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21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经典10篇)。

你是否曾经为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而感到迷茫不解?读了一篇好文章后,我们仿佛能够开启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读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本文整理了“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1

xxxx版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那么,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凸显“语用”这个核心目标呢?本文结合今天所听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谈点个人的`意见。

第二节课老师展示课例《科利亚的木匣》,老师具有极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研读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重点句子,通过演一演、读一读、悟一悟使学生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教学字词时,老师以文中的多音字为切入口,从词到句,一步步落实字音。书写教学更是细致,孩子们掌握得很扎实。品读“埋木匣”的环节时,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动词进行教学。先让孩子圈动词,再让孩子说一说动词的作用,让孩子在自主中体会到每一个动词的运用都是有它们特有的目的,而文中科利亚的一系列动作“数”、“量”、“挖”、“踩”等看出了他是个做事认真、仔细的孩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意识以及运用文本插图的意识令人称道。同时,老师在本堂课中所抓的语用点,即利用动词突破文本重难点,又进一步进行了“写”的结合。

在教学课文时删繁就简,精选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精心设计问题;板块要整起推进,引导求“精”,着力打磨重点语段;注重得法,精心安排迁移运用等着力去改变。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学有所获,有所思。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去芜存精,勇于取舍,善于取舍,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抓实,注重以点带面、点石成金,那么,课文教学就能变得简单、扎实、朴实、丰实。

总之,这节课,老师极具亲和力的用心触摸心、用情引领情,和学生共同走进了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带给我们一节美丽的课堂。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

3、体会科利亚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特点,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

一、复习《矛和盾的集合》,引发思考:

《矛和盾的集合》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那么这一课,又是通过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2、这个道理又是通过什么事例来说明的呢?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三、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科利亚当时有几岁?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五、学习第二段:

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科利亚想明白为什么挖不到木匣了吗?(想明白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突然,他笑了起来)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科利亚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让我们有语气地来读一读科利亚的话。科利亚找到了自己的木匣子了没有?他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

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3

最近我在课堂上学习了课文《科利亚的木匣》,反复的阅读理解,感觉很有生活的教育意义,读后深受启发。

课文写到:因为德国的法西斯要到村子来了,科利亚在自家的院子走了十步挖了个坑,把盛着他心爱玩具的木匣埋了下去。然后科利亚和家人们一起离开村子去喀山躲避。过了四年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科利亚回到他的家乡,大人们挖出了掩埋的东西,科里亚也想找出自己的木匣。科利亚从门口走了十步,用铲子挖了起来,可是没挖着。科利亚在台阶上,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办法,在五步远的地方挖出了木匣。因为四年前他迈的十步远的距离,四年之后他只要迈五步就到了。这个故事说明: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所有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思想也必须变化,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拿我的家说吧: 原先我家住在河西租来的一间小平房,阴冷潮湿,冬天一个炉子升着全屋还冷得像冰窖。而现在我们住的是自家买的120多平的楼房,如今虽然已是隆冬,可屋里却温暖如春。我家住的这个花园小区原先叫老汽车站,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大院子,可现在却是六栋高楼林立,也很壮观呢!

世界真是每天都在变化着。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要躲到喀山去,可家里的东西太多了,不能全部带到喀山,于是科利亚的妈妈就把一部分东西,放在一个木箱里,然后走三十步把木箱埋了。五岁的科利亚也学着妈妈的样把自己的小玩意放在一个木匣里,因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所以就数十步,把木匣给埋了。就这样科利亚和妈妈,奶奶放心得离开了村子。

四年以后,战争终于结束了,科利亚全家又回到了故乡,他们的房子还在,可屋里的东西却都被敌人抢走了。奶奶看着空旷的房子,难过极了!妈妈却说:“咱们地下还有东西哩!”说完妈妈从门口走三十步,挖了个坑,果真找着木箱了。科利亚也从门口走十步挖了个坑但却没找着木匣,拉利亚抓抓脑门,突然想起埋木匣时我才王岁,人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了步子比原来大多了,不该量十步应该量五步,科利亚走了五步挖起坑来,果然挖到了木匣。读到这里,真是读到了我的心里,说实话我过去也经常用老眼光看问题,结果总是也笑话。

记得有一次我家养了一只狗,可过不久妈妈就把它送回老家了,过了几年偶尔一次我回老家了,想看看小狗去了。可一到奶奶家看到的却是一条大黑狗,那只大黑狗一看见我,就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我害怕了,以为它要吃我,哭了。这时,奶奶出来了,笑着说:“你怕什么,这不是你小时最喜欢的小狗吗?”这是我吃惊极了,急忙叫了叫以前它的名字:小黑。它一听见这一声就拼命地往我这跑,把铁链都挣断了。我这才明白,时间一天天过去,事物的样子也会变!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5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聪明的你们能读懂什么?

A、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如果是小孩子,他会一天天长高,增重,步子变大。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6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才学会数数,他只会数到十。一天,他从家门口走了十步,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科利亚就把自己的一个木匣子放了进去。木匣里有各种各样的好玩的东西:冰鞋、小斧子、小手锯,还有其他的小玩意。放好木匣,他又在它上面盖好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原来,德国法西斯快要达到他们村子了,妈妈和奶奶想到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所以妈妈就决定要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埋到土里。因此,科利亚也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挖好坑,把它们埋了进去。但是科利亚走了步,妈妈却走了三十步。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了喀山去了,他们在那里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差不多都能数到一百了。

后来,法西斯终于被赶走,妈妈和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的房子还在,房子里的东西却都被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些东西,都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埋在地下的东西。

科利亚也拿起铲子,从家门口走十步挖起坑来,可是他挖呀挖,坑已经挖了很深了,他的木匣还是没有找到。

科利亚想了想,说,“应该是五步吧。”说完,他又在离门口走五步的地方重新挖了起来,这次果然找到了木匣。最终科利亚明白了,原来是自己长大了,步子也在慢慢变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因为人一天天的在长大,周围的事物也都是在一起变化。比如,小时候睡的床,现在不能睡了;小时候的衣服现在不能穿了;以前不认识的人,现在是朋友了,等等。因此,人应该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要随时接受这个新的东西。而对人也应该是这样的,要以不断变化的眼睛看他,因为人也是不断的在改变着,有着变好或者变坏的可能。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7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①自己读、记词语。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8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举事例,讲道理的文章。

文中讲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和妈妈把木匣埋了起来,因为法西斯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们是用算术的方法来埋木匣。法西斯被赶走了,他们回到了故乡。妈妈用算术的方法找回了她埋在地下的东西,而科利亚用同样的方法却没找到他埋的东西。

科利亚为什么没有找回他埋的木匣?因为科利亚长大了,迈出的步子比以前在了一倍,所以他找不到木匣。而妈妈为什么能找到她埋的木匣?妈妈的步子不再改了,妈妈才找到了她的木匣。时间过得很快,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一天天在长大,不断地进步。和以前来比,自己提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弱小了,自己也成为了大哥哥、大姐姐了。自己以前的优点、缺点、步子的大小都是暂时,他也不代表你现在。

是的,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9

三年级上册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一: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三年级上册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二: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街上人慌马乱,因为坏人要打到村子来了。妈妈、奶奶和科利亚急忙收拾东西,可是家里的东西不能一次带走,妈妈把一些东西放进箱子,在门前走30步的地方埋了下去。科利亚那时只能数到10,就向前走了10步埋下了木匣,木匣里装着各种各样、颜色不一的玩具。

妈妈、奶奶决定带科利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躲避,在那里她们差不多住了四年。科利亚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可以数到100了。坏人终于被赶走了,她们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村子,房子还在,家里的东西却丢失的一干二净。

妈妈说:我们还有一点东西埋在地下呢。她拿着铲子向前走了30步,挖了一会儿找到了木匣子。科利亚向前走了10步,挖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找到他的木匣子,他坐了下来想了一想。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他的小伙伴们围了过来,科利亚对他们说:我以前的步子小,现在我长大了,步子比以前大一倍,我不应该走10步,只需走5步就行了。他向前走了5步,挖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了木匣。

这件事告诉我们:凡事只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三: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三年级上册课文《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四: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 篇10

由此想到: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终于,在解放后,我们自己研究出了原子弹、氢弹,增强了国防保卫能力;在我的家乡,还建成了世界第一的水电站三峡工程,让长江不再泛滥,还发电造福人类;最近,我们的嫦娥一号飞向了太空,走近了月球,见证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现在,中国国富民强,每天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知识的更新加快。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世界,并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去适应变化。

由《科利亚的木匣》我还想到身边的一件小事:奥数考试前,老师叫我们先复习,多看辅导书,因为上面有很多题目会考。开始考试了,考题中有一题跟辅导书上非常相似,全班大多数人都被骗过了,仅仅只有三个人检查出来,其中一个人就是我,得了满分。

《科利亚的木匣》告诉我们:要跟着事物的变化,灵活地改变看法。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