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31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1】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明白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明白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忙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明白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样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供给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可是人们能够进行不一样的想象。例如我们能够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能够进行不一样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可是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所以,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仅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理解这一观点该怎样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样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明白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经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可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本事,能超越因果,有本事为自我的行为负责。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2】

本人曾阅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说是读后感,也可说是笔记,现供你参考: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于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等同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本人阅读的就是第二版单行本(译本)。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同外,整体内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非常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了绝对必然性。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而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客观实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认为:“绝对命令只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故此,这里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人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超脱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概念来指导行为,即服从自已的原则,那么这种道德规律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之上,充满着矛盾,这种先验性哲学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认识。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3】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仅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我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我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我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我。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之后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此刻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礼貌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我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我,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4】

《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着。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着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那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一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午时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午时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十分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一天散步的情景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头,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所以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并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着。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确定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着作。三部着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经过康德之桥。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一样外,整体资料是一致相同的,能够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资料。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十分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本事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可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了绝对必然性。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并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客观实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认为:“绝对命令仅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故此,那里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当个人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超脱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概念来指导行为,即服从自已的原则,那么这种道德规律就具有必须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之上,充满着矛盾,这种先验性哲学可是是一种虚幻的认识。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5】

康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哲学家呢?有人说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全部都汇聚到他这里,康德之后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所以康德就像一个蓄水池,而且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蓄水池。哲学家真正来说,只和理性打交道,可是理性又不像感性和知性,后两者是和我们的经验混合在一起的,而理性是纯粹先天的。所以,康德之前的哲学家,总是把理性也和感性与知性看成相同的,所以就得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真理”。所以,康德开辟了德国古典哲学,他把以前的那种通过经验而得出的谬误理念称之为独断论和怀疑论,而他自己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批判。所谓批判,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意义,而是指通过概念的演绎和推理来指出理性在超验方面的使用,或者说是给理性限定范围,以达到规范理性的能力。康德在文中一再强调这部著作的主要用途是消极的,因为理性是不能通过外在的经验来证明的,理性的发展总是很张扬,而且理性也是科学发展的唯一动力,是人区别于物的唯一特征,那么康德就“人为自然立法”提出了人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墓志铭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两个极端——宇宙的唯一主宰与心中的自我统觉,它们都是先验的东西,我们无法去规定它们,但正是这两个极端的拉扯,促使了人不断的去追求,去满足,才有了人类不断发展的文明。

这部著作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言、先验要素论、先验方法论。在导言中,康德将我们的知识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经验性知识,另一种是纯粹知识。经验性的知识是一种偶然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经验来论证。而纯粹知识是先天的,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知识,例如,凡事必有原因,等等。这种先天的纯粹知识并不是完全与经验性知识分离,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在发挥作用,那么康德就想把这种知识从经验中剥离出来,然后规定这种知识的使用。接着,康德就把我们的知识,也就是各种命题,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分析的,一种是综合的,而经验性的知识全部都是综合的,经验性的知识不用分析,因为经验直观已经把对象直接给与我了,但是纯粹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分析的,一种是综合的,如何是分析的还好,它的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如果是综合的就麻烦了,它的知识完全是先验的,去哪给这个命题提供这个谓词所代表的东西呢?而且主词与谓词是如何综合的呢?康德分别列举了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中这些先天综合的命题。所以,康德就希望建立一门先验——哲学,那么在这种哲学里,不是和经验性的东西打交道,而是和那些范畴和概念打交道。就是说,完全不是经验性的,而是先验的。康德把这门哲学分为两个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先验要素论的第一部分是先验感性论,对于外界事物,康德做了一个重要的,且充满争议的区分,那就是对象和物自体。康德认为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接受到外界的事物,是因为先验的感性要素在发挥作用,纯粹的空间和时间。先验的空间和时间与物理学中的时空观念不同,后者是我们思维的一种规定,属于经验性知识,先验的时空不是某种实在的东西,而是纯粹抽象的,它不是外在对象的属性,也不是我们意识的功能,而是先天的。如果外界物体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先验感性没有发挥作用,即空间和时间,那么我们就根本不能认识这个物体。所以,物体本身自在的是什么,根本无从知晓,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所获得的只能是先验感性所赋予我们的事物的模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外部感知的空间转化为内部感知的时间,从而外部对象进入了我们的意识之中。

空间和时间给予对象一个表象,然后这个表象进入我们的意识之流中,然后我们的知性依据某种规则将这些表象通过时间序列整合成知识。这就是逻辑。康德认为有一般的逻辑和先验逻辑,一般逻辑的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先验逻辑是关于范畴的知识。对先验逻辑的研究,康德将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先验分析论,其次是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又分为概念分析和原理分析。概念分析中,康德指出,感性对象与知识之间,有一个统觉的我连接着,这个统觉的我也是先验的,这个自我只能通过范畴来思考,然后依据范畴的原理将杂多的感性材料统一。在原理分析中,康德认为,这个自我所综合出来的知识有几个特点,也就是公理,第一是直观的公理,就是说这种知识必须以外延的量的形态来直观。第二是这种量的形态是可以变化的,但是我们如何认为某个东西是实在的,它就必须具有一个内包的量,也就是度。第三就是,如何我们想要经验到某个事物,而他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处于时间之流中的,所以在时间之流中的实体不能消失或者增减,否则我们就不能感知到变化,所以第一个类比就是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实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不增不减。第二个类比就是现象的一切变化都按照因果连接的规律发生,第三个类比就是一些实体如果被感知为同时的,都存在于普遍的交互作用中。

那么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就开始解释理性了,正是因为我们在感性和知性中,都有着先验的空间和时间,12个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相互连接,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知识。可是这些知识里,如果这些概念是和经验打交道,那么我们通过检验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的真假了,如果这些概念的连接纯粹是先验的,它们形成的知识在经验中完全找不到对应的对象,那我们如何知道真假呢?康德把这种知识称之为先验幻相,并指出这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就能克服的,而是纯粹理性使然。

康德首先区别出纯粹理性的概念,也就是理念。概念分为经验概念和纯粹概念,纯粹概念又分为纯粹知性的概念和纯粹理性的概念。也就是理念。康德要批判正是这个东西。一旦找着了目标,剩下的就是去规划如何批判了。康德首先批判的就是灵魂实体,其次就是宇宙实体,最后就是上帝实体。分别是先验心理学的,先验自然科学的和先验神学的批判。对灵魂实体的批判是整个批判的第一步,尽管外界对象的表象在我们意识中通过自我统觉而形成实体的概念,但是自我意识自身却并不是一个实体。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如果没有外界经验的对象,它就绝对不可能被反思到。所以,先验自我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实体概念。在对宇宙实体论的批判中,康德列举了闻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说在宇宙实体论中,同样一个理念的正题与反题都成立,也就是说纯粹理念如果用在先验自然科学中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第一个组二律背反的正题是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开端,在空间上也包含于边界之中,反题是世界没有开端,在空间中也没有边界,它是无限的。第二组正题是关于实体是单纯的东西复合的,反题是世界上没有单纯的东西实存。第三组正题是自然律的因果性之外还必要假定自由,反题是没有自由,只有自然律。第四组正题是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反题是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也就是有上帝或者没上帝。

既然纯粹理性的概念在任何经验领域都不实用,那么这些理念有什么用呢?康德认为理念对现实有调节性的作用,正是因为我们不能肯定无条件者的实存,我们也不能否定无条件者的实存,所以理性在经验性运用上按常规进行,而在先验的运用上按特殊的方式进行。这种特殊的方式,康德称之为先验理想。最后的批判就是对先验神学的批判,康德推翻了各种上帝存在的证明,也就是最高存在者不存在。所以,康德最后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从那里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

第二部分是先验方法论,主要纯粹理性的使用或者是目的。首先是纯粹理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经验性直观,哪些是纯粹理性,主要是区分数学命题和哲学命题。通过训练还可以在争论中巧妙的指出对方的破绽,让其自相矛盾。第三就是通过训练,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来推进思维的前进。第四就是通过训练用反证法来证明对手的谬误。其次是纯粹理性的法规。在这个部分康德提出了道德率,也就是至善,用这种法规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第三章是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就是说纯粹理性可以用来形成系统的知识。因为纯粹理性的本性就是普遍性和同一性。最后,康德简单的回顾了纯粹理性的历史,指出纯粹理性的使用方法上要么是独断论的,要么是怀疑论的,只有康德自己走的是批判的路子。

这部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我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只知道个大概,很多细节还需要日后多多揣摩。康德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大卫休谟的怀疑论进行了反驳,捍卫了人类的尊严。尽管康德的哲学里有绝对不可认知的物自体,还有纯粹理性的无条件者。但是人类捍卫住了对经验性知识的拥有。如果没有康德,哲学和自然科学都踌躇不前,没有一个衡量真理的标准。但是康德的先验哲学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以静止的态度来看待人类的理性,把我们知识的来源看成是接受性的和被动连接的。更重要的是,康德的哲学纯粹是主观唯心的,他完全把主体与客体割裂了,而且属于自在之物的绝对不可知论。等等这些问题,留给了后来的几位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尤其是黑格尔,他解决了康德遗留的问题,同时也终结了那个时代的哲学。后来的哲学家,要么是康德主义者,要么是黑格尔主义者。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6】

《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这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非常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天散步的情况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面,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一样外,整体资料是一致相同的,能够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资料。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十分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本事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可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了绝对必然性。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并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客观实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认为:绝对命令仅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故此,那里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当个人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超脱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概念来指导行为,即服从自已的原则,那么这种道德规律就具有必须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之上,充满着矛盾,这种先验性哲学可是是一种虚幻的认识。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8】

初中水平读《纯粹理性批判》,难啊。读的这么费劲当然要拿出来臭显摆一下下。

读的是邓晓芒版的。

主要是康德自己造的概念太多,不过没边沁得多。难不成先被概念?以下说的不对的请大家随意虐。

“先验”理解了就好。先验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停的先于经验的动悟或者至少是同时,不知道动悟这个词用的对不对?看到老有人说“先验”,其实是比较唯心的。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先验还有因果论。先验是哪来的?先天的,差不多就是天生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先天就有的。还是有点玄玄的,怪不得有人把哲学叫玄学。

它的认识论麻烦。就是“统觉”——人的杂多意识的统一的认识论。

说的从“经验”开始,我老觉得翻译的不应该是“经验”。不停说超出经验就无真理,可是它的目的就是超出经验,就是最后的本体论——自由客体。

最让我觉得好的就是时间空间的先验,这爱因斯坦的狭义论的时间空间统一的意思差不多。

先验加经验就是康德认定的所谓真理。超出经验就会造成二律背反,比如论宇宙的限度,既可以推出它是有限的又可以推出它是无限的。如果人类还没去过月球或看过月球的话,我就可以推出月球有人居住又可以推出月球没人居住,二者谁都无法辫倒谁。

我觉的康德是个怀疑论者,尤其是对上帝的存在,最后只好还是休谟的利益即:有的话,信了我就上天堂喽。没有的话,信了也没啥坏处。其实是赌一把的感觉。所以一直说把道德和幸福挂钩绩效——迷信点的说法就是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还有实用点的说法就是信上帝可以维系人的道德,这个说法好多人说过,不知是否是康德最早提出的。

还有围绕因果,论范畴等的系统的统一,西方的所谓体系,就是不管啥理论都要求要一统多,比如要求对世界的万事万物要求有一个绝对的解释,那就是上帝呗。

不能再讲了,再讲就要露出马脚了。

前面300页读的我头大,差点放弃。后面越来越轻松,还想读第2遍吧,再过几年在读第二遍。读的模模糊糊的。

我建议想读《纯粹理性批判》,最好先把前300页读2遍,再读后面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9】

《辞工书》

辞工书范本(一):

尊敬的韩总:

作为在酒店工作半年多的员工,我对酒店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他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很多第一,我也不例外。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酒店,我最青春的三年也是在酒店度过的。在那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能够跟同事们在一齐工作,我觉得很开心,那里的每一位都是我的大哥大姐,我的叔叔阿姨,是他们教给了我在学校里面学不到的知识,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工作在酒店里,领导们也对我十分的关心,从刚进入酒店开始,我就感受到从上至下的温暖。因为我是酒店里年龄还一般,还不算小,也从来没有在这么大的群众里生活过,自然而然的,心里面就会产生一种被呵护的感觉。

这是群众从未有过的感受。它非常温暖和骄傲,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我离开

但这种感觉不会随着我的离去而远去,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毕竟我曾经生活在一个温暖温暖的人群众。韩总,还记得第一次跟您近距离接触和认识是在2011。3。

16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您是我们酒店的经理。

在我上班之前,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方针,重新定位了酒店的经营策略,不断地尝试新的机制与奖励、分配办法,力争让酒店的经济效益不断迈上新高,也让酒店员工的福利待遇如芝麻开花一般节节高樊。这是为了员工的利益。这是一位员工心中认可的经理。

而我,作为这个群众的一份子,更加感觉到您对员工的关心与培养。你一定认为,酒店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由于自身潜力不足,最近的工作让我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我希望公司提出辞职,忘记领导的批准。

签名:2011年10月13日

辞工书范本(二):

尊敬的领导:

很抱歉,我此时正式向公司提出辞职。

我自年月日进入***股份****,年月日调入xx部门,至今已过半载,正是在那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个人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半年来,公司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学习了一些新东西,充实了自己,增加了我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我对于公司半年多的照顾表示真心的感谢!这天我选取离开并不是我对此刻的工作畏惧,承受潜力不行。

经过慎重的思考,我发此刻公司的工作离我的职业目标渐行渐远。人如果偏离了自我的职业目标,那剩下的光阴只会虚度一生,碌碌无为,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价值,相信公司领导能给予充分的谅解。

我也很清楚这时候向公司辞职于公司于自我都是一个考验,公司正值用人之际,公司项目的开展,所有的前续工作在公司上下极力重视下一步步推进。考虑到公司今后晋升的合理性,本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为防止公司因我而出现决策失误,我郑重向公司递交辞呈,希望得到公司的批准。

祝公司项目进展顺利,共创辉煌,祝公司领导和同事前程似锦!

此致敬礼

辞职人签名:日期:2009年3月25日

辞工书范本(三):

尊敬的***人事负责人:

首先无可非议的要郑重感谢贵厂带给了近一个月的工作机会。

本人承诺的工期是一个月,因此在迫不得已要走之前务必留下一个条理清晰,言之有理的辞职信,交待提早离开的原因。很简单的一个,意外。

我所经历的意外首先一个是工作分配方面,我是从来没有一个当搬运的心理准备,理所当然的缺乏生理准备;无论从多方面思考,我都不是一个很适当的人。当然具有慧眼的厂长在开始的几天里就断言我的诸多缺陷,比如说不够力。同在搬运的都能一次性的搬起四个以上的花满月,而我很遗憾的只能是一个;这样的失败,在几个所谓的装车高手看来显得很不力,觉得人事部请来的是个垃圾,连搬五箱都不会。

当初被众人奚落以及玩弄了一番,觉得个性无奈。但是很快就进步了,此刻大嵘华都能提六箱。但是这样的进步让我觉得自我在很附庸和很弱智,唯一的证明就是原先自我原先也不缺乏做搬运的资质,也就是说我也能搬。

但我深谙如此的低俗的体力提升长远来说对自我并没有怎样大的好处,加上工作量巨大,与仓管缺乏默契,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导致在工作过程当中十分十分的被动,经常莫名其妙的受到仓管的责备。适应工作27天,很多时候猜不到管理层的意愿,工作还是经常碰壁。当然的,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是很显而易见的就是我的身体太不健壮,刚从学校走出来,经过两年高三的备试,正如某同事说的不能胜任消耗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愈做愈碍手碍脚,懵懵懂懂。

另外的一个意外是本人读书方面。由于录取结果不理想,我必须立即辞职,并在录取通知书送达后返回学校。

我很内疚在工作期间有几次迟上班的表现,由于起居交通等等原因,迫不得已。虽然现象在组内很普遍,我依然深感歉意。此外,与团队缺乏沟通,不太合群,工作也很消极。

但是能够肯定一点,那就是我很用心做,我有时候是不会做,而决非不愿意做;能搬五箱繁华锦秋月的,我绝对搬,但是我不行;所以有时候是一边站着等有能者搬之。无可口非,我是很蠢。

我会承诺倘若再有机会的话,我会义不容辞回来工作。很快我就要回校,专心从事自我的网络工作。

期望批准我的辞请,我衷心感谢,衷心感谢。祝公司蒸蒸日上!祝各位领导同事工作愉快!

此致敬礼!

唐海2010年1月13日

辞工书范本(四):

公司员工辞职申请书

尊敬的公司领导

首先感谢公司近段时光对我的信任和关照,给予了我一个发展的平台,使我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由于个人原因,无法为公司继续服务,此刻我正式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将于2011年12月31日离职,请公司做好相应的安排,在此期间我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交接工作。对此为公司带来的不便,我深感歉意。

望公司批准,多谢!

祝公司业绩蒸蒸日上。

此致敬礼!

2011年10月15日

辞工书范本(五):

尊敬的x总经理,x副总经理:

经过这几天的思考,主要从未来个人技术发展的方面,我决定辞去目前的工作,以下是我诚恳的辞职报告,因为我已经理解了一个朋友的邀请,去另外一家公司从事xx部门技术经理的工作.

我十分重视在xx公司这半年的工作经历,也很荣幸自我以前成为xx公司这个充满活力团体的一员,我确信我在xx公司的这段经历和经验,将会给我以后的职业发展带来十分大的帮忙,很感谢x总经理当初给我一个xx公司工作的机会,我将以在***公司工作过而感到荣耀和自豪.

由于离职的时光比较紧,我期望会在短时光内完成离职的手续,我的工作在公司内也比较特殊,既是比较专门的一面,目前和公司的主要研发工作又没有涉入太深.对于我以前开发的系统,如果公司愿意,我仍然能够在短的时光内兼职为公司维护这些东西,随时帮忙公司进行这些系统的后续开发和维护,直到公司另外招到适合此职位的人,如果需要,同时我也会抽时光帮忙公司对新来的同事进行职位培训.

多谢期望在201x年里,xx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祝我的同事们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201x-11-19

辞工书范本(六):

尊敬的领导:

话说天下大事,久分必合,久合必分!此言虽出自三国,吾以为对当今之事亦有裨益。今试看全球经济形势,可谓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众厂商、工厂、民工皆叫苦连天,吴某人有感于此,不禁联想自身处境,不胜伤悲吴某本布衣,自幼出身贫寒,躬耕于东晋,苟全性命于当世,不求闻达于富贵,但求温饱以残喘,然现实残酷之至,吴某去岁三月下旬至本厂工作至今,已廿(原文是两,疑误---红眼注)月有余,想当初,余本意气少年,年少轻狂,梦想无边,欲于本厂大展抱负,一者为公司增光添彩,二则为自我加衣增食,两全其美之策,岂不爽哉?

惜,两月光阴,吾不仅仅未展身手,且囊中羞涩,债台高筑,节衣缩食,其间分文未进,倒自损四百,众朋友离去者,有之,鄙视者,有之,唾弃嘲讽者,有之(注:红眼心酸)。皆因吴某昔日之优秀少年,竟完全失去自我,在此所致。

众友云:甚矣,汝之不慧,竟能容忍至此,不死何为?余汗颜,余何尝不想多挣几两纹银?

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对得起父母前辈。然而,余出身布衣,是苦皆能(吃),是事皆能忍,只可惜虽兢兢业业,终穷温饱都不得解决,今究竟是沧桑之相,自问何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故犹如千里马,虽有千里之能,然无奈饿死圈中。

吴某虽不才,不敢以

千里马自居,然自知亦不是一庸者。人之立于当世,需一技之长,吴某自视甚低,不敢自称满腹经纶,然之付之文字之事,出大力亦不在话下,然,数月以来,扪心自问,无不捶胸顿足,几欲洒泪襟湿,何也?漫漫长夜,孤枕难眠,辗转反侧,陋室忆昔,每日之工作皆属苦力。

日复一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诚惶诚恐,畏有所疏漏懈怠,今抚膺自叹,何等悲哀!吴某好歹一堂堂男了汉,虽未能毕业本科,其不才之至,亦不应沦为苦力之列。即使其年少轻狂,之心瞬间苍老,再无活力,其所求,仅每日温饱问题,然虽物价飞涨,此问题之解决亦不可得,失去了时光,浪费了青春,愧对父母兄姐,做人尊严都快殆尽。

然,自以堂堂风华正茂之青春压抑至此,吴某顿悟,此处皆年轻人之坟墓也,唯一功能即埋没梦想,淹丧斗志,耗费光阴,如是而已,故顿悟,今决定不应消磨于此,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然此处不留吴某人,吴某亦不便继续打扰贵处,既不能两惜,何不两离?至此,彼此两忘于江湖,以决绝自我表态!今恳请开明之人,准许卑微无能之员工吴某人辞工。

不胜感激涕淋。

深井泵车间

申请人:吴某

2011年5月16日

辞工书范本(七):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光阅读我的辞职信。

我是怀着十分复杂的情绪写这封辞职信的。自我进入公司之后,由于您对我的关心、指导和信任,使我获得了很多机遇和挑战。经过这段时光在公司的工作,我在原料采购领域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必须的经验,对此我深表感激。

由于我自身经验的不足,近期的工作让我觉得力不从心。为此,我进行了长时光的思考,觉得公司目前的工作安排和我自我之前做的职业规划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不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而影响公司的生产销售进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辞去这份工作。我明白这个过程会给您带来必须程度上的不便,对此我深表抱歉。

我会在这段时光里完成工作交接,以减少因我的离职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

为了尽量减少对现有工作造成的影响,我请求在公司的员工通讯录上保留我的手机号码1个月,在此期间,如果有同事对我以前的工作有任何疑问,我将及时做出答复。

十分感谢您在这段时光里对我的教导和照顾。在公司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十分珍贵。将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为自我以前是公司的一员而感到荣幸。

我确信在公司的这段工作经历将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祝公司领导和所有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再次对我的离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同时我也期望公司能够理解我的实际状况,对我的申请予以思考并批准。

此致敬礼

辞工书范本(八):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从08年02月份来到公司,至今也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三年多的工作时光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但是由于个人问题,已经不能为公司尽心尽力的工作,经过慎重思考之后,特此提出辞职申请:

我自愿申请辞去在**佳**的一切职务,敬请给予批准为谢!

在佳**近三年多的时光里,我无论是在工作上、生活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幸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同事们的倾心指导及热情帮忙。这使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有了更成熟与深刻的人生观。这三年多的工作经验将是我今后学***中的第一笔宝贵的财富。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10】

《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这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非常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天散步的情况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面,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11】

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

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对于康德来说,要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看一看知道者和已知者之间的关系。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认为是语言与事物的对应。康德问:这种对应如何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件事怎么能一致呢?

事实上,人的感知只能提供物体的一些特征,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征,我们就无法想象物体。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桌子想象成一张绿桌子。这种主从之分,让人不禁要问: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因为如果我能以不同的方式想象物体的某些特征,也就是说,这些特征似乎只存在于我的感知中,我怎么能确定这个世界就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呢?因此,语言和事物(真理)的统一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能实现。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有一个我们认不出来的外部世界,那我们该怎么办?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把这个问题推给上帝:

我们的思想是与外界一致的,因为这是上帝愿意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希望我们看到的事什么?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种思维方式比作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哥白尼之前,人们认为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我们的地球旋转,但是哥白尼说我们的地球围绕着其它星星旋转。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影响人的不是事物,而是影响事物的人。

在构建现实世界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根本无法认识事物的真理,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着名论断就是:

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理论与现代量子力学有一些共同点:事物的本质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的感知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纯粹理性批判》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外部世界,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则回答了伦理学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地说,康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责任。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着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独立的。虽然人的行为受到客观因果的制约,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具有道德自由能力,能够超越因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第二章: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个角度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我们当然知道康德的三个批判,它们都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看,就会有所收获。

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为“先验因素论”和“先验平方论”两部分。

“先验因素论”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内在因素,“先验公式**”是在这些内在因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

因此,先验元素理论有两个方面需要**,即先验感性理论和先验逻辑。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先验逻辑”包括“先验分析”和“先验辩证法”两个方面。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理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

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在先验辩证法中,康德认为理性不可能超越现象来理解先验本体。它至多只是一些先验的幻觉,而不是真正的科学。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12】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