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同志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6

2016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精神工作总结体会。

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一般会需要写一份或者几份总结报告。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为客观的发现自我。每写一次总结,就让我们多一份思考的机会:一个人的价值就是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那么撰写总结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精神工作总结体会”,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精神总结体会一
“刘伦堂同志是我们身边可亲、可学的好榜样,我们要认真学习!”19日,市委书记周先旺在下陆区调研时指出,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刘伦堂同志“清廉如水、一心为民”的精神,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上,把群众期盼的事情办好。
周先旺首先来到老鹳庙社区刘伦堂家中,慰问其亲属,并同刘伦堂的大儿子刘文兵促膝交谈;前往老鹳庙社区群众服务中心,与刘伦堂生前的同事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刘伦堂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周先旺说,刘伦堂同志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好干部,他清廉如水、一心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员应有的胸怀与境界。大家都很怀念刘伦堂同志,是因为他一直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困难扛在肩上,为群众解难分忧,他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形象朴实而光辉,是我市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杰出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
周先旺说,刘伦堂同志的精神,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更是老鹳庙社区党总支的集体精神。社区党总支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弘扬好、把优良传统发扬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刘伦堂同志过去与大家一起定下的蓝图实现好,把对刘伦堂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努力开创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周先旺一行还前往胜利社区等处调研社区建设等情况。

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精神总结体会二
漫步黄石街头,车厢里、街边电子屏、宣传横幅等悬挂、播放着向刘伦堂同志学习的内容。市民自豪之感、激动之情涌上心头,一种向上的力量在升腾。
这种力量就是刘伦堂榜样的力量。
坚守为民求索的信念
有的人去世了,但他还长久地活在人民心中;他的躯体融入了大地,但他的精神却成了一座丰碑。
在刘伦堂1986年笔记本中,他入党申请书的草稿有这样一句话:“我是党的改革开放受益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要把自己今后的全部生命,献给党和人民”。
刘伦堂的一生,与另一位时代楷模雷锋特别有缘。他和雷锋生于同一年——1940年。而8月26日,他又与来自雷锋故乡的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一同被授予“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年轻时候,刘伦堂学过木匠、养过猪、补过胶桶等。在当时的肖铺乡,他是生产能手,1983年,他被选到村委会工作。
“我父亲能到社区工作,这得益于组织的培养,父亲时常教育我们对党要感恩。”刘伦堂的大儿子刘文兵说。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1986年,刘伦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之后用他一生的“清廉如水、一心为民”,交出了一名*员的优秀答卷。
刘伦堂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多达96本。早在1983年,他就获得了市委、市政府授予的黄石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继而获得了省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殊荣。25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下陆的多个第一:下陆区第一个办水泥厂的企业家,第一个带头搞经济体制改革的村支书,第一个搞村级工业园和五年发展规划的带头人,也是下陆区同时荣获全省优秀*员和全省劳动模范的之人。
这些,都是刘伦堂信念坚定,上下求索,全心为民的诠释。
黄石英模薪火相传
“刘伦堂一生能这样清廉如水、一心为民,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有着它的必然性。”下陆区委宣传部部长梅定祥说, 一个人如果常念党和人民的培育之恩,就会思想上始终保持清醒、政治上永远保持坚定、工作上永远保持激情,就会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刘伦堂的先进事迹集中传承了黄石地方优秀党员干部的光荣传统。”湖北理工学院副校长王志超说。
黄石三千年悠久历史中,孕育了极为光荣的历史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石涌现出了以“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在改革开放年代,黄石更是群星璀璨,涌现出“工人群众的贴心人”潘兰英等一批楷模。一代又一代的黄石英模薪火相传,绘就了一幅极为壮美的黄石地方群英画卷,刘伦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用先进事迹谱写出的新篇章,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黄石,刘伦堂事迹之所以更能打动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具有强烈的本土气息,可亲、可敬、可感,他的为民情怀和奋斗创业的时代特征,对本地的广大党员干部更具典型性和可学性。
刘伦堂一直就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榜样。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刘伦堂同志学习的决定; 市委书记周先旺要求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刘伦堂同志“清廉如水、一心为民”的精神,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上,把群众期盼的事情办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光辉在刘伦堂事迹座谈会上说,“刘伦堂同志既是一个老典型,更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他生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死后是我们的标杆。”
当前,黄石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振士气,振奋精神,以强有力的正能量去动员、凝聚、激励全市各方面的力量。
刘伦堂精神就有这种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力量!

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精神总结体会三
俗话说:“既然为官一任,就要尽力造福一方”。刘伦堂作为社区的书记,谈不上什么位高权重,可以说只是基层的一个“芝麻官”而已,但是他带领老鹳庙的乡亲实现了社区经济的跨越发展,改变了老鹳庙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的落后面貌,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满足了乡亲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千道理、万道理,实现了经济发展就是硬道理。老鹳庙社区今日呈现出的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这就是刘伦堂的政绩,这就是他对故土家园的回馈,这就是对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地的报答。
俗话说:“既要一门心思干实事,又要一身正气、一身清白”。刘伦堂都70多岁的人了,可以说饱经人世间的风雨沧桑,但是“人老心不老、人老志不衰、老也有丰采”,刘伦堂依然奋战在经济发展的第一线,依然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提振经济、改善民生,忙得不亦乐乎,忙得心甘情愿,忙得不知“老之将至”。他一生勤政廉政、克勤克俭、勤扒苦做,带领乡亲们把社区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为社区累积了几个亿的资产,而自己去世后留下的遗产却“惨不忍睹”,只留下了几千元的遗产,也许世人觉得不可思议乃至匪夷所思,但这确实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事实。明朝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于谦有一首写的很好“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觉得这首诗用来形容刘伦堂再恰当不过了。刘伦堂没有为他的后人留下万贯家财,但是他留下的是清白为官的风范和风清气正的作派。
俗话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刘伦堂去世后,有好几百个乡亲含着悲痛之心情专门为他送行,这或许是老百姓对他最深沉、最朴实的褒奖,也是乡亲们对刘伦堂的感恩回馈。正是有了刘伦堂对老百姓所付出的真感情,才有乡亲们对刘伦堂的真怀念。正所谓:“金杯银杯,远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远不如老百姓的褒奖”。现在,在很多地方,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关系由过去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可是刘伦堂与老百姓的关系依然是“鱼水关系”,丝毫没有“油水关系”的迹象。
在学习并践行刘伦堂“一心为民、清廉如水”的精神的同时,我为刘伦堂的因病去世感到痛心和惋惜,也为他虽然平凡但并不平庸的事迹而深为感动,为他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廉洁奉公的品行而深受教益。
刘伦堂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敬忠奉献的好书记,是在用赤胆忠心乃至生命躬身践行群众路线。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中国梦的实现,非常需要这样的好书记。时下,在全国部分地方,有些村支部书记横行乡里、刁蛮无理、欺压百姓、尸位素餐、丑态百出,他们这些所谓的“人渣村支书”,相比于刘伦堂这样一位朴实无华、实打实搞实事的社区书记,是不是有一些“不伦不类”?是不是有一些“名不正、言不顺”?是不是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而胡作非为”?
时下,全国有不少的基层干部在抱怨干部如何不好当、待遇如何不公平、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如何艰难、群众如何不理解、和群众沟通如何有障碍等等。试问这些干部,你们真的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了吗?你们真能做到一心为民了吗?你们真的是把群众当亲人了吗?你们真的是对群众满含真感情了吗?如果把工作老是停留在文件会议上,停留在大话套话上,停留在假大空上,停留在“虚晃一枪”上,流连于牌桌酒桌甚至灯红酒绿上,又怎么能够爱岗敬业搞正经事?又怎么能做出实绩让党和国家认可、让人民群众满意?又怎么能取得群众发自内心肺腑的真心理解和支持?
刘伦堂在村支书的位子上工作了25年,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谈阔论和夸夸其谈,不当“谈将”,只当“干将”,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彰显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实干兴邦”做表率。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中,能多一些像刘伦堂这样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好书记、好党员、好干部,必是国家之福、必是普天苍生之福。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坚持”,就我个人的理解,“五个坚持”与刘伦堂精神是不谋而合的,是一脉传承的,是并行不悖的,是相辅相成的。
不管是贯彻“五个坚持”,还是学习刘伦堂精神,都要求我们机关干部倍加呵护和珍视自己作为公务人员的身份,倍加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倍加珍惜党组织的培养,倍加慎重使用手中的权力,“一门心事、一心一意、一老一实”的投入工作,努力把为人民服务的机会转化为回馈社会、报效国家、成就事业的舞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向刘伦堂同志看齐,常把群众放在心中,常把责任放在心上,立足岗位,不计名利,不言苦累,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业绩。
同志们,朋友们,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还是重在落实,否则,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永远只会停留在文件中、停留在会议中、停留在口号中、停留在虚无缥缈中。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都以自己最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学习刘伦堂精神和践行“五个坚持”吧!<gz85.COM/p>

GZ85.cOm更多总结延伸阅读

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事迹总结


老鹳庙村域面积只有2.06平方公里,2010年“村改居”。1989年以前,这是一个有名的穷村,人均耕地不到3分。改革开放春风吹到老鹳庙时,刘伦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办了第一个村属企业——老鹳庙水泥厂。因经营有道,刘伦堂从村里调任乡重点企业总经理。

在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二楼党总支书记的办公室里,笔记本堆成一摞摞,却再也等不来主人的翻阅和记录。笔记本的主人——老鹳庙社区党总支书记、74岁的刘伦堂,今年6月25日因积劳成疾不幸离世。

刘伦堂当了25年村支书,将一个贫穷的城中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村内聚集了32家企业,去年产值达2.3亿元。然而,他的遗物除了一麻布袋荣誉证书和工作笔记,就仅有一张存有3000元的水电缴费卡……

带领社区奔小康

老鹳庙村域面积只有2.06平方公里,2010年“村改居”。1989年以前,这是一个有名的穷村,人均耕地不到3分。改革开放春风吹到老鹳庙时,刘伦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办了第一个村属企业——老鹳庙水泥厂。因经营有道,刘伦堂从村里调任乡重点企业总经理。

1989年,他曾创办的水泥厂因经营不善关门停产,村里人均负债达1500多元。这时,干部群众想到了刘伦堂。他们联名给乡政府写信,希望刘伦堂重返村里,带着大家闯难关。

从红红火火的乡办企业,回到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当书记,刘伦堂也有过思想斗争。“组织上需要我,村民需要我,我只能回去。”刘伦堂临危受命,想尽办法,向亲友借款、发动工人集资,终于凑了3.5万元,让水泥厂重新点火开工。

经过一年努力,水泥厂实现产值128.8万元,上缴利税15万元。随后,他又在村里办起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等企业。1991年底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结余。

近年来,黄石市要求全面关停“五小”企业,老鹳庙村的多家企业也名列其中。刘伦堂提出,发展要讲科学,光拼资源、污染环境的蠢事不能再做了。他先后引进众联物流、万邦机电、华隆冷链等生态友好型企业,并规划发展大型物流园、商业中心和高新科技园区。

时间的脚步,走过了13个寒暑。去年年末,老鹳庙社区实现总产值2.3亿元,集体收入连续10年逾百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下陆区考核为全区27个社区之首。

12本笔记记录民情

在老鹳庙村东头,企业和垃圾场污水从这里流过,居民的日常饮水受到污染。“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严重失职。”在1999年8月16日的笔记本上,记着刘伦堂这样一句话。

刘伦堂没有食言,改水计划立即实施。经过初步计算,全社区安装自来水总投资78万元。刘伦堂多处奔走,争取上级改水资金21万元,集体投资30万元,群众投资20万元,终于把自来水接到了每家每户,解决了吃干净水难的问题。

“没有刘书记为我担保,我的合作社可能早就完了。”47岁的村民江文胜告诉记者,2000年时,他将30多亩荒山坡承包下来,种银杏、桂花、枣子。“树苗前期投入大,没什么产出,我一度困难得揭不开锅。”刘伦堂听说他承包的事,主动登门,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在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到我家来看我,让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别放弃。”江文胜哽咽着说。

对全村各家各户情况了如指掌的刘伦堂,却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今年4月,刘伦堂开始有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家都劝他去医院治疗,他却忙于工作一拖再拖。6月23日,他最后一次去社区办公室,社区文书方杨奏看到他“很瘦很瘦,脸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

两天后的6月25日,刘伦堂离世。

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从生病入院到病重去世,刘伦堂始终没有等来哥哥刘伦华的看望。2005年,从事建筑多年的刘伦华,三番五次找到弟弟刘伦堂,请求在社区安排一些建设工程。刘伦堂不答应:“别再找我,我是*的社区书记,社区的活一点也不会给你。”刘伦华气得近10年不与刘伦堂来往。但当刘伦堂去世后,刘伦华来了,大哭着长跪不起。

“父亲总是这样,当了25年社区带头人,从不肯为家人牟私利。一些亲戚朋友都认为他不讲情义。”刘文兵说。刘文兵生了个女儿,想再要个儿子,刘伦堂认为有违计划生育政策,不许他生。

临终前,刘伦堂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你们不要怪我,无论什么时候,我的手伸出来都是清白的。做人要堂堂正正,宁可吃点亏,也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学习刘伦堂先进事迹总结体会


刘伦堂,男,生于1940年8月,1963年参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国*。曾任下陆区老鹳庙生产大队副主任、肖铺乡工业办经理等职务,1989年至2014年任老鹳庙村(2010年更名为老鹳庙社区)党总支书记,2014年6月25日因病不幸去世,享年74岁。先后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员"等荣誉称号。

回村,甩掉穷帽子。1989年,在老鹳庙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刘伦堂放弃乡工业办经理的"铁饭碗"回村端起村支书的"泥饭碗",一干就是25年。他带领村民一起苦干、巧干,在他回村后的第13天,因负债停产的村水泥厂点火复产,随后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他的带领下,老鹳庙村从人均负债1500元,到2013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立规,带出铁班子。刘伦堂给村"两委"定下"四不准"和"三不能"的铁规,并率先垂范。他的大哥是个泥瓦匠,想承包村里的工程,被他严词拒绝,以至于兄弟两人十多年没有往来。有工程建筑商找到他,要帮他免费装修房子,被他婉言谢绝。去世时,他留下两张银联卡:一张有3600元,一张只剩9毛6。正是他的以身作则,带出了老鹳庙社区"两委"班子和党总支60多名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好作风,正是这班人,二十多年来带领老鹳庙始终走在下陆区乃至黄石市的前列。

爱民,筑起号召力。刘伦堂有12本民生笔记本,记满了"谁家生活有困难"、"哪家危房要修缮"、"哪位病号需照顾"……居民们都说说:"刘书记对我们的难处心中有一本账!"村民们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他多方争取支持带领大家改水、改电、修路。正是因为心里装着百姓,所以百姓才信服。征地拆迁是项棘手的工作,社区筹建工业园征地拆迁范围很大,但拆迁户们信任刘伦堂、信任社区,所以在别的地方十分棘手的工作在老鹳庙圆满完成。

改革,焕发生命力。上世纪末,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刘伦堂带领村民在下陆区率先对村办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又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了法兰盘厂、晨昊包装、万邦机电等一批优质企业。近几年,他提出社区发展五年规划,勾画出发展商贸业的蓝图:抢抓下陆打造中心城区契机,全面对接团城山商务区,拉开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园区、商务房产区的发展框架。2013年底,全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2.3亿元,集体收入近100万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伦堂精神激励着老鹳庙人团结一心,书写发展新篇章。

2016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事迹工作总结范文


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事迹总结一
老鹳庙村域面积只有2.06平方公里,2010年“村改居”。1989年以前,这是一个有名的穷村,人均耕地不到3分。改革开放春风吹到老鹳庙时,刘伦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办了第一个村属企业——老鹳庙水泥厂。因经营有道,刘伦堂从村里调任乡重点企业总经理。
在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二楼党总支书记的办公室里,笔记本堆成一摞摞,却再也等不来主人的翻阅和记录。笔记本的主人——老鹳庙社区党总支书记、74岁的刘伦堂,今年6月25日因积劳成疾不幸离世。
刘伦堂当了25年村支书,将一个贫穷的城中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村内聚集了32家企业,去年产值达2.3亿元。然而,他的遗物除了一麻布袋荣誉证书和工作笔记,就仅有一张存有3000元的水电缴费卡……
带领社区奔小康
老鹳庙村域面积只有2.06平方公里,2010年“村改居”。1989年以前,这是一个有名的穷村,人均耕地不到3分。改革开放春风吹到老鹳庙时,刘伦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办了第一个村属企业——老鹳庙水泥厂。因经营有道,刘伦堂从村里调任乡重点企业总经理。
1989年,他曾创办的水泥厂因经营不善关门停产,村里人均负债达1500多元。这时,干部群众想到了刘伦堂。他们联名给乡政府写信,希望刘伦堂重返村里,带着大家闯难关。
从红红火火的乡办企业,回到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当书记,刘伦堂也有过思想斗争。“组织上需要我,村民需要我,我只能回去。”刘伦堂临危受命,想尽办法,向亲友借款、发动工人集资,终于凑了3.5万元,让水泥厂重新点火开工。
经过一年努力,水泥厂实现产值128.8万元,上缴利税15万元。随后,他又在村里办起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等企业。1991年底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结余。
近年来,黄石市要求全面关停“五小”企业,老鹳庙村的多家企业也名列其中。刘伦堂提出,发展要讲科学,光拼资源、污染环境的蠢事不能再做了。他先后引进众联物流、万邦机电、华隆冷链等生态友好型企业,并规划发展大型物流园、商业中心和高新科技园区。
时间的脚步,走过了13个寒暑。去年年末,老鹳庙社区实现总产值2.3亿元,集体收入连续10年逾百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下陆区考核为全区27个社区之首。
12本笔记记录民情
在老鹳庙村东头,企业和垃圾场污水从这里流过,居民的日常饮水受到污染。“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严重失职。”在1999年8月16日的笔记本上,记着刘伦堂这样一句话。
刘伦堂没有食言,改水计划立即实施。经过初步计算,全社区安装自来水总投资78万元。刘伦堂多处奔走,争取上级改水资金21万元,集体投资30万元,群众投资20万元,终于把自来水接到了每家每户,解决了吃干净水难的问题。
“没有刘书记为我担保,我的合作社可能早就完了。”47岁的村民江文胜告诉记者,2000年时,他将30多亩荒山坡承包下来,种银杏、桂花、枣子。“树苗前期投入大,没什么产出,我一度困难得揭不开锅。”刘伦堂听说他承包的事,主动登门,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在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到我家来看我,让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别放弃。”江文胜哽咽着说。
对全村各家各户情况了如指掌的刘伦堂,却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今年4月,刘伦堂开始有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家都劝他去医院治疗,他却忙于工作一拖再拖。6月23日,他最后一次去社区办公室,社区文书方杨奏看到他“很瘦很瘦,脸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
两天后的6月25日,刘伦堂离世。
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从生病入院到病重去世,刘伦堂始终没有等来哥哥刘伦华的看望。2005年,从事建筑多年的刘伦华,三番五次找到弟弟刘伦堂,请求在社区安排一些建设工程。刘伦堂不答应:“别再找我,我是*的社区书记,社区的活一点也不会给你。”刘伦华气得近10年不与刘伦堂来往。但当刘伦堂去世后,刘伦华来了,大哭着长跪不起。
“父亲总是这样,当了25年社区带头人,从不肯为家人牟私利。一些亲戚朋友都认为他不讲情义。”刘文兵说。刘文兵生了个女儿,想再要个儿子,刘伦堂认为有违计划生育政策,不许他生。
临终前,刘伦堂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你们不要怪我,无论什么时候,我的手伸出来都是清白的。做人要堂堂正正,宁可吃点亏,也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学习刘伦堂同志先进事迹总结二
漫步黄石街头,车厢里、街边电子屏、宣传横幅等悬挂、播放着向刘伦堂同志学习的内容。市民自豪之感、激动之情涌上心头,一种向上的力量在升腾。
这种力量就是刘伦堂榜样的力量。
坚守为民求索的信念
有的人去世了,但他还长久地活在人民心中;他的躯体融入了大地,但他的精神却成了一座丰碑。
在刘伦堂1986年笔记本中,他入党申请书的草稿有这样一句话:“我是党的改革开放受益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要把自己今后的全部生命,献给党和人民”。
刘伦堂的一生,与另一位时代楷模雷锋特别有缘。他和雷锋生于同一年——1940年。而8月26日,他又与来自雷锋故乡的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一同被授予“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年轻时候,刘伦堂学过木匠、养过猪、补过胶桶等。在当时的肖铺乡,他是生产能手,1983年,他被选到村委会工作。
“我父亲能到社区工作,这得益于组织的培养,父亲时常教育我们对党要感恩。”刘伦堂的大儿子刘文兵说。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1986年,刘伦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之后用他一生的“清廉如水、一心为民”,交出了一名*员的优秀答卷。
刘伦堂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多达96本。早在1983年,他就获得了市委、市政府授予的黄石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继而获得了省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殊荣。25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下陆的多个第一:下陆区第一个办水泥厂的企业家,第一个带头搞经济体制改革的村支书,第一个搞村级工业园和五年发展规划的带头人,也是下陆区同时荣获全省优秀*员和全省劳动模范的之人。
这些,都是刘伦堂信念坚定,上下求索,全心为民的诠释。
黄石英模薪火相传
“刘伦堂一生能这样清廉如水、一心为民,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有着它的必然性。”下陆区委宣传部部长梅定祥说, 一个人如果常念党和人民的培育之恩,就会思想上始终保持清醒、政治上永远保持坚定、工作上永远保持激情,就会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刘伦堂的先进事迹集中传承了黄石地方优秀党员干部的光荣传统。”湖北理工学院副校长王志超说。
黄石三千年悠久历史中,孕育了极为光荣的历史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石涌现出了以“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在改革开放年代,黄石更是群星璀璨,涌现出“工人群众的贴心人”潘兰英等一批楷模。一代又一代的黄石英模薪火相传,绘就了一幅极为壮美的黄石地方群英画卷,刘伦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用先进事迹谱写出的新篇章,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黄石,刘伦堂事迹之所以更能打动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具有强烈的本土气息,可亲、可敬、可感,他的为民情怀和奋斗创业的时代特征,对本地的广大党员干部更具典型性和可学性。
刘伦堂一直就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榜样。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刘伦堂同志学习的决定; 市委书记周先旺要求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刘伦堂同志“清廉如水、一心为民”的精神,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上,把群众期盼的事情办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光辉在刘伦堂事迹座谈会上说,“刘伦堂同志既是一个老典型,更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他生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死后是我们的标杆。”
当前,黄石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振士气,振奋精神,以强有力的正能量去动员、凝聚、激励全市各方面的力量。
刘伦堂精神就有这种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力量!

"中医工作总结体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