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迅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5.13

最新鲁迅观后感精选10篇。

我们热烈欢迎您探索“鲁迅观后感”所带来的惊喜和想象力。在观赏电影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也在活跃思考,并会有很多感悟。通过写下对科学类读物的观后感,能更深入了解科学,而写作品名观后感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作品名观后感的格式如何呢?欢迎您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鲁迅观后感【篇1】

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我最想说说文中的闰土了。

鲁迅在文中回忆闰土时讲了一个活泼能干的少年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闰土和鲁迅认识了,并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虽然他们家境不同,那时,闰土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许多事,见多识广。而鲁迅家境很好,是个地主少爷。却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里。闰土向他讲了许多稀奇的事:獾猪、刺猬、猹、角鸡、鹁鸪……使鲁迅难忘。

但二十年后,当他们再见面时,闰土竟然还叫他“老爷!”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二十年了,怎么这样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称的好朋友。鲁迅感觉他和闰土间隔了一层透明的屏障。是永恒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时,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导致闰土十分贫穷,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从书中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闰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个孩子,唉!

鲁迅的《故乡》还表达了一个意思:自由。自由是美好的。是啊,没有了自由,就算给我1000个亿我都不换,在《少年闰土》片段中,鲁迅写道: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从这一句中我感受到鲁迅在那时是多么渴望自由啊!

比起现在,我们自由的生活,无忧无虑,丰衣足食。一到下课就和同学们闹,不可能像闰土和鲁迅呢样有着隔阂。

鲁迅观后感【篇2】

早闻朱安这个名字,只是知道她是鲁迅的原配夫人,相貌一般,身材矮小,是鲁迅的母亲鲁老太太安排的婚事,鲁迅极不喜欢她。当时我只是觉得朱安配不上鲁迅,一个封建旧时代的女性,奇丑无比,无才无德,但是,今天听完这部书籍后,我才发现那是自己的片面之词。

朱安原本也是家里特别受宠的女儿,当时的社会女孩子20左右就已经结婚生子了,朱安只是因为父母想让她找一个好人家而耽搁了,最后在朱安26岁时因为两家的关系而嫁给鲁迅。为此她也进行了漫长的等待,等了鲁迅八年才办理婚事。我想如果当时朱安没有嫁给鲁迅,而是嫁给与她门当户对的人家时,她的人生也不会如此凄苦悲凉。

其实朱安也并不是如此的目不识丁,她只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当她得知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后,并且有了属于他们的孩子,她曾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终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短短几句话,可以看出其文采过人。

就在鲁迅去世后,她的生活日渐困顿,但也替鲁迅守护着最后的尊严,当有记者去采访她时,她用绍兴话告诉来访者,“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自己的心。”到晚年,当有人资助她时,她都拒绝了,她用自己的行动为鲁迅留下了一丝丝尊严。我觉得这样的女性是伟大的,我们不能片面的去了解朱安。朱安,她是这个战乱年代的苦命人,是封建文化下的边缘人,是旧式婚姻里的寂寞人,她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崇敬。

鲁迅观后感【篇3】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的偷着乐》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周长行先生的散文《鲁迅的偷着乐》(以下简称《偷着乐》),我看了几遍,由于鲁迅文章我读得少,不敢乱说,但憋不住地又想说几句。

《偷着乐》从字眼上看,一个是“偷”字,一个是“乐”字,再加上笔者着意强调的一个“玩”字,使这篇文章与其他写鲁迅的文章相比,就让我产生了另开一种局面的`感觉。

周长行先生的《偷着乐》在《真言贞语》等多个网络平台刊发后,点击率很高。他以鲁迅的《社戏》为背景,对其无辜被“删除”了一些文字的遭遇,表达了不快与愤慨,我也深有同感。

《社戏》是鲁迅写他童年看戏的故事,看戏时他十一二岁,文章是他三十多岁时写的,说这是鲁迅对童年时期的一次回忆也可以。《社戏》刚开始写他和小伙伴们钓虾,放牛,然后笔锋一转,便入《社戏》。

一个晚上,鲁迅和十多个小朋友一起摇船去看戏,看到铁头老生一连翻了八十四个跟头,大家高兴,看到老旦坐那里没完没了地唱,于是大家便败兴而归……返回途中,大家又说又笑又骂,对戏展开“评论”,快到家时,深更半夜,大家饿了,偷摘罗汉豆,煮熟用手撮着吃……文章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鲁迅对童年的纯真眷恋。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称之为文学泰斗。

然而,鲁迅的《社戏》依然遭删节,不是不可以删,而是删的没有道理。这是不是对鲁迅的不尊重?编课文的人也可能是为了减少篇幅,但是,不能不尊重历史啊!又如像我们南阳与襄阳的诸葛亮之争的敏感问题,修改入学生课文应该谨慎,应该给学生以完整准确的教材,免得让后人误读误解误判误学。

因此,周长行先生写到:笔者的心境被一个“删”字弄糟弄乱了,本意欲写鲁迅先生当年和家乡小朋友们“偷着乐”的一点点读后感,跟着少年鲁迅们玩一把,给圈里的读者朋友们凑凑趣的,却不由自主拐弯到语文课本的乱删乱改上来了,说起来就再也打不住了。这仿佛也是当下的一种风气:六神无主,人们很难将一个话题进行到底,大概是枝杈纵横,纷扰太多的缘故吧?

周长行先生的文字,让我边读边想,关于教育指向,关于文学扎堆,关于浅浅的诗,关于舆论导向,关于利益链条,关于当下教育的种种乱象……这篇文字打开了“教育问题”的一扇门,让人们在疑问中探寻正确之路。

总之,我最想说的,也是周长行先生文字中特别强调的,我们的教材课本,要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孩子,向未来负责,不可偏颇,更不可乱来,否则,将贻害无穷啊!

鲁迅观后感【篇4】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2.本文写了鲁迅小时候爱_________,爱_________,爱_________,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用“_____”画出本文的中心句;用“~~”画出本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4.仔细阅读全文,说一说鲁迅是如何爱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买书看书抄书勤奋学习、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

过渡句: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

4.“略”

鲁迅观后感【篇5】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处归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前方在哪里,有前方吗?真的有前方吗?那又在哪里?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于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证明了鲁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言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但作为人,最高级的动物,我们应该挺起胸膛,伸直腰杆,呼一口新鲜的空气,像我们的祖祖辈辈那样勇敢地前行吧。

鲁迅观后感【篇6】

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别人、将自己放在最后的人,而这篇课文中也不难发现,鲁迅对旧社会的厌恶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渴望、憧憬。

学完这篇课文,我也不禁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人,仔细思考过后,我觉得我想成为一个为他人着想、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人。那短暂的美好,谁不想拥有呢?

说到为他人着想,我的脑海里立刻有一个长相如同洋娃娃的女孩子,她是我四年级的同学,但我们三年级就见过面了。

那次下课,学校的广播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迟迟都没有打上课铃,在操场玩疯了的我才反应过来,猛的跑回教室,果不其然,远远的就望见老师在教室中讲课,我看着老师,竟心生畏惧,想着:“这上课铃坏了?还是咋,老师都来了。”我站在教室门口,不敢进去,也不知所措,跟我不同班级而且没有见过面的她来了。

她小心地问我:“你为什么不进去啊?”“我……我害怕……”我的声音在颤抖。我鼓励地说:“没事的,大不了就罚站一节课。”“可是我还是……”“没事你去吧。”她推了我一把,把我推向了教室门口,正好撞到了老师望向教室外的目光,老师问:“你怎么才来。”我害怕地说:“我在操场玩……没有听见上课铃声……”老师又问道:“上课铃没响?”我正准备张嘴的时候,她站在我教室门口,说话了:“老师,没有。”我震惊了,她可从来都不认识我们老师啊!后来的事情,便不记得了,只记得模模糊糊的抄了几遍课文便过去了。

现在想想,她对我的鼓励真的对我起了作用。以她跟我做一个对比,我发现我的脾气真的太差了,四年级同班的时候,也没见过她发过脾气,而我呢,被人骂了几句就要上房揭瓦,烦躁的时候对人大吼大叫,虽然事后也想过道歉,却因为那卑微的自尊心,怕尴尬没有去……

我不该这样,我也明白,所以我要成为心中的那个我。

鲁迅观后感【篇7】

读了《鲁迅爱书的故事》这篇文章后,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僻静。

《鲁迅爱书的故事》这篇文章记叙的是:鲁迅师长教师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少小时代的鲁迅,非常爱惜书,看书前总会把手洗清洁,战战兢兢地捧着书,收视反听地浏览起来。成年之后,鲁迅把念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乐趣和奇迹。靠一些简单的修书工具,把书修睦。以是鲁迅收藏的书没有污损、破散的情形,他愿意把书借给他人,但归仍是看到破坏,会不高兴的。鲁迅还主动把书送给朋侪、寄出去时老是细心包扎妥当。

我和鲁迅来比真是有天地之别。我每次买完新书,先是把它浏览1遍,看完后顺手扔在书架上,当要去找某本书时,都是找了半天才找到。有一次,我的一个同砚借我1本作文书,我拿到书入手下手浏览起来。吃饭时,我把它拿到餐桌前边吃边看,效果我一不小心把汤打翻了,把书弄得既湿又油,可我却毫不在意,(只)拿到了阳光下晒一晒就塞进书包,准备还给她。第二天,我来到黉舍,拿出早已破散了的作文书递给她,她看了气得直朝我翻白眼。从此再也没有人借书给我了。这就是我念书的最大缺陷。

从今以后我要好好保管书,不让它们有半点破坏之迹。我要向鲁迅师长教师学习,做一个爱念书、爱护书、爱修书、爱买书的人。

文章简介: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鲁迅爱书的故事》,感受很深。如果你没有读过这篇课文,那未免有些太遗憾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小时侯特别喜欢书,他爱看书,爱买书,爱抄书,更爱护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以前,我特别不喜欢看书,自从学了这篇课文后,我读的书越来越多,看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读书是我知道了什么是真,什…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鲁迅爱书的故事》,感受很深。如果你没有读过这篇课文,那未免有些太遗憾了。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小时侯特别喜欢书,他爱看书,爱买书,爱抄书,更爱护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以前,我特别不喜欢看书,自从学了这篇课文后,我读的书越来越多,看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读书是我知道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叫善,什么叫恶……读书增长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感到乐趣无穷。

现在我上小学5年级了,虽然每天的课程安排的很紧,但我还是尽量挤出时间来看一些课外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等。虽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我一时弄不懂,但它激烈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掌握更多的知识。读书,给我带来无限的欢乐,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知识。

一本好书似一艘小船,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彼岸;一本好书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为理想而努力;一本好书如同一位知心朋友,在和它的谈心中我若有所悟。和书交朋友,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鲁迅观后感【篇8】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药》,它给我的感触很大。

它主要讲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本书揭露了当年社会的黑暗现象。

想当年鲁迅本来是从事医学的。有一天,有一个中国人将要被反动派在光天化日之下处死了,到了行刑的时间了,刑场周围围了一大群人,他们都是中国人。那些人,眼看着那个人将要被处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阻止。他们全部都在看热闹,这和日本人拿杀人当风景看有什么两样呢?鲁迅看后十分气愤,他想,中国人得的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呀!医学是救不了他们的,只有利用文章才会使他们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于是鲁迅就选择弃医从文,写下了许多的文章。

文章是附有魔力的东西,只有写的有哲理才是好的文章,如果,写成了流水账,那就是侮辱我们的文化呀!

鲁迅观后感【篇9】

收录的45篇内山完造回忆鲁迅的珍贵文章,大多数从未在民国以后的报刊发表,主要来自民国时期的日文报刊和中文刊物,后都已停刊,成为绝版,因此非常珍贵……

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回到鲁迅的那个时代去看一看。不只是因为想要亲眼去见证真实的历史,更是因为,他们这帮人太有趣了。比如内山先生,“连做买卖也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做,对谁都会劝道,就当是玩一玩嘛。”也因此传奇的“文艺漫谈会”在他的内山书店发展起来,本质就是“大家在书店里面吃着炒豆喝着粗茶,漫无边际地聊天,每月一次。”即使在那样动乱的年代,他们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样无时无刻紧绷着,而仍然有这样放松的状态。我对“内山完造”这个名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来自于中学时关于鲁迅的课文,以及鲁迅文章的偶尔提及。因为对详情知之甚少,只了解到这二人有些交情,具体怎样的交情却没有概念。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中提到“我常会嫉妒那些真的和鲁迅认识的人,同时又讨厌他们,因为他们的回忆文字很少描述关于鲁迅的'细节,或者描述得一点都不好”。的确,想要从鲁迅的同时代人的描述中了解关于他的细节,真的不容易,就连鲁迅自己,记录日常事件也非常简略,比如他和内山先生的相识,反映在日记中就只得一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往内山书店买书四种四本,十元二角”。好在有自称“说话啰嗦”的内山先生,这次初识得以以更加生动、详细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在他眼里,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一个穿着蓝色长衫,个子不高,走路很特别,鼻子底下留着黑色胡须,眼神清亮,虽然身形单薄却让人无法忽视的人。”他们逐渐熟识之后,鲁迅也会开开他的玩笑“老版,行了哟!从早到晚都在工作!你也稍微休息会儿嘛,不然会生病的啊!哈哈哈……”在内山先生的记忆里,他是经常笑的,并且还不是微笑,而每次都是“哈哈哈”的爽朗大笑。或许因为我读书还少,这是我第……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追捧鲁迅是盲目的,谩骂鲁迅也是盲目的。鲁迅是以笔带枪,别人却拿鲁迅当枪。从鲁迅在世到去世后几十年,一直都有反对他的声音。内山完造在回忆鲁迅在书店的往事时就曾经提到鲁迅经常每……

鲁迅观后感【篇10】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部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的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

文中的老栓相信用蘸有人血的馒头可以治好病人的痨病,自然是无效的,愚昧的。然而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并不只是只有老栓一个人在做,他只不过是所有愚昧的平民百姓的一个代表罢了。这样的药,反应的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思想上的愚昧与僵化。

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意义绝不会只是停留在这样一个浅浅的层面上。

在这篇小说当中,老栓所买到的药,是一个人血馒头。而这个馒头上人血的来历很值得去探讨。文中在老栓拿到药前,有一段对于处决犯人的场景的描写。而这些犯人的身份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说明。但是联系到本文结尾作者署下的时间,19xx,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当时的革命背景,自然而然,那些被处死的犯人就是当时被捕的革命者。由此可见,老栓买的人血馒头上所蘸有的人血,竟然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革命者的鲜血!老栓这样愚昧的行为,是对于革命者的极大的不尊重。相比较于他对革命者的不尊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老栓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毕恭毕敬。这样的行为,都是对革命的不理解。

这样的行为并不只是老栓一个人的行为。文中来到了老栓的店内的不只是只有康大叔一个人,还有一些普通的民众。这些民众对于革命者的态度与老栓相比别无二致。他们甚至于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讽刺道“真是不要命了,不要就是了”。这不仅仅是对于革命者的不理解,更是他们对于革命的不支持。

如果说局外人对于革命者的革命事业不支持,还不算十分过分,然而若是连家里人都不支持革命者的革命事业,就是很令人无法理解了。清明节的时候,华大妈去给儿子上坟的时候遇到了同样是来上坟的夏瑜的母亲。但是夏瑜的母亲即使是在儿子的坟墓之前仍然对儿子选择革命表示了不理解,甚至于认为是其他的革命者将自己的儿子引上了歧途,从而害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家人却也不能理解和支持革命者的,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了。

鲁迅的“药”,不仅仅代表了那个人血馒头,在深层次上更是反应了当时人民的思想的愚昧和封闭,也揭示了民众愚昧的对革命者的不支持和质疑的现象。正是这样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当时的中华民族在一步一步地衰退。

然而“药”的含义也许还不只是只有这些。鲁迅先生更希望的是找到一种“药”,而这种药可以治好人们的心灵,乃至于整个社会。

"鲁迅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