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杂志社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2

学报杂志社年度工作总结。

在我们的工作中,有时候会需要我们写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每次写一次总结,我们的思想就越前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能创造价值。那么一篇优秀的总结怎么样动笔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报杂志社年度工作总结”,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根据学校xxxx∽xxxx学年度考核工作的要求,我们对学报社本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回顾,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意提高全员的政治素质与认识水平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报社认真落实了校党委关于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文件的部署;开展了对公民道德纲要等重要文献的学习。通过学习与讨论,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注意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队伍的思想建设,对全体成员加强法治和德育教育以及组织观念和全局观念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的精神,收到较好的成效。
目前,学报社发展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编辑出版工作运转正常。全体成员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工作兢兢业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已经形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群体。
二、坚持正确的办刊指导思想
学报社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办刊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执行教育部办公厅[1998] 3号文件规定的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为我校的科研、教学和学科学位建设及各项管理工作服务。
三、加强管理,严格执行以质量第一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
(1)认真执行以质量第一为目标、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编辑质量责任到人,有检查,有考核。
(2)认真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期刊编辑标准及规范,严格
按社订编辑工作流程进行稿件的编辑加工,实施三审三校、终审终校及审读制度,严把编辑出版质量关。
(3)严肃学术纪律,规范学术道德,建设优良学风和文风;认真负责地处理有关论文学术质量方面的问题,反对学术研究上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乃至剽窃抄袭的行为。wwW.gZ85.cOM

四、xxxx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1)圆满完成学报的编辑出版任务
xxxx∽xxxx学年度学报社编辑出版自然科学学报12期,刊登论文385篇,计1636页,约311万字。出版社会科学版学报6期,刊登论文315 篇,计1176 页,约220 万字。xxxx年自然科学版学报收稿量622篇,其中刊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博士点基金、攻关课题以及正高职称专家独撰(或第一作者)的论文约占来稿总数的38%;社会科学版学报收稿量为983篇,稿件刊用率为32%左右。无论是刊期总数还是发表文章数都再创历史新高。两刊版式设计规范,封面设计庄重大方,印刷装帧质量较过去有较大提高;能够做到按质、按量、按时出版,准期率达100%,圆满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
(2)两刊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有所提高
xxxx年11月,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其中,自然科学学报最新年度影响因子为0.259,位居全国理工类82所高校学报的第17位,总被引频次为261,居第22位;(2003年自然科学学报年度影响因子为0.179,位居全国理工类82所高校学报的第19位,总被引频次为176,居第20位);社会科学学报最新年度影响因子为0.179,在全国理工类76所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排名第8位,总被引频次为104,居第3位。这是学报两刊自创刊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3)编辑工作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xxxx∽xxxx学年度,学报社加大了学报工作电子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已先后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工大校园网》上设立了学报两刊的主页;学报两刊已实现全部数据上网;编辑部实行了网上投稿、改稿及各种信息传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xxxx年开始,各编辑部均已正式启用《编辑部管理系统》软件,这表明编辑部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学报影响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我们在立足内涵发展的同时,十分注意扩大我校学报在全国学报界的影响,近几年来,与全国高校的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xxxx年,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扩大会议在我校召开。这将有利于扩大我校在全国的影响。目前,我校是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单位、担任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联络中心副主任及秘书长、华东地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和安徽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五、xxxx∽xxxx学年度学报社取得的主要成果
●自然科学版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自然科学版学报成功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
●自然科学版学报被下列国外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和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
●自然科学版学报获得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
●自然科学版学报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社会科学版学报双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xxxx年1月18日,自然科学版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立
●完成《学报》两刊自创刊以来刊登的所有论文的数字光盘化工作。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内容约有6500页,自然科学版学报的全部内容有近3万页。光盘的制作工作将于xxxx年9月(60周年校庆前夕)制作完成。

六、存在问题
在总结所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学报发展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刊发文章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学校重大科研项目、重要学科研究成果的跟踪不够,约稿力度有待加强;
必须采取措施,尽快形成与稳定两刊的办刊特色等。

我们决心继续努力工作,密切关注我国高校学报改革的动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学报社办刊的综合实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于广大的作者与读者,为促进我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学报杂志社
xxxx-06-16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杂志社记者实习总结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杂志社实习毕业报告


内容简介:0xx年x月x日至8月x日,我在北京《家庭xx》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xx》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xx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xx》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xx》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杂志社记者实习的自我总结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社联年度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