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步履不停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1.11

步履不停观后感1000字(合集8篇)。

好的影视作品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在观看时我们会联想到许多事情,观后感要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写观后感能显著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一篇观后感的最基本的要从哪个方面开始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步履不停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

到最后,我也没有和父亲去看足球,也一次都没让母亲坐过我的车。唉,早知道的话……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机会都早已从我身边溜走了,而且再也无法挽回。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不长,我却看了好久,一边看一边思索怀念,逝去的老人们带走的和留下的,还有他们的离开对父母的影响。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亲密的人,拥有源自基因的扭结,颠扑不破的联系,怎么可以遗憾的因为误会而被破坏啊。

会对她这样的准备心存感激,是在很久以后了。曾经,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只让我觉得她好施小惠而令我心烦。既然那么想要我结婚,你们就让我看看结了婚的夫妻能幸福成什么样啊。

如文中一般,原生家庭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背了太多锅,也是为什么作者直到失去才看到那些一直就存在的幸福美好。可能还有一些东西要等成家立业以后才能体味吧。

父母子女一场,当然最最最盼彼此好了呀。

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2

上大学后,一年的日子就被分成了两部分,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待在家里,而剩下四分之三的日子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对于早已在社会打拼的人来说,可能待在家里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两年,我渐渐地察觉到自己对家人的依恋更深切,这种依恋不是体现在想家时抑制不住的泪水,而是每一个察觉到他们渐渐老去的细节中。

大街上步履维艰的老人,头发有些秃顶的男老师,要把东西拿远一点才能看清的四十多岁宿管阿姨,每每这种时刻,我都会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父母。我自责自己是个粗心的人,总是在观望别人的生活时,才察觉到自己家人的变化。现在的我,很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没有那么多波澜起伏的故事可言,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最近读到是枝裕和的一本书《步履不停》,是一部关于家庭,生活和回忆的书,以第一人称“我”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身为自由画家的主人良多当年带着新婚的妻子与妻子之子淳史,一同回到乡下家里去祭拜亡兄的故事,交叠着写作之时父母均已逝去的点滴感触。

这本书是已于20xx年上映电影《步履不停》的同名著作,故事源于导演是枝裕和的家庭记忆和个人经历,这部作品对导演本人而言意义深厚,同时也赢得了中国影迷的高度评价。而今年出版的这本小说,以清浅,简单的文字,引领读者进入“我”的家庭,一个比电影更大,更复杂的世界,真诚地记录了家庭的微小秘密和“我”的内心自白。

这本书不同于一般小说,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不过是在大哥忌日这一天,良多携妻儿回到父母的家,在吃饭,交谈,散步等生活细节中,展露出一家人之间的微妙感情。而记录这一天的同时,作者补充交代过去发生的事,以及作者回忆这一天时的心境。正因如此,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真实的生活没有故事而言,它是平淡的,不着痕迹的。生活,只是缓缓地流过了每个人,并诠释了它本身。作者的叙述口吻,也正如他记录的生活一样真实自然,没有提纲挈领的总结,也没有具象完整的故事结构,像缓缓流淌的小溪,浑然的叙事美感,不言而喻,不证自明,任由它流向何处,只有心发出小小的拍岸碎浪声。

“因为正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感觉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这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一年只回一次家的良多,在大哥忌日这一天里感知到了父母的衰老。浴室里加固的扶手,是在父亲洗澡摔跤后安装的;和父亲一同散步,察觉到父亲下台阶时缓慢费力,气喘吁吁;母亲越发唠叨,一遍一遍重复着“牙痛要记着去看牙医啊”;在房间里发现自己儿时的玩具木马,从姐夫口里得知这是母亲要求从仓库里搬上来的。这些生活细节都提醒着良多:双亲正渐渐老去。

我想,当读者看到这里时应该会忍不住地提醒良多“要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啊”。那么良多是怎么做的呢?他什么都没做,没有热泪盈眶地拥抱父母,也没有说出那些从未说出口的话,他只是“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良多和父母之间是有隔阂的,作为次子,从小不如大哥那般优秀,自然不受父母宠爱。长大后,不愿继承父业成为医生,而是离家学习画画。这些心底的隔阂,是孩童一样的委屈,这种委屈是“父母渐渐老去”的事实也无法安慰的,也不是“要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啊”这句善意的提醒可以消解的。所以听到父亲高高在上的言论时,他依旧会反驳;面对母亲突然的亲近,他依旧会不知所措地躲闪。(Dhb100.com 读后感大全)

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开始批评良多对父母的态度。可是大家细想一下,真实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做的呢?每次回家之前都会告诫自己“要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日子”,可是回家几天之后,你还是回到老样子,依旧还是个孩子。当父亲强制干涉生活时,你依旧会毫不犹豫地反驳,即便你发火时看到了父亲日渐稀少的头发。当母亲误解你时,你依旧会委屈地哭喊,即便你意识到母亲吵架的气势早不如当年。所以没有所谓的指责和抱怨,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和家人生活时真实的样子。

常常在想“珍惜”一词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有时是高于人性的克制和理智,更多时候只是马后炮的自我警醒。若是当时的情谊没有被情绪压制住,谁又会不珍惜呢?而若是一时的误解和隔阂险胜,又岂是一句“珍惜”可以化解的呢?我们都是人,面对家人时,更是完全的暴露自我。很多事情,人不亲自经历,就无法懂得,这是没办法的事。

正如《步履不停》一书中所写:“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我从这里面学到的教训是: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错。”我想,这正是这本书评价极高的原因,它不是高高在上地宣告生活这一记巴掌的残酷,也不是以过来人的口吻劝导你要珍惜,它只是展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人生匆匆,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书籍《步履不停》的最后,良多的父母相继去世,他再也不是某个人的儿子了,但拥有了自己的女儿。最后一个场景,良多带着妻子儿女来到陵园,祭拜离世的父母和大哥。正巧看到一只黄蝴蝶,他便为女儿讲起了黄蝴蝶的故事,正如那年母亲讲给他听一样。如此看来,种种事情也许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换了对象,但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下去。

这并不会缓解良多失去双亲的遗憾,也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生活的滋味是难以捉摸的,哪怕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也要我们自己经历之后才会懂得啊。

文:亦遥

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3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拥有的错过的都是人生的财富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是枝裕和的书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仿佛像是过了大半辈子后往前翻人生阅历一样,淡淡的,过去了,但对于过去的事又很深的感情,未过去,时光消逝又到了我这个轮回,人生路步履不停,无法停止。对家的感情对父母的思念对自己的责备以及对过去的追念。

记得看《我家那闺女》的时候,高亚麟老师说的那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父母是死神和自己之间的一道墙。”父母在时,尽管嫌弃父母的唠叨,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但其实在心里还是觉得还有父母我还是个孩子,而当父母不在时,真的就剩自己了,没了那么多年的依靠,只能靠自己,死神好像也离自己不远了,所以这时才更能体会到父母的唠叨是多么怀念,父母对自己的重要。人生路漫漫,从生到离开,人生的每个阶段,年纪都在不断增长,经历过的事情越来越多,而父母永远都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地方。时间从不会停止走,我们能做的就是我们应该珍惜还有父母的时候,不管怎么样,在时多陪伴,足矣。

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4

学会了忍耐就会感觉到窒息和疲惫,所有的纪念也不过是为了安慰生者。

这世上步履不停的是时间,好像时间能抚平一切,其实只是掩盖了真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全都没忘,于是那些往日的悔恨,幸福,痛苦,纠结,尴尬……也都后知后觉的一齐涌来,塞在心头。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是枝裕和的书,其实也是目前唯一一本。作者用跳跃的写法把主人公一次次拉回回忆当中。那些家庭里熟悉的尴尬,生气,厌烦的场面给我带来很大的压迫感,是有过体会的窒息的感觉。与家人的相处问题应该是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的烦恼。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兄弟姊妹间的比较,父亲藏着关心的冷漠,母亲无数遍的唠叨和埋怨,阴阳怪气的氛围,不幸的婚姻,永远被认为不懂事,对邻居的揣度,退休后的无所适从,失业时的害怕,为了维持体面的欺骗,化解尴尬的冷笑话,孩子的偷听,被偷看的日记……这些,隐藏在和谐外表下的问题,像是随时都会引爆的炸药,在全家人的努力下被视而不见。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家庭现象。中国,日本,欧洲?每个家庭都各有各的问题,各个家庭却不约而同的以“家和万事兴”为处理办法。这不令我感到费解。

和老钱在一起两年有余,我体会到了一件事情: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是很难的事情。与主动选择的伴侣相比,与亲人的关系更像是生来就被捆绑在一起的,你无法选择,或好或坏,或幸福或糟糕都要选择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能与家人和谐相处,一辈子相安无事真的是幸运啊。

那些从小到大发生过的无数问题,很少会有答案,可都因为“亲情”两个字得到妥善的解决。到最后都没得到解决的事情就变成了遗憾和后悔。就像书里的主人公在母亲病后说“后悔,或说是罪恶感,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消失。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当她倒下的时候,若我在旁边到底能帮上什么忙。但在那之后,我不知道梦到了多少次抱着母亲等待救护车来的梦。这个梦一直纠缠了我三年才终于消散。我从这里面学到的教训是: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错。但我真正领悟到这点,又是更以后的事情了。”

从遗憾后悔到释怀这中间还有一段距离,也许是主人公对母亲三个月自私的挽留,也许是长达十几年的祭祀,不过,所有的纪念也不过是为了安慰生者,让活者的人好过一些。

人类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重复着同样的快乐与悲伤,“种种事情也许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换了对象,但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下去。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

懂得了这些,就要主动营造更多的快乐,尤其是与家人。

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5

是枝裕和说:“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却很有趣的故事。”

《步履不停》娓娓道來的就是这样平静、缓缓、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却又像生命的哀伤,静默而漫长。故事很平凡,讲述了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携曾为寡妇、带有孩子的妻子返家滞留一日的日常生活。电影开场的镜头里就是奶奶琐碎的唠叨、忙碌热闹的厨房、细细的家长里短,而后的镜头里也不过是一家人在饭桌天南地北的聊天与细小的摩擦埋怨。光圈里的图景柔软细腻,一个一个镜头如一条平静的河流,缓缓流动。

可生活哪会如人所愿。平静的河流里暗流涌动,微笑的阴影里累累伤痕。《步履不停》里的静静的笑容、阳光,洒在我身上时,却只觉悲哀浸透心脏,如月亮的火焰般寒冷。只觉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好似捕风。

横山家的长子因救落水儿童早逝,化作了横山家的黄蝴蝶,飞在每个人微笑的阴影里。而后寡言的医生父亲因无人接替诊所与次子不合,倔犟的父子俩也因此再没好好的谈过心。被纯平用生命救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却平庸落俗,只道歉自己还活着。良多与父亲约定的足球赛也再没去看……最后父亲死了,不多久母亲也走了,她最终也没坐上次子买的车。

如此种种平淡如水的一一道来,却又像尖锐的利刃,无声划破心脏,找不到伤口,却感血流如注。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和解、陪伴总是慢死亡一步。一切来的都那么慢,一切离去的又都那么快。想说声道歉都来不及。我们只得泪如泉涌却步履不停。谁又能逃得掉过去呢?大家都是水中的樱。

但,生而蜘蛛,就须结网;生而为人,步履不停。纵使樱花朝开夕凋,默然转瞬逝,但也会有那么顷刻迷醉青空。人呢?难道就因害怕、看透,天天念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道歉自己还活着?这样的人生太过阴郁苟且。记得《步履不停》里带着儿子改嫁的母亲对儿子说:“他(继父)会缓慢而坚定地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如影评所言:“这恐怕就是一代一代向死而生,生活百般复杂和磨难,人们却步履不停的彼此支撑”。纵然会有慢半拍的错过让人心碎,也会有无人理解的狼狈让人凄怜。但我们要走下去,为尚未出生的人,为在路上蹒跚的人,为死去的人。一代一代这么步履不停的走下去。这就是生而为人的责任,这才是生而为人的勇气。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去你留,两个秋,还须珍重,珍重。

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6

到黑格尔为止,可能哲学理论体系就告一段落了。之后哲学就有了新的方向,就是具有行动意义和改变意图。在这个历史就是一位重量级而哲学家的思想,那就是对中国影响巨大的马克思。

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一定对“上层建筑”不陌生。上层建筑就像是一个希腊神庙的模型。这样的一个模型你第一眼看见的一定就是美妙优雅的屋顶。这个屋顶就叫做“上层建筑”。它的下面又三个台阶组成,分别是“生产工具”“生产条件”和“生产关系”。社会的发展就是靠这种生产模式决定的。

“生产条件”就是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是这个社会的根本,也是这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与性质,就像以前游牧民族和农耕社会的文化差异一样。“生产工具”即使利用“生产条件”的机器、设备、工具。而这种“生产工具”的所有权的归属,就产生了“生产关系”。有了“生产关系”就又了“生产模式”决定了社会阶级。“资本主义”最终一定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生产关系里。而我们现在生活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各尽其才”,使得劳动成果和劳工之间的疏离感消失,改善资本主义社会里面的不人道,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团结。

本书的故事精彩就不做剧透了。在此时故事性的转折,让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本身是否现实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就是本书在通识的哲学教育之后最想赐予他“女儿”的礼物吧。

书本的最后介绍了,达尔文和佛罗伊德。让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人类史上的三个耳光,拍在无知和自以为是的人类脸上。第一就是哥白尼否定的“地心说”把我们从宇宙中心的无知中唤醒,激发了对未知宇宙的思考与探索。第二就是达尔文,把人类由优秀的神创意识就拉回到了和黑猩猩都有起跑线上,人类只是大自然里,基因突变的产物而已。其三就是佛罗伊德对于“潜意识”的心灵探究,把人类变成了其实由潜意识操控的无知范畴里,在面对汪洋大海般的潜意识,我们的思维意识只占到一小部分而已。“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交错,构成了复杂的意识系统。

这世界还存在很多的未知和超自然现象。有些人去思考、有些人去探索、有些人回归自我享受生活、有些人归隐山林祈求得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有些人借助于信仰来填补内心那块认知的空白。哲学史就像是人类的认知历史一样,不断的成长变化。我们很难以现在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的对错,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所以然,那么一定要去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和答案产生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是否得到了呼应。答案往往带来的没有问题重要,因为正是未知带来的思考与探索行为,让我们不断前行,哲学就像是未知与已知之间而灰色地带,但正式这里的思维和行为带来了社会的基础和框架。

哲学与我们本身的意义就在于,面对这种没有答案的思考时,你还愿意前往探究么《苏菲的世界》会是我个人认知、理解、行动的指导书。思考不止,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7

《前路漫漫,步履不停》这个书名,多少有些对于人生的感悟,不出所料。但是有点惊讶的是,作者是一位年轻人,叫邓楚涵。

和其他人不同,鄙人孤陋寡闻,之前完全不知道邓楚涵的来历,甚至觉得图书封面那个图片有点刻意的违和感。

带着一丝好奇,翻开这本《前路漫漫,步履不停》,看看作者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

邓楚涵,剑桥博士,曾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全美土木工程师学生竞赛,获地下建筑组冠军。电视节目《天才知道》的全国总冠军,《加油!向未来》中的“未来博士”。还是科普达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爱眼公益”形象大使,被称为“国民学长”。

这样一位“学霸”人物,似乎有着一帆风顺的求学、生活经历。只是在《前路漫漫,步履不停》这本书里,通过他写下的一篇篇文章,就会看到优秀的人同样会有不安全感、焦虑以及迷茫。

在书里,邓楚涵说到他参加节目录制时,在台上轻易地被别人“套话”,急得导播让他少说话。好不容易轮到他解释科学原理了,他正发挥专业知识滔滔不绝时,导播打断他,叫他停止身体的晃悠,看着镜头再开始说。但是,他已经紧张到忘记想说什么了。

一期节目录制下来,因为他的状态,录制时长超出预期。为此,他感到自责与不安。次日他找到节目组的领导,表示想要退出节目的录制。原因是,在场的所有人都给他不安全感。

那位领导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对他说:“你又不是不安全,你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这俩东西可不一样,不安全可能会让你失败,但不安全感往往会让你成事儿。当然,要不要继续,你自己说了算。”

最后,邓楚涵选择了继续。当时他还没有太领悟到那位领导说的话,反而是后来他做的科普工作越来越多,也依然会生出强烈的不安全感时,就会想起那句话:不安全可能会让你失败,但不安全感往往会让你成事儿。

或许正是这样的不安全感,让人不会给自己制造舒适区,而是时时想着怎样消除这样的不安全感,进而一直在行动,才不断有了收获。

邓楚涵除了在书中说一些学业、事业的事情,也说到一些留学时的生活。比如有一次,他被朋友骗去相亲。

起因是有一年,他听从家里人的建议,没有回国过春节,而是留在国外。然后有朋友出国,约他见面,说是给他补过春节。

他赴约后,发现还有其他不认识的人。于是一群人边吃边聊,气氛融洽。直到席上有人说起另一个人的女儿是如何的优秀,并且问邓楚涵有没有女朋友——这场饭局的意图才显露出来。

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这样安排相亲局,当事人当然是反感的。邓楚涵把被骗来相亲的事告诉他母亲,没想到母亲回复他的是“好的”。然后进一步对他说,相亲的唯一意义就是了解你在媒人和对方家庭眼里几斤几两。不是啥坏事,你就当认识自我吧。

当然,不是谁的母亲都这么通透。而且当事人,通常也不太想通过相亲的方式结识对方。不过邓楚涵的一位朋友直接道出了相亲的本质,这位朋友说,不要拒绝相亲,相亲是一场匹配,你会被精准匹配与你背景、层次、阅历、条件相当的人,作文但自由恋爱却是一个不透明市场,以爱情为名而结婚、最终想退货的人可不少。

《前路漫漫,步履不停》是邓楚涵的成长心路历程,内容的面比较广。学习、选择、情感、情商、自省、见世面等等,他都在书里分享了自己的认知。

世界很大,优秀的人很多,但是优秀的人也和你我一样,有着迷茫和焦虑。只是我们需要一些坚定,去迎接漫漫长路。

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8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们也要步履不停。

看过电影四年后再来回味这本小说,又是一番滋味。如果说电影囿于时长,难以将家庭这个小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和分分离离尽数呈现,那么这本小说则可说是用散文一般轻盈的语言,“肆无忌惮”的将家人间的各种小情绪和家庭里的各种琐碎之事倾泻而出。

《步履不停》中糅合着自我的成长、亲人的逝去、父母的衰老,一代人接替着一代人艰难的迈步在人生路上,这种遗憾感和无力感,真实的令人痛心。回首我的这四年,春风依旧,韶光流逝,我从课堂步入社会,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无论是“当初若是听父母的话去做也许就不一样了”还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的很好”之类的感伤,至今也仍会不时袭上心头,这是我对自己逝去光阴的执念。而四年弹指一挥,父母们却已渐入退休,最近不断向我感慨“这人啊,一到50岁,身体就大大不如以前了”。父母们无意间的感叹总会让我陷入阵阵恐慌,这是家人间的羁绊。

在衰老面前,孩子们也是手足无措的应对手足无措的父母们的。是啊,尽管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但我们依旧要含泪微笑,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