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谈读书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16

谈读书课件(分享6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谈读书课件(分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读书课件 篇1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使人变得聪明睿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以书为伴,将其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们酷爱读书,把它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听一听名人们对书的比喻,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誉无不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读书。

力量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阶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

良师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须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朋友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钥匙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珍宝好的书籍,是价值连城的珍宝。伏契克

乳汁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社会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性与气质,使人高尚。皮罗果夫

灯塔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烈火各种愚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雨果

编年史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能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坎耶里

营养品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就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加速器书籍是生活进程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思想之船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高尚的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谈读书课件 篇2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推荐,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吗?谁能为大家简单讲一讲?(生讲述故事)

2.我们从故事中能够看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请大家齐读课题《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示文体,明确学法

1.本课是文言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先去学习前两部分。

2.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

(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前两则,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前两则,学生之间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关注“诲”、“识”、“耻”、“矣”、“岂”的读音。重点关注多音字“识”,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

(二)读通语句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在老师停顿的地方,用“/”作标记。

特别提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2.自己练习读通语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环节,关注多音字的字音,落实判断字音的方法。读通语句环节,关注对“听”的要求,落实边听边画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体现了读书训练的梯度。]

四、再读课文,读懂读深

(一)读懂文意

1.自读课文,试着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则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互促解疑。

3.全班交流,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则重点关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点“耻”:以……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点“知”:前面几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表示智慧。(渗透学法:在理解字意的时候,要根据这个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3)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点“厌”:满足。(渗透学法: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字。)

第二则重点关注: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要点“漫浪诵读”:猜一猜,怎样读叫做“漫浪诵读”?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点“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②使着急。③形容发怒、急躁。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⑤急迫、紧急。⑥紧急严重的事情。⑦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着帮助。请同学们讨论,选择“急”在本课中的正确意思。(渗透学法:“急”在古文中表示重要,而现在常用的意识是着急。在学习时,这种古今义差别大的字要特别注意。)

4.读课文。文意都读懂了,读的时候,要读出语气。

(二)读深道理

1.读完第一则,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预设:1.谦虚2.求实3.勤奋

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2.读完第二则,交流“三到”读书法。为什么要把“心到”放在最前面?谈谈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做到这三点。

预设:做到了。追问:有什么好处能分享吗?

预设:没有做到。追问:今后打算怎么做?

板书:(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读通文意环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关注并落实了古今义差别较大字的学习方法,巩固并增强了借助注释理解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能力。读深道理环节,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有生长点。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3.读课文。道理明白了,再读课文,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交流分享,拓展延伸

1.学习了前两则,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则,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回顾学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的第三则。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步骤是什么?(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二、学法迁移,自主实践

(一)同桌互助,读准读通

1.出示学习提示。

读准: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

读通:与同桌一起读课文,针对停顿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讨论。

有问题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知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设计意图:学生学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只在难点之处进行指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二)小组探究,读懂读深

1.出示学习提示。

读懂:借助学习第一、二则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懂文意。遇到困难,记录下来,小组内互相解疑。

读深:小组内用简要的话说一说曾国藩的读书要诀,并提炼出关键词。

2.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读懂”。

重点关注:

(1)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断”:猜想“断”的意思,再查字典印证。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4.小组汇报“读深”。

(1)曾国藩的读书要诀是什么?

总结并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曾国藩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预设: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4)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点很重要。

5.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通过学习提示以及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做降低了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夯实基础,认真写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观察并提出最需要指导的生字,全班交流书写要点。

预设:

窥:上半部分“穴”的捺变成点,要写的扁而宽。左下部分“夫”的捺变成点。右下部分“见”的撇要写舒展,穿插到“夫”的下面。

缺:右半部分“夬”稍长于左半部分“缶”。“夬”字撇的收笔要在“缶”字的下面。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有一定的写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写字时的难点进行点拨和指导。]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链接曾国藩的资料。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突出。23岁中举,后考取进士,供职翰林院。曾国藩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以《家书》(即《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设计内容比较广泛,在平淡家常中含真是良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拓展读书名言。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五、再次读文,读书明智

同学们,就像我们学到的,读书能让我们明智,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许多同学都爱读书,特别好。有的同学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做的还不够,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文的诵读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齐诵《古人谈读书》。

谈读书课件 篇3

教材研读

《早》是当代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来历的描述,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我认真地一读再读这篇文章,逐渐感受到文章里面蕴涵的美。这也许就是我们说的教师要认真研读,首先让文章感染教师自己的行为表现吧。

名家散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是有难度的。同轨的几个教师听说我准备上这一节公开课,都不免担心起来。这篇散文的确散,不好抓重点,有的老师说,这篇课文我们老师读起来感觉津津有味,让学生感受就太深了;还有的教师不无忧虑地说,这是一篇好课文,但不像其他课文那样,情节吸引人这些告戒,担忧,也正是我自己所担心的。讲多了,别人会说你课堂上讲得太多了;不讲,有的学生确实不理解。怎么办?树立信心,认真迎接对我的一次挑战。

重新翻阅了语文课程标准,每次上课,我都会这样去做。在一次次地阅读中,它都能给我启迪,使我坚定信心。这一次,我感到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只按照我的见解去安排教材,应该按照学生学习本文会出现的问题来设计教案,然后再考虑到学生学习本文后需要提升哪些语文素养。带着这样的感受,我开始了教学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早。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早》这篇课文。这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家吴伯箫先生的一篇游记。

师:你们知道一些关于吴伯箫先生的内容吗?

(让学生谈谈了解的资料,说不完的教师补充。)

师:认真读好课文,你们说需要注意什么?

生发言,教师补充。(正确、流畅,读懂内容等)。

【读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以前是老师要求学生努力去做到,今天我让学生谈谈自己认为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然后再让学生去做。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是主动建构读书的方法。】

二、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教师检查读文。重点段落引导多读几遍。

注意指导:

2节中,引导想象的语气该怎么样读?

3节引导学生联系图画,辨清位置,仔细读。

【有时我们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定位得过于单纯,其实读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字音、词义的问题,还有内容的感知,情感的融和。】

三、读了课文,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比如说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特点,新接触到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东西?(花信风、对课等)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遵循学生读书的感觉,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一方面让学生读与思结合,一方面也了解了学情,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下铺垫。】

五、指导学生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阶段。

1、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并把发言写在黑板上。

(三味书屋的摆设、梅花、鲁迅书桌上的早的来历)

2、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文章的内容与它的题目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答,教师补充(围绕主题等)。

3、那么,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早这个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没有现在想也不迟?

生回答。(学生已有经验:(1)有的是用人物的语言做题目的如《别饿坏了那匹马》;有的是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如《海伦凯勒》;有的是课文的主要事情做题目如《大江保卫战》。(2)内容是围绕着题目写的。等)

(提示:以后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

【这里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质疑,让学生感受到这既是对本课学习的需要,也是读书要学会思考,是读一切书的必需。】

二、读文品析。

1、看看这上面的内容,哪些与早有关?

生答。

※引导学生认真读早的来历一部分。

学生认真阅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师:谁来说说早字的来历。

师生交流读这一部分时的感受。

(1)奔走当铺和药铺,什么样的心情。当铺家庭困难、无奈。药铺心急。

(2)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信息,进一步品味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怎么理解?怎么读?

(引导学生读书要抓住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以后读书要注意什么?)

【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是走向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走进课文,换位思考,想人所想,从而使学生的心、文中人物的心、作者的心、乃至教师的心,心心相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同时,语文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语感的训练,让学生有感而读,是把课文读好的重要方法。】

※梅花与早。

师:许多同学注意了梅花的开得最早,为什么还要写梅花的形态呢?

(引导学生感受梅花与鲁迅的人格的联系。)

指导学生读出梅花外形的美,精神的美。

【为什么要写梅花,因为梅花开得早。课文写出了一侯是梅花。为什么还要写梅花的形态呢?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高质量的对话需要这样有分量的话题。】

※为什么还要写前面的这些内容呢?

师:初读课文的时候我曾经困惑过?你们呢?

学生发言。(注意捕捉其中的关于联系的语句。)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把做为一个整体来读,接下来我们一起再读课文,看看其中还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学生读书)

2、难道散文真的很散吗?

师: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中这些内容有什么联系?

(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仔细地读一读。引导发现其中的联系。)

学生发言(其中的自然段的过度,自然;花与人,摆设与先生的威严等)

师:虽是散文,但其中处处有联系。(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这是他们的需要。如此,他们才会有成功的快感。告诉,他们也能记住,但自主建构,意义更长远。】

三、好的作品除了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还应该是给人以启发。比如:精神的享受,智慧的启迪,语言文字本身蕴涵的美感,再读全文,想一想你从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学生发言。

教学感受

一、语文课的本身就是读书指导课,换句话说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因此,课始,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这篇课文的题目与内容有什么联系,你想了吗?没有想,现在想一想,尽管此时是肤浅的、模糊的,多是猜测的,但是遇到题目去想一想,这恰是阅读的必需,与其说这是一种告诉,不如说这是一种启迪,一种读书方法的启迪。在后面的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早的来历,在同学们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的时候,教师注意捕捉住学生发言的有益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句,如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让学生感受鲁迅此刻的感受,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感受到了鲁迅当时的心里很不平静,他在自己的内心暗下决心,他在桌子上轻轻地刻了个小小的早字,实际上是在他的心里深深地刻下了一个大大的早字。读书只有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读书。当学生的感受由肤浅走向深入,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这时再让学生读这一部分,那口中语言才能自然地出自自己的真情。

二、沿着学生的学习感觉设计教学的流程,是本课要体现的理念之一。这篇课文有些散,正如一些学生谈到的刚开始读文章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一会儿写香,一会儿写三味书屋,一会儿写梅花,一会儿又写早字的来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恰是散文所具有的特点。前面已经谈到了老师们的种种担忧,怎么办?我最后坚信了一点,不要按照我自己的想当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问学生读书的感觉。大家都感到很散,于是我们就先感受其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很发现,早的来历和梅花最能与题目挂上钩,于是我们认真地研读这两部分。待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感受到了,再引导发现其他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学生重新完整地读文,这时他们的着眼点在于文章的联系上,是不是真的散文就散呢?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其中的过度,而且感受到了其中的过度的自然巧妙。文章不但按照参观的顺序,而且还有花和人的联系,三味书屋的摆设与当时老师教学情况的威严的联系。原本感受的散,现在变得处处有了联系。有的老师质疑,本节课中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时时早、事事早,要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一下思想教育,你在教学中这一点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会不会是丢掉了一个很好的人文教育点呢?说到此,也是我要说明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是需要的,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身受感染的过程,而把他单独拿出来,我的感觉是要么锦上添花,要么画蛇添足。对于本文的教学来说,如果这样,效果可能会是后者。

谈读书课件 篇4

教学分析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谈读书的作用。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高产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为完整。

其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狡黠者鄙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这些话都充满了成熟的人生经验。

培根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谈读书》多用简洁短句,虽然也有句,但每个句子几乎能独立,似并排而立。说理上,培根喜欢用对比论证,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一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其中还灵活穿插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热爱读书,你就会热爱生活;学会了读书,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3、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教学方式

1、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自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教学构思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那我们看看几百年前的先哲对读书是怎样看待的。

二、作家简介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贵族家庭,培根小时候很爱学习,13岁便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2、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谈了读书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

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富有哲理。

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语评》。

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先读出句子,然后再对句子进行点评,可以从修辞、内容、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例句分析:

(1)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人的天性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有应继承发扬的,也有努力克服的,好比野生的花草,有繁茂与美丽的一面,也有疯长破坏美感的地方。要使花草只呈现出美丽的一面,就需要人们对它们修剪、移接,而人要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明智明理,并且不断改进,完善自我,努力趋向人性的完美。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人们读书要有正确的心态。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长,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书本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的批评的眼光看书,随时准备和书本辩论;但我们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书本中也有不正确或偏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要轻易盲从。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作者这句话论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读书可以武装一个人的头脑,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使你更聪慧、更缜密、更有修养、更……

五、拓展迁移

1、课外你还搜集到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

2、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谈读书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本文看,作者说理透彻,语言精辟,论述的范围又广,几乎一字一个观点,针对随笔的特点,结合本文内容中谈到的读书的目的、作用、方法。于是,我将本文教学定为两个重点目标,即1、感悟语言;2、理清作者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学情分析

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关于读书的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树立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谈读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方法对比论证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谈读书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