们向女排姑娘们致敬,向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致敬。

最新《中国女排》电影观后感感悟

从2004到2016,整整12年,一个完整的轮回。

姑娘们已经顾不得自己的矜持,她们笑的欢畅,激情相拥,任由心中的情感发泄出来。而场边的郎平指导,也是双手握拳,长出一口气。艰难,比赛打的太艰难了。首局,女排一度落后,但最终反败为胜;第三局,相似的剧本,同样的结局。当29-27的比分呈现在比分牌上时,意味着女排已经占据整场比赛的绝对主动。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战意更盎然的一方,才能在厮杀中压倒对手。

惠若琪强攻打手出界!将最终的大比分定格为3-1,我们赢了,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打入奥运会的决赛。人们或许还依稀记得,总是笑的像个弥勒佛似的陈忠和,在12年前带领女排杀入决赛,并最终摘取金牌时的盛况;或许还依稀记得,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杨昊、王丽娜、周苏红、刘亚男、赵蕊蕊,以及目前坐在央视前,担任解说的冯坤。

当年的主力二传,如今坐在屏幕前,看着后辈们征战沙场,眼里满满都是当年自己的倒影。

这是整整一代人的传承。1994年出生的朱婷,雅典那一年理应小学尚未毕业;老大姐魏秋月,当年也不过只是花季少女;至于年龄最小的龚翔宇,更是只有7岁。或许她们,也曾随着自己的父母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为当年的冠军之队拍红了小手。时至如今,她们纷纷长大,终于轮到自己站到前台,延续女排的荣光。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单枪匹马的中国人是龙;聚合在一起的中国人,就不是那回事了。而在体育赛场上,这一点似乎也在绝大多数的场合都能得到验证。君不见奥运夺金的项目,大多都依靠中国运动员的个人奋斗,相反依靠集体协作的项目,往往无法取得优异的战绩,尤其是象征团队协作精华的三大球项目,总是习惯性的给国人添堵。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女排。

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排承载着中国体育集体项目的灵魂,象征着团队协作的至高结晶。与荷兰队一战,全队12人人人登场,个个拼命。其实论实力,中国女排并不比荷兰队强出太多。因为每一局比分,中国队都只以2分的优势胜出。然而就是这样惊心动魄的较量,方能显现女排精神,方能彰显英雄本色。

坚忍,顽强,拼搏。胜利没有捷径,从小组赛的磕磕绊绊,仅排名小组第四;从鏖战东道主巴西,最终在两万人的嘘声中以3-2淘汰东道主,到今日力擒欧洲豪强荷兰,复仇成功。中国女排在不经意间,挑选了一条最艰难的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巅峰,近在眼前,已经触手可及。

姑娘们高昂着头颅,带着一身骄傲,不断前行。

最新《中国女排》电影观后感心得感悟

“女排精神,洪荒之力!”“中国女排一直是我心中的神!”“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当近10亿中国观众聚焦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当全世界华人瞩目这场意义远超体育竞赛的巅峰对决,一份久违的感动像闪电击中亿万观众,一股雄奇的力量穿越重洋,叩响每个中国人的心扉。

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让人忆起曾经的光辉岁月。35年前的冬日,女排姑娘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咚咚的“铁榔头”,敲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战鼓,提振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这支光荣的队伍不仅是竞技舞台上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励志榜样。“三连冠”“五连冠”,在那个国门刚刚打开、人民呼唤精神力量的时代,中国女排以她们无畏的拼搏精神跨上巅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行”。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让世人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自强意志,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能创造怎样的奇迹。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价值标签。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30多年来,女排姑娘有过成功登顶的荣耀与辉煌,也有过跌入低谷的徘徊和迷茫。但“跌的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正如主教练郎平所言:“中国的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永葆求新求变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这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所在、持久魅力所在、深刻启迪所在,也正是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力追上时代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今天的中国,时代正打开一幅全新的场景,冲顶更需要坚强的意志、精神的伟力。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挑战,面对困难众多的经济新常态,我们依然要发扬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去解决众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去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去应对暮气日长、锐气渐消的挑战,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

“再难的逆境也绝不言弃”,“可以被打败但是绝不会被打倒”,“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中国女排正是凭着这样的执着勇毅去拼搏去奋斗。今天,啃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头,涉过经济转型升级的险滩,都需要发扬女排精神,去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

壮哉,女排精神!加油,中华儿女!

中国女排观后感(篇3)

导读: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简称中国女排,隶属于中国排球队,是近代中国各体育团队中成绩突出的体育团队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中国女排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观后感

在万众瞩目的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排山倒海的加油声响彻小马拉卡纳体育馆,无数面的五星红旗汇成气势恢弘的中国红,郎平率领的中国队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力挽狂澜,战胜劲旅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

“致敬!”“她们配得上所有的赞美”“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从深夜的里约到午间的北京,从电视机前到网络空间,融为一片欢乐的海洋。13亿中国人分享着胜利的荣光,感动于拼搏的精神。从小组赛2负3胜的坎坷磨难,到强敌环伺下的背水一战,女排姑娘们以荡气回肠的逆袭征程,不但为中国代表团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更激荡起无数中国人深埋心底的爱国情怀,奏响了超越自我、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奥运之美,绽放在体育健儿们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高手云集的奥运赛场上,没有“一分一分咬牙顶”的顽强坚持,何来女排冲出“死亡之组”、勇夺冠军的惊喜与奇迹;缺少了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大男孩”孙杨也无从克服困难奋力摘金夺银。从女将钟天使和宫金杰为中国实现自行车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乒乓球队包揽四金傲视群雄,拼搏精神激励着奥运健儿们奋勇向前,不但构成赛场上一道闪亮的风景,也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奥运之力,流淌在爱国主义的朴素情感中。在竞技场上,总有一种力量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激励着运动员全力以赴、争创佳绩,那是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那是为国争光的自豪与幸福。科威特选手阿尔哈德尼勇夺金牌,却因本国奥委会被“禁赛”无法升起国旗潸然泪下;难民代表团无处安放的爱国之情,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可贵。无论何时何地,祖国都是体育健儿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家园。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马术比赛的华天最大的梦想是“让中国的国旗飘扬在里约上空”,举重选手龙清泉夺金感谢祖国:“这股力量是祖国给我的”……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国歌回荡在赛场内外,我们为胜利鼓掌欢呼,更体会到爱国主义的深沉力量。这是凝聚起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这是我们心中澎湃不已的情感暖流。

正如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所说,现在这个社会需要一种精神,不论是球场上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打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不管时代情境如何变化,女排精神永不过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开拓前进的力量之源。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巍然屹立,但我们依然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面临发展征程上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身处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攻坚期,步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阵痛期,面对脱贫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硬仗,我们更加需要以“蛮拼的”劲头迎难而上,用钉钉子的精神勇毅笃行,汇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才能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竞技场上续写中国奇迹,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女排观后感(篇4)

80年代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几经沉浮,郎平作为女排的最突出符号则选择了坎坷的人生之路,留学,为生计打球,直至在西方体育市场上二次崛起。她在中国举国体制与西方市场化体制之间穿梭,执教过中国国家队和美国国家队,既得赞扬,也受争议,她大概是中国女运动员中体育生涯最长,经历最广、维度最多的人。

郎平的成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体育的想象力,她的付出不仅创造了个人传奇,也为中国体育贡献了一份独特的经验。很多人为郎平鼓掌,既是祝贺她率女排夺冠,也是对她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表达一份钦佩。

女排的这次胜利来得可谓正是时候。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面临了一些我们过去不熟悉的困难。来自国际上的政治压力是改革开放以来少见的,国内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冲突,有部分人感到困惑,对不确定性的谈论在增多。

本届奥运会前半程对中国队来说是近20年相对“最沉闷”的一次,不能不说,人们心中积蓄了许多期待,需要一次爆发。

女排21日充满惊险的逆转胜利为中国人创造了这样决堤般的释放。我们这一次的激动和受到的鼓舞几乎可以和30多年前女排第一次夺冠时相比。已经复杂、多元了的中国社会竟然能为了女排如此集合起来,一起呐喊,一起流泪,这也是蛮意外的。

中国社会依然充满了信仰,并且不忘初心。一种与“中国”连在一起的神圣情感仍在我们的社会中流淌。我们绝大多数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但我们的精神并不卑微,我们更个性化了,但对集体与国家荣誉的渴望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潜意识。就在今天,我们的那些美好情感随着女排的胜利哗的一声奔涌而出,那种特殊的幸福感永远不可取代。

中国女排观后感(篇5)

陈忠和现年62岁,在中国女排中的功绩并不输郎平指导,曾经是也是一名排球运动员,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和那些出色的男排比起来,他在队伍中并不算拔尖,所以后来被袁伟民教练调到女排中担任陪练。

在这段时间结识了郎平那一代女排,俩人已经认识了四十年,至今还是好友,陈忠和默默为中国女排付出了十多年。

,中国女排状态跌入谷底,陈忠和毫不犹豫地接手女排成为主教练,无论前面是风还是雨,他都无所畏惧。

“让球**”成为他执教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幸好他和女排姑娘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用夺冠的行动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执教生涯中,陈忠和让女排时隔再次拿到冠军,时隔在奥运会上夺冠,重登世界巅峰,曾经在世界杯中带领女排取得了十一连胜,在执教生涯中的功绩并不输给郎平,可以说俩人各有千秋。

排球生涯中可以说坎坷,婚姻生活也同样坎坷,大家都知道陈忠和二婚娶了自己的弟子李东红,俩人现在很是幸福,却不知他之前的经历有多凄惨。

中国女排观后感(篇6)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深陷所谓的“死亡之组”,同组对手有北京奥运冠亚军巴西队和美国队,可谓是每场都是硬仗,面临小组即遭淘汰的危险。然而,中国女排仍发挥着独有的中国女排精神,虽最终无缘四强,仅位列第五,但还是让国人由衷佩服女排姑娘的拼搏精神。

终于,里约奥运会上,郎平总教练再次执教中国女排。虽然在小组赛中接连输给荷兰、塞尔维亚与美国队。但在半决赛晋级赛中,女排姑娘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情况下,艰难拿下东道主也是夺冠热门巴西队,那一天,中国姑娘哭了,巴西姑娘也哭了,中国人民都哭了。

如果说战胜卫冕冠军有一点运气使然,那么3:1击败荷兰则是最好的“复仇”。四局比分分别为27:25、23:25、29:27、25:23,中国女排时隔12年之后再次杀进奥运决赛。

在今天与塞尔维亚的比赛中,3-1胜塞尔维亚女排,摘得金牌,四局比分分别为19-25、25-17、25-22、25-23。时隔12年再度折桂,女排姑娘用她们出色的表现诠释着永不过时的“女排精神”。

郎平说:“我们一直在等待,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我觉得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女排姑娘秉承中国女排精神,一路连克强敌,最终站在里约奥运会的领奖台上。

中国女排一直以来都是国人的骄傲,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能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动力;都能在这种精神中汲取更多砥砺前行的正能量,都能于这种精神的共振中找到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女排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