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破解时代之问引领发展之路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1.17

破解时代之问引领发展之路心得体会。

破解时代之问 引领发展之路心得体会怎么写?时隔三年,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当地时间16日开始的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演讲和致辞,深刻作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在全球激发久久回响。下面小编整理了破解时代之问引领发展之路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破解时代之问引领发展之路心得体会

时隔三年,各国嘉宾再次来到冬季的瑞士小镇达沃斯,参加于当地时间16日开始的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历经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升级等重大事件,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自2017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三次在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讲和致辞,从历史和哲学高度,阐释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作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深邃的思想穿越时空,愈发闪耀出真理的光芒,在大变局、大变革中愈发凸显引领的力量,在全球激发久久回响。

引领共同发展的方向

世界银行发布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正“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放眼当今世界,全球经济脆弱、地缘政治紧张、全球治理缺失、南北差异拉大、气变危害加剧、粮食和能源危机叠加、大国金融政策负面外溢显现……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贫困、分裂、动荡有增无减。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两股力量激烈交锋,“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亟需答案。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深刻分析“世界到底怎么了”,深入阐释“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问题,针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作出明确判断:“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一次次攸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当口,总有洞察时代之变的中国主张,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智慧、注入力量。

——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习近平总书记态度鲜明:“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面对世界上“脱钩”“断链”的杂音,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思维,打造“小院高墙”、搞封闭排他“小圈子”的行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

——面对如何建设疫后世界、如何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更加包容的全球发展”“推动更加普惠的全球发展”“推动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

明确有力的话语,穿透迷雾与暗流,坚定信心与勇气,为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包容和平衡的增长注入强大思想力量。

“中国是一个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全面愿景和规划的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为推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愿景和规划的大国领导人。”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基思·贝内特如此评价。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世界发出呼吁,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

今年达沃斯论坛年会以“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为主题。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主张,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深表认同。他说,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出路是全球性解决方案。“中国坚定推动自由贸易,为团结各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汇聚开放融通的力量

新年伊始,菲律宾、土库曼斯坦两国元首接连访华,习近平总书记和多位外国领导人通电话、视频会晤、互致电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新局,人们见证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新征程。

当今世界,人类命运与共,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顶住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

下大力气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从达沃斯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再到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中国多次发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音。

2022年11月,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主张——“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不仅为全球发展把脉开方,更坚持起而行之,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世界开放融通贡献力量。

无论是服贸会、广交会,还是消博会、进博会,场场人气满满、佳绩连连,中国主动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已成为普遍共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海南自贸港扬帆起航,陆海新通道加快推进,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惠及各国民众。过去一年,又有5个国家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雅万高铁试运行圆满成功;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900万人次;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金港高速通车已超100万辆;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发送货物标箱数量持续增长……“一带一路”这条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人类的“幸福路”正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宽广。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说,中国为全球经济振兴作出重要贡献。南非资产管理机构高效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维·鲁特说,中国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对解决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很大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始终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融入区域和世界经济,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开放自信的中国始终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开创命运与共的未来

2022年11月初,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先后表决通过“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切实措施”“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从国际安全角度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三项决议,其中均写入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联大决议连续六年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前,百年变局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向纵深演化,动荡变革的特征更加突出。世界范围内,两种场景同时上演:一边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加速“出产”亿万富豪,资源和财富继续向少数人集中;另一边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下降,数亿人遭遇饥饿、贫困等生存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感叹:人类正日益分裂。

人类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如何抉择成为很多国家正在探索的命题。

“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历史规律,展现信心勇气,为世界共迎挑战指明方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多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实践路径日益清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这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实践,为破解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古特雷斯说,这一倡议正当其时,联合国予以明确支持并愿与中国就此开展合作,同各国一道推进落实。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全球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发展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地缘冲突加剧的严峻现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出中国方案。半年多时间里,已有70多个国家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说,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协同合作的发展方式,这超越了通过强权竞争与军备竞赛来实现自身安全最大化的零和思维。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起日益广泛的国际共识,形成世界各国人民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这个时代,世界其他地方的事情可以影响到我们,我们对世界的影响也将超越国界。”2023年新年钟声敲响,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说,“此时,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全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是同处一个星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在其思考疫后时代走向的著作中这样写道。

“我们今天所作的每一个抉择、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将决定世界的未来。”一次次深刻阐述,一次次真诚呼吁,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发出的声音穿越时空,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智慧与力量,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宝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新时代中国将与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让和平与发展的阳光普照大地,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Gz85.com编辑推荐

让青春在新时代绽放绚丽之花


青春就像一颗流星,它是短暂的,惟有我们把握住青春,努力奋斗,青春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关于“让青春在新时代绽放绚丽之花”文章内容,欢迎阅读。

让青春在新时代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青年的参与和奉献。新征程上,广大青年成长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引导广大青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念跟党走,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一、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激励青年自信自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巨大成就,对于更好激发广大青年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最生动鲜活的教材。

  从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坚定“四个自信”。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引导青年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深刻认识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人民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引导青年深刻认识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刻认识“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深刻认识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必将铸就更大辉煌,新时代青年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在亲身奋斗实践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百年伟业是党领导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体人民创造出来的,新时代十年的成就凝聚着青年的奋斗和奉献。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奋力拼搏,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最前沿努力攀登,在抢险救灾最险处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危急时披甲出征,在奥运竞技赛场上奋勇争先,在保卫祖国哨位上威武守护,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广大青年胸怀远大理想,自觉担当重任,深入基层一线,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功勋。要引导青年深刻认识只要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变为现实;鼓励青年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壮阔实践,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

二、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引领青年建功新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青春奋斗正当其时。广大青年要勇担重任,努力拼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的时间跨度恰逢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阶段,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过程,与国家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高度契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广大青年向着梦想不断努力,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奋斗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青年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党的二十大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广大青年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需要青年大显身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青年实践开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青年奋力打拼;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需要青年创新创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青年持续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青年胸怀天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达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宏大而艰巨的接力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为了这一事业,无数先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青年手上。新时代青年惟有理想,才能执着奋进;惟敢担当,才能攻坚克难;惟能吃苦,才能不惧艰辛;惟肯奋斗,才能善作善成。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新时代新征程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尤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才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

三、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抓紧抓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过去、现在、将来青年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工作涉及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如果这些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发展,也有利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高度,把青年工作放在战略层面抓紧抓好,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新时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对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有着强烈渴望。同时,他们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遇到思想困惑。要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及时伸出援手。要关注青年的急难愁盼,帮助他们解决好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需要为其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既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积极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科学无法解释世界十大未解之谜


小时候你是否也听过长辈们谈论灵异事件,但大部分的灵异事件都能用科学去解释,对于科学无法解释世界十大灵异事件未解之谜有去了解过吗?下面是由工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带来“科学无法解释世界十大未解之谜”欢迎大家阅读。

1、身心关联

对于心灵影响身体的各种方式,我们的医学只是刚刚有所了解。比如说,安慰剂效应表明人有时候能通过相信治疗有效来减轻症状和痛苦--不论治疗是否真的有效。我们的身体能通过一系列我们至今知之甚少的过程来自我疗救,其治愈能力远比现代医学所能创造的一切更加令人惊叹。

2、灵力与超感知觉

对灵力和超感知觉(简称ESP)的信仰流布甚广,就凭这一点,这两样东西也应该进入十大未解之谜的行列。许多人相信,直觉就是灵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获取有关世界或未来的特异知识的方法。研究人员已经对一些自称拥有灵力的人进行了测试,但是迄今为止,他们在受控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都还是否定或含糊的结果。有些人辩称灵力不可测试,因为它会因怀疑论者或科学家的在场而莫名其妙地减弱。如果这是真的,科学就永远无法证明或驳斥灵力的存在。

3、濒死体验与死后生活

曾经濒临死亡的人有时会宣称自己有各式各样的神奇体验(比如进入一条隧道、出现在光之中、与亲爱的人重聚、获得一种平静感,如此等等),这样的体验也许暗示着人死后有知。但是,尽管这些体验让人刻骨铭心,但却没有人从"坟墓那边"带回过什么证据或是可资验证的信息。怀疑论者的看法是,濒死体验可以解释,但是是受损大脑可以预期的自然幻觉。然而,我们还是不能确切知道濒临体验的来由,也无法知道它们是否真的是"那边"的景象。

4、不明飞行物

UFO(不明飞行物)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有许多人在天上看到过自己无法识别的东西,从飞行器到流行应有尽有。至于说这些物体和光影当中有没有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想想穿越宇宙空间来到地球的遥远距离与巨大困难,你就会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但是,尽管大多数目击报告已经借由认真的调查得到了平平无奇的解释,有些不明飞行物事件还是会一直神秘下去。

5、幻觉记忆

Dejavu(幻觉记忆)是一句法文短语,意为"似曾相识",指的是一种令人不解的特殊神秘体验,就是你觉得自已以前经历过某个特定的场景。举例来说,一个女人可能会走进她初次拜访的异国的一座建筑,但却觉得眼前的景象似曾相识,感觉怪异又亲切。有些人认为幻觉记忆是通灵体验的产物,或是因为人在不经意间瞥见了前世的光景。跟直觉一样,人类心理学研究也可以为这种现象提供更为自然主义的解释,但这种现象本身的来由和性质始终还是个谜。

6、鬼魂

从莎士比亚的剧作《麦克佩斯》到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灵媒缉凶》亡者的魂灵一直在我们的文化和传说中萦绕不去。许多人都声称自己曾目睹鬼魂现身,其中既有面目模糊的陌生人,也有业已故去的亲朋好友。鬼魂存在的可靠证据至今还是无从取得,虔信不疑的目击者们却依然在继续报告自己看到鬼魂、拍到鬼魂乃至与鬼魂交流的经历。致力调查鬼魂的人们希望有一天能证明死者可以和生者接触,由此为这个谜题找出最终的答案。

7、神秘消失

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消失不见,大多数是自行逃遁,有一些是碰上了事故,还有少数则是遭人绑架或杀害。但是,其中的大多数最终都会被人找到。真正神秘的消失就不是这样了。从"玛丽·塞莱斯特号"船员、吉米·霍法、艾米莉·亚艾尔哈特到娜塔莉·霍洛威,有些人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失踪人口被人找到不外乎警方破案、相关人员等自供以及偶然发现等几种原因,绝没有借助"通灵侦探"的情形。但是,在证据不足、线索中断的情况下,即便是警方和鉴证科学也并不总能解决罪案。

  8、直觉

说是"心底的感觉"也好,"第六感"也好,别的什么东西也好,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直觉的体验。当然,心底的感觉经常会错(有多少次,坐飞机颠簸的时候你觉得它肯定会掉下去呢?),可也有很多时候似乎是正确的。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人们会下意识地收集周遭世界的信息,由此便似乎能在不自知如何或为何的情况下感知或了解信息。但是,直觉的案例很难证明,也很难分析,而心理学家也可能只是答案的一部分而已。

9、大脚

几十年当中,美国各地都不时有目击者声称自己看到了人称"大脚"的巨型多毛人形野兽。尽管目击者口中的"大脚"数以千计、足以构成一个繁殖种群,人们却连一具尸体也未曾找到。没有一个"大脚"被猎人杀死或是被超速的汽车撞死,连自然死亡的都没有。没有牙齿骨骼之类的实在证物,"大脚"存在的依据只是证人目击以及模糊不清的照片和录像。要证明一个全称否定判断从逻辑上说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学将永远不能证明"大脚"和尼斯湖怪兽之类的东西不存在。也有可能,这些神秘莫测的生物的确潜藏在人们好奇视线之外的远处。

  10、陶斯之声

多年以来,美国新墨西哥州小城市陶斯的部分居民和访客一直被沙漠空气中一种微弱的低频噪声所困扰。奇怪的是,只有大约2%的陶斯居民说自己听见了这种声音。有些人认为它产生于特殊的声学作用,也有些人怀疑这是集体幻觉或是某种神秘邪恶行为的产物。不管人们形容这种声响还是呼呼声、嗡嗡声还是咝咝声,也不管它究竟是心理作用、自然产物还是超自然产物,至今还没人能找到它的来源。

生命从何时开始?宇宙究竟由什么物质组成?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科学已经有了飞跃式发展,但直到今天,我们仍有许多难题没有找到答案。

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我国历史上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承载着我国古代的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陆游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篇一)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全文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词人晚年罢归山阴后所写。陆游少年时便负有凌云之志,为抗击金兵驰骋奔走。但因此而为主和派排挤,屡遭贬黜。请缨无路的词人只好寄情江湖,渔樵度日,然而终是忧愤难平。这首《鹊桥仙》就表达了他这种心情。

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篇二)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注释:

1.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2.足鸡豚(t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4.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随时。

11.叩(ku)门:敲门。

古诗词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古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颁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

古诗词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任建康通判等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

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篇三)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全文赏析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篇四)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一夜寒霜,使湖边的树林像染过一样。请您不要说酒杯太深,这一次分别,又不知在何方才能相逢。

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镜里的年轻容颜,很快就老去了。只有一句话要记住:“只有闲人才能当神仙。”

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篇五)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注释

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篇六)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全文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长安路。”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一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情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情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下边转到描写个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话含有想隐归江湖的意思。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报负。“无人”不是一般所说的没有人,而是春秋时期秦国随会对晋国使臣所说的“子无谓秦无人”中“无人”的意思,也就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

陆游那些震撼人心的发奋之作(篇七)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全文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写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破解时代之问引领发展之路心得感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