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扶贫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0

国际农发基金扶贫项目工作总结。

时间匆匆流逝了,走得那么无影无踪,当我们遇到一些深刻的事情或者经历时,一般来说,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对这件事情的总结,总结和心得体会相似,但是比较客观一点。大家知道总结范文要怎样写吗?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国际农发基金扶贫项目工作总结,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工作总结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在写工作回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照应到下一部分的经验教训,使之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不至于造成前后不一的感觉。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省扶贫开发局:

2018年,我省国际农发基金扶贫项目由实施高峰期转入精细管理期,在省农发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省级各项目管理单位及早部署项目审查、下达批复;省项目办高度重视项目实施督查、问题整改;两市项目办主动抓项目协调、各县(区)项目办及项目执行单位主动抓项目具体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已按照年度计划安排稳步推进。现将20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2018年上半年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年项目投资概况

2018年度项目总投资约11273万元,占整个项目总投资70812.7万元的15.9%。按出资比例为IFAD贷款3804.2万元、政府配套3552.8万元(包含项目管理费708万元)、银行贷款1768万元、合作社和农户自筹共计2148万元。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下达年度工作计划与预算。1月初,我省国际农发基金扶贫项目《2018年度工作计划与预算》和《2018年度项目采购计划》获得国际农发基金“不反对”意见。省项目办以青农扶办〔2018〕2号文件下达了工作计划。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第四次项目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严格按照批准的年度工作计划与预算、采购计划要求,抓紧编制2018年度项目实施方案、采购方案并报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2.落实2018年度国内配套资金。省项目办根据国际农发基金批准的《2018年度工作计划与预算》,积极同各省级项目主管部门进行沟通衔接,确定2018年度项目投资规模,落实国内配套资金2770万元(不包含各县区历年结余资金)。3月27日,省政府办公厅以青政办〔2018〕30号文件下达了国内配套资金。

3.持续强化项目督查检查。为保证各项目县(区)项目实施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顺利推进,省项目办多次联合各省级项目管理单位,赴各地区进行项目督查检查。全面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今年3月27日至4月4日,省项目办会同省水利厅、农牧厅、林业厅等部门对我省2018年度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前期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往年度项目遗留问题进行了排查,以青农扶办〔2018〕5号文件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并提出整改要求。6月,省扶贫开发局盛宗毅副局长带队,联合省水利厅、农牧厅再次对项目实施管理、财务提款报账、项目档案归集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督查,进一步推动各地各部门项目实施管理、提款报账等工作,安排部署迎接2018年度国际农发基金项目评估检查团各项工作。

4.项目首款报账顺利完成。我省2018年度项目首笔报账申请于2月14日由省财政厅正式向国际农发基金总部提交,经审查、批准、转付等程序,3月13日报账资金回补到账,共历时18个工作日。省项目办主动配合省财政厅对各县(区)提交的报账资料实行了标准的严格审核,各类报账资料进行了至少3次以上的审查、补充和完善,确保各类项目报账信息完整、准确、有效。经国际农发基金审核后,所有报账资料一次性通过,各类报账信息100%,为项目资金顺利回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笔报账共申请资金2652524欧元,实际到账资金2652524欧元,报账资金到位率100%。项目报账资金的到位,有效缓解了各项目县(区)资金短缺的压力,为全面完成国际农发基金要求的年度提款报账任务奠定良好开端,为各类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及时的资金保障。目前,即将实现向国际农发基金的第二次报账申请,报账金额约5000万元人民币。

5.完成项目年度审计。根据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建设的要求,省审计厅对我省国际农发基金2017年度项目进行了审计,这是我省农发项目按照外方规定接受的第二次年度审计。目前全部审计工作程序已完成,省项目办已根据审计要求回复了征求意见,待正式审计报告送达后,立即开展相应的整改工作。

6、开展中期调查评估。2018年我省项目将迎来国际农发基金的中期评估。为做好中期评估各项工作,省项目办下发了青农扶办〔2018〕7号文件,对中期调查、开展评估、迎接检查等各项工作做了详尽的安排部署,目前中期调查工作已全面开展。预计6月30日前,中期调查报告、中期评估报告、项目进度报告、监测评价报告等工作能够全部完成,按照国际农发基金要求的时间节点,按时上报各类报告报表。

7.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一是积极协调省财政厅落实了2018年度项目管理费128万元;二是赴湖北省进行了中期评估考察学习;三是新聘用工作人员2名,进一步加强工作力量。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一)继续抓好项目实施管理

2018年,我省项目将由实施高峰期转入精细管理期,除抓好各类项目实施外,还要开展提款报账、赠款项目、金融服务等重点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下一步省项目办将继续抓好项目实施管理各项工作。一是抓好2018年度各类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按照年度计划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对个别县(区)以往年度未完成项目进行重点跟进,确保项目在2018年内全面完成并实现提款报账。

(二)做好项目年度检查工作

国际农发基金将于7月2日派出评估检查团来青,对我省国际农发基金扶贫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和第三次年度检查。为做好迎接评估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省项目办将充分征求各省级项目管理单位意见,及早安排部署,力争2018年度检查获得“满意”评价,继续保持我省项目在国内在建项目中的地位。一是认真总结自2017年7月至今的项目进展情况,部署迎接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迎检方案的制定;二是对照2017年项目检查团同我省签署的《备忘录》,逐条逐项梳理工作开展情况,做好备忘录各项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归纳;三是结合6月的督查工作,督促各县(区)项目办及项目执行单位着手对项目相关的文件、会议纪要、项目文本及批复、影像等重要文献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四是要求各县(区)项目办衔接各执行单位,确定本地区项目检查地点、检查路线、陪同人员等,特别做好各项目点的准备工作。五是做好中期调查报告、中期评估报告、项目进度报告、监测评价报告的完善,按时提交报告报表。六是根据同检查团签订的《2018年度备忘录》,提前部署各项工作、科学合理细化内容、及时下达工作任务、抓好工作开展落实,确保项目实施管理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二)做好审计整改相关工作。

根据审计工作程序,省审计厅于近日将正式向国家审计署和国际农发基金提交《2017年度项目审计报告》。省项目办将根据《审计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整改工作,按照程序和时间要求,向省审计厅审计组和国际农发基金北京办事处报告整改情况。省项目办将印发《审计报告》至各地各部门,要求认真对照梳理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规范项目实施和管理。

(三)做好项目提款报账工作

根据我省项目实际进度,力争在2018年下半年能够实现两次提款报账工作,不仅完成国际农发基金给我省下达的7000万人民币的报账任务,更要争取全年完成13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回补量,充分解决各县(区)项目资金短缺的压力。一是督查各县(区)项目办财务账务处理情况;二是指导各县(区)项目办做好项目文件、资料、票据、凭证等报账资料的收集工作;三是协调各省级项目管理单位,对各自“归口管理”的项目执行单位报账进度给予更多关注和督促。

(四)做好年度计划编制工作

根据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实施管理要求,省项目办将在10月份组织各省级项目管理单位,各县(区)项目办、项目执行单位开展2019年度工作计划与预算、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省项目办将提前谋划、认真研究、科学合理的制定2019年度的计划。一是结合2018年项目执行实际,在充分征求各省级项目管理单位和各县(区)意见后,合理制定2019年度的项目实施内容、规模、资金投入等;二是结合2018年项目采购执行实际,在充分征求各省级项目管理单位和各县(区)意见后,科学制定2019年度的项目采购方式;三是及早向国际农发基金上报编制完善的计划,在获得“不反对”意见后,及时印发至各地各部门,为各地各部门提前做好2019年项目前期准备提供依据。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扶贫开发协会援建项目工作总结


我县xx年年度科技培训,在扶贫开发协会的大力扶持下,顺利完成了培训活动内容,本活动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引导群众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现将培训完成情况做一个总结。

一、基本情况

二、完成情况

1、养殖业培训

根据我县农民在生猪饲养中存在的饲养周期长,成本高,无防病意识等问题,为改变传统的饲养方法,提高农民的生猪饲养管理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养猪饲养培训,共计5期,受益300多人次,每期培训15天左右。具体由县扶贫办负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课堂讲解和现场操作演示,培训内容包括建盖厩舍、选购良种仔猪、科学配料、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技术。

2、种植业培训

通过以技能的培训,使农民能够基本掌握养猪、种茶技术,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加强对种养业的管理能力,减少了发病死亡率,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为今后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农办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根据浙扶贫办〔2015〕57号文件精神,现将县2015年金融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情况
1、互助组织基本情况。2015年我县新增英川镇英川村、毛垟乡毛垟村和秋炉乡半山村三个省级资金互助组织。加上08-12年的梧桐乡梧桐坑村、澄照乡三石村、景南乡忠溪村、鹤溪镇三枝树村、郑坑乡郑坑村、沙湾镇叶桥村、东坑镇马坑村、大漈乡茶林村、葛山乡葛山村,鹤溪街道惠明寺村和大均乡伏叶村,共计成立14个省级资金互助会组织。14个村共有农户2833户,其中低收入农户719户;加入资金发展互助会的农户527户,其中入社低收入农户131户,累计收取会费19.23万元。

2、资金互助组织资金运行情况。我县2015年底前启动的省级资金互助会共有14个,其中有11个互助会已通过民政部门审核并正式登记注册,3个正在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过程中。

3、主要措施。一是完善政策。结合已经出台的《关于印发自治县村级资金互助组织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景政办发[2011]48号),明确资金互助社社员的资格和权利、义务,以及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章程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意见。同时今年结合我县扶贫改革试验区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任务,出台了《*自治县委办公室自治县人民政府办

公室关于推进扶贫改革试验的实施意见》(景委办〔2015〕10号)和《关于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在一定区域内组建农村资金互助联合社,并在此基础上在全县范围推进组建农村资金互助联合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支持效果。二是部门协作,确保互助社健康发展。为确保村级互助社健康发展,首先由扶贫、财政部门对各村的章程、实施意见、财务管理办法等进行了完善和备案。其次由各村统一制定了互助社操作流程图,以方便试点村按科学流程运作,避免走弯路。再次进行民政注册,确立村级互助社的法人地位,确保其独立承担民事和法律责任。最后建立资金专帐。由乡农经站到信用社建立专用集体帐户。三是狠抓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试点村不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学习、交流。主要培训工作方法,业务技能。同时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通过培训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互助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控制互助风险,实现持续发展。互助会一方面严把会员入口关、严格限定互助金使用方向、及时掌握会员交纳的互助金不同情况及信用、资产情况;另一方面制定了互助会办公室内部管理制度、资金互助运行制度、部门监控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实行互助金审批权限,明确各级审批权限,设定单笔互助限额,对受理、调查、审查、发放等各环节作了明确规定,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解决了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难题。我县农民收入较低,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缺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成本偏高、手续繁杂。村级互助组织把农户个体零散的资金特别是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资金量,再按照章程,在本村内将资金发放到有需求的会员手中,使会员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有效地缓解了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二是促进了产业发展。利用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这一载体,有意识地引导农户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如鹤溪街道三枝树村、梧桐乡梧桐坑村等借资金给农户发展茶叶、香菇、高山蔬菜等,促进了当地农民就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而实现增收。三是促进了农户自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的成立提高了村民及低收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也为生产发展注入了一定的资金,为农民发展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有效促进了农户的自我发展。

5、存在问题。一是低收入农户入会率低。宣传发动工作不深入是导致低收入农户入会率低的主要原因。各别乡镇及试点村工作人员对互助会的开展目的、意义、原则理解和认识不够到位,入会宣传发动不够深入,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知晓较少。二是工作人员知识不全、业务不精、运作不规范问题依然存在。由于互助会管理人员对政策法律、经营管理、资金营运、业务操作、财务知识等业务能力不强,导致管理混乱,程序不到位,潜伏风险较大。如,账务处理不规范,做帐不及时,资金管理不严,业务操作缺乏约束行为,发放借款随心所欲。三是互助组织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成熟。四是金融部门对互助组织的认同度还不够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深入广泛宣传互助会相关政策,使互助会的性质、用途、管理、使用及运转程序等政策规定为广大农民群众所熟知。及时总结推广互助会试点中好的经验做法,通过先进典型带动新的试点开展,采取多种形式展示成效、鼓舞士气、展望未来、振奋人心,为开创试点工作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为确保互助资金规范、安全、有序开展,通过多种形式,切实抓好互助资金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业务素质和能力、政策法律、资金营运、业务操作、财务知识等,使全县互助资金管理能力及业务技能上一个新水平。三是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和完善科学、简便、易操作的资金管理新办法,进一步简化借贷程序,方便群众发展生产致富项目。对互助会资金运行质量、效益、扶持发展产业项目、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完善村级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审查评估。

二、扶贫小额贷款情况

1、扶贫小额贷款执行情况。截至2015年底,我县共计对1970户低收入农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339.5万元。农户借用资金主要用于茶叶、笋竹、食用菌、蔬菜、水干果、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上面,有效帮助低收入农户致富增收。

2、主要措施。一是建立机制。出台了《关于印发自治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发展扶贫贷款项目实施意见(试行)》(景政办发[2011]59号),每年安排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中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项目特扶资金1000万元,对全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开展产业发展贴息贷款,确保有发展能力和愿望的低收入农户能够得到基本的资金保障发展。二是认真做好扶贫小额贷款备选户的筛选工作。通过认真细致把关、筛选,把符合贷款条件贫困户全部提供给信用社,并对低收入农户每家每户制定发展规划,采取金融机构贴息贷款、保险公司参保的方式,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短平快项目,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增加收入。三是严格审查把关。为了使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我县严格审查把关,首先是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控制发放范围、对象。其次是确定放贷的对象必须是项目已经启动,或者在做项目前期准备,在发放的额度上,充分考虑项目资金总投入,提倡小额、多户、短期放贷。再次是充分考虑还贷能力,一般贷款资金主要用于见效快、周期短、增收明显的项目,把贷款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3、主要成效。一是拓宽了农户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长期以来,农户用于发展生产的贷款一直比较困难,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出台,开辟了筹资发展的新途径。2015年,我县通过县信用社和县邮政储畜银行为全县484户低收入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669万元。二是扩大了农户的产业规模。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促进了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户借用资金主要用于茶叶、笋竹、食用菌、蔬菜、水干果、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上面,有效帮助低收入农户致富增收。三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求生产发展。小额扶贫贷款的发放,不仅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直接经济收入比以前有了明显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加为当地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4、存在问题。一是低收入农户承债能力弱。低收入农户依赖性强,认为反正是政府倡导扶持支持,经营成功与失败无关重要。甚至有部分贫困户仍存在“能拖就拖,救济款不用还”的错误思想,存在贷款到期无法按期归还的风险。二是扶贫贷款期限短。低收入农户自有资金薄弱,项目启动主要靠贷款,且大部分扶贫贷款投向的是种植业,属于季节性收益项目,而且发展的项目一般周期比较长,资金回笼时间慢,因此小额贷款对低收入农户发展项目帮助也有限。三是贫困户分布面广且分散,农信社力所难及。由于贫困户一般居住在较为偏僻的山村,路途远且交通不便,农信社信贷人手不足,难以及时进行贷款跟踪管理,只能依靠村委及时反馈信息,存在信息滞后或缺失现象。

5、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继续以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的形式,结合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增收。二是严格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促进扶贫小额贷款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明晰扶持资金的责任边界,抓好贷前摸底调查、贷中严格审查、贷后反复核查三个重要环节,明确贷款对象、贷款条件、操作程序等。在严格规范操作行为,确保专款专用的同时切实加强对贷款扶持项目的指导帮助,简化贷款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加强扶贫小额贷款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做好农户贷款后的跟踪服务和指导,促使各贷款农户用好贷款,及时还款,促进贷款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扶贫开发协会援建项目2008年工作总结


我县2007年度科技培训,在扶贫开发协会的大力扶持下,顺利完成了培训活动内容,本活动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引导群众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现将培训完成情况做一个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5乡2镇36个村委会36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为1353.57平方公里,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5%,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全县总人口23651户87428人,其中农业人口18415户67811人。人均纯收入1080多元,人均口粮370公斤左右。虽然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但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二、完成情况

培训工作自2007年10月开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培训计划,培训范围涉及5乡2镇7个村委会1100人次,开展养殖业(养猪)培训、种植业(种茶)培训,培训经费15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1、养殖业培训

根据我县农民在生猪饲养中存在的饲养周期长,成本高,无防病意识等问题,为改变传统的饲养方法,提高农民的生猪饲养管理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养猪饲养培训,共计5期,受益300多人次,每期培训15天左右。具体由县扶贫办负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课堂讲解和现场操作演示,培训内容包括建盖厩舍、选购良种仔猪、科学配料、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技术。

2、种植业培训

要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就是茶产业开发,目前我县茶叶种植面积有3.5万亩,但我县农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无生产技术,导致管理不善,单产低,效益差,需要加强对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茶业种植培训,共计16期,受益800多人次,每期培训20天左右。具体由县扶贫办负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开垦、茶苗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

通过以技能的培训,使农民能够基本掌握养猪、种茶技术,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加强对种养业的管理能力,减少了发病死亡率,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为今后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扶贫走访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