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本论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 2023.07.12

关于资本论读书心得。

阅读过这段话后,我产生的一些感想,我们可以记录下内心的心得体。多写心得体会,能让我们看清自己,如何去借鉴合适的心得体会范文呢?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1】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自有劳动(剩余劳动)都被掩盖在工资的面具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一切劳动都表现为奴隶主的劳动,甚至奴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他人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结合的。区别只在于雇佣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自身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结果是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剥削。在兵役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他人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前美国南部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劳动资料一样,是所有者财产的一部分。

在一个以雇佣劳动为主的社会里,我们信奉自由和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通过雇佣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我们可以理解商品交换的平等法则为什么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占有的不平等法则。

买方和卖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换,起初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然而,当交换的商品成为劳动的特殊商品时,这种变化就开始了。劳动的使用形成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可以与资本交换。

(劳动本身不是价值,它不能与代表价值的资本交换。)这里的**在于,工人天真地认为资本是他的劳动,他拿的是资本支付的工资,即是他和资本之间的交易完成了,两人也是平等的。而实际上,工资所购买的,并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只是他的劳动的一部分,即他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

而他在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之外所创造的价值,则无偿的为资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劳动(劳动力)的买卖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拥有资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果实,而拥有劳动力的一方,日益贫穷,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一切历史必然性的悲剧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正如奴隶劳动一样,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一切血泪都是奴隶的血泪。

命运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奴隶不能摆脱他们作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解放个别奴隶,甚至跳到奴隶主那里,这相当于奴隶地位的改变;横扫罗马20年的汉尼拔曾经是奴隶。

)这是奴隶的命运。而奴隶的现代后裔,雇佣工人,则再也不会重复祖先们那种直接隶属于人、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命运了。他们变成了隶属于资本的奴隶,但在面对他人时,他们可以有权宣示自己的独立了。

宗教把命运神化为永恒,就像资本把剥削的力量神化为永恒一样。在**教,现代的资本家打上了上帝选民的印记,而雇佣工人,则等待着末日审判那未知的命运。说白了,资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其本质而言,反对多神教。一元化的**教,是最适合资本的宗教。

顺便提一下,关于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曾经饱含人类同情的善意关怀,说过这样的话:政治权力的继承已经成为过去,经济权力的继承是否也有一天会消失呢?

父亲把政治权力传给儿子是违法的。那么,为什么父亲把经济权力传给儿子是合法的呢?拉塞尔说,我看不出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区别。他相信,或希望,经济权力的继承有朝一日会消失。

除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对比,他也找不到本质的区别。拉塞尔在这一点上没有提出任何论点。长期以来,我不明白为什么经济权力的继承会走上政治权力继承的老路,最后全社会都认为这是违法的。——除了惊叹罗素这种天才的模拟和想象力外,就是一串问号了。

但在马克思这里,我找到一点线索。如上所述,资本家和工人,一个拥有资本(劳动数据的所有者),一个拥有劳动。劳动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样,是劳动力对劳动资料的主动、自觉的占有,而异化为了后者对前者的强制的、有计划的压榨。

资本家把财富传给子女,实际上,他们把剥削他人的权力传给子女。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改变,“财富的继承直接意味着剥削权力的继承”这一规律便不会改变。资本从父传给子。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容易理解事物的真相:

资本已经从父亲变成了儿子,人的生、老、死都不会影响资本的增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继承权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那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所有者变化的过程,就像a把手头持有的股份转让给b一样,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即使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废除继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历史的来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时,继承权才会消灭;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继承权就会自然随之消灭。在现代社会,要强制的消灭继承权,只有带来反面的效果,正如罗刹国曾经搞的集体农庄、**曾经搞的人民公社一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政治权力传承模式,可以在古时候获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实行选举制、规定领导人任期的古罗马,在其灭亡之后的一千年岁月里,其民主制会被西欧人弃之如敝屣。

即使有传说中尧舜禅让制的光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没对皇帝的家族继承问题提出过疑问。不要据此断定中国古人愚昧、中国古代思想家没水平,连民主都没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权力的继承,而后人也将笑今人经济权力的继承。

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领域的民主,而后人也将笑今人不知经济权力上的民主。某些借此贬低中国文化的所谓教授学者,只不过是落在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角落里坐井观天的可怜虫罢了。

当然,从马克思(1818-1883)的时代到今天,虽然仅仅一百余年,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曾说,社会日益**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看来,事实并非这样简单。

马克思的估计有点儿乐观了,他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促进。

20世纪的技术进步,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技术进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说二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二战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反应物本身。

)而技术进步反进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焕发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其总的劳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大的加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数据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长。即是说,工人必要生活数据相对的增长了,但绝对的减少了。

要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机器对人类劳动的保存(只有在大工业中,在机器生产中,人类才得以保存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暂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

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大部分人的批评是自说自话,连对手的观点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掰。比如,把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对立起来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戏。

在本质上,现代社会并没有变。虽然它自19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是资本主义的。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2】

在花费了接近半个月的时间将这本伟大的著作,对这本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在我所见,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我的一点粗略见解: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不同商品交换比例的基础,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的时间和劳动量决定。从商品入手,阐述了商品的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和平等交换其他东西的筹码。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科技、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为了满足生活而制造商品,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转化为货币。当货币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资本就形成了。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3、 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总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仅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而且是不需要我们自己做的科研和管理工作。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式的演变、范畴的演变和规律的转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和发展方向

以上只是我的拙见。我也想读几遍这本好书。我想我会得到更多。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3】

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一。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因为自从我开始记录毕业后的日常生活,每件事需要多长时间都有一个清晰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时间比以前更敏感了。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做任何事都需要绝对的时间。没有一定的投资是不可能的。

《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对我们来说,一天24小时,没有更多,如何分配是一个问题。除了每天的工作和学习,你是否有意识地计划额外的时间?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课程,但我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不如记录、分析和调整。一般来说,我们高估自己的能力,控制时间不够,往往先慢后快。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

但是不要急先开始,想好了再去执行,只要你不停下来,就会做完,《资本论》1700页不就是这么读下来的嘛。 2、获得内心的宁静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18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

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我们需要和逝去的伟人成为朋友。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

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本书翻译的有些绕口,很多内容其实读了也未必明白,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学习的促进应该是相关的,文章一读就可以理解的知识密度应该比较低,否则就不会那么容易阅读,这只限于个人学习的提高。

我希望通过读这么多书来提高我的学习能力。事实上,我已经这样做了。 4、渴望脑力的增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籍难度有点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个月下来,对这种级别的内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种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认知,娱乐性的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时间有限,钥匙还在这上面消费,那我的认知资本不久越来越少了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脑力呢。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国家博物馆还有一个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如果你想去,你可以去看看。 《资本论》三卷内容概述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这一部分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货币的功能,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分工与机械大生产,计件工资及计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论述了资本的形态变化和流通,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如何流通,资本周转,最后是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和流通。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它会继续投资于再生产,获得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想用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对我们个人而言,买的东西要用起来,电子产品也好,锅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让它们用来填充自己家的空闲,把自己手头上能用的都用起来,不用的可以变卖,让自己的资本转起来,形成好的现金流就不怕事。第三卷讨论利润率、平均利润、利息资本、地租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额是全部剩余价值。因此,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开采率。

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时间的维度上,它就是一个大雪球。复利,一种神奇的增长方式,是一个奇迹。

以上就是个人的读书体会,自己写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好,写下来全当是留下一个记录,以后重读会有新的体会,前后比对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4】

近来,我读了一下《资本论》。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虽然说实话这本书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我还是花时间研读了一下,大致地了解了它所讲述的内容。

读完后,我倒感觉这本书尽管在这样燥热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也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至少我更清楚地知道了,原来钱其实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资本论》里得到的信息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把握,便于理解和思考。

鉴于我自身的专业,我并没有打算专业地研究资本和经济这类问题,所以只是对这一方面的认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和印象。具体说来,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在这个像植物一样的社会系统的顶端是厚厚的叶子,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阳光和新鲜空气,在树根上投射出无尽的阴影。

而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以供系统利用的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这颗植物体便在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地长大。

没有太多的解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资本积累下的社会发展和运行之树。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再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这样财富就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到再生产过程当中。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能够往地下越扎越深;而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是,植物是其中之一,而人不是。人类社会不可能像植物一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平等的才对,但是在这样的生长模式下,下层的根只能不断地为上层叶子甚至是枝干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不断地压榨自己,却完全没有自身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自然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而过大的差距就会产生过度的不平等,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阻碍而难于快速健康的进步。

总的来看,《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的思想是深刻的,而我自己也只是在闲暇时候泛读一下在这里初谈皮毛而已,只能浅显地列举一些读过此书后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希望对我今后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然而,作为一名现代社会主义的大学生,《资本论》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也会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进一步研读《资本论》这本书,以求可以从中领会出一些资本主义弊端下共产主义进步和创新的精神。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5】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犹如1869年的“黑色星期五”(1869年9月24日星期五,在美国金融市场发生的一场金融危机)。经济低迷,市场低迷,企业破产,银行倒闭,漫漫长夜,人们困惑:钱都去了**?

何时才能走出低谷?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在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在思考。

信心是比货币重要,也比黄金重要。但是,笼统地说“信心是永远不灭的指路明灯”,人们还是将信将疑:信心来自**?

信心如何成为指路明灯?如果笔者解读不错的话,信心来自制度优势,信心源自经济实力,信心出于对《资本论》所阐述的共产主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是很难走出危机的。

如果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我们就能战胜危机。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才是真正的不灭的指路明灯。在我看来,我们现今在经济上遭遇的问题,可以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金融泡沫中找到影子,同样可以在《资本论》中找到踪迹。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资本论》。

《资本论》,全名《资本***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笼统的说《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论》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对资本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以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以逻辑和历史的方法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德实质。

在《资本论》中师对唯物辩证法的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里斯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资本论》的价值再过一百年,也估计不透。马克思之所以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科学家评为千年思想家之首,充分证明了《资本论》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

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全书中我觉得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和资本的积累两个方面较有感触,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而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把资本家和劳动人民定义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劳动人民创造财富,而资本家则不断地剥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不断地追求更多。

我们常常认为,一个劳动者在劳动之后,资本家给予报酬是公平的,而恰恰相反,劳动者给资本家带来的财富远远大于他得到的,资本论对这种现象也给予了批判,换种理解方式,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充满不平等的19世纪末的欧洲,乌烟瘴气的欧洲,马克思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对一种公平的追求,他把一切的社会的稳定建立在了公平之上,也是这种最底层就开始构建的公平才可能带来效率和利益。可以说,公平是一切的基础。无论是过去的资本主义,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当天平倾斜时,都会有动荡。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6】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经典巨著,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在寒假的时候我浅读了这部书,深切的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也了解了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引用**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也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

《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同时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也揭示了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之的矛盾。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所以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

这不仅是为了阶级斗争的考虑,也是为了大多数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因此也引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确立。

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当然,我们要与时俱进,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走上富强之路。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7】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前后用了40年的写作时间。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工作。它把高度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它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中所包含的矛盾分析起,一步一步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它科学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互动。

在说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对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科学地揭示出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和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进而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资本论》自从出版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在这期间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但《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今天,我们要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现实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论》在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还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如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规律,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等等。《资本论》同时还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经济规律。这些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同时还被认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哲学和逻济学著作。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写成《逻辑学》,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逻辑,在《资本论》中达到了自己发展的高度水平。

《资本论》还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斗争的税利**。此外,《资本论》还包含着马克思在历史、法律、科学技术、教育、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闪烁着天才火花的思想,它在各方面都蕴含着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的瑰宝。

通过对《资本论》的解读,我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他的许多理论都是先进的。例如,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生产所需的社会工作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一元论;当然,马克思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后人的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众多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中国迄今为止几代领导集体的治国方针都是在他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此以外,《资本论》中对经济学现象以及原理的阐述也不可忽视,这部分内容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资本积累和价值循环、分配中的区别以及资本主义对工人阶层的剥削的实质。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

本文的一些结论是客观的、有启发性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

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

例如,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维方式等诸多问题。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

东欧和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

”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8】

《资本论》

——读书心得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

工商管理专业

b130903班

耿志东b13090328

读《资本论有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

内容再要: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经济过程的动态性,预见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发展了封闭的经济活动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力量。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经济过程的动态性,预见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发展了封闭的经济活动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这里劳动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宏观物体上的引力。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

马克思发现了这一商品的共性,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并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

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从原始社会提高到现代社会。没有人类劳动的凝聚力,一切商品都将以其原始的物质状态存在,物质财富的讨论将失去意义。商品的价值因劳动而产生。

劳动是有价值的,也是人类区分动物的开始和标志。没有劳动,没有钻木取火,没有石头的改造,就没有文明的开端。劳动的功能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而且是帮助人类产生和发展意识。

没有劳动,人类就不可能意识到吃熟肉比吃生肉更美味。意识与劳动的关系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的出现,就不能够出现人类的意识。

先有劳动后有意识,意识活动的增加又促进人脑的发育,为意识活动的升华提供了物质基础,升华后的意识又被用来改造劳动工具,推动劳动向更广和更深度进展。劳动为因,意识的升华和劳动工具的升级为劳动实践的结果(另一个主要结果就是商品的增加),互相推动,良性循环。一旦良性循环开始,以劳动、意识和生产工具为主的人类生产力将继续发展,不能停止。

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能够说明上述三者关系及互动效应的,就是思想意识领域的“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大发现,生产工具领域的蒸汽机等机器的发明、电力煤炭及石油等二次能源的发现。

机器的发明和新能源的发现也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为原来的个体生产者转变为资本家提供了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人类社会中的交换方式主要以个人为主,交易的产品以个体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受到人的体力的限制,决定了其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极限。

这是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生产成果同资本主义几百年的生产成果不可比拟的根本原因。

正如前文所讲,机器的出现为个体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可能,但大规模生产还需要雇佣劳动力,机器生产靠原来的个体生产者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一旦机器与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就为原来的个体劳动者从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为其占有雇佣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原来的个体劳动者,随着机器的启动和雇工的劳动,已经完成了向资本家的转变。

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原来的一般等价物角色,向一种能够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一起,从而产生剩余价值的工具的转变。这种工具,就叫做资本。

这就是“蒸汽机”出现以后紧跟着“圈体运动”出现的原因,“圈体运动”使原来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为产业工人,这为资本家提供了劳动力。机器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工业工人的出现提供了就业机会。剩余价值来自**?

剩余价值的**是工业工人的劳动。没有产业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按公式计算:单位商品利润(剩余价值货币化表现)=商品**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

增加剩余价值的途径有两条: 第一条:在生产技术一定从而使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可以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第二条:在不改变劳动成本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从而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使单个商品凝聚的劳动成本降低,也能够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尽管在20世纪以前,资本家为了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往往采用第一条办法,拼命降低雇佣劳动力的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但如果使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原来当农民的生活水平,产业工人无疑是不会自愿当产业工人的。如果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工人以低于农民的收入来为资本家劳动的话,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并最终危及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本身。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人故意破坏机器的原因。

采用第二条道路——提高生产效率,不以产业工人的利益牺牲为必要条件,从而增加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最优选择。劳动量不变,生产效率提高,单位商品凝聚的劳动量减少,与社会平均劳动量的差距拉大,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量增加,资本家赚取的利润同样增加。

这可以用来解释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总的来讲,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限制下,资本主义国家总的剩余价值增加主要依靠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业工人的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主要是工会组织下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资本家在劳动成本上升过程中损失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补偿的。

资本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越发觉得它的存在有道理,并开始研究它。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也应该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和一门课外兴趣课来学习。

参考文献:《资本论》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9】

《资本论》,一本伟大的著作。是1859年由卡尔.马克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据说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马克思的工作。可见这本著

作的问世并不容易。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可能不被初学者很好地理解,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引用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评论会更有说服力。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可高度概括如下:

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二,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是物资生产部门的劳动。没有其他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消耗人的脑力和体力没有区别。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第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只能在新的生产过程中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不含任何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

心力支出和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为基础的、以时间为基础的劳动是劳动的主要形式

式。因此,马克思不可能系统地论述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

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建立劳动价值论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

资本主义的职挥管理职能是与剥削目的相结合的,而绝大多数工人是被指挥、管理和剥削的。因此,马克思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一种独立的劳动形式来研究,以创造价值。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可以称为服务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便于研究而抽象出来的经济现象。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已达到60-70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性劳动?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其次,科研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学技术在生产设备上的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劳动形式,可以通过提高现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新产品,在全社会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大大增加商品的总价值。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

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苦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遥远需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的扩大和产品的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对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管理劳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有专门的知识储备。

与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者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其价值将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此,人们对社会生产方式范畴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认识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马克思认为,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10】

资本家掩饰剥削的方式小议

在资本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资本家雇用工人为其劳动,工人为他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马克思把工人创造的超过他的工资的这部分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把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是劳动者在必要的工作时间内支付的劳动。

剩余劳动力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是间内所支付的劳动。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类: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在必要的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绝对延长工作日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工作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工作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利润的占有是剥削,其理由是:第一,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外,还会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被资本家所占有。这种平衡是工人创造的,最初是工人拥有的,但它是资本家拥有的,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

第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工资,但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已经补偿了这部分价值,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没有支付任何报酬的劳动,所以,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无偿占有。“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部分,无所费于资本家,因为它所费的,只是劳动者的没有报酬的劳动”(《资本论》第三卷第6页)。据此,马克思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称之为“剥削”。

从根本上讲,对剩余价值的无条件占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从这一本质上派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具体的剥削方式,一方面他们掩饰了剥削的实质,另一方面也的确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下面列举三例分而论述之。

一计时工资

是指以工人(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单位而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它是工人(劳动者)的劳动的月价值,周价值,小时价值等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直接表现为劳动的月价值,日价值等的转化形式,因此,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同时也**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不同性,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是,我门在考察资本主义计时工资的状况时,如果不仅仅看计时工资额,而是要把工资额同工作日的长度,劳动强度,劳动**,工作环境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其本质。

在计时工资的条件下,资本家最常用的一种加强剥削的方法,是延长劳动日的长度和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这实际上就是降低工人的劳动**。此外,小时工资制度也是资本家加强剥削工人的一种方式。它只规定工人的小时工资,他们一天有几个小时的工资。

这种办法,表面上似乎“公平合理”,但实际上却给资本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延长和缩短工人劳动日大开方便之门。当经济繁荣,商品销售顺利时,资本家让工人加班;当经济衰退,商品销售困难时,资本家们试图缩短工作时间,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这种情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家“可以破坏就业上的一切规律,而完全按照自己的便利,专擅和眼前利益,使最惊人的过度劳动,和相对的或全部的失业交替发生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看出,计时工资的一般规律是:如果劳动量(一日的、一周的、一月的)是已定的,计时工资额是取决于劳动**;相反,如果设置了劳动* *,则小时工资取决于劳动量。

计时工资的这个规律的作用必然给工人阶级导致如下的后果:一方面,劳动**愈低,工人为了维持一家老小的起码生活,便必须干活,多延长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劳动时间愈长,就又会引起劳动**新的下降。

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作越多,得到的就越少;得到的愈少,又迫使他们劳动得愈多。简而言之,工资的性质决定了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须生活在一个恶性循环中。

二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生产产品的数量或者劳动者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它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之一。从表面来看,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生产的产品愈多,得到的工资也愈多,因而好象工人出卖的不是他的劳动力,而是已经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似乎工资的多少,是由生产者的工作效力决定的。

然而,事实上,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仍然基于时间率。举例来说,假定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每天劳动10小时,创造4元新价值,其中2元为工人所得的工资,2元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即开发率为100%。

又假定现在改行计件工资,资本家把原来工人在10小时中生产的10件产品,去除原来的计时工资额2元,则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单价便是2角。这样,工人每完成一件产品就能得到20美分。如果他一天还完成10个产品,他的总工资还是2元。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从工人一天的劳动中提取的剩余价值也是2元,剩余价值率仍然是100%。

由此可见,计件工资只是时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变相的时件工资。计件工资的本质与计时工资的本质相同。它也是劳动价值和**的转化形式。马克思指出:

“工资支付上的形式差异,决不会影响工资的本质,虽然其中一种形式可以比别一种形式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计件工资既然更加隐蔽和歪曲了工资的本质,因而它比计时工资对工人更富于欺骗性,更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首先,在实行计件工资时,工人所得的工资额由于和他完成的产品数量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工人为了多得一点工资,便不得不更加紧张地劳动,自动加班加点,提高劳动强度。工人给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大大增加了,但由于每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资本家就会进一步降低计件工资单价,因而他们实际上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工资。

其次,计件工资也为资本家监督工人劳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计件工资本身对工人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就是一种很好的的监督,这对资本家节省开支,降低产品成本等等都有很大好处。再次,实行计件工资还必然会突出工人的个别利益,增加他们收入上的差别,加强工人内部的竞争,因而不利于工人之间的团结。

这对资本家当然也是有利的。

三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是战后西方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福利制度最本质的东西是为维持资本利润的增长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福利制度最为盛行的时候也就是资本家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在40-60%,其中微软公司高达57%。

而这些大公司的工人工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价值大部分落入大资本家手中。这说明实行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更不能铲除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11】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下面是收集推荐的资本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资本论读后感 (一)

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

个人手中的大量资金是如何、以何种方式积累起来的?

“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

”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历史是建构的,文字形式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被作者所标记,但其前提是有这样一段历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虚构的历史,迟早会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资本论读书心得【篇12】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化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商品。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跟随时代的发展。

三、中国化问题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把握以下四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目前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例如,《资本论》中讲作为世界货币的只能是***货币,这符合当时的实际,目前金本位崩溃的条件下,美元等纸币也可充当世界货币,需要理论上予以阐明。

3.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4.

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四、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

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工人阶级,完成了一场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该书对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反映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确立。

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读书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