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居易必背古诗

发布时间: 2023.07.19

白居易必背古诗(精选18篇)。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那么诗人有哪些值得一读的古诗词呢?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推荐的“白居易必背古诗”一定会让您大呼过瘾,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句子!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

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

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

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

未年三十生白发。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2)

昨夜江楼上,吟君数十篇。词飘朱槛底,韵堕渌江前。

清楚音谐律,精微思入玄。收将白雪丽,夺尽碧云妍。

寸截金为句,双雕玉作联。八风凄间发,五彩烂相宣。

冰扣声声冷,珠排字字圆。文头交比绣,筋骨软于绵。

澒涌同波浪,铮鏦过管弦。醴泉流出地,钧乐下从天。

神鬼闻如泣,鱼龙听似禅。星回疑聚集,月落为留连。

雁感无鸣者,猿愁亦悄然。交流迁客泪,停住贾人船。

暗被歌姬乞,潜闻思妇传。斜行题粉壁,短卷写红笺。

肉味经时忘,头风当日痊。老张知定伏,短李爱应颠。

道屈才方振,身闲业始专。天教声烜赫,理合命迍邅。

顾我文章劣,知他气力全。工夫虽共到,巧拙尚相悬。

各有诗千首,俱抛海一边。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酬答朝妨食,披寻夜废眠。老偿文债负,宿结字因缘。

每叹陈夫子,常嗟李谪仙。名高折人爵,思苦减天年。

不得当时遇,空令后代怜。相悲今若此,湓浦与通川。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3)

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

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

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廉棱露锋刃,清越扣琼瑰。

岌嶪形将动,巍峨势欲摧。奇应潜鬼怪,灵合蓄云雷。

黛润沾新雨,斑明点古苔。未曾栖鸟雀,不肯染尘埃。

尖削琅玕笋,洼剜玛瑙罍。海神移碣石,画障簇天台。

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渡江一苇载,入洛五丁推。

出处虽无意,升沉亦有媒。拔从水府底,置向相庭隈。

对称吟诗句,看宜把酒杯。终随金砺用,不学玉山颓。

疏傅心偏爱,园公眼屡回。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4)

无可奈何兮,白日走而朱颜颓。少日往而老日催,

生者不住兮死者不回。况乎宠辱丰悴之外物,

又何常不十去而一来?去不可挽兮来不可推,

无可奈何兮,已焉哉。惟天长而地久,前无始兮后无终。

嗟吾生之几何,寄瞬息乎其中。又如太仓之稊米,

委一粒于万钟。何不与道逍遥,委化从容,纵心放志,

泄泄融融。胡为乎分爱恶于生死,系忧喜于穷通。

倔强其骨髓,龃龉其心胸。合冰炭以交战,只自苦兮厥躬。

彼造物者,云何不为?此与化者,云何不随?或喣或吹,

或盛或衰,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为彼何非,

为此何是?谁冥此心,梦蝶之子。何祸非福,何吉非凶?

谁达此观,丧马之翁。俾吾为秋毫之杪,吾亦自足,

不见其小;俾吾为泰山之阿,吾亦无馀,不见其多。

是以达人静则吻然与阴合迹,动则浩然与阳同波。

委顺而已,孰知其他。时邪命邪,吾其无奈彼何;

委邪顺邪,彼亦无奈吾何。夫两无奈何,

然后能冥至顺而合太和。故吾所以饮太和,扣至顺,

而为无可奈何之歌。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5)

浔阳郡厅后,有树不知名。秋先梧桐落,春后桃李荣。

五月始萌动,八月已凋零。左右皆松桂,四时郁青青。

岂量雨露恩,沾濡不均平。荣枯各有分,天地本无情。

顾我亦相类,早衰向晚成。形骸少多病,三十不丰盈。

毛鬓早改变,四十白髭生。谁教两萧索,相对此江城。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6)

公门日两衙,公假月三旬。衙用决簿领,旬以会亲宾。

公多及私少,劳逸常不均。况为剧郡长,安得闲宴频。

下车已二月,开筵始今晨。初黔军厨突,一拂郡榻尘。

既备献酬礼,亦具水陆珍。萍醅箬溪醑,水鲙松江鳞。

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风流吴中客,佳丽江南人。

歌节点随袂,舞香遗在茵。清奏凝未阕,酡颜气已春。

众宾勿遽起,群寮且逡巡。无轻一日醉,用犒九日勤。

微彼九日勤,何以治吾民。微此一日醉,何以乐吾身。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7)

饥止一簟食,渴止一壶浆。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

此外无长物,于我有若亡。胡然不知足,名利心遑遑。

念兹弥懒放,积习遂为常。经旬不出门,竟日不下堂。

同病者张生,贫僻住延康。慵中每相忆,此意未能忘。

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秋来未相见,应有新诗章。

早晚来同宿,天气转清凉。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8)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全文赏析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诗。作者于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公元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长庆四年五月底离杭赴洛阳任所。此诗即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大约是唐代长庆四年(公元824)春,作者在杭州住期将满,就要离开之前所作。白居易为了逃避当时朝廷激烈党争的政治漩涡,自求出守杭州。其后的诗作不免流露出离开了是非之地的轻松愉快心情。这首诗则因届满将归,而滋生怅惘的依依惜别情。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9)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全文赏析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0)

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馀人。

立换登山屐,行携漉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

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蘋.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

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

彼此年将老,平生分最亲。高天从所愿,远地得为邻。

云树分三驿,烟波限一津。翻嗟寸步隔,却厌尺书频。

浙右称雄镇,山阴委重臣。贵垂长紫绶,荣驾大朱轮。

出动刀枪队,归生道路尘。雁惊弓易散,鸥怕鼓难驯。

百吏瞻相面,千夫捧拥身。自然闲兴少,应负镜湖春。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1)

东道常为主,南亭别待宾。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

广砌罗红药,疏窗荫绿筠。锁开宾阁晓,梯上妓楼春。

置醴宁三爵,加笾过八珍。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

辉赫车舆闹,珍奇鸟兽驯。猕猴看枥马,鹦鹉唤家人。

锦额帘高卷,银花醆慢巡。劝尝光禄酒,许看洛川神。

敛翠凝歌黛,流香动舞巾。裙翻绣鸂鶒,梳陷钿麒麟。

笛怨音含楚,筝娇语带秦。侍儿催画烛,醉客吐文茵。

投辖多连夜,鸣珂便达晨。入朝纡紫绶,待漏拥朱轮。

贵介交三事,光荣照四邻。甘浓将奉客,稳暖不缘身。

十载歌钟地,三朝节钺臣。爱才心倜傥,敦旧礼殷勤。

门以招贤盛,家因好事贫。始知豪杰意,富贵为交亲。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2)

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鸡黍三家会,莺花二节连。 ——白居易

光风初澹荡,美景渐暄妍。簪组兰亭上,车舆曲水边。 ——刘禹锡

松声添奏乐,草色助铺筵。雀舫宜闲泛,螺杯任漫传。 ——王起

园蔬香带露,厨柳暗藏烟。丽句轻珠玉,清谈胜管弦。 ——白居易

陌喧金距斗,树动彩绳悬。姹女妆梳艳,游童衣服鲜。 ——刘禹锡

圃香知种蕙,池暖忆开莲。怪石云疑触,夭桃火欲然。 ——王起

正欢唯恐散,虽醉未思眠。啸傲人间世,追随地上仙。 ——白居易

燕来双涎涎,雁去累翩翩。行乐真吾事,寻芳独我先。 ——刘禹锡

滞周惭太史,入洛继先贤。昔恨多分手,今欢谬比肩。 ——王起

病犹陪宴饮,老更奉周旋。望重青云客,情深白首年。 ——白居易

遍尝珍馔后,许入画堂前。舞袖翻红炬,歌鬟插宝蝉。 ——刘禹锡

断金多感激,倚玉贵迁延。说史吞颜注,论诗笑郑笺。 ——王起

松筠寒不变,胶漆冷弥坚。兴伴王寻戴,荣同隗在燕。 ——白居易

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实艺皆三捷,虚名愧六联。 ——刘禹锡

兴阑犹举白,话静每思玄。更说归时好,亭亭月正圆。 ——王起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3)

苏之东城,古吴都城也。今为樵牧之场。

有桂一株,生乎城下,惜其不得地,因赋三绝句以唁之。子堕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霜雪压多虽不死,荆榛长疾欲相埋。

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4)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全文赏析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这两句,虽然仅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试以现代的电影摄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其次,这两句五处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和“借代”之法,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试想,如果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这就索然无味,不能写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诗人的喜悦之情。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没有诗人的这种精心安排和恰当修饰,就不会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的。

上二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从小处着笔,由人观景。“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就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批杷,栟榈即棕榈。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好的画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现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诗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于画境。这两句,可以说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诗情画意的结合,似情似景,难解难分。

诗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这时的情景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澹荡摇空碧。”“澹荡”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写出了清爽闲适之情。回望孤山寺:“楼殿参差倚夕阳”,“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瑰丽情景;加之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孤山寺中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

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长庆二年(822年)秋至四年夏,当时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闲暇之余,他常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故而创作这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孤山寺周围的景象,同时也记录了他与“诸客”听讲归来的感受。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5)

白日下駸駸,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

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一闲十三年,所得亦不少。

况加禄仕后,衣食常温饱。又从风疾来,女嫁男婚了。

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

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

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生死尚复然,其馀安足道。

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6)

天长地久无终毕,昨夜今朝又明日。鬓发苍浪牙齿疏,

不觉身年四十七。前去五十有几年,把镜照面心茫然。

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朱颜日渐不如故,

青史功名在何处。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

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贤愚贵贱同归尽,

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酣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功名富贵须待命,

命若不来知奈何。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7)

手不任执殳,肩不能荷锄。量力揆所用,曾不敌一夫。

幸因笔砚功,得升仕进途。历官凡五六,禄俸及妻孥。

左右有兼仆,出入有单车。自奉虽不厚,亦不至饥劬。

若有人及此,傍观为何如。虽贤亦为幸,况我鄙且愚。

伯夷古贤人,鲁山亦其徒。时哉无奈何,俱化为饿殍。

念彼益自愧,不敢忘斯须。平生荣利心,破灭无遗馀。

犹恐尘妄起,题此于座隅。

白居易必背古诗(篇18)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全文赏析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写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白居易的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