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愈古诗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8.08

韩愈古诗大全(集锦12篇)。

在这里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韩愈古诗大全的收集整理。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诗篇。为了加强我们的人文修养,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以下句子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韩愈古诗大全 篇1

韩愈《琴操十首。将归操》原文

(孔子之赵,闻杀鸣犊作。赵杀鸣犊,孔子临河,

叹而作歌曰:秋之水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

归来归来胡为斯)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涉其浅兮,

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我济而悔兮,

将安归尤。归兮归兮,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韩愈古诗大全 篇2

韩愈《讳辩》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全文赏析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韩愈古诗大全 篇3

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李繁时为随州刺史宰相泌之子也)》原文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馀,出守数已六。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韩愈古诗大全 篇4

韩愈《苦寒》原文

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隆寒夺春序,颛顼固不廉。

太昊弛维纲,畏避但守谦。遂令黄泉下,萌牙夭句尖。

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凶飙搅宇宙,铓刃甚割砭。

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羲和送日出,恇怯频窥觇。

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而我当此时,恩光何由沾。

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气寒鼻莫嗅,血冻指不拈。

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将持匕箸食,触指如排签。

侵炉不觉暖,炽炭屡已添。探汤无所益,何况纩与缣。

虎豹僵穴中,蛟螭死幽潜。荧惑丧缠次,六龙冰脱髯。

芒砀大包内,生类恐尽歼。啾啾窗间雀,不知已微纤。

举头仰天鸣,所愿晷刻淹。不如弹射死,却得亲炰燖.

鸾皇苟不存,尔固不在占。其馀蠢动俦,俱死谁恩嫌。

伊我称最灵,不能女覆苫。悲哀激愤叹,五藏难安恬。

中宵倚墙立,淫泪何渐渐。天王哀无辜,惠我下顾瞻。

褰旒去耳纩,调和进梅盐。贤能日登御,黜彼傲与憸。

生风吹死气,豁达如褰帘。悬乳零落堕,晨光入前檐。

雪霜顿销释,土脉膏且黏。岂徒兰蕙荣,施及艾与蒹。

日萼行铄铄,风条坐襜襜.天乎苟其能,吾死意亦厌。

韩愈古诗大全 篇5

韩愈《示爽》原文

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念汝欲别我,解装具盘筵。

日昏不能散,起坐相引牵。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

座中悉亲故,谁肯舍汝眠。念汝将一身,西来曾几年。

名科掩众俊,州考居吏前。今从府公召,府公又时贤。

时辈千百人,孰不谓汝妍。汝来江南近,里闾故依然。

昔日同戏儿,看汝立路边。人生但如此,其实亦可怜。

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强颜班行内,何实非罪愆。

才短难自力,惧终莫洗湔。临分不汝诳,有路即归田。

韩愈古诗大全 篇6

韩愈《进学解》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全文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不忘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认真思考。可见《进学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

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遭受谤言,不得不匆匆忙忙离开长安的。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韩愈古诗大全 篇7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原文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全文赏析

诗一起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 。”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新颖。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兹地在湘南”,表面上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言外之意却是:那个偏远的地方,却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以下分写山川物产之美异。

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 ,造成无数的石峰 ,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 。但近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人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不过,亲临桂林的人 ,对这种批评却未必苟同 。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 ,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 ,用范成大的话来说 :“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 ,森列无际 ,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簪”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怎能说不奇,又怎能说“不宜”呢!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柑”,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呢。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最后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 ,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 ,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

韩愈古诗大全 篇8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原文

窗前两好树,众叶光薿薿.秋风一拂披,策策鸣不已。

微灯照空床,夜半偏入耳。愁忧无端来,感叹成坐起。

天明视颜色,与故不相似。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胡为浪自苦,得酒且欢喜。

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

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运行无穷期,禀受气苦异。

适时各得所,松柏不必贵。

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

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贱嗜非贵献。

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露泫秋树高,虫吊寒夜永。

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

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今晨不成起,端坐尽日景。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

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尘埃慵伺候,文字浪驰骋。

尚须勉其顽,王事有朝请。

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寒鸡空在栖,缺月烦屡瞰。有琴具徽弦,再鼓听愈淡。

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岂必求赢馀,所要石与甔.

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

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问我我不应,馈我我不餐。退坐西壁下,读诗尽数编。

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

顾谓汝童子,置书且安眠。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

谓是夜气灭,望舒霣其团。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

惊起出户视,倚楹久汍澜。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迷复不计远,为君驻尘鞍。

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诘屈避语阱,冥茫触心兵。败虞千金弃,得比寸草荣。

知耻足为勇,晏然谁汝令。

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扬扬弄芳蝶,尔生还不早。

运穷两值遇,婉娈死相保。西风蛰龙蛇,众木日凋槁。

由来命分尔,泯灭岂足道。

韩愈古诗大全 篇9

韩愈《江汉答孟郊》原文

江汉虽云广,乘舟渡无艰。流沙信难行,马足常往还。

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

苟能行忠信,可以居夷蛮。嗟余与夫子,此义每所敦。

何为复见赠,缱绻在不谖。

韩愈古诗大全 篇10

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原文

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高居朝圣主,厚德载群生。

武帐虚中禁,玄堂掩太平。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

威仪备吉凶,文物杂军容。配地行新祭,因山托故封。

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无复临长乐,空闻报晓钟。

追攀万国来,警卫百神陪。画翣登秋殿,容衣入夜台。

云随仙驭远,风助圣情哀。只有朝陵日,妆奁一暂开。

韩愈古诗大全 篇11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员外翰林三学士》原文

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汗漫不省识,恍如乘桴浮。

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

上怜民无食,征赋半已休。有司恤经费,未免烦征求。

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

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

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

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

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州。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

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雠。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

黾勉不回顾,行行诣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輈.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

逾岭到所任,低颜奉君侯。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

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

白日屋檐下,双鸣斗鸺鶹.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疠疫忽潜遘,十家无一瘳。

猜嫌动置毒,对案辄怀愁。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

果然又羁絷,不得归锄耰.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栖栖法曹掾,何处事卑陬。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早知大理官,不列三后俦。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奸偷。

悬知失事势,恐自罹罝罘。湘水清且急,凉风日修修。

胡为首归路,旅泊尚夷犹。昨者京使至,嗣皇传冕旒。

赫然下明诏,首罪诛共吺。复闻颠夭辈,峨冠进鸿畴。

班行再肃穆,璜珮鸣琅璆.伫继贞观烈,边封脱兜鍪。

三贤推侍从,卓荦倾枚邹。高议参造化,清文焕皇猷。

协心辅齐圣,致理同毛輶。小雅咏鹿鸣,食苹贵呦呦。

遗风邈不嗣,岂忆尝同裯.失志早衰换,前期拟蜉蝣。

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因疾鼻又塞,渐能等薰莸。

深思罢官去,毕命依松楸。空怀焉能果,但见岁已遒。

殷汤闵禽兽,解网祝蛛蝥。雷焕掘宝剑,冤氛消斗牛。

兹道诚可尚,谁能借前筹。殷勤答吾友,明月非暗投。

韩愈古诗大全 篇12

韩愈《谴疟鬼》原文

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咨汝之胄出,门户何巍巍。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

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

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清波为裳衣,白石为门畿。

呼吸明月光,手掉芙蓉旂。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韩愈诗词大全"延伸阅读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