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3.10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汇总8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完一本书后,总是会对里面的故事清洁,人物有各自的想法。阅读完文章或书籍后,只有感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将其记录下来,作品这本书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

看完恰同学少年这部23集的电视连续剧,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这几天我像着了魔一样,从小到大我还从未对一部电视剧如此着迷。

我感觉它是所有我看过的电视剧中最为振奋人心发人深醒的以至于当我看完的时候突然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东西,感觉这部片子永远也不会结束,它带给人太多的回味和反思。在这部片子里有太多令我振奋的语言,有太多让我足以学习的模范,也有太多令我感动以至流泪的情节。

革命的豪情和热情,信念的坚定,理想的远大,生活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其中的感觉也许只有亲自看过才会体会的到。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历历在目,文武双全,有胆有谋的毛泽东,沉着稳重,考虑周全的蔡和森,心地善良,才气过人的萧子升,杰出的女性人才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当然还有一师范的老师和校长。一个个的人物形象不时地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不论穷富,不论男女,不论什么旧制度老封建,怀着同样的激情,热情,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在一起学习讨论,这样的豪情壮志使我的内心象是燃烧起了一团烈火,重新点燃了我,点燃了我的斗志,也唤醒了我,唤醒了我的理想,人生在世,匆匆过客,然则价值观却相差悬殊,为什么?我想这部电视剧里有最好的答案。

一个人如果只有物质的享受,天天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那么他算是枉费此生。这样的人生也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生活在现代,物质生活很丰富,如果不时刻提醒自己磨练自己,时刻给自己的思想充电,那么很容易被世俗同化,最终也会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幸好我的身边也有这样意气风发,志趣相投的朋友,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给我的关心和帮助,同时还要感谢乌有之乡以及乌有之乡的朋友们。因为有你们,我心自向往永恒,因为有你们,我心自向往超脱,也因为有你们,我心自向往真善美。

《恰同学少年》——一部值得用一生去细细品味的影视作品。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2

_是少先队员入队日。

我们一早便来到学校,校园的广播播放着少先队队歌,每个人的脸上都展露着笑颜。一年级的小同学们正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入操场。他们离开幼儿园不久,仍旧稚气未脱,但却能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他们在操场上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对校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今天我们三年级要参加入队仪式,为一年级的小同学们佩戴红领巾。在教室里,班主任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条崭新的红领巾,我们紧紧的拽在手里,也排好队走入操场,来到国旗下。

升国旗,唱国歌,那么忙入队仪式正式开始了。校长为我们讲话,告诉我们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它凝聚着先辈的艰苦奋战精神,更凝聚着先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带上红领巾就成为了党的孩子。校长语重心长地希望我们向先辈们学习,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在国旗下激昂宣誓,三年级为一年级的小同学们庄重地戴上了红领巾。

今天的入队仪式庄严肃穆,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3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我国革命领导人毛泽东爷爷对自己上学时经历的往事的回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讲述了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生活的经历。

在《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的笔法刻画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勤奋刻苦的优秀学生,以及孔昭绶、袁吉六等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优秀校领导等形象。我最喜爱的人无疑是本书的主角:毛泽东。他机智勇敢,乐于助人,少年时期了他和我们一样,虽然经历过风雨、见过世面,但仍然懵懵懂懂,还不懂得一些道理和规矩,因此经常会碰壁摔跤,或者办出糗事。

毛泽东的领导力和胆量是无人能及的。虽然是少年,但他已经萌发了极强的领袖意识。在他的校园中,曾来过一个名叫张干的新校长。他虽然诲人不倦,但过度地补课同学们疲惫不堪,甚至累死了一个负了伤的同学。毛泽东对校长的教育方法不满,于是他联合数百号同学,齐心协力,竟把校长赶了出去。毛泽东虽然勇敢,但因年少往往控制不住情绪,经常与老师因为意见不同而争论。

而毛泽东的机智勇敢也曾立过大功。他在第一师范大学读书的最后几年,长沙城外曾来过一支溃兵,有几千人之多。但因为怕遭遇埋伏而不敢进城。毛泽东带领学生军,以油桶鞭炮来代替重武器。他还扮成军官,进入敌军营中劝降。他面无惧色,举止镇定,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敌军缴械投降,保卫了长沙城。

在书中也有两个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马疤子和刘俊卿。马疤子是当地的匪首,残忍、狡诈,又卑鄙。而刘俊卿和毛泽东原来是同学,但后来当上了土匪。他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一心想对师范大学复仇。但邪恶之心总会遭到报应。两人最终在猴子石战役中被消灭。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丰。我对毛泽东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品格十分钦佩崇拜。更加明白了,要抵制邪恶,发扬正义。这本书还原了领袖的朝气与美好品质。我认为我们应该以毛泽东及他的同学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奋斗!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

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

壮志。

今年寒假在姐姐的强力推荐下,我观看了影片《恰同学少年》

。它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在这部电视剧中,我才

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

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恰同学少年》中有这样一堂课令我记忆犹新:杨昌济在上修

身课时讲到了立志,便走到同学们中间询问大家的志向。各位同学

间的答案也是大相径庭,其中易永畦的回答“三国关云长大将”似

乎偏幻想一些,颇有些天真的童言味道;而刘俊卿的答案“傲立与

天地之间”似乎又有点夸夸其谈。轮到毛泽东时,并没有给出答复

,然而从中揣摩一下:或许无言便是的答案。有时越大的志向

越不好把握,还需假以时日,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告诉我

们树立远大的志向非一日之功,有时志向也要符合实际,否则就成

了旁人耳中的夸夸其谈。立志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去身体力行,那

口中所言之志岂不成了空手画饼?

《恰同学少年》中还有这样的一幕: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

在湖南一师操场上,声情并茂地背诵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

那朗朗的读书声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人越聚越多,所有的人都

在激昂地背诵那令人振奋的文章。其中有一段高潮令我难忘:故今

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

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

于地球。的确,就是梁启超、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这种奋斗的精神

,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表明了只有奋斗和革命中国才能

进步。

古有杨时程门立雪,今有毛泽东“袁门立雨”。老师中有一个

前清的举人袁吉六,满腹经纶,学术深厚。毛泽东是他欣赏的学生

,但却不喜欢他过于张扬的性格,他的文笔也正如他的性格一样粗

糙,文章“扯着个嗓子从头喊到尾。”于是批的他的作文分数越来

越低。毛泽东似乎与他杠上了,仍是招摇过市的笔风,最后一次四

十分的成绩,毛泽东终于忍无可忍,在课堂上顶撞老师后冲出门去

。在杨昌济的开导下“袁门立雨”,最终使师生关系融合,毛泽东

大有长进。显然,老师的批评是为了我们好,而经历一些磨砺也会

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伟人的成长历程,在我的脑海中一遍遍的浮现。或许这些许文

字会成为血液,流动在我的全身;或化为烙印,镌刻着爱我中华的

万丈豪情!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5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同学少年一题就是摘自《沁园春·长沙》的一句,讲的是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人发生在位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历时五年半的真实故事。“少年”一词体现他们满怀热情与理想,充满了正能量。

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上面提到的人物,他们当中也只是个别家境好一点,能拿出学费,其他的人都是需要借钱读书。毛泽东,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伟大的领袖。他以前的家境并不宽裕,但他有远大的志向,最终成为伟大的人物。他主张: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志,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的他也一直这么做,使自己变强大,增长知识与智慧,不断让自己进步。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9章中最后一章节,街上所有的人都逃了,就剩下一师的学生和老师,毛泽东带领大家,奋力反击,让敌人投了降,也证明了一师学生爱国之心。

对比一下当今社会,如果换做是我,我想我不会那么大胆,提出建议并实施行动,恐怕连走都不敢走上去。现在城市和谐发展,家庭富裕,也只有警察、消防队员才可能去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如今每家每户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不用为了每日三餐而发愁,更不用为没有学费而担忧,我觉得读书方面也应该比以前好,不要连我们的祖辈、父辈都不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一切为了和平、温饱、家人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以前的少年志气高,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也应该有志气,不要比不上艰苦时代的读书人,我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6

上一学期在老师们的重点推荐下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拜读以后,我的思想大大转变了,我觉得这本书看了让人为之震憾,对我们很有意义,真是受益匪浅,时时催我奋进。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群风华正盛,乐于求知的少年,他们在第一师范的学习生涯,他们铁一般的意志,敢作敢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好句子,以及感人的情节让我刻骨铭心,所谓“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弱,则国弱”。“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本书中的人物我最敬佩的是毛泽东,他的胆量、他的聪明,以及他所体现的精神,他也是本书中的灵魂人物,比如在19xx的暑假,他提出了一个让常人都不敢去想的事情,那便是“身上不带一分钱,而去游遍湘南”。不带一分钱,那怎么能生活呢?靠自己的本事去生活,他们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到最后身上却有了钱,不但没挨饿,反而还吃红烧肉,真够胆。他有勇有谋,竟敢在枪下耍聪明,比如袁世凯称帝,他手下有一名大将—汤芗铭,汤芗铭下令全长沙全体师生都得参加,他举办的一次敬袁灭民活动,还给在场的师生分发书藉,提倡袁世凯,结果却变成了《反袁二十一条》,这些事迹都有是第一师范学生干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渗入人心。

青年毛泽东也有冲动的时候,比如第一师范校长张干,毛泽东不体谅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发动全校的同学把张干校长赶走了,虽然这种行为不可取,但是在某种条件下是必须实行的。

所谓“人无完人”,书中的毛泽东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比如他的作文成绩一再下降,而不听袁老师的劝告,导致在课堂上跟袁老师顶嘴,被老师赶出教室,他还一直认为自己很有理,要不是他的恩师杨昌济给他提出来,还不会知错,他那种认错的精神和意志,永远浮现在我脑中。夜晚时分,去袁老师家认错,却吃了闭门羹,毛泽东认准的事,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吃了闭门羹却不灰心,一直站在门前,天有不测风云,不料却下起了大雨,但他也没有放弃,直淋到袁老师见他为止。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青春洋溢着自信;他们的青春自信感染我们;他们的纯洁友情,让我们明白什么叫真挚。现在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会让你充满信心。真所谓“读一本好书,交一群挚友”,让我们在青春烈火中放出耀眼的火焰。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7

老师说这本书写得好,觉得我在写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下,于是,我终于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

看到开头才知道这本书是根据电视剧写的小说,之前我都以为电视剧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

单从小说的写作技巧角度来看,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险象环生,让人爱不释手。第二印象是,这类型的书确实需要很多史实辅证。第三印象是,在处理毛泽东的感情事件的时候,确实做了很大的规避。第四印象是,写到后面还是没有避免神话的色彩。

从小说传达的观念和思想来看,师生情谊确实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的教育观之先进,师生关系之和谐堪称上下五千年之典范,令人神往。反观今之教育,却觉有退步、落后之感,发人深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今天的教育的鞭笞。其次,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湖湘三大才子的个性魅力也被彰显得淋漓尽致,其中,毛泽东性格张扬,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当的性格颇具领袖风范,蔡和森平和内敛的性格亦是让人亲近,萧子升的义气、沉稳却像一块温玉……各有千秋。但如萧子升自认为的那样,一开始也没料到凭借自己那点儿能力就能让中国翻天覆地,并没想过能走到历史浪潮尖尖上,但历史却将他们推上了最前沿,凭的是什么?是他们自身杰出的才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敢为人先、敢于实践的勇气。

吾辈当自强,回望现下自己的日子,那确实也是温室之中了。要加强学习,要加强锻炼,要增加实践,千万不能让自己活出个矫情、弱不禁风雨的模样。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8

通过了解少先队建队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祖国共同成长。时代飞速变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任务,为今天的我们和少先儿童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所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栋梁,青少年们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处于新时代的少年们是幸福的,当我们站在国旗下,目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火一样冉冉升起时,相信我们大家的心中都在涌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骄傲、也无比神圣的感情。而面对如今崭新的时代,我们仍然要继续保持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对祖国忠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持个人原则和树立理想,为祖国未来发展更好出谋划策,贡献自身力量,展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少先队建队日活动对于青少年而言意义非凡,内涵深刻。让人感受到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光荣和责任同在的一代。不晓得在了解了少先队建队日活动后,小伙伴们还有什么样的心得或是感触呢?赶紧也来写写感受吧!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