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件锦集。
笔者经过耐心筛选整理出一篇最新的“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为避免遗忘,敬请收藏本页网址。教案课件是老师必须精心准备的材料,而本学期正值教案课件的撰写时间。制作教案必须深入理解学科特点及教学规律。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初中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同学们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应该能够正确认读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字音。同学们应该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语拼音的音节。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语音考查一般放在试卷的最前面,往往是第一个题,试题分值往往在二到四分。有采用选择的形式,有采用让同学们注音的形式。以双音节词或者成语为考查重点。考查的往往是一些多音字、容易误读的以及生活中常用常见字的读音。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常常会在阅读题中考查汉字的读音,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语境来确定多音字和重点字的读音。
语文教学大纲已经给我们作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字音。同时要了解一些有关注音的常识。语音复习,重在扎实的复习。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音理解下面的内容。
声母21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鼻韵母8个) 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声调五声:-(一声)、'(二声)、ˇ (三声)、`(四声)和轻声。
标调识记口诀:有�徊环殴�,无�徽�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隔声符号运用:�弧�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 用隔开,如皮袄(píǎo)。
拼写规则要领:i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y,如衣(yi)。u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 把u写成w,如乌(wu)。ü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应加y,ü上两点省略,如雨(yu);ü 行韵母跟j、q、x相拼,省略ü上两点,如居(ju)、去(qu)、需(xu),与n、l相拼,两点不 能省略,如女(nü)、吕(lü)。
大写和连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每句话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汉字拼写时,要按词连写,词与词之间要分开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ér tóng,花儿拼作huār。
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b p m f w只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波只能拼写成bo,不能拼写成buo,我只能拼写成wo不能拼写成wuo。
4、 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目的是为了避免误读。
误读的原因主要有:
①多音字误读。常用字中二三百个多音字,要了解这类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②形声字误读。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
③形近字的误读。
5、要应对语音这一关,就要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1)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立足平时,立足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要勤查词典。日积月累,误读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2)定期检查巩固。为了防止遗忘,对一些易混淆的字音,尤其要引起重视。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也可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检查共同提高。
(3)提高复习实效。字不离词,字音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词语环境。要把字音、字义和词语的运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见多音的读音。C项中的湖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了汉语拼音的规则、常见字(包括多音字)的读音。A项中锵的注音qāng,本身就不符合汉语语音拼写规则。C项中的处为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三声。就处来说,同学们应该能够辨析它在什么情况下读三声,什么情况下读四声。D项中的大事渲染中的渲应该读四声。
3、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惟妙惟肖_____ xiào ____ (2)参天耸立____ sǒng __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用字的读音。肖本身是多音字。即读xiào,也可以读xiāo,同学们要能够辨析这种常用多音字的读音。耸作为常用字,有一些同学往往误读为ěr。
A. 绽放(zhàn) 对称(chèng) 潜滋暗长(qián)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见多音字的读音。A项中的对称的称是多音字,应该读chèn。C项中的模样中的模应该读mú。D项中的提防的提是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dī。
5、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红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2)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 贮__ zhù___
解析:这两个字,都是生活中常见,但是同学们易错的。嗟容易读成chā。贮容易读成ch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A项中的两个字都读zhé, B项辍读chuò,缀读zhuì,C项瞠读chēng,堂读táng,D项杞读qǐ,挤读jǐ。
三、附录:《重点汉字的读音》、《常见多音多义字辨析》、《常见容易读错的成语》(详见《成功中考》第4-7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篇2
《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2、3、明确散文知识点 明确散文考点及题型 掌握散文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散文导入散文知识点
二、复习散文常识
1、散文特征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
4、修辞手法
5、结构
三、明确中考散文阅读考点
1.能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2.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梳理和概括。
3.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并能够提出自己合理而较为独特的看法。
5.了解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具体体会其作用。6.能初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和语言。
四、回顾08----10年中考阅读考题,明确题型。归纳三种题型
1.整体感知题 :
①对线索、思路的把握
②对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例:(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作答。(2分)(10年中考题)
(2)、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
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4分)(09年中考题)(3)、文章题目为“牡丹的拒绝“,牡丹究竟拒绝了什么?细读全文简要回答。(3分)(08年中考题)2.局部探究题: ①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②品味优美词、句的表达效果
例:
(1)、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4分)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10年中考题)
2、怎样理解划线句“在妈妈的心里,我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家门”这句话的含义?(3分)(09年中考题)
3、拓展延伸题: 联系生活,谈感受
如.作者由牡丹联想到人,其实还有很多事情会让我们联想到人的某种品质。请任选自然界中的一种事物,揭示其包含的某种品质或精神。语言生动,20字左右(4分)(08年中考题)
` `
五、以10年中考题为例分析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答题方法。
(一、)整体感知题:
答题思路:
1、找线索、思路的题型 ①找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②找表现时间的词语、句子。、归纳内容、主旨、情感的题型:①找中心句
② 概括材料
(二)、局部探究题: ①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②品味优美词、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三)、拓展延伸题:
答题思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六、课堂练习《世上最好的地方》,学生做后老师评讲。强调答题方法
七、布置课后作业
八、结束语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篇3
成语积累运用专题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成语:会注音、书写、解释;
2.了解中考题型,能结合语境辨析运用成语。
重点难点:结合语境正确辨析运用成语。
知识结构:
1.了解成语的有关知识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意义的'完整性,二是结构的凝固性。成语言简意赅,如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明,增强效果。反义成语对比使用,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表达效果。运用成语,要注意在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弄清它的实际意义;由于它是凝固结构,一般需沿用原型,不能随意变换、增减。
2.课内成语梳理:根据要求注音、书写、解释。
擎天撼地 怡然自得 明察秋毫 猝不及防 异想天开 漫不经心 历历在目
销声匿迹 谆谆诱导 小心翼翼 神通广大 塞翁失马 情不自禁 白驹过隙
翘首以待 梦寐以求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郑重其事 孜孜不倦 语无伦次
精疲力竭 养精蓄锐 进退维谷 眼花缭乱 相得益彰 得天独厚 略胜一筹
安然无恙 鞠躬尽瘁 锲而不舍 义愤填膺 以身殉职 马革裹尸 呕心沥血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 至死不渝 气冲斗牛 潜心贯注 鲜为人知
可歌可泣 拈轻怕重 见异思迁 顾名思义 矫揉造作 故弄玄虚 风驰电掣
重振旗鼓 无济于事 瞠目结舌 才华横溢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沧海桑田
莫衷一是 众目睽睽 胸有成竹 一视同仁 浑然一体 张皇失措 锐不可当
回肠荡气 转弯抹角 名副其实 大庭广众 垂涎三尺 惟妙惟肖 脍炙人口
因地制宜 井然有序 别出心裁 天衣无缝 无动于衷 束手无策 引经据典
余音绕梁 囊萤映雪 如法炮制 莫名其妙 一马当先 鸦雀无声 拖泥带水
盛气凌人 山盟海誓 根深蒂固 吹毛求疵 袖手旁观 前仆后继 桃花源记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入木三分 广袤无垠 粗制滥造 断章取义 恪尽职守
挑拨离间 一抔黄土 强聒不舍 歇斯底里 斩钉截铁 狼狈不堪 鹤立鸡群
翻来覆去 周道如砥 一泻千里 引颈受戮 水泄不通 海市蜃楼 舐犊情深
断壁残垣 摩肩接踵 姹紫嫣红 恃才放旷 中流砥柱 鳞次栉比 顶礼膜拜
万恶不赦 折衷是非
考题分析:
中考试题多从两个层次考察成语。
一是直接考察成语的音形义,多以注音、写字、解释的形式出现;
二是在语境中考察对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1.在句子中以选词填空、判断选择用法是否恰当、根据语境填词的形式出现;
2.根据要求自写成语:以评价历史人物、成语接龙、仿写句子等形式出现。
例题解析:
例一:根据提示注音写字:
从小jiāo()生惯养大字不识的张好古听了相面先生“保您金榜tí()名”的奉承,居然进京赶考了。
深山村头,断壁残垣()旁的老槐树下,白发母亲手搭凉棚,翘首而待()远游归来的儿子。
例二: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正襟危坐 明辨是非 震耳欲聋 变幻莫测
B.任劳任怨 博学多识 挥洒自如 可歌可泣
C.相形见绌 出类拔萃 一尘不染 赫赫有名
D.呕心沥血 锋芒毕露 眼花缭乱 伸张正义
例三: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锐不可当dāng转弯抹m角 随声附和hè 不省xǐng人事
B.潜移默化qáin沁人心脾qìn曲径通幽qǔ 满载而归zài
C.瞬息万变shùn万籁俱寂lài雷霆万钧tíng应运而生yìng
D.惟妙惟肖xiào一拍即合jí 恪尽职守kè 相辅相成fǔ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能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二、能掌握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能完成一定量的对应散文阅读。
四、能积累一定量的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地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你的 要像
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
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
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
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例
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阅读点拨]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透“形”抓“神”法。
一、透“形”
理出作品选取的材料,概括文章的要点。做这类题目,可抓住文章的写作对象,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内容相近的段落进行合并概括。
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考题常以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文章选择材料的依据来出现。
把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散文通常以抒情为主,往往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形成夹叙夹议的笔法,考试有时会让考生来体会其作用,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必须在了解表达方式各自的前提条件下,联系文章的具体进行分析。
二、抓“神”
品味语言。这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可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句式的整齐变化,修辞的灵活运用等角度来分析。散文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美所共同融合的独特美感,所以品味散文语言还需从情韵上去推敲,体会其深层含义,抓中心词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在了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之上,注意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注意那些抒情的句子和发表议论的语句;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持的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了解表现手法。感情、人生哲理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这是写抒情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另外针对诸如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侧面暗示、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考前必须要有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理解,否则很可能会连题目都看不懂。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谈感受。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处精妙之笔,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这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答题的关键是,一要能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打开思路,从多角度去思考:从描写对象上;从对人物的情感上;从阅读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等等。二无论从哪方面,都必须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真题详析](记叙散文)
美丽乌龟
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翠绿色的壳上有着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不眨。
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
“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来历。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他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
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作纪念。”
航行超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10字以内)解析:这是属于对散文“形”的考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表达方式,然后才能答题。“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书面或口头的“写作”方式。这条题目启示我们,散文阅读必须掌握一些与散文阅读有关的文体知识。
参考答案: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
2.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20字以内)解析:这是对概括散文要点的考查。答题时紧紧抓住“乌龟”这个材料和线索梳理情节,很快就可以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一只乌龟,经远洋来而无羌,后来却吃香蕉撑死了。或购得乌龟,运回乌龟,乌龟撑死。
也可以这样概括:买乌龟,运乌龟,喂乌龟,乌龟撑死。
3.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____________的感悟。解析:此题“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做这条题目要善于注意那些发表议论、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语句,如“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人类选取生活方式的感悟。参考答案:人生或生命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考查,属于欣赏层次的检测。题目中要求说说“对比”,但没有要求我们说出与什么有关的对比。文章以乌龟为中心材料和线索,这“对比”一定与乌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发现“对比”。
参考答案:先写乌龟经三个月的远洋而来,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居然好端端的,写了它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写它出人意料地被香蕉撑死了。这样,强烈地对比,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
5.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悟。
解析:本题要求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谈感受,为探究类的题型。近几年中考中这类考题日渐增多,且有继续加大的趋势。
参考答案:生命在困苦中坚韧,在安逸中委靡。
一、备考指导
散文因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同时,也正因为上述特点而成为阅读考查的一个难点,因为它的“散”,初中生有时候还难以迅速地把握。我们以为,对于散文阅读的备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知道考什么。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近几年主要是考查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从材料的来源看,所选材料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从测试的题型看:以理解分析、简述和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我们宜综合近两年来中考的散文阅读题,梳理出散文阅读的常规考点及创新题型,做到成竹在胸。
其次要知道怎样考。应明确知道考点,精心设计试题,抓住三“以”、一“规律”。“三以”是:一以课本为例,二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三以揣摩语言为突破口,四以课外材料为检测点。一“规律”:即“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二、梳理考点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叙事类作品、抒情类作品和感悟类作品。散文的考点通常有:
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作者的感情变化要注意体会;
3、理解重点词句的理解及含义的体会;
4、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5、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6、写出从文中得到的感悟、启示。
三、答题指津
阅读散文步骤如下:
1、整体理解作品。辨清散文类型、写作的话题,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
2、抓线索、理思路。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的红线,理清线索,也就是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散文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或是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标题。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定要注意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它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4、揣摩词句、品味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
【知识导学】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那么,我们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
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
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四、品味语言,感受风格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富有哲理,充满诗情画意。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其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在鉴赏散文的语言时,一要联系作家的语言风格,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语言特点,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品味作品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关键词句,潜心推敲
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认真揣摩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品味该词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深沉的父爱。
此外,在具体解答试题时,还要仔细审题,按要求答题:
1.审清题干的提示语。诸如“结合某段”“联系全文”“通观全文”等词语,这是命题人为我们暗示的答题区位。
2.审清题干的分值。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题要点的多少。因而,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分值中推断出答题所需的要点,避免答题时的疏漏。
3.审清题干的字数限制。一般来说,如果在规定字数内还未把答案表述完,说明其中有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或次要的;反之,如果概括字数太少,则说明答案没能把一些主要信息概括进去。须知试题要求规定的字数与答案的字数之间差距不会太大,如出现上述问题则需要重新概括组合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篇5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 九年级中考复习语文议论文阅读教案
一、复习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2.阅读训练,巩固训练。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1.找出各文中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结构、语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阅读题
三、议论文阅读要求
1.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2.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四、能力要求
1.判断、归纳中心论点。2.认识、区分论据类型。3.辨识、掌握论证方法。
4.揣摩、体会词句含义。5.分析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证语言。6.感受、领悟生活启示。
五、备考指导(一)考点解析
考点一:明确文章的论点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首先,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其次,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需要用归纳段意、层意,概括等方法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而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考点二: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即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和事例。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其实,如果名人的话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要注意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简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概述。再次,分析论据的作用。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中考常见题型为: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考点三: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所列举的事例确凿典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一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京剧、俗话谚语来证明论点,它能使作者的观点具有权威性,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比喻论证:使用具体的、生动的事物或故事作为喻体,把它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它往往是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感悟,乐于接受;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的论证方法,它通过比较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考点四:开放型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
Gz85.Com小编推荐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分享13篇)
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制定教案课件。教案不仅是展现教师教学态度和技能的重要表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我们为您准备了精心编写的“数学中考复习课件”教案,供您参考并收藏!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1】
知识点:有理数的运算种类、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计算器功能鍵及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意义,理解乘方、幂的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委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2. 了解有理数的运算率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复习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正确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3. 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会根据指定的正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用四舍五入法求有理数的近似值(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也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会按所要求的精确度运用近似的有限小数代替无理数进行实数的近似运算。
4 了解电子计算器使用基本过程。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重难点:
1. 考查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计算法;
2. 考查实数的运算;
3. 计算器的使用。
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相加等于原数。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即
(6)开方 如果x2=a且x≥0,那么=x; 如果x3=a,那么
在同一个式于里,先乘方、开方,然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
(3)乘法交换律 ab=ba.
其中a、b、c表示任意实数.运用运算律有时可使运算简便.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2】
初中毕业班数学复习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复习工作做得好,考试成绩就会有明显提高。那么如何全面系统地复习好新教材中的所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呢?
学生优良的素质必须根植于“双基”的沃壤之中,因此,复习工作必须常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紧扣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笔者通过多年研究中考习题及近几年新教材课改试验区的中考题,发现它们都有共同点:1.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同时,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试题起点低,平实灵活,知识覆盖面广;3.绝大多数试题源于“教材”。这就从根本上证明了中考试题不会超出课程标准,因此,复习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本,打好复习的坚实基础。
复习的几点经验:教师必须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对中考“考什么”、“怎样考”应心中有数。a.教师对《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要透彻,研究要深入,把握要到位。b.提倡增大课堂容量,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且要讲求实效,注重精选范例,多选融重点知识、重要方法与重要数学思想于一体的试题,做到“难而不怪,新而不奇,活而不俏,宽而不偏”。c.讲范例要突出“导”字、克服“灌”字,“导”字又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克服猜题、押题、机械的题型和灌输式的复习方法。d.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解题,参与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e.不能让学生过早地做综合练习题及中考模拟试题,而应以课本编排体系为主线进行系统复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与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围绕典型问题、中考热点复习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通过专题复习的形式全面复习。同年级数学教师每人研究一两个专题,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取长补短。按《考试说明》可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数与式;2.方程与方程组;3.不等式;4.函数;5.统计与概率;6.直线型;7.相似;8.解直角三角形;9.圆;10.图像信息问题;11.情境应用题;12.阅读理解问题。
复习中的几点经验:
1.选编典型例题时应把握好六条原则:a.重基础,以课本为主;b.重能力,把激活思维放在首位;c.防疏误,加强针对性训练;d.重创新,与中考新题接轨;e.选择部分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f.体现综合要素,选择部分具有典型性、覆盖性和可探索性的题目,培养学生解答综合试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可编一些结合社会热点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突出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形成知识网络,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阶段的复习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综合模拟训练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注重抓好以下方面:
1.解题模式训练。有些试题的解答结构基本稳定,具有类似试题解答结构的代表性,若掌握试题的解答要点,加强训练,形成基本稳定的模式,再来解答此类试题就会更迅速准确。但不能无目的地解题而陷入题海,要学会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2.考试方法训练。考试过程既是考知识能力的过程,又是考方法策略的过程,因此,知识能力固然重要,考试方法策略也很重要。在复习工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考试方法的训练:a.培养学生学会应用草稿纸来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并注意纠正学生在解题中常犯的五种错误,即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从而切实提高中考的得分。b.纠错,老师出一些平时做过或考试过的易错习题让学生训练,出现错误立即纠正,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c.模拟考试增加临场经验,通过模拟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寻找临考的感觉。
3.让学生向错误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讲评,自己动手建立错题档案,即诊断本,收集一些有价值的题目,总结其解题方法,找出经常易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4.深入课堂,排忧解难。要及时找出学生复习中暴露出的各种不利因素,调整心态,迎接中考。
5.测试要灵活多变。比如按中考试题来编制训练试题,数学的三大主要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训练中做到限时完成,及时反馈结果、订正纠错,及时分析总结、反馈,尽早查缺补漏。总之,中考复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教师就必须比平时的教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教师站在学科的整体高度上去认真研究教材,反复推敲,认真准备,精心组织,耐心帮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复习效果。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3】
第一章实数与中考
1.正确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2.借助数轴工具,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概念和性质;
3.掌握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熟悉按精确度处理近似值。
5.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
中考将继续考查实数的有关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用实际生活的题材为背景,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近似值、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依然是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往往结合数轴进行,并会出现探究类有规律的计算问题。
牢固掌握本节所有基本概念,特别是绝对值的意义,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还要注意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大纲要求:
1.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4.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
1.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实数a(a≠0)的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例1①a的相反数是-,则a的倒数是_.
③(泉州市)去年泉州市林业用地面积约为1000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约_.
【点评】本大题旨在通过几个简单的填空,让学生加强对实数有关概念的理解.
例2.(-2)3与-23.
例3.-的绝对值是;-3的倒数是;的平方根是.
分析:考查绝对值、倒数、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各自的意义,不要混淆。
例4.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D A.-3与B.|-3|与一C.|-3|与D.-3与
例1下列实数、sin60°、、()0、3.14159、-、(-)-2、中无理数有()个
【点评】对实数进行分类不能只看表面形式,应先化简,再根据结果去判断.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4】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2、经历求代数式的值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感受代数式求值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 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70、
例2 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b2 的值?
(1)a=4,b=12,(2)a=1 ,b=1、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
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
2、当a=-1,b=2 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 (2)(a-b)2、
3、当x=5,y=3时,求代数式 xy+2y2的值、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
1、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3,b=-2(2)a=-8.b=+2(3)a=3/2,b=0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5】
第二章代数式与中考
1、掌握整式的有关知识,包括代数式,同类项、单项式、多项式等;
2、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四则运算,幂的运算性质以及乘法公式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3、熟练运用提公因式法及公式法进行分解因式;
4、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式的基本性质;
5、熟练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和应用。
中考整式的有关知识及整式的四则运算仍然会以填空、选择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正逐步渗透到综合题中去进行考查数与似的应用题将是今后中考的一个热点。分式的概念及性质,运算仍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注意分式的应用题,即要熟悉背景材料,又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掌握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法则,在运算过程中注意运算顺序,掌握运算规律,掌握乘法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抽象的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应用题值得重视。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在通分和约分时都要注意分解因式知识的应用。化解求殖题,一要注意整体思想,二要注意解题技巧,对于分式的应用题,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去括号法则、幂的运算法则、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乘法公式、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简单的代数式。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2、理解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会把多项式按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合并同类项;
3、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数字指数幂的运算;
4、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及(x+a)(x+b)=x2+(a+b)x+ab)进行运算;
5、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
1.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1)代数式:代数式是由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p叫做代数式的值.
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对于给出的单项式,要注意分析它的系数是什么,含有哪些字母,各个字母的指数分别是什么。
对于给出的多项式,要注意分析它是几次几项式,各项是什么,对各项再像分析单项式那样来分析
把一个多项式技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列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把-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斤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技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给出一个多项式,要会根据要求对它进行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顷.
要会判断给出的项是否同类项,知道同类项可以合并.即其中的X可以代表单项式中的字母部分,代表其他式子。
(1)整式的加减: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是:
(i)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ii)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2)整式的乘除:单项式相乘(除),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除),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商)的一个因式相同字母相乘(除)要用到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多项式乘(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积(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遇到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还可以直接算:
单项式乘方,把系数乘方,作为结果的系数,再把乘方的次数与字母的指数分别相乘所得的幂作为结果的因式。
单项式的乘方要用到幂的乘方性质与积的乘方性质:
例1、(日照市)已知-1(A)a+b(B)a-b(C)a+b2(D)a2+b
评析:本题一改将数值代人求值的面貌,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感。选(B)
例1若单项式2am+2nbn-2m+2与a5b7是同类项,求nm的值.
例2(05宝应)一套住房的平面图如右图所示,其中卫生间、厨房的面积和是
评析:本题是一道数形结合题,考查了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同时又隐含着对代数式的理解。选(B)
例1(1)am・an=_(m,n都是正整数);
(2)am÷an=_(a≠0,m,n都是正整数,且m n),特别地:a0=1(a≠0),a-p=(a≠0,p是正整数);
(3)(am)n=_(m,n都是正整数);(4)(ab)n=_(n是正整数)
(5)平方差公式:(a+b)(a-b)=_.(6)完全平方公式:(a±b)2=_.
【点评】能够熟练掌握公式进行运算.
例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a5)2=a7(B)2x-2=(c)4a3・2a2=8a6(D)a8÷a2=a6
A.a2a3=a6 B.(-a+2b)2=(a-2b)2 c.(a+b≠O)D.
A.;B.(-2x)3=-2x3;
C.(a-b)(-a+b)=-a2-2ab-b2;
D.
评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幂的运算法则、整式的乘法、二次根式的运算等的掌握情况。选(D)
(江苏省)先化简,再求值:
[(x-y)2+(x+y)(x-y)]÷2x其中x=3,y=-1.5.
【点评】本例题主要考查整式的综合运算,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代数式结构,灵活运用公式,才能使运算简便准确.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6】
作为从事数学教育的人,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具备较高的数学思维水平与解题能力是每个老师的共同愿望,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的是许多老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对初三数学总复习有如下做法:
好的复习计划,对指导师生进行系统复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初三数学复习计划的制定应注意:
1.钻研教材,确定复习重点。确定复习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⑴.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提出四层次的基本要求: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这是确定复习重点的依据和标准。⑵.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⑶.熟悉近年来中考试题类型,以及考试改革的情况。
2.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一是对平时教学中掌握的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二是进行摸底测试。
3.制定复习计划。根据知识重点、学生的知识状况及总复习时间制定比较具体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主要内容应包括系统复习安排和综合复习安排,系统复习初中的每一章节内容,要计划好复习时间、复习重点、基本复习方法;计划好如何挖掘教材,使知识系统化;训练哪些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数学思想等。综合复习应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完成由厚到薄的转变;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如何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方法进行训练,使知识系统化、熟练化,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的基本材料,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石。如何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呢?我认为:一是要紧扣教材,依据教材的要求,不断提高,注重基础。二是要突出复习的特点上出新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从复习安排上来看,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主要依赖于系统的复习,在系统复习中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结构入手,由结构找性质,由性质找方法,则熟练掌握方法到形成能力。在每一个章节复习中,为了有效地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结构,宜先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查漏补缺,有目的地自由复习。要求学生在复习中重点放在理解概念、弄清定义、掌握基本方法上。复习中教师应在学生中巡回辅导,了解信息,及时反馈,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本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弄清内部结构,然后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此阶段切忌求快、求深、求难。否则中差生是达不到合格水平的。复习时还注意到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各部分知识串在一起,弄清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区别,弄清它们的联系,可使对知识的学习深入一步。因此,复习时除按课本章节顺序进行外,还可将知识按另外的方式进行归类总结。
例题与习题的选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在复习中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重的点和学生实际,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例题进行分析、归类,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对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题海战术” 的普遍现象还存在,学生整天忙于解题,没有时间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这样既增重学生负担,又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事实上,许多复习题目是从同一道题中演变过来的,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如果不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题论题,那么遇上形式稍为变化的题,便束手无策,教师在讲解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使之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功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寻找其它解法;⑵.改变题目形式;⑶.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⑷.改变题目的条件;⑸.把结论进一步推广与引伸;⑹.串联不同的问题;⑺.类比编题等。
四、注重各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初中数学中已经出现和运用了不少数学思想和方法。如转化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应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以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致于分析、综合、归纳等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也让学生有所了解。
初中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方法有:换元法、配方法、图象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作图法。这些方法要按要求灵活运用。因此复习中针对要求,分层训练。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和训练可采用以下方法:
1.采取不同训练形式。一方面应经常改变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证明题等交换使用,使学生认识到,虽然题变了,但解答题目的本质方法未变,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另一方面改变题目的结构,如变更问题,改变条件等。
2.适当进行题组训练。用一定时间对一方法进行专题训练,能使这一方法得到强化,学生印象深,掌握快、牢。
相信在复习过程中,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最后必定会取得自己满意的好效果,好成绩!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7】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去括号法则、幂的运算法则、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乘法公式、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教学目标:
1、 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简单的代数式。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2、 理解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会把多项式按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合并同类项;
3、 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数字指数幂的运算;
4、 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及(x+a)(x+b)=x2+(a+b)x+ab)进行运算;
5、 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
1.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1)代数式:代数式是由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p叫做代数式的值.
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对于给出的单项式,要注意分析它的系数是什么,含有哪些字母,各个字母的指数分别是什么。
对于给出的多项式,要注意分析它是几次几项式,各项是什么,对各项再像分析单项式那样来分析
把一个多项式技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列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把—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斤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技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给出一个多项式,要会根据要求对它进行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顷. 要会判断给出的项是否同类项,知道同类项可以合并.即 其中的X可以代表单项式中的字母部分,代表其他式子。 3.整式的运算 (1)整式的加减: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是: (i)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ii)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2)整式的乘除:单项式相乘(除),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除),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商)的一个因式相同字母相乘(除)要用到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多项式乘(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积(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遇到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还可以直接算:
单项式乘方,把系数乘方,作为结果的系数,再把乘方的次数与字母的指数分别相乘所得的幂作为结果的因式。
单项式的乘方要用到幂的乘方性质与积的乘方性质:
(1)考查列代数式的能力。题型多为选择题,如:
(2)考查整数指数幂的运算、零指数。题型多为选择题,在实数运算中也有出现,如:
(A)a3+a3=a6 (B)(3a3)2=6a6 (C)a3·a3=a6 (D)(a3)2=a6
整式的运算,题型多样,常见的填空、选择、化简等都有。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8】
面临最后30天倒数的九年级同学,在这个非常时刻,都把心思集中在紧锣密鼓的考试复习当中。考试在即,时间却不多的情况下,怎么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比别人多拿点分数呢?方法不需要多,短时间掌握最有效的方法才是王道。
基础较好的同学和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复习方法稍微有一些区别。学习成绩较好或中上的同学,最后这段时间可以重点把时间花在大题上。把老师提供的或者本学期曾经考过的大题再重新做几遍,直至自己完全理解和掌握,还能举一反三为止。当然前提是本学期最基础的公式和定理必须得熟悉掌握,才能把时间留给大题了~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建议大家补基础,把最基础的公式和定理背熟、掌握、会运用。中考背负着升学的压力,有时候抱着考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反而往往会考出超出预期的水平。最后30天,除了严格按照老师的复习节奏,有条不紊的执行老师的复习规划之外,同学们可以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复习计划:
1、梳理整个初中最重要的定义、性质和定理,整理列成一个表格随时看。
2、把各年级数学课本上老师讲解的例子重做一遍,加深印象,没时间可以挑重要考点的案例做。
3、把本学期考过的所有试卷整理好,把做错的题目重做一遍,列出本张试卷掌握不够好的知识点,想想怎么样在下次考试中取得进步。
这三点当中,第一和第三点尤其重要。纵观往年中考,比较热门的考点有这几个:有理数的定义和运算、整式的运算、分式的运算、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变量、反比例函数、直角三角形及勾股定理、圆的定义和各个元素、科学计数法、绝对值和相反数的运算、数轴的基本概念和运算。中考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大家对基础掌握非常扎实,所以建议大家多补基础。
除了老师提供的练习册和试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业余零碎的时间学习应用,例如真题馍馍的“一天一考点”功能就是针对中考复习的。
祝大家考出理想成绩,我们一起加油吧!
[如何复习中考数学]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9】
1.注重课堂学习,提高效率。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至少应达到使自己准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含义,把平时学习中的模糊概念搞清楚,使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的目的,要达到使自己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联系和应用的目的。上课要会听课,会记录,必须要把握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课堂上及时查漏补缺。
2.夯实基础知识,学会思考。在历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的最多,再加上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值,因此所占分值的比例就更大。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我们对初中数学知识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有的考题会对需要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特别是一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更是如此;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要学会思考,老师上课教给我们的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策略,我们要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
3.注意知识的迁移,学会融会贯通。课本中的某些例题、习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系、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学会从思维发展的最近点出发,去发现、研究和展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自己深刻理解课本知识,有利于强化知识重点,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自己数学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使知识和能力产生良性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探究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内在联系,让我们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形成知识网络与方法体系。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不但可以解决根的判定和已知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还可以解决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程组的根的判定及二次函数图象与横轴的交点坐标。
4.复习形成梯度,选择典型习题。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了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个阶段的练习题要选择有一些难度的题,但又不是越难越好,难题做的越多越好,做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所选择的难题是自己能够逐步完成的,这样才能既激发自己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能使自己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5.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解题方法。基础知识就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该熟练掌握!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10】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 1.通过实例能够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种视图描述基本几何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三种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初步进行物体及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3. 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含义及其在生话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现简单物体与其三种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三种视图描述基本几何或实物原型以及投影生话中简单应用.
教学媒体 学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三视图
(1)主视图:从 看到的图;
(2)左视图:从 看到的图;
(3)俯视图:从 看到的图;
2.画三视图的原则(如图)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在画图时,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
3.投影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 ;投影分 投影和 投影。
(1)平行投影:太阳光线可以看成 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 投影;物体的三视图实际上就是该物体在垂直于投影面的平行光线下的平行投影。
(2)中心投影:手电筒、路灯和台灯的光线可以看 成是由一点出发的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 投影。
(3)像眼睛的位置称为 ,由视点出发的线称为 ,两条视线的夹角称为 ,看不到的地方称为 。
(二):【课前练习】
1.小明从正面观察图(1)所示的两个物体 ,
看到 的'是图(2)中的( )
(图1) (图2)
2.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小明的影子比小强的影子长,那么在同一路灯下( )
A.小明的影子比小强的影子长; B.小明的影子比小强的影子短
C.小明的影子和小强的影子一样长; D.无法判断谁的影子长
3.你在路灯下漫步时,越接近路灯,其影子成长度将( )
A.不变B.变短C.变长D.无法确定
4.一个矩形窗框 被太阳光照射后,留在地面上的影子是________
5.将如图1-4-22所示放置的一个直角三角形
ABC( C=90),绕斜边AB旋转一周所得到的
几何体的主视图是图1-4-23四个图形中的
_________(只填序号).
二:【经典考题剖析】
1.某物体的三视图是如图所示的3个图形,
那么该物体的形状是( )
A.长方体B.圆锥体C.立方体D.圆柱体
2.在同一时刻 ,身高1.6m的小强的影长是1.2m,旗杆的影长是15m,则旗杆高为( )
A.16m B.18m C.20m D.22m
3.一天上午小红先参加了校运动会女子100m比赛,过一段时间又参加了女子400m比赛,如图是摄影师 在同一位置拍摄的两张照片,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照片是参加100m的;B.甲照片是参加 400m的
C.乙照片是参加 400m的;D.无法判断甲、乙两张照片
4.已知:如图,AB和DE是直立在地面
上的两根立柱.AB=5m,某一时刻AB在阳光下
的投影BC=3m.
(1)请你在图中画出此时DE在阳光下的投影;
(2)在测量AB的投影时,同时测量出DE在阳光下的投影长为6m,请你计算DE的长.
5.某居民小区有一朝向为正南方向的居民楼(如图),该居民楼的一楼是高6米的小区超市,超市以上是居民住房.在该楼的前面15米处要盖一栋高20米的新楼,当冬季正午的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2时.
(1)问超市以上的居民住房采光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2)若要使超市采光不受影响,两楼应相距多少米?
(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
)
三:【课后训练】
1.如果用□表示1个立方体,用 表示两个立方体叠加,用■表示三个立方体叠加,那么下面 右图由7个立方体叠成的几何体,从正前方观察,可画出的平面图形是( )
2.夜晚在亮有路灯的路上,若想没有影子,你应该站的位置是( )。
A、路灯的左侧 B、路灯的右侧 C、路灯的下方 D、以上都可以
3.如图是空心圆柱体在指定方向上的视图,
正确的是( )
4.图是一天中四个不同时刻同一物体价影子,(阴影部分的影子)它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1)(2)(3)(4);B.(4)(3)(2)(1)
C.(4)(1)(3)(2);D.(3)(4)(1)(2)
5.如图是两根杆在路灯底下形成的影子,试确定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
6.如图(l),小明站在残墙前,小亮在残墙后面活动,又不被小明看见,请你在图⑴的
俯视图(2)中画出小亮的活动区域
(图1) (图2)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7.如图(1),一个小孩在室内由窗口观察室外的一棵树,在图(1)中,小孩站在什么位置就可以看到树的全部请你在图(2)中用线段表示出来.
8.如图,是一束平行的阳光从教室窗户射人的平面示意图,
光线与地面所成角AMC=30○ ,在教室地面的影长MN=2 ,
若窗户的下檐到教室地面的距离BC=1m,则窗户的上檐到教室
地面的距离AC是多少?
9.如图,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CD=30m,两楼间的
距离AC= 24cm,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的采光的影响情况,当
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
有多高?
10.图1-4-29至1-4-35中的网格图均是20 20的等距网格图(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侦察兵王凯在P点观察区域MNCD内的活动情况.当5个单位长的列车(图中的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在铁路线MN上通过 时,列车将阻挡王凯的部分视线,在区域MNCD内形成盲区(不考虑列车的宽度和车厢间的缝隙〕,设列车车头运行到M点的时刻为0,列车从M点向N点方向运行的时间为t(秒).
(1)在区域MNCD内,请你针对图1-4-29,图l-4-30,图l-4-31,图l-4-32中列车位于不同位置的情形分别画出相应的盲区,并在盲区内涂上阴影;
(2)只考虑在区域ABCD内形成的盲区.设在这个区域内的盲区面积是y(平方单位).
①如图 1-4-33,当 5
(3)根据上述研究过程,请你按不同的时段,就列车行驶过程中在区域MNCD内所形成盲区的面积大小 的变化情况提出一个综合的猜想(问题⑶)是额外加分题,加分幅度为 1~4分)
四:【课后小结】
布置作业 地纲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11】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
3、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
(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4、同类项: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此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化简求值,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本题是对数字变化规律的考查,观察出分裂的奇数的个数与底数相同是解题的关键,还要熟练掌握求和公式。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C”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C”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C”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本题考查图形的变化规律,观察得出“每一行和每一列的个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注意:
(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教学重难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实数a(a≠0)的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篇13】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个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主要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教师要重视研究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推广他们自己创造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复习中,应引导学习归纳、总结、运用知识,激发学生自觉地动脑、动手、动口,大胆探索,勇于提出新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学会订正作业及试卷中的错误。教学中教师不要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
一些学生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在大量的“题海战术”来完成中考试题的广度与深度,结果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课本,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的落实上,放在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所示的教学方法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课本为主的同时,注意不要把课本内容机械重复或是“炒冷饭”式复习,要把课本与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课本中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从资料中训练技能技巧,使“双基”得到巩固和应用。抓课本要全,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抓资料要精,教师要对资料自我消化后精选,避免重复做,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中考复习,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内容多,上课时间都是由教师“导演”或唱“主角”,留给学生的相对自由、主动支配的时间较少,所以,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综合效益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较少对知识的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例题的选择,班级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诸多方面应有足够的思考。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综合运用教学知识。加强教学基本思想的渗透和教学基本方法的训练,总结出规律的东西,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课外是课内学习的延续与深化。在复习中应通过教师生动的课内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外仍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欲望,思考数学知识和问题。使课内课外相结合,互为补充。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集体活动,只能面向大多数,不可能恰如其分地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到了复习阶段“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矛盾更为突出。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愈来愈深,题目愈来愈难,使面对多数的基础教育向尖子培养异化,这就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加剧整体分化,导致“高投入”而“低效益”。面向大多数是教学的绝对规律,因为高智商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正确处理好提优与补差的关系,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摆脱学生过重负担的途径之一。
复习过程中,除了教师对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复习的重点要教得准之外,还要准在学生这一头。试题的难度,批改的重点,上课的内容,辅导的对象都要针对中下层学生。复习水平是否提高,问题是否解决,均以中下层学生为准。注意对中下层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决心、信心。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适当拉开梯度、难度和深度。
所谓通法,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解某个题,而且也适用于解其他一些题,它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定向思维,而培养定向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中起始的,基础的教学目标之一。没有熟练的定向思维能力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变异的发散思维。有的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刻意追求解题技巧,忽视最基本的方法,把数学竞赛的特有技能或者教师钟爱的个别技巧,作为对中考的要求,一味热衷于“一题多解”,通法和常规方法被湮灭在形形色色的巧招、奇招、怪招之中。其结果转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目标,也偏离了中考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数学复习阶段要强调通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对那些带规律性、全局性和运用面广的方法,就应花大力气深入研究,务使学生理解实质,真正掌握。而对那些局限性大,应用面窄的奇招、怪招则宜淡化。
中考数学复习阶段,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学生提供的机会,练的内容应“全”,练的习题应“精”,练的时间要“足”,练的方法要“活”。可采用提问、讨论、板演、测验、作业等多种方法去练。力争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才能形成和掌握。练的内容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也不排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类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训练要循序渐进。
复习课件集合10篇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复习课件集合10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复习课件(篇1)
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第四册复习四。
2、积累本单元的词语,要求会搭配和扩充。
一、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
完成一、二、三题。
二、教学第一题: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再用音序查字法查了面的字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自由读一读。
2、先同桌比赛背,再指名背,大家评议。
3、读题,明白“音序”在此要填大写字母。
4、学生比赛查字典,然后交流查字方法和结果。
5、讲评。
三、教学第二题:填空,读一读
1、读题,明白要求。
2、填空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填出最多的词语。
3、讲评,订正。
4、齐读填好的词语。
5、鼓励学生多积累好词汇。
四、教学第三题:读一读
1、出示题中词语,自由读词语。
2、同桌互读词语,看谁认得多,读得准。
3、接火车读词语卡片。
第二课时
目的
1、学会逐步扩词,直至成句。
2、借助拼音读懂短文,体会短文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旧知
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教学第四题:读一读,再把句子抄下来
1、出示题中第一组例子。
2、学生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自己学习、体会另外两组例子。
4、学生试练习扩词至成句。
5、抄写书中的例句。
三、教学第五题:读一读
1、借助拼音自己小声练习读短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要边读边想,弄懂每小段讲的是什么。
2、讨论:天鹅、虾、梭子鱼都用尽了力气可车子为什么还是停在老地方,一动也不动?
3、小结,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第四册复习四》。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做任何事都应该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4、有感情朗读短文。
第三课时
目的:
掌握“幕、喜、宽、紫、事、蒙”六个字的书写。
一、出示田字格中的字,齐读要写的字
二、指导学生观察日字格中的范字
1、说说它们大部分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
2、写这类字要注意什么?
3、学生分析各字在格中所占比例,教师指导示范。
三、学生认真描红、临写
四、对照范字检查,看看每个字写得是否匀称、美观,上下部分比例安排是否适当。
五、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参加小组评选,再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 应该帮助他们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说一说、演一演如何帮助残疾人,培养与人主动沟通和有礼貌地交谈的能力。
目的:
1、懂得遇到有困难的残疾人应该主动沟通、帮助。
2、能联系生活,自拟·清境进行口语交际。
一、板书课题
问:课题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你平时见过哪些残疾人?
二、看图表演
1、看左边的图,想象说话。
(1)图上的小姑娘在做什么?她和盲阿姨开始怎样见面,小姑娘怎么主动与盲阿姨沟通,在领盲阿姨过人行横道时,她们在说着什么话。同桌合作想象说话。
(2)同桌或小组分角色表演,全班表演。
2、看右图,想象说话。(方法同左图)
三、搞一次助残活动
1、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过哪位残疾人,怎么帮助的?
2、小记者采访同学们的平时助残事迹。
3、记者发布新闻,口头报道典型助残事迹。
四、创设情境表演
1、表演助残活动
2、虚拟情境表演,题材可由助残扩大到扶老携幼,帮助伤病人员等。
第五课时
测验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小船 一( )动物 一( )大鲸
一( )黑板 一( )毛笔 一( )粉笔
复习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中考应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摸索口语交际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口语表达的技能
【教具】多媒体
【教学模式】目标教学
【教学方法】点拨法、问答法、归纳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足以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意识到口才的重要。“李秀才挨打”的故事大家可听过?(多媒体显示)这个故事李秀才正因不会说话而招致祸患。因而把话说好重不重要?生:相当重要。“舌是利害本,口是祸福门”、“笑语迎人三春暖,恶语伤人三九寒”。
二、口语表达基本技能,包含听话和说话两种能力。
首先是听话,能否迅速领会对方说话的意图和目的,这是能否做出快速回应的前提。要能听出对方的话外之意、弦外之音。(多媒体举例)此例说明听话的重要一点是听懂、听明白和理解。听话时要弄清是表扬还是批评,是赞美还是讽刺。听话要做到:“领会意图目的,抓住中心要点”
其次是说话,生活中有人不会表达的现象时有发生(举生活事例),先比较两个生活中的标语“小草微微笑,请你走正道”“不准停车,违者放气”,前者以微笑的小草来唤起人们对绿色的自觉保护,而后者却以威胁警告来制止某种行为,明显前者妥当后者不文明。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要做到:“文明礼貌得体,准确简洁连贯”,尤其是得体这一点,要考虑说话的时间、对象、场合和环境。(多媒体显示两个例子,一个《问年龄》,一个《标语的位置》)。
说话在特定情境中,要求更高。举例:上车提醒买票的不同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苏格拉底被等不及的妻子一盆水泼在头上时的巧妙化解(多媒体显示具体内容),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在特定情境中,说话要做到:“含蓄、委婉、幽默”。
归纳:学生齐读总结的听话和说话的要求。
三、口语交际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主要有三种,(一)情境交流型(二)评论辩论型(三)介绍独白型
(一)情境交流型——用文字设置情境,考察与人交流的能力
常见的有五种情境:
1、说服劝勉举例说明这一情境的答题准则:“情理兼备,力避生硬”
2、请求报告举例说明这一情境的答题准则:“礼貌用语,明确表意”
3、鼓励祝愿举例说明这一情境的答题准则:“心意诚挚,简明得体”
4、批评提醒举例说明这一情境的答题准则:“含蓄委婉,巧用智慧”
5、应对尴尬举例说明这一情境的答题准则:“沉着应对,机智善变”
(二)评论辩论型——围绕热点或话题谈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举例:(多媒体显示)这段网络聊天对话,出现了用符号表意的语言现象,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学生讨论,赞成与反对各自发表意见)
这种题型答题准则:“稳妥立论,以理服人”
(三)介绍独白型——考察独自语言表达的技能
这一题型的考察包括介绍地方风俗、设计导游词、读表写话、看图说话等。
举07年茂名市的一幅漫画为例,这种题型答题准则是:“明确重点,清晰准确”
四、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上所得,谈谈收获。
五、操练场
1、(多媒体)关于合理使用两个字的谦辞、敬辞的例子
2、(多媒体)名人巧妙作答的生动实例
3、(多媒体)展示奥运火炬的图片,分析其代表的含义。
六,布置作业
分发复印的近年来各省出现的中考口语交际题,学生课后思考。
【课后反思】
这节口语交际复习课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环节,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互相探讨,气氛和谐融洽,方法归纳及时。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升了他们与人交流的信心,有助于积极备战中考。各类口语交际常见题型的做题技巧的总结是个方法的指导,操练场也是中考前的提前热身。此课设计配合以多媒体,教学效果良好。只是在操练环节因为时间有限训练还不够,它的复习还需要多安排课时,多见题必终将有助于这一题型答题技能的提高。
复习课件(篇3)
第一课时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13页看到34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商的位数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876÷3242÷4896÷8644÷7753÷5417÷6
四、作业
36页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估算:
70÷844÷979÷2161÷2344÷9688÷899÷5
85÷451÷513÷246÷723÷381÷2176÷8
2.解决问题:
有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二、练习:
1、第4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第4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783÷6584÷5824÷4920÷8
720÷3204×3238+647412—298
2、第5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576÷3÷481×7÷9201+232—3
399÷7+294672÷(2×3)(601—246)÷5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4、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1、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求平均数2课时
复习课件(篇4)
《复习拼音》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复习拼音》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 故事导入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一个神奇的动物王国,许许多多小动物在那里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今天,动物王国的狮子大王想邀请爱动脑筋、爱学习的小朋友们去作客。你们想去吗?狮子大王还准备了动物王国最美丽的.花朵送给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的小朋友呢,我们赶快出发吧!
二、 复习声母表
1. 瞧,动物王国到了。大门上有一道狮子大王为小朋友们准备的“芝麻开门”题,只要你能把这些字母按顺序串联起来,森林的大门就会为你打开。
2. 我们一起按着声母顺序读一读。注意读声母时又轻又短。门上出现了什么呀?(大象哥哥在把门呢)
3. 检查一下你串起来的是这一只大象吗?有错误的赶快改正。
4. 我们一起按顺序把声母表读给大象哥哥听。
三、 认读韵母
1. 动物王国的大门开了,看来大象哥哥对小朋友的表现非常满意呢!瞧!导游小姐孔雀也来迎接我们了,听说小朋友们正在学习拼音,孔雀小姐也想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看,孔雀导游展开了美丽的`尾巴。仔细观察,美丽的羽毛里都藏着什么?谁来和它们大声打招呼——学生认读韵母。
① 比一比,谁的眼睛亮。哪几对韵母看上去有点像,其实不一样。(出示单韵母、复韵母)
② 听一听,谁的耳朵灵。(听力练习)
2. 孔雀导游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她正抖动美丽的尾巴呢!你们看,这次出现的又是什么?
(鼻韵母)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① (前鼻韵母)读时要注意什么?谁来读?(标上数字)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② (后鼻韵母)读时舌根向后缩。谁来读?
③ 瞪大小眼睛,仔细来辨别。来开双轨火车。
四、 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1. 孔雀小姐带着我们到了森林的深处,正好看见一只小白兔在采蘑菇呢。(出示小白兔)原来,今天兔妈妈生病了,想吃新鲜的蘑菇。于是,这只懂事的小白兔就自告奋勇地出来采蘑菇了。出门前兔妈妈告诉小兔只有整体认读音节的蘑菇是可以吃的。你们想帮助小兔子吗?森林里到处都长满了蘑菇,连小朋友的桌肚子里也有。快拿出来看一看。你的蘑菇能送给小兔吗?
2.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一起帮他检查一遍。看到整体认读音节的蘑菇,大家大声读出来,如果不是就向我摇摇手。看着这么多新鲜的蘑菇,小白兔谢谢大家了。
3. 课间操:孔雀小姐看见小朋友们乐于助人,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跳一个拼音操,好吗?(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跳拼音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专心听讲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
五、 练习拼读音节
1. 我们的歌声引来了许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们还在上托儿所,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呢!你能领着全班小朋友叫响他们的名字吗?
2.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
3. 我们一起和小动物们玩一个拼读大擂台吧!规则:两组为一队,老师出示一个动物你要迅速把他的名字拼出来,拼对得一分。优胜队课后每人得一颗星。
六、 复习标调规则
我们正兴致勃勃地玩耍着,突然听见空中传来焦急的唧唧喳喳声,原来是山雀大婶,她一边飞一边说:“森林里出现虫害了,我得赶快捉虫去。”
1.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找找害虫在哪里。(找出标调错误)
2. 他改对了,大家一齐说:“对对对。”
七、 读拼音谜语
1. 小朋友们在森林里玩了一大圈也很累了,该回家休息了。离开之前看看狮子大王送给我们的花朵里藏着什么呢?(聪明、专心、活泼、能干)指名拼读。
2. 大象哥哥说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像今天一样聪明、能干、专心、活泼
复习课件(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期末复习”的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2、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3、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二、复习。
1、出示第14题:先用竖式计算,再比一比。
43+25=86-54=75+7=
43+28=85-58=75-7=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
2、出示第15题:用竖式计算。
16+53=32+29=93-42=86-17=
16+35=23+29=93-24=68-17=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认真计算。
3、认真完成第16题,集体交流。
4、出示第17题,先把题意说一说。
小朋友踢毽,小明第一次踢了18下,第二次踢了25下,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下?18+25=43(下)
小娟两次一共踢了60下,其中第一次踢了32下,那么第二次踢了多少下?60-32=28(下)
然后独立完成提问和解答。
三、:
我们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数位对齐,个位加起。
复习课件(篇6)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1、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什么是单位“1”?一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怎样互化?
二、基本练习
1、口答P110、1,2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P111、3
3、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111、4,5
4、应用题P111、6
三、小结
课题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28=4×760=6×1060=2×3060=4×15…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6…被除数
3…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28260
214230
7315
5
28=2×2×7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复习课件(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3页第3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会解方程,进一步明确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等概念;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体会化归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方法。
目标解析: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学习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和缜密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解简易方程,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练习: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独立完成。
(1)的7倍;(2)的5倍加6;(3)5减的差除以3;
(4)200减5个;(5)比7个多2的数;
(6)边长为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
2.指名汇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同时注意到: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前面,一个数平方的意义与写法等。
3.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练习唤醒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回忆,再通过说一说理由来进一步回顾这一知识需要注意的地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复习简易方程
1.谁能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一个方程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两个条件:既要有未知数,还要是等式,缺一不可。)
3.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是方程的请解出方程。
(1);(2);(3);
(4);(5)3+5=8。
解析:
(1)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2)是方程;(3)是不等式;
(4)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5)是等式,但没有未知数。
学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解方程,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评价,帮助学生结合解题进一步认识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设计意图】复习简易方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方程,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找到一个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是等式。再通过对具体式子的判断达到巩固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学生独立解方程后教师再进行评价,目的是可以检验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并结合解题的过程来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三、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方程,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了。
1.根据图示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列等量关系:;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解方程。
(4)评价总结。
2.根据题意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3)小题,了解题意。
(2)列出等量关系:地球赤道的长度×7+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
(3)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地球赤道大约长万千米。
答:地球赤道大约长4万千米。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理解:一种方法是看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文字信息列出等量关系,将方程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便性。
四、练习巩固
1.请用字母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1)小题)。
2.解下列方程(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2)小题)。
(1)请四名同学板书,每人一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2)学生评价总结。
3.用方程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18题。
解:设现在可以做个毛绒兔。
列出等量关系:后来做毛绒兔的材料=原来准备做毛绒兔的材料,即后来做一个毛绒兔的材料×可做的数量=原来做一个毛绒兔的材料×可做的数量,可得
答:现在可以做190个毛绒兔。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0题。
这个鱼塘的图形是一个梯形,鱼塘的两条平行的边分别是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求平行线两岸的宽度即是求这个梯形的高。根据求梯形面积的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
(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
解:设两岸的宽度为米。
答:两岸的宽度为47米。
【设计意图】第1题既练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又结合了等量关系来列式;第2题解方程,涵盖了加、减、乘、除四种情况,可以分别板书将学生常犯的错误呈现出来,给学生巩固和再次反思的机会;第3题用方程解决两个问题,第(1)题根据不变的量找到等量关系,第(2)题根据面积公式找等量关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复习课件(篇8)
一、班级情况分析
1、知识能力掌握情况:
班中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大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能运用偏旁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初步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问号、句号、叹号的用法。初步学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能正确地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理解自然段的内容。听说能力有所提高,能看图听故事和讲故事,能看图较为连贯地说一段话。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了解大概内容。
2、后进生情况:
班中有个别学生字、词掌握得不够好,经常写错,总是多点少画,学过的生字极容易回生。有一部分同学,阅读短文有一定的困难。看图写话有时不够通顺,错别字较多。
二、具体措施: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在复习时我制定了以下几条措施:
1、重点复习一些难写的字和一些错的字。通过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辨别差异。通过边读边写、试默自查、听写、看拼音写词语等形式,巩固所学字词,
2、在课堂上,采用找朋友、夺冠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
3、加强阅读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多读,从读中感悟,指导学生阅读短文,让学生先学后练,先学习后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辅导,查漏补缺。
三、课时安排:
拼音 三课时 识字写字 三课时
词语 三课时 句子 二课时
阅读 二课时 说话写话 二课时
拼音(3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母表,能默写字母表。
2、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3、复习拼读音节,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母表(52页)
1、背诵字母表。
自由背诵—组内检查—台上展示(拼音接龙)
2、考查。
(1)将声母、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补充完整。
如:a u üe er
(2)能挑出声母、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
如:找出整体认读音节,用“ ”画出来。
(3)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分类。
如:我能送拼音宝宝回家。
二、能正确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1、分类。
翘舌音:zh ch sh r
平舌音:z c s
单韵母:a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 u iu ie üe
特殊韵母:er
前鼻韵母: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ang eng ing ng
2、考查。
如:(1)出示绕口令,找出里面的平舌音和翘舌音。
(2)出示小儿歌,找出里面的前鼻音和后鼻音。
三、能准确区分形和音相近的声母、韵母。
1、形相近的声母:b—d p—q f—t
音相近的声母:z—zh c—ch s—sh l—n
形相近的韵母:ui—iu ie—ei un—ün
音相近的韵母:an—ang en—eng in—ing
音相同的声母与韵母: —i 5
复习课件(篇9)
复习内容: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整理和复习第1---3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习: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四、布置作业:
整理和复习(二)
复习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 (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一、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复习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梳理本学期学过的四会生字,从音、形、义、运用这四个方面去复习巩固生字,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准备:
1、 布置好黑板,营造活动氛围。
2、 用小黑板画上表格,供课堂计分。
3、 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圣诞节,马上又要迎来新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眨眼,这个学期也快要结束了。相信同学们在这个学期里面都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认识了很多的生字。这一节课,咱们就用比赛的形式走进生字乐园,大家可要努力了。
既然要比赛,咱们就得先听清楚比赛规则。这一节课,我们一共要闯四关。这四关分别是:读音我最棒,认字最拿手,写字最认真,用字顶呱呱。四个小组只要顺利的通过一关就能相应地在计分表里前进一格。哪个小组前进得最快,哪个小组就赢了。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的,那咱们赶紧看看第一关都有哪些挑战等着我们。
二、读音我最棒。
师:课件出示:我会读。
第一关第一关挑战,我会读。四个小组分别开火车,一人读一个字。火车不停顿,全部读准确的可以加分。第一组开始吧。
生:开火车。
师:好的。顺利完成第一个挑战。刚才课件出示的都是我们这个学期要掌握的100个四会生字。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是,老师还是发现有个别字是不好读准确的。特别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老师把这些难读的字音都归类整理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生字。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今天天气特别好,生字宝宝出来玩耍了,现在生字宝宝累了,想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生:给生字归类。
师:真了不起,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啦。
二、 认字最拿手。
师:好的,我们一起进入下一关:认字最拿手。
有不少生字宝宝长得特别像,有时候只要加一笔或者减一笔都能变成另外一个生字。
我们可要好好地分分清楚。
师:一起来看看这道练习题。课件出示。请学生回答。
师:生字变一变,不仅有趣,还能帮助我们记忆生字,拿出练习卷,看看还有哪些生字也能变魔术。
生:完成练习。小组代表汇报。
师:除了可以用加一笔减一笔的方法来记忆生字,猜谜语也能帮助我们记住生字呢。
生:猜谜语。
师:同学们是越来越棒了!第二个也成功拿下!
三、 写字最认真。
师:生字的读音和字形都难不倒我们,但是还要正确书写生字才行。要把字写好,就得把笔画写好,笔顺写对。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这个学期学习了哪些笔画。
出示笔画表。
师:举起你的小手,先自由地书空一遍,可以选择你觉得最难写的笔画。
生书空。
师: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有一些小朋友把下面的笔画混淆了,经过刚才的复习,看看你能不能分清楚。
出示笔画。学生边说边书空。
师:现在我们要进行听写比赛了。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卷。
生听写。讲评。
师:听写比赛刚刚结束,数笔画比赛又来了。请同学接着完成下一道题。
生完成练习。
师:把掌声送给自己吧,第三关我们通过啦!
四、 用字顶呱呱。
师:胜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马上进行第四关:用字顶呱呱。
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生字,就是为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现在老师就要瞧一瞧,我们班哪些孩子用字顶呱呱。
师:出示课件,量词填空。
师:有些生字特别有趣,它可以跟不同的生字组成词语。看看你能用这些生字组成哪些词语。
课件出示:山 上 雨
大 水 衣
五、总结
祝贺同学们,我们已经顺利通关,取得了胜利。以后同学们要和生字宝宝朋友都要过好这四关,生字宝宝一定会和你交个好朋友的,这四关就是——(指板书读)希望同学们能用这四个方法,交上很多很多的生字宝宝朋友,我们有机会再来一次比赛,看哪个同学认识的生字宝宝最多好吗?。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来复习词语。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2023高三英语复习课件
我们已经搜集到了相关资料,可供参考:"高三英语复习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制定自己的教案课件。制定有计划的教案课件能够事半功倍。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本站!
高三英语复习课件(篇1)
1.利用课文的词、句复习,训练学生的组句能力。从词和句入手,将每个单元课文的词和句与基础写作结合起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帮助提高学生记忆和灵活应用词汇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训练学生语句表达的正确性。
(1)归纳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建立对词、句使用的感性认识。写作是一种语言的输出形式,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才有可能;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感受和大量的语言素材,写作才有可能进行。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达到积累语言素材,掌握基本语法知识与语句结构的目的,教师可以从训练学生归纳每个单元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常用句型入手,使学生对句型结构的认识更加清楚,并对词、句的使用语境形成感性的认识。
(2)操练词汇和句型,训练学生的记忆和使用词、句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课文中所学词汇和句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层次的练习活动,拓宽写作的.训练途径。教师可采用将学生从课文中归纳的词汇、句型进行词类转换、习惯用法、句型转换、完型填空、写短文等形式的训练,帮助提高学生的记忆和使用词、句的能力。
二、借鉴课文词、句进行仿写。
通过提供情景让学生模仿造句,不仅可以降低写作难度,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兴趣、自信和成就感,使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三、借鉴课文句型,训练写作多种表达与技巧,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学生在基础写作中往往出现句式雷同、语句呆板、行文单一等现象,缺乏用5个句子有效表达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就有必要继续进一步加强句子多样化表达、句子转换替代、句子合并等训练,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短语、句型结构表达同一的意义;同时,还让学生明白写作的逻辑原则:一个句子表达的信息量越多,而且使用的句子越精练、清楚,那么句意表达和传输信息就越有效。
四、利用课文体裁,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教师会发现高三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层次不清、结构散乱以及逻辑性不强,这是因为学生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针对这方面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课文的体裁进行文章结构方面的训练以及进行句子、段落间的连接训练。
高三英语复习课件(篇2)
1.now that; due to; because of; owing to; since; as
now that作“既然”讲时,相当于since。now that中的that 可省去。如:Now(that)you are well again, you can travel, 你既然恢复了健康,就能够旅行了。
due to作 “起因于、归功于”时,常作表语或跟在名词后,如:
His failure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he lacks experience.他的失败源于他缺少经验。
Mistakes due to carelessness may have serious results.粗枝大叶造成的错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The team’s success was largely due to her efforts.该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的努力。
because of“由于、因为”,在句中作状语或表语。如:
Lincoln is admired because of his good leadership.林肯由于其出色的领导而受到人们的赞赏。
His anger is because of your bad deeds.他是因你的失礼行为而生气。
owing to“由于、因为”,常在现代英语中与because of, due to换用。如:
Owing to unfavourable weather, I was unable to carry on with it.由于天气不好,我不能把它进行下去。
此组动词意为“联合、连接”。
combine意为“结合、联合”,指为了某一目的而把两事物结合在一起。如:
We must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我们必须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He combines botany with chemistry.他把植物学和化学联系起来了。
connect“连接”,指用东西把两事物连接在一起,或两事物直接相连,二者仍保持原状。
The two cities are connected by a railway. 两座城市由铁路相连。
He connected the gas stove with gas pipe.他把煤气和接在煤气炉上。
join意为“连接”,指以线、绳、桥等把两物或两地连接在一起,和connect意思相近,也可指两物互相紧密相接。如:
We had better join the island to the mainland with a steel bridge.我们最好建一座钢筋桥把这个岛与大陆连接起来。
Where does this stream join the Changjiang River?这条河和长江在哪里会合?
unite意为“联合”,指两种以上的事物结合为一体,有合二为一的意味,强调结合后的统一性。
The two companies will unite into one.这两家公司将合并成一家。
The whole family united to help him.全家齐心协力帮助他。
repair指将受损、故障、用旧之物修理好,如用于修补机械方面的东西多用repair。如:
Ask him to repair my watch/TV set.请他给我修一下手表/电视机。
The garage charged forty dollars to repair the car. 修车行修理这辆车收了四十美元。
repair还可作“弥补、补偿”讲。如:
How can I repair the damage I have caused?我怎样才能弥补我造成的损失?
I’d like to repair our differences .我想我们应该重归于好。
mend指将打破、撕碎或用坏之物修补完整,“缝补衣服”多用mend。如:
His clothes need mending.他的衣服该补了。
She mended the broken jar with cement. 她用水泥把破碎的缸补好了。
mend 还可意为“改正、纠正、治愈、使恢复健康”等。如:
The prisoner is mending his way.囚犯在改过自新。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两者均是形容词,意思是“值得……的”,用法如下:
(1)worthy可以作定语,worth不能。例如:
(2)worth后面直接跟名词(多为表示钱或代价的名词),其作用相当于介词;worthy后面接名词时须与of连用(一般不接表示钱的名词)。例如:This second-hand book is worth 100 dollars.这本旧书值100美元。
His deed is worthy of praise.他的事迹值得赞扬。
(3)worth后面可直接跟动名词的主动结构;worthy后接动名词的被动结构,且须与of连用,worthy后也可接不定式的被动式。例如:
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This b
高三英语复习课件(篇3)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所给图片,掌握故事的中心意思。然后 依次确定出描述每幅图所需的中心词,并由词成句,由句成文。最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修改,实现用词准确,行文流畅。
1.通过计算机展示上次作为作业的看图书面表达材料。(帮助回 顾、加深印象)
2.将含有学生在作业中所犯典型错误的文章展示出来,作为改错进 行练习。
1.学生两人一组,讨论文章的优缺点,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2. 请找到错误的学生现场指出并改正错误之处,其他学生一起评判 对错:若改对了,教师可用鼠标单击文中的那处错误,原本隐含的修改部分便会显示出来;若没改对,可接着请其他学生帮忙。(在进行此步骤时,学生无须根据文章的先后逐行挑错,只要找到错误即可发言。)
3. 教师总结。首先,针对文中学生未找出或改对的错误,帮助学生一起改正。其次,对文中的错误之处进行分类(如:名词复数、动词时态、介词等),引起学生的重视。
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一篇新的看图书面表达材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所给图片,掌握故事的中心意思。
1.学生两人一组(必要时可变为四人一组,增强协作性),针对每幅图进行讨论,并确定描述每幅图的中心词。
2. 按图片的先后顺序,分别要求几组学生将他们的讨论结果告诉大家,由大家一起来讨论用词是否恰当及如何改正。同时,教师将这些词按图片顺序依次输入计算机,展示给大家(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要求学生参考中心词,写出描述每幅图的一两个句子,输入计算机(若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可写在纸上)。
1.通过计算机,选取两位学生所写的第一幅图的两组句子,展示给大家(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和其他学生一起对句中的语法错误进行修改。
2. 重复此步骤,展示其它几幅图的句子。
3. 从每幅图的两组句子中各挑选一组,将这些刚改正的无语法错误的句子,通过计算机组合成文,重新展示给学生。
要求学生先朗读全文(由于此时的文章是由各自独立的句子罗列而成,句子之间必然缺乏连贯性。学生只有通读全文,才会发现)。然后分组讨论如何对篇章结构进行修改,使文章更连贯。
1.通过计算机,请学生先对他们认为不连贯的地方进行修改,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实现用词准确、行文流畅。
2.展示范文并指出范文中的精彩之处。
总结写此类看图书面表达的思路:掌握全文中心--确定每幅图的中心词--由词成句--由句成文--修改篇章结构。
发给学生另一篇看图书面表达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思路独力完成。
II.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of a story,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write a story using the effective sentences.
III. Key Points: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get the key words of each picture and how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complete a coherent composition.
VI. Teaching Procedure:
Present the composition with the typical mistakes made by the students to the class.
1.Let th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the composition and try to find out as many mistakes as they can.
2.Ask some students to correct the mistakes in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present the right ones to the whole class.
3.Classify the typical mistakes.
Present the pictures of a story to the class. Give the students two minutes to look through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1.Let the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get the key words of each picture orally.
2.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to the rest of the class. Present these key words to the whole class.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ir own sentences about each picture.
1.Present two students’ sentences about Picture 1 to the class as models, and then correct thei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2.Present another two students’ sentences about Picture 2 to the class and correct the grammar mistakes too.
3.Repeat this step with the other pictures.
4.Choose either of the models from each picture to make up a passage. Present it to the class.
Step 7.Discussion Give th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discuss how to make these sentences more effective and how to make this passage more coherent.
rrect this passage with the whole class.
2.Present the model to the class.
3.Emphasize the way of writing this kind of composition.
Write another story as homework.
高三英语复习课件(篇4)
高三英语专题复习教案――基础写作 教学重点:如何审题;如何进行信息整合;上下文的承接。 教学难点:写作思路及方法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体会与模仿。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熟悉基础写作的特征和基本要求,培养正确的写作思路及方法,掌握常用的写作模式和句型。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培养写作兴趣。 一、基础写作题的特点 高考设置基础写作题的目的是要检测考生最基础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用词的合理性、句子结构的复杂度、语法运用的正确性、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句子之间的连贯性等。因此,基础写作题与往年的书面表达依然会有很多相似点,但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1.写作题材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材都非常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校园活动、校外见闻、交友、旅游、以及与考生有关的话题讨论等。可以预料明年高考写作题的题材还会在这些范围内,并为所有考生所熟悉。 2.写作的题材主要是故事性描述和应用文。历年的基础写作题的题材也会与往年书面表达相似,主要有故事性描写和应用文写作两大类。命题形式可能是看图写故事、看图表说明、根据表格信息完成一封短信或一份通知这类的应用文等。 3.内容呈现的方式具有半封闭性。作文试题逐步走向开放将是大势所趋。但是,基础写作题还只能是半封闭的,其特点是写作的内容是被规定了的,考生必须将文章所规定的信息点完整、全面地表达出来,但对于语言表达的方式、信息组织的先后秩序、需要补充哪些必要的信息等,考试又有一定的自主构思空间。 4.用5句话表达。这是基础写作题与往年书面表达题最显著的不同点。往年是规定字数(100词左右),句子的数量不作规定,所以很多考生为了不犯句法错误总是使用一些简单句。而历年的基础写作只能用5句话来表达题目所给的全部信息点,但所给的信息点与往年的书面表达相比并不会减少,所以,用5个简单句很难完成任务,必须使用复合句或并列句来综合多个信息点,而且还要照顾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语意上的连贯。从只一点来说,基础写作题对考试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 二、基础写作题提出的新要求 1.信息组织能力。信息组织能力包括信息归类、信息排列和信息表达三个环节。对于题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点,考生首先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信息进行归类,并初步计划将哪些信息放到同一个句子中;其次是将信息进行合理的排列,排列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第三是选择表达的秩序,确定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这既要考虑语句上能否衔接,还要考虑语意上的连贯。在组织信息的过程中,还要对某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增删,使文章意思连贯、语言畅谈、逻辑严密。 2.运用复杂句子的能力。在整理和归类信息点之后,就需要正确地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综合的表达信息。复杂句子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复合句或含有非谓语动词、介词短语的复杂句。复合句主要有三类:含有名词性从句的复合句,含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第二类是并列句或带有并列成分的复杂句。连接并列句或并列成分的并列连词主要有四类:表示意义引申的并列连词,如and,both… and,not only…but also,and… as well,not… nor,neither… nor等;表示选择的并列连词,如or,whether… or,either… or等;表示转折或对比的并列连词,如but,while,whereas,only等;表示因果关系的for。此外,therefore,besides,however,nevertheless,moreover,furthermore,what’s more,in addition,on the contrary,after all等连接性状语也可以在句子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分句之间的并列关系。 第三类是一些特殊句型,如使用强调句、倒装句、含有with复合结构的句子、there be开头的句子、以形式主语it 开头的句子等。 正确使用各种句型,不仅能够完成题目所要求的任务,还能使文章的句式变得丰富、行文更加流畅、中心和主旨更加突出。 三、基础写作题的备考策略 在基础写作的备考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养成一些良好的写作习惯,如认真审题、巧妙构思、常写草稿、工整书写、仔细核对等好习惯,另一方面在组织信息和训练复杂句子结构方面要多下工夫。下面以“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英语科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为例,探讨如何备考基础写作题。 第一节:基础写作(共1小题,满分15分) 假设你最近参加了由某电视台举办的中考生英语演讲比赛并获奖,该台准备组织获奖者去北京参加一次英语夏令营活动,下表是这次活动的时间安排和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7月15日 ― 22日或8月15日― 22日 活动内容 参加英语角 学唱英语歌曲 听英语讲座 表演英语短剧 看英语电影 教外宾学中文 【写作内容】 电视台就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征求你的意见。请按照以下要求用英语以书信形式给予答复。 1.选择适合你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2.解释你只能参加其中的两项活动(听英语讲座和教外宾学中文),虽然你认为所以的活动都很有意义; 3.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听英语讲座了解英美文化的信息;教外宾学中文因为北京奥运会让越来越多的外宾想了解中国。 【写作要求】 1.必须使用5个句子表达全部内容 2.信的开头和结尾已给出。 Dear Sir or Madame, I’m glad to be invited to the English summer camp. …….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s truly, Li Ping 【评分标准】 语 言 7 ― 8 具有很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法和句子结构准确性高,词汇方面使用较好,只有少许错误。 5 ― 6 具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法和句子结构准确性较好,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但不影响理解。 3 ― 4 语言运用能力一般;语法和句子结构基本准确,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不影响理解。 1 ― 2 语言运用能力较差;语法和句子结构基本不正确,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较多,而且影响了对句子意义的理解。 0 语言运用能力很差;语法、句子结构、词汇错误很多,句子意义无法理解。 备注 每多写或少写一个句子,扣1分。 内 容 5 包括了所有信息内容 4 包括了大部分信息内容 3 包括了基本信息内容 2 包括了小部分信息内容 1 包括了少许信息内容 0 没有包括所提供的信息内容 连 贯 2 内容连贯,而且结构紧凑 1.5 内容连贯性比较好,而且结构比较紧凑 1 内容连贯性教差,而且结构不够紧凑 0 内容缺乏连贯性,而且结构松散 备注 文不对题,给0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点的数量与往年的书面表达题相比并没有减少,要想用5个句子把所有的信息都表达出来,考生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备考: 1.养成重视审题的习惯。虽然基础写作题是半封闭性的,但审题仍然十分重要。现以样题为例,谈谈如何审题: 思考的问题 样题分析 要写的文章主题是什么? Topic 参加夏令营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Purpose 电视台邀请参加夏令营,写信回复。 要写文章的信息点有哪些?information items 选择的时间,参加活动的内容,解释什么 怎样安排信息点的'逻辑顺序? order 说明要参加的活动并解释原因→说明要参加的时间并解释原因。 动作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时态)?when 夏令营还没有开始,文章主要用一般将来时 2.提高组织信息的能力。组织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分类、信息排列、和信息表达三个环节。这些步骤看起来好像很繁琐,但对于中下成绩的考生来说,一步一步地思考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现以样题为例,说明该怎样组织信息。 信 息 分 类 时间信息:两个时间段 内容信息:6项活动 选择信息:其中的两个活动及其理由 信 息 安 排 夏令营的内容信息点安排:可以将自己要参加的两项活动放在前面,其它信息点可以略写。 作者的选择信息排列:依照自己所参加的活动顺序逐项表述,紧接着给出选择的理由。 信 息 表 达 结合已经给出的头和尾,写作的顺序安排如下:很高兴被邀请(已给出)― 感谢安排这么多的活动 ― 说明活动的意义 ― 表达自己只能参加两项活动的遗憾和原因 ― 说明参加的活动内容及原因(两项活动用一句话)― 说明自己选择的时间及原因 3.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及其用法。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用词不准和句子结构错误是写作失分的“罪魁祸首”。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及其用法是基础写作备考的主要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可以分步骤进行: 教学内容与过程: Step one: Greetings and dictation Step two: 讲练结合,并就学生作文较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点评,讲评过程注意把握好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失分。 Step three: 就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适当的点评。 Dear Sir or Madam, I’m glad to be invited to the English summer camp. ①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arranging so many activities, such as English corner, English lectures, English films, English songs, English plays and helping foreigners learn Chinese. ② I am sure all the activities will do a lot of good to us students. ③ But it is a pity that I can only take part in two of them, because I will have to spend some time in doing my research project. ④ I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the lectures, by which I will learn some about western culture, and help
高三英语复习课件(篇5)
总述: 谓语动词的变化形式取决于时态和语态: 英语的时态有十六种, 中学英语中有十二种常见的时态; 语态有两种, 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1.在主动语态中, 各种时态的谓语动词的一般形式如下:
现在 do / does am / is / are doing have / has done have / has been doing
过去 did was / were doing had done had been doing
将来 shall / will do shall / will be doing shall / will have done X
如果谓语是be动词, 则可用be动词的适当形式( be / am / is / are / was / were / been)代替以上表格中的黑体字部分. 此外, 过去将来时的形式是: should / would do或should / would be
2.在被动语态中, 各种时态的谓语动词的一般形式如下:
现在 am / is / are done am / is / are being done have / has been done X
过去 was / were done was / were being done had been done X
将来 shall / will be done X shall / will have been done X
另外, 过去将来时的被动语态形式是should / would be done
一.一般现在时:
1.构成: 通常以动词原形表示. 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 则用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来表示
2.用法:
a. It is fine today.
b. I am a student.
c. I get up at six every day.
d. My father never takes a bus; he walks to his office.
a. Japan is to the east of China.
b.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c. A horse is a useful animal.
③.表示将来确定会发生的动作(如己安排好或计划好的动作或按时刻表将来一定会发生的动作), 可以这样使用的动词有: go, come, leave, start, arrive等
a. My train leaves at 6:30.
b. The football match is played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 I will let you know as soon as I hear from him.
b. We will go if it is fine tomorrow.
c. I will be away when he arrives.
d. We shall not begin the discussion until he arrives.
e. Mother, I won’t go out unless you agree.
f. Don’t try to run before you begin to walk.
⑤.在某些以here / there开头的句子中用一般现在时动词表示现在正在发生的动作
a. Here comes the bus.=The bus is coming.
b. There goes the bell.
⑥.在体育比赛过程中, 解说员叙述迅速, 短暂动作时, 可用一般现在时, 表示正在进行的或刚刚发生的动作
a. Ma Lianbao passes the ball to Mu Tiezhu, Mu shoots – a fine shot !
a. When the curtain rises, Juliet is sitting at her desk. The phone rings. She picks it up and listens quietly.
①.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着的动作, 或现阶段正在进行而说话时不一定正在进行的动作
a. I am writing a letter.
b. My mother is making a dress these few days.
②.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如在最近按计划或安排好要进行的动作), 常见的有这种用法的动词有: come /go / leave / start / arrive等, 常与表示将来时间的状语连用
a. They are going to Shanghai on Friday.
b. John is coming here next week.
③.现在进行时动词与always, continually, constantly等连用, 表示反复出现的或习惯性的动作
a. The little boy is always asking questions.
b. You are always saying that sort of thing.
④.在一定的上下文中, 前一句用一般现在时动词表述现在发生的事实, 后一句用现在进行时动词来阐述这一事实的原因, 结果, 目的等
a. He frowns. He is worrying about his boy.他皱着眉头, 因为他在为他的孩子担心. (is worrying表示原因)
b. She criticizes him. She is trying to correct his wrong habits. 她批评他, 想纠正他的坏习惯. (is trying表示目的)
c. She lets her child have his own way. She is spoiling him. 她不管她的孩子, 把他惯坏了. ( is spoiling表示结果)
⑤.不表示持续的行为, 而表示知觉, 感觉, 看法, 认识, 感情, 愿望或某种状态的动词通常不用现在进行时, 如: see, hear, smell, taste, recognize, notice, forget, remember, understand, know, believe, suppose, mean, think, love, hate, care, like, dislike, worry, forgive, want, wish, hope, refuse, feel like, belong to , possess, own, have, be, seem等
a. He has gone to Shanghai. ( =He went to Shanghai and he is not here now. )
b. I have opened the window. ( =I opened the window and the window is now open.)
c. The concert has started. ( =The concert started and is now going on. )
d. I have had breakfast. (=I had breakfast and I am not hungry now. )
②.表示开始于过去, 持续到现在(也许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的动作或状态, 用于延续性动词, 且句中常带有表示段时间的时间状语
a. I have studied English since 1987.
b. He has lived here for two years.
c. He has been ill for ten days.
3.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
①.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所表示的动作都发生在过去, 但前者将过去的动作与现在的结果或对现在的影响联系起来, 而后者只限于表示过去的动作本身, 与现在无关
②.现在完成时不能与表明确时间的状语如: yesterday, last year, two days ago, when I came in等连用, 但可与表示不明确时间的状语如: already, yet, sometimes, often, before, lately, recently, once, twice, ever等连用, 也可以和包括现在在内的时间状语如: this morning, today, this week, this year等连用
a. She has already come.
b. I have met him before.
c. Ma Hong has always been a good student.
d.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
e. I have seen him this morning.
四.现在完成进行时:
①.它具有现在完成时的特点, 即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 延续到现在或对现在产生影响
②.它具有现在进行时的特点, 即可以表示此动作仍在进行或还会继续
a. Mr. Smith has taught English for twenty years. ( 至今为止教过二十年英语, 至于teach是否结束或是否延续, 不得而知)
b. Mr. Smith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for twenty years.( 现在仍在教英语,而且将持续下去)
3.用法:
①.表示现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进行的动作, 此动可能仍在进行, 也可能刚刚停止
a. I have been reading the book all the morning.
b. He has been staying here for two hours.
c. I have been living in Beijing since 1972.
a. I have been calling you several times in the past two days.
4.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区别: 前者着重表示过去动作对现在的影响或结果; 后者着重表示过去动作的持续进行
a. I have written six letters since I got back.我己经写了六封信 (强调结果)
b. I have been writing letter since I got back. 我回家后一直在写信 (强调“一直在写”)
c. I have read this book.我读过这本书了(强调“读过”这一结果)
d. I have been reading this book.我一直在读这本书 (强调“一直在读”)
2.用法:
①.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动作或情况, 其中包括习惯性动作
a. I met him yesterday.
b. I used to go to school early every morning.
c. He entered the classroom, sat down at his desk and began to work.
d. Last night, I listened to the radio for two hours and went to bed at midnight.
a. Helen had left her keys in the office so she had to wait until her husband came home.
③.用一般过去时的句子一般有过去的时间状语, 有时也用地点状语暗示动作的发生是在过去
a. Have you seen a pen ? I left it here this morning.
a. This time yesterday we were having an important meeting.
b. A year ago we were living in Shanghai.
②.过去进行时常与always, continually, frequently等词连用, 表示过去经常发生或反复发生的情况
a. The old man was always losing his way.
b. The two brothers were frequently quarrelling.
③.表示过去将要发生的动作, 这一用法仅限于一些表示位置转移的动词, 如: go, come, start, stay, leave等
④.过去进行时经常与一般过去时配合使用, 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的时间背景
a. The teacher was giving us a lesson when Tom walked into the room.
2.用法:
①.表示过去某时间或动作以前己经完成的动作或己存在的状态, 即“过去的过去”
a. When all his money had gone, Marx had to leave his house in London.
b. Marx had learned some English before he got to England.
c. He said he had never been to Shanghai.
d. By the middle of last month I had lived in Beijing for five years.
②.在带有after / before引导的时间状语的句子中, 由于after / before本身的词义己经表明了时间的先后, 所以这类句子中常用一般过去时代替过去完成时
a. We left the house before it began to rain.
b. I didn’t wait long before he came.
c. After we finished the tea, we all sat on the grass.
d. After he arrived in England, Marx worked hard to improve his English.
八.过去完成进行时:
2.用法: 表示一直持续进行到过去某一时刻的动作, 该动作可能刚刚结束, 也可能还在进行
a. I had been waiting for two hours before the manager came down to see me.
b. By the end of he had been learning English for five years.
1.shall / will do (shall用于第一人称), 此结构表示单纯的将来, 不涉及主语的主观意愿
a. I shall be twenty years old next year.
b. You will meet him at the station this afternoon.
c. The train will arrive soon.
2.be going to do sth, 此结构表示打算最近或将来要做某事, 或说话人根据己有迹象认为非常可能即将发生的事
a. I am going to meet Tom at the station at six.
b. He is going to stay here for a week.
c. Look at these black clouds --- it is going to rain.
d. I am afraid I am going to have a bad cold.
3.be +动词不定式, 此结构表示职责, 义务, 意图, 约定, 可能性等
a. You are to be back by 10 o’clock.
b. There is to be a sports meet next week.
c. We are to meet at the school gate.
4.be about to do sth, 此结构表示“立刻, 马上”要做某事或发生某情况
a. We are about to leave.
b. Autumn harvest is about to start.
a. This time tomorrow we will be talking with the boss about this matter.
b. I will be studying in this university for the next four years.
a. I will be seeing him next month.
b. We will be taking our holiday at the seaside in July.
c. He will be arriving at six tomorrow morning.
十一.将来完成时:
2.用法: 表示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之前将要完成的动作, 这一动作也可能继续进行
a. By seven o’clock this afternoon we shall have arrived in Shanghai if the train keeps good line.
b. Before noon we will have completed this work.
十二.过去将来时:
a. He said he would go to Shanghai for the holiday.
b. He told me that I should succeed.
a. They were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b. The students were going to plant some trees around the playground.
a. We were to finish the work in three days.
b.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 a friend dropped in.
2.用法: 过去将来时表示相对过去某一时刻来说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呈现的状态, 以上各形式的具体用法与一般将来时各形式的用法相似
a. The work must be done right now.
b. That prisoner may be sentenced to death.
a. His bike has been stolen.
b. This window was broken last night.
a. China was liberated in 1949.
b. I was told you were late this morning.
a. The plan has already been made.
b. Yao Ming was elected MVP of the last week.
三.主动句变被动句:
a. The manager gave me ten minutes to decide whether I should accept the offer.
→I was given ten minutes to decide whether I should accept the offer.
2.带有宾语从句的主动句变被动句时, 宾语从句变成主语从句, 通常不位于句首, 句首用形式主语it
a. We can learn from the text that delicious apples are big.
→I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text that delicious apples are big.
3.带有双宾语的主动句变被动句时, 将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变成被动句的主语都可
a. My brother gave me a birthday present.
→I was given a birthday present. / A birthday present was given to me.
4.带有复合宾语 (即宾语+宾补) 的主动句变被动句时, 宾补的形式一般不变, 只是名称变成了主补, 但当宾补是不带to的不定式时, 要变成带to的不定式
a. I saw him play near the river. He was seen to play near the river.
5.含有短语动词的主动句变成被动句时, 不要遗漏短语动词中的介词或副词
a. The children must be taken good care of. / Good care must be taken of the children.
四.应注意的问题:
a. The children were excited at the news.
b.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English novel.
c. The mother was worried about her son’s absence.
b. This kind of cloth washed very well.这种布很耐洗
c. This pen writes quite smoothly.这支笔很好使
d. This dish tastes good.这道菜味道不错
e. This kind of cloth feels smooth and soft.这料子摸起光滑柔软
3.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都有被动语态, 某些表示状态或关系的动词或短语动词只有主动语态, 而无相对应的被动语态. 常见的这类动词有: cost花费, fit适合, have有, hold容纳, lack缺乏, own拥有, suit适合, fail失败, belong to属于, agree with同意
高三英语复习课件(篇6)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Teaching aims
1.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o describe people
2.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o read a narration about John Snow
3.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Great scientists”
4.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o u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5. To help students identify examples of “The Past Participle (1) as the Predicative & the attribute”
Period 1 Warming up and reading
Teaching Procedures
I. Warming up
Step I Lead in
Talk about scientist.
T: Hi, morning, class. Nice to see you on this special day, the day when you become a senior two grader. I am happy to be with you helping you with your English. Today we are to read about a certain scientist. But first let’s define the word “scientist”. What is a scientist?
A scientist is a person who works in science, trying to understand how the universe or other things work.
Scientists can work in different areas of science. Here are some examples: Those that study physics are physicists. Those that study chemistry are chemists. Those that study biology are biologists.
Step II
Ask the students to try the quiz and find out who knows the most.
T: There are some 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hat have changed the world. Can you name some of them? What kind of role do they play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Do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anything in common? Match the inventions with their inventors below before you answer all these questions.
1. Archimedes, Ancient Greek (287-212 BC), a mathematician.
2. Charles Darwin, Britain (1808-1882). The name of the book is Origin of Species.
3. Thomas Newcomen, British (1663-1729), an inventor of steam engine.
4. Gregor Mendel, Czech, a botanist and geneticist.
5. Marie Curie, Polish and French, a chemist and physicist.
6. Thomas Edison, American, an inventor.
7. Leonardo da Vinci, Italian, an artist.
8. Sir Humphry Davy, British, an inventor and chemist.
9. Zhang Heng, ancient China, an inventor.
10. Stepper Hawking, British, a physicist.
II. Pre-reading
Step I
Get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on page 1 with their partners.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work.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Infectious diseases can be spread to other people. They have an unknown cause and need public health care to solve them. People may be exposed to infectious disease, so may animals, such as bird flu,AIDS, SARS are infectious diseases.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difficult to cure.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olera?
Cholera is the illness caused by a bacterium called Vibrio cholerae. It infects people’s intestines(肠), causing diarrhea and leg cramps (抽筋).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olera is by someone eating food or drinking water that has been contaminated(污染) with the bacteria. Cholera can be mild(不严重的) or even without immediate symptoms(症状), but a severe case can lead to death without immediately treatment.
3. Do you know how to prove a new idea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ybody might come out with a new idea. But how do we prove i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 are seven stages in examining a new idea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y can be put in the following order. What order would you put the seven in? Just guess.
Find a problem→ Make up a question→ Think of a method→ Collect results→
Analyse the results→ Draw a conclusion→ Repeat if necessary
III. Reading
Step I Pre-reading
1. Do you know John Snow?
John Snow is a well-known doctor in the 19th century in London and he defeated “King Cholera”.
2. 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disease is cholera?
It is a kind of terrible disease caused by drinking dirty water and it caused a lot of deaths in the old times and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defeat.
Let’s get to know how Dr. John Snow defeated “King Cholera” in 1854 in London in this reading passage:
Step II Skimm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o defeats “King Cholera“? (John Snow)
2. What happened in 1854? (Cholera outbreak hit London.)
3. How many people died in 10 days? (500)
4. Why is there no death at No. 20 and 21 Broad Street as well as at No. 8 and 9 Cambridge Street?
(These families had not drunk the water from the Broad Street pump.)
(Optional)
Skim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information to complete the form below.
Who When What How Result
John Snow 1854 helping ordinary people exposed to cholera Examining the source of all water supplies and finding new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polluted waster “King Cholera” defeated
Step III Scann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number these events in the order that they happened.
2 John Snow began to test two theories.
1 An outbreak of cholera hit London in 1854.
4 John Snow marked the deaths on a map.
7 He announced that the water carried the disease.
3 John Snow investigated two streets where the outbreak was very severe.
8 King Cholera was defeated.
5 H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deaths were near a water pump.
6 He had the handle removed from the water pump.
Step IV Main idea and correct stage
Read the passage and put the correct stages into the reading about research into a disease.
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
Paragraph Stages General ideas
1 Find a problem:
What cause the cholera? The causes of cholera
2 Make up a question:
Which is right? The correct or possible theory
3 Think of a method:
Test two theory Collect data on where people were ill and died and where they got their water
4 Collect results:
Mark the death Plot information on a map to find out where people died or did not die
5 Analyze the results:
Find the resource of the water Look into the water to see if that is the cause of the illness
6 Find supporting evidence Find other evidences to confirm his conclusion
7 Draw a conclusion The polluted dirty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was to blame for the cause of the London cholera
Step V Group discussion
Answer the questions (Finish exercise 2 on Page 3)
1. John Snow believed Idea 2 was right. How did he finally prove it?
(John Snow finally proved his idea because he found an outbreak that was clearly related to cholera, collected information and was able to tie cases outside the area to the polluted water.)
2. Do you think John Snow would have solved this problem without the map?
(No. The map helped John Snow organize his ideas. He was able to identify those households that had had many deaths and check their water-drinking habits. He identified those houses that had had no deaths and surveyed their drinking habits. The evidence clearly pointed to the polluted water being the cause.)
3. Cholera is a 19th century disease. What disease do you think is similar to cholera today?
(Two diseases, which are similar today, are SARS and AIDS because they are both serious, have an unknown cause and need public health care to solve them.)
Step VI Using the stag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write a summary.
Period 2&3 Language focus
Step I Warming up
1. characteristic
① n. a quality or feature of sth. or someone that is typical of them and easy to recongnize.特征;特性
What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 the Americans from the Canadians.
② a. very typical of a particular thing or of someone’s characer 典型性的,
Such bluntness is characteristic of him.
Windy days are characteristic of March.
[辨析]characteristic与character
characteristic是可数名词,意为“与众不同的特征“
character表示(个人、集体、民族特有的)“性格、品质”,还意为“人物;文字”
What you know about him isn’t his real character.
2. put forward: to state an idea or opinion, or to suggest a plan or person, for other people to
consider提出
He put forward a new theory.
The foreigners have put forward a proposal for a joint venture.
An interesting suggestion for measuring the atmosphere around Mars has been put forward.
☆ put on穿上;戴上;增加 put out熄灭(灯);扑灭 (火) put up with…忍受 put down写下来;放下; put off 耽误; 延期 put up建立; 建造,
put up举起,搭建,粘贴
3. analyze: to examine or think about something careful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 vt.分析结果、检讨、细察
A computer analyses the photographs sent by the satellite.
The earthquake expert tried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on May 12,2008.
Let’s analyze the problem and see what went wrong.
He analyzed the food and found that it contained poison.
We must try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strike.
☆ analysis n.分析,解析,分解
4. conclude: decide that sth. is true after considering al the information you have 得出结论;推论出 to end sth. such as a meeting or speech by doing or saying one final thing vt. & vi结束,终止;
We concluded the meeting at 8 o’clock with a prayer.
From his appearance we may safely conclude that he is a heavy smoker.
What do you conclude from these facts?
We conclude to go out / that we would go out.
conclusion n.结论
arrive at a conclusion; come to a conclusion; draw a conclusion; reach a conclusion
What conclusion did you come to / reach / draw / arrive at?
From these facts we can draw some conclusions about how the pyramids were built.
Step 2 Reading
1. defeat
① vt. to win a victory over someone in a war, competition, game etc.打败,战胜,使受挫
I’ve tr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but it defeats me!
Our team defeated theirs in the game.
② n.失败,输 failure to win or succeed
This means admitting defeat.
They have got six victories and two defeats.
[辨析]win, beat与defeat
① win “赢得”赛事、战事、某物;后接人时,意为“争取赢得…的好感或支持;说服”
② beat “战胜”“击败”比赛中的对手,可与defeat互换
We beat / defeated their team by 10 scores.
They won the battle but lost many men.
The local ball team won the state championship by beating / defeating all the other teams.
I can easily beat /defeat him at golf.
He is training hard to win the race and realize his dream of becoming a champion 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2. expert
① n. someone who has a special skill or special knowledge of a subject专家,能手
an expert in psychology an agricultural expert
② a. having special skill or special knowledge of a subject熟练的,有专门技术的
an expert rider an expert job需专门知识的工作
He is expert in / at cooking.
3. attend vt. &vi 参加,注意,照料
① be present at参加attend a ceremony / lecture / a movie / school / class / a meeting
I shall be attending the meeting.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are unable to attend the conference.
② attend to (on): to look after, care for, serve伺候, 照顾,看护
The queen had a good doctor attending on her.
Dr Smith attended her in hospital. 治疗
Are you being attended to?接待
Mother had to attend to her sick son.
③ attend to处理,注意倾听 attend to the matter
A nurse attends to his needs.
Can you attend to the matter immediately?
I may be late – I have got one or two things to attend to.
Excuse me, but I have an urgent matter to attend to.
[辨析]attend, join, join in与take part in
① attend指参加会议、上课、上学、听报告等
② join 指加入某组织、团体,成为其中一员
③ join in指加入某种活动;表示与某人一起做某事join sb. in sth.
④ take part in指参加正式的、有组织的活动,切在活动中起积极作用
Only 2 people attended the meeting.
He joined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2007.
Will you join us in the game?
We often tale part in the after-class activities.
4. expose : to show sth. that is usually covered暴露
expose sth. to the light of day 把某事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I threatened to expose him ( to the police). 我威胁要(向警察)揭发他.
He exposed his skin to the sun.他把皮肤暴露在阳光下.
The old man was left exposed to wind and rain.
When he smiled he exposed a set of perfect white teeth.
5. cure vt. & n. to make someone who is ill well agian治疗,痊愈
When I left the hospital I was completely cured.
①cure sb of a disease
When you have a pain in your shoulders, you will go to see a doctor. The doctor will cure you.
The only way to cure backache is to rest.
He will cure the pain in your shoulders
When I left the hospital I was completely cured.
The illness cannot be cured easily.
Although the boy was beyond cure, his parents tried to cure him of bad habits.
②a cure for a disease
Aspirin is said to be a wonderful cure for the pain.
There is still no cure for the common cold.
Is there a certain cure for cancer yet?
③a cure for sth.: to remove a problem, or improve a bad situation解决问题,改善困境
The prices are going up every day, but there is no cure for rising prices.
[辨析]cure与treat
① cure主要指痊愈,强调的是结果
② treat强调治疗过程,指通过药物、特别的食品或运动治疗病人或疾病,不强调结果。
They cured me of my influenza.
They treated me with a new drug.
6. control vt.& n.
① vt.: to have power over, rule, direct 控制,支配,管理
He cannot control his feelings / anger.
You are trying to control me as though I were your slave.
The government tries its best to control prices.
②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be in control of;
take/gain control of ; get / be out of control; lose control of; beyond control
George took /gained control of the business after his father died.
The car went out of control and crashed into the pole.
the head in control of the country
The driver lost control of his car and it knocked into a tree.
Mr. Brown is in control of the shop. / The shop is in the control of Mr. Brown.
This money is under control of Mr Brown.
Who’s in control of the project?
The fire has been brought under control.
7. suggest v. 建议;暗示;表明
① suggest+doing / sth. / that-clause
May suggested a picnic at the weekend.
What did you suggest to the headmaster?
I suggested leaving early for the airport.
She suggested that her father (should) give up smoking.
他建议我们参观长城。
He suggested to us a visit to the Great Wall.
He suggested us visiting the Great Wall.
He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visit the Great Wall.
② suggest (暗示,表明)+从句不用虚拟语气。
The smile on her face suggested that she agreed with me.
The look on his face suggested that he was happy.
His pale face suggested that he was seriously ill.
His work suggests that he is a careful man.
8. absorb
① to take sth. in especially gradually吸收
Plants absorb carbon dioxide.
In cold climates, houses need to have walls that will absorb heat.
Paper that absorbs ink is called blotting paper(吸墨纸).
The big company has gradually absorbed these small companies into its own organization.
② to understand facts or ideas completely and remember them
It’s hard to absorb so much information.
☆ be absorbed in = concentrate on专心于
He is absorbed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story recently.
The writer was so absorbed in his writing that he forgot to flick the ashes from his cigar. I was so absorbed in a book that I didn’t hear you call.
☆ absorb one’s attention
Chinese history absorbs his attention recently.
9. suspect: to think that something is probably true or likely, especially something bad
① vt. 怀疑,猜疑 n. 嫌疑犯,有嫌疑的人 adj.可疑的,靠不住的
suspect sb. of doing sth. 怀疑某人做…
She suspected him of taking her money.
② 以为,猜想
We suspected that he had finished doing his homework.
10. severe a.
① so serious, so bad 严厉的,苛刻的,严格的
Come on! Don’t be so severe with the children.
His report contains severe criticism of the company’s actions.
His severe looks frightened me.
②very harmful or painful, serious or uncomfortable(疼痛)剧烈,的严重的,
I was caught in a severe storm last night and couldn’t go back home in time.
He has such a severe illness that he has been in hospital.
I suffered a severe attack of toothache.
He had a severe pain in the leg.
11. foresee: to know that sth. is going to happen before it actually happens vt. 预见,预料
The method was used in ways that couldn’t have been foreseen by its inventors.
Few analysts foresaw that oil rice would rise so steeply.
No one could have foreseen things would turn at this way.
It’s impossible to foresee how life will work out.
12. blame v. 责备;谴责;把……归咎于 n. 过失;责备
① blame sb. / sth. for sth.: to say or think that sb. or sth. is responsible for sth. bad
因…而指责
It’s not fair to blame me. It’s not my fault.
They blamed the secretary for the delay of the plan.
Many children are afraid of being blamed for making mistakes in speaking English.
② blame sth. on sb. / sth. 把……归咎于: be responsible for sth. bad
The police blamed the traffic accident on jack’s careless driving.
③ (be) to blame应受责备(主动表被动);承担责任
The driver was not to blame for the traffic accident.
Which driver was to blame for the accident?
Either he or I am to blame.
Mr. Green stood up in defense of the 16-year-old boy, saying that he was not the one to blame.
Who is to blame for the fire?
④ take the blame承担责任to say that sth. is your fault
He is ready to take the blame for what had happened.
⑤ put the blame on怪在……身上
It’s no use blaming our defeat on him.
13. look into 调查,了解,研究,浏览,向…里看
We’ll look into the case as soon as possible.
But now the authority is looking into the cost of modifying all of its windows.
The building around the corner caught fire last night. The police are now looking into the matter.
look around; look after, look down upon; look for; look forward to; look like; look over浏览,过目一遍; look out; look through浏览,检查; look on; look up to;
14. handle vt. to deal with处理,买卖,操作 n. 把手,把柄
The children are so naughty that I can't handle them. 处理
This shop handles paper and stationery. 买卖
We don’t handle that sort of book. 买卖
How shall we handle the problem. 处理
Can you handle the situation at present? 处理
It has a free handle.活把手
He learnt how to handle the axe. 操作
15. link
① v. 连接,联系
The two towns are linked by a railway.
The new bridge will link the island to the mainland.
Television stations around the world are linked by satellites.
The new bridge will link the island to the mainland.
② n.
Researchers have detected a link between smoking and heart disease.
Is there a link between smoking and lung disease?
A lot of links fitted together form a chain.
link up (with)连接,结合;link…with /to把…与相连接
16. announce
① to make known publicly; to give information using a loudspeaker, esp. at an airport or railway station; to introduce a program on TV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