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近代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26

近代史读后感收藏8篇。

我们需要耐心地阅读作品,这样会产生更多的感触。读后感是将阅读体验转化为思考和感悟的形式,这篇文章是我们用心制作的“近代史读后感”,希望您会喜欢,我们感谢您的阅读和收藏,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圈!

近代史读后感【篇1】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自然少不了与其他各国的外交活动,而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则由来已久。

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是由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因素决定的。首先,由于中国自身的地理条件,中国北部有蒙古高原,西部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南部有广阔的海洋。这些天然的屏障将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使其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世界”,很容易让古代中国人产生一种不正确的文化观即,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从经济因素看,即生产方式角度,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再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从而产生了“天朝上国”思想。中国的这种对外表现是,当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对外关系时,中国不能一视同仁。在中国统治者看来,只有当其他国家以附庸国或大臣国的身份出现,并定期向中国进贡时,才能与中国这个中国的上王国建立关系。否则,一切都是免费的。

蒋廷黻先生的著作中提到,乾隆年间英国使团访华时,因拒绝向乾隆皇帝鞠躬而遭到中国拒绝。还有中国主动出访其他国家的外交形式。这一形式主要是由代表团携带大量珍稀首饰出访各国,奇珠要目的是提升国家威信。

比较有名的案例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体现了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外交模式。

当时之所以建立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朝贡外交,是因为封建王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确实走在世界前列,具有开展朝贡外交的实力。那时的西方国家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中,神权的统治让当时的西方诸国发展较为缓慢,无法与物产丰富的中国相抗衡。但是当鸦片战争的炮火回荡在中国大地上时,这个沉醉的国家刚刚苏醒了一点,中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的朝贡外交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是 “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的一个过程。对外谈判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贫弱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屈辱地位,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活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英法联军轻易占领北京,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沉重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终于击碎了晚清统治者的天朝梦幻。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外交。从1861年始,晚清中国开始实施条约外交,所谓条约外交就是指晚清政府在中西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方式,它它以履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手段,目的是求得与列强的和解与平等,保全和局,以便开展自强运动,从而维护晚清摇摇欲坠的统治;同时,晚清统治者还希望借助条约来限制列强条约之外无止境的索求,维护中国尚未丢失的权益。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

随后,中美之间签订了《望厦条约》,中法之间签订了《黄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又强迫中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接着,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可以说,晚清中国是在各种条约交织的网下存在的,一张黑色的密网笼罩着它半个多世纪,。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呈现出五个特点:对外态度上,中国轻视西方列强,对西方列强深恶痛绝;对外谈判过程中,多数未能摆脱最初争端的最终结果:

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中国近代外交的五大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上层统治阶级昏庸无能,致使富有远见卓识之精英人士无法施展拯救衰落国势之抱负;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更趋衰落,极大地限制了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国远不能适应近代化发展诸多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文化上,为历代帝王及其御用官吏所改造的儒家文化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保守落后、因循守旧的气息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制约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的思想障碍;官僚行政系统的设置臃肿庞杂,其官吏大都人浮于事,缺乏锐意进取的改革或创新精神,外交近代化的步伐势必相当缓慢;怀旧意识与文明古国的思想包袱,在学习并借鉴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承受着异常强大的阻力。

朝贡外交向条约外交的转变,充分反映了中国近代的衰落,世界中心也由东向西转变。康熙和乾隆都是中国政治家勤政的典范。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机器对文化的变革影响,也无法预测人们的时间、效率、效率、成本、价值、市场等观念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历史后果。所以,康乾盛世的逍遥太平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后人无限深情追念的记忆。

一个国家的外交形式深深体现了这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按此来说的话,近代中国的条约外交产生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近代史读后感【篇2】

可是北洋海军为什么会败呢?再看软件实力上,刚遭遇北洋海军管带们慌乱有点过头,而作为队长的丁汝昌却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而在作战队形上又争执不下,最终确定用欧洲早已不用的传统“一”形队列,而日本海军则用了新兴的专门克制住“一”字形战列的斜排三列的冲击型战列,再加上日本军舰轻快地优势,战争刚开始北洋海军的队形就被冲散,并被分割打击。而邓世昌提出的“人”字形队列正好可以防范这种局面的提议未被采用。

这样战术上已经处于被动了。指挥上,战争伊始,旗舰的旗台被打断,只会中断各舰各自为战,良莠不齐,有的将领畏首畏尾,甚至出现了把己方舰船撞沉的悲剧。而且,士气低落。作为总司令,丁汝昌把自己关在指挥室里,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全军士气。

唉!现在很难有过去对历史的激情,只有历史怀疑的内容才能激发一点兴趣!

近代史读后感【篇3】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以鸦片战争为标志的近代史。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是一部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富强之路而探索的历史。这段历史主要有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本侵华,都得到了证实:

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小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了数百项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在西方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特别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者扩展到中国大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不挠的华裔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有的来自社会底层,有的来自清**内部,有的有组织,有的自发。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和爱国官兵的抵抗,人民群众从未放弃过斗争。帝国主义侵略那里时,在那里遭到抵抗。特别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的反英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反外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农**动,对帝国主义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性。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五四爱国运动于1919年爆发,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在中国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运动、新阶级的代表、地方领导人和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作为中国的合法**,清**在大灾难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由弈欣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长官领导。虽然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中有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资产阶级改革家,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改革家创造了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改革派通过办报杂志、建立社会和与顽固派争论来传播他们的思想。他们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虽然不到一百天就失败了,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强国的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史已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中国将屹立在21世纪世界强国之林。

近代史读后感【篇4】

中国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引会,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生存、发展了几千年,经过隋唐经济鼎盛时期,以及各朝代的零星的光芒,我们陈旧的生产工具,与世隔绝的信息流通,使我们被世界先进抛弃却不自知。当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海上掠夺的时候,中国刚进入清朝;当荷兰崛起发展贸易的时候,中国当时的皇上坐在龙椅上等待接见蛮夷人使;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生产工具是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混合的自然经济,一点工业的影子都不能见到。自信的中国仍然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国家。直到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外国侵略者进行了经济侵略,也带来了文化和宗教侵略。

这时,才有一批知识分子觉悟到我们发展落后的情况。如何发愤图强救中国呢?这一时期也是封建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转变的转折点。

观看过大国崛起的视频。我真的觉得欧洲大陆正在探索世界,建立殖民地,发展贸易。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制度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列强的兴衰加速了世界的发展,而当时的中国确实很落后。

近日粗粗阅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此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国内汉奸英勇战斗,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开始在中国得到弘扬和赞扬。

农民站起来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农民斗争打了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宗教迷信虽然是他们的一大弱点,但在当时却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他们坚决不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禁烟,与清政府的外在奴性形成鲜明对比。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不仅是反对封建势力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致命的打击,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它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更替。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热情赞扬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也鞭挞了被困在中华民族水火之中的丑恶人民。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的笔墨不多,笔锋上尖锐的爱与恨,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诲。

三次革命高潮惨败,中国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得到工人阶级的大力支持。学生罢工、商人罢工、工人罢工和革命胜利了

利。红四运动后,中国近代史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袖。

从那以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革命才能成功,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得救!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党的领导。

现在我们已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们在世界信息交流的大环境中发展经济,开始增长。而这段历史对我们走出封建主义只有重大的意义。历史证明,脱离封建社会的出路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革命。

胡绳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3-1

近代史读后感【篇5】

读书笔记

——读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之读后感

每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有时代的使命,这是通过他的作品来实现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冷静下来,好好享受。

徐中约是华裔美国历史学者,毕业于燕京大学,上世纪50年代前往美国,师从费正清大师,但却与费大师在观念上大相径庭,以费正清为首的美国汉学界认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源流在西方帝国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对中国形成冲击,这是一个挑战,对于中国是好的。这是名副其实的西方中心论。徐中约认为,中国近代史不应该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待,而应该从中国的内在原因来看待

众所周知,写历史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辨别真伪。写个一部气势宏伟的通史巨著更是绝非微观历史,小历史可比。要写出这样一部通史,在费正清的绝对权威下,思想并不是主流,并不容易。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然而,历史总是大浪淘沙,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必读教科书,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这本书内容丰富,内容全面,客观独特,但并不极端。这是对课堂局限性的一个很好的补充。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充分了解中国是如何从康乾盛世,到列强入侵,再到世界强国的。

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以清朝入关为始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这样的做法虽然是略显冗长,但是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更为深刻,更能知道前因后果。对西方冲击的研究必须要先对这个冲击承担者清朝机构制度进行研究。中国是如何被侵略的,它是如何一步步被削弱的,它是如何因为外不得力量而经历变革和变化的。

最主要的是与世界史从1500年开始可以接轨,以此能有个比较。拥有四千多年的中国一直处在世界的东方,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动对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影响,一方面是源于中国人古往今来所传承的独立之人格,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的限制,外部进不来我们出不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教士、探险家等纷纷来华,打开了长期以来与世隔绝的局面,开辟了东西方的直接联系。

因此,变个时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现实的统治者在变革,制度在变革,思想在变革,敌人在变革等等。当时,有远见的人们正在寻找一条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体面生存的道路,以推动中国向前发展。从鸦片战争前对西方的排斥到1861-1895年的自强运动,到1898-1912年的政治变革和革命,再到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最后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政权。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建立了一个概念框架。与政治变化同时进行的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根本转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自强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和企业开始发展,而外国人则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条约口岸开办制造业、航运业、银行业和贸易商号。

这种延续了近一个世济的分号特征,是中国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

总体说来,这部书描述了中华民族近四百年的痛苦挣扎到剥茧而出的过程,讲述了平民大众如何度过那个悲欢离合的时代,表达了一位旅美历史学家以中国人的身份对于中国的深深情愫。

中国现在犹如一只涅盘中翱翔而起的凤凰,转世重生。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那里躺着一个酣睡的巨人。

让他睡着吧。 因为他若是醒来,将会改变世界。”中国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美国是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身,中西的交织,使两国将在未来将极大的制约整个世界。

近代史读后感【篇6】

毛班上的两段录像虽然不长,但真正代表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中国大局,也代表了我们伟大领导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努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三元里人民英勇抵抗英国侵略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它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心投降、敢于战斗的英雄精神。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国藩、李鸿章为挽救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他们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我民族的复兴展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其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运动。虽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困境,但它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了中国主名人士的觉醒。

于是,1912年,孙中山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他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直接原因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运动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荣誉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驻军誓要抵抗。事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给全国通了电,号召全体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长城。9月23日,国共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爱国人士也积极参与到抗日洪灾中来。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一道,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抗日战争。华侨华人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同命运。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在祖国生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进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团结奋斗,成为全国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人以最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流血的模范行动,拥护救国希望,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队。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建立和平国家的迫切愿望,在重庆与国民党统治集团进行了和平谈判,力图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虚假的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准备内战。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军民英勇保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最后,中国人民的奋斗实现了民族的复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彻底胜利和人民真正的主人翁意识。学习现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知道现在过上安定的生活有多难。它使我们满怀激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近代史读后感【篇7】

《江姐》:“你参加革命为的是什么?”

——电视剧《江姐》观后感

电视剧中江姐誓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感染着全国亿万观众,60年前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先辈在狱中留有“八条”,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人们反思,警醒亿万炎黄子孙千万不要忘记过去血的教训,尤其是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

电视剧《江姐》以一个普通共产党江姐的成长过程为背景,揭示了临近新中国的诞生,在白色恐怖下的重庆党的地下工作者们的百态人生。通过电视剧的深入演化,人们可以看到在社会中,在共产党内各样思想的真实体现,在烈火中的锻炼和大浪淘沙过程中,革命在反复的向人们提示:“你参加革命为的是什么?

”是真金,总是要在千锤百炼中释放她卓越的光芒……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杜孝文的背叛,江姐不幸在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国民党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找到“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解放前的重庆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斗争的残酷现实考验着每一个地下共产党员。许多共产党人在权威和正义上不屈不挠,英勇战斗,宁死不屈。但是,有些人,特别是有投机心理的人,在烈火和鲜血的考验下,叛逃或背叛了革命事业,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杀害了数百万中国人民的孩子,成为党和人民永远的罪人。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秘密监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惨案。大屠杀惨案的幸存者罗广斌等同志向党组织转交上了长达几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

“狱中意见”是《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内容共八条,因此称为“狱中八条”。这是狱中革命党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预见国民党疯狂屠杀并向党做的最后一次报告。“狱中八条”是他们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披沥赤诚的心声,是革命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

“狱中八条”主要内容: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6、 要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爱情和生活作风。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透过电视剧《江姐》的播出,重温60多年前血水中传出的“狱中八条”,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做的。在白色恐怖时期,对革命者的考验是生死诱关、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革命烈士的鲜血绝不能白流”。

在和平与市场经济时代,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权力和欲望。意志薄弱者过不了这些关,在生死考验面前叛徒要显露原形,身处花花世界腐败分子要打败仗。我们每个人不妨扪心自问,“你参加革命为的是什么?

”近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反腐风暴一刻都没有停息。仅2009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就接待信访14万余人次,立案12万余件,处法违法违纪人员116626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4.4亿余元。

从这些数字来看,一方面说明我们党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电视剧《江姐》的播出,我们从普通共产党员江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答案,那就是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守党的奋斗方向。

如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各级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牢记革命先烈的嘱托,明确自己的革命目标和内容,为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做出不懈的能力和贡献!

近代史读后感【篇8】

上周四,在近代史上,华老师带领两个班,观看了八年抗战中两场不为人知的实战,一场是松山血战,一场是八女投河自尽。

我常常想知道,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下,是否有一位我们常常怀念却又常常想说再见的烈士。如果他们的鲜血没有渗入地下并且也不会凝固,我们这块土地上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我们的也包括我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都会在这条血河里激起汹涌的浪花。

松山战役是滇西抗日战争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战役。远征军先后投入步兵团8个,炮兵团2个,工兵营1个,联军及其空军地勤人员4万余人。经过十次大的战争和一百多次小的战争。全歼守敌三千余兵。

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有的连队仅剩两人。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英烈们的鲜血。松山战役是典型的山地丛林攻坚战。它消除了日军在滇缅公路上设置的最大障碍。

为夺取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女投河记》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女团八名女兵的故事。为了减少大部队的损失,她们勇敢地承担了掩护任务。前面是凶猛的敌人,后面是湍急的乌顺河。她们8个人都不熟悉水性,生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她们坚决拒绝营救大军,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她们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地走向河中心。这些个13到25岁不等的八个介乎于女孩与女人之间的战士们在勇往直前中走向人生最辉煌的终点。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11年中国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战役,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一名积极加入党组织的新青年,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不要忘记国耻,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用知识的命运振兴中华!

"近代史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