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6.27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优选14篇。

教师新授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教案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它承载着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因此编写一份好的教案课件非常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个关于如何编写不错的教案课件的专题“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6) 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学习三角函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

难点: 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人问:海口到三亚有多远时,有人回答约250公里,但也有人回答约160英里,请问那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

显然,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那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里制,一个是英里制。他们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

在角度的度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是角度制,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角的另外一种度量制弧度制。

二、讲解新课

1、角度制规定:将一个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叫做1度,故一周等于360度,平角等于180度,直角等于90度等等。

弧度制是什么呢?1弧度是什么意思?一周是多少弧度?半周呢?直角等于多少弧度?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如何换算?请看课本,自行解决上述问题。

2、弧度制的定义

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角,记作1,或1弧度,或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如图,半径为的圆的圆心与原点重合,角的终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终边与圆交于点。请完成表格。

我们知道,角有正负零角之分,它的弧度数也应该有正负零之分,如-,-2等等,一般地, 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角的正负主要由角的旋转方向来决定。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

四、课堂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课后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板书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从本文的题目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找出写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怎样的?二者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体验与反思: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

a、自由讨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说出原因(从写法上分析)b、重点研读。 朗读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 分析写作技巧

3、拓展延伸a、品味第二、七自然段,自己写一段话。(或写校园一角,或写某个游戏的过程)b、学生评析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至爱亲情2、研读课文

△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B、这些对“我”的成长起了怎样的作用? C、怎样理解文章未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学内容: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教学设计:

△ 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丑小鸭遭受到哪些歧视和打击?丑小鸭是如何面对的?这篇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集中讨论: a、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b、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名话? c、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教学要点: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

课前准备: 1,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2,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以利于理解诗歌。

1、 反复阅读诗歌。2、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B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C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1、 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 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 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2、四节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1、 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趣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 课后作业 :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或《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注意断句。

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探究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教学要点: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学会沟通与理解,能帮人解脱烦恼。

课前准备:1、提前布置预习,了解活动内容。2、学生自由结合,分为三组,选派组长。3、学生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电视剧《成长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3】

讲义1: 空 间 几 何 体

一、教学要求: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

锥体、台体、球体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

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

构.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导入:进入高中,在必修②的第一、二章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一些空间几何图形,即学习立体几何,注意学习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辩证、度量计算.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①、讨论:给一个长方体模型,经过上、下两个底面用刀垂直切,得到的几何体有哪些公共特征?把这些几何体用水平力

推斜后,仍然有哪些公共特征?

②、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

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

的几何体叫棱柱. → 列举生活中的棱柱实例(三棱镜、方砖、六角螺帽).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对角线.

③、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棱柱ABCDE-A’B’C’D’E’

④、讨论:埃及金字塔具有什么几何特征?

⑤、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 → 讨论:棱锥如何分类及表示?

⑥、讨论:棱柱、棱锥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棱柱: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

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2. 教学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圆柱、圆锥如何形成?

②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轴、侧面、母线、高. → 表示方法 ③ 讨论: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的共同特征? → 柱体、锥体.

④ 观察书P2若干图形,找出相应几何体;

三、巩固练习:

1. 已知圆锥的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5cm,,面积为12cm,求圆锥的底面半径.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轴截面面积为24cm,求圆柱的母线长.

3.正四棱锥的底面积为46cm,侧面等腰三角形面积为6cm,求正四棱锥侧棱.

(四)、 教学棱台与圆台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柱体和锥体,所得几何体有何特征?

②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结合图形认识:上下底面、侧面、侧棱(母线)、顶点、高.讨论:棱台的分类及表示? 圆台的表示?圆台可如何旋转而得?

③ 讨论:棱台、圆台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22

★ 棱台: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 圆台:两底面是两个半径不同的圆;轴截面是等腰梯形;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母线长都相等.

④ 讨论:棱、圆与柱、锥、台的组合得到6个几何体. 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 (以台体的上底面变化为线索)

2.教学球体的结构特征:

①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结合图形认识:球心、半径、直径.→ 球的表示.

② 讨论:球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③ 讨论:球与圆柱、圆锥、圆台有何关系?(旋转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共性?(多面体)

3. 教学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WWw.Tv2288.CoM 通知范文吧)

① 讨论:矿泉水塑料瓶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灯管呢?

② 定义:由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组合的几何体叫简单组合体.

4. 练习:圆锥底面半径为1cm,其中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内接正方体的棱长. (补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五)、巩固练习:

1. 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之比为4∶3∶12,对角线长为26cm, 则长、宽、高分别为多少?

2. 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25和81,高为4,求截得这棱台的原棱锥的高

3. 若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叫正四面体,求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高.

★例题: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的上、下底面的半径的比是1:4,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为3厘米,求此圆台的母线之长。

●解:考查其截面图,利用平行线的成比例,可得所求为9厘米。

★ 例题2:已知三棱台ABC—A′B′C′ 的上、下两底均为正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和6,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将侧棱分为1:2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4)

★ 圆台的上、下度面半径分别为6和1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分高为2:1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100π)

▲ 解决台体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问题,还台为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讲义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视图

一、教学要求:能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掌握斜二测画法;能用斜二测

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二、教学重点:画出三视图、识别三视图.

三、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讨论:能否熟练画出上节所学习的几何体?工程师如何制作工程设计图纸?

2. 引入: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

于我们所学几何体,常用三视图和直观图来画在纸上.

三视图:观察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直观图: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用途: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日常生活.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① 投影法的提出: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就会在地面或墙壁上

产生影子。人们将这种自然现象加以的抽象,总结其

中的规律,提出了投影的方法。

②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其投影的大小随

物体与投影中心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投影不

能反映物体的实形.

③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分正投影、斜投影.

→讨论:点、线、三角形在平行投影后的结果.

2. 教学柱、锥、台、球的三视图:

①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

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

② 讨论:三视图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 画出长方体的三视图,

并讨论所反应的长、宽、高

③ 结合球、圆柱、圆锥的模型,从正面(自前而后)、侧面(自

左而右)、上面(自上而下)三个角度,分别观察,画出观察得出的各种结果. →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③ 试画出:棱柱、棱锥、棱台、圆台的三视图. (

④ 讨论:三视图,分别反应物体的哪些关系(上下、左右、前后)?哪些数量(长、宽、高)

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⑤ 讨论:根据以上的三视图,如何逆向得到几何体的形状.(试变化以上的三视图,说出相应几何体的摆放)

3. 教学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① 画出教材P16 图(2)、(3)、(4)的

三视图.

② 从教材P16思考中三视图,说出几何体.

4. 练习:

① 画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

④ 画出右图所示几何体的三视图.

③ 右图是一个物体的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试描述该物体的形状.

(三)复习巩固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难点

2.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典例分析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an|}的前n项和Tn

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 + a5 + …+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

6.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令bn=anxn ,求数列{bn}前n项和公式

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 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

.已知数列{an},an∈N,Sn= (an+2)2

(1)求证{an}是等差数列

(2)若bn= an-30 ,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

0.已知f(x)=x2 -2(n+1)x+ n2+5n-7 (n∈N)

(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

11 .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12 .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

函数关系式是f(t)=

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是

g(t)= -t/3 +109/3 (0≤t≤100)

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最大值

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最大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最大值,通过比较,确定最大值。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技巧总结

基础很重要,保持耐心多巩固

要学好数学,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基础。只有打牢数学基础,才能够把高中数学好,同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数学取得高分。打好基础是最关键的!比如:建一栋大楼,如果地基不稳,不管大楼有多么豪华,都只是华而不实。

想学好数学,对数学感兴趣

其实学好数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由衷的想要学习,渴望学习,才能体会到从学习中所收获的乐趣。自己的成就感提升,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觉得数学并没有那么难,就愿意去多接触了。

多做题反复做,有题感

其实学好数学办法就是要大量做题,反复去做,题做多了就知道哪些方面需要自己去加强学习,还有就是同样做数学题做多了就会有题感。有些题,它的类型都是一样的,题做多了之后,即使你不会做,你也会找到一些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5】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6】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数学五的第一部分内容,

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使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于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教科书则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而如今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虽然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但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本章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1.要在本章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对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证明的探究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来启发学生得到自己对于定理的证明。如对于正弦定理,可以启发得到有应用向量方法的证明,对于余弦定理则可以启发得到三角方法和解析的方法。在应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的解三角形和测量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也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比较。对于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应用的程序,得到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算法。

2.适当安排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7】

(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1)知识目标:

①要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内容;

②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③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

(3)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调控课堂,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正余弦定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航海,测量天体运行,那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呢?

(2)定理的推导。

目的: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定理内容,猜想,再完成一般性的证明,具体环节如下:

①引导学生从SinA、SinB的表达式中发现联系。

②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特点,有A边A角,B边B角;

④而后鼓励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成立了,对任意三角形成立吗?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便是让学生体验了发现的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入手,观察发现,然后产生猜想,进而完成一般性证明。

这个过程采用了不断创设问题,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

第二步证明定理:

问题:如何出现三角函数做数量积欲转化到正弦利用诱导公式做直角难点突破

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我注重“重过程、重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独立严谨科学的求学态度,使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这样的思考题,发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禁锢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例题设置。

例1△ABC中,已知c=10,A=45°,C=30°,求b.

例2△ABC中,a=20,b=28,A=40°,求B和C.

例3 △ABC中,a=60,b=50,A=38°,求B和C.其中①两组解,②一组解

例3同时给出两道题,首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同时让两学生板演,以便两题形成对照、比较。

可能出现的情况:两个学生都做对,则继续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让学生来分析看似一样的条件,为何①二解②一解情况,如果第二同学也做出两组解,则让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评判,发现问题,找出对策。

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竞争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步。

使学生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三角形解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纳小结。

这样的归纳总结是通过学生实践,在新旧知识比照之后形成的,避免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抽象记忆,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五)反馈练习:

练习①△ABC中,已知a=60,b=48,A=36°

②△ABC中,已知a=19,b=29,A=4°

③△ABC中,已知a=60,b=48,A=92°

判断解的情况。

通过学生形成性的练习,巩固了对定理的认识和应用,也便于教师掌握学情,以为教学的进行作出合理安排。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8】

【学习导航】

(一)两角和与差公式

(二)倍角公式

2cos2α=1+cos2α 2sin2α=1-cos2α

注意:倍角公式揭示了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可实现函数式的降幂的变化。

注: (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能够解答的三类基本题型:求值题,化简题,证明题。

(2)对公式会“正用”,“逆用”,“变形使用”;

(3)掌握“角的演变”规律,

(4)将公式和其它知识衔接起来使用。

重点难点

重点:几组三角恒等式的应用

难点:灵活应用和、差、倍角等公式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

【精典范例】

例1 已知

求证:

例2 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分析 难以直接用 的式子来表达,因此设 ,并找出 应满足的等式,从而求出 的取值范围.

例3 求函数 的值域.

例4 已知

且 、 、 均为钝角,求角 的值.

分析 仅由 ,不能确定角 的值,还必须找出角 的范围,才能判断 的值. 由单位圆中的余弦线可以看出,若 使 的角为 或 若 则 或

【选修延伸】

例5 已知

求 的值.

例6 已知 ,

求 的值.

例7 已知

求 的值.

例8 求值:(1) (2)

【追踪训练】

1. 等于 ( )

A. B. C. D.

2.已知 ,且

,则 的值等于 ( )

A. B. C. D.

3.求值: = .

4.求证:(1)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9】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有关“极限运动”的词汇,能够运用“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完成有关“极限运动”的听力题目,能够以“极限运动”为例子表达个人的“喜好”和“选择”。

教学重点:运用“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进行听力训练,如何以“极限运动”为例子表达个人的“喜好”。

教学难点:学生因对一些极限运动不太了解,在听力的过程中难以预测答案。

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实现师生以及学生间的课堂互动。

上课前播放一段节奏很快的极限运动音乐,为课堂提前营造一种极限运动的气氛;

上课后,播放一段三十秒左右的极限摩托视频片段,导入话题“Extreme Sports”;视频片段开头是“Face the Challenge”,告诉学生这堂听说课他们也有很多“Challenge”去面对。

利用图片猜词,图片的内容紧扣本课的主题以及听力材料中的难点,在猜词过程中

巧妙地呈现听力材料以及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短语,为听力训练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关键词主要关于极限运动的名字、特点等,学生对极限运动不熟悉,图片可以使词汇学习更加形象。

关键词学习过程中,一些词仍需要带读。

介绍“听前预测答案,听后检查预测”的听力策略。为使听力策略的学习不变成单

一的的理论灌输,挖空两个关键词“clue”和“predict/gues让学生填,从而加深印

听力训练共两段材料,课本上对第一段材料只给出了8道选择题,对第二段材料给

出了一个表格和一个“Function File”填空。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听力材

料和题目作出如下设计:

1、第一段材料听两遍,第一遍做三道选择题,这三道选择题主要锻炼学生的听力

预测能力,题目较容易,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次听力训练的信心。第二遍做五道填空信息题,这五道题既可以实践预测听力答案的策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关键信息词的捕捉能力,题目适中。

2、第二段材料包括两个人的不同谈话,内容相对,篇幅较长,所以进行如下调整:首先把听力材料和表格按内容一分为二,第一段材料出四道选择题,另一段材料出表格信息题,填三个空;接着整体上听一遍,进行“intensive listening”,作两道细节题,难度较大,不过一些学生可以预测出答案;最后总体上听一遍,完成Function File。

总之本课听力训练包括了六项任务,重点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以及常识预测答案的能力,并在听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极限运动”的知识。

此外,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词和词组突出和反复呈现,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主要是强调一下此次听力训练的技巧和重点,以及学生在此方面的不足。

内容:用听力中Function File里面出现的表达“喜好”的词组结合学习的关键词翻译四个句子。

作用:巩固关键词和实践表达“喜好”,为下一步“小组讨论,分享观点”作铺垫。

内容:操练表达“喜好”,给学生一个关于极限运动的场景和相关情形下的例子,并给出一些学生表达有帮助的形容词。

作用:进一步熟悉极限运动,输出有关语言、知识和表达技能。

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下自己收集课本上未提到的五个极限运动,选出自己的喜欢的一种仿照表达“喜好”以及听力材料里面的例子,描述在作业本上。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对知识的拓展。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10】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   豁(huo4)然开朗  屋舍(she4)  俨(yan3)然   阡陌(qian1mo4)

衣着(zhuo2)  黄发(fa4)垂髫(tiao2)  怡(yi2)然   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

咸(xian2)   间(jian4)隔   魏(wei4)晋  郡(jun4)下  诣(yi4) 刘子骥(ji4)

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

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B、结合注释。注释中往往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的。

C、结合上下句加以猜测。

D、增删调补。

3、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A、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

B、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

C、译文要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惊异。穷:走完。

DD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DD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乃:于是。所从来:从哪儿来。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DD(村中人)见了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DD(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

DD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今节课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疏通文中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今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为主。

二、强化朗读,熟读成诵。

三、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看着课文翻译,要求不看翻译工具书,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足处请指出。(一人一段)

妻子  DD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DD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D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津  DD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唾液

舍:舍弃DD 便舍船                  房子DD 屋舍俨然

寻:寻找DD 寻向所志                不久DD 寻病终

志: 动词,做标记 DD处处志之       名词,标记 DD寻向所志

为:作为DD捕鱼为业                对DD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 以前DD 寻向所志               对着DD 眈眈

缘溪行DD名词作动词,沿着。

欲穷其林DD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未果,寻病终DD-名词作动词,实现。

渔人甚异之DD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惊奇。

有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找出来并理解,完成练习册P63第9题第四小题。

世外桃源DD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DD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DD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DD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无人问津DD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今节课我们的任务有朗读背诵、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

七、作业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DD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DD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D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DD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DD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DD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DD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DD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

3、渔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

4、渔人忘路之远近是因为溪流鱼多,渔人忙于捕鱼,迟迟不肯收手,还是渔人一无所获,因而不甘心,仍一路撒网而去?

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

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DD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

四、教师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11】

设计理念:

本文选自《宋史》,是一篇文笔凝练、较易理解的文言文,建议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在了解名人事迹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要求。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级共有50名,其中男生27人,女生23人,全部为住读生。优生约占5%,基础较差的约占10%。从班级整体的知识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宋史》,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课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简洁没有冗笔。

教学目标:

1、 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4、 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为国荐材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称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常常发现他们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

二、学生举例,教师补充,引出赵普。

赵普,北宋大臣。后周时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任宰相。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三、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刻苦读书与推荐人才。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九字法”:增、删、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五、细读课文,思索:读完课文后你弄懂了哪些问题?(学生问答后,师出示以下参考题):

1、宋太祖劝赵普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赵普年轻时熟悉政事的处理,而缺少学问。

2、读书给赵普带来什么好处?

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能够很果断。

3、赵普晚年时“手不释卷”,请写出两到三个相关成语。

凿壁借光、囊萤读书、孜孜不倦等。

4、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多读书读好书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5、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刚毅果断、镇定从容、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6、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六、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七、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响。

2、完成课后习题并抄写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语段。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十、教学评价与反思:

1、由于上期在教学《幼时记趣》、《三峡》等古诗文时,我注意要求学生读准文言文的停顿、重音等知识,同时向学生讲解了古文翻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

本学期在讲《赵普》一文时,学生基本能准确朗读课文的节奏,基本能回忆起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注意事项,并运用到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中。

2、从本学期开始,我每周向学生提供一至两篇浅显的文言文,并分层进行练习,让学生培养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本课的教学,我改变了上期精讲全文字词的做法,实行重点突破,并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我的做法,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效果明显。

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学生性格较为叛逆,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辨别能力,因此,我放开话题,让学生挑战课

文,以激发他们研读文言文的兴趣。说实话,学生有几个问题我备课时没准备,让我措手不及,但因为我积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头”上“动土”,沉闷的课堂被

激活了,学生悄悄融入语文学习的“轨道”之中。确实,课堂“动”起来了,教学也就“美”起来了!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12】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其中e1,e2叫基底

设是上的 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 a·b=|a||b|cosθ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 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5、若向量a=(1,1),b=(1,-1),c=(-1,2),则c=( )

、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

(A)y=(x-2)2-1 (B)y=(x+2)2-1 (C)y=(x-2)2+1 (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A)3x+2y-11=0 (B)(x-1)2+(y-2)2=5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 PQ=_________

9、已知A(5,-1) B(-1,7) 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

(A)(a)2·(b)2=(a·b)2 (B)|a+b|>|a-b|

(C)(a·b)·c-(b·c)·a与b垂直 (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 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 =(2,3), =(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1,

log0.50.6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 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例 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

解: x2+2x-3>0 x1

(3x+3)>0 , x>-1

x2+2x-3

不等式的解为:1

例 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⑴y=log0.5(x- x2)

⑵y=loga(x2+2x-3)(a>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 log0.5u, u= x- x2复合而成。

板书:

解:⑴∵u= x- x2>0, ∴0

u= x- x2=-(x-0.5)2+0.25, ∴0

∴y= log0.5u≥log0.50.25=2

∴y≥2

x x(0,0.5] x[0.5,1)

u= x- x2

y= log0.5u

y=log0.5(x- x2)

函数y=log0.5(x- 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 增区间[0.5,1)

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

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什么区别?

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

师:那么⑵如何来解?

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

板书:略。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 b>0, 且 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安排为习题课,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整个一堂课分两个部分:一 .比较数的大小,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

培养同学们构造函数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二.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能使同学们重视求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学生在求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时,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并且这种错误很顽固,不易纠正。因此,力求学生做到想法正确,步骤清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便把例题分了层次,由易到难,力求做到每题都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老师都应该给以板书,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又不必为了解题格式的不熟悉而烦恼。每一题讲完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小结,以使好学生掌握地更完善,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

上一篇:军事发言优选

下一篇:产品承诺书精品

"高中数学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