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阶段性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5

棘胸蛙仿生态养殖试验阶段性工作总结。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回想起来,我们在某些事情中得到了一些感悟了很多,自律的人一般会在事情过后,为自己做一份总结,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更优秀的自己负责,我们该如何去写一份优秀的总结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棘胸蛙仿生态养殖试验阶段性工作总结”,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棘胸蛙仿生态养殖试验阶段性工作总结

棘胸蛙仿生态养殖试验
阶段性工作总结
棘胸蛙(ranaspinosadavid),俗称石鸡、石蛙,正安本地称“石抗”。属珍贵的两栖动物,主食昆虫及其幼体,常见个体为0.1—0.2公斤,我们在收集种蛙的过程中发现的最大个体为0.3公斤。棘胸蛙是一种较大型的蛙类,体大肉多而细,味美、营养丰富。据资料介绍,棘胸蛙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葡萄糖、铁、磷及维生素a、b等10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份。《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疾最良,产妇尤佳。”我国人民食用石蛙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石蛙就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称之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目前,国内一些单位和民间个体也在从事棘胸蛙的人工养殖,但由于人工养殖存在技术难度,都未形成规模性的养殖。为了尽快解决棘胸蛙的人工养殖技术,1998年以来,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就对县境内的棘胸蛙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境内森山密林的小溪几乎都有棘胸蛙生存,但是个体小、为数不多,很难捕捉,并有逐渐濒危的迹象。XX年10月,遵义市科技局立项批准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实施“棘胸蛙仿生态养殖试验”,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成立课题组,根据棘胸蛙的生态习性开展了棘胸蛙生物学特性调查、引种驯化和人工繁殖等一系列工作。
一、基础建设
XX年到XX年,我们陆续修建了种蛙池一口130平方米,产卵池19口共48平方米,蝌蚪池一口30平方米,幼蛙池两口80平方米,商品池两口1200平方米。日本大平二号蚯蚓养殖面积30平方米,黄粉虫饲养箱20箱(每箱约装黄粉虫5公斤)。
二、棘胸蛙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1、分类地位:棘胸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亚型目,蛙科,蛙属,是我县名贵水产品(目前仅为野生)。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滋补强身的功效,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均非一般。
2、形态特征:棘胸蛙体背为土棕色,头扁而宽,略呈三角形,前端较尖。头部的前端有宽大的口,口由上下颌组成。前上方中央两侧有一对外鼻孔。头部两侧上方有一对眼睛,向外突出,有不活动的上眼睑和活动的下眼睑以及瞬膜保护。棘胸蛙的眼球对运动中的物体感觉十分敏锐,取食时捕捉活动十分准确。雄蛙有声囊发出鸣叫声,雌蛙无声囊不会鸣叫。雄蛙胸部分散着许多黑刺,其基部有肉质疣状突起,故名“棘胸蛙”,雌蛙胸腹面光滑无黑刺。棘胸蛙四肢特别发达,前肢较短,具四指,指间无蹼。后肢特别粗壮有力,趾间全蹼,便于游泳活动。
3、生活习性:棘胸蛙喜栖息于草木丛生、阴凉安静、清水长流的山涧小溪的自然洞穴或石缝中,典型的夜间觅食。以昆虫及幼体、蚯蚓、蝇蛆、小螺、小虾、小鱼等动物活饵为主,不摄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棘胸蛙属变温动物,适宜水温16℃—30℃,最佳水温22℃—28℃。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冬眠,当水温超过30℃时会出现夏眠,均不吃食。
三、引种驯化和种蛙饲养
1、引种驯化:XX年6月,我们开始着手调查境内棘胸蛙的生活习性,并根据棘胸蛙的生活环境仿建种蛙池一口,水深1米。在池中造洞穴假山一座,供种蛙白天休息藏身,池边建活动台种植花草供种蛙夜晚活动采食,并在假山与活动台之间搭建饵料台供人工投饵用。至9月底,收集种蛙80多只,我们采用蚯蚓和蝇蛆投饲驯化,效果很好。一只种蛙可采食4—6厘米的蚯蚓5—8条(蝇蛆不变观察未作统计)。由于防逃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此次收集的种蛙几乎逃光。XX年6月,我们重新加固了防逃设施,收集种蛙60多只,由于天然饵料难于采集,种蛙饥饿逐渐逃跑。从8月份开始,我们着手研究种蛙活饵黄粉虫,并饲养成功,从此解决了种蛙的鲜活饵料。
XX年10月,遵义市科技局(本文章来源于“文秘114”!)立项批准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实施棘胸蛙仿生态养殖试验。我们利用有限的资金多次加固防逃设施和饲养了日本大平二号蚯蚓为种蛙饵料,到XX年7月,一共收集种蛙160余只,大部分种蛙个体较小未发育成熟,我们用黄粉虫、蚯蚓饲养种蛙长势很好,蛙体健状,未出现死蛙现象。
2、种蛙饲养:在我县,野生棘胸蛙在自然条件下产卵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我们在XX年6月15日对棘胸蛙进行生物学测定解剖中发现,雌蛙个体在0.15公斤就达到性成熟,怀卵量650余粒,只是卵粒成熟度不一致,有些呈桔红色,有些呈乳白色,这说明棘胸蛙卵粒在一年可能多次发育成熟产卵。为使种蛙发育良好,我们利用种蛙夜间摄食的习性,在晚上20:00—20:30分一次投喂足够的活饵,保证第二天只有一些零星的殘饵,同时使用灯光引诱蚊虫和飞蛾供种蛙食用,这样就能保证种蛙正常发育生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性腺发育较好的雄蛙会开始高声呜叫,雌蛙腹部充实、饱满、柔软。
四、人工繁殖技术
1、产前种蛙催熟:由于我们引进的是野生蛙种,对催产药物非常敏感。为防止未成熟的蛙卵被强制催熟流产不能受精和已成熟卵过熟流产不能受精现象。因此,我们对性腺发育较明显的雌蛙不注射催熟药,只对性腺发育较差的雌蛙注射催熟药。
2、产卵孵化:6月22日,我们经过检查,对性腺发育相对较好的4对种蛙进行催产注射,由于第二天(6月23日)单位另有特殊工作安排,此次没有对注射药物的种蛙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7月21日结束单位安排的工作后,种蛙已产卵并孵化出蝌蚪。
7月26日,我们对新收集的两对种蛙(2雄2雌)进行催产注射,注射药物6小时后雄蛙鸣叫声频繁而宏亮,28日早上检查产卵池,发现已产卵约300粒,晚上22:00检查蛙卵时发现有一对蛙在抱对。31日早上检查产卵池时发现又产卵约360粒(沉入水底的未作记录)。我们移取了86粒蛙卵放入孵化箱孵化观察胚胎的发育变化,4天后蝌蚪开始陆续破膜而出。到8月底,我们共繁殖棘胸蛙蝌蚪6000余尾。根据我们现在收集的种蛙量和前几次的繁殖经验,到9月底有可能繁殖蝌蚪达10000尾。
五、蝌蚪培育
我们采用是土池培育蝌蚪,除了投喂少量的麦夫,主要是结合蝌蚪野外采食的习惯,投喂营养价值较高的牧草和菜叶让其腐烂变成腐蚀质供蝌蚪采食。池内长期保持有微流清水。其中6月份孵化的蝌蚪到8月中旬已长出前肢。其余的也长势良好。
六、存在的问题
1、由于资金不足,防逃设放不完善,造成种蛙逃跑的损失。
2、现有的基础设施还达不到适应棘胸蛙繁殖生长的技术要求。
3、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管理疏忽不到位。
七、XX年试验工作安排
1、继续争取资金投入,加强防逃设施建设和产卵、孵化等基础建设以适应棘胸蛙繁殖生长的技术要求。
2、加快黄粉虫、蚯蚓等鲜活饵料的培育进度,以满足棘胸蛙摄食生长发育的需要。
3继续收集蛙种,使能繁殖种蛙数量达到100对以上,争取繁殖蝌蚪数量达到XX0只,使科技成果早日转化成经济成果,并投放一定数量的幼蛙回归大自然。
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棘胸蛙仿生态养殖试验课题组
XX年八月二十日

(完毕,全文共2894字) Gz85.CoM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阶段性测试教师总结


“今天,阶段性测试已有结果,我们看了试卷后,都有心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我们的期望有差距。但我认为这也很正常,由于我们农村小学对英语不够重视,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课时都跟不上,所以学生刚上初中时学英语就像刚学走路的小孩,难免会歪歪扭扭走不好。但从另一方面讲,学生在这两个月的学习中出现了差距,说明有的学生努力学了,但有的学生学习不够认真。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总结了这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引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的话“善于从自身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善于从别人的错误中获得教益。”,和他们谈了总结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用心去学,并告诫他们注重日常积累,贵在坚持。我想对同学们会有所启发。

“学而不思则罔”工作中更要不断思考,才不致惘然。我也对自己教的过程中存在的失误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时间观念不强。上课时不能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有松懈现象。

2. 课前备课不充分。由于备课准备不足,课堂效率低,课堂容量小,随意性强,无一定计划性。

3. 课堂上“说”的练习多,“写”的练习少。课堂上,由于偏重口语训练,也因为“说”的练习操作起来较方便,而疏忽了“写”的练习,所以有些知识学生只会说不会写,印象不深。

4. 每堂课缺少必要的归纳和对重点的强调。在练习完对话后,往往疏于总结,这就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且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5. 没有做到当堂做练习,反馈不及时。在日常口语会说后,没有及时做配套练习,从而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检查跟不上,学生自由散漫。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情况老师不检查,学生就有应付现象。对知识复习跟不上。

鉴于以上失误,以后工作中要做到:

1. 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不浪费每一分钟。

2. 课前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3. 课堂设计时注重“写”的训练,堂堂写,包括写单词,写句型,写重点词组等。

4. 每节课进行必要的小结。一节课可以有几次总结,让学生明确重点。

5. 针对所讲重点,每节课课前都设计好练习,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及时反馈。

6. 及时检查同学们掌握知识情况。通过在课堂上听写,认真批改作业,检查练习题做的情况等形式督促同学们及时复习。

总之,“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以后工作更要再接再厉,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期在教学上取得更大进步。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生态课题阶段总结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生态课题阶段总结》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工作总结之家。

生态课题阶段总结

生态体验课题阶段总结

兆麟初级中学

李丹

生态体验课题阶段总结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只有让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自主、探究的方式已为广大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做了积极的尝试。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教师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的同时,仍不可忽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一: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他们在提问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愿望,而揣摩老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其二: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学生虽然已拥有较多的想象机会,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烂漫的思维,想象罩上了囚笼。其三:学生的表达

丧失个性。提倡答案的多样化,虽然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但由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机械单一。这样的课堂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哪有半点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又怎能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生命的原生态严重失落了!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色调”。如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延长课时”、“加班加点”等做法,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它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师的看法高于一切。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多的是“起立式”而不是“启发式”,忽视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生为主人”的教育原则,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偏爱学习成绩优异者,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对同一课堂环境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么讽刺、挖苦,要么置之不理,打击受教育者的自尊,毁灭了他们独立的人格,摧残着受教育者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方法,颠倒了教育主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尊严,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这是比体罚还严重的“心罚”。它使教育成为“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学生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人本,人际,人境是人和谐发展的三元素。为此,要营造和谐生态的绿色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理念,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 “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感受、体味,想象和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接受教育是人生命的重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生命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命应是有尊严、是自由的;生命属于个人,应是富有个性、有活力的,应散发着成长的气息。为生命的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必须促进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地成长。

(一)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的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验法等多种符合课改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

(二)研究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愿学、乐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1)改“教案设计”为“学案设计”,由传统的重’教”转变到重“学”上来。强化集体备课。每周给每个学科组设立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所制定的学案设计要交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审核后方可供全年级使用。

(2)改变传统的学习单元模式,建立学习小组。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实施“四动十步”教学法(见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课前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节。

(4)强调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就是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5)强调探究问题 :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页

生态课题阶段总结

(6)强调训练检测,注重能力 培养: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重视实验操作,重视课后的学生学习反思和教师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来自: 工作总结之家)

(四)研究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定和实施《清泉中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五)研究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和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多元评价。制定和实施《清泉中学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上页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生态课题阶段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涉及到学生、课堂、课堂教学、学习、教师、生命、评价、教育等方面,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名教师培养工程”阶段性工作总结


根据分工,我科室负责名教师培养工程建设工作。半年来,在局领导的关心帮助和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完成了半年既定目标,为更加有效地做好下一阶段的名教师培养工作,现将半年来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 目前名师教师培养工程开展的情况

1、市级工作推进情况

3月18日,济源市“三名工程”动员大会以后,我们按照局领导提出的“激活细胞、底层突破”原则,设计了“三步走”的整体活动方案:即第一步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第二步搭建平台,强力推进,第三步精心策划,科学选拔。目前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

第一步:理清思路,统一思想。全市三名工程动员会结束后,我们便会同教育科于3月20-4月10日,分别在轵城、沁园、玉泉、梨林、下冶等乡镇召开“三名工程”工程推进研讨会。期间,按区域邀请各中心校校长针对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交流对三名工程的看法,畅谈对三名工程的设计打算,并对三名工程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地交流。同时,我们也就“三名工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和与会人员进行了沟通。达到了互通信息,上下联动,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的目的。

在研讨会以后,我们又在4月20日-29日,到济水、沁园、北海、轵城、克井等5个中心校,邀请中心校业务负责人和各学校的业务副校长就学校开展的名教师培养工作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研究。在调研期间,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对三名工程的政策把握不透,活动意图理解不深,过分陷于方案的修订和专业技术等级的划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名教师培养工程在基层学校的推进速度和力度。对此,我们提出了“学校推荐教师,中心校搭建平台,教体局出台政策”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名教师培养工程的步伐,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名教师培养工程中来。

第二步:搭建平台,强力推进。4月25日我们在与分管领导汇报并取得支持以后, 5月5日,在沁园路小学成功举办了“济源市名教师培养工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走进沁园”。来自全市各中心校的百余名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会后,我们又对下一阶段名教师培养工程做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此后,我们又在5月26日,6月5日,6月12日分别在济水一中、轵城中心校、王屋中心校开展名教师培养工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期间同有28名优秀骨干教师登台授课,有600余名学科教师、教导主任和中心校领导参加观摩,先后有10个中心校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另外,玉泉、五龙口、下冶、坡头4个中心校也以类似形式开展乡镇级别的名教师培养工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参与活动教师的总人数超过1500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集中展示了主办单位的教师授课水平,促进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经验的交流,提高了一线教师学名师,做名师的内驱力和参与度。为名教师培养工程的下一阶段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部分基层单位的一些做法

沁园中心校出台了“五大”举措,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争当名师的积极性。一是实施“决战课堂”战略工程。他们在“生本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 3月份全面启动了“有疑必究,延迟判断”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试验活动。二是大规模开展以“赛管理、赛课堂、赛素质、赛特色”的“四赛活动”。三、在全体教师中实施“首席教师制”。经过小组评议→学校考察上报→中心校认定,选拔出来的首席教师,中心校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享受学校班子待遇,参加班子会议;每年1000—XX元的教研经费补助;每年一次的外出学习机会。截止目前,已有十名教师被认定为首席教师培养对象。四、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十个五”评选工作。即在教育、教学、科研、宣传、读书等十方面各评出五个先进个人。五是开展“感动校园月度人物”评选工作。从3月份开始,凡在某一方面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或在某一方面感动校园师生的均可入选,现已有七名教师被评为“感动校园人物”,中心校隆重为他们进行颁奖和表彰。

王屋中心校依照“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升,浮出名师”的名师培养思路,实施开展五项工程,打造名师。一是实施以文明素质教育为载体的师德教育工程;二是以读书交流为载体的知识更新工程;三是以课堂模式创建为载体的教学理念更新工程;四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工程;五是以优质课竞赛为载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工程。

下冶中心校按照“分步走、分层管、看进步、求实效”的指导思想. 要求各个学校出台了3-5年中长期规划,涵盖校舍建设、硬件配备及内涵管理、特色创建等方面,清晰具体,科学翔实。并对全镇中小学的创建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各校把名教师创建做为“三名”创建的重心和切入点,并把教师按照业务技能划分层次,按照优秀课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阶梯培养模式,分步分层实施。工作中,实行领导包年级、外出培训、观摩学习、师徒结对、教研组竞赛、表彰奖励等各种手段,激发大家的创建积极性。

济水一中在开设“周末大讲堂”为名师搭建平台的同时,采取多项新措施,推进“三名工程”,加快“名师培养”步伐。一是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活动方案和考核细则,对名师培养工程细化和具体化;二是开展“济水一中教师三年成长规划”,建立专门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科学规划,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实施“德育导师制”,学校结合“名师培养”目标,建立了规章制度。促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成就后进生的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四是开展“同课异构”,深化“三环自主教学”,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名师培养搭建课堂展示平台,张扬名师个性魅力。

思礼中心校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着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名师培养奠基。一是方面外出加大外出学习交流的力度,差走不足。二是完善机制,出台措施。他们先后制定《思礼中心校打造和谐有效课堂实施方案》、《思礼中心校“和谐有效课堂”评分细则》,确立了“教服务于学”的教学原则。强制规定了每节课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三是搭建平台,集中展示。定期开展研修交流活动。

三、名教师培养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重方案,轻实施。在名教师培养工程时尚过程中,各单位都在制定方案,制定标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想了很多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落实,有些甚至无法得到落实。这不仅造成了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也对今后名教师培养工程的深入开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重活动,轻课堂。有些单位在名教师培养工程中只注重轰动效益的活动宣传,但在活动结束以后一切照旧,所在单位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并没有丝毫改观。这种重视宣传活动而轻视日常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教师参与名教师培养工程的积极性。

3、重结果,轻过程。各种赛事获奖人员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该单位教师素养的高低,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过分地强调,宣扬获奖情况,而轻视日常教师素昂的提升,则是目前名教师培养过程中又一种常见现象。因为,赛事获奖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受益面很小,并没有绝对的代表性,这种过分关注获奖结果,而放弃对全体教师培养的发作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4、重选拔,轻培养。选拔出优秀教师组团培养而放弃多数教师素质的集体提升是目前的有一趋势。我们需要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但我们更需要多数教师都“富起来”。对于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展教师更需要学校的培养和关注,这种典型的“短板原理”没有得到部分学校领导的关注。

5、重管理,轻关怀。名教师的培养除去相应的学科素养的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人文的关怀和支持。而一些学校,过分相信制度对教师的约束力,而忽视领导对教师的亲和力。造成了“即便拿钱也不愿干活”的局面。严重者甚至出现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严重不足,优秀教师不愿干,一般教师不能干的工作局面。

6、重行政,轻规律。加强领导是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保证,也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但是在学校,特别是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我们的行政指导必须在教育规律的范畴下慎重的进行。否则,很可能出现“好心做坏事,好事办不好”的尴尬局面。比如学校关于促进教师展业成长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与我们设计的初衷相一致?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我们很多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步伐。

三、下一阶段名教师培养工作的设想

1、提倡教师利用暑假期间,进行专业大阅读活动,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学习型假期。具体做法为:在网上发布倡议书,并列出推荐书目,供教师自主选择阅读。

2、抓住开学后的两个月时间,继续深入开展优秀教师课堂教师展示活动,争取每个乡镇承办一期。同时,积极筹划高中、职高学段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具体做法:在每期展示活动上,适时加入所在地校长管理展示活动,达到在单位时间内集中展示中心校三名工程的阶段性做法。

3、设计策划为期一个月时间的首期名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活动,按照科学、公正、合理、实效的原则,选拔50名左右的培养对象并统一组织参加国家级理论研修学习活动15天。

4、学习结束后,统一建立“济源市名教师成长工作室”,集中展示本年度名教师培养工程的阶段性成果。

附:

名教师培养对象选拔活动的初步设想:(10-11月上旬)

1、 报名:采用推荐上报与自主上报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更多教师参与到名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活动中来。

2、 笔试:该环节目的有二:一是考虑到报名人员过多无法逐一听课;二是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发展的理念。占30%的分值。

3、业绩条件:工作以来有关专业论文及课堂教学获奖证书均列入积分范围。该项分值占10%

4、复试人员确定:笔试+业绩条件,按1:3的比例确立人员

5、课堂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随堂课的评判。该分值占20%;二是选拔评比时临时授课的

"施工阶段性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