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店长的月分享总结

发布时间: 2020.06.18

小结: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时间总是从指间划过,静悄悄的,一点儿也不停留,新的工作阶段快要到来,做好工作总结是对你工作的信任,通过总结来扬长避短,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总结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小结: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小结: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孩子面对未来 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研究前,我们同与家长平时的交谈、家访及调查等途径了解到,许多家长对幼儿是否具有“和别人分享”这一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结果导致幼儿分享行为贫乏。究其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种:

1、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往往忽视分享这种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

2、部分家长对幼儿分享教育不知可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常对孩子进行反面教育,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4、有些家长自身缺乏良好的分享行为,不能言传身教。

5、许多家长一味“奉献”,不知“索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症下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引导家长积极投入到分享教育的研究中,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

一、更新家长观念,引起家长对分享教育的重视。

由于家长所受的教育和身处的环境不同,文化修养、职业不同,所以在教育观念上也存在着差异。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对幼儿的学习情况非常重视,常常向我们询问孩子能不能学会老师所教的知识,孩子学会了几首儿歌、歌曲,但对其它方面的发展很少过问。由此可见,家长比较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忽略了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

为了使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作中我们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促使家长不仅重视幼儿知识教育,而且重视幼儿良好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讨论,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幼儿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半日活动,从中引进老师先进的教育观念、经验和技能,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并要求在家中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重要与老人分享。此外,我们还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分享教育活动,让他们深入到孩子中间,亲身感受分享带给孩子的乐趣,体会分享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家长进一步领悟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长的思想提高了,才能真正将先进的观念渗透在行为中,促进其行为的转变。

二、引导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去学习。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幼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直接的启蒙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有的家长平时在家中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人有爱心,这就给了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如:在分点心,吃饭时家长有意识的将食物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妈妈(奶奶、爷爷、爸爸)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让你和我一起开心。”当看到孩子正在玩玩具时,家长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能不能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好吗?”在这种氛围的潜移默化之下,幼儿也会尝试去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但也有一部分家长思想意识中存在着不正确的观念,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消极不利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平时在家中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就行。因而在和周围人交往时缺乏爱心,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还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常告诫孩子:好东西留着自己慢慢吃,不要分给别人;刚买的新玩具不要随便借给别人玩,不然会弄坏的。可以想象,幼儿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很难产生良好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

因此,我们引导家长充分认识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认识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真正为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平时不光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在与亲朋好友的接触交往中,更要以诚相待,乐于助人。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老人,有好吃好喝的应该先满足老人;外出乘车时,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家长有爱心,必然就有着积极的分享行为,势必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家长对他人真切的关爱,幼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之下,这种无形的教育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促使幼儿也能够学着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此基础上发出分享行为。

三、引导家长选择多种内容与方法,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

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幼儿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间交往的明显减少,均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有的孩子玩玩具时,自己不玩的玩具也不让别人玩;有的孩子吃东西时总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的手中,类似这样的行为称之为“独占”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会发生一些事,这些事虽然平常,但往往正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良好教育契机。如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日常情景、同伴间的交往都是一个个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对这些给予足够的重视,时时做有心人,抓住契机,及时对幼儿进行分享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象就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

(二)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此外,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

(三)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家长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家长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是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家长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与同伴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好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家长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四、启发家长不仅要让幼儿体会到被爱,还要教育幼儿学会爱他人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百般疼爱,可谓百依百顺。但是有的家长只是一味盲目地溺爱孩子,很少注意要求孩子关心体谅别人,对别人的爱表示感谢,予以回报。长期下去,幼儿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针对这一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尤其注重启发家长不仅要爱孩子,让孩子体会了解父母的爱,还要引导幼儿学会爱他人,以实践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有时家长甚至可以主动向幼儿索取一点爱,如希望孩子能将好吃的和父母、祖辈分享,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幼儿一但发出分享行为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幼儿获得前进的动力。幼儿体验到分享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后,才能乐此不彼。天长日久,幼儿也就会由最初被动的分享转化为自然而然的主动分享了。

在我们的引导下,积极投身到分享教育研究中的家长日益增多。研究前,只有45%的家长能主动配合我们的分享教育活动,而现在已增加到90%左右。这也就相应地促进了幼儿分享意识的增强、分享水平的提高。研究前能发出分享行为的幼儿只占10%,现在此类幼儿已达到总人数的80%。已一斑可窥全豹,足见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了。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延伸阅读

教育总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总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一、培养幼儿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和能力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当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集体生活时,每个幼儿在与同伴一起的学习、生活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怎样与别人合作,在活动中如何控制自己去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纪律等等。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应尽量给幼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并且让他们体验自己做出决定的后果,然后让幼儿做出负责的选择。比如区角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许多小朋友都喜欢玩同一内容的游戏这种情况,但是由于场地、材料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参加。碰到这样的事,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点名叫几个小朋友出来让他们到别的小组去玩,结果被叫出来的几个小朋友总是不太情愿。我们不妨试着让幼儿自己决定碰到这样的事情该怎样做。这样,小朋友就会提出许多可行的方案去解决问题,我们要相信小朋友,他们完全有这种能力。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近几年,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因此,对部分只注重学习知识的家长,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A、一天教会你的孩子写10个字。B、帮助孩子10天改掉一个坏毛病,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家长会笑着选择后者。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农村幼儿园男孩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农村幼儿园男孩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的男孩女孩同龄入学,幼儿园、以至小学: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娘子军,成绩优秀者大多是女孩,各种比赛、获奖我们看到的也更多是女孩的名字!整个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女孩的天下!

家庭的宠爱,更是给男孩的成长设置了无形障碍:家族香火的延续(农家三件事:建房 结婚 、 医药费),养儿防老意识的根深蒂固,使本该保护别人的男孩成为被更细心保护的对象,我们对刚刚入园的孩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爱哭鼻子的男孩多与女孩,活动中说“我不会”的男孩多与女孩,调皮捣蛋又总被欺负的男孩多与女孩,吃饭挑食的男孩多与女孩,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男孩多于女孩,画画、剪纸、讲故事较落后的男孩远远多于女孩!男孩原有的强项,也在女孩的包围中失去光彩。

幼儿园、小学阶段男孩的一次次失败、不被重视、学业落后,导致不少男孩自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男孩应有的风采!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怎样重拾男孩的自信?几年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你是一位绅士——群体意识的培养

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玩伴;隔离的空间,孩子失去奔跑、玩乐的场地,而这一切,对于热爱运动、喜欢打闹的男孩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们的孤独与无助相对于同龄女孩来说显得更为明显与突出,顽皮、破坏性强成了不少男孩外显的特征之一。而同龄的女孩由于在精细动作的发育上远远超过男孩,她们会更早地被肯定为心灵手巧的孩子,表演、画画、跳舞、写字都是她们的强项。于是,多数女孩成为老师、长辈眼中的乖乖女。

当穷养儿子富养女成为一种时尚时,我们提倡:穷养、富养,不如教养!男童的早期教育,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群体意识的培养,让男童充满自信地融入群体之中,做一个文明的小绅士:

集体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重塑男孩在群体中的形象。

游戏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更多可供男孩选择的角色,让男性角色给游戏增添新的色彩,让男孩在游戏中通过男性角色的扮演,渐渐找回绅士的风采。

生活活动:培养自理能力,适时提供帮助,让男孩在行动中缩小与女孩的差距,为自己找回自尊。

谁都可以想象,一个在集体中总是受到表扬、鼓励的男孩,他的自信心怎们可能不被激发?

二、你是我的哥们——合作意识的培养

喜爱奔跑、跳跃的男孩,从来不会安安静静地画画或颇有耐心的听故事。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要把男孩追逐嬉戏的行为全部归结为攻击性,相反,那些打打闹闹的男孩之间关系相当不错,有时候他们的玩闹行为甚至可能是友谊的一种表现。比如:玩过家家游戏,女孩子会模仿妈妈在家庭生活中的内容,耐心地喂娃娃或做饭;而男孩子则喜欢强有力的爸爸形象,当家中来了男性客人时,男孩可能就会在游戏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身份而去与客人玩乐了。所以,当喜洋洋、超人这些形象进入幼儿园时,男孩们会喜欢超人。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怎样顺应男孩的心里发展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呢?

1、提供更适宜的男孩活动空间

男孩非常喜欢危险和高难度动作所带来的刺激,所以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总会做出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头朝下滑滑梯,在楼梯上玩滑板,爬到玩具顶端学吊环、从很高的楼梯处往下跳等等危险动作。同时,他们善于追逐、奔跑,即使摔得鼻涕流血、手脚破皮也无所畏惧。

幼儿园,安全第一。但我们也不可因噎废食,遏制男孩的英雄情结。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提供给男孩的活动空间要适宜,要便于他们的活动,对于总要做出危险动作的那些“小英雄们”,我们可以适当给他们提供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安全保障一定要随时跟上。告诉他们,玩这些游戏时,要在得到老师、长辈允许与保护的前提下方可进行。

2、引导男孩学会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与冲突

男孩在游戏中的冲突不断,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之一便是帮助他们学会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与冲突。工作中,我们发现男孩在活动中发生冲突的几率明显高于女孩,在同伴中发生矛盾,男孩们往往不会选择告状、哭泣或据理力争,而是选择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对待来自同伴、老师的批评他们不是表现得愤怒,就是以沉默来对抗。但我们同样发现,男孩大多没心没肺,刚刚还扭打在一起,转眼又成了好哥们! 故此,我们在组织男孩游戏时,可以从男孩的角度出发,多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强者角色,让他们在游戏中有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我们提供给男童的玩具适当,尽可能避免因角色、玩具分配而发生冲突。同时,让男孩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谦让、训练其自控能力也是男孩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让男孩牢记:冲动是魔鬼!同伴是哥们!

三、我们为你喝彩——成就意识的培养

在幼儿园,我们发现男孩除了喜欢玩超人类游戏外,他们还倾向于于玩那些运动性的玩具,比如汽车、球类以及其他可以穿越空间的玩具,同时,我们发现乐于在室外玩耍的男孩多于女孩,室内建构区的男孩同样多于女孩。

为此,我们曾随机安排大班男童、女童各4人到建构区游戏,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实况录像,后经过反复回放,我们发现:女孩在游戏过程中语交流的次数多于男孩,男孩的动作交流多于女孩;男孩的专注情况总体优于女孩;建构成果:女孩搭出来的多是花篮、花朵,而男孩则更多是高楼、桥梁及武器。

我们也曾随机安排大班男孩、女孩各10名到幼儿园大型玩具处自由玩耍,并对他们的游戏过程进行实地观察,结果发现:规规矩矩排队玩乐的竟全是女孩,男孩们不是倒滑滑梯,就是从滑梯下面向滑梯上面跑,或者是趴在秋千上扮飞机飞翔等等。

针对男孩在幼儿园的特殊表现,我们除了开展女孩较为擅长的讲故事、唱歌、舞蹈等活动外,还针对男孩特点,举办搭积木大赛、幼儿运动会等,让男孩们的矫健身影成为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男孩们的创造成果催生男孩们心中的成就意识!

在幼儿园,我们的男孩是一个个小绅士!男孩们,你是我的哥们,我们为你喝彩!

教师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早期阅读是一种准备性阅读,它区别于成人独立进行的读书、看报等普通意义上的阅读。它是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幼儿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这需要我们对孩子的阅读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积极的开展。以下是我就早期阅读中兴趣培养、技能发展等方面,在班中尝试的一些指导策略。

一、通过多种材料的提供,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多材料的提供体现在:阅读材料既满足幼儿的兴趣,又满足幼儿的发展,保证幼儿拥有多方面的知识经验。

(一)在阅览室的自由阅读中观察幼儿的兴趣表现,归纳出受幼儿喜爱的书籍类别。

阅览室里的阅读活动是最受幼儿喜爱的,因为阅览室里拥有广泛的幼儿图书,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尽情地选择。我抓住这些机会,观察每次每位幼儿的择书情况,并且把幼儿选择的书籍类别记录下来。经过三次观察记录,在整理中发现,进入大班后,男女孩的兴趣表现明显不同:男孩子喜欢“葫芦娃”、“战神金刚”、“奥特曼”等内容稍显阳刚的书籍;而女孩子则喜欢“拇指姑娘”、“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内容柔美的童话故事的书籍。找到幼儿对书籍的兴趣表现后,我到资料室借来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并且把他们添置在班级阅读区中。慢慢的,阅读区里人变多了、也变安静了,原来总有幼儿跑进跑出,持续阅读的时间不长,现在凡是进入阅读区的孩子都能够较长时间地阅读了,有的甚至还两两合作,边看边轻声交流。这样的改变,关键在于阅读区中有了孩子们喜爱的书籍,“阅读”这一活动也成为了在幼儿兴趣牵引下而自发产生的一种活动。

(二)在活动区中适时适当地投放其他类别的书籍,观察幼儿的兴趣表现。

全然由幼儿来选择书籍类别的话,往往会形成阅读材料内容狭隘,导致幼儿知识面不广等情况。像我班男孩子,他们比较喜欢看打闹场面较多的“战神金刚”、“奥特曼”等书籍,因此导致了孩子们无意识伤人行为的增多。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适当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逐步改变他们对书籍类别的兴趣。我采用的是将选择的书籍在幼儿玩活动区时投放的方法。在《大家来做小问好》这个主题中,幼儿对于“宇宙”、“天文”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此类的“为什么”也特别多。我发现后,从资料室借来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当幼儿玩活动区时将“天文地理类”的一本替代了“奥特曼”,看书时,孩子们没有想“奥特曼”哪里去了,因为兴趣都被《十万个为什么》吸引住了。通过这样不断地替代、丰富,孩子们的阅读内容一定会逐步广泛。当然,我们在帮助幼儿筛选阅读材料,或者更替阅读材料时,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建立在幼儿感兴趣的前提之下。

二、通过多种途径的观察,了解幼儿目前的阅读水平。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幼儿已有的阅读能力及水平,才能在指导幼儿阅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如一次阅览室阅读中发现:到处走动的现象很多,问明原因是为了去找喜欢的书。于是,我就跟踪观察了其中一位名叫婷婷的小朋友,她首先找了一本《一千零一夜》,然后坐到座位上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最后就起立又去找其他的书,如是重复了很多遍,直到阅览室活动结束。不断重复找书的原因是幼儿在选择了某一本书后没有仔细阅读,或者说只“阅”不“读”,这样“看”一本书的时间当然很短,看完后也当然得再次选择图书。但久而久之,幼儿的阅读能力不会有提高,因此,根据幼儿阅读习惯的这一现状,我在每次集体阅读、自由阅读,或者个别在阅读时都会不断鼓励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说出来,通过从“阅”到“读”的过程,幼儿完整阅读完一本书的时间就会变长,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的习惯及能力。

又如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当幼儿到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阅读结果时,很多幼儿往往都只有几句很简短的话,他们的阅读就是说出图片的中心思想。在发现这一现象后,我经常利用提问“你觉得图片上的小动物会怎么想怎么说的?”鼓励幼儿说出主人翁的心理活动;以提问“这是哪里?你怎么看出来的?”鼓励幼儿观察并描述背景。通过看图讲述、集体阅读、活动区等活动时间的不断强调,目前幼儿讲述时的语言变得丰富且生动了。

三、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阅读技能。

目前,我任教的年龄段是大班,语言活动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故事、散文诗等。在组织的过程中,我在增强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就是合理利用多种感官的刺激,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真。

所谓的多种感官其实就是视觉和听觉,关键在于这两种感官要同时刺激孩子的神经,使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作品本身所表现的情感相碰撞,从而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

《桃树下的小白兔》讲述了小白兔以桃花瓣为礼物赠送给各个好朋友,好朋友们把桃花瓣当成了各种有用的礼物的故事,故事中体现了同伴间相互关心和受关心者也能回以感谢的美好情感。它有着优美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同时还不乏一定趣味性,非常适合幼儿的欣赏与感受。

为了让幼儿的视觉、听觉同时受到刺激,我首先选择了一幅漂亮的像在下桃花瓣雨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用以刺激幼儿的视觉,其次再为故事选择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钢琴曲作为故事录音的衬托音乐,用以刺激幼儿的听觉。孩子们看着美丽的图片,听着在抒情的钢琴曲衬托下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录音,脸上洋溢着微笑,甚至有的小朋友在听到有趣的地方时还控制不住,笑出了声呢!真像是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成了作品中的角色之一。

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当老师提问到“你喜欢故事吗?最喜欢什么?”时,孩子们的回答都能从作品本身出发,回答的同时就像是在复述作品各段落,这也达成了学习作品中优美词句的目标,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我想,为什么孩子们会很顺利地复述作品内容,很大原因是在于孩子们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只有当作品中的情感与幼儿的情感体会相共鸣时,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含义,多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加速两者之间的共鸣,久而久之,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倾听与表达的技能也不断增强,同时,阅读的技能也将随之不断发展与提高。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帮助幼儿拥有更多表达的机会,体验阅读的乐趣。

所谓多种形式的展示就是让幼儿拥有更多展示自己阅读结果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的平台。

阅读活动后的“宝贝在线”是我们班常用的一种展示阅读结果的手段。教师利用洗衣机纸箱为幼儿制作了一个“电视机”,利用录音机、话筒等真实的广播用具,让幼儿在“电视屏幕”上讲述自己的阅读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原本不善表达的幼儿都能主动要求“上电视”,这一动力无形之中激起了幼儿的自主阅读及认真阅读,因为想要“上电视”就一定要说出自己阅读到的内容。这一方式将阅读融入到了游戏中去,使幼儿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又如饭后及离园前“谁的故事最好听”栏目,幼儿在相互倾听与比较的过程中使讲述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为今后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在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中,教师与幼儿是共同成长的。教师在探究和解决阅读活动所出现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中,要不断加深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使在幼儿早期阅读中的指导更科学更合理。

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小结


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小结

《纲要》提出确立大教育意识,充分利用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努力实施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本着这一精神,我们努力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计划地开展好在园幼儿家长家教指导工作、0-3岁婴幼儿家教指导工作,对0-3岁婴幼儿家教指导进行一定的研究探索,提高0-6岁一体化教育的管理水平,使家教工作取得最佳的效果。

我们xx幼儿园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列入幼儿园发展的四大举措之一,把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让家长主动积极的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积累了一些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经验和方法,逐渐走出一条家园共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下是我们这一学年的家庭教育工作回顾。

一、健全制度,明确职责

幼儿园自xx年9月申请成为“十五·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以来,我们通过全园教工代表大会的讨论和审议,确定了我园的家长工作制度,分别包括:家长工作奖惩制度、幼儿接送制度、家委会工作制度、为家长服务项目、家长咨询热线。

xx学年度起,幼儿园又制定家长访谈制度,包括每年进行的家长访谈月活动、班级家长会工作,使每位教工的家教指导不断的趋于规范和有效。

二、常规工作的规范和完善

教师们不断学习《xx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xx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等理论,不断提升了理论知识水平,从而优化了日常的家教指导行为。在深刻领悟我园已有的家教指导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的、了解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分析家长的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丰富“家园联系窗“的内容,利用随访、来园接待、短信等多种形式密切家园联系,让家长更多了解到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也更多了解了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实现了园内外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家园之间的有效互动,密切了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并在相互的支持配合中提升了教师的指导能力,提高了家长的育儿水平,促进了孩子的和谐发展。

每年一次的家长访谈月活动、每学期一次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讲座、“三八节”,母子同乐、六月素质教育汇报演出、组织孩子及家长一起出外的亲子游活动,以及各班根据家教工作的目标和实际需要开展的班级家长会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我们家庭教育常规工作。

三、成立新一届家长委员会,定期进行沟通交流

本学年,我们成立了新一届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例会,沟通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听取家委会的合理建议,不断地提高家长工作的服务水平,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班级的管理中来,进一步地增强了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促进家园的更好协调沟通,赢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更好地形成家园的合力,实现了有效的双向互动。

四、积极利用窗口,促进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

为了使家长了解我们的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与信任,我们积极利用各个窗口与家长进行沟通。

在校门大门栏杆上的“温馨提示”栏里,我们及时张贴幼儿园活动告示、安全告示等;在“公示栏”中,我们及时向家长公示幼儿园最新获奖和表彰情况;在“一周菜谱公示”中,我们每月想家长公布一个月的伙食盈亏,每周向家长公布每天的菜谱内容以及体弱儿菜谱内容,每日公布每一品种的菜价;在“家园牵手共育”里,张贴家委会、膳管会名单,以及家长咨询热线、家长服务项目。

我们努力凸现各班的个性,在“家园联系窗”上,我们不仅向家长介绍了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和计划安排,还及时向家长宣传教育内容与方法,科学育儿知识等,帮助家长悟到教育孩子的一些有效的方法,使家教的经验更有借鉴的意义。班主任还还及时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主题活动或区域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并张榜表扬,极大的鼓励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各个窗口都是幼儿园形象无声的展示,我们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真正使它成为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有效渠道。

五、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早教指导

0~3岁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期。因此,对0-3岁婴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如何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发展,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

本学年,我们辖区内0-1岁幼儿共x名,1-2岁幼儿x人,2-3岁幼儿x人,合计x人。本学年度,我们共分发亲子小报8期,开展免费03指导活动20次,其中包括2次家长讲座以及18次1-3岁幼儿及家长来园参与的有质量的指导活动,。

在xx学年度中,我们xx幼儿园0-3家长受教育率为x%,这一数据来自于0-1岁孩子每年度参加的6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1-3岁孩子的来园接受0-3早教指导以及部分已入托班孩子接受幼儿园托班教育。

七、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总结开展过的家教工作,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家长工作的重要性。一个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幼儿园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因此,今后我们仍将以务实、实效、有条不紊的开展家教工作作为工作的指导原则,把家教工作的质量在稳步中提高。

"店长总结分享"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