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风作文

发布时间: 2023.08.03

2023家风作文优选。

作文是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课堂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意识到身边琐事的美好是写作能力的副产品之一。想要提高考试分数的第一步就是写好作文。我们在这里为您整理了“家风作文”的相关资讯敬请关注,烦请您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

家风作文【篇1】

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这是外公经常告诫我们的一句话。

外公那辈人是吃苦日子过来的,以至于他至今仍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外公18岁当兵开始便有着记账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延伸至今。翻开他的记账本,能详细的看到,1964年12月27日:口杯1.01元,肥皂0.26元,牙膏0.35元,牙刷0.74元,信封0.10元/10个;1967年1月1日:毛主席语录0.45元,洗澡0.1元;3月19日:毛主席诗词五本0.4元,5月28日:看戏《白毛女》0.15元;8月10号:看戏《智取威虎山》0.2元;1973年8月2号:大米60斤8.52元,油三斤2.34元,面条2斤0.4元,翻看着这一笔笔几毛几分的记账本,我非常好奇的问外公,记这些有什么用啊?外公说:只有这样记账才不会浪费,并可以知道以前的生活水平和开支情况。外公也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浪费,经常引用毛主席的话语: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说现在我们都老了,开源节流,我们已不能做到开源,能做到的,只有节流了。外公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

我们家里总是堆满了外公从别的地方捡回来的木条、木板、木块,外公会把木板上的铁钉和螺丝一根根的拔下来,然后利用这些废弃的木材,在他的巧手下做成了一件件的物品:养鸡用的鸡笼、妈妈花园里的花架、给我锻炼身体的乒乓球台,还有各种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桌子板凳等,这些废物都被外公利用得满满的。外公经常自豪的说:我做这些东西,可是从来不花一分钱的,你们能做得到吗?

我们小区门口,在还没有修路之前,是一条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泥路,一到雨天那里就成了一条条的小泥潭,非常的难走,外公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从其它地方挑来一些泥沙,还有小石头去把这些坑坑洼洼给填平,我想:一个70多岁的老人,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累不累啊?当我把心中的疑问告诉外公时,外公却笑笑地说:在我当兵的时候,毛主席就经常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向雷锋学习。不是吗?

外公每天都用他的行动来感染着我们,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懂得省水省电,不浪费食物、不乱花钱。我睡觉的那张床是外公结婚时自己制作的,年龄比我妈妈还要老,但是超级的结实与耐用,妈妈却老想着给我买张新床把这张旧床给换了,我对妈妈说:妈妈,这张床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而且还是外公亲手做的,为什么要换呢?买一张新的要一两千块钱,为什么要浪费这些钱呢?你不记得外公经常教我们要勤俭节约吗?再说了,我挺喜欢这张床的,睡在上面,可舒服了。在我的劝说下,妈妈终于放弃了这个念头,并夸我懂事了长大了,懂得帮父母节省开支了。

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我要铭记着这句话,以外公为榜样,把优良的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家风作文【篇2】

今年暑假,老师布置了征文作业。刚看到征文主题,我一点儿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笔。我赶紧去请教父亲,父亲告诉我,我们家的家风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家训是不浪费食物,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听了父亲说的话,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幕幕的场景,原来平日里我们做的事正是被“家风、家训”这条无形的绳索所串联着,牵引着的。

记得有一阵子,我家在造新房,我们一家借住在别人家里。有一天,太太生病了,吃不下东西,没精神。父亲妈妈都出门务工了,而爷爷奶奶正在给别人家干活。当知道太太生病了以后,爷爷奶奶马上就请了假,带着太太去医院看病。到了医院里,爷爷奶奶带着太太挂号、看病、挂盐水、取药。挂盐水的速度很慢,可是爷爷奶奶始终陪在太太身边,不敢走开片刻。回到家,奶奶用温开水给太太泡了一杯药,这药很苦,光闻一下就能感受到一阵苦味。太太虽然是大人,但是老年的她就像小宝宝一样惧怕吃药。奶奶耐心地鼓励着太太:“妈,您要坚强,一口气咕噜咕噜喝下去就可以了。”太太终于像勇士一样拿起杯子把药咕噜咕噜喝下去了。药喝完了,太太去睡觉了,爷爷和奶奶就轮流守着太太。有了爷爷奶奶的悉心照顾,太太的病很快就好了。

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每顿都争多吃少。我非要盛一大碗饭,还会夹很多菜。但是我往往吃了一半就不吃了,有时还会让爷爷奶奶帮我吃剩下的。放假了,父亲妈妈回家看我,吃饭的时候,我还是和以前一样,盛很多饭,然后吃一半就不吃了,我把碗一放就顾自己去客厅看电视。这一幕刚好被正在吃饭的父亲看见了,父亲生气地对我说:“小夏,你不能这样浪费粮食,要能吃多少盛多少,要珍惜爷爷奶奶父亲妈妈和其他人的劳动成果。还有,爷爷奶奶平时照顾你很辛苦,遇上你有能力做的事情,例如洗碗、擦桌子等,你要努力去做,知道了吗?”听了父亲说的这番话,我想起了老师教过大家的《悯农》,这首古诗正是告诉了我们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了庄稼,我们才能吃上又白又香的大米饭

父亲还告诉我,像洗碗、叠被子和其他自己会的事情都要自己来做。经过了暑假的两个月,我学会了好多自己能做都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很熟练的收拾自己的房间和帮奶奶洗碗等等。但是我觉得只会做这些事情还不够,我还要学会做更多的家务,更多自己能做的事情。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训,尊敬长辈,照顾老人,珍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我希望我家的家风家训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对更多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家风作文【篇3】

家风,指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体现了其优良传统,文化涵养,道德情操,它代表着人们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是一个家庭及家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家庭之内何勤为贵,和则得福勤则是逐。欲乞降睦全家共维,互帮互助同心同德。”一走进奶奶家的卧室,映入眼帘的就是贴在墙上的这四行字,这是奶奶亲身用羊毫写好贴上的`,不用说,这时奶奶的治家方针,全家人都本着这四句话在家中与家人相处。辑穆相处,团结信任,以情至上,勤俭持家这四个词奶奶总挂在嘴边用来教育子女,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爱家之心,彼此间相互关怀,克勤克俭,有贡献精神与责任感,天然家中也就洋溢着暖和。远近亲戚之间也都常常往来,真诚友善。

此外,奶奶还常常说,本天职分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这两句话说来简朴,但做起来却很难。怎样才能本天职分?怎样才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上,不偷工不减料,兢兢业业,每一件事都当真对待,去把它做好,做精。为人处事要宽厚大度,宽大旷达明理,不去琐屑较量,鼠肚鸡肠。不管碰到什么事,都要从道德方面去考虑、出发,在社会上要尊重他人,温文尔雅,给人以亲切之感,还要做到光明磊落,老实取信。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件事。在暑假,奶奶带我去超市买东西。奶奶挑了几棵油菜,让我去称一下。我将油菜递给售货员阿姨,不知为何,把菜码给打错了,才3毛一斤。我暗暗兴奋,告诉奶奶,谁知奶奶却气愤了:“你这孩子,怎么能图这样的小便宜而败坏德行呢?让别人知道了多不好,小时候假如不养成好习惯,长大之后不知会怎样呢,赶紧让阿姨重新称一遍。”唉,奶奶就是这样朴重,她作为一家之主,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我家还有几个书厨,里面有内收留丰硕的各种书籍,可以随时阅读。奶奶有兴趣书法与绘画,常常写大字,画山水,听说自上世纪我祖爷那一辈儿,家中就开始盛行文墨,也算是一个书香世家吧。

除了这些,我家还弘扬孝老爱亲,做志士仁人,有理想有抱负,不死板。总体来说,我家有一种邻里辑穆、真心实意、为人刚正、严于律己、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为我能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而感到自豪。

家风作文【篇4】

家风是无声却有感染力的教诲,教导着我们为人处世;家风好似代代相传的指明灯,指引着我们人生的方向;家风又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勤俭持家就是我家奉行的家风。多少年来,它就是我家的精神血脉,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施家祖上几代都是行医的,开医馆,开药铺,当年在相公殿这一带颇有名气。这名气不光是因为在当时施家家境十分殷实,更是因为有着勤俭的家风。为了能更好地教育子孙后代,到了我曾曾祖父的时候,把它作为家训撰写在纸上,装裱成匾,悬挂在堂屋之上。所以,施家子孙从小就知道“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用之有度,切不可坐吃山空,任意挥霍”。虽然我家祖屋几经建造,但是那块长方形的家训匾至今依旧面对正门,挂在堂屋上方。

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我的曾祖父还是我的祖父,甚至是身为80后的爸爸,都身体力行,恪守家训,传承着勤俭之风。曾祖父从医院退休以后,经常在家给邻居街坊义诊,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勤”,勤用医术为他人服务。而对自己,我有时觉得曾祖父真有点“抠门”。餐桌上的菜从来不会超过三碗。而我的爸爸也是如此,一辆小破车开了十多年了,多少人劝他换掉,他总是笑笑说:“车是用来代步的工具,能够安全驾驶就行。”

这朴素家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这学期开学前,我买了一个新的笔袋。可是没用上几天,我看见了我的同学有一个更好看的新款笔袋,心动不已,也想买。正当我犹豫之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那一块匾,耳边响起了曾祖父常说的那一句话:好好的东西,不要扔掉,能用的话就继续用,不要讲究好不好看。我突然觉得很惭愧,自己还不会赚钱,还只是一个“消费者”,居然这样浪费东西。每当我被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吸引时,我都会想起我们家的家训和言传身教的长辈们。

不管时代怎么进步,不管社会多么发达,也不管物质多么富裕,作为施家的后人,我都要牢记勤俭的美德,把这一种精神和家风传承下去。

家风作文【篇5】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风的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家庭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告诫子孙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皇室家庭也不例外。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兴王心中担忧,将他关在书房里,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顿悟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用功读书。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以竹入联写就:“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清政府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洋务人才,曾任广东按察使的王之春,他的家教联则是:“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

林则徐也十分重视家教,其家教联写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其晚年因病辞官回乡,俭朴生活,对子孙要求甚严,处处言传身教,时时督促教导,乡亲们无不称赞他是做人的楷模。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用蜂腰格嵌入侄媳妇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

老舍在女儿出嫁后,十分关心女儿女婿的生活,给他们写了一副对联:“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为女儿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愿她治家有道,健身有方,体现了慈父对女儿的爱护和关心。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家教对联,底蕴厚重,韵味深长。于家,这是风范;于国,那是脊梁。

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事实论据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牺牲时年仅39岁。

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名人名言

1、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2、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梁书周舍徐勉传》

3、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元无名氏《渔樵记》

4、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

5、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6、有财无义,惟家之殃。——《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7、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8、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

9、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

10、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俄]叶甫图申科《家庭》

11、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2、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鲁迅《随感录三十三》

13、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中国谚语

14、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中国谚语

15、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中国谚语

16、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阿拉伯谚语

17、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土耳其谚语

18、君子居家,须是能容。——《古今图书集成家范范》

19、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2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21、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22、东好,西好,不如家里最好。——[英]斯珀吉翁《农夫约翰》

23、为父而不能尽父之道,则家无孝友之子;为师而不能尽师之道,则门无行艺之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4、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5、发家在于勤,败家多为淫。——中国谚语

26、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约马可福音》

27、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英]泰勒《布道书》

28、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9、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郭沫若《题苏联妇女生活展》

30、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宋王应麟《三字经》

有关家风的征文:好家风必成才

好的家风是儿女成才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好的家风是人生事业最响亮的招牌;好的家风更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和美德的传承,而我认为:好的家风,还同样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家风,是对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步后天影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纵观古往今来,唯有良好家风者,才能出圣贤之人,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曾国藩,湖南湘江人,晚清重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曾家妇女还有“日课”四项:“食事”、“衣事”、“细工”、“粗工”。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勤之家风着实可赞。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后勤奋好学又从名师,文章名冠天下。他的长子欧阳发受其父严谨求实学风的影响,少年好学,后也颇有学名;二子欧阳奕也继承其父的学风,饱读经书,持之以恒,文词很有才气。俗话说:学贵恒。可见欧家恒之家风亦让人钦佩。家风,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下一代人。

古人云:“勤俭持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齐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由此可见家风是多么的重要,好的家风又是多么的必要。家庭是文明的核心,家风则是家庭的`核心。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家必不可少的成分(部分)。简单说,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人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子女后代延续的更长,让他们走的更远!

家是远航的船,良好的家风就是船上的帆;家是美丽的花,良好的家风就是花朵的根;家是广阔的天,良好的家风就是天边的月。

良好的家风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上撒下希望的种子;良好的家风是在熏陶和教育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家风是人生起跑线上的一次有力的助跑,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成功的根基。所以说:“好家风必成材!”

家风作文【篇6】

“做敦厚人,行周慎事,谦约节俭过一生……”这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龙家大院村里一首口口相传的歌谣,里面唱的内容正是根据村里的祖训改编而来的。

龙家大院因全村姓龙而得名,村民为东汉初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人。在这里,村民继承先祖龙伯高“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等“八德”祖训,在村里形成了崇德重礼的文化氛围。

太守遗风千秋范龙家大院坐落在半山腰,三面环山,现存古民居60余栋,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前不久,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村里户户相通,家家相连,青砖黛瓦、飞檐斗拱,虽有沧桑之感,却与绿树成荫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据《龙氏宗谱》记载,龙家大院的村民都是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龙自修作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至今有930年的历史。“龙伯高,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指零陵郡)四年,甚有治效,葬于零陵司马塘”。在龙伯高的墓碑前,村主任龙加学打开话匣子:“为了祭扫先祖龙伯高,先辈们徒步从千里之外的西安来到零陵蛮荒之地,子子孙孙践行约定,几百年不间断。后来,族人为减少劳累奔波,便扎根村里。”

龙伯高为人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村民们中传为美谈。据说,东汉时期,龙伯高刚到零陵郡任职,当时该地贫困,军队和地方建设到处需要银子支出,入不敷出的窘迫很快显露出来。这时,龙伯高毅然将夫人的金簪首饰及老家全部田产变卖,充作军饷,支援战事和发展生产,使将士们感激不已,更赢得群众的爱戴。此外,在任期间,他两次平定了郡内骚乱,坚持大公无私、广施仁政、法德兼治的治理方针,并以身作则倡导“谦约、节俭”,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

数百年来,“八德”精神在龙氏家族中传承,村里保留下的128副对联,就是这一传承的生动写照。“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这些刻在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反映了村里人质朴的精神品格。前一副是数百年来龙家大院居民恬淡自然的生活写照,后一副则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村主任介绍,村里家家户户门外基本都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一对联”已成为这里的文化特色。

此外,村民家的厅堂里挂着的“萱花益寿”等牌匾也格外引人注目。村主任介绍,村里总共有十多块牌匾,都是清光绪时期地方官府对屋主人的褒奖。这也是村民们在“八德”文化的影响下,在“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睦相邻”上表现优良的体现。

“八德”精神润山乡在太守遗风的感染下,龙家后人敦厚周慎、勤俭持家蔚然成风。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经过三个儿子及后辈们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建成龙家大院现今规模,形成了“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的建筑格局。

民国时期的龙启葆善做善成,不图做官、不贪名利,发扬“八德”精神,成为新田县首个慈善家。他年轻时勤奋学习,成为全县首位考进名校的高材生。1929年,龙启葆学成回乡后,为了改善村里的办学条件,带头捐献所有积蓄,积极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并聘请教师6名,吸引周边百余名学生在此就读,造福一方百姓。后来,他还担任县救济院院长,并捐出自家良田供救济院开支费用,自己却不领院长薪饷。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资助勤学上进的读书人,一时之间,闻名乡里,人人称颂。

先辈们“做敦厚人,行周慎事”的人生态度,也成了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村里把“敦厚周慎、谦约节俭”写进了村规民约,提醒后辈不忘祖训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八德”变成了他们自觉遵德守礼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因为村里民风淳朴,加上地理位置偏僻,我们村基本没有偷盗现象发生。”龙加学介绍说,在村里,人们出远门从不落锁,只随手插半截木棍,从来不用担心家里财物的安全。

在村里采访期间,笔者看到一位老奶奶一手挽着竹篮子,一手提着热水壶,在村头热情地吆喝大家坐下来喝茶。“今天村里有什么聚会活动吗?”“这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习俗,大家下午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面对记者的疑问,龙加学解释说,“有时大家轮流来做东,有时大伙随便凑些好吃的,什么咸菜、酸萝卜、花生和糕点呀,或者是哪家走了远处的亲戚,买些大家没有尝过的吃食,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感情,别提多开心了!”龙加学说,村里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很少发生争斗的事件,这也与村里的祖训分不开。

村民互助谱新篇 “八德”祖训带给这里的不仅有和睦淳朴的民风,还有互帮互助的精神。

“村里你家500元,他家1000元地帮忙筹集医疗费,这才保住了我的命。”在村民龙秀的家里,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20xx年与丈夫同在广东务工的龙秀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了肺癌早期,这对于原本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全家顿时陷入困境。走投无路,一家人回到村里,准备放弃治疗。谁知第二天,龙秀的病情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自发组织捐款,最终筹集了医疗费22万元。

“那年,村民龙华军从广东回来盖房子,得知我的病情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准备建房子的10万元拿了出来。还安慰我们说,房子可以慢慢建,但病要立马治!”龙秀擦着眼睛,动情地说。

在村里的养猪场里,养殖大户龙秋生与记者攀谈起来。“去年自己从广东返乡创业,说要开办养猪场,村民们纷纷主动帮忙,原本半年才能建好的养猪场,一个月就建好了,现在第一批猪已经出栏,恰好又赶上了好行情。”

原来,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家人要“搞建设”,村民都会主动扔下自己的事去义务帮忙。龙加学说:“村民出义务工从来不讲条件,包括集体山林植树,修建水渠、山塘,每个村民每年至少投入50个工作日。”

龙加学补充说,在村里,大伙总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村民们先后为环村公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建设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如今,干净整洁的龙家大院,“敦厚周慎、谦约节俭”之风盛行,休闲旅游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邻里团结、其乐融融。“八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了村里最美的文化积淀,也成了他们执着前行的动力。

家风作文【篇7】

秋风和煦,树叶唦唦。公园一角,几株银杏樟柏庇荫,环境优雅,惬意凉爽。我和老顽童在楚河汉界鏖战正酣。老顽童纵马过河,一箭双雕,掣住我的车和炮。炮在当头,一目了然;车在卒侧,为卒所遮,不细心则易忽略。我说,踩炮呢,美的你!将炮移动一格,架起中心炮,目标直指对方老帅。老顽童激动万分,纵马踩车,哈哈大笑。我佯作大悟:还踩车?在老顽童贪吃之际,我跳马挂角成倚角之势——“将”军。老顽童欲叉士护帅,无奈被中心炮看紧,挪动不得,只好将帅移出。我再将炮左移一步成“马后炮”,活活将其老帅憋死。老顽童拍胸顿足,曰:“贪也!贪也!悔不当初,猪肉好吃,无奈猪骨卡喉!”在老顽童忿忿不平,恋恋不舍的目光里我三步并作两步向学校疾走。接孙子放学,唯此为大。

我整整迟到10分钟,幸好孙子小虎在操场上玩的不亦乐乎,没有怪罪爷爷的意思。小虎满头大汗跑过来,喊道“:爷爷!爷爷!”我提着书包感觉些许异样。

“小虎,今天发新书了?” “没有。”

“你书包里装了石头还是砖头?” “没有啊!”

“怎么这么沉呢?”小虎看看四周,神秘而小声地告诉我:“爷爷,今天老师叫我发牛奶饼干。有几个同学在操场上疯,这是他们的。”

听到这,我心房“咯噔”了一下。远远地闻到厨房美味佳肴飘香。小虎说,奶奶又做好吃的!说着蹦蹦跳跳喊着“奶奶”跑进屋。

我坐在院里沉思。回想几十年前,物资极度匮乏,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艰难。我利用职务之便,将手伸得老长老长。终于东窗事发,我被遣送回乡。后来阳光普照,春风再度。上级下达给我的红头文件:“错误俱在,处理过重,恢复公职。”我迎来了人生第二个春天。

“爷爷,作业做完了,咱们玩去吧!”孙子的话将我的思绪打断。我果断地说:“咱们钓虾去!”“喔喔,钓虾去啰!”孙子边走边嚷。

钓虾极简单,随便一根竹杆,随便一根细麻线,线端系上肉丝,往河汊里一放,虾一口咬着就不放,手到擒来。不一会儿,爷孙俩收获颇丰。孙子说:“虾真傻!”我答:“小虎你只说对了一半,是贪,贪是万恶之源!”我顿了顿,说:“爷爷讲故事好吗?”小虎说:“我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于是,我把俺祖籍山东淄博,清道光年间,我的太爷几经辗转,最后来到湘南任知县。太爷是清官,颇得百姓口碑,县志尚有记载的轶事说给孙子听。太爷立了家规:“敬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我们家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始终平平安安,衣食丰足。小虎听得津津有味,忘了钓虾。看火候到了,我话锋一转,问:“小虎啊,你书包里同学的'牛奶和饼干?”

小虎沉默了,憋红了脸。终于,孙子憋出了一句话:“爷爷,我知道了!”

翌日,我接过孙子的书包。

孙子将手里的塑料袋扬了扬说:“爷爷,同学的牛奶饼干应该发给他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探视日,我带着老伴的重托,走进大院。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树扶疏,如果不是蓝盾高墙,这里应该是一所得天时地利,再好不过的疗养院。隔着厚重的玻璃,我看到儿子精神状态很好,脸色比在职时红润、健康、精神。

我对着话筒说:“儿子,妈给你做了好吃的,小虎很乖,又考了双百分。我们都很好,你放心。我们等你回家!”

儿子哽咽道:“爸,你不说我也知道,我会记住你的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我分明看到儿子的眼眶红了,蓄满晶莹。

家风作文【篇8】

(一)每一次走近龙家大院,都会步履轻盈,我不敢发出任何声响,生怕自己俗世的噪音会将这里的静谧和自然打破。

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会把自己掏空,虔诚地走向这块土地。这时,俯下身来,我能聆听到龙家大院均匀的呼吸,甚至听得见这里的一砖一瓦的倾诉,感受到每一块青石板在自由而欢畅的低吟,感受到千年家风那些幸福的心跳。

龙家大院就像是一本书,每一次细心的品读,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触和收获。

而龙家大院恬淡平和、谦约节俭、质朴厚道的品格和家风,像此时路边一片片熟透的树叶,只须轻轻落下,就可将深秋的门扉重重地叩响。

我捡拾一片深秋的落叶,像捡拾一枚心灵的钥匙,再一次走近龙家大院的内心,试图解读她潜藏于千年的家风……

(二)沿着龙家大院的青石板,我信步而走,只见村口那张老月塘仍然丰盈,塘面的水仍旧泛着粼粼波光,两只鸭子轻戏水面,见了外人,不惊恐、不慌乱,像是见了相识多年的老友般从容和淡定。

也许是与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性相默契,与他们甘于守住田园的青山绿水、守住这份自然恬淡相融相通,以至于从宋神宗元丰年间开始,在走过930多年的历史风雨中,龙家大院到今天,才渐渐被外界知晓,被人们认识。

翻开历史记忆的大门,龙家大院的脉络便清晰起来。据《龙氏宗谱》记载,这里的村民都是东汉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在此落地生根。近千年来,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他们信守“敬祖宗、敦孝友、睦乡邻”的先志和祖训,把继承和发扬“太守遗风”的高贵品格当作人生的底线,心无旁鹜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此,龙氏始祖千年来,在这里平静地过着农耕生活,与清风明月为伴,与青山绿水为伴,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一种崇尚恬淡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景象浮出尘世。直到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在龙家大院大兴土木,基本建成现今规模。从一小家,到一大家,从一大家繁衍成一个大家族,从草屋一间到青砖黛瓦、楼台阁榭60栋,到现在近800人的纭纭众生,他们传承先祖遗训,恪守与世无争、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蔚然成风。

(三)有人说,文物其实是会说话的。从宏观上看,这里的建筑结构非常精妙,精在48栋建筑栋栋相连,又各成特色;妙在所有建筑的屋檐设计精巧,可把24条巷道过廊里的风雨遮挡。同时整个村落依山而建,雨污水的'排放上却做到了完美。家家户户不管雨雪,还是炎炎酷暑,这里的人们可在每条巷道里自由穿梭,做到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村里的人们出进,鲜有撑伞具,就像穿梭于一家人似的。

如果时光返回从前,这里没有电灯,趁着蒙胧月色,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拾阶而上,路人们就不难发现,每家每户都会在黄昏时分,把自家的一盏油灯纷纷掌亮,放置在巷道里的墙壁上,一豆晶莹的灯火就会把主人的屋里和外面的整条巷道打亮。

一个小小的路灯口的精巧设计,见证了龙氏族人心胸豁达,与人为善的一面。是的,时常把别人装在心里的人,无疑是感到最温暖的,没有任何距离感。一古建筑专家考察龙家大院后,认为这是中国所看到的第一个有路灯的古村。这是对龙家大院路灯口的最高评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更温馨感动的情景。

是的,一个路灯,会让我想得更远,更远。

我想像着,那些跋山涉水的路人,于漆黑雨夜行至龙家大院时,也许他们正饱受着疲惫和饥饿,突然巷子里的有一只火苗在眼前,扑闪扑闪欢快地跳动着,会从心里顿时升腾起久违的温暖,仿佛已闻着煮熟的酒香,脚下的路便有了前进的力量。

一盏黄豆大小的灯火,照亮家里,也照亮了整条巷道,温暖的是全村人的心。从一豆火苗的燃烧,我看到了龙家大院幸福和谐的炊烟,听见了后龙山鸟啁啁的鸣叫。

油灯下燃烧的火焰,诠释的正是乡情和睦、亲情融融的情怀,凝聚着团结向上的家风的力量。

(四)那么,一个封闭千年的龙家大院,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村落,是如何践行自己的先祖遗训和高贵品格?如何千年来和睦共处、其乐融融的?这里离不开耕读文化的传承,更离不开能龙伯高“敦厚周慎,谦约节俭”的八德文化精髓的传播和弘扬。文化的积淀就是家风家训家规的文化沉淀。

是的,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根基于他们的内心,才会弹奏出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

这也许就是家风家训的力量!

“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

128幅对联,没有一幅劝人做官,也没有一字求人发财。朴实的字里行间流溢的是对农耕生活的满足,对自然恬淡生活的追求,对质朴生活的向往。

“顺聚”“含和”这些门联横批上的堂号又与当今的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何其契合呀。

对联文化的底色就是他们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就是他们千年来传承的诗礼相传的家风家训。

风格各异的128幅对联,仿佛不是写在128扇门头上,而是像篆刻于人们内心,长在了他们的身体里,像村旁那棵默默成长的古树。

128幅对联其实就是128条家训,钉在村落的时间和空间的深度里,钉在了纵横的田畴和炊烟里,是那么苍劲有力,是那么风范自成,叫人铭记于心。

置身龙家大院,太守遗风扑面而来,像一场行走千年的家风,是那么厚重,那么庄严肃穆。

这里“重农耕,轻商贾”的思想和“敬祖宗、敦孝友、睦乡邻”的家风家训融会贯通,把儒家思想“天地人和谐”的精髓解读得唯妙唯美。

走进龙家大院,聆听千年的家风,是最好的文化阵地,是最美的文化坚守。

"家风作文"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