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近代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18

最新近代史读后感。

书中的知识如黄金般宝贵,每读一本书我们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每读一本书我们会有自己的体会。 记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我们随时回顾以往的学习历程。请阅读以下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近代史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随时关注最新资讯!

近代史读后感 篇1

有的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着;有的人轰轰烈烈,干惊天大事;有的人只身来到他乡,付出着、奋斗着;有的人,为爱,守候着、等待着……

而约翰拉贝,就是这样的人。

影片《拉贝日记》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画面很有真实性,真实得让人感觉在看纪录片一样。而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也很感人,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约翰拉贝,是一个德国人,是德国纳粹党。27年前,携妻子朵拉来到南京,并生活至今。他是西门子公司中国南京分厂的总经理,他以他的正直、勤劳、热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奋斗着、奉献着,他心里想的,脑袋里装的,都是南京的子民们。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的轰炸机马上驶向了南京。在日本的轰炸机轰炸西门子工厂的时候,在拉贝看见有许多中国人遭殃的时候,他马上拿出了德国国旗,并让所有人都躲在旗子下面,免遭一难。因为日本与德国是盟友,日军看见德国国旗,便不会再攻击。就这样,拉贝第一次拯救了南京的子民们。而后,杀戮却越来越多,西门子总公司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决定骗拉贝回国并关掉南京分厂。知道实情后的拉贝十分难过,在回国与留下来帮助南京人民两个抉择中苦苦挣扎。在同意做安全区组委会主席后,拉贝决定留下来,但是他不愿意妻子朵拉卷入这场战争,于是骗妻子上船回国。

“你不陪我回去了吗?那你小心点。”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湿了眼眶,他们夫妻情深,却不得不被残酷的现实分开。然而,更残酷的却在后头,日军炸了朵拉所在的船,拉贝看着在海面上燃烧着的船,大声呼喊着,却没有任何回应,他的世界塌陷了……

拉贝仍然坚持着,因为他还要帮助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他工作、奋斗、计划,尽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区物资短缺时,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

拉贝,让我很感动,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民族的英雄!我为他保护文明国家的子民而感动落泪;我为他的坚强与痴心而感动落泪。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残暴行为;他保护中国人,尽管日德是盟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国人的爱。

因为他心中有爱,所以盼来了妻子朵拉重回他的怀抱、盼来了战斗的胜利、盼来了中国人民的笑脸。他深深赢得了中国人民对他的信任与感激。

爱,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爱,不分国界,只要心中有爱!

近代史读后感 篇2

平凡中见真实

——读《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后感

读过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一下子改变了对历史故事枯燥无味的印象。这本书通过小故事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官场,包括做官之道、生存之道、民间勾心斗角、人民反抗和人民智慧勇气。因为都是以一个一个小故事来呈现,加上笔者写的幽默诙谐而又讽刺,所以读起来很有趣,读过一章就忍不住往下读。

书中没有太多让人熟知的大人物,都是一些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品质反映出当时时代的风气,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平凡的才最真实。当时的境况就是**同流合污,搜刮百姓是他们的利益所在。而百姓就成了冤大头,只能忍气吞声,如果告状的话风险极大,甚至可能被加上造反的名。

所以我认为一个王朝的垮台不仅仅是暴君失去权力的原因。实际上,在权力方面,皇帝处于优势,官僚处于劣势。但在信息方面,**处于绝对优势。比如说某一个地方有天灾民不聊生或者是地方官压榨百姓,往往到了上朝到了皇帝耳朵里就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最可怕的是官僚们封锁和歪曲了真实的信息。自下而上没有真理。此外,制约和监督机制也不完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所以说如何依靠有力有效的法律完善制约监督机制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或许可以说是让我觉得有遗憾的地方。首先,我想一本书对读者都是开放的。在读过吴思的这本书后,一方面,也许老百姓会更深刻的认识腐败、**可能从中吸取教训、决策者看了能更周详的考虑防微杜渐治标也治本;但是另一方面,老百姓更多的是谴责甚至产生消极想法、腐败者也许会现学现用更好的利用潜规则为自己谋利。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更注重一种历史现实,却弱化了情感现实。也就是说,我只看到所谓的潜规则对**的支配,他们对潜规则的真实态度和感受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比如他们对有切身利害的事和对与己无关但是性质相同事态度是否有区别?

书中对于正面印象研究不深,而这些问题我觉得有助于丰富和加深我们队个人道德和“潜规则”既妥协又冲突的复杂关系的认识,也会正面价值反面价值达到平衡。

无论是明代的官场,还是当代共产党的暗潮,最平凡的才是最真实的。不管是笔者、当权者或是旁观者,一个“真”字,足矣。回到最平凡的自己,心满意足,好如水,那么世界是和平的。

近代史读后感 篇3

可是北洋海军为什么会败呢?再看软件实力上,刚遭遇北洋海军管带们慌乱有点过头,而作为队长的丁汝昌却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而在作战队形上又争执不下,最终确定用欧洲早已不用的传统“一”形队列,而日本海军则用了新兴的专门克制住“一”字形战列的斜排三列的冲击型战列,再加上日本军舰轻快地优势,战争刚开始北洋海军的队形就被冲散,并被分割打击。而邓世昌提出的“人”字形队列正好可以防范这种局面的提议未被采用。

这样战术上已经处于被动了。指挥上,战争伊始,旗舰的旗台被打断,只会中断各舰各自为战,良莠不齐,有的将领畏首畏尾,甚至出现了把己方舰船撞沉的悲剧。而且,士气低落。作为总司令,丁汝昌把自己关在指挥室里,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全军士气。

唉!现在很难有过去对历史的激情,只有历史怀疑的内容才能激发一点兴趣!

近代史读后感 篇4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以及这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的起伏沉浮。在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清末中国社会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清朝内部的腐败和统治能力的削弱,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的困苦,而外国列强的入侵也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描述,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近代史的苦难与艰辛,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所经历的种种抗争与付出。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者还对近代中国各个重大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解读,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慈禧太后、孙中山、毛泽东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在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他们各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中国的兴衰荣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影响,我更加感受到了他们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近代史》不仅帮我了解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从饱受战乱的时期到建立起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的变化之大令人感慨万分。通过对书中各种社会变革和政治经济发展的描述,我明白了中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而是几代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国家的发展和变革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和奉献,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的生活,努力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编认为,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当下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荣辱得失,也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愿中国加油,愿中华民族再次崛起!

近代史读后感 篇5

观《回望梁启超》有感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院 13***)

今天看了凤凰卫视系列节目《凤凰大视野》中的《回望梁启超》,我对中国近代史以及这位对近代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伟人有了更深刻详细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很多感触。

梁启超从戊戌变法运动开始,踏上了中国的政治思想舞台,一生经历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学者,他积极参与政治实践,书写了一个历史传奇。如果我们对梁启超先生有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他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深深钦佩的。

五集的纪录,梁启超先生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有的洞察时局的眼光和从善如流的品质。

梁启超先生十三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可以说是天才式的人物。他小时候虽然学过圣贤书,但在广东长大,有着世界眼光。所以当他遇到曾经到过英国人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香港和上海的康有为时,他用“冷水浇背,当头棒喝”来形容自己很一次听到康有为高谈阔论时的感受,从那以后,梁启超就放弃了科举仕途,开始从师康有为。

仅管当时康有为仅是一个秀才,秀才先生,举人弟子,世所罕见。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梁启超先生洞察时局的眼光和从善如流的优秀品质。日俄战争爆发后,他预见到日本的胜利,看到胜利的背后是优良的宪政制度,并积极宣传宪法。

梁启超不像他的主人康有为,他有一个想法:一个人应该像知己一样死去,一辈子忠于皇帝和爱国者。他热情、直接、善良、诚实,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后来的美国之行改变了他对革命的看法,“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民众之低素,搞起革命来,一定是多年大乱,而收拾动乱的人,一定是有极大的本领和权术和独裁者,到底还是专制。”五大臣出国考察被炸,他批评革命派:

“中国民智未开,鼓动革命,只能杀人盈野。”袁世凯当国,梁启超先生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历数民国以来的乱正,揭露袁世凯的称帝目的,掀起反袁护国运动的大旗。梁启超先生在一次又一次拯救中华民族的努力后,率先意识到民族运动中最重要的不是精英政治,而是民族运动和民族发展教育。只有人民有现代人格,国家才有现代政治的基础。

三四十年间,每个时代的关键他都能抓住,梁启超先生洞察时局的眼光使他能看形势,从善如流的学习品质能让他永远都处于时代的前锋。我想也正是他这种眼光和品质才决定了梁启超先生未来的路。

梁启超先生的眼光来自他对时事的悉心观察和苦思。这些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善始善中的行动,都是他对国家、对国家、对历史的责任感和英雄主义的外在表现,而这些都是他变化无常的表现。晚近以来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中,无一不见他的身影。从百日维新到办《时务报》,从与革命派论战到两次推翻复辟的帝制,从支持参加一战到巴黎和会,从五四运动到支持西医,他用一支抵得过千军的笔,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铸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

梁启超先生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同等素质的学者。

梁启超先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一生著作甚丰,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史学、哲学、新闻学、佛学、语言学等等领域。晚年远离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人说梁先生见识宽广,笔端常带感情,文字的鼓惑力很强。

而且他还是另外三位位国学大师的引路人。梁启超先生的言行对当时的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早年在清华读书。晚年,他还记得梁先生的演讲经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宽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这就是梁启超先生,先生的讲演,到了紧张处便成了表演,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梁启超晚年大病之时,还总是彻夜著书,真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书生风度。

梁启超先生一生在政治实践中辛勤耕耘,生活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必然会分散他生活中的大部分精力,但这不能成为他放弃学业的理由和借口,这可能是梁启超先生一贯坚持的学习态度!身处乱世,能够享受读书治学这宽闲的时光,真是难得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这么好的时光啊!读书不仅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种提升,更是一种享受。

梁启超先生想退出政界,几度重返学术界,可见他对学习的态度。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梁启超先的卓越的学识不仅是他大志的体现,更是他做事的指导。他将自己所学尽展现在对时事的评论之上,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至今者脍炙人口的雄文,才有了死后“才大如海”的美誉。

梁启超先生不仅是死书的读者,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我还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给他最疼爱的学生徐志摩的信。徐志摩想在那个时候不那么开放的时代嫁给陆小曼。他们都是第二次婚姻。梁先生便写信劝他:“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

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邓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

……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梁启超先生又说: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

……若沈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以,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

可无惧耶!”这段话一直为我所深深喜欢,反得去读以至背诵如流。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先生对生命的态度,即生命中没有完美的宇宙。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以不求完美为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像父亲一样,从严厉到安慰不等。第三,梁启超先生虽然在思想上和他的主人不同,但他仍然是他们婚礼的见证人。婚礼上梁神情严肃,披头就是一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学问方面没有成就”。

接着,他板起脸声色俱厉地教训道:“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徐志摩面露惭愧,连忙求师傅不要再说了。

事后,梁启超先生在与儿子谈起这件事时说:“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另外还有很多事情能体现梁启超先生的情怀。

比如梁启超先生不拘泥于娃娃新,写信给挚友林长民的女生林徽因,今她自由在他的儿子梁思成和徐志摩这前选择婚姻;他给自己的最小的儿子起小名为“老baby”,后来汉化为“老白鼻”;梁启超先生推荐陈寅恪入国学堂时对校长说“我也是著作等身了,却不如陈先生数百字有价值”,可见其书生气魄。

、艰苦探索。其中梁启超先生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人物。从梁启超先生的精神和事迹来看,我们不难探究中国人的高尚情操。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加速了清代乃至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这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顶峰。地主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开展 “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是近代中古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运动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通过学习民主和科学来走思想救国的道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倒军阀、“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应弘扬梁启超先生等仁人志士地这种现代化的人格,谨记梁启超先生的“无负今天”的教导,努力学习,大胆尝试,真诚奉献,在继承他们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近代史读后感 篇6

班级:营销13-1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又是何原因让日本能够让日本崛起为一个大国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不会忘记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但面对历史,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一个弹丸小国的崛起,必然有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经历了200多年闭关锁国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的胁迫之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乎意料的是,他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西方强国的历史机遇。最终使之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亚洲第一个殖民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现代日本仍然是第一经济大国。

横须贺位于日本近代史的发源地东京湾的入口处。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以武力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但他受到了日本人的敬仰。此时的日本虽然渡过了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的时光,但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

在长崎,唯一的窗口,与中国和荷兰这两个当时最繁荣和最强大的国家进行贸易。十七世纪的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多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学者曾用荷兰语研究欧洲现代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新兴学科。

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鸦片战争中,清帝国遭遇英国军舰攻击,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一个新的信号。让日本深切感受到西方列强的强大危机感,这让他们更加坚信,必须打开大门迎接新世界的到来。

佩里离开日本时,两名日本青年冒着生命危险跑向美国黑船。他们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佩里。他说,如果每个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在未来将和美国一样强大。14年后,一个叫涩谷荣一的年轻人有机会去欧洲。

1867年,涩谷跟随日本代表团前往法国参加世博会。新的工业产品、取代手工作坊的机器设备和西方工业化程度震惊了涩谷。他最终决定留下来考察欧洲国家的工业发展和经济体系。

对于深受四书五经影响的涩谷荣一,以及当时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人来说,他对商人有很大的偏见。在访问比利时的过程中,比利时过王的话开始改变了他原来的想法。1868年,涩谷带着一个新的想法回到日本。此时,日本与他离开时大不相同。国内发病率有显著变化。随着国内冲突的加剧,武士们推翻了幕府的统治,以恢复帝国政复的名义建立了新政复。

明治天皇从新回到了国家权力的中心。新政府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美国黑船打开日本大门后,迫使日本签署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英法等西方列强蜂拥而至,纷纷效仿,开始在岛国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日本很快成为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供应商。黄金外流,经济萧条,民怨四起。为了救亡图存实现富强,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开启变革图强的总纲领。

从此日本进入了被称作明治维新的时代。1871年,一个近100人的代表团去了欧洲和美国。明治政府提供了2%的财政收入来支持这项任务。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

在访问欧美各国的过程中写下了近百卷的实录,使节团在访问德国时,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俾斯麦的强权政治也被日本人所吸收。国家主导产业发展,在短时间内使所有产业西化。虽然效率很高,但能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回国后,大久保利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施生产经营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进各国先进技术和人才,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回国后的涩泽荣一仕途一帆风顺,身为大藏少辅的涩泽荣一弃官从商更是开启了一代风气之先,让大家认识到经商也是很有地位的。他还创办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开始了传奇般的创业生涯,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号召公众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并建立起一条西化的街道,模仿欧美市场。

为了实现富国强军、工业生产繁荣、国家文明三大改革目标,改革中的全盘主义和过激行为使日本传统文化面临崩溃,造成了现代文明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改革带来的不公平加剧了社会矛盾。不久大久保利通就被人刺杀,随之改革也被中止,作为大久保利通一直以来的得力助手伊藤博文继任了他的位置。思想宏伟,性格开放的伊藤博文面对矛盾开始了新的变革,努力实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再采用完全西化的方针。

在伊藤博文恢复相扑运动等传统文化的同时,军国主义思想也被召回和强化了。极端西化的方法被慢慢遏制,解决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西风东进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一场大规模持久的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各阶层展开。

迫使新政府制定宪法,日本的第一步宪法产生,但宪法中确立了天皇绝对权力的条文,也为军国主义的崛起奠定了一定基础。在保留资本主义性质的前提下,由国家干预经济统制主义经济模式。使日本以超出常规的速度腾飞起来。

1910年,95%以上的男子和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日本的经济与西方各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与西方各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迅速赶超西方各国,日本一直在寻找一种捷径。明治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军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日本开始加入到武力掠夺的行列。当明治维新带来国力增长时,日本军国主义也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1890年以前日本是以改革促发张,之后是通过战争促发展。

通过战争,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赔款,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是其财政收入的四倍多。赔款数额的一半以上都用来扩充海陆军军队,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愈发膨胀,发展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地步。在接下来半个世纪日本一直在扩张势力,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入侵中国东北,进而侵占整个中国。

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下,日本被迫投降。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的成果化为灰烬,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民生凋敝的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对于日本经济的再一次腾飞人们给出了个各种各样的解释。

但人们无法忽略的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明治维新以来留下的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人才还有学习西方的一些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物质虽然倒塌,但日本的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这是日本战后尽快崛起的一个基础。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终结,但无论怎样终结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安全的福祉。“让历史照亮未来”,回望日本明治维新及现代化的成功,总结其经验,吸取有益的启示。近代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开始走入歧途,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穷兵黩武而招致灭顶之灾的过程和惨重后果,总结其沉重的教训,是为了东亚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

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正确把握未来,而如果歪曲或否认历史,必将误导未来。战后日本68 年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和平发展才是图强的正道。以战后民主改革为起点,才使日本如“火中凤凰再生”一样,重新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以改革促发展,则能真发展; 以战争促发展,则发展终将失败。“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我们期望和相信聪慧勤奋的日本人民也能总结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决不允许日本重蹈历史覆辙,为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近代史读后感 篇7

我很高兴能有机会阅读《重读近代史》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对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理解,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和详尽。作者对近代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拓展了我的历史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很生动和引人入胜。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分析,将那段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重大事件等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描述的场景和人物所感动,深深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悲壮。这种深刻的感受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珍视历史,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对近代史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近代史的发展会呈现出这样的轨迹,为什么某些事件会发生,某些人会成为历史的英雄。我开始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历史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和警示。这些思考让我对历史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小编认为,阅读《重读近代史》这本书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种认识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历史是一面照妖镜,只有真正认识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我能继续深入研究历史,不断拓展自己的历史视野,让历史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近代史读后感 篇8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能够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简便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样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带给自我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近代史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