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2

市外侨办结对扶贫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让人不知所措,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各式各样的事情,我们一般会在事情结束之后写一篇总结,总结就是过去时间做的事的总检查、总评价,那么,大家有写过关于总结的范文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市外侨办结对扶贫工作总结》,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xxxx年开始,我办与市司法局一起联系武义县桃溪镇泽村的结对扶贫工作。一年来,根据《关于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活动的通知》(市委办〔xxxx〕48号)的具体部署,我办认真做好结对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市委督通字〔2009〕3号督促检查事项通知书的要求,现将一年来的结对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扶贫资金落实
去年以来,我办领导始终把结对扶贫工作作为外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采取帮扶措施,推动泽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拓展结对扶贫工作的新局面。年初,我办把结对扶贫工作列入办重点工作,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全年的结对扶贫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把结对扶贫任务落实到各处(室、队),明确责任人员和工作要求,要求大家从稳定农村工作,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出发,认真对待和落实帮扶工作。
去年年中,办领导亲自带队深入泽村,了解扶贫结对村的基本情况。根据我办和结对村的工作实际,建立了一户一策一干部活动,要求每位干部根据自身结对户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年底,我办主任罗月霞又带队到泽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结对扶贫进展工作,落实帮扶举措推动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等方面工作,并送去扶贫资金3万元,为泽村解决道路建设和饮用水工程建设的资金困难。
二、加强调研,扶贫思路到位
去年年中,我办赴泽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泽村山多地少,加上基础设施薄弱,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来源有限,生产生活状况不佳。由于泽村以种稻为主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价格偏低,加上本来土地面积少,每家余粮不多,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办基本确定了物质扶贫、精神帮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扶贫工作思路。在物质扶贫方面,一是把扶贫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道路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和发展效益农业上,积极指导开展村庄整治、道路建设和饮用水工程等实事工程项目。二是严把扶贫资金使用关,监督好资金使用,明确资金流向,确保扶贫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上,而不是简单的分发到村民的手中。在精神帮困方面,加大科技帮扶力度,帮助该村开展文化、科技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活动,解放广大农民的思想,培养村民们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的能力。
三、加强科技帮扶,农民致富能力增强
我办始终把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作为帮扶工作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提供扶持资金、推进扶贫项目、加强泽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办尽最大的努力在普及科普知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为村民提供帮助。一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我办努力以科技文化扶贫配套物资、资金上的帮扶,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普及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在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观念上下工夫,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二是积极帮助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能尽力帮助村民了解就业市场上的需求信息,给村民一些指导,使村民外出务工有一定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流动。


市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
xxxx年x月xx日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市扶贫办工作总结范文


市扶贫办工作总结(一)
20xx年是我市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重大战略调整的一年,也是实施《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和黄冈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整村推进和大别山片区为工作平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扶贫搬迁、老区建设、雨露计划、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加大资源整合和扶贫投入力度,圆满完成xx年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20xx年工作情况
(一)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全面启动。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积极行动,及早部署,快速推动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各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编制规划。抽调专门人员,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麻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行业专项规划,编制了《大别山片区麻城市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谋划了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共策划项目338个,总投资741.65亿元。三是规划衔接。为使我市片区规划的项目能够进入省和国家规划的笼子,市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到省和黄冈市相应部门汇报工作,沟通情况,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20xx年2月13日至15日,住建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江小群副司长一行8人深入麻城蹲点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和现场考察方式,全面了解麻城大别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以及建设需求,共同探讨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发展方向。
(二)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我市把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作为今年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已完成14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并报经省扶贫办批准。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每个村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整合投入不低于200万元,整村推进重点村的总投入达到村平300万元以上。项目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帮扶贫困户和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4个大项,项目计划实施板栗低产林修剪、疏林、回缩、品种改良嫁接400亩;新建养殖小区15个,建猪圈22170㎡,建鸡舍4580㎡,建育种鸡舍450㎡,建羊舍1080㎡;硬化村内道路0.6公里;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42人;帮扶贫困户280户发展种、养、加项目。目前,各类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进展较快,效果良好。
(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结合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按照“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坚持连片规划建设,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具有比较优势、能辐射千家万户的蔬菜、板栗、花卉、油茶、特色养殖等特色支柱产业。今年14个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都把培育致富支柱产业作为重点和核心,集中8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支柱产业发展。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产业化扶贫,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联结、分享机制。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利用扶贫贴息资金重点扶持了中林木业、秀荣食品、绿臻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支持鼓励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资金、技术、信息的整合,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利用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了蔬菜、板栗、花卉、油茶、特色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市场信息、技术指导、销售运输等配套服务功能,把开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限度地降低了农户生产风险。扎实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充分发挥其在发展特色产业、扶持贫困户方面的积极作用,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
(四)扶贫到户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召开全市扶贫搬迁工作会议,将今年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同时对全市登记建档的贫困户新建房屋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对今年新启动重点贫困村的扶贫搬迁居民点建设进行了现场办公。二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扎实开展。2012年6月19日,召开全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在认真总结上半年成绩的基础上,对今年培训的任务、内容、形式、补助标准、资金使用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任务预计在9月底前完成。三是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和扶贫到户贴息工作成效明显。我市3个省级互助资金试点村和15个中彩项目互助金试点村融资总规模291.2万元。其中财政安排资金270万元,吸收农户入股资金21.2万元,吸收入社农民590户,互助资金主要投向蔬菜、药村、板栗、水产和畜禽养殖等产业。目前,我市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健康运行。四是发放贴息资金99万元,采取“企业贷款、政府贴息”的方式支持帮助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发放小额贴息资金48万元,采取“农户贷款、政府贴息” 的方式扶持贫困农户,增大群众的就业面,促进农民增收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益化,解决农户发展企业生产上资金不足等困难。按照“超前谋划,做好项目储备”的工作原则,根据产业和贷款规模,要求每个贷款规模在100万元以上,全市各乡镇正在积极做好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扶贫贴息项目储备工作。五是贫困人口档案实施动态监测管理,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一次动态调整,对脱贫人口及时退出,对返贫人口及时纳入,限度地发挥扶贫资源的效益。
(五)扎实开展老区建设工作。完成9个老区建设重点村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并报经省扶贫办批准。对全市9个老区建设重点村,实地考察、筛选、编制2012年老区建设项目,确定我市今年老区建设项目分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培训3大类13个项目,总投资419万元,其中省级安排204万元,地方配套215万元。项目计划新建150㎡标准猪场9栋,新建标准化养鸡场2栋;发展大棚蔬菜50亩;整治大棚蔬菜排水渠道600米;硬化村级公路4.2公里,2012年5月所有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实施。
(六)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省两个《纲要》,一是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次扶贫办公会。3月15日,市政府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传达全省会议精神,听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召开了片区开发启动大会。4月23日,我市召开新一轮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会议传达了中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十一五”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对新一轮扶贫攻坚进行了全面部署。三是召开了一次整村推进现场会。我市在歧亭镇召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现场会,与会人员参观了现场,总结了经验,部署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整村推进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四是一系列举措加强扶贫宣传。市扶贫办与市广电局联合,制作了一部中彩项目扶贫专题片,多次在迎检会、调研会、汇报会上播放,深受领导和同行好评。同时,在湖北荆楚网、湖北扶贫网、国家扶贫网、扶贫杂志社等纸媒和网媒上发表宣传报道累计达10多篇。
(七)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受到了上级肯定。今年上半年,我市陆续迎接了省扶贫绩效考核、省财政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和黄冈市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扶贫责任制考核,各项工作都得到了省和黄冈市的一致好评。
(八)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圆满完成。全市15个项目村共实施项目357个,累计投入资金6136万元,其中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2125万元,整合市直部门资金3384万元,农户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627万元,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国务院扶贫办给予充分肯定,于2012年4月在四川举办的全国中彩项目培训班上,再次作经验交流发言。20xx年5月份国务院扶贫办外资管理中心和省扶扶贫办委托我市已对项目进行了全面自查验收。
(九)机关自身建设规范运行。一是按照市委关于“迎创” 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抓好机关党建各项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二是深入开展“两评两促”活动,加强我办机关建设,将机关党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创新型的“五型机关”创建和“双联双促”活动。三是扎实开展治庸问责活动,围绕治理“庸懒散软”现象,重申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提高干部能力素质,树立机关良好形象。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对扶贫项目实行“阳光操作”,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九)机关自身建设规范运行。一是按照市委关于“迎创”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抓好机关党建各项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二是深入开展“两评两促”活动,加强我办机关建设,将机关党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创新型的“五型机关”创建和“双联双促”活动。三是扎实开展治庸问责活动,围绕治理“庸懒散软”现象,重申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提高干部能力素质,树立机关良好形象。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对扶贫项目实行“阳光操作”,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市扶贫办工作总结(二)
今年以来,扶贫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粤办发[20xx]20号文件和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梅州扶贫工作实际,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落实。
一、20xx年工作情况
(一)主要成效
1、制定新时期目标任务
为促进新阶段扶贫工作的落实,我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全市农村贫困面仍较大,相对贫困问题仍较突出和面临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形势和任务,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建议,制定出台了《*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达到“八个确保”:确保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并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危房得到改造、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小孩接受义务教育并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确保能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学会1—2门种养或其他技能。贫困村实现“六有”:有较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
2、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全面普开
全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落实扶贫工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目前,我市551个村全部落实了对口帮扶单位,农村贫困户落实干部一对一结对对帮扶,帮扶单位和干部也陆续到位。在551个帮扶单位中,其中省直(中直)73个单位有近八成的单位已到位对接落实帮扶工作;广州市对口帮扶我市230个贫困村工作也在周密地筹划中,通过我办与广州协作办多次沟通联系,广州市对我市贫困村的帮扶将达到“三有”的目标,即: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单位帮扶;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每个村、户都有资金扶持。根据任务的分解情况,我市市、县两级负责的248个贫困村,也分别作出安排,由市机关单位负责帮扶119个贫困村,还有129个贫困村由各县(市、区)负责安排机关单位挂扶,目前,市、县两级正在认真落实梅市办[20xx]82号文件精神,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陆续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
3、贫困户建档立卡基本完成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是“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基础性工作,我市根据省的要求和全省贫困户建档立卡电脑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在认真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按照要求摸清对象,同时将贫困户数据采取一户一卡,输入电脑,建立贫困户数据资料库存,实行电脑管理,目前我市8.5万户贫困户建档立卡已基本完成数据输入工作,电脑数据软件的升级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中,预计年底前可全面完成。
4、扶贫资金投入逐步增加
为确保“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取得成效,除争取省每年下达的项目资金支持外,我办还积极争取市财政的支持,大幅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为扶持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贫困农户的能力,市政府对获得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5万元,对获得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2万元,每年拿出700万元,用于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大力支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经规划改造验收的,市财政给予每户1000元补助;大幅增加老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由52万元增加至170万元;按同等优先的原则,对300人以上自然村通机耕路给予每公里2万元的扶持;鼓励市、县机关挂钩扶贫单位支持挂点村建立“发展种养小额贷款担保金”,拟设立梅州市扶贫基金会,筹集社会帮扶资金,努力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5、老区建设扶持力度加大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及去年6月省委汪洋书记来梅视察革命老区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刘日知书记亲自到梅县南口金声村、梅南九龙村调研,李嘉市长、陈小山副书记、邓建华副市长以及其他市领导也分别到各自的挂钩点调研。我办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就如何加大对我市革命老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抓好老区建设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提出老区发展要达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目标方案,得到市委、市政府认可,20xx年新春上班第一天就以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老区发展要达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目标,对老区建设加大了扶持力度,老区专项建设资金投入从原来52万元增加到170万元,使我市的老区建设资金财政投入增幅走在全省前列,为加快我市老区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我市加大对革命老区建设扶持力度的做法以及老区村庄搬迁工作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贫办、省老促会的充分肯定。
6、移民后扶工作成效显著
一年来,我市省属水库移民工作以解决移民“住房难”为重点,增加移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落实后期扶持政策,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20xx年我市规划完成改造移民住房418户,1731人,34168平方米,预计春节前可全面完成规划改造任务;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解15宗,受益移民2530人;修建移民村道12宗37.5公里,架设桥梁3座80多米;完善移民村输变电线路1宗1.5公里;扶持移民种植化洲桔、烤烟、油茶、脐橙等经济作物70多公顷,经济林600多亩,同时扶持移民网箱养鱼和养蜂等生产项目、扶持兴办二、三产业28宗。投入资金19.7万元,按每人补助15元标准,扶持移民1313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举办移民劳动培训班12期,培训移民540人次,输出移民剩余劳动力780人,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户。通过后扶工作,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五难问题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使移民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年我市移民年人均收入2560元,比去年增长510元。同时,各级移民办高度重视移民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全年实现省、市两级零上访,有效地维护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7、产业扶贫工作巩固发展
在省扶贫办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产业化扶贫工作得到巩固发展。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企业效益稳步增长,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经营生产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当地贫困户在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实现增收。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市级以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47家,其中,2家,省级12家,市级33家;据统计,至20xx年底,全市市级以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总资产达10.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达5.08亿元),资产达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实现销售收入达15.7亿,上交税金9960万元,净利润达1.5亿元。带动农户6.6万户,其中贫困户2.1万户,户均年增收1779元。按照龙头企业动态管理的办法,我办对现有的33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新申报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10家企业进行考核,我市扶贫龙头企业在质和量方面将会有新的发展。
8、智力扶贫工作实现“双赢”
根据省、市扶贫办的要求,我市省扶贫技能培训基地调整为梅州市商业学校后,在我办的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组织指导下,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大胆创新,收到较好效果。该校开展特定年龄段即年龄在16~45周岁、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包括初中)的贫困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贫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全面了解和掌握贫困劳动力资源状况,准确掌握市场用工信息,加强与本市和市外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开展“订单、定点、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一批、输送一批,学员稳定就业与企业用工顺畅的“双赢”目标。据统计,今年在该校举办的第七期扶贫培训班共有231名贫困劳动力参加扶贫技能培训,结业考核合格(有70%的学员已获得相关技能证书),全部实现推荐就业,转移就业率达100%,取得了贫困户受益、用工企业满意、政府部门放心的良好社会效果。此外,我办还积极配合市劳动保障部门抓好省下达给我市1930名贫困学生免费读技校的有关工作以及全市各县(市、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9、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通过实施“大禹杯”竞赛活动,贫困村的基本发展环境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完成了20xx年至20xx年度20个“大禹杯”项目点的建设,经初步验收,全部达到良好以上的标准。此外,在五华县5个贫困村开展的生产发展互助金试点工作,为贫困户发展生产筹集小额启动资金融资创造了条件,为增加贫困户收入有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9、宣传报道力度不断加大
为加强对全市扶贫工作特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我办形成了由第一把手亲自抓好,党组成员根据业务分工具体抓,指定一名副调研员专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各科室支持配合的宣传报道体系,取得较好成效。一年来,我办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平时工作进展情况和当前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编印《扶贫工作动态》、报送省扶贫办、市政府信息系统、报刊、电视广播、新闻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报道我市的扶贫工作,据统计,省扶贫简报共转发我市的扶贫工作经验和做法共6篇,编印《扶贫工作动态》43期,市级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用报道5次,市学习实践办转发我办的专题有3次。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亲自部署
为促进新阶段扶贫工作的落实,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和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在会上对全市新一轮的扶贫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举措,务实的作风,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扎实做好新阶段各项帮扶工作,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村贫困人口。
2、抓好调研,理清思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为推进我市新时期扶贫工作的落实,市委刘日知书记亲自带头带领我办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贫困(老区)村梅县金声村、九龙村开展工作调研、李嘉市长到兴宁章峰村调研,陈小山副书记、邓建华副市长和其他市领导也分别深入到各自的挂点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达到“八个确保”:确保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并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危房得到改造、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小孩接受义务教育并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确保能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学会1—2门种养或其他技能。贫困村实现“六有”:有较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为促进我市革命老区建设发展,以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老区专项建设资金投入从原来52万元增加到170万元,提出老区发展要达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目标,五通:即老区300人以上大自然村全面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网络信息、通广播电视,有条件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全面改善老区发展环境。三改:即改房、改水、改厕。三提高:即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保障水平。一保护:即做好革命活动旧址、革命历史文物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保护维修工作,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3、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在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我市坚持瞄准8.5万户、29.8万人农村贫困户,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达到“八个确保”、贫困村达到“六有”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认真抓好“五到户”的帮扶措施落实。
一是干部结对帮扶到户。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要求,继续实施“领导办点、单位挂村、干部帮户”的扶贫责任制,实行市、县两级机关一个单位挂点一个贫困村,一个干部挂扶一户贫困户的做法,市机关安排119个单位挂扶119个贫困村,119个单位干部职工结对挂扶村的贫困户,实现贫困(老区)村、有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单位和干部职工挂扶全覆盖。
二是产业发展扶持到户。对有劳动能力和有意愿发展种养的贫困户,给予种子种苗的无偿资助,以县为单位,扶持建立2~3个直接为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提供种子种苗的扶贫基地。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挂靠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业(扶贫)龙头企业、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产业带村办法,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产业带村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三是教育培训安排到户。保证贫困户子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不辍学。贫困户子女初中毕业后,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技工学校,给予免学杂费3500元和每年每人补助生活费1500元。组织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免费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力争有条件的贫困户都有一个以上经培训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对在家搞种养的贫困户提供免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至二门种养实用技术。
四是危房改造资金直补到户。在册贫困危房户优先列入改造计划,列入当年改造计划的贫困危房户,经改造并验收合格的,按省定补助资金标准给予直补到户。对个别特别困难危房户,由县、镇政府统筹,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搞好危破泥砖房改造,以达到安居解困目的。同时,抓好省属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和边远分散老区群众搬迁。
五是保障措施落实到户。在册贫困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全部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农村贫困户、低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落实农村房屋统一保险工作,将贫困群众列入重点保障对象;鼓励和支持农村贫困户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贫困户老有所养的问题。

市扶贫办工作总结(三)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扶贫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市各乡镇、有关部门和整村推进村的支持配合下,市扶贫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党代会和中央、省、宜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全局,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目标,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任务,坚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不断加大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安居工程、“雨露计划”、科技扶贫、生态移民等重点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顺利实现既定目标任务。
一、主要成效
一是大力扶持了贫困村发展产业。全年共扶持发展产业基地1440亩,其中:花卉苗木300亩、高山蔬菜300亩、花椒300亩、茶叶210亩、香稻200亩、桃50亩、魔芋80亩;建设高效经济园1920亩,其中扶持建设高效茶叶园1120亩、改造柑桔园800亩;发展种母猪100头、种公猪1头。
二是加大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完成晴雨路维修7条36000米,新修断头路、晴雨路5条9700米;新建50立方米水池一个,铺设供水管8000米,解决175个农户用水难问题,整理堰塘2口,解决53亩农田灌溉问题。
三是继续改善了贫困户生活条件。全年实施2010年度生态移民20户69人,进行扶贫搬迁18户,对28户105人进行安居工程建设。
四是加强了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围绕“雨露计划”,确定上报了培训基地,并招收农村贫困人口250人进行了长班培训;聘请38名农业技术员对380名贫困人口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承包。
二、主要措施
(一)制定目标,扎实分解任务,确保全年工作有序落到实处。
一是认真编制“十x五”扶贫开发规划。根据省市“十x五”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全市实际,及时组织扶贫办人员,经过调研,编制出台了《宜都市“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全市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调整“十x五”期间重点贫困乡镇及村。按照省扶贫办《关于调整省重点扶持的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地区“百乡千村”的通知》精神,结合“十x五”期间扶贫开发成效,将全市重点扶持插花贫困乡镇申报调整为7个,比“十一五”期间新增3个,省定重点扶持老区乡镇保留为2个。同时,组织9个乡镇申报了“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村,经对申报村情况进行调研,确定45个村在“十x五”期间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并报上级审核批准。大溪、白鸭垴、张家冲、龙口子、邓家桥、望洲坪、绿竹溪、六里冲、金岗岭村等9个村为今年进行整村推进村。
三是分解全年扶贫开发任务。年初,下发《2011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要点》,确定在9个重点贫困村、老区重点村中启动新一轮的整村推进工作,并将确保减少贫困人口2329人的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
四是申报扶贫扶苏项目。年初下发《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申报20xx年扶贫(老区)项目的指导意见》,对20xx年扶贫(老区)项目申报工作及时做出了指导。在3月以前,组织乡镇、村及时申报20xx年扶贫(老区)项目,并会同有关部门人员到村进行现场办公,落实查看,筛选可行性强的56个扶贫和老区建设项目上报省、市扶贫办批复实施。同时,重点申报了潘家湾土家族乡国家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编制了申报材料,该项目已通过宜昌论证审核,现已上报省办。
(二)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工程,加大板块扶贫开发力度。一是及时申报项目。对今年7个重点扶贫整村推进村申报的扶贫资金159万元,经过到项目实施地落实查看,确定项目23个。二是指导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针对省级项目批复较迟,而项目实施要抢季节的情况,市扶贫办不等不靠,按照申报的扶贫项目资金,指导村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及时核批。三是加强项目实施程序的监管。对扶贫项目实施程序严格要求,对须进行招投标或议标、须公开公示的,进行监督,并委托乡镇纪委全程参与招投议标过程,由乡镇纪委书记签字后实施。四是认真组织项目实施。7个整村推进村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扶贫程序要求,不等不靠迅速组织项目的实施,全年所申报的项目已经全部实施。我办集中在12月份验收7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并报账兑现。五是突出工作重点。一方面突出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发展生产这个首要任务,大力推进柑桔、茶叶、生猪等支柱产业发展,力争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在整村推进村安排项目资金64万元发展8个产业项目,扶持产业化基地发展经济作物760亩,其中:新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300亩、花卉苗木200亩、无性系优质茶叶180亩、魔芋80亩;扶持建设高效经济园550亩,其中扶持建设高效茶叶园250亩、改造柑桔园300亩。在整村推进村安排项目资金95万元,规划项目15个,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晴雨路4条21000米,新修断头路、晴雨路2条3100米;建50立方米水池1个,铺设供水管8000米,解决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175户用水难问题。
(三)创新了扶贫到户安居工程,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环境。
1、确定方案政策。针对“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后,依然存在着很多贫困户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危房改造和搬迁建房的困境,为解决贫困户不能“安居”的现状,市扶贫办结合全市实际,安排项目资金在整村推进村中对有意愿要求且无能力新建的危房贫困户实施安居工程建设。每村不超过5户,每户补助标准不低于1万元。由各村统一建房图纸设计,整合对口帮扶力量,基本解决危房现状。
2、申报核实情况。我们组织乡镇按政策申报安居工程项目对象28户105人。市扶贫办安排专人到28户对象户家中一一进行了摸底确认,均符合政策要求。同时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并将对象户在村里进行公示,确保此项工程落到实处。
3、干部包户组织实施。考虑到贫困户能力较弱,我们组织项目村干部对安居工程贫困户采取干部一对一包户的方式,解决建房中的困难,负责帮助所包贫困户在建房中解决困难,做好服务,确保顺利将新屋建好。以促进“安居工程”顺利实施。
4、认真检查验收。市扶贫办在12月分两个检查专班,深入到村到户,实地认真检查验收安居工程实施情况,确保安居工程落到实处。经过检查验收,28户105人均实施到位,贫困农户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四)实施科技扶贫,改“输血”为帮助贫困群众“造血”。一是认真开展了科技承包服务到户工作。我办共为20xx年12个整村推进村以及联点村小河村聘请38名技术员,帮带380个贫困户及示范户,为他们上门开展柑桔、茶叶、生猪等农业技术指导。及时将帮扶的贫困户、示范户与技术员情况登记建档,组织市扶贫办、乡镇与村,技术员与村,技术员与贫困户、示范户层层签订承包服务协议,明确各自职责,严促帮带的落实。市扶贫办检查专班会同乡镇分管领导、扶贫专干深入到帮带的贫困户家中实地查看技术员帮扶效果,询问技术员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照责任制对技术员工作进行考核,经检查,我市聘请的技术员工作开展切实到位,验收合格。二是认真开展了科技培训。5月下旬,市扶贫办组织全市聘请的38名技术员和10名乡镇扶贫专干在市职业教育中心开展了扶贫业务科学技术培训。今年科技扶贫培训班所有开设的课程全部为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总结,技术更加成熟,操作性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加明确,力求贴近农村实际,务求培训实效。三是认真编印了实用技术资料。为全市编印了“柑桔栽培与管理技术”、“茶叶栽培与管理技术”、“生猪养殖技术”资料册60册,下发到每名技术员和扶贫干部,人手一册;编印了《花椒栽培实用技术》、《密柚栽培实用技术》二份资料册计1000册,发放到纸坊冲、何阳店等村农户,指导其运用。
(五)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动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按照新的“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市扶贫办将培训基地调整为市职教中心,对该中心进行了认证并上报省办备案。二是及时与培训基地签定了培训合同。将转移培训250人的计划由市扶贫办下达分解到乡镇、处和基地,由贫困户自主选择培训基地,培训补贴直补到贫困学员。三是培训基地积极组织学员培训,落实“雨露计划”招生任务,并建立学员台帐,实行公开公示,登记注册,督促检查,确保“雨露计划”转移培训的顺利实施。基地现已招收农村贫困人口一年期长班培训学员250人。
(六)以移民搬迁为载体,不断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环境。一是严格实施生态移民。我办联合发展改革局组成生态移民验收专班,对20xx年17户70人生态移民项目进行了复检,对搬迁户现在的生产、生活,进行了走访调研,为指导进一步的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一手经验和资料。经复查,20xx年度17户70人的生态移民户全部搬迁到位,并且符合政策要求;对2010年度20户69人生态移民工作进行了验收。验收专班家家到,户户查,核对户口簿、林权证以及土地使用证,严格确保生态移民搬迁户符合政策要求。20xx年度生态移民项目中松木坪镇7户29人,枝城镇13户40人全部验收合格,并予以兑现;对经各村申报、乡镇审核的20xx年度生态移民对象进行了实地摸底认证,确定20户70人为20xx年度拟实施生态移民对象,并将对象的情况在政府网上进行公开公示,确保对象的真实性,落实扶贫到户政策实行公开透明化。二是加大搬迁扶贫和危房改造。组织有关乡镇申报扶贫搬迁及危房改造18户(王家畈乡9户,枝城镇4户,松木坪镇2户,潘家湾土家族乡2户,五眼泉镇1户,高坝洲镇1户),市扶贫办分别到搬迁户家中进行了核实认证,确认对象户都是贫困户,并符合搬迁要求,目前,枝城镇、松木坪镇、潘家湾土家族乡8户已验收兑现,其他乡镇搬迁户正在抓紧进行搬迁和改造。
(七)切实加强老区建设,推进老区建设工作新发展。
1、狠抓了老区整村推进。安排老区建设资金48万元对2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确定并上报项目8个。因省级项目批复较迟,而项目实施要抢季节的情况,市扶贫办与项目村不等不靠,按照申报的老区项目资金,迅速编制项目可行性的实施方案,扶贫办负责人对方案进行了仔细审核与研究讨论,并提出了适当完善和修改意见,并对扶贫项目实施程序提出了严格要求,并予以监督,组织实施。在整村推进村安排项目资金23万元,3个产业发展项目,新发展香稻200亩,扶持建设高效柑桔园200亩。为贫困户提供种猪100头,种公猪1头。另一方面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在整村推进村安排项目资金25万元,规划项目5个,新修断头路、晴雨路3条5600米;整治堰塘2口,解决53亩农田灌溉问题;实施5户17人安居工程。
2、突出抓好老区思源回报工程建设。一是争取省老促会在我市挂牌。通过积极争取,湖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张汉元司令一行深入枝城镇何阳店村洋溪蜜柚精品园基地进行调研,并挂牌“省老区思源回报工程基地”。这是我市第一个省级“思源回报”工程基地挂牌。省“两会”在基地挂牌后,已经到位先期帮扶资金5万元。二是支持花椒基地大发展。市扶贫办和老促会一道,安排帮扶资金,扶持纸坊冲村花椒基地新发展花椒苗20万株,为花椒合作社成员发放花椒栽培实用技术手册500余册,并组织村干部,技术人员到重庆市江津区考察,学习该地种植花椒的先进经验,以更好的指导和促进我市的“思源回报”工程花椒基地发展。
3、积极募集扶贫基金。共募集扶贫基金110多万元,累计募集基金1150多万元。 2011年6月,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接受华新水泥(宜昌)有限公司为宜都市老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捐赠水泥2000吨,目前水泥已分配到老区、贫困地区,且认真督促落实到位。
4、认真开展了老区调研。一是接待省老促会的到宜都调研。5月18-19日,7月18日-19日,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省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汉元同志,中国老促会副会长孙长新同志先后到我市老区进行了调研,查看了枝城镇纸坊冲花椒、何阳店精品蜜柚示范基地,与市乡村三级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了解了老区的情况和老区人民的要求。二是认真开展了老区调研。按照省老促会要求,市委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开展老区调研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全市组织了二个专班,深入到7个老区乡镇积极开展了老区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和调查表,及时上报省、宜昌市“两会”。
(八)强化扶贫系统自身建设,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制定各项制度。修订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创先争优,做出党员承诺,并积极落实;印发了《20xx年机关效能建设考核评价细则》,每季对照检查考核,工作作风严谨。
2、落实扶贫责任制考核。严格按照《湖北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做好了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及迎接考核。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组织考核组,在全省开展了20xx年度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4月21日我市作为全省插花贫困地区接受了省考评组的考核评价,省考评组对宜都市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我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责任制考核被评定为优秀。
3、加强扶贫干部学习教育。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大力提高扶贫系统干部职工素质。深化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行政效率,让贫困户得到更多的实惠。组织本办机关副科级以上共4名党员干部于5月13日参观市看守所、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引导党员干部引以为戒,防微杜渐,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单位“一把手”围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主题,结合当前反腐败形势以及本单位实际,给党员干部上了《动真情、扶真贫,管好扶贫项目用好扶贫资金》的廉政党课。组织集中学习《廉政准则》和《〈廉政准则〉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纪委、中组部《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中组发[20xx]21号)文件精神,要求全体干部统一思想认识,严明纪律,准确把握市委换届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
4、抓好机关党建工作。按照全市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抓好“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本办机关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深入推进“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小河村进行下乡入户走访。党员干部走到基层,走进农户家中,通过调查研究走访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情况和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情况,通过访民听民问民了解民心民情,宣传解读政策,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问题。今年为村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帮助解决新修断头路2公里,扶持产业发展200亩,为7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和搬迁移民,聘请4名技术员帮带40名贫困户,进行技术服务;在全村开展“双文明”评选活动,共评出32名文明农户,6月28日进行大会表彰,并建立了文明农户先进事迹宣传牌,在小河村树立了风清人正的正气。

浙江省某市外侨办五年工作总结


社团的优势,拓展与市内相关协会合作交流的新领域。三要加强侨务品牌建设,把海外的侨务资源优势和舟山的海洋文化、旅游文化、佛教文化资源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侨务外宣工作。四要加强华文教育,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要主动参与省政府“151”工程,与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华文教育基地。一方面加深海外新生代华侨、华人对家乡的了解,增强爱乡情结,另一方面推进我市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对外交流步伐。五要加强侨务对台工作,积极主动地把工作做到亲台社团和人士中去,通过侨胞作台胞工作,通过凝聚侨心,争取台湾民心,促进两岸交往,壮大统一力量,加快祖国统一的进程。

浙江省某市外侨办五年工作总结
“十五”以来,是舟山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市外侨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争领先,打头阵,创特色,求实效”、实施“六六决策”、建设“平安舟山”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部署和要求,开拓创新,务求实效,推动我市外事侨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围绕中心,发挥优势,为对外经贸交流搭建平台。

五年来,市外侨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利用外事侨务职能优势,深挖资源,牵线搭桥,瞄准需求,加强外宣,为舟山的对外经贸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积极“走出去”,打响知名度,加强实质性经贸合作。五年来,我们以国(境)外大型活动及市领导出访考察为契机,在境外召开市情说明会,推介舟山优势产业,提升舟山知名度,促成实质性交流合作项目。2003年,在我办策划组织下,舟山市政府与香港船东协会在香港联合举办“加快舟山航运业发展座谈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交流作用,并促成香港万邦集团与浙江永跃船务有限公司的上亿元的项目合作。2004年,常务副市长刘爱世率我市代表团参加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举行的波斯道尼亚国际海事展期间,成功举办了“中国舟山海运业(希腊)推介会”,为提升城市形象,促成实质性合作发挥积极作用。2005年竺园副市长为团长的舟山市政府经贸代表团参加了在意大利拉斯佩其亚省举办的“2005’船舶工业研究和技术博览会”,并与该省省长就两市间的港务、造船等交流合作达成意向。2006年,利用市长郭剑彪率领舟山市代表团参加在希腊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20届波斯道尼亚国际海事展的机会,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和港口物流、船舶修造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二是主动“请进来”,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示舟山特色,扩大舟山在海外的影响。利用每年的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节、等系列大型节庆活动,邀请、接待一批重要外宾、知名华侨来舟山,在加强联谊、增进感情的基础上,也使他们对舟山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一个直观而全面的认识,扩大了舟山对外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003年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期间,我们邀请德国、印度、韩国等外国驻沪总领事来舟,观音文化节又邀请泰国东方大学校友会等。2005年,我们邀请由会长周亦卿先生、名誉会长杨良鋆先生带领的香港舟山同乡会代表团来舟参加舟山—香港首航欢迎仪式。同时,还通过邀请海外媒体来舟山进行外宣与推介。2002年,利用我省举办国际“友城媒体访浙江”的时机,组织韩国《京仁日报》、《中部日报》、《首都圈日报》等十家报社来舟采访,回国后许多报社用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我市与江华郡友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2004年,由国务院侨办、省侨办、省新闻办联合主办,舟山市政府承办的“世界华文媒体看浙江·舟山行”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24家华文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海外华文报刊登了文章60余篇次。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们邀请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记者来普陀拍摄“绿眉毛”仿古帆船,使舟山海洋文化、木帆船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展示。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分别在杭州、舟山两地举行,我办派出业务骨干和翻译人才,全力以赴地参与这次我市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外事接待工作,为宣传推介舟山佛教文化作了积极的贡献。

二、官民并举,多元开拓,多渠道宽领域开展对外交流。

近五年,我市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优化,对外交流合作的方式不断创新,民间 外交以其广泛性、灵活性、稳定性的优势成为一种新兴外交渠道。我们在加强政府间交往与实质性经贸合作的同时,也积极利用友城资源。走民间路线,注重教育、文化等多领域交流,开创了全方位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一是认真做好研修生派遣工作,加大友协工作服务舟山经济的力度。2001至2004年,我市连续派出四期共409名研修生赴日本气仙沼市水产加工企业进行研修。我们每年都在本市的水产企业挑选熟练女工并严格体检、集中培训,以保证输送质量。一年期满回舟山后,许多研修生成为原企业的技术骨干,并能运用从日本学来的先进技术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我们考虑到研修生在日本时间长,信息资源较丰富的特点,积极动员她们做招商引资的宣传员、信息员。在我们的努力下,研修生派遣工作为舟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以学生间住家式互访为切入点,加强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7月,舟山组成了一个20人的学生友好交流团赴韩,进行了为期5天的住家式文化交流活动。此次活动开辟了两市中学生之间相互进入对方家庭学习生活的友好交流方式的先河,受到了两市教育界(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也成为舟山学生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招牌项目。2005—2006两年,我们借鉴学生住家式文化交流的成功经验,继续与韩国江华郡中学生及日本气仙沼鼎浦高中学生开展住家式文化交流。

三是利用大型民间文化活动,通过县区搭台,与友城间开展文化艺术交流。2004年,岱山外侨办在徐福东渡节期间邀请了24名日本徐福研究会员来岱山参加学术研讨,促进了两国间文化交流。普陀区外侨办每年都邀请世界各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团体参加 “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让他们在参加表演的同时也观摩当地民俗表演和国内绝活表演,这种互动使中外优秀文化得到了充分交流。

三、规范程序,加强服务,提高外事管理水平。

五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在规范外事管理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加强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出台制度,简化程序,做好因公出国(境)管理审批工作。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一方面不断简化因公出国管理审批手续,规范各项审批制度,确保审批的工作效率的提高。2002年,出台了《关于我市新经济组织临时因公出国(境)人员报批试行办法》和《关于我市因公出国(境)直报企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新措施、新办法,为我市外向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2003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重点企业因公出国(境)直报制度,邀请外国人来舟山的审批手续,由“一审二核”制改为“一审一核”制。简化了办事程序,赢得了企业好评。2004年,我们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制定出台AB岗工作制度、审核审批项目限时办结制、前置审批告知制等,从制度上确保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因公出国管理责任单位的职责,进一步规范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近几年来,由我办起草,市委办、市府办连续下发了《关于重申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舟山市党政干部因公临时出国管理的若干规定》,从团组结构到审批程序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近期又出台了《关于党政干部因公临时出国管理补充规定》,并建立了舟山市因公出国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我市的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还以全省护照检查为契机,对全市的护照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建立了护照的电子目录档案以方便查询 ,召开对全市护照签证专办员的培训工作会议,进一步规范护照的收缴和借调程序,使护照收缴率达到90%以上。

二是妥善处理涉外事件,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涉外事件具有突发性、影响大、政策性强等特点,五年来,我们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共处理涉外事件64起。2005年,为了提高涉外案件处理的规范性,我办通过调研提交了《舟山市涉外案件处理工作意见》,并由市政府转发给各涉外单位,明确规定了涉外案件处理的原则、程序和牵头部门的职责要求。我们还与市海洋渔业局一起,在涉外渔业案件多发的县区、乡镇共建“涉外渔业安全管理点”,积极探索有效预防和处理渔业涉外案件的方法和途径,对涉外渔民开展涉外知识培训,减少涉外渔业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渔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是加强在舟的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积极为前来我市工作的外国专家办理专家证申请或延期手续,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开展走访和联谊活动,主动征求外专的意见和建议,为外国专家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我们还为外国专家做好荣誉申报工作,舟山市兴业有限公司日本专家伊藤英敏、西昌河、挪威专家特朗先生等三人分别被省政府授予2003、2004、2005年度的“西湖友谊奖”。

四、夯实基础,加强联谊,为侨服务上新台阶。

侨务工作是一项争取人心的工作。五年来,我们以服务入手,从基础做起,同时广泛挖掘侨务资源,以侨引资引智,使我市的侨务工作又上新台阶。

一是固本强基,开展多方位的调查研究,提升侨务工作层次。侨务工作的关键是掌握侨情。五年来,我办高度重视侨务资源的收集和积累。2002年,组织了全市各级侨务部门联合开展侨情调查,由此建立了“舟山籍华侨资料库”,并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2005年,我办对全市侨资企业开展调查,建立了“舟山市侨资企业档案”。同年我办紧紧围绕全市科技人才工作,在市委组织部牵头下,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海外专业人才调查工作,由此建立了“舟山籍海外专业人才网”,并深入调研,撰写了《舟山市海外专业人才引进工作浅析》(获全市人才工作调研论文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60089名侨胞旅居海外,分布在41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在商贸、医学、电子、文教、金融保险界等32个界别发展。其中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科技上有成就的500余人,包括硕士研究生173位,博士215位,博士后22位。2006年,我办又开展了华侨在国内权益保障情况的调研,及时发现侨胞维权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撰写了《扎实工作,依法护侨》等调研报告。

二是加强宣传,健全网络,提高依法护侨实效。侨务工作侨政是基础。五年来,我办创新观念,改变了“侨务工作单做、活动单搞、服务单向”的传统模式。每年我们都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横幅、社区晚会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宣传手段,在全市开展以“宣传侨法、维护侨益、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为主题的侨法宣传月系列活动,初步形成“知侨法、护侨益”的良好社会氛围。2005年组织了全市侨务信访学习会,请信访、国土、房管等职能部门为涉侨信访工作者进行政策讲解,对涉侨祖房拆迁等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对涉侨信访的政策把握。2006年,在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的支持下,侨务知识讲座被纳入了市委党校处级干部轮训班的课程,邀请了国侨办国外司司长为来舟山讲课。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我办一方面以社区侨务工作为基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街道(乡镇)侨台工作领导小组,使侨务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另一方面以“五侨联席会 议制度”为支点,整合涉侨部门合力,明确职责,建立了全市重点难点涉侨信访案件协办机制,聘请了法律顾问,使“为侨服务”落到实处。五年来,我办关心困难归侨侨眷生活,共看望慰问归侨侨眷620人次,从2005年1月起我市对低保、特困归侨给予每人每月100—150元的生活补助金。共受理来信、来访107人次,每年办结率为95%以上;走访侨资侨属企业142家次。

三是积极谋划,牵线搭桥,为舟山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五年来我办牢固树立“为侨服务、侨为社会”互动双赢的意识,既向侨胞介绍我市社会经济经济发展状况,又主动了解侨胞需求。针对我市各业对科技的需求以及对海外专业人才科研层次高的特点,我办有的放矢地向海外发布需求信息,畅通沟通渠道。对有意服务家乡建设的侨胞,我们主动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鼓励他们的捐赠热情,尊重他们的捐赠意向,另一方面规范管理,出台《舟山市华侨华人捐赠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建立捐案赠备案登记,开展对受赠单位的走访和检查。截止2005年,我市接受侨胞捐赠累计7359.4万元,主要用于教育、卫生事业。2006年,我办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启动了“侨缘莲心”助学行动,促成海外侨胞与我市渔农村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到目前为止,“侨缘莲心”已结对26名贫困学子,资助金额累计达30余万元。

四是以海外侨务为主导,促进与新华侨华人的交流。五年来,我办高度重视侨务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增强舟山籍华侨子女的故乡情结,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对舟山海洋文化的深入,我们每年组织华裔青少年代表参加北京“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鼓励南海实验学校为华侨子女开办短期华文教育培训班。同时以海外专业人才、知名华商、华人社团为重点,与11个社团、55位重点人士保持着经常性联系,定期向他们发送舟山动态信息。加强与海外专业人才的联络,关注海外舟山同乡会的建设,加强与香港舟山同乡会的交流与沟通,引导为维护港澳的繁荣稳定出力;先后帮助成立了澳大利亚留学生联谊会、挪威舟山同乡会。同时我办还在市内借助《魅力》杂志开辟舟山籍海外知名华侨专访,架起了海内外宣传的桥梁。

今后五年外事侨务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我市外事侨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外事侨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和全国侨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性的工作,打造“和谐外侨、优质外侨”品牌,为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一、创新方式,进一步增强外事宏观管理能力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外事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抓好落实,推进我市外事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进一步完善涉外工作协调机制,增强统筹协调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外事工作要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转变,增强地方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管理”职能。一是要建立健全外事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外事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与人大、政协专委会和其他涉外部门的联络,形成做好外事工作的整体合力。统筹社会力量,切实加强涉外管理工作,推动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和实效。二是要完善舟山籍中国公民的领事保护机制,认真研究我市涉外渔业案件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工 作机制,拓展联系网络,维护我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提高对我市公民海外利益的保护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因公出国(境)管理制度,加大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领导干部因公临时出国管理的各项规定,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规范市管干部的临时因公出国。

二、拓展领域,推动地方外事工作向纵深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紧紧围绕扩大我市对外开放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形成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局面。

坚持“官民并举”“以民促官”的总体思路来推进我市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要变小外事为大外事,推动官方交往向民间交往、友好交流向经济合作、单一的政府交往向文、教、卫、体、传媒等全面交往发展,发挥整体合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网络。一是要立足舟山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社会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的工作力度,广泛开展我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对外交流,为经贸合作创造更多的机遇,推动各项交流与经济合作融合互动,从而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充分挖掘潜力,提高服务水平。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舟山、推介舟山,努力提高舟山的国际知名度;要主动发挥外事侨务优势,为扩大对外经贸、人才引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办实事;特别要主动出击,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友好城市、国际组织、民间友好组织的联系,多方收集国外在经济建设、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提供借鉴。三是发挥友协优势,推动民间外交。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及时做好友城规划,适时调整总体布局,努力开拓友城渠道。

三、依法保护侨益,建立维权体系,以“和谐侨务”促“和谐舟山”建设。

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保护海外侨胞正当权利是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和谐舟山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实施办法,依托“五侨”联席会议,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要适时对在涉侨权益保障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前瞻性思考、调研并及早制定措施。二要充分借用社会各界、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建立为侨服务的专家或律师队伍,提高维权水平和实效。三要发挥我市各级侨务部门组织网络优势,建设“和谐侨务”,努力形成一个“苗头问题协调在社区、重点问题解决在市县、典型问题规范在五侨、适法问题解决在司法”的维权体系。四要加强对侨胞捐赠项目的监管,管理工作要由备案登记向以评促管转变,捐赠方向以教育、卫生事业为主向服务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更广领域转变。

四、拓宽联谊渠道,加强海内外友好交往工作,以侨务外宣促进舟山对外影响力的提高。

海外联络联谊是开展海外侨务工作的基础,今后五年要以海外侨务工作为主导,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外侨务工作的指示精神,努力形成以“传统侨团为联络基础,新华侨社团为交流重点,专业协会为合作亮点”的工作格局,一要指导侨团建设,充分掌握海外侨情动态。要发挥海外侨团自发性民间性的特点和优势,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发展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要引导侨胞团结、合作、共发展,帮助已在海外成立的舟山同乡会开展活动,增进团结,指导侨胞在舟山籍华侨集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同乡会,增进乡情。二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

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XX年,市外侨办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根据《关于对XX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目标实施考评的通知》(通办发〔XX〕23号)和《关于开展“xx”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帮村党员干部帮户活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和总体部署,我办认真做好结对扶贫工作。结合本办实际,真情帮扶,在开展与海门市包场镇河南村的“部门单位帮村,党员干部帮户”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到位,确保帮扶规范化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我办领导始终把结对帮扶工作作为外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采取帮扶措施,不断拓展扶贫工作新局面。年初我办把结对扶贫工作列入办重点工作,对全年的扶贫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任组长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并专门安排友城友协支部负责日常联络,责任落实到人。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坚持做到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资金,从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出发,倾情倾力,认真对待和落实帮扶工作,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扶贫助困到位,确保帮扶有成效

XX年,我办紧紧围绕结对帮扶工作责任目标,认识到位,行动迅速,措施扎实,充分发挥我办职能优势,结合海门包场镇河南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帮扶方案,重点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积极组织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在端午、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夕,分别组织党员干部3次对结对帮扶的困难党员江金生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并给予该家庭1600元经济救助,及时帮助解决他们当前家庭生活上面临的暂时困难,帮助他们重树致富的信心,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二是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帮扶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形式,询问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详细了解村情,理清帮扶思路。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帮扶方案,并将帮扶工作与开展“三解三促”、推动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扶贫助困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加强了结对帮扶活动的有效落实。

三是坚持既扶贫,又扶志,积极做好政策宣传与群众思想工作。XX年,我办组织党员干部先后3次深入结对村、结对户中,采取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一方面切实宣传好党的十八大一系列新观点、新部署;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勤劳致富、创业致富,自强自立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学会一技之长,增强就业本领和创业能力。

四是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先后给予河南村4000元资金,作为对河南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资金扶持,以此来帮助丰富该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对帮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一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开展还不够平衡,有待进一步改进;二是由于业务工作繁忙,安排和组织下去的时间次数比较少,宣传力度还不够;三是捐款和资金帮扶的多,真正在政策、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给予帮扶的东西不多。

四、XX年工作打算

XX年,我办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断深化帮扶力度,拓宽帮扶途径,增强帮扶实效,巩固帮扶成果,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重点,继续做好“部门单位帮村,党员干部帮户”工作,进一步健全长效帮扶机制,

努力发挥本办职能优势,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生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