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哲学与人生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6.01

哲学与人生教案合集8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哲学与人生教案合集8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运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3.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调查不同行业人士的工作压力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神七问天

设问:“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结合视频内容,回答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xx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20xx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霍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课讲授〉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幻灯片(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幻灯片:科学发展观

设问: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教师:(小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幻灯片:赫尔岑难女主人

设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的新奇,一时的流行(即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俄国大文豪赫尔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提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的质问,使女主人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说: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幻灯片:区分新旧事物(课堂练习)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幻灯片:航天历程

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幻灯片:新生婴儿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让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从一个国家来说,还要立法保护婴儿,保护未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事物。爱迪生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各种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的,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实,何止是婴儿,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幻灯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漫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曲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二、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列举出名人警句引发学生思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阅读材料

美国黑人作家格亚·安吉罗小时因家境贫困,父母外出寻找工作,3岁时被送到祖母家,后靠乞讨度日。她自幼好学,梦想成为作家。她参加国内反种族斗争,她亲眼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西部的生活情形,她当过汽车售票员,到夜总会唱过歌,远足非洲,加入哈莱姆作家社团,先后写了自传体小说和一系列诗作,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她被邀请为威克-福利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克林顿总统就职典礼时请她朗读诗作,她主持过美国儿童歌节目“芝麻街”,成为年轻人敬重、羡慕和效仿的偶像。她曾经说过,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但他必须有不可战胜的勇气。

综合上述材料,试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面对失败,我们应怎么办呢?

牛顿曾经说过:“做事失败了,只要继续努力,是没有不成功的。”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不动摇,正确地对待失败,就一定能够成功。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1.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人生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顺境他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顺境中应怎样把握机遇和有利条件?

幻灯片:哈佛女孩刘亦婷

教师:(小结)客观上的顺利条件并不能直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刘亦婷在顺境中能成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她从小就培养自我加压,自我磨炼,高标准,严要求得来的。

幻灯片:机遇

议一议:漫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说:“机遇总是擦肩而过。”我们应怎么正确对待机遇?

课堂讨论:顺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逆境更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

课堂活动:顺境十戒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搜集整理:回顾历史人物的事迹,谈谈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解。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之所以创造出奇迹,也是与逆境抗争的结果。例如: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明《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等。

(根据课前布置的学生搜集逆境中成才的事例,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并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组可分别展示课件)

幻灯片:蚂蚁工作哲学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议一议:你认为中职生在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方面,主要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课堂讨论: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幻灯片:我思我悟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人格与境遇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在课前布置调查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回答:

(1)压力有害无益,好事不会有压力,你同意么?拜访两位不同行业的人士进行访问,他们在工作上有什么开心和感到压力的事情?

(2)面对逆境你的处理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逆境磨炼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针对此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洪战辉的事例和同学们展开讨论,也可让同学自己另举事例说明此问题。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幻灯片:轮椅上的微笑天使

幻灯片:可乐男孩

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炼中增强的。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正确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我们应视之为进步的阶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调动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

课堂活动:励志歌曲大联唱,评选优胜组。

《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不少于800字。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C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B)。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D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4)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

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圣神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

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1.人生行动的含义

什么是人生行动

案例: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提问: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活、聪明的蜜蜂高明之处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人生行动不同于被动、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动物的本能活动。第一,动物基本上是凭本能行动的,而人有自主的意识,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第二,人总是自觉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因此,人类行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

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吧。”他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他:“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他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那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现在你已经是这样,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爱因斯坦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一味地蛮干,他将一事无成。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案例: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提问: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最让人感动的瞬间

学生讨论:(略)

教师: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赢取胜利,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案例:“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

“熊猫烧香”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

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李俊很爱学习,尤其是学习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提问:李俊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浩瀚纷繁,生活瞬息万变,在精神与物质、道义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的坐标上,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行动,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深思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严厉惩罚那些违背社会规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案例:《我的大学》

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16岁那年,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没有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问: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精神财富。而且,积极的人生行动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使人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案例:舞蹈“千手观音”

提问:喜欢舞蹈“千手观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千手观音”舞蹈为什么这般美丽?失聪的姑娘们听不到乐曲,然而她们用其他感官来感受节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可以说,“千手观音”的美源自于他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用行动演绎出来的精彩人生。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案例1:林肯的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和夫人:

您还记得30多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乞求上帝赐予他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地送了他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与不屈!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衷心地感谢你们,善良而智慧的先生和夫人,他拿着你们给的袜子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他当上了美国的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我就是那个穷小子。

亚伯拉罕·林肯!

案例2:《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案例3: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提问:这三则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成功离不开顽强和坚韧的意志。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2.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若干物理学定理,更重要的是,他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我们在认识规律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2: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2005年,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提问:

1.分析“杞人忧天”的错误。

2.“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今日之忧“天”却不再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1.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杞人”对宇宙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毫无根据的。

2.人类在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时,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因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目的:认识人生行动的重要意义,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进行课堂表演,坚持用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人生行动,反对错误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行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网 7.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运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3.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调查不同行业人士的工作压力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神七问天

设问:“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结合视频内容,回答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xx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20xx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霍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课讲授〉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幻灯片(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幻灯片:科学发展观

设问: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教师:(小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幻灯片:赫尔岑难女主人

设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的新奇,一时的流行(即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俄国大文豪赫尔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提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的质问,使女主人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说: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幻灯片:区分新旧事物(课堂练习)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幻灯片:航天历程

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幻灯片:新生婴儿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让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从一个国家来说,还要立法保护婴儿,保护未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事物。爱迪生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各种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的,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实,何止是婴儿,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幻灯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漫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曲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二、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列举出名人警句引发学生思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阅读材料

美国黑人作家格亚·安吉罗小时因家境贫困,父母外出寻找工作,3岁时被送到祖母家,后靠乞讨度日。她自幼好学,梦想成为作家。她参加国内反种族斗争,她亲眼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西部的生活情形,她当过汽车售票员,到夜总会唱过歌,远足非洲,加入哈莱姆作家社团,先后写了自传体小说和一系列诗作,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她被邀请为威克-福利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克林顿总统就职典礼时请她朗读诗作,她主持过美国儿童歌节目“芝麻街”,成为年轻人敬重、羡慕和效仿的偶像。她曾经说过,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但他必须有不可战胜的勇气。

综合上述材料,试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面对失败,我们应怎么办呢?

牛顿曾经说过:“做事失败了,只要继续努力,是没有不成功的。”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不动摇,正确地对待失败,就一定能够成功。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1.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人生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顺境他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顺境中应怎样把握机遇和有利条件?

幻灯片:哈佛女孩刘亦婷

教师:(小结)客观上的顺利条件并不能直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刘亦婷在顺境中能成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她从小就培养自我加压,自我磨炼,高标准,严要求得来的。

幻灯片:机遇

议一议:漫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说:“机遇总是擦肩而过。”我们应怎么正确对待机遇?

课堂讨论:顺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逆境更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

课堂活动:顺境十戒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搜集整理:回顾历史人物的事迹,谈谈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解。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之所以创造出奇迹,也是与逆境抗争的结果。例如: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明《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等。

(根据课前布置的学生搜集逆境中成才的事例,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并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组可分别展示课件)

幻灯片:蚂蚁工作哲学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议一议:你认为中职生在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方面,主要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课堂讨论: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幻灯片:我思我悟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人格与境遇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在课前布置调查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回答:

(1)压力有害无益,好事不会有压力,你同意么?拜访两位不同行业的人士进行访问,他们在工作上有什么开心和感到压力的事情?

(2)面对逆境你的处理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逆境磨炼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针对此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洪战辉的事例和同学们展开讨论,也可让同学自己另举事例说明此问题。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幻灯片:轮椅上的微笑天使

幻灯片:可乐男孩

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炼中增强的。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正确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我们应视之为进步的阶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调动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

课堂活动:励志歌曲大联唱,评选优胜组。

《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不少于800字。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近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对哲学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哲学与人生启示。

你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C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B)。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D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GZ85.com扩展阅读

哲学与生活教案范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我们为大家准备了这篇有关“哲学与生活教案”的文章,这份报告仅供参考具体问题需要咨询专业人士!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1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说教材

《生活处处有哲学》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个框题,是学习哲学的入门框体。设计好这堂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本框题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

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2)运用:

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才不会对哲学陌生,而逐渐试着去尝试探索。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的哲理储备,并且中以前的学习中有加以应用,如写作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来阐释其中的哲学意义。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更盎然。

五,说学法

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长篇来体会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学,应该能借用这一系统的哲理来体验人生。所以,要做好这个哲学的命题,就是让学生学了哲学之后能够自觉地利用哲学智慧来思考人生,经营人生。

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把握一般哲学道理和哲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知识转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哲学道理积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后自我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辩论赛《笑比哭好哭比笑好》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轻松的辩论形式让学生眼前一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设问:笑比哭好哭比笑好你认为哪者更好呢为什么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教学过程:(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主要通过个环节进行。第一,对学生作为习作《如果》的点评。第二,思考三幅漫画的哲学道理。第三,总结自己在课后探究——仰望天空中的思考。第四,结合教材事例《烛光照亮小屋》展现哲学的智慧。第五,阐述什么是哲学以及它的作用。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框体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热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

(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课后探究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我设制了这一探究活动:收集十句影响你人生或者你最喜欢的哲理名言。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跟自己有关的哲理,之后通过哲学学习可以更全面的理解它们,乃至以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么就能更深刻地领悟它们,这些哲理也将融入生活指引人生,一生受用。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3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过渡)既是哲学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举例:学生用水擦黑板,是从上往下擦,还是从下往上擦,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水是往低处流的,如果先擦了下面的黑板,当再擦上面的时候,擦黑板时的脏水可能就会流到下面已经擦干净的黑板上,结果就造成了重复劳动,所以从上往下擦更具有科学性。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过渡)可见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哲学,同时我们的生活也是需要哲学的,那么哲学是从何而来的呢?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复习旧课)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

既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究竟什么是世界呢,在哲学当中所讲的世界包括哪些内容呢?

哲学中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和意识。(同时可以帮学生进行归类:这三者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客观)世界;思维和意识——精神(主观世界),两者是相互对立存在的。)

(过渡)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人们就会进行思考,便产生了哲学。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插播“疯牛病视频”

所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即: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得出结论: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并不是很高深,也没有远离现实生活)

(过渡)哲学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么哲学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过渡)要了解哲学如何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首先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展示相关资料)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学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提问学生)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智慧?

两者有重大的区别: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

知识的总和不是智慧,知识是“既成的”,智慧是“灵活的”因而博学虽有利于提高智慧,但博学不是智慧。智慧偏重于对未来的想像和创造。哲学更是对智慧的“爱”和“追求”。

哲学智慧不是现成可得的,要获得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爱的丧失,就意味着智慧的泯灭。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p5即: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功能有哪些

哲学的功能:

第一: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第二: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三: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念。

板书设计。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3、哲学的功能有哪些。

课后小结。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4

【教师】课前让大家都搜集了一些哲学小故事,现在大家就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学生分享故事

【教师】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为何里面的主人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很高明?

【学生】都得益于他们的思维方式。

【教师】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真正哲学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举一反三、游刃有余。因为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他就是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

【教师】好。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本意。

【教师】但是如果我们在错误的哲学指导下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会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作为哲学的入门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幻灯片】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教师】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哲理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我们一起读一下。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成功。

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由于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涉及哲学原理,所以只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即可。)

教师引导:这两名鞋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一个只看到了表面,而另一个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且会发展地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形成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学习哲学会掌握的道理。这也说明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6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例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就是辩证法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p5

例2、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例3、马克思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挥人的智力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p5

(2)哲学的含义:三句话。

(3)方法论的含义p6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6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自然科学知识包括: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和联系)p7

例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据此完成(1)一(2)题。

(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

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爱因斯坦上段话中的科学指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

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

例4、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这说明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地暴露出来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5、“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6、对社会生活中所说的“真正的哲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真正的哲学将会取代具体科学④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7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因此,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起源和任务。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增强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从而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哲学的功能。

【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则故事。

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年轻人准备去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 :你到底想学点儿什么这个年轻人一下子被问糊涂了。他想:是啊,要是学法律,就能学到诉讼的技巧;如果学木工,就能学会做家具;可是说到学哲学,到底能学到什么呢。真是很难说。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引出课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让学生回忆孩童时期,他们所提出来的奇怪的问题,如天会塌下来吗?地会陷下去吗?天塌地陷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动物会说话吗?动物也在思考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提问:刚出生的婴儿,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会说话了,总是会问许多大人认为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长大后,我们会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为什么同样面临艰难和困苦有的人总是笑对人生,应付自如。有的人却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在实践中我们总会追问许多为什么,总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许多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些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这种追问和思考,使人类的思维水平跳出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概括出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哲学的每一步发展和前进,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的结果。所以说哲学并不神秘,也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就连大家孩童时期思考的一些问题也包含着某些具有哲学性质的内容。只要我们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教师用PPT展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其他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到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教师提问: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说明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哲学对于人们思想方法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

(2)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生思考课本P6页伊壁鸠鲁的话:

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一些实例证明伊壁鸠鲁的话。比如人类无视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哲学是解决世界观问题的,因此伊壁鸠鲁把学习哲学和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哲学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环节三:巩固提高

PPT展示故事: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做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教师设疑: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在国外能受欢迎?你认为周总理的这一改名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甚少,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很熟悉,根据他们的思想状况,根据我们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这就充分体现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哲学思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本节课《生活处处有哲学》主要讲述了哲学的产生和哲学的功能。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为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业:请同学们以生活处处有哲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五、板书设计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成功。

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由于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涉及哲学原理,所以只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即可。)

教师引导:这两名鞋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一个只看到了表面,而另一个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且会发展地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形成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学习哲学会掌握的道理。这也说明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9

《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西安市第六十四中学  高中政治教研组  云行在天 2014-3-11【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和属性;(2)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结合实例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学习重难点】(1)矛盾的含义和属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法、学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及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含义、矛盾的分析方法一直以来就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比较抽象,加之我们学生是理科平行班,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文科知识和思维几乎不太具备,所以计划只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矛盾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基本的矛盾方法,其余不予深层次的探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导】最近,“两会”正在召开。休会期间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进行了记者招待会,王毅部长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外交的底气来自于祖国的强盛,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我要说的是我们国家今天的强大某种程度要感谢日本这个国家,感谢安倍首相一意孤行的“拜鬼”。日本政府的集体“右倾”及其对待侵华历史的丑恶嘴脸,使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彻底地认清了军国主义的的本质面目,更加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这正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今天我们进入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观点,即就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二、完成学案(自学深思、分析归纳)--------【思】预习并完成导学案。自己阅读、思考。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探讨)----------【议】四、学生发言----------------【展】五、师生评价----------------【评】(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见课本p67【问题设置】1.分组讨论教材中“你敢烧吗” 回答“矛盾的基本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2. 分组讨论教材中“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理解基本意思并回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总结】①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 分组讨论教材中“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的原因,总结“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见课本p69【问题设置】1. 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试着引出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矛盾普遍性原理(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2)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 分组讨论教材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解矛盾特殊性原理;试着引出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分组讨论教材中“我不吃这些,医生让我吃水果”,你认为该病人错在哪里?试着总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六、课堂检测------------------【检】七、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用】课堂小结: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因此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1)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应用范围】在看待任何事情,要看到事物的利弊、好坏、取得成就和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如网络,科技,基因生物,克隆等4、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范围】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应该有所不同。5、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具有客观性,因此不能制造矛盾6、矛盾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结,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应用范围】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布置作业: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 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10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生活处处有哲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处处有哲学》是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本单元以哲学和生活、实践的关系问题为主线,设置了“美好生活的向导”“百舸争流的思想”“时代精神的精华”等内容,《生活处处有哲学》以生活实例讲了哲学的起源和功能,破除学生对哲学的神秘感,克服学生对哲学的距离感。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哲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但这些观点大都比较浅显,不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起源和任务。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从而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哲学的功能。

【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故事导入

PPT展示“古希腊人学哲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导入本框内容。这通过故事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让学生回忆孩童时期,他们所提出来的奇怪的问题,如“天会塌下来吗?天塌地陷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动物会说话吗?动物也在思考吗?”……

学生回答之后,我进行引导:人们为什么会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人们为什么会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代表发言。最后我进行总结回答,把讨论的主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产生,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首先用PPT展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其他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到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解决方案,直接引出思考问题: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说明了什么?最后总结引出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而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说,哲学对于人们思想方法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解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逐层深入,对于初学哲学的同学们来说,有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

(2)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生思考课本P6页伊壁鸠鲁的话:

“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并分组讨论,找出一些实例证明伊壁鸠鲁的话。比如人类无视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哲学是解决世界观问题的,因此伊壁鸠鲁把学习哲学和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

环节三:巩固提高

PPT展示故事: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该事件内容是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总理批评工作人员解释太多,工作不看对象,最终要求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获得赞扬。

我进行设疑: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在国外能受欢迎?

学生能够讨论出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了解甚少,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很熟悉,根据外国的实际情况,周总理灵活的应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哲学思想。

通过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指导我们正确地解决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生活处处有哲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人聪明的学问。 4.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哲学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一谈到哲学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神秘,非常的深奥。真是这样的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看一个小故事。(播放视频:司马光砸缸)

【教师】好,故事看完了,大家思考一下为何面对困难有的人能想出巧妙办法,有的人则无计可施?

【学生】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对。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学会了用哲学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到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就可以游刃有余、举一反三。所以是一门让人变智慧的学科。下面就让我们开启这段智慧之旅吧。

【幻灯片】标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探究一:

【教师】看教材第4页内容,思考孔子为何不愿意与弟子交换?他的智慧是如何获得的?我说一下要求:首先自己仔细阅读这个小故事,并试着回答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到讲台展示。

【板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点拨】刚才这两个小组的结论都非常好,都指出了孔子的智慧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提炼形成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产生。(随之板书)

【板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教师】这个结论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中也可以找出理论依据。哲学作为思想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必修三中我们学过文化实践中产生。

【教师】为什么在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出哲学的智慧?大家看课本第五页内容,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人在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会进行思考。

【教师】对。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对整个世界抱有很大好奇心,进而有了追问和思考,这样才有了哲学的产生。所以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幻灯片 】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教师】由此可见好奇心是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幻灯片5】可是同学们你有多长时间没对周围的世界产生过惊讶了

探究二:

【教师】课前让大家都搜集了一些哲学小故事,现在大家就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学生分享故事

【教师】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为何里面的主人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很高明?

【学生】都得益于他们的思维方式。

【教师】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真正哲学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举一反三、游刃有余。因为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他就是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

【教师】好。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哲学的本意。

【教师】但是如果我们在错误的哲学指导下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会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作为哲学的入门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幻灯片】一、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教师】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哲理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我们一起读一下。

【幻灯片】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哲学与人生课件锦集12篇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系列与哲学与人生课件有关的内容。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的有效途径。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1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与环境。)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得出以下结论:

1、2、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秃鹰说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试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就象秃鹰一样呢?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如:购买衣服,考虑的实际有:

1、客观实际:流动什么?适合不适合,男女、高矮、胖瘦。钱。

2、主观:自己的喜好。

客观实际在变,人在变(身高、器官、知识、才能都在变),想法也在变,所以人生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实际,也有不同的选择。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

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第7页“小龙”的故事,讨论书中的两个问题。

选择是多样性的,自由性的,上课可以迟到吗?(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得出结论:1、2、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注意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前一段很流行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基本不用了。这样有好高骛远的感觉,不切实际,我们应实事求是进行我们的自己的定位。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10页“胡适”的故事,说明:1、2、3、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兴趣 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国家的需要。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选择中专、中职校是否是错误的呢?对照以上三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故事:有一位中职生,要缀学回家做生意,觉得自己的同学很多都赚钱了。哥哥带他回家,村里,汽车跑不过单车,而到城里呢?。。后来,他继续留下来学习了。

我们的实际又是什么呢?

选择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就要勇敢地付诸行动,坚定地走下去,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故事:一个以色列人与一个美国人在一艘船上相遇。午餐时间,他们四处寻找吃饭的地方。结果发现一个快餐车旁围着好多人,生意不错。以色列人说:“如果让我们来做快餐生意,也许可以发大财。”美国人说:“嗯,主意不错,但旁边的咖啡厅生意也很兴隆,何不再考虑考虑呢!”。告别后,以色列人把所有的钱都用于投资快餐店,经过8年的奋斗,建立了很多连锁店,也买了一艘游艇。有一天他驾着游艇,发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从远处走过来,近了才发现他就是原来有船上相识的美国人。他问美国人:“8年了,你都在做些什么呢?”美国人颓废地说:“8年来,我时刻都在想,什么才是我最合适从事的职业呢?”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目标后,却犹豫不决不能付诸实施,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练习册P4

1.教材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C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B)。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D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3

教学课题:实现理想要有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做人要有理想和人生目标,而理想信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2.拥有坚强的意志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

3.通过本课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意志、坚定学生的信念,帮助其实现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现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

难点: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要有意志坚强迎难而上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平时学校的地震演练学生们的不重视和现实中地震的残酷做对比。新课讲授

1、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案例:虞锦华她被救援队发现时脸上都是烂泥,被困了六天六夜150多小时,身体极度脱水,根据情况需要现场立刻做截肢手术,她非常兴奋地问,“是医生吗”,然后不停地说话。这场废墟深处的手术,被称为“映秀最惊心动魄的手术”,她能活下来,是“生命的奇迹”。总结:她靠坚强的意志等到了救援,她的理想就是活着

2、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案例: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摇晃,惊喜地喊到:‘’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跌跌撞撞,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了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望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缓缓流出的却是一路、缕缕沙子。他诚挚的说:“只 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a.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 b.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c.实现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d.增强意志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 案例:李时珍历经31年编著了《本草纲目》 居里夫人从几十吨矿石中提取了几克镭,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是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必要条件

3、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案例:一位著名的体操教练到一所业余体校去选拔队员,他觉得那里的孩子身体 条件都很好,在技术上也各有特长,实在不分上下。于是,这位教练二话没说,当即要求孩子们排成一排,靠墙倒立,而他却走到几十米之外跟别人聊天去了。时间就这样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该教练的“招数”对我们磨炼意志有什么启示?

讲一讲发生在你身边通过自己强大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案例 学习目标、班级目标:大学

播放13级学姐们的视频鼓励和激励学生士气 课堂小结

在实现理想的道理上要永不懈怠,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4

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品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ku)。

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注入任何液体。

如果它装满了卑鄙和庸俗,绝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博爱和热情

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的为他沏(q)茶。杯子已经满了,但大师还在不停地倒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说教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在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装不下了。和尚说。

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吗?

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了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争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去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

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新婚燕尔,搬进了五层楼上的三间小屋。他们的会客厅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

后来,居里的父亲来信对他们说,他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具。看完信后,居里若有所思地说: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有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居里对新婚的妻子说:不要沙发可以,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样?客人来了可以坐坐。

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又怎么办呢?居里夫人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他们决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了。后来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两把椅子而没有他的坐处也只好快走。正如居里夫人后来所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正因为他们远离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上了光辉的顶点。

人生如瓶,注入高尚与纯粹(cu),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5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在开始之前,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门课程,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人生是什么? 老师想先问问同学们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人生就是由现实生活和情感生活这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经历过的事件串接成一部“个人史”,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是从现象层面的理解的,也就是现实生活;

那么从意义层面理解来看,一个人生命中由他体验的意义串接成一部“情感史”,是他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情感生活。

怎么理解这个“个人史”和“情感史”呢?简单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叫“个人史”,像我们的成长,升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等等的就组成了“个人史”。而“情感史”指的就是我们感情世界的发展过程,比方说我们和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还有未来将收获的爱情都是“情感史”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人生是一段时间,或长或短,所有的经历,现实的和感情的,构成了个人的整个人生。

在我们的书里有一则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摘苹果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不留遗憾:若有遗憾,理智面对,争取改变:若改变不了,就勇敢接受继续前进。

在这条无法回头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迷茫。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家庭、朋友的帮助,我们也需要知识与智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门课程,哲学与人生,这中间的“哲学”就将为我们指导迷津。

那么哲学是什么?

在古希腊,一般把哲学叫做Sophia(智慧),后来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拉近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在Sophia前加上了Philia(爱)一词,这样哲学就成了“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爱”智慧,我们就要追求智慧,思考怎么追求智慧从而获得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哲学。

哲学其实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最大的特点在于反思,也就是反省与思考。正是因为反思,哲学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启迪我们,培养我们的智慧,推动我们去探寻真理,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那哲学和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把人生比作走路,哲学比作老人。把哲学比作老人说明哲学是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的,是千百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经验、思想的总结,这对于我们所走的漫漫人生路具有重要的帮助。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就是说,人不能只莽撞的往前走,还需要不时的停下来反思,就是要反省、思考一下我们的得失,孔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说,我们的人生需要反思的精神。

咱们中国有句古诗,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是说我们很难对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叫做“熟知非真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哲学的方法能够使我们跳脱物质世界的束缚,从比较高的地方来审视,也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嘛,我想,这也是哲学对于我们人生的重大指导意义。

我们要用哲学指导人生,用人生体验哲学。我国台湾的学者傅佩荣说的好:“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将哲学方法与人生问题的一一对应,有机结合。本课程的章节设置也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人生道路 2.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 3.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能力 4.顺应历史潮流,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理想 5.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价值

简而言之,在本课程中,问题是人生的问题,内容是哲学的内容,这二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

希望大家在学习这门课时,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习惯思考和追问。甚至怀疑和批评。培养这种精神和习惯,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哲学智慧的启迪下,愿大家都能有阳光人生、快乐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一个人生问题,人生道路的问题。人生道路在本课程中所对应 的哲学内容就是第一单元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二、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人生处处有选择。人生每走一步都是选择的结果。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成功的人生,在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失败的人生大都因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理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选择”关系着未来的发展,“选择”关系着未来的方向,对与错都是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他说“人有选择的自由,但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句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那选择是什么?究竟要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教材第二页中王莉丽进行的人生选择。

1.王莉丽家人期望的是什么? 上高中,考大学 2.王莉丽本人的期望是什么? 报考艺术院校 3.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4.总的来说,王莉丽的人生选择成功吗?

同学们说的都很对。

有人认为,人生选择具有自主性,所以人生选择就是想怎么选择就怎么选择,那么什么是选择呢?

选择其实就是在一系列不确定的对象中来进行确定。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为自己把握命运,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同学们结合王莉丽的事例,说明人生选择为什么不能只靠主观意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人生选择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在追求人生价值中,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选择和确定的活动。人生选择体现了人的自我觉醒与人的主观意志,体现了人的价值追求。人生选择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人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志就能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选择并非想怎么选择就能怎么选择,想选择什么就选择什么。如果仅凭主观意志的选择,其结果一定是错误的。所以说人生选择不能只靠

主观意志。

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三页小赵的事例,回答:

1.小赵文化课基础不差,为什么选择学技术? 2.他的选择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小赵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他认真的分析了自己的具体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最终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从小赵的人生选择我们懂得了,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

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出发,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比如例子中小赵仔细分析了自身的兴趣与特点这就是从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做出了相应的人生选择。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不能把人的主观愿望作为出发点,也不能以人的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

那么客观实际又怎么理解呢?教材中有如下的解释:客观实际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及其实际状况,及事物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

比方说,咱们阿拉尔,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咱们这里种的基本上是红枣、棉花这些耐旱的作物,你不能根据你的喜好,就是你的主观意愿,把你喜欢的火龙果,椰子种到这里来,那到时候你就赔精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就是土壤、气候自身的属性与特点来选择种什么,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因地制宜”。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吧?你看,咱们这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会因为我们的不喜欢,一夜变成山青水秀的地方吧?只有主观认识和思想观念符合客观实际,我们的预期目的才能实现,我们的行动才有可能成功。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所以,目前我们还是只能乖乖种红枣和棉花了,对吧?

那么是不是我们阿拉尔就只能一直种红枣和棉花了呢?不是的。书上第5页说道:人们做事情的过程既是认识对象的过程,又是改造对象的过程。只有从客观事物自身的状况、属性和规律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它,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改造对象的目的,把事情办好。比方说,咱们十团的苗圃基地,就建造了比较先进的科学大棚,根据我们这的土地性质,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指标进行控制调整,就成功的种植出了香蕉等热带作物。这就是改造了客观对象,这种改造是在充分认识客观事物自身的状况和属性上进行的。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五页奶牛的故事。思考一下

1.主人做出的选择是什么?这样选择对吗?他是否违反了客观规律?

存奶请客,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他违反了客观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教材中“存奶请客”一例,违反客观规律,最后弄得啼笑皆非。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人生问题。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就必须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反对把主观愿望作为出发点,反对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更要求我们探索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律性,用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指导我们的行动。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反抗国民党,这一天也被确定为建军节。南昌起义后,有人就建议应该迅速夺取城市,走苏联的革命道路。但毛泽东经过慎重分析,从我国具体的革命形势和特点出发,选择进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避开城市,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同志的做法就是实事求是。

那么实事求是是什么呢?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求:就是分析、研究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把这些合起来就不难看出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通过以上老师的讲解,总结起来看就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第三点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那“人生的客观实际”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六页中事例。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同学们钱学森为什么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排除万难,坚持回国?

2、钱学森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做出新的人生选择对同学们来说有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人生的客观实际,首先是指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是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例子中钱学森就是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消息,知道祖国需要人才,所以毅然回国,他就是根据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做出人生选择的。

人生的客观实际,还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依据。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自己的体质、学业基础、家庭等;主观条件包括兴趣、性格、能力等。比如书中慧雯同学的例子,她就是根据了自身的兴趣、特点以及客观的社会环境而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什么?导游。

人生的客观实际还指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不同人生阶段的选择,就要符合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在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在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而绝对不会做出逾规的事情。)也就是说,同学们,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境界,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的变化积极主动的调整我们的人生航向。

最后,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还要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也就是教材上讲的: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要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客观实际,就必须要了解和把握自己的过去。既不能无视过去,否认现实,也不能只看过去,不看将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才能正确把握住人生的起点,才能认清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

简而言之,人生的客观实际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人生客观实际指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2、人生的客观实际,还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3、人生的客观实际还指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与讨论,我们大致明白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明白了人生选择必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奋斗,实事求是,才能够绽放我们的人生魅力,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愿同学们能够保持求知的精神,爱智慧,追寻智慧,在人生路上与智慧相伴,实现你们的理想与抱负!谢谢大家!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8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

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

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 B.意识

C.社会 D.精神

答案:1.C 2.B 3.D 4.A 5.C

1.教材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2.我们国家有很多成语,请同学们查一查以下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而行、妄自菲薄。

请列举说明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自此,占中国1/8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 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首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例如:李四光与中国石油。价值规律、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新陈代谢、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

其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1)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例如:克隆羊、人造心脏、人造蛋白质。

(2)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例如:展示建设三峡时的图片,指出三峡的建设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害为利的最好的例证。

再次,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1)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正确指导行动。例如:万有引力定律。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设疑:“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人类登上月球的向往。而今天,人类已把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这又包含什么哲理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3)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磨炼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挫折。

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出席了追悼仪式。布什在简短讲话中对每一位宇航员表示敬意,他说,7名宇航员的牺牲是个悲剧,但他们是为人类古老的理想而死,他们明知巨大的风险仍然“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们牺牲在“发现的旅途上”。他说,尽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美国的航天事业仍将继续” 。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意识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避免失败,战胜困难,唯一的选择便是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就前面所讲授的有关哲学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1.连连看

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为什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改变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 精神状态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2.思维训练

展示幻灯片:刻舟求剑的故事

教师设疑:故事中的人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吗?他为什么找不到剑?

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是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动地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黑猩猩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从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人自身努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自身物质潜能的开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可以提高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在这里可以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撕思人生》,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

开展游戏式的活动——撕思人生

活动方式: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一个箭头坐标,然后标出自己的出生年龄和实际年龄;做完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应当功成名就的年龄、以后人生中最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同时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功成名就;最后让学生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

活动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提问:

1.面对这张纸,你有何感受?

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习和拼命工作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

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总结: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亲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例如:教师在这一部分可结合前面的游戏进行简单的概括 ,告诫学生人生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吉米的故事”

1.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3.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讨论: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总结出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牛群事业成功的故事”

讨论:学生结合案例讨论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战胜自我,克服自卑,如何做才能实现自我。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参当中的有关事例进行讲解。

课堂活动:自信自强实现自我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教材的可读性和教材的案例,再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幻灯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1)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讨论: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滞?面临困境,需要迫切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介绍有关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联系是有条件的。

展示幻灯片:试一试,请学生回答。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结合“嫦娥奔月”录像以及前面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进行归纳总结: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计其一,不及其余。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重视个体、局部对整体的意义,又要把个体和局部放到整体的联系中去,在人生的成长中,既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事物间的联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等,只有充分把握事物间存在的这些联系,才能努力去发现挖掘,得到启迪,提高能力。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问题探究:人能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然后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什么是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

展示幻灯片:指出人际关系的特性:客观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1)客观性。故事回放“好玉米是这样获得的”,教师解说故事,请学生说出理由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纵向联系的角度讲解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客观必然性。

(2)复杂性。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不同的社会角色。

(3)交互性。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故事:莫斯科街头,大文豪萧伯纳遇到一个苏联小姑娘,两人有一段交谈……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教师说出故事,并给出人生的启迪:身份只是暂时的标记。

教师总结: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特性,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才会更深刻。

3.社会交往的作用

脑力激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能总结出更多的作用。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巡视、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并进行评比。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小故事“天堂与地狱”来升华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片段,指出:“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以和为贵”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内涵。

2.人际和谐及其特征

请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人际和谐的特征。教师展示“人际和谐的特征”幻灯片,并逐一进行讲解。运用图示展示和故事回放,引导学生讨论“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

3.人际和谐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对个人的成长成才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图片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升华主题:正是人际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进入中职的第一天,如何和同学相识并建立友谊的,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友谊后,内心有何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只有主动地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2.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如何化解与同学之间或父母之间的矛盾的,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3.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师利用教参资料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待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获得快乐的人生。展示名人名言,进一步强调友谊的作用和获得友谊的方法。

课堂活动:评选“和谐”标兵

在班级中开展评选“和谐”标兵活动,并说明评选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只有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课堂小结〉

1. 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10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

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圣神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

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1.人生行动的含义

什么是人生行动

案例: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提问: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活、聪明的蜜蜂高明之处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人生行动不同于被动、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动物的本能活动。第一,动物基本上是凭本能行动的,而人有自主的意识,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第二,人总是自觉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因此,人类行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

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吧。”他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他:“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他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那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现在你已经是这样,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爱因斯坦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一味地蛮干,他将一事无成。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案例: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提问: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最让人感动的瞬间

学生讨论:(略)

教师: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赢取胜利,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案例:“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

“熊猫烧香”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

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李俊很爱学习,尤其是学习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提问:李俊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浩瀚纷繁,生活瞬息万变,在精神与物质、道义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的坐标上,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行动,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深思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严厉惩罚那些违背社会规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案例:《我的大学》

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16岁那年,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没有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问: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精神财富。而且,积极的人生行动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使人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案例:舞蹈“千手观音”

提问:喜欢舞蹈“千手观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千手观音”舞蹈为什么这般美丽?失聪的姑娘们听不到乐曲,然而她们用其他感官来感受节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可以说,“千手观音”的美源自于他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用行动演绎出来的精彩人生。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案例1:林肯的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和夫人:

您还记得30多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乞求上帝赐予他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地送了他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与不屈!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衷心地感谢你们,善良而智慧的先生和夫人,他拿着你们给的袜子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他当上了美国的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我就是那个穷小子。

亚伯拉罕·林肯!

案例2:《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案例3: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提问:这三则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成功离不开顽强和坚韧的意志。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2.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若干物理学定理,更重要的是,他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我们在认识规律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2: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2005年,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提问:

1.分析“杞人忧天”的错误。

2.“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今日之忧“天”却不再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1.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杞人”对宇宙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毫无根据的。

2.人类在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时,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因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目的:认识人生行动的重要意义,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进行课堂表演,坚持用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人生行动,反对错误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行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网 7.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近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对哲学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哲学与人生启示。

你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近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对哲学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哲学与人生启示。

你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

展开与折叠的教案合集8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防止老师忘记重要内容,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展开与折叠的教案,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展开与折叠的教案合集8篇(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继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对应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挑战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为学生提供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领悟展开图上的面与正方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及有序思考进行分类的优势。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的探索活动,了解什么是展开,什么是折叠,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2.通过探索活动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3分)

(教师拿出一个食品包装盒)问同学们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是包装盒。教师可以通过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是正方体。

教师向学生演示什么是展开图:请看,像这样沿着棱剪开(放下其中一个面),使这个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会是什么样的?(停顿十几秒)

请2-3名学生说一说你想象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会想象出很多图形,教师指出要一起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向学生提问:关于展开图你们了解些什么?打算在这节课中解决哪些问题?(板书:规律、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通过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后面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把想象的展开图剪出来,从而实现体与面的结合。)

二、动手探索,总结规律:(25分)

活动一:剪一剪

发给每位学生一个正方体,试着剪一剪;验证同学们的想象对不对;让剪的快的学生根据剪开的展开图,从前面教具(展开图)中找出与自己剪的一样的贴在黑板上。

在活动时,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投影出示)

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

先观察一下黑板,如果你剪的展开图与别的同学重复了,那么你就不用贴了。

注意正确使用剪刀,别伤到手。

活动二:找一找

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有没有重复?(学生贴出来的)

学生可能的作品:

学生可以判断出:1和5两个图形通过反射是同一个图形,4和7两个图形通过旋转是同一个图形。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剪出来的展开图形状会不一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剪的方法不同。这些展开图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可能回答:都由6个正方形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强化直接感知。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有意识的对展开图进行粘贴,让学生感受正方体展开图的某些规律,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三:折一折

相同的正方体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再尝试把他们展开的图折回原样。

操作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演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边折边说,找出展开图上的每个面分别对应正方体上的哪个面。(教师根据要求同步演示,让学生明白,一个折叠,其他人指出展开图上的这个面,是正方体的面。学生操作、交流、展示。)

小结: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经过反复的展开与折叠(板书课题),知道了展开图上的面(板书:面)与正方体(板书:体)上的面的对应关系(板书:对应)。让学生体会到正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关系(相隔一个面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巩固体与面的转换认知,加强感悟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了解寻找对应面的基本方法,然后,上升到由展开图的面想象立体图形的面的对应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10分)

1.判断下面几图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判断,讲清原因,个别不好理解的让学生动手来操作。)

说明:并不是6个面就能折成正方体,5号图有7个面,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但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我们掌握了展开图的特点,学会了标上,下,左,右,前,后面的方法就可以辨别正方形拼接图能否折成正方体。

2.(课件出示书17页练一练第一题)屏幕上这道题你能够独立完成吗?请说出正方体展开图中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教师可以通过折一折,让学生猜想对不对。(教师演示折叠过程)

如果以2号面定为底面,2号对几号?1号对几号?3号面呢?(教师演示)如果把1号面定为底面,还是这个结果吗?(学生回答后,折叠回正方体验证)换3号面为底面呢?(停顿等学生回答后,旋转图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如果把底面换成4.5.6号,结果一样吗?教师可以问学生: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创设条件、积极引导,有意识的培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习惯。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此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收获(2分)

教师问: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心中还有什么疑问?

展开与折叠的教案合集8篇(篇2)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了一个展开图。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

教学反思:

展开与折叠的教案合集8篇(篇3)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正方体展开成6个面和把6个面折叠成正方体。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二、课堂练习:

1、学生做课本17页第1题。

教师把正方体盒子6个面分别按照题目中的要求标上1、2、3、4、5、6个数字,让学生找一找每个数字相对的面哪一个?

2、学生做课本17页第2题。

让学生把长方体盒子的6个面展开标上数字,然后找出每个数字所对应的面上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每个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多少。

教学反思:

展开与折叠的教案合集8篇(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前置作业:

1、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3、做一做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内容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展开与折叠的教案合集8篇(篇5)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

【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调研:

参与对象:五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

问题设计:

①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

②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调研情况:

问题①: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

问题②: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

问题③: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认识上的经验,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其二,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其三,大多数学生无想象的习惯,存在养成习惯上的障碍等等。故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拟定加强想象、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相机点拨2: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寻找正方体的相对面。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的正确判断不能代替全班学生知识的掌握,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要求,在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2)小组交流。

(3)反馈、辨析。

①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在脑子里想象你是怎样围的。

(学生无疑义的,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②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

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放在4号图形的争论上,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辨析、验证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空间观念。)

③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

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由上例引发的思考:(出示3号图形)

怎样变一变使3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

相机点拨:摆放的规律

2.出示下图:

怎样移动两个小正方形可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设计意图:由上例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引发的探究活动,变不能围为能围、变静为动、变特殊为一般,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设计意图: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科的价值。)

『江西赣州会场一等奖(现场研讨课)』

"哲学人生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