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承载的古时候的人们的思想情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有哪些古诗词让您让您无法忘怀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诗经》风雅颂作品节选范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风雅颂作品节选范文(篇1)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木瓜: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味酸涩,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可入药。
琼琚〔jū〕:精美的玉佩。
匪〔fēi〕:假借为非,后同。
木桃:即樝子,毛叶木瓜的果实,比木瓜小,味酸涩,可入药。
琼瑶:美玉。
木李:即榠樝,又名木梨,果实似木瓜,味酸涩,可入药。
琼玖〔jiǔ〕:琼、玖皆美玉名,泛指美玉。
【翻译】
你将木瓜投予我,我拿琼琚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你将木桃投予我,我拿琼瑶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你将木李投予我,我拿琼玖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
【解读】
《木瓜》是《诗经》中知名度颇高的一首诗,历来为人传诵,然而对其诗旨的解读,古今却有许多分歧。主要的观点有三派:一派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此诗创作背景是卫国为狄人所灭,齐桓公对徙居漕邑的卫移民以物资及军事上的援助,此诗正是卫国人对齐桓公欲厚报之的思怀赞美之作。另一派以《三家诗》中的《鲁诗》为代表,认为此诗为臣子对君王思报礼而作。还有一派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提出了男女相赠答之词之说,这一说法多受现当代学者的支持。
全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全用叠章手法。三章除了投报之物变易,其余均只字未变,保持了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诗中写对方三次投予自己水果,而自己却报以美玉,所回报之物与所受赠之物的价值相差极大,体现的是古人相知相交的一种崇高情谊。你送我的东西虽然微渺,但于我而言象征着礼轻情意重,所以我要以珍贵之物作为馈赠,以表达我对你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所赠之物是什么不再重要,它只作为情感沟通的一个载体或桥梁存在,而彼此双方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那份契合早已超越了一切形式。所以诗人三次强调匪报也,表明礼物的交换不是简单的价值酬偿,而是代表着对双方永以为好的美好祝福和期冀,使投报的内涵得以延展,而全诗的境界也得到升华。
本诗用语清新隽永,韵律圆润优美,读来有如余香盈齿,缕缕不绝。诗作的意涵也逐渐演变为后世礼尚往来的文化精神,被普遍应用于臣子忠心念报君主爱人相守坚贞不渝友人馈赠礼轻情重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诗经》风雅颂作品节选范文(篇2)
云汉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昂昊天,云如何里!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注释】
倬〔zhuō〕:明亮广大。
昭回:指星辰光耀回转。
荐臻:荐,屡次,频繁。臻,到来。
举:祭祀。
蕴隆虫虫:蕴隆,指暑气蕴积而隆盛。虫虫,灼热貌。
禋〔yīn〕祀:一种祭天的仪式。
宫:宗庙,一说祭坛。
奠瘗〔y〕:奠,献祭于天。瘗,埋物祭地。
宗:尊崇。
耗斁〔d〕:损耗败坏。
丁:遭逢。
孑遗:遗留,残存。
遗〔wi〕:给,赐。一说遗留。
摧:摧折,一说到来。
沮:终止。
群公先正:群公,古代各位贤德的上公。先正,先世诸侯士卿等。
涤涤:形容山枯水干、旱气严重貌。
旱魃〔b〕: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惔〔tn〕:火烧。
黾〔mǐn〕勉:勉励,尽力。
瘨〔diān〕:病苦,灾害。
憯〔cǎn〕:竟然。
祈年:祈祷丰年。
方社不莫:方,祭祀四方之神。社,祭祀土神。莫,通暮,晚。
虞:审度,体察。一说扶助。
散无友纪:散,散漫,离散。友纪,纲纪,一说友通有。
鞫〔jū〕哉庶正:鞫,穷困。庶正,众官之长。
疚哉冢宰:疚,穷困,疾苦。冢宰,亦称太宰,周代六卿之首。
趣马:掌管君王马匹之官。
周:周济,救济。
瞻卬〔ng〕:同瞻仰。
里:通悝,忧伤。
嘒〔hu〕:星光微小明亮貌。
昭假〔gǔ〕无赢:昭假,向神祷告,以昭示其诚敬之心。假,借为嘏。赢,差错,一说得利。
戾:安定。
【翻译】
明亮广阔那银河,光耀回转在天空。周王发出嗟叹声,如今之人有何罪?天降死丧和霍乱,饥馑灾荒频到来。没有神明未祭祀,进献牺牲无吝惜。圭璋璧玉已用完,神明不肯听我言。旱情已经很严重,暑气蕴盛极灼热。不断举行那禋祀,自从郊野到宗庙。献祭埋物祭天地,没有神明不尊敬。始祖后稷不能助,天上仙帝不降临。侵损败坏世间人,我竟亲身逢此难。旱情已经很严重,想要去除无可能。兢兢业业多戒惧,如同头顶那雷霆。周朝剩余之百姓,没有多少尚残存。渺渺上苍之天帝,却不对我降惠赐。心中怎能不畏惧?先祖之业遭摧折。旱情已经很严重,没有办法可终止。烈日赫赫而炎炎,我无处所可安居。百姓几乎大命绝,仍不前瞻或后顾。前代诸侯与公卿,却不对我行帮助。已逝父母与先祖,怎能忍心看我苦?旱情已经很严重,山峦光秃水枯竭。旱魃凶恶广为虐,如同火烧如焚燃。我心惧怕此暑热,心中忧愁如熏烤。前代诸侯与公卿,却没听到我哀情。渺渺上苍之天帝,难道迫使我出离?旱情已经很严重,勤勉祷求望畏离。为何害我降旱灾?竟然不知其缘故。祈祷丰年时很早,方社祭祀皆不晚。渺渺上苍之天帝,却不体察我苦难。恭敬事奉诸神明,应该没有愤恨心。旱情已经很严重,朝政散漫无纲纪。众官之长多穷困,六卿之首多苦厄。掌管马匹是师氏,司厨之官左右随。没人不愿行周济,没人止息不去做。瞻仰浩渺之上苍,心中多少伤与悲?瞻仰浩渺之上苍,星光微小而闪烁。虔诚祈祷无差错。百姓几乎大命绝,不要抛弃祭祀功。祈求难道是为我?只为安定众官长。瞻仰浩渺之上苍,何时惠赐予安宁?
【解读】
《云汉》这首诗,一般认为是以周宣王的视角,描写了西周时的一场大旱及由此带来的饥馑和种种负面社会效应,抒发了宣王对灾难的忧虑和痛切之心。《毛诗序》则认为此诗是仍叔美宣王也,因其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
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十句。除首末二章外,各章皆以旱既大甚起句,详细描写了旱灾的广泛深重及百姓饥饿致死的残酷现状,还写了周王率众臣多词祈福祭祀的场面,体现了当时天命所主的传统观念。周王多次对上天的叩问和自省,也反映出人类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时的脆弱和无力感。
《诗经》风雅颂作品节选范文(篇3)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注释】
时维姜嫄〔yun〕:时,通是。姜嫄,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
弗:免除。一说祓的假借,指除灾求福的祭祀。
履帝武敏歆〔xīn〕:帝,天帝,一说帝喾。武,足迹。敏,敏捷,一说通拇,大拇趾。歆,祭祀时神灵享受祭品、香火,一说心有所感貌。
攸介攸止:介,大,一说通祄,福佑。止,依止,一说通祉,福禄。
载震载夙:震,震动。夙,早。一说震、夙指十月怀胎。
诞:等到。
先生如达:先生,首次生子,头胎。达,初生羊羔,一说滑利。
不坼〔ch〕不副〔p〕:坼,裂开。副,剖开,裂开。
菑〔zāi〕:同灾。
不: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通丕,大。
居然:安然,安稳。
寘:同置。
腓〔fi〕字:腓,庇护。字,哺育。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会:正当,恰好。
呱〔gū〕:婴儿啼哭声。
实覃实吁〔xū〕:覃,长。吁,大。
克岐克嶷〔n〕:岐,有感知。嶷,能辨别。
口食:食物。
蓺〔y〕之荏菽〔rěn shū〕:蓺,同艺,种植。荏菽,大豆。
旆旆〔pi pi〕:茂盛貌。
禾役穟穟〔su〕:役,行列;一说通颖,禾苗末端。穟穟,禾穗成熟下垂貌。
幪幪〔mng〕:茂盛貌。
瓜瓞〔di〕唪唪〔běng〕:瓞,小瓜。唪唪,果实累累貌。
穑〔s〕:本指收获谷物,此处泛指耕作。
相:相地之宜,一说神明相助。
茀〔f〕:通拂,拔除。
黄茂:丰美的谷物,一说黍稷。
方:遍布,穷极。一说萌芽。
实种实褎〔yu〕:种,生长,一说发芽。褎,渐渐生长。
实发实秀:发,生发。秀,植物吐穗开花。
坚:指谷粒坚实。
实颖实栗:颖,谷穗。栗,谷粒饱满。
邰〔ti〕:古国名,在今陕西武功西南。一说通颐,养。
维秬〔j〕维秠〔pī〕:秬,黑黍。秠,黑黍的一种,一壳中有两粒米。
维穈〔mn〕维芑〔qǐ〕:穈,谷的一种,叶由红色逐渐变青。芑,白芑,又叫白粱粟,一种良谷。
恒:遍,都。
亩:堆在田中,一说按亩计量。
任:挑担,负荷。
肇:开始。
揄〔yu〕:取出米臼中舂好之米。
或簸或蹂〔ru〕:簸,用簸箕扬去糠粃杂物。蹂,通揉,用手揉搓谷皮。
释之叟叟:释,淘米。叟叟,淘米声。
烝之浮浮:烝,同蒸。浮浮,蒸气上升貌。
惟:思考,思虑。
取萧祭脂:萧,艾蒿,一说香蒿。祭脂,祭祀牺牲的油脂。
取羝〔dī〕以軷:羝,公羊。軷,祭祀路神的仪式,以车轮碾过祭祀牺牲。
烈:烧烤。
嗣岁:来年,新的一年。
卬盛于豆:卬,古同仰,一说我。豆,木制礼器名。
登:瓦制礼器名。
居歆:神灵享用祭品。
胡臭亶〔xi dǎn〕时:臭,香气。亶,诚然,实在。时,通是,善,好。
罪悔:罪过。
【翻译】
初时先民之出生,正是因为那姜嫄。先民出生是怎样?举行禋祭等祭祀,以求避免无子嗣。踩帝足迹速飨神,天赐大福相依从。身心震动时尚早,生下婴孩以养育,此儿正是那后稷。等到妊娠月满后,头胎分娩如产羔。产门不破未剖开,生儿无灾无祸害。光明显赫之神灵,天帝降福使安宁。因为禋祀祭天神,安稳平顺生子嗣。丢弃婴孩在陋巷,牛羊庇护又哺育。丢弃婴孩在原林,正值砍伐原上林。丢弃婴孩在寒冰,鸟以羽翅覆盖它。当那鸟儿飞走后,后稷呱呱而啼哭。哭声既长又洪亮,声音充斥遍道路。当他确能匍匐行,就有感知能辨识,靠近人口以取食。后稷种植那大豆,大豆禾苗很茂盛,成行成列穗低垂。所种麻麦很繁密,大小瓜儿实累累。后稷耕作收谷物,相地之宜有方法。茂盛杂草都除去,丰美谷物播种好。遍及田垄而丛生,渐渐循时而生长。枝叶生发抽谷穗,谷粒坚实又优良。穗中谷粒皆饱满,就在邰地有家宅。天帝降下好种子,黑黍还有那秠黍,穈谷以及白粱粟。遍种黑黍和秠黍,收割堆垛在田中。遍种穈谷与白芑,挑担或者用肩扛,回去用它来祭祀。我之祭祀是怎样?舂捣谷物舀出来,簸箕筛选搓谷皮。淘米之声嗖嗖响,蒸煮水汽向上升。筹谋规划又思虑,取来蒿草燃祭脂,拿那公羊以軷祀。火中燃烧又烤灼,以求来年更兴盛。祭品仰盛在豆中,木制豆器瓦登器。香气刚刚升腾起,天帝得享这祭品。为何香气确实好?因为后稷始祭祀。希望无罪无过失,流传以至于今日。
【解读】
后稷,传说是周之始祖,也是我国农耕始祖,被后世尊称为农神或稷神。《生民》这首史诗性的作品,记叙了后稷极具传奇性的出生、成长过程,以及他播种百谷、创设农祀等功德,毫无疑问这对后世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毛诗序》定此诗旨为尊祖也。
全诗共分八章,一、三、五、七章各十句,二、四、六、八章各八句。前二章写姜嫄承天帝之命,平安顺利产下后稷之事。第三章写后稷屡遭遗弃却大难不死、平安成长的神奇经历。四、五、六三章写后稷长大后播种百谷、大获丰收之事,凸显了他卓越的治农才能。七、八章详细描写后稷祭祀天帝的整个过程,并说明绵延至今的农祀活动即源于后稷之时。
《诗经》风雅颂作品节选范文(篇4)
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注释】
駉駉〔jiōng jiōng〕:马肥壮貌。
坰〔jiōng〕:城邑的远郊。
有驈〔y〕有皇:驈,黑身白胯的马。皇,通騜,黄白杂色的马。
有骊〔l〕有黄:骊,纯黑色的马。黄,黄赤色的马。
彭彭:强壮有力貌。
有骓〔zhuī〕有駓〔pī〕:骓,青白杂色的马。駓,黄白杂色的马。
有骍〔xīng〕有骐〔q〕:骍,赤黄色的马。骐,有青黑色纹理的马。
伾伾〔pīpī〕:疾行有力貌。
有驒〔tu〕有骆〔lu〕:驒,有鳞状斑纹的青马。骆,黑色鬃尾的白马。
有骝〔li〕有雒〔lu〕:骝,黑色鬃尾的红马。雒,通骆。
绎绎:善于行驶。
斁〔y〕:厌倦。
有骃〔yīn〕有騢〔xi〕:骃,浅黑间杂白色的马。騢,赤白杂色的马。
有驔〔din〕有鱼:驔,黄色脊毛的黑马。鱼,两眼圈长白毛的马。
祛祛:强健貌。
【翻译】
高大肥壮之公马,在那远处郊野中。那些肥壮之马儿,有驈马也有騜马,有骊马也有黄马,驾车强壮而有力。思虑深远无疆际,所养马匹真美好。高大肥壮之公马,在那远处郊野中。那些肥壮之马儿,有骓马也有駓马,有骍马有骐马,驾车疾行颇有力。思虑长久无止期,所养马匹皆成材。高大肥壮之公马,在那远处郊野中。那些肥壮之马儿,有驒马也有骆马,有骝马也有雒马,驾车行驶善奔驰。深思熟虑无厌倦,所养马匹可驾车。高大肥壮之公马,在那远处郊野中。那些肥壮之马儿,有骃马也有騢马,有驔马也有鱼马,驾车驰骋身矫健。思虑中正无偏斜,所养马匹可奔走。
【解读】
《駉》一诗是鲁国人对其国君注重牧业、发展国力的赞颂之歌。《毛诗序》认为此诗是鲁国正卿季孙行父请命于周,由鲁国史官史克所作以歌颂鲁僖公的颂辞。
全诗共分四章,每章八句。全诗纯用赋法写成,且章章皆是以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起句的复沓构式。诗中浓墨重彩地呈现了各种类型、毛色的众多马匹,体现出鲁君治下的鲁国安定康宁的局面。
《诗经》风雅颂作品节选范文(篇5)
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訩,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注释】
泮〔pn〕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
茷茷〔f f〕:严整貌。一说飘扬貌。
哕哕〔hu hu〕:铃声和鸣。
蹻蹻〔ju ju〕:马健壮貌。
昭昭:声音洪亮。
色:脸色和悦。
茆〔mo〕:莼菜。
锡:同赐。
长道:长远道路。
丑:对作恶者的蔑称。
明明:勤勉貌,明通勉。一说德行光明。
矫矫:勇武貌。
馘〔gu〕: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皋陶〔yo〕:又作皋繇,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
桓桓:威武貌。
狄:通剔,清除。
不吴不扬:吴,喧哗。扬,高声。
讻〔xiōng〕:争讼,纷争。
角弓其觓:装饰有兽角的弓。觓,弯曲貌,一说松弛貌。
束矢其搜:束矢,五十支一束的箭。搜,众多,一说强劲。
鸮〔xiāo〕:猫头鹰。
桑黮:桑葚,黮通葚。
憬:远行貌。
琛〔chēn〕:珍宝。
大赂南金:赂,通璐,美玉;一说赠送。南金,南方出产的铜。
【翻译】
泮水令人生喜乐,去那采摘水芹菜。鲁国之侯来到这,观瞻绘龙之旂旗。旂旗严整有法度,鸾铃声音很和谐。群臣不分贵或贱,都随鲁公而出行。泮水令人生喜乐,去那采摘水中藻。鲁国之侯来到这,他的马儿真健壮。他的马儿真健壮,他的声音很洪亮。脸色和柔带欢笑,没有怒气宣教化。泮水令人生喜乐,去那采摘野莼菜。鲁国之侯来到这,在泮水边饮美酒。已经饮用美味酒,长赐高寿难变老。顺着这条长长道,征服那些作乱者。庄严和美之鲁侯,德行诚敬又光明。恭敬慎重其威仪,堪作百姓之表率。确有文德和武功,祭祷建功之先祖。没有不知孝道者,自己可以求福报。勤勉力行之鲁侯,使其德行放光明。已经建筑好泮宫,淮水夷族皆归服。勇猛武臣真矫健,泮宫进献敌左耳。善于讯问如皋陶,泮宫进献众敌囚。众多贤士齐汇集,能够弘扬有德心。威武军队又出征,消除东南之患乱。气势恢宏显荣光,却不喧哗不扬声。不因争讼而告官,泮宫之中献其功。兽角饰弓状弯曲,一束箭矢数目多。作战兵车极宽大,徒步驾车无厌倦。既已攻克淮夷族,十分和善不叛逆。因为坚持你计谋,终究战胜淮夷族。鸮鸟翩然而飞翔,群集泮水之林中。吃下我的桑葚果,回报我以好声音。远方到来之淮夷,进献我国诸珍宝。大龟还有那象牙,大璐以及南方铜。
【解读】
泮宫与周天子的辟雍类似,是诸侯举行祭祀、庆功、宣扬教化等多种礼乐活动的场所。辟雍中央为高台建筑,四面环水,而泮宫等级逊于辟雍,仅有三面环水,所环之水即为泮水。《泮水》一诗展现的是鲁侯在泮宫行受俘之礼,宣扬平定淮夷的殊胜武功。《毛诗序》则称此诗颂僖公能修泮宫也。
全诗共八章,每章各八句。前三章皆以泮水边采摘植物起兴,引出鲁侯观旂、驾马和饮酒等事。此后三章则主要对鲁侯和贤臣的威仪、功德等进行称颂,表明在泮宫举行战争胜利的庆功仪式。末两章则以兵器、战车、兵卒等事物重现了征战场面,并写出淮夷臣服后远道而来所朝贡的众多珍贵物品,凸显出鲁国的赫赫武功和强盛国力。
《诗经》风雅颂作品节选范文(篇6)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佼〔jiǎo〕人:美人。
僚〔lio〕:通嫽,美好,敏慧。
窈纠:形容步履舒缓,体态优美。
悄〔qiǎo〕:忧愁貌。
懰〔liǔ〕:美好。
忧受:形容步态优美。
慅〔cǎo〕:忧虑,烦恼。
燎〔liǎo〕:鲜明,一说同憭,明白。一说姣美。
夭绍:轻盈多姿貌。
惨〔cǎn〕:忧伤,悲痛。一说通懆,焦躁貌。
【翻译】
月亮出来皎洁光明,姣美之人敦敏灵慧。步履舒缓体态优雅,忧心劳神愁肠百结。月亮出来皓耀璀璨,姣美之人温婉安和。步履安舒风姿动人,忧心劳神烦恼不断。月亮出来遍照四方,姣美之人亮丽明达。步履舒宁轻盈多姿,劳心伤神哀思难除。
【解读】
《月出》是一首意境迷离、略带怅惘的抒情诗。《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对陈国国君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的讽刺,今人则多认为是一男子对月下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慕追企之情。其实,本诗可与《蒹葭》对照品读,佼人不必作为一种具化的意象而存在。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全用复沓句法。各章均以皓月临空起句,或为兴中有赋,然后以月之美烘托佼人之美。形容佼人之美用了很多不同词汇,主要展现的是其步履和姿仪的轻盈优雅。各章末句变换字眼言诗人心中之忧,而不明其所以忧,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此诗亦对后世以明月为素材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
Gz85.com编辑推荐
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七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承载着我国古代的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您还记得有哪些古诗词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精选的“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篇一】
吉日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注释】
吉日维戊:古人以天干奇数为刚日,偶数为柔日。刚日宜外事,柔日宜内事。田猎为外事,故以刚之戊为吉日。后文吉日庚午亦同此理。
既伯既祷:伯,马祖,星宿名,即房星;一说祃的假借,师祭。祷,祭祀祈祷,一说禂的假借字,马祭。
田车:打猎的车。
孔阜:很高大。
阜:土山。
群丑:指追逐禽兽的众人,一说群兽。
差〔chāi〕:选择。
同:聚集。
麀〔yōu〕鹿麌麌〔yǔyǔ〕:麀鹿,母鹿。麌麌,群聚貌。
漆沮〔jū〕:古代二水名,在今陕西境内。
中原:原野之中。
其祁孔有:祁,硕大。孔有,有很多。
儦儦俟俟〔biāo biāo s s〕:儦儦,快走或跑动貌。俟俟,行走貌。
或群或友:群,三只以上的禽兽。友,两只禽兽。
率:驱逐。
豝〔bā〕:母猪。
殪〔y〕此大兕〔s〕:殪,用箭射死。兕,雌犀牛。
御:进献。
酌醴〔lǐ〕:斟上甜酒。醴,甜酒。
【翻译】
吉日就在这戊日,祭祀房星又祝祷。打猎之车已完善,四匹公马很高大。登上那座大土山,随从众人逐禽兽。吉日就在庚午日,已经选好我的马。一群野兽齐相会,众多母鹿皆聚集。沿着漆水和沮水,一直到达天子处。瞻顾那片原野中,野兽硕大有很多。时而跑动时慢走,或为成群或两只。左右两侧尽驱逐,猎捕安乐天子意。既已张开我的弓,也已带上我的箭。射中那只小母猪,射死这头雌犀牛。以此敬献诸宾客,且又斟上甜美酒。
【解读】
《吉日》是一首描写周宣王田猎的诗,如《毛诗序》所云:美宣王田也。全诗从选择吉日祭祀马祖,到修缮猎车择好良马,再到众随天子野外狩猎,最后到满载而归宴饮欢乐,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细腻的描摹。
全诗共分四章,每章六句。前二章中介绍了以天干地支选择吉日和祭拜祝祷相关星宿的礼仪,展现了上古人文风俗的一种特色。此外还写了修车择马和驱逐群兽的场面,从猎前准备进入正式狩猎的序幕。后两章详细描写了狩猎的过程及归来庆功的场面,从群兽的姿态情状,到群臣猎兽进献天子,再到斟上甜酒款待宾客,这些都烘托出宣王的赫赫武功和众臣对他的衷心拥护。
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篇二】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螽〔zhōng〕斯:俗称蝈蝈,直翅目昆虫,身绿色或灰褐色,善跳跃,雄螽斯颤动翅膀能发声。
羽:振翅。
诜诜〔shēn shēn〕:众多貌。
宜:合适,适宜。
振振〔zhēn zhēn〕:美盛貌,一说仁厚貌。
薨薨〔hōnghōng〕:象声词,众虫齐飞声。
绳绳〔mǐn mǐn〕:众多貌,绵绵不绝貌。
揖揖〔yīyī〕:群聚貌,众多貌。
蛰蛰〔zh zh〕:众多貌。
【翻译】
蝈蝈振翅而鸣,声音喧嚣震天。你的子孙后代,适宜兴隆昌盛。蝈蝈振翅而鸣,声音轰轰齐发。你的子孙后代,适宜延绵不绝。蝈蝈振翅而鸣,声音嘈杂纷乱。你的子孙后代,适宜繁盛不息。
【解读】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负责在每年春天深入民间收集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音乐之官谱曲,并为天子演唱,作为其治国理政的参考。可以想见,《螽斯》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收录下来的民间诗歌。
螽斯在中国北方称为蝈蝈,是一种田野间常见的昆虫,作者由螽斯振翅而鸣起兴,表明作者非常熟悉螽斯的生活习性,显露出非常浓厚的乡野气息。再由螽斯齐聚喧嚣为比,祝福对方子孙兴盛不绝,反映出中国古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和家庭观。在形容螽斯鸣声之时,用了诜诜薨薨揖揖三个叠词词,生动地描摹出螽斯共鸣的景象;同样在形容子孙繁盛之时,也用了振振绳绳蛰蛰三个叠词,展现出上古祝词所具有的优美韵律。
关于此诗的主题,《毛诗序》仍围绕后妃之德与子孙之福展开,今人高亨在《诗经今注》中,则认为此诗以螽斯比喻剥削者,表达了人民对剥削者的讽刺和痛恨,实是将螽斯当做蝗虫的误读。
此诗文字简短,文笔质朴,叠章和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加了音韵的美感,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上古原野之中,聆听那朴实农人的真诚祝祷。
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篇三】
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注释】
命:天命。
有周不显:有,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这。不,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同丕,大。显,光显,光明。
帝命不时:帝命,天命。时,通是。
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貌。
令闻:美好的声誉。
陈锡:施予,赐给。锡,通赐。
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犹微。
本支:本宗〔嫡出〕和支子〔庶出〕。
亦世:奕世,累世。亦,通奕,一说也。
厥犹翼翼:厥,其,他们的。犹,通猷,谋略。翼翼,恭敬谨慎貌。
思皇:思,句首语助词,无实义。皇,天,一说美盛。
桢〔zhēn〕:支柱,骨干。
穆穆:仪容举止和美。
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敬止,敬仰。止,语气助词,无实义。
假:坚固,一说大。
其丽不亿:丽,数目。亿,十万为亿,极言其多。
周服:归服于周。一说周之九服。
殷士肤敏:殷士,殷商的臣属。肤敏,优美敏捷。一说肤通簠,祭祀宴享时盛稻粱的竹制礼器。
祼〔gun〕将:谓助王行祼祭之礼。祼,酌酒灌地的祭礼。
常服黼冔〔fǔxǔ〕:常服,指殷商本朝的礼服。黼,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冔,商代的一种礼帽。
荩〔jn〕臣:进用之臣,引申为忠臣。
永言配命:永,长久。言,语气助词,无实义。配命,配合天命。
丧师:失去民心。
骏命:大命,指上天或帝王之命。
宣昭义问:宣昭,宣扬,显扬。义问,美好的声名,问通闻。
虞殷〔yī〕:虞,审度。殷,依的假借字,一说殷商。
载:事。
臭〔xi〕:气味。
仪刑:效法。刑通型,法式,典范。
作孚:信服,信从。
【翻译】
文王尊位在上方,光明昭彰在天上。西周虽是旧邦国,承受新兴之天命。周朝荣显势赫赫,秉承上天之意旨。文王上升或下降,随从天帝之左右。勤勉不倦那文王,美好声名无穷已。上天惠赐建周邦,文王子孙久绵延。文王子孙及后裔,本宗支子传百代。但凡周朝之士卿,光荣显赫累世享。世代得享荣显报,谋略计议甚恭谨。上天众多才杰士,降生于此周王国。王国能生此贤才,乃是周朝之栋梁。才杰济济数极多,文王可享天下宁。庄穆和美那文王,德行光明堪敬仰。上天之命真坚固,殷商子孙来归顺。殷商子孙及后裔,数目上亿人众多。天帝既然已下诰命,让其归服于西周。于是归服于周朝,上天之命也无常。殷臣优美而敏捷,京师助王行祼礼。于是助王行祼礼,黼服冔冠皆旧制。周王进用之臣属,应当感念你先祖。感念你们之先祖,才能修养好德行。常久应合天之命,才能自求有多福。殷商未失民心时,其德可以配天帝。应当以殷为镜鉴,上天大命会改变。上天之命会改变,你之躬行莫停歇。美名佳誉广宣扬,审度依从于天命。上天之事有大道,没有声音无气味。文王堪作良典范,万国信任而顺服。
【解读】
《文王》是《大雅》德第一首诗,歌颂的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更是被孔子誉为三代之英而受到后世儒家的广泛推崇。《毛诗序》指出此诗之旨为文王受命作周也。朱熹《诗集传》云: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
本诗共分七章,每章八句。前二章言文王兴周、子孙百代乃天命所归;第三章言周有众多贤才辅弼,可平定绥靖天下;四、五两章言大量殷商后裔归服于周,助周王参加祭礼,显周之强盛慑服四方;六、七章以天命无常之理,劝诫周王借鉴商朝覆亡之教训,也再次对周朝和文王予以了赞美和祝福,称文王之德堪为万国之典范,使得全诗主旨得到升华。
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篇四】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关雎鸠〔jūjiū〕:关关,雄雌水鸟相互应和的鸣叫声。雎鸠,亦称王鴡,一种水鸟名,上体暗褐,下体白色,善捕鱼。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娴静貌,美好貌。窈,喻女子心灵美;窕,喻女子仪表美。
仇〔qi〕:古同逑,配偶。
荇〔xng〕菜:又名莕菜,多年生水生草本,圆叶细茎,叶可食用。
流:义同求,此指顺水势摘采。
寤寐〔w mi〕:日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语气助词,无实义。服,思念。
友:亲近,结交。
芼〔mo〕:以手指或指尖采摘。
【翻译】
相对啼鸣的雌雄雎鸠,就在河水中央的小洲之上。娴静淑雅的女子,是君子最好的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来回摘取。娴静淑雅的女子,在白昼或夜晚常想追求。设法追求却还未得到,令人醒时梦时思念萦缠。此心此情悠长不绝,翻来覆去难以安眠。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逐一采摘。娴静淑雅的女子,演奏琴瑟来与她相交。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轻轻拈取。娴静淑雅的女子,演奏钟鼓来让她愉悦。
【解读】
《关雎》一诗是《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诗经》,但仅对《关雎》一篇作了具体评价,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短小的诗作,主要描写了一位君子爱慕追求一位窈窕淑女的故事,因此常常被解读为表达古代青年男女委婉爱情的诗作。然而正如汉儒在《毛诗序》中所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古人认为夫妇为人伦之始,一切德行成就的根基在于夫妇之德,而《关雎》也正是因为在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方面具有典范作用,才被列为《国风》首篇。
作者以雌雄雎鸠的对鸣起笔,比喻儒家礼法下夫妻之间的伦常原则。此后重点刻画了娴淑温婉的窈窕淑女形象及君子追求淑女的曲折过程。窈窕淑女,几乎由此成为了古代儒家礼乐标准下理想的女子形象,也对后世女德修养的思想起到了奠基性和启发性的作用。而君子对于淑女的追求,虽然不免寤寐求之展转反侧,却仍能发乎情,止乎礼;在接近了淑女之后,也是以琴瑟钟鼓的演奏来与她相识相知,体现了一位谦谦君子遵循礼法而又不失风雅的动人作风。此诗意境清新优美,语言含蓄隽永,流露出上古民风的淳朴和乐,读来朗朗上口,余韵不绝。此外,文中反复交替出现采摘荇菜的情景,也为本诗增添了一分别样的灵动和生机。
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篇五】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营营:苍蝇飞鸣声。
樊:篱笆。
岂弟〔kǎi t〕:同恺悌,和乐平易。
罔极:没有准则,一说没有穷尽。
交乱:共乱,交相祸乱。
构:陷害,祸乱。
【翻译】
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篱笆上面。和乐平易的君子,不要听信那谗言。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棘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交相祸乱四方国。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榛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为祸陷害我二人。
【解读】
苍蝇是一种逐臭食腐、散播病菌的有害昆虫,以之比喻趋炎附势、巧言令色的奸佞之徒可谓恰如其分。《青蝇》就是一首讽刺谗言为祸的诗,《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刺幽王也,《三家诗》则更提出幽王信褒姒之谗而害忠贤的观点。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除首章后二句外皆用复沓章法。各章皆以营营飞舞的青蝇栖止某处其兴,暗喻奸佞之人四处散播谗言之举。首章是对君子无信谗言的劝诫,而后二章则层层递进,表明馋人气焰嚣张,不但挑拨祸乱四方诸国,还构陷离间你我二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馋人欲除之而后快的愤恨不平之心。
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篇六】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
采采:采而又采。
芣苢〔f yǐ〕: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嫩叶可食,全草和种子可入药。
薄言:补充音节的语助词,无实义。另说急急忙忙、将欲等。
有:取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顺着茎叶轻轻摘取。
袺〔ji〕:用衣襟兜着。
襭〔xi〕:把衣襟插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
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采了一株再采一株。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得了一株再得一株。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摘了一叶再摘一叶。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捋了一把在再捋一把。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采来的芣苢用衣襟兜起来。接连不断地采摘芣苢,摘得的芣苢用衣襟盛起来。
【解读】
芣苢,就是俗称的车前草,这种植物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这首诗作,就是先秦时代的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快的场景。
虽然只是单一的采摘动作,但作者却使用了采、有、掇、捋四字去描绘,就连用衣襟兜装芣苢也用了袺、襭二字刻画,体现出作者对农人劳作过程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也暗示作者可能具有非常丰富的乡间生活阅历。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运用十分普遍,而这首《芣苢》的叠章之甚可谓绝无仅有。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复沓,实则别有韵味。在反复的吟咏之下,产生了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读者虽然不见采摘芣苢之人,却依然能感受到他们采摘芣苢过程中紧张有序而又兴高采烈的情绪起伏。就连那株株的芣苢,也仿佛在这农人的歌唱声中鲜活灵动起来
选录《诗经》风雅颂的杰出代表作【篇七】
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注释】
绸缪〔chu mu〕:紧密缠缚貌。
三星:此指参宿三星。
良人:美人,一说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束刍〔ch〕:成捆的草。
三星:此指心宿三星。
隅:角落,此指东南角。
邂逅:欢悦貌。
三星:此指河鼓三星。
户:门扇。
粲:鲜明亮丽貌。
【翻译】
柴薪紧紧捆成束,参宿三星在天上。今夜究竟是何夜?能够见到这美人。你这人啊你这人,要将美人怎么样?干草紧紧捆成束,心宿三星在东南。今夜究竟是何夜?能够享有此欢悦。你这人啊你这人,欢悦之时怎么办?荆条紧紧捆成束,河鼓三星在天上。今夜究竟是何夜?能够见到这丽人。你这人啊你这人,要将丽人怎么样?
【解读】
束薪束楚二意象,在《诗经》中常常作为男女成婚的隐喻而出现,因此这首《绸缪》的主题就与婚事有关。诗中三次出现三星的意象,是因古人将星相和历法、人文相结合,通过观测三星在夜空中的位移决定男女成婚的吉日。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皆运用叠章手法。学者对良人一词的解释虽存在分歧,但却不妨碍对整体诗意的把握。各章后半部分连发两问,实际上是表达诗人见到良人,并与她共度新婚之时的甜蜜和愉悦之情。今夕何夕一句,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被多次引用或化用,堪称千古名句。
陆游诗风唯美经典作品选录汇编(5篇)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那么陆游有哪些值得一读的古诗词呢?下面是我们为您精选的“陆游诗风唯美经典作品选录”,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陆游诗风唯美经典作品选录(篇1)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关心近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
译文
美好的姿色得不到青年人的喜欢,心情暗淡不思言语只有无尽的凄凉。飘零一世,只剩心肠冷淡。
码头前,月光下,新诗里,旧梦中,又有多少是关于梅花孤傲清香的呢?只要先见到春天,就算春风不管也值得了。
注释
①东皇:司春之神。
陆游诗风唯美经典作品选录(篇2)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全文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写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陆游诗风唯美经典作品选录(篇3)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全文赏析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另一说是取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写作背景
本诗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于山阴。这一时期的诗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园生活的同时,心中却一刻也未曾忘怀世事国情。本诗所抒写的,就是诗人老而弥坚、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诗写得悲而且壮,笔力遒劲。
陆游诗风唯美经典作品选录(篇4)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全文赏析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陆游诗风唯美经典作品选录(篇5)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全文赏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他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历史公断。《临安春雨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诗人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写作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诗经》先秦诗风作品节选合集5篇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诗篇,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穿越千年的情感。那么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诗经》先秦诗风作品节选”,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先秦诗风作品节选 篇1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注释】
时维姜嫄〔yun〕:时,通是。姜嫄,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
弗:免除。一说祓的假借,指除灾求福的祭祀。
履帝武敏歆〔xīn〕:帝,天帝,一说帝喾。武,足迹。敏,敏捷,一说通拇,大拇趾。歆,祭祀时神灵享受祭品、香火,一说心有所感貌。
攸介攸止:介,大,一说通祄,福佑。止,依止,一说通祉,福禄。
载震载夙:震,震动。夙,早。一说震、夙指十月怀胎。
诞:等到。
先生如达:先生,首次生子,头胎。达,初生羊羔,一说滑利。
不坼〔ch〕不副〔p〕:坼,裂开。副,剖开,裂开。
菑〔zāi〕:同灾。
不: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通丕,大。
居然:安然,安稳。
寘:同置。
腓〔fi〕字:腓,庇护。字,哺育。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会:正当,恰好。
呱〔gū〕:婴儿啼哭声。
实覃实吁〔xū〕:覃,长。吁,大。
克岐克嶷〔n〕:岐,有感知。嶷,能辨别。
口食:食物。
蓺〔y〕之荏菽〔rěn shū〕:蓺,同艺,种植。荏菽,大豆。
旆旆〔pi pi〕:茂盛貌。
禾役穟穟〔su〕:役,行列;一说通颖,禾苗末端。穟穟,禾穗成熟下垂貌。
幪幪〔mng〕:茂盛貌。
瓜瓞〔di〕唪唪〔běng〕:瓞,小瓜。唪唪,果实累累貌。
穑〔s〕:本指收获谷物,此处泛指耕作。
相:相地之宜,一说神明相助。
茀〔f〕:通拂,拔除。
黄茂:丰美的谷物,一说黍稷。
方:遍布,穷极。一说萌芽。
实种实褎〔yu〕:种,生长,一说发芽。褎,渐渐生长。
实发实秀:发,生发。秀,植物吐穗开花。
坚:指谷粒坚实。
实颖实栗:颖,谷穗。栗,谷粒饱满。
邰〔ti〕:古国名,在今陕西武功西南。一说通颐,养。
维秬〔j〕维秠〔pī〕:秬,黑黍。秠,黑黍的一种,一壳中有两粒米。
维穈〔mn〕维芑〔qǐ〕:穈,谷的一种,叶由红色逐渐变青。芑,白芑,又叫白粱粟,一种良谷。
恒:遍,都。
亩:堆在田中,一说按亩计量。
任:挑担,负荷。
肇:开始。
揄〔yu〕:取出米臼中舂好之米。
或簸或蹂〔ru〕:簸,用簸箕扬去糠粃杂物。蹂,通揉,用手揉搓谷皮。
释之叟叟:释,淘米。叟叟,淘米声。
烝之浮浮:烝,同蒸。浮浮,蒸气上升貌。
惟:思考,思虑。
取萧祭脂:萧,艾蒿,一说香蒿。祭脂,祭祀牺牲的油脂。
取羝〔dī〕以軷:羝,公羊。軷,祭祀路神的仪式,以车轮碾过祭祀牺牲。
烈:烧烤。
嗣岁:来年,新的一年。
卬盛于豆:卬,古同仰,一说我。豆,木制礼器名。
登:瓦制礼器名。
居歆:神灵享用祭品。
胡臭亶〔xi dǎn〕时:臭,香气。亶,诚然,实在。时,通是,善,好。
罪悔:罪过。
【翻译】
初时先民之出生,正是因为那姜嫄。先民出生是怎样?举行禋祭等祭祀,以求避免无子嗣。踩帝足迹速飨神,天赐大福相依从。身心震动时尚早,生下婴孩以养育,此儿正是那后稷。等到妊娠月满后,头胎分娩如产羔。产门不破未剖开,生儿无灾无祸害。光明显赫之神灵,天帝降福使安宁。因为禋祀祭天神,安稳平顺生子嗣。丢弃婴孩在陋巷,牛羊庇护又哺育。丢弃婴孩在原林,正值砍伐原上林。丢弃婴孩在寒冰,鸟以羽翅覆盖它。当那鸟儿飞走后,后稷呱呱而啼哭。哭声既长又洪亮,声音充斥遍道路。当他确能匍匐行,就有感知能辨识,靠近人口以取食。后稷种植那大豆,大豆禾苗很茂盛,成行成列穗低垂。所种麻麦很繁密,大小瓜儿实累累。后稷耕作收谷物,相地之宜有方法。茂盛杂草都除去,丰美谷物播种好。遍及田垄而丛生,渐渐循时而生长。枝叶生发抽谷穗,谷粒坚实又优良。穗中谷粒皆饱满,就在邰地有家宅。天帝降下好种子,黑黍还有那秠黍,穈谷以及白粱粟。遍种黑黍和秠黍,收割堆垛在田中。遍种穈谷与白芑,挑担或者用肩扛,回去用它来祭祀。我之祭祀是怎样?舂捣谷物舀出来,簸箕筛选搓谷皮。淘米之声嗖嗖响,蒸煮水汽向上升。筹谋规划又思虑,取来蒿草燃祭脂,拿那公羊以軷祀。火中燃烧又烤灼,以求来年更兴盛。祭品仰盛在豆中,木制豆器瓦登器。香气刚刚升腾起,天帝得享这祭品。为何香气确实好?因为后稷始祭祀。希望无罪无过失,流传以至于今日。
【解读】
后稷,传说是周之始祖,也是我国农耕始祖,被后世尊称为农神或稷神。《生民》这首史诗性的作品,记叙了后稷极具传奇性的出生、成长过程,以及他播种百谷、创设农祀等功德,毫无疑问这对后世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毛诗序》定此诗旨为尊祖也。
全诗共分八章,一、三、五、七章各十句,二、四、六、八章各八句。前二章写姜嫄承天帝之命,平安顺利产下后稷之事。第三章写后稷屡遭遗弃却大难不死、平安成长的神奇经历。四、五、六三章写后稷长大后播种百谷、大获丰收之事,凸显了他卓越的治农才能。七、八章详细描写后稷祭祀天帝的整个过程,并说明绵延至今的农祀活动即源于后稷之时。
《诗经》先秦诗风作品节选 篇2
葛覃(周)诗经
葛之覃兮,施于中穀,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穀,維葉莫莫。
是刈是蒦,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译文: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
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
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
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注释:
1.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2.施(y易):蔓延。中谷:山谷中。
3.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4.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5.集:栖止。
6.喈喈(音jie1接):鸟鸣声。
7.莫莫:茂盛貌。
8.刈(y义):斩,割。濩(hu获):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9.絺(音chi1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10.斁(y义):厌。
11.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12.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13.薄:语助词。污(w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14.澣(huǎn缓):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15.害(h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16.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诗经》先秦诗风作品节选 篇3
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注释】
命:天命。
有周不显:有,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这。不,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同丕,大。显,光显,光明。
帝命不时:帝命,天命。时,通是。
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貌。
令闻:美好的声誉。
陈锡:施予,赐给。锡,通赐。
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犹微。
本支:本宗〔嫡出〕和支子〔庶出〕。
亦世:奕世,累世。亦,通奕,一说也。
厥犹翼翼:厥,其,他们的。犹,通猷,谋略。翼翼,恭敬谨慎貌。
思皇:思,句首语助词,无实义。皇,天,一说美盛。
桢〔zhēn〕:支柱,骨干。
穆穆:仪容举止和美。
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敬止,敬仰。止,语气助词,无实义。
假:坚固,一说大。
其丽不亿:丽,数目。亿,十万为亿,极言其多。
周服:归服于周。一说周之九服。
殷士肤敏:殷士,殷商的臣属。肤敏,优美敏捷。一说肤通簠,祭祀宴享时盛稻粱的竹制礼器。
祼〔gun〕将:谓助王行祼祭之礼。祼,酌酒灌地的祭礼。
常服黼冔〔fǔxǔ〕:常服,指殷商本朝的礼服。黼,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冔,商代的一种礼帽。
荩〔jn〕臣:进用之臣,引申为忠臣。
永言配命:永,长久。言,语气助词,无实义。配命,配合天命。
丧师:失去民心。
骏命:大命,指上天或帝王之命。
宣昭义问:宣昭,宣扬,显扬。义问,美好的声名,问通闻。
虞殷〔yī〕:虞,审度。殷,依的假借字,一说殷商。
载:事。
臭〔xi〕:气味。
仪刑:效法。刑通型,法式,典范。
作孚:信服,信从。
【翻译】
文王尊位在上方,光明昭彰在天上。西周虽是旧邦国,承受新兴之天命。周朝荣显势赫赫,秉承上天之意旨。文王上升或下降,随从天帝之左右。勤勉不倦那文王,美好声名无穷已。上天惠赐建周邦,文王子孙久绵延。文王子孙及后裔,本宗支子传百代。但凡周朝之士卿,光荣显赫累世享。世代得享荣显报,谋略计议甚恭谨。上天众多才杰士,降生于此周王国。王国能生此贤才,乃是周朝之栋梁。才杰济济数极多,文王可享天下宁。庄穆和美那文王,德行光明堪敬仰。上天之命真坚固,殷商子孙来归顺。殷商子孙及后裔,数目上亿人众多。天帝既然已下诰命,让其归服于西周。于是归服于周朝,上天之命也无常。殷臣优美而敏捷,京师助王行祼礼。于是助王行祼礼,黼服冔冠皆旧制。周王进用之臣属,应当感念你先祖。感念你们之先祖,才能修养好德行。常久应合天之命,才能自求有多福。殷商未失民心时,其德可以配天帝。应当以殷为镜鉴,上天大命会改变。上天之命会改变,你之躬行莫停歇。美名佳誉广宣扬,审度依从于天命。上天之事有大道,没有声音无气味。文王堪作良典范,万国信任而顺服。
【解读】
《文王》是《大雅》德第一首诗,歌颂的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更是被孔子誉为三代之英而受到后世儒家的广泛推崇。《毛诗序》指出此诗之旨为文王受命作周也。朱熹《诗集传》云: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
本诗共分七章,每章八句。前二章言文王兴周、子孙百代乃天命所归;第三章言周有众多贤才辅弼,可平定绥靖天下;四、五两章言大量殷商后裔归服于周,助周王参加祭礼,显周之强盛慑服四方;六、七章以天命无常之理,劝诫周王借鉴商朝覆亡之教训,也再次对周朝和文王予以了赞美和祝福,称文王之德堪为万国之典范,使得全诗主旨得到升华。
《诗经》先秦诗风作品节选 篇4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
渚〔zhǔ〕:水中小洲边。
萚〔tu〕:草名,根如葵而叶似杏,黄花,荚实。一说草木脱落的皮、叶。
为错:打磨玉石。
榖〔gǔ〕:树木名,又称构树、楮树,落叶乔木,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攻玉:将玉石琢磨成器。
【翻译】
仙鹤鸣叫在曲沼,声音传遍那郊野。游鱼沉潜在深潭,有时游到小洲边。在那园中真快乐,还有一些是檀树,树下生长着萚草。他方山上有好石,可以打磨制玉器。仙鹤鸣叫在曲沼,声音传到天空中。游鱼在那小洲边,有时沉潜在深潭。在那园中真快乐,还有一些是檀树,树下生长着楮树。他方山上有好石,可以雕琢做美玉。
【解读】
《鹤鸣》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诲宣王也,郑玄对此进一步解释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朱熹《诗集传》则提出:必陈善纳诲之辞也。部分现代学者认为此是君王招贤之诗。
全诗共分两章,每章九句,形成十分工整的复沓构式。各章皆以鹤鸣九皋起句,或为即赋即兴,展开了一幅清秀幽美的郊野山水图。此外,诗中还写了游鱼沉潜深渊或停泊于渚,以及园中檀树和树下生长的萚榖等,最后以二句它山之石收束,隐约透露出雕琢培育人才之意。亦有学者认为诗中诸自然物象皆是隐喻人事,兹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诗末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已成为一句脍炙人口的著名成语。
《诗经》先秦诗风作品节选 篇5
天保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注释】
保定:保护安定。
俾〔bǐ〕尔单厚:俾,使。单厚,丰厚,充裕。
除:授予,给予。一说开启。
庶:众多。
戬谷〔jiǎn〕:福禄。戬,幸福,吉祥。
罄:尽,所有。
遐福:久远之福。
维:通惟,惟恐。
阜〔f〕:土山。
增:指农作物增收。
吉蠲〔juān〕为饎〔xī〕:吉蠲,谓祭祀前选择吉日,斋戒沐浴。饎,熟食。
孝享:祭祀。
礿〔yu〕祠烝〔zhēng〕尝:皆周代祭礼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公:先公,周之远祖。
君:此指代表周代先君受祭之人。
卜:赐予,给予。
吊:将临。
诒〔y〕:赠与,给与。
质:成功,平定。一说质朴。
群黎:万民,百姓。
为:效法。一说通化,感化。
恒〔gēng〕:通縆,弦,指月到上弦。
南山:终南山。
骞〔qiān〕:破损,亏损。
或: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读y,指国家。
【翻译】
上天保佑你安定,也使江山甚稳固。使你丰厚又充裕,什么福分不赐予?使你获得许多益,没有哪样不盛繁。上天保佑你安定,使你得到福和禄。一切没有不合宜,接受上天百恩禄。降予你久远之福,唯恐日用有不足。上天保佑你安定,没有何事不振兴。天恩如山如土阜,如同山冈如丘陵。如同河水刚到来,作物无不增收成。斋戒沐浴择吉日,以此准备行祭礼。礿祠烝尝四时祭,是为先公及先王。先君说赐福给你,千秋万代寿无尽。神灵受祭已降临,赐给你许多福分。治理人民既功成,日用饮食全都有。普天之下众百姓,普遍仿效你美德。如同月亮到上弦,如同太阳之高升。如同南山寿恒久,不会亏损不崩塌。如同松柏常郁茂,无不承续延久祚。
【解读】
《天保》是一首为君王祝福和祈愿的诗。《毛诗序》定此诗主旨为下报上也,谓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今人赵逵夫则考定此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之诗。
本诗共分六章,每章六句。前三章皆以天保定尔起句,且连用三个比喻,承载着诗人对天降厚福以使国家太平、人民富足的殷切希望。四、五两章叙写的是王室的祭礼,这是上古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诗人除了写祈请历代先祖降福庇佑,还写到对黎民百姓的德化之事。末章为全诗总结,通过日、月、南山、松柏这几个具有相对恒久性的事物,表达了对王业千古、国祚永传的真诚祝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