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21

有关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如何写。

作者写的作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如果想对书中的内容做到真正感悟的话,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向您推荐“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希望您会喜欢它,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这一年,西班牙军队西征大英帝国,而远在东方的明朝,经过明神宗朱翊钧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本一改明朝的颓势,出现了盛世曙光,当时无数人以为明朝会永远的繁荣强大,没曾想却在皇权与文官的斗争下,迎来了更加不可逆转的衰亡。

说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1976年58岁的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用英文完成的《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中文书名为《万历十五年》。

众所周知,发生于16即万历四十七年的辽东战役,是关系明朝生死存亡的转折点,而明军的失利,其根子仍在其官僚制度。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都有“税重民穷”的说法,但是黄仁宇认为,“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况,到明代到达了极点,而他写作《万历十五年》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司法制度极为简单,缺乏判决争端的根据。即使是技术上的问题送交御前请求决定,也要翻译成为道德问题,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作出断语。”(《万历十五年》)

不管判断什么,都可以以“道德”为武器,看不惯谁,罪名找不到好办,从道德上出文章。

还有很多都是琐碎的事,张居正父亲死了,可张居正是身居要职辅佐皇帝的重要任务,他应该不应该去辞官守孝?于是,儒家的一堆大道理就又来了,你应该这么做你应该那么做......

形式高于一切、道德高于一切,道貌岸然的儒教建立起了一套完美的表面世界,同时大家在潜规则下继续尔虞我诈贪污受贿结党私营,一套儒教理论,一套潜规则,两者互不干涉的组成了这个封建王朝。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纪录。

万历十五年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年,但黄仁宇老先生却暗喻一个“黑洞”,依旧祥和的太平盛世的背后,可能整个体系早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从万历十五年开始,明神宗开始怠政,逐渐沉湎于酒色中,后来爆发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朝廷里党派林立,党争不断,即“东林党争”,明神宗疲倦其中,索性不上朝,即演变成后来的:

“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由此可见,万历十五年是张居正改革后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看似影响不大,却意味深远。这一年丰臣秀吉即将统一日本,为后面的侵朝拉开序幕,虽然后来明朝与朝鲜联合抗击,日本侵朝失败,但明朝也损失大量国力。

外患暂无,内忧频起,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在东北已经崛起,为后来统一女真打下基石,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祸根。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我我我……终于看完了,想长舒一口气,这算是我看完的第一本历史书,什么想法,可能是因为对那段历史不了解,可能是因为这是一本横向写历史的书,所以大部分都是作者在不停的深入剖析,所以没有画面感,觉得枯燥,我也看不太懂,看懂了也忘了,对书里面的内容就不做什么评价了,还是只有那一句“单从人性方面来讲,心疼万历”,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然后才是一个皇帝。之所以看这么慢,是因为一开始真的都是一字一句在读,我想要它让我变得深刻,后来发现我错了,这样的话好像太具有功利性了,而且我根本就记不住,所以我想以后就让读书成为一种放松的方式吧,少一些目的性,这样应该可以让读书变成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看书过程中不停的在翻想法,发现其实想法里有不同的见解,从其它不一样角度来表达对事情不一样的看法,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习惯,应该保留。(˙︶˙)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3

看到《万历十五年》的结尾,才发现作者是一个美籍华人,好奇去百度了一下,作者人生经历丰富,有军校及从戎经历(国军),经历了八年抗战,新中国成立,1950年32的时候退伍,而后赴美研读历史,56岁入美籍。所以大概作者思维里没有太深刻的传统儒家思想印记,所以处理起历史问题,有不同的切入点和角度,有点好奇他的另一本书《中国大历史》以及他的大历史观了。

作者说明朝以儒家思想以道德治国,大概就是法制不健全、从根本上就不大靠谱的意思。文官集团是儒家思想的宣扬和贯彻者,但利益获得者也是文官集团,以儒家思想以道德治国,大概就是以文官集团的思想与利益治国,《乌合之众》说群体的特点之一:群体被抹平的才智差别,只有普通的品质、智慧以及智能,文官集团也是一个群体吧,体现了这一点并走向了自己群体的灭亡,连带着国家被改朝换代。

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想要改革而早逝的张居正,努力维持平衡的申时行,还有悲剧的时代,悲剧的名人们,感觉还缺了一部分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太监们。

技术跟不上生产力,总之感觉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4

1.这本书的第一章节读了大半,感慨做皇帝的不易。用毛爷爷的话来说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只不过其乐无穷的感觉倒不会太多,各种的酸楚估计也知道他自己知道。天上划过一颗流星,张居正说:这是上天对皇帝品行不端的警示,希望皇帝你修身养性,锻炼自己的德行。地上地震,还皇帝的德行不检点。

皇帝要树立皇权威严,万历继位的时候才十岁,各种登记礼仪繁琐至极,什么环节穿什么样的衣服,该是什么表情,走着什么样的步伐。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任何的差池。

2.皇帝要树立权威和象征,每天早朝的鸣鞭,宣判犯人时二传四,四传八的声音呐喊。开春耕地时候的,亲自到场进行示范。每日的经筵也要参加,每日的朝会也要参加。

3.皇帝从小就开始学习,经史子集书法,每一个项目都对应一个老师。对带母亲要恭敬孝顺,对待大臣要庄严持重,对待爱妃温和有情。但是所有他亲密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陷害他的人,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宦官,教育他的师傅,辅助他的大臣,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母后皇后以及各种妃子的亲戚。记得再看《康熙王朝》的时候,顺治帝曾经说过一句话:朕坐在这龙椅上,就好像坐在刀山火海上一样,我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做孤家寡人的滋味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5

1

关于万历皇帝

不可否认,万历皇帝是悲哀的。在朱翊钧初登大宝之时,他或许曾经庆幸过,因为他上有孝定皇太后,下有首辅张居正和“大伴”冯保。作为一个年幼的小皇帝,有人帮着处理政事,自然是好的,但随着他年龄的增加和大权的旁落,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历史推动下的产物,自己只是一个权利和信仰的象征,而权利的中心,却不是他。他必须每天上朝,必须遵守繁复的礼仪,如若自己的行为出现了一点差错,就会受到文官集团的指责。朱翊钧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太窝囊,甚至连要求不去上朝的权利都没有。尤其是后来,文官集团持续不断地向他施压,在几近窒息的当口,他发现了来自张居正和冯保——这两个他最信任的人的背叛!于是,他开始了自己长达几十年的反抗。

万历皇帝,可悲亦可怜。他做皇帝,说难听了,就是赶鸭子上架,登基的时候,他才几岁啊。我对书中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是,朱翊钧的毛笔字写的很好,还得到了他的老师——张居正的夸奖,而当他因为得到赞许而多写了一些给自己的母后和老师看时,却遭到了批评,张居正说,皇上应该把心思放在正事上,而不是这样整天不务正业……对于万历皇帝的能力我不想多加谈论,我只是单纯的从万历这几十年的成长过程出发,此人活得太过压抑,活得悲剧色彩太过于浓重,浓重到让人有些心疼了。所以,我一直觉得,万历应该反抗,万历的反抗是正确的。

2

关于张居正

对于张居正,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也是内阁首辅大学士。此人,能力有,手段有,野心有,贪心也有。然而,贪心不足蛇吞象,他在死后被万历皇帝加以重罪,子孙被发配充军,也算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不得不承认,张居正的大举改革对明朝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他此生却毁在“自负”二字上,他对自己太过自信了,以至于百官受其压制,甚至于连万历皇帝本人也被他压的心生不满。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张居正便是最好的一面镜子,为官者,权倾朝野,未必就是一件好事,物极必反,朝野的沉默是在聚集爆发的力量。可惜张居正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何其悲哀,他本来可以荣耀加身,名垂青史的。

3

关于申时行

至于后来的申时行,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不要走张居正的老路,然而,却依旧没能做出一番政绩,只因他太过于小心了,以至于在张居正时代过后,大明王朝过的似乎太过于平静,尤其是申时行入主文渊阁以后,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大的作为来。

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小心谨慎,首鼠两端,是绝大多数人对申时行的形容,但是在我看来,这可以说是申时行的一种智慧,张居正的残酷压制太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张居正的下场对于申时行来说,就像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时刻提醒着他不可越雷池半步,只不过这智慧,却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小聪明罢了。

4

关于文官集团

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这三位万历年间举足轻重的人物综合起来看,他们却都是封建制度下,应运而生的“工具”。

这三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是,这种悲剧色彩的最终来源,不是性格,不是手段,而是制度。这个制度,一是说封建社会的制度模式,二则是指的“文官集团”,这是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慢慢发展累积下来的弊端,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崇文却不尚武,使文官的地位凌驾于武官之上,这可能使得这些文官产生了一种错觉,庞大的帝国是在依靠着他们缓慢运行,以至于这些文官在后来,颇有些“目中无人”的架势。但是,朱元璋对这些文官却颇为苛刻,这也造就了后来文官抱团、权利散落的现象。

其实,在每个为官者的心中,都有“xx之治”的伟大理想,但是帝国制度上的弊端,却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这弊端是累积了几十甚至几百年而延续下来的,没有独裁者的地位、却有独裁者的神通的张居正改变不了,宁可做和事佬的申时行也改变不了,而万历皇帝,帝国最高的荣耀和独裁者,更是没有能力改变。所以他们只能守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他们为了帝国的繁荣发展,励精图治,积极改革,然而,现实却总是不那么理想,文官集团太过于根深蒂固,已经和帝国的运行融为一体,所以,不管这些守业者怎么改革,他们都不会舍弃制度,不会舍弃集团,悲歌,也由此而来了。

而那群文官,是了,他们其实也是守业者,张居正在世时,他们怨声载道,申时行上位了,他们却又处处不满,要说悲哀,最大的悲哀,蝇营狗苟,亦步亦趋的,莫过于他们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6

岁岁年年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用在这里再适合也不为过,现在只不过重复昨天的故事。先看历史,再言和这书相关的人民的名义,再看我们正经历的现在。

在秦始皇去除政政治上的贵族后,第一次将皇权推到历史的高度后,剩下的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皇权为继,靠的就是君臣相互斗争和约束,在宋代神宗达成了很好的君臣默契。在神宗启用王安石废祖宗之法彻底打破了这种政治平衡后,从这个角度来说,\明之亡,始于神宗\是有道理的。

这部书跟人民的名义有关,那我谈谈对\人民的名义\这个电视剧的相关的理解,主题是反腐,是反前省委书记赵立春的政治集团,先看赵立春怎么处理和万历一样如何统治的问题,一个是高玉良,一个是李达康,让其制约。后来引来个侯亮平反腐,祈同伟和高育良说侯的是打破了政治平衡,可谓一阵见血;后来易学习对着田国富市委书记论同级监督的有效性:我监视李达康,谁来监督沙瑞金。同级监督还不是无效,最后同级的监督,演化成为上一级领导的喜好的选择权,就如远在嘉靖为了获得皇权不断培植宰相干掉前一任,严嵩,徐阶,夏言等,也如眼前赵立春获利益用高舍达康。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的名义借万历十五年,谈论新中国权利的监督制度的合理性,就像最后结局一样,易约束达康,田约束沙。易学习可以约束李达康吗,田能约束沙瑞金吗,现在潜规则只要一二把手有矛盾,要么你们是相互牵制的棋子,要么直接换一个人,用沙替代赵,就像选择高舍达康,一级一级地往上推演,政治局和常委,还有隔代指定接班人,都是约束最高层的有利措施,最后一级的约束表面看来是同级别的约束,毕竟我党还是占大多数,避免不了约束不及时和不公正,像最近几年的反复大老虎就是例子,因为只有同级别的约束,后面只能表现同级别的斗争,演出了一部部政治闹剧是必然的,暴露出中国广大人民的约束的无效性,一句话概括人民的现实名义:论我党权利的有效运行以及我党监督我党的有效性。到这里你会为我们的祖国捏了把汗,该怎么办,下级的同级别的斗争和协作都是由上一级的喜好来选择,从到现在走不出这个怪圈,顶层制度设计,难道真要有海瑞和易学习那种人来约束才必需吗,万一他迟到了或者在路上迷路了,怎么办?卢梭的或许给了我们答案,政府是人民的公意,每一个人必须都要遵守。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希望有一部契约法律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可以去除上一级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下一级,不再有最高层只能通过同级别的你死我活的可能并不是正义胜利的斗争,而是共同臣服于契约法律,臣服于以体现人民名义的契约法律,

就如宋代臣子用祖宗之法来约束皇帝,达到一种空前的和谐,真正地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