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留侯世家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01

留侯世家读后感(汇集七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留侯世家读后感(汇集七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留侯世家读后感(篇1)

张良之审时度势,张良、子房,第一个韩国人。

因秦灭韩而差点被诛九族。

从此,张良背负着家仇国恨,因而十分仇恨秦国。

仇恨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动力。

张良想灭秦报仇,但他知道,目前他没有能力灭秦。他只有用鸡蛋砸石头才会自杀。

于是他悬赏刺杀秦王。

不过最后,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被始皇通缉。

这时张良没有敢做敢为的去英勇就义,而是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张良隐姓埋名在下皮时,遇到了一位神色老人。

这个老人再三发难于张良。

张良念其是一个老人,不与其计较,并按照老人的要求去做,最终得老人赠一奇书《太公兵法》。

张良虽然得到了一本好书,但在分析了敌我之后,他知道自己仍然无法与秦抗衡,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又得到了一次机会。

张良蛰伏十年,勤修苦练,常***《太公兵法》,有了自己的政治远见及超群智谋。

《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取一良木而栖——运筹帷幄当军师,与他人共谋灭秦之业。

恰逢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于是良欲往从之,结果道遇沛公。

此时,张良就开始打他的算盘了。

在他看来,如果景驹的综合实力与刘邦相比,刘邦会让他的复仇更容易完成。

于是,他就请刘邦做自己的靠山。

当时项梁立楚怀王。

张良知道后,对项梁说:“你立了楚俊,韩诸之子横阳成了圣人。你可以建立一个国王,使党受益。

项梁清楚地看到了张良的想法,即韩国建立后,张良可以为之工作。

于是在立了韩王后,又让张良成为韩申徒。

但是现在,可怜的张良陷入了一个他自己制造的问题——他家的第五代是韩国人,所以他不应该破坏这个优良传统。

可是,他看到刘邦的事业如此红火,心里直痒痒,在这两个选项中,他犹豫了很久。

最后一咬牙,一闭眼跟定了刘邦。

终于,刘邦在精通《太公兵法》的张良以及韩信、萧何的帮助下取得了天下。

张良在打赢最后一仗后,建议萧何当总理,开始为退休做准备。

但是,准备工作完成后,没有刘邦的肯定回答,他不能离开。

于是他对高祖皇帝刘邦说:汉,与汉密,不爱京城万金,为韩回秦,新疆,天下振动。

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吕皇后想留下来,张良拒绝了。

因为他怕功高盖主。

张良一生之所以选择好,是因为他总是审时度势,比较不同选择的好坏。

一个人若不会审时度势,便只剩下匹夫之勇。

记得有一次的新闻报道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人被绑架了,其中一个不顾生命危险,冲上去与歹徒搏斗,结果英勇地牺牲了,而另一个则趁歹徒放松警惕时逃走了。

之后又及时报警,成功捉住了歹徒。

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什么韩信要受胯下之辱?张飞为什么要卖肉?刘备为什么要编卖草鞋?因为他们审时度势之后发现只能这样做。

晏子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不能识时务又怎能成为俊杰?一个人若不会审时度势,就只能如同西楚霸王项羽一样,一时成功;但如果他会审时度势,就会一世成功。

留侯世家读后感(篇2)

相信阅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能让一个帝王如此称赞,他张良到底有何能耐呢?

“帝者师”张良,这个称号可不是白得的。他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打了场大仗,“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比较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之战。当时,沛公刘邦想派遣两万兵去攻打峣山下的秦军,而张良却劝道说“秦兵尚强,未可轻”,他听说对面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易用金钱收买,“愿沛公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再命令郦食其带着许多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军将领。不出所料,秦将反叛了!之后,便希望与沛公联合起来袭击咸阳。沛公本想答应,可这是张良又劝阻“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这次,沛公他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他大败了秦军,以至于之后到了咸阳,秦王子婴也只能乖乖投降于沛公。

我为什么会说它精彩呢?因为这实在是太大快人心了!这好像是张良已经筹划好了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用财宝收买秦军将领,后又料到秦兵不会乖乖投降。趁着秦军没有防备之际,袭击秦军,大败秦军。追杀败兵至蓝田,后又一次大败秦军。以至于在沛公一行人来到咸阳的时候。秦王子婴也“手举白旗”了。一切都是这样顺利,一切都是这样无瑕。

“人不轻狂枉少年”在张良年少之时,也做过一件鲁莽的事——行刺秦王。历史上关于“刺秦”这个话题的,比较的`硬是荆轲刺秦了。在司马迁的手下,这个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张良刺秦就不是很出名了,《史记》中触及这个的也只是短短几句。但当我在阅读《留侯世家》时,总是忘不了这几句话的内容,因为我没想到在我眼中“文弱书生”形象的张良会有这个勇气去行刺秦王。到底是什么给了他勇气去行刺秦王?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韩国被秦所灭,张良的故乡已被秦占领。为刺秦,为替韩国报仇,他“弟死不葬”,他“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甚至从此过上了逃亡的生活,这让我对张良的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

用“忠义之人”这四个字来形容张良是再好不过了!以他对刘邦的“忠”与“义”使沛公不得不这样信任张良。在沛公入关中后,项羽来到鸿门下,准备攻打沛公,于是之前与张良所有往来的项伯连夜进入沛公军营,私见张良,想与张良一起离开。张良却说:“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后又立即把情况告诉沛公。这才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上有所准备,不至于丧命黄泉。要说刘邦这次的死里逃生,少不了张良的功劳。明知沛公这边是弱势,但还是效忠于他。他是一个真正做到“忠义”的人。

他不忘国耻,散尽家当只为报那灭国之仇;他忠诚不二,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忠义;他足智多谋,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博得刘邦信任。他张良——当之无愧的帝王师。

留侯世家读后感(篇3)

相信阅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能让一个帝王如此称赞,他张良到底有何能耐呢?

“帝者师”张良,这个称号可不是白得的。他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打了无数场大仗,“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之战。当时,沛公刘邦想派遣两万兵去攻打峣山下的秦军,而张良却劝道说“秦兵尚强,未可轻”,他听说对面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易用金钱收买,“愿沛公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再命令郦食其带着许多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军将领。不出所料,秦将反叛了!之后,便希望与沛公联合起来袭击咸阳。沛公本想答应,可这是张良又劝阻“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这次,沛公他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他大败了秦军,以至于之后到了咸阳,秦王子婴也只能乖乖投降于沛公。

我为什么会说它精彩呢?因为这实在是大快人心!这好像是张良已经筹划好了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用财宝收买秦军将领,后又料到秦兵不会乖乖投降。趁着秦军没有防备之际,袭击秦军,大败秦军。追杀败兵至蓝田,后又一次大败秦军。以至于在沛公一行人来到咸阳的时候。秦王子婴也“手举白旗”了。一切都是这样顺利,一切都是这样完美无瑕。

“人不轻狂枉少年”在张良年少之时,也做过一件鲁莽的事——行刺秦王。历史上关于“刺秦”这个话题的,最著名的硬是荆轲刺秦了。在司马迁的手下,这个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张良刺秦就不是很出名了,《史记》中触及这个的也只是短短几句。但当我在阅读《留侯世家》时,总是忘不了这几句话的内容,因为我没想到在我眼中“文弱书生”形象的张良会有这个勇气去行刺秦王。到底是什么给了他勇气去行刺秦王?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韩国被秦所灭,张良的故乡已被秦占领。为刺秦,为替韩国报仇,他“弟死不葬”,他“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甚至从此过上了逃亡的生活,这让我对张良的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

用“忠义之人”这四个字来形容张良是再好不过了!以他对刘邦的“忠”与“义”使沛公不得不这样信任张良。在沛公入关中后,项羽来到鸿门下,准备攻打沛公,于是之前与张良所有往来的项伯连夜进入沛公军营,私见张良,想与张良一起离开。张良却说:“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后又立即把情况告诉沛公。这才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上有所准备,不至于丧命黄泉。要说刘邦这次的死里逃生,少不了张良的功劳。明知沛公这边是弱势,但还是效忠于他。他是一个真正做到“忠义”的人。

他不忘国耻,散尽家当只为报那灭国之仇;他忠诚不二,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忠义;他足智多谋,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博得刘邦信任。张良——当之无愧的帝王师。

留侯世家读后感(篇4)

《留侯世家》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刘邦和他的后代的家族历史。这本书涵盖了从刘邦的时代开始,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刘邦的传奇人生,以及他的家族成员在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的成就。

整部书籍通过深入分析刘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和衰落,揭示出一个古老家族的历史变迁和家族命运。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饱满的探究精神,描绘了刘氏家族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的辉煌和衰落。

《留侯世家》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书中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其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底蕴。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属地感的中国,充满了多样性和地域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农村地区的文化与都市文化不同之处,以及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态的影响。

《留侯世家》这篇古书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人物的精彩故事,其中不乏令人感到敬佩和鼓舞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代表了善良和正义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追求,为祖国和人民做了很多贡献。与此相应的,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背叛、豪强和权力斗争的故事。这让人们反思这些故事背后的历史因素和社会环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总之,读《留侯世家》,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故事、人物和事件,同事也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能力,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和文化视野,更加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因此,我强烈推荐《留侯世家》这本书,成为大家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必备读物。

留侯世家读后感(篇5)

看完留侯世家,最大的感触便是张良真是一个智者,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出谋划策的能力令人深深折服,张良仅仅凭借过人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就帮助刘邦获得天下,自己荣升帝王之师,一生堪称完美。那么,张良的智慧到底表现在哪里,他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呢?

首先,张良善于揣摩各类人的心理。在战乱的当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张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想出一些办法,既能满足对方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比如说史记中有一段记载刘邦决定放弃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决定把他分封给能与他共图大事的人。张良建议把土地送给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个人,利用了英布和彭越与项王之间的矛盾,这两个人为得到土地共同对抗项羽而高兴,同时对于刘邦来说又能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来制约项羽,使得自己一方的势力增强。为了成功,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需要采取某种方式,以他人的利益为诱导,来使得别人心甘情愿听从自己的安排。春秋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两大说客,也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劝说进行连横与合纵,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见,掌握不同人的心理与需求,对于人的深入研究是张良成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次,张良能够结合具体情况来处理事情,思维缜密。古往今来的谋士有很多,有的辅佐自己的主子走向了帝王之位,有的却因判断失误而酿成了千古恨。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个人有个人的道理,但究竟哪种判断才是正确的,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来展开思考。郦食其一直是我一个比较敬佩的人,不仅足智多谋,面对油锅还能面不改色,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了。但他提出的建议却被张良反驳的一无是处。郦食其看来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以商汤武王的做法为鉴,劝谏刘邦分封六国君王的后代。而张良却敏锐地发觉了当时战况与商汤,武王的不同之处,根据实际情况为刘邦作出了分析,使得刘邦撤回了指令。由此可以看出,结合实际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只会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必然会遭遇失败。张良对于事情谨慎严密的分析与思考,使得刘邦对他放心,从而言听计从。

第三点,张良深谙为官之道,能够聪明地处理人际关系。韩信同样才华横溢,用兵的水平在当时无人能及,但韩信后来却以反叛之名被刘邦杀害,原因就在于韩信不懂得低调谦逊,从而使刘邦感觉他对自己产生了威胁,便找机会除掉了心腹之患。而张良一直对于高祖忠心耿耿,尽心辅佐,使得高祖对他产生了足够的信任。并在后来的为官生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了善终。吕后后来为废太子之事找到张良,张良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吕后,使得吕后对他心存感激。当时触怒吕后的人,都在高祖去世后吕后垂帘听政时收到了的迫害,但张良却能善始善终,可能也得益于他对将来时态的预测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的智慧。

总而言之,我对于张良只有两个字“敬佩”,希望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多向张良学习,也成为像他那样有智慧的成功人士。

留侯世家读后感(篇6)

明哲保身,智也

正当秦末天下大乱到了尽头之时,亦是刘邦建立汉朝之时,刘邦大赏功臣尤其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高祖刘邦曾赞赏张良:

运筹策帷账中,决胜千里外。让他自择齐三万户,而他却谦卑地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最后平定天下时,他又不伐其功,不矜其能,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

这使他全身而退,带着荣耀解甲归隐。

这就使得许多诗人把成功与退却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张良又是何人也?张良乃是汉初三大杰出人物中的第一位。他是韩国人,是五代人的祖先。

曾誓报家仇国恨,狙击秦王,却未遂。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成为刘邦夺取世界的重要战略家。在高祖的统领下,为最终击败秦和西楚霸王关羽立下了汗马功劳。

鸿门宴上,刘邦脱险;巴分治时,他为汉王请来汉中地。在楚汉之争中长计谋平天下。这位曾为高祖屡建奇功的重臣,最后却选择悄然归隐。

为什么张良正在人生的颠峰时期选择淡出人们的视线?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正是他择其归隐,对功名追求适可而止,深谙明哲保身之处世哲学。方有了他在汉初三杰中唯一可善终的人韩信惨遭杀害,萧何身陷囹圄。

而张良毫发未损,直至善终。

也许张良武已经了解这个世界。他一年四季都在刘邦身边。他知道刘邦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凡人只要名声一大,会招致小人嫉妒或中伤。战国时期,文种、范蠡两人均可称得上奇才,他们为勾践复兴越国之后,文种依旧忠心耿耿辅佐越王勾践,却遭小人离间,最后是用属楼之剑自刎的下场,留下的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哀鸣绝唱;而范蠡则知其理,华丽转身成为商人,最后成为了儒商第一人。

文种的放不下,也许何尝不是对名利的迷恋,也许是继续想辅佐高祖为国效劳;而另者范蠡放下曾经的一切,转身又走向了另一个人生巅峰,成为了儒商之祖。

历史上类似事例不枚胜举,许多忠臣殚精竭虑为国为主子效劳,虽有绝世军功及才华,因深陷政治漩涡,如精忠报国的名将岳飞,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他们最后招来杀身之祸,死非其所。

人生好比过山车有低谷,也有高峰,人生也不可能总在顶峰。张良的明哲保身是睿智,在人生巅峰时选择归隐,最后善终。放下,是新的开始,也是为了过去的告别。顺应时势,明哲保身,是智也!

留侯世家读后感(篇7)

留侯世家主要写的是刘邦的谋臣张良的一生,顺便还简单写了张良的继承人张不疑的情况。

本篇写了张良与黄石老人、张良与项伯在鸿门宴的表现、张良建议汉王焚烧栈道以安项羽的心,张良劝刘邦暂不分封、张良建议建都关中、张良为太子出谋保住继承权,等,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看完了感觉张良还真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特别善于出谋划策,正如汉高帝言: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只是张良与黄石老人的故事有点离奇,杜撰的吧?

总之,张良个性有点神秘,年轻时曾谋刺秦始皇,失败后被追捕更名改姓躲藏于下邳,十年后陈涉起兵反秦,天下纷争,张良在准备跟随景驹的途中遇到刘邦,以精通太公兵法得到刘邦赏识,从此跟随刘邦。这时候张良是20多岁呢还是30多呢,文中未交代,已经开始表现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的特点,从他协助刘邦攻打尧关一事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自他跟随刘邦以来所出的计策就没有失败过,真神人也,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但由于体弱多病,张良在刘邦打江山时未立战功,在刘邦坐江山时也未象萧何一样出任相位参与治国,不过也避免了像萧何一样饱受猜疑装模作样。全文看完,看不到有刘邦或吕后对张良有一个字的诟病,看到的只有对他的赏识与感恩,这对于像刘邦、吕后这种人,真异数也。世界真奇妙。不过,仔细想想,韩信、萧何等追名逐利之徒怎能与张良这类世外高人相比呢?

"留侯世家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