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学数学老师课堂随笔

发布时间: 2022.02.26

小学数学老师教材研读反思笔记 【必备】。

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向导,为了提高学生上课质量,老师们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笔记可以促进老师的成长,怎么样写出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老师教材研读反思笔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学数学老师教材研读反思笔记【篇一】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我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能够成为之后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我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构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我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本事。应当说,没有哪个专家或教师能够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本事、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到达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资料、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我的教学,不断地使自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可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趣味的、学习资料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简便而乐学。

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构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本事。

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本事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齐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我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

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

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逐渐构成。教学中每每让

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构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本事,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

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一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作”的规定的影响)。我能够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存在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按教师的规定自我设置题目[如10道口算题、5道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题……]练习,他们总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构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

2、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资料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教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传统教材中到三年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包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构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本事,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必须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明白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明白什么信息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能够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必须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

学生真正理解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能够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情景调试自我的教学行为的本事,但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老师教材研读反思笔记【篇二】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堂贯”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教师只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老师教材研读反思笔记【篇三】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gz85.coM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Gz85.Com小编推荐

小学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笔记 (推荐5篇)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校一般都会要求老师们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可以促进老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哪些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值得借鉴呢?急您所急,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笔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学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笔记【篇一】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小学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笔记【篇二】

一年即将过去,能够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用心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用心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资料,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务必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资料标准及课程实施推荐有更深的了解,本学年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状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潜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潜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潜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是这样下评语的:“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权攀透过努力,能收集、记录、整理各种数据,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必须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白了哪些方面就应继续努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笔记【篇三】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我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能够成为之后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我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构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我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本事。应当说,没有哪个专家或教师能够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本事、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到达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资料、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我的教学,不断地使自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可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趣味的、学习资料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简便而乐学。

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构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本事。

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本事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齐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我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

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

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逐渐构成。教学中每每让

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构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本事,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

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一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作”的规定的影响)。我能够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存在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按教师的规定自我设置题目[如10道口算题、5道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题……]练习,他们总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构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

2、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资料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教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传统教材中到三年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包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构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本事,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必须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明白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明白什么信息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能够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必须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

学生真正理解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能够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情景调试自我的教学行为的本事,但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笔记【篇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广大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但本人觉得,在教育应张扬学生有个性、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采用鼓励表扬方式,来引导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表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要让阳光哺育每一个学生们快乐地成长,就需要有“六心”。

1、爱心。 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困生”,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困生”感受到爱的阳光,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在对待“学困生”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老师只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树立起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老师应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3 、细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有缺点和优点,作为教师绝不能紧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从而发现挖掘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一个“闪光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变成更多的“闪光点”。

4、耐心。“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微。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作个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 、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会给“学困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师对犯错的“学困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语、斥责,这样会使“学困生”变得消极自卑,尤其对个性倔强的“学困生”,无休止的批语、斥责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产生叛逆心理,使“学困生”从感情上疏远教师,不愿意按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包容“学困生”的所有缺点,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爱护、关心他们。

小学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笔记【篇五】

小学数学教育除了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人类礼貌成果等重要使命。目前,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小学数学教育走入了一些误区,数学让学生望而生威,甚至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不够,不能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仅限于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合理地渗透数学文化资料,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在教学中缺少等待,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少,教师讲解得多,以讲代学,作业机械重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加重。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削弱数学教育的效果,使数学教育的有些功能被异化。

如何使数学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使数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从而发挥数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呢?就此谈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们讨论和研究。

一、充分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热爱数学。

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教师要根据教材资料,不断充实和挖掘数学中新奇搞笑的事实和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数学有意思!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真正地喜爱数学这门学科。如学了比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认识黄金比,使学生体验到世上美的事物都贴合黄金比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揭示周围事物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再如学了因数和倍数后,让学生去寻找完美数,使学生认识到原先看似很平凡的一个数,其中却隐藏着这么多的奥秘,从而让学生觉得数学有意思;再如学了找数列中规律后,向学生讲述天文学家观察太阳系中各行星和太阳的距离这一数列后,发此刻其中火星和木星与太阳的距离这两个数之间不贴合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透过计算后确认其间肯定还有另处的行星,果然之后的天文学家发现了谷神星、智神星等许多小行星,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真了不起,产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关键是我们数学教师要去搜集,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数学读物,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宝库,同时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读物,师生在数学阅读中同成长,小学数学虽然姓小,但只有让它置身于大数学的滚滚洪流和背景之下,才能使它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应有的魅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的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逻辑推理性强,数学更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数学思考潜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透过数学思考潜力的培养到达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驾驭潜力,随时根据教学状况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切忌自问自答,没有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或者与少数学生的一问一答,而忽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

最新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堂笔记


老师是默默奉献照亮学生的蜡烛,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需要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写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堂笔记,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最新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堂笔记(篇一)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必须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最新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堂笔记(篇二)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我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能够成为之后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我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构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我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本事。应当说,没有哪个专家或教师能够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本事、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到达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资料、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我的教学,不断地使自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可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趣味的、学习资料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简便而乐学。

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构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本事。

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本事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齐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我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

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

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逐渐构成。教学中每每让

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构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本事,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本事。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

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一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作”的规定的影响)。我能够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存在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按教师的规定自我设置题目[如10道口算题、5道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题……]练习,他们总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构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

2、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资料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教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传统教材中到三年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包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构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本事,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必须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明白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明白什么信息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能够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必须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

学生真正理解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能够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情景调试自我的教学行为的本事,但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最新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堂笔记(篇三)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但是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用心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好处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透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到达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资料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资料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用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潜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透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简单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潜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能够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就应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齐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老师分享教学经验笔记


老师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刚进入学校的老师一般都会被要求,课后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可以帮助老师总结课堂上的不足,有关于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你知道哪些呢?为此,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老师分享教学经验笔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学数学老师分享教学经验笔记(篇一)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但是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用心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好处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透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到达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资料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资料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用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潜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透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简单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潜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能够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就应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齐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老师分享教学经验笔记(篇二)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小学数学老师分享教学经验笔记(篇三)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老师分享教学经验笔记(篇四)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笔记"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