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月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7

十月中旬XX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在一段时间中,我们会有一些深刻经历了很多 ,优秀的人写一份总结,是对自己的反省,突破。总结的作用是用于客观的发现自我。那么,大家有写过关于总结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十月中旬XX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着眼于东海县文化现状,我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文化领域的扩展为方向,以文化载体的创新为依托,加快实施公益性重点文化工程,推动城乡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服务格局。

一、东海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根据东海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按照发展城市公共文化功能、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具体思路,全力推进文化工作。我们以 “四大工程”重点项目为着力点,实施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文化特色品牌工程”、“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和“文艺人才培育工程”,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少儿版画创作基地”等称号。不断缩短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差距,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雏形,在新起点上实现东海文化工作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近几年我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加快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功能配套。近年来,我县共投入1亿余元用于城乡文化建设。先后投入4600万元,新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少儿版画活动中心;投入1500万元建设晶都文化广场,将其打造成全县文化产业聚集区;投入近1000万元兴建了文化馆综合楼,成为全县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培训中心,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投入500万元(励志网 www.999738.com)建成4000平方米图书馆,是全市的国家一级馆,实现了文化资源县乡村三级共享;投资近200万元对影剧院进行了改建;投资近20万元改建了博物馆展厅,作为对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适时对群众开放;总投资2.3亿元的体育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新体育中心建设新的“四个一”(即一个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一座3000座看台体育馆和1500平方米的训练馆、一个50米宽室内游泳池、一个4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目前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在推进中。

2、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对有省、市资金补助的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县财政补助3万元,对未列入省市补助的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助10万元,县财政对改扩建的补助6万元,对新建的文化站补助10万元,县财政共为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补助160万元。我县已实现所有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部达标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了乡镇文化阵地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和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在2008年召开的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了乡镇文化站建设经验做法交流发言,并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3、积极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工程。我县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办的方法,积极筹措资金,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并实现所有行政村文化室全覆盖。购置141个书橱和28000余册图书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已建成25个藏书量不低于1000册的农家书屋,为知识兴农、科技兴农提供了便捷服务,丰富了农村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农村“农家书屋”经验在全省推广;加强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万村体育健身工程”,不断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身条件。目前,全县共有全民健身工程4个,晨(晚)锻炼点541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县366个行政村安装了由中国体育彩票资助的篮球架368副、736张乒乓球台(其中部分村还配备了棋牌室)。

4、公共文化服务效果不断凸显。围绕每年重大节日,举办一系列声势大、内容新的大型文化活动。连续成功组织了十届中国东海水晶节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分别举办了全国少儿版画展、全国楹联大赛、全国水晶雕刻大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县乡村三级大中小型各类广场文化活动700余场。积极开展送图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三送”工程,每年县乡送电影5000多场,(其中“2131”工程送电影4000多场)送科普图书下乡3万多册,全年送戏下乡200多场,为乡镇送戏100多场。同时,全县所有乡镇都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走街串巷进行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我县农业人口占多数,除主城区和一些大的中心城镇建有文体广场和活动场馆外,在大部分镇街和广大农村,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陈旧落后,有的挪作它用,新建文化设施寥寥无几,群众很难找到文艺活动场地。虽然已经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但与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需求还有差距。我县还没有制定过明确具体的文化设施管理制度,文化设施管理成为管理“盲区”,直接导致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困难,造成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浪费,也直接影响我县文化设施的使用寿命。
 (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管机制不畅。文化站管理“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后,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管理和指导的难度不断加大,难以对人、财、物进行合理调配和有效管理,对乡镇文化人才队伍的管理缺乏机制保障。甚至有少数乡镇对文化工作认识不到位,对文化工作无人管、不愿管。

(三)公共文化活动人才大量缺失。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乡镇文化站和文化专干起着关键性作用。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随意安排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乡镇文化站专干不专、职责不明,业务工作没人干、干不好,造成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和文艺创作、文艺表演人才的流失与缺乏,直接导致文化活动上不了档次、文艺作品出不了精品。

(四)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十分缺乏。我县目前尚未建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政府对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业务活动经费十分紧张。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更是缺乏资金保障,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也存在着维护与管理资金缺乏的问题。

三、关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上级公共财政要向农村配套延伸,明确界定政府责任和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水平。

(二)设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制定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等的软硬件建设标准,并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公共财政是其主要经费来源,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对重要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财政补贴,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村流动图书”和“送书下乡”工程专项资金等。

(三)成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评估机构。县、乡(镇)级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坚决制止挤占、变卖文化设施的行为。要形成一套具体的评估细则,对社会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农民自主文艺活动,公共财政要以奖代补,集中优势资源,抓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四)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为重点,实现基本文化权益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保证基本文化权益均等化的关键是资金投入。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能力比较强,县乡政府财政因税改政策调整县乡收支缺口呈持续刚性增长的态势,且越来越大,县乡财力比较薄弱的格局在相当一段时期难以改变,仅仅依靠县乡财政投入很难实现基本文化权益均等化,政府转移支付在相当一段时期仍然是实现均等化的主要手段。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财政对经济薄弱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区别对待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薄弱地区,发挥中央和省财政在消除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逐步使中央和省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主体,支持经济薄弱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完善公共文化供给长效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保障标准,落实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保障问题,建立各类文化人才、文艺专家和文艺团队数据库,并制定有利于长期发现、培养与奖励优秀文化人才的政策与措施,不断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促进文艺精品的创作与繁荣,实现公共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建立公益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和改造投入长效机制和文化设备、体育器材、娱乐设施、图书更新长效机制;以政府文化投入为主力,积极引导并扩大社会各类资金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强全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逐步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与作用,实现公共文化对社会闲置资金的合理吸收与有效利用。

Gz85.Com更多总结小编推荐

十月中旬规划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省住建厅文明办:

2012年以来,我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省文明办的正确领导和市文明委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创新特色、巩固成果、全面发展”的思路,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丰富内容,创新载体,积极巩固和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我们的主要工作及做法概括起来讲,就是五个“坚持”:

一、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大事大抓不松劲。今年以来,市规划局党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创新提高和长效管理,确保“四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市规划局党委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位置,做到常抓常议。每月召开党委会、局长办公会,都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每季度由局纪委牵头,对照《在届省级文明单位复查考核细则》进行一次考评。今年初,局党委召开精神文明建设专题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创新特色、巩固成果、全面发展”的思路,要求局系统全体人员“广泛参与,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了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力度,按照“局党委负总责,一把手亲自抓”的要求,成立了由局长王书增任组长,纪委书记张丽萍任副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精神文明建设日常工作。为局系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研究制订了《市城乡规划局2011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对年度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要求等进行明确。按照“责任跟着职责走”的原则,对年度各项任务(励志网 www.999738.com)进行细化、分解,逐一确定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量化管理责任制。

四是氛围渲染到位。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栏、电子屏幕等资源优势,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宣讲;在楼梯、走廊、会议室等场所张贴提示牌,提倡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推广普通话和文明用语,并将各级组织、各类人员人员职责、制度悬挂上墙,时刻警示工作人员讲文明树新风;按照提高标准、规范管理、方便适用的原则,对照复查考核细则进行逐条逐项整理,对办公家具和五大场所进行统一设计和整治,营造了浓厚的人人讲文明、事事抓文明、处处摧人奋进的良好环境。

二、把开展主题实践贯穿于工作生活全程,坚持活动引领不懈怠。把精神文明建设寓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公民道德教育和各项群众性活动中,做到有计划、有载体、有落实,提高了机关和所属单位文明素质。

(一)持续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开封市文明市民公约》,组织“践行文明承诺、争做文明市民”签字仪式,成立文明行动志愿者服务队,先后4次开展“爱水系、爱家园”义务劳动。关心困难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生活,每逢重大节日都组织看望慰问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拥军优属活动,每逢“八一”、春节,都走访慰问共建单位和企业军转干部,有力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干部职工为市社会福利院捐款2000余元;与通许县城关镇刘庄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帮助实施村容村貌整治,解决实际问题6个。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双争”(争创先进单位、争当优秀个人)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育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四争当”活动,即以“全民阅读”为重点的“争当学习标兵”活动;以“夺旗争星”为重点的“争当业务标兵”活动;以讲诚信为重点的“争当行业标兵”活动;以模范遵守《开封市民守则十不准》为重点的“争当环保标兵”活动,在局系统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坚持突出主题、寓教于乐,组建了蓝球队、表演队等10支队伍,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组织开展认识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为主题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双节”期间,组织开展了迎新春拔河、长跑、书画比赛和文艺汇演,干部职工在乐中陶情、乐中励志,丰富了节日生活。根据市直工委的统一安排,5月18日,局系统组成6×10的方阵参加市第八届运动会开幕式,并积极参加健身操、羽毛球、乒乓球、射击、越野等5个项目的角逐,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把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突出出来,坚持核心领导不偏向。党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火车头”,干部是完成任务的“排头兵”。我局紧紧围绕“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创一流”的要求,狠抓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保持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抓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和工作实际,研究制订了《2011年党委班子学习计划》,坚持每周半天的学习制度。重点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办法,以及业务、科技等知识。坚持学以致用,自觉用学到的知识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

(二)抓团结,强化集体领导。按照“抓工作先抓班子、抓班子先抓十六字方针贯彻落实”的思路,认真抓了党委民主集中制建设。研究制定了局党委议事规则、加强自身建设措施等,系统规范了党委工作生活的程序、范围、原则、纪律和班子成员个人行为。落实中,凡是涉及发展大局、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以及重大规划出台、干部调整使用等,都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进行决策,党委决策没有出现过违规问题。

(三)抓廉洁,树立良好形象。根据季节、任务、行业特点,先后8次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市法制办、市委党校教授进行教育辅导4场次,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法纪意识。按照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的要求,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坚持“一岗双责”,自上而下签订责任状23份,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了实处。根据市纪委安排,认真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建设。

(四)抓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依托全市集中整顿干部工作作风活动,我们确立了“四个基本”的整顿重点:①学习基本知识。局系统从3月15日开始,邀请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到我局挂职的汪霞博士、秦奋博士,利用每周二、周四课余时间,对局系统人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系列业务培训,提升了全体人员业务素质。②坚持基本制度。把各级职责和行政、党建、业务等制度进行梳理,制定了局党委工作生活10项制度和《局机关考勤管理规定》、《车辆管理规定》等26项行政制度。③建设基本队伍。制定了《市城乡规划局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并向内外公开,接受群众监督。④苦练基本技能。以本职岗位为平台,持续开展了“抓学习、强素质、爱岗位、尽职责”岗位练兵活动,提升了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

四、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两手抓”不推诿。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讲评,并贯穿于城乡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用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任务完成,用工作实绩来体现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实现了“两不误、两促进”。

(一)城市规划编制成效显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重视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停车场、加油站、公交场站等布点规划及电力、新区铁南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积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XX区、东城区、南城区、西城区、开封新区启动区等102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认真做好重点项目规划,完成14个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址、火车站区域城市设计和鼓楼复建、书店街整治及宋城路、魏都路、五一路、大庆路、滨河路街景整治等项目规划;全面展开XX区和开封新区城市设计,郑开大道两侧17.66平方公里城市设计深化正在实施,XX区13平方公里城市设计,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村镇规划编制稳步推进。五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五区村庄布局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按照市城镇化会议精神进行较大调整。我市8个产业集聚区中,开封县、尉氏县、杞县、兰考县、汴东(边村)、禹王台(汪屯)等6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省技术审查。通许县产业集聚区正在依据新修编的县城总体规划进行调整。汴西产业集聚区规划已纳入郑汴新区和开封新区规划内。全市92个建制乡镇中,需编制规划的共75个,已全部报批。全市15个中心镇核心控制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文本的编制。我市2个历史文化名镇中,朱仙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正在按程序报批,洧川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即将编制完成。按照市城镇化会议精神,把原来的中心村、基层村、行政村共2284个村庄,整合为996个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完成91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三)规划审批管理明显规范。以完善法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健全规划监管和监督制约机制为重点,深入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完成开封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完善了制度体系;认真执行国家强制性规范和标准,做好“一书两证”办理工作,完成各类审批744份,1706万平方米;扎实开展全市清理整治违法建设专项活动,加大对违法建设责任主体的处罚力度,先后查处违法建设6.44万平方米,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社会公平正义;制订下发了《关于认真开展万人评议机关评议行风活动的安排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今年共承办省市人大、政协建议、提案96件,全部按期办结,实现答复率、见面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

五、把提升服务质量和品质作为重要内容,坚持优质服务不务虚。在局系统持续开展了行政服务“六个一”活动,即热情接待每一位群众,耐心解答每一次咨询,按时办结每一个手续,公平对待每一家企业,严格遵守每一项规定,努力提供第一流服务,服务水平和品质不断提升。
一是大力实施“阳光”规划。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城市规划委员会和专家论证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的参谋智囊作用,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按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委会、办公会、业务例会等民主决策制度,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决策的内容、方式、过程、结果一律公开,所有决策事项均形成会议纪要存档备查。

二是加强服务大厅窗口建设。制定和完善了《开封市城乡规划局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手册》,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大厅,在收费上实行“一费制”, 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实现了环节上最简化、时间上最快捷、形式上最便民,各类审批事项按期办结率连年保持了100%。我局大厅窗口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模范窗口。

三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利用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公示栏、报纸电视等大众新闻媒体,及时公开审批事项和执法项目的法律依据及办事程序。严格执行规划公示和公开听证制度,所有规划方案一律组织公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审批事项进行公开听证,努力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

四是继续开展服务企业活动。班子成员和局系统26名副科以上干部与全市45个有建设项目的企业挂钩,每人分包1-2个项目,一包到底,变在办公室里办公为到建设一线解决问题,全程进行上门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全程代理的“保姆式”服务,先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0多个,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五是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建立信息处理中心,完善局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包案制度、主管负责制度、重要信访案件复查等系列制度,规范流程,畅通渠道,提高了信访工作成效。今年共接收各类交办件323件,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36起,按期办结率100%。

十月中旬乡镇道德讲堂建设工作总结


开展“公民道德讲堂”建设工作,是我县宣传部今年的重点和创新工作,是提高市民素质的教育工程。为深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吸引全镇干部群众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根据莎文明字〔2012〕15号即《莎车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做好迎接自治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验收准备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镇高度重视,认真开展了该项工作,现将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安排布置。

我镇早在6月底就召开了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道德讲堂” 建设专题工作会,由镇党委副书记蔡杰在专题工作会上讲述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该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在专题会上下发了实施意见,专门安排布置了该项工作。

二、成立了 “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领导组,确保“道德讲堂”工作有保障。

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党务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责任人为成员的“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领导组。领导组在镇党政办下设办公室,由宣传干事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道德讲堂”建设日常性工作,确保“道德讲堂”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并把社区作为试点单位。

三、建立科学化的考核激励办法,纳入目标考核(励志网 www.999738.com)

镇党委、政府组织对全镇“道德讲堂”建设情况制定了实施意见并进行督查,根据督查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四、根据道德讲堂的类型,确定了“道德讲堂”建设开展内容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确定了我镇“道德讲堂”建设的类型是社区道德讲堂和村镇道德讲堂,根据两类道德讲堂所针对的对象,确定了我镇道德讲堂主要以倡导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关爱感恩、孝老爱亲、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根据当下农民的价值观接受特点和生活习惯,精心设计“道德讲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吸引村民参与。

五、时间经常化,队伍社会化

从7月起该项工作开始实施,镇党委中心组就学习了以“道德讲堂”为主,突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内容,同时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道德建设内容;并明确规定,有条件的村(居)、企事业单位原则上每月要集中宣讲学习活动;同时组建了专兼职结合包括教师、先进典型、身边群众的社会化宣讲队伍。

今后,我镇要在县文明办的领导下,继续深入地开展“公民道德讲堂”活动,认真按照莎文明字〔2012〕15号的要求,抓好全局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公民道德讲堂”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引入长效机制。真正使我镇形成健康、文明、和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十堰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XX年十堰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十堰市在XX年被国家科委和省科技厅确定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科技体系建设示范市,XX年十堰市农村信息科技示范体系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我们围绕示范体系建设、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搭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以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农户和十堰黄姜产业为示范点,结合十堰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本着“集成、创新”的原则,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十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我们对在贫困地区如何实施农村信息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XX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一期工程项目完成情况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示范点,构筑通达农村基层的示范体系框架
全市选择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3县(市)为示范县、示范县中每县选择3个乡镇、六家企业、15户农户为示范点。对每个示范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制订了管理办法、落实了目标任务。应郧西黄姜协会请求,郧西黄姜协会及其9个会员乡镇也加入了示范体系。从而形成了由4个示范县、18个示范乡镇、18家示范企业、45户示范农户所组成的十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框架。
(二)以网络建设为重点,构筑新形势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新平台
以市科技信息管理局为骨干,联合市气象局、市广播电视局和我们共同成立了十堰市虚拟农业信息中心。以市科技信息管理局下属的技术信息中心十堰科技信息网站为基础,通过对机房改造装修、添置新设备和人员,建立了星火计划十堰农村科技信息网主网。主网站现有惠普hplh3000型服务器一台(服务器硬盘升级为36g,内存1.24g)、计算机7台,工作人员6名,已实现7*24小时宽带联网。主网站集成十堰植保网、十堰气象网等网站,与其保持24小时宽带联接,从而建成了虚拟的十堰市农村科技信息市级网络中心。
3个示范县已全部都已建立了县级分中心,联通了宽带网,实现了网络正常运行。丹江口市配备了3台内存为256mb、硬盘80gb,cpu800mhz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围设备,并与农业局合作建设虚拟的县级分中心,为其配备计算机1台;房县配备了3台计算机及相应的外围设备,与县农业局合作建立虚拟的县级分中;竹溪县配备计算机3台及相应的外围设备。竹溪县蒋家堰镇魔芋市场已配备计算机1台。郧西县黄姜协会配备计算机2台。
所有示范乡镇(包括郧西县9个会员乡镇)已建立乡镇服务站,各服务站配备计算机1台,打字机1台。绝大部分已联通因特网,有些乡镇已能自己制作主页。
市级中心网站、县级分中心、乡镇服务站都已实现场地、人员、设备、经费、制度五落实。
软件开发方面,已完成市级中心网站主页和3个示范市、9个示范乡镇、18家示范企业、45户示范农户主页制作;完成《十堰农业专家及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软件》、《十堰市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系统》软件开发。《十堰黄姜产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正在推进之中。
(三)以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切实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市级主页23个栏目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各栏目信息实现了适时更新。,《农业专家及乡土人才数据库》目前正在向数据库中输入。3个示范县信息资源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竹溪县已向市中心网站报送信息数千条,丹江口市、房县也向市级中心网站报送信息千条以上。所有示范县人息资源有专人维护和更新。房县桥上乡已建成农民电子阅览室,配备农村实用技术光碟盘。所有示范县都向市中心网站提供了3个乡镇、6个企业、15个农户详细资料
二、对建立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的探索
(一)加强领导、整合资源、部门协作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十堰市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十办文[XX]95号),为项目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信息管理局,为项目的执行机构。市科技局为项目的管理机构。以市科技信息管理局为骨干的市虚拟农业信息中心是项目的实施机构,由虚拟农业信息中心有关人员组成实施小组(十科发[XX]36号文),实施小组分为领导协调组、技术支持组、资源建设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各示范县也成立了相应的县级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各县科技局为项目的管理机构,以县科技局、农业局为项目的执行机构。各示范乡镇主管理科技的副乡镇长负责本乡镇项目的执行。从而建立了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组织机构,为全市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领导保障。
征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资源分散、协调难度较大的特点,成立了虚拟农业信息中心。市科技部门有较强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农业局拥有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和较完善的基层信息采集点,气象部门在为农村提供气象服务方面无人比拟,广播电视部门所拥有的广播电视传播手段为农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又一条的通道。由以上单位组成的虚拟农业信息中心,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强化了项目实施力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十分注重将农村信息化项目与其它项目捆绑实施,如市农业局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秦岭山区十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该项目,市农业局配置了多媒体投影仪、数码相机、电脑等设备。仅市农业局现有电脑18台,全部与中心联网,同时,还通过该项目为每个县市农业局配置电脑一台,并发挥了作用。房县将农村信息化项目与该县国家扶贫项目农村山区教育信息化项目联合实施。项目的捆绑实施,实现了项目资源的整合,节约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
充分发挥市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XX年7月,召开了全市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项目协调会,市委副书记、市政府秘书长、市财政局、市农办以及全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市委副书记关小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市委办下发了《会议纪要》(十办文[XX]79号),对项目资金的落实和提高项目建设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XX年8月,在市科技信息局召开了“十堰市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暨信息技术培训会议。全市项目实施单位、各示范县、示范乡镇参加了会议,副市长夏国玺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还对各示范县、乡镇的主管理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这次会议推动了县以下示范点的项目实施。
(二)完善方案,加强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村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投资大、牵涉面广。做好统筹规划是推进农村管理信

息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规划实施。制定了《十堰市农村科技信息示范体系建设一期工程方案》,《十堰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实施计划》、《信息资源建设任务分解计划》,对项目各参建单位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对全年项目的实施时间、步骤进行了合理规划,保证了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为强化项目管理,我们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十堰市农村信息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十堰市农村科技信息网县级服务站管理办法》、《十堰市农村科技信息网乡镇服务站管理办法》、《十堰市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心网站管理制度》《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项目管理目录》《项目日志》等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目前正在着手制定市级信息工作标准,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处理、传输标准化。
(三)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项目实施人员和活跃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应利用各种形式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素质,使其适应工作的需要。把懂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
一是重视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大量的供求信息,但广大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散为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传播造成困难。在农村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保障信息资源从第一线来,到第一线去,是一条现实可行的方法。在全市农业部门、有关乡镇、重点村及企业建立了农村信息员队伍,总人数达215名,出台了《十堰市农村信息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对农村信息员资格条件、工作要求、资格培训,认证及日常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示范县科技局、农业局通力合作,共同建立本县的农村信息员队伍。目前,二是加强示范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员是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的关键,为此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在确定项目工作人员时,注意选拔文化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担任项目工作人员,并十分注重加强对人员的培训。XX年8月,我们组织了全市项目实施单位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市内项目承担单位技术人员、各示范县科技局、农业局和各示范乡镇分管理领导和项目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各示范县也组织了本县各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农户负责人和信息员的培训。通过应利用各种形式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素质,使其适应工作的需要。把懂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建立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资金的筹措是前提。为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市科技局、科技信息管理局多次向市政府及财政局领导汇报,争取市领导的支持和协调,落实资金20万,丹江口市投入资金7.8万元,竹溪县投入资金4万元。
(五)创新点
一是黄姜信息系统、农产品报价系统——茶叶、魔芋、武当山珍等特色产业的信息化管理;二是对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一年,通过一年的建设,我们已经基本构建起了十堰市农村信息化科技网络平台,搭建起了通向农村基层(农户)的农村信息化示范体系和网络服务体系,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但总的来说,十堰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明年,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将进入二期工程,我们对下一步项目建设年出以下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
在农村信息化的起步阶段落,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起组织、领导与推动农村信息化的角色。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十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十分重要。省政府在这方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一个以科技部门为主体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协调体系(机构)。
基层政府应积极引导与组织农民上网。基层政府只有通过行政渠道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宣传、引导、教育和帮助,才能全面地、不走样地将政策贯彻到每个农户中去。各地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探索合适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上网。这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事实证明建立乡镇、村信息站,利用信息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工商户和农村经纪人带动农民上网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积极宣传,加大投入
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信息化与产业化的结合。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观念、行政措施等政策软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抓应用,促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信息化带动为业化”,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各领域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环境。
(三)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建议开展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工程,作为农村信息化工程的一项重点子工程。其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政策法规、资源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人才资源信息等。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省市要合理分工,资源共享。应组织建立大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省里负责建立全省大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各地市各自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资源区位优势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省与地市之间,地市之间信息资源应实现共享。
(四)加强农业信息系统的应用
国家在“八五”、“九五”期间已开发了一批应用型农业专家系统,用于育种栽培,施肥和灌溉、饲养防疫、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在网络平台搭建成功后,应加强这些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
(五)以农业专家库为基础,开展农业技术网上咨询

"十月工作总结中班配班老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