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光的传播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24

光的传播课件推荐9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多方位思考,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我们找到这篇精品“光的传播课件”必定让您受益匪浅,我相信这篇文章会为您带来一些惊喜!

光的传播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两类。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②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②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2)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二、器材的选择

1、选择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学器材: 水槽 激光笔 水 牛奶 烟饼 镊子 烧杯 滴管 纸杯 蜡烛 火柴 玻璃砖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是学习光现象的一个开始,是以后学习光的反射及折射的基础。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同时要尽可能让学亲自动手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由他们自己总结和发现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由此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体现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②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2、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3、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 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 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完成课本P70“想想做做”,在班级进行展示,观察小孔成像现象,交流小孔成像的特点。(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归纳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月食

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引导学生分析。

(4)学生列举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并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0×108m/s。(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三)归纳总结,应用提升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改变以往教师口头总结学生心不在焉的情况,由学生极积主动说、谈、想,为后续的学习作好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习题,学生作答。(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光的传播课件(篇2)

(一)光源出示迷人夜景图。

(激发学生对光感兴趣)观察

(对光的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提出问题,引起悬念)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参与讨论)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实物,主要是由于学生参与实际活动,提高学习兴趣。)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

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

C、水母。D、霓虹灯。巩固练习(此题练习中,有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有的是农村可见的;有的是城市可见的;也有不常见的,让各层次学生增长知识)

(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展示光源实物,在此用的是激光手电,而不用一般手电筒,是因为激光手电光线比较集中)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观察、思考

(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讨论式学习随之开始)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想

(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小学自然课本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想)

(二)光的传播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

(鼓励学生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有了感性认识外,还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光的传播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主要手段。能够把握以茶文化为载体,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能够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材料理解把握,形成归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感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外文化,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片树叶的故事

今天我们的课从一片树叶开始,西方人称其为“神奇的东方树叶”,同学们喜欢喝茶么?

接入视频短片,通过短片了解茶的种类。

这片树叶不仅散发着醇香,还蕴含着文化。大家了解么?

在中国,它是闲云野鹤的洒脱;在英国,它是午后高贵的优雅;在印度,它是街头民众的消遣;在日本,它是严谨细致的仪式。

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国家茶文化的多姿多彩,那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活动2【活动】材料铺设,构建全课情境

故事一: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脚用肩膀在崎岖的山路上连接了世界,他们被称为茶背子。西藏险峻的山路马匹无法通过,于是雅安的人们扛300多斤茶袋,住着拐杖,慢慢的穿过喜马拉的沟谷,不仅将茶叶贸易带到印度,也开启了欧洲茶文化的序幕。

现如今这些老人已经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山路上只留下了当初拐杖压出的一个个凹坑。

教师设问:这些人走的路你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茶马古道。简单介绍。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往来,还实现了文化的沟通。

故事二:

有些人同样的留在了历史里,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19世纪,钟爱红茶的英国人觉得中国茶太多昂贵,于是决定在其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在英国人的游说下,武夷山八位茶工带着茶种和精湛的制茶技艺前往印度,他们终其一生,最后种植出大吉岭红茶,为印度茶叶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大吉岭红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名茶之一,而这些茶工却到最后也没能回到家乡。

从此,印度有了自己的茶业,大吉岭红茶叶声名远扬。

故事三:

今天依旧有人为茶文化发展努力着。

北京女孩张南揽十七年前去日本学习茶道,现为职业茶道师。她通过茶道课堂,向国人展示日本茶道的严谨与仪式之美。她说:“日本茶道动作规定太多,太程式化,但这正是中国茶道所缺的,我想让更多人了解。”

 活动3【讲授】探究讨论,推进知识生成,实现情感升华

1、简单总结:

探究一:故事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发言。得出结论,并概括含义。

知识点一: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交往活动。

2、仔细回顾:

探究二:故事中的人们,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知识点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讨论一: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文化传播的事件还有什么?

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并运用手机搜集资料,资讯共享,开拓视野。

3、深入思考:

文化的传播还有哪些途径?需要什么工具

探究三:文化传播是通过什么工具实现的?

同学发言,归纳,教师总结,说明。

知识点三:传媒的含义及发展历程和大众传媒

对比传统传媒与大众传媒,结合课堂体验总结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4、对比探究:

故事二中将中国茶叶知识带到印度的茶工。

故事三种将日本茶道带回中国的女教师。

探究四:他们对于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学生对比,形成思维层次,全面看问题。

知识点四:文化交流的意义。

5、情感升华:

讨论二:你要向故事中的人们学习什么?

深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知识点五: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

6、回归生活:

辨析:某人观点:文化交流与我无关?

结合学生实际,形成有实施可能的答案。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只要传递文化正能量,你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活动4【活动】动态图像,梳理本课知识,提升记忆效率

运用prezi这个动态展示软件并加以图像,促发学生课堂记忆形成较为清晰地知识网络。

活动5【测试】资料共享,在线完成练习,寻找知识漏洞

光的传播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大胆的进行故事创编。

活动准备:

各种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植物图片若干。

(1)教师出示苍耳子图,让幼儿观察其外型特征。

(2)苍耳子是颗很特别的植物,有个故事就是讲它的特别之处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阅读幼儿用书。

(1)幼儿阅读幼儿用书p8页《骑“白马”的苍耳》故事。

(3)幼儿把自己多故事的理解说给老师听。

(4)教师讲故事。

(5)故事里的白马是谁?

(6)苍耳子为什么要骑上白马到处走?

小结:原来苍耳的种子上有挂钩,可以粘挂到人的衣物或动物的皮毛上被带到各地。只要条件适宜,它就会发芽长成一个新的植株。

3.引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

小苍耳会到哪里安家呢?他还会遇到什么人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猜想一下,然后把你的猜想画下来吧。

5.幼儿自由创作,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创编的故事。

活动拓展:

光的传播课件(篇5)

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有苍耳、蒺藜、鬼针草、山葡萄、松树、樱桃、松子、板栗等。如鬼针草、苍耳等种子的外面生有刺毛、倒钩,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粘附到动物的毛皮上。而樱桃、野葡萄等植物大部份都有肉质的果实,这些植物的果实被鸟类采食后,种子经过消化道后随意排泄各地。板栗、松子等会被松鼠搬回家储存起来,一部分会被吃掉,剩下的来年就生根发芽了。

风传播:

靠风传播种子的植物有蒲公英、柳树、杨树、枫树等,这些植物种子的质量通常较轻,能悬浮在空气中,风轻轻一吹就能把它们带到海角天涯。有些植物的种子还长出一些适合于借助风力飞翔的特殊构造,如棉、柳种子上的`细绒毛,蒲公英果实上的伞状冠毛,松树、槭树、榆树种子翅状结构等。

水传播:

生长在水里或水边的植物通常会借着水力来传播种子,如椰子树、睡莲等。椰子树的果实成熟以后,外壳坚硬,像一艘小船随海水漂到远方,被浪潮冲上岸后就会长出新的椰子树。睡莲的果实成熟后会落在水里慢慢腐烂,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在水面随波逐流,最后沉入水底生根发芽。

弹射传播:

弹射传播的意思是把种子象炮弹一样弹出去,常见的有油菜、芥菜、豌豆、大豆、绿豆、酢浆草、凤仙花等,这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似火骄阳的烘烤下常常“啪”的一声爆裂,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其中最为有趣的是一种名为“喷瓜”的植物,当瓜成熟时只要稍有触动便会脱落,并在瞬间从顶端将瓜内的种子喷射出去。

光的传播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并根据不同传播方式进行分类。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等各种种子,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展板。为下面的分类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兴趣。

(1)导入谈话。

教师:你们见过植物的种子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会去看一看,这些种子是长什么样的,你还能发现哪些关于种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讲一讲。

请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2)观察后谈话。

教师:刚才我们看了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关于种子,你还知道它们的哪些事情?

教师小结:这些种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也不同,有的是带毛的,有的是带钩的,还有长刺的呢。种子有什么用呢?

教师:种子除了可以食用,还可以用来种植,传播,长出新的植物来。那野地里的植物,没有人去种植,它们的种子是怎样来传播的呢?

(收集种子的过程为幼儿做好了课前知识准备。而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在第一环节中老师让幼儿从感知中激发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一些种子的特征,为下一环节中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铺垫。)

2、观看录像,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教师播放录像,帮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传播的方式: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③水力传播(莲蓬);④弹力传播(凤仙花)。观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学说一些种子的名称。

(2)教师通过提问,出示相应的种子图片和传播方式字卡,并让幼儿学做动作。开始的风力传播可以跟老师做,水力、动物和弹力传播可以让幼儿自己创作动作。

教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靠什么来传播的?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蒲公英种子传播的样子。风来啦,小种子快飞起来吧……(其他种子同上。)

师幼小结:植物的种子一共有几种传播方式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因为它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

教师小结:原来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长的样子有很大关系呢。

(种子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传播的含义,我从网上下载了现成的录像。幼儿观看了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之后提问,根据幼儿回答,教师逐一出示传播方式图卡,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用这种方式来旅行呢?从而初步解决了形态与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在了解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时,教师借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又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识,了解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

(1)幼儿讨论。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教师:除了录像中看到的,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的?

(2)拓展介绍。出示几种典型传播方式的种子图片(喷瓜、椰子、无花果种子等)。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传播方式吗?老师进行适当讲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老师在此环节中提出发散性的问题来联系生活:你还知道种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吗?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幼幼互动,说出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为了拓展幼儿知识面,教师还准备了一些比较奇特的种子传播方式图片,来激发幼儿对种子传播现象的兴趣。)

4、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老师先让幼儿认识展板上简笔画的传播方式标记图。)

教师: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图片,请你看看这些图片上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然后按照它的传播方式贴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将小图片在展板上按标记图分类粘贴,最后师幼共同进行讲评纠错。

(老师在这一环节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互动,让幼儿拿着图片说一说、分一分、贴一贴,通过动手动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5、延伸活动。

教师: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吗?

(最后的提问:你们知道种子为什么要去旅行吗?引导幼儿懂得种子的旅行是为了繁殖后代,同时让幼儿知道很多种子是依靠人类来传播的,通过这个问题和活动延伸自然衔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及观察。)

光的传播课件(篇7)

1、扬声器振动实验(将一扬声器平放在桌面上,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一些塑料小球,注意观察扬声器发声时塑料小球的状态。)→学生动手体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多媒体展示:①蜜蜂的嗡声(翅振动——固体)

②大海的波涛声(海水的振动——液体)

③狂风(空气的振动——气体)

学生归纳得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

3、通过教师演示钟罩实验,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4、演示纵波实验并用多媒体来说明声波是如何形成的。

5、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一,说明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学生动手完成实验二,多媒体展示隆隆的雷声,使学生了解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障碍物质会被反射回来及回声的形成。

7、教师设疑,学生设计,动手完成实验三,体验液体能够传声。

8、学生游戏:利用“土电话”来聆听悄悄话,使学生体验固体能够传声,教师进一步介绍如回音壁等例子。

9、教师设计问题,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10、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小结: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其它同学讨论补充。(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课堂练习:

1.声音是靠物质的产生的,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2.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上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

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自来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

4.回声有广泛的应用,在水中定向发射声波,利用接受到的回声,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发现沉船、鱼群及敌人的潜艇等,若已知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450米/秒,当海面的测量船向海底发出声波0.8秒后接收到回声,则海底的深度为多大?

5.课外研究课题: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能粗略地测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请课后写出实验测定的方法,原理,需记录的数据及实验结果。

光的传播课件(篇8)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玩过后教师提问: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光的传播课件(篇9)

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下面我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将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方面具体的谈一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特点、地位及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物理课程标准把光学的内容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光的传播》是本册教材第二章光现象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光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光学的基础知识即光的直线传播,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为光学的两大重点内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关源和人造光源两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过程,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镭射笔、滴少许牛奶的水、空气清新剂、果冻、蜡烛、白纸等。

二、教学流程设计: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设置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巩固新知;总结反思,深化认识;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创设的问题情境是:西瓜在切开之前里面是什么颜色呢?(黑色)。我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没有光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漆黑一片,是光让我们的世界变的五彩斑斓。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光的知识吗?”成功的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会说:“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第二个环节: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时间控制在20分钟。

活动一、与光做朋友。

游戏:“超级模仿秀”,请出两位选手,模仿手影游戏的两个动作,达到与之一样的视觉效果。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突然关掉电源,游戏不能进行了。从而引出光源的教学,接着,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能发光,并把他们分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分类的过程,从而认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设计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个四问题:问题1、观察图片,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有的同学会说我看到的光束是直的,所以我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2、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学生会充满好奇心的说: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学生展示方案,对设计思路新颖、思维严密的小组进行鼓励并给与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沿着镭射笔照射的方向喷空气清新剂或喷水雾,会很容易的观察到光沿直线传播。小组间交流后展示实验成果。我提出问题3、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吗?大部分学生会说可以,也有一小部分思维严密的学生会说:不可以,只做了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声可以水中和固体中传播,那光会怎样呢?我会表现出很惊讶的表情,对提出这一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并评选其为本节课的“思维严密"形象大使。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要放过小的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后我会给学生提供果冻、滴了少许牛奶的水一杯,学生会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很轻松的进行:光在水、果冻等透明固体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这样,从生活中的画面引入,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的过程,学生会很容易从直观、清晰的实验效果中总结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从而突破了难点内容。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经历了从生活现象到实验探究的过程后,为了突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我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讲台上放置点亮的蜡烛,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张带有小孔的纸,让眼睛通过小孔观察光源,在什么情况下,你能通过小孔看到蜡烛的烛焰?学生会说:当眼睛、小孔、烛焰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会提出问题4:由此,你会联想到哪些生活中的情景呢?(射击瞄准、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等)从而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物理又走向了社会。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我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你能给电灯发出的光画像吗?从而抽象出物理模型光线。

活动四、感受新朋友的神奇。

我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呢?(光速比声速快)我运用教材图片中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光速(真空中)——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学生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会站在科学的高度上,用科学的目光审视神话,破除迷信的思想。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三个问题,:

1、你能不能想办法估测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你多远?某人看到闪电5秒后听到雷声,发生雷电的地方距离此人多远?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感悟光速之快。

2、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画图说明、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通过这个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光学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知识的海洋中希望同学们不要做“井底之蛙”。

3、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形成的?进而引出日食、月食的成因,使学生更加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你的新朋友介绍给父母呢?有什么困难吗?通过这一环节重现重难知识点,对能用科学术语进行清晰表述的同学给予评价。

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想想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我把这个实验放在这一环节,是因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跃、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己独立设计活动并可离开座位参观,进行互评、自评。把能够发现新规律的小组评选为优秀小组表扬并鼓励,通过这一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八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给他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从探究中总结物理规律。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实验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说板书设计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让学生运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评价

最后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科学术语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GZ85.com扩展阅读

江雪课件(推荐9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制定教案,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很高兴为您准备了这份“江雪课件”希望您能喜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江雪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与品味课文,理解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赏析诗歌。

2、体会作者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进行诗歌赏析。

3、学习柳宗元荡涤世俗的一切杂念,培养超越功利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对具体词句、段落的品读中,理清作者赏析诗歌的基本思路。

2、难点:荡涤世俗的一切杂念,进入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

【词语积累】

自食其力同流合污一尘不染万籁无声虚无缥缈平淡无奇精雕细刻空灵剔透

超然物外清高孤傲不动声色画龙点睛精雕细琢可望不可即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就是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本文赏析先从解读诗歌的常识开始,利用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形象,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再利用背景资料,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

重点是学习第四段细致地赏析方法,这是作者赏析文字中最见功夫的部分。

本文篇幅较长,要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

本文难就难在作者细致的评析诗人艺术匠心上。针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

【思维训练】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明确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叙述与议论相结合。联想、想象部分为叙述。评析部分为议论。

2、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和关键段落。

第1段是总起,最后1段是总结;其它每个段落的开始句都是中心句。

3、从中心句和关键段落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其重点是什么?

从中心句和关键段落看,本文是从“人物形象、诗歌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的。其重点是艺术特色。

4、什么是“押仄韵”?

“押仄韵”,是指诗歌的韵脚,即二、四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

5、第5段与第4段是什么关系?它有什么作用?

第5段既是全文的结尾,也是对第4段内容的简明扼要的概括。它的'作用是使作者关于艺术特色的见解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目了然。

6、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②运用一些副词和关联词,如“首先、其次,由此可见、可是、相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使文章层次清晰,表意明确。

7、本文介绍的背景资料包括哪些?它对诗文赏析有何作用?

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基本思想状态,时代背景,作品背景,鉴赏对象的相关信息等。它们可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等。

8、你是怎么理解“独钓寒江雪”的?

“独钓寒江雪”是全诗的“诗眼”,是点睛之笔。题目让人产生疑问:“雪”怎么“钓”?这不符合生活常识,却符合诗歌语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这首诗的灵性和美感。一个渔翁坐在白茫茫的雪世界,当然是为了钓鱼。但是,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却成了“独钓寒江雪”呢?此时此刻,这个渔翁已经成了诗人心目中的一个意象,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倾注了诗人的理想。雪是洁白的,掩盖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污秽和黑暗,而渔翁在此独钓,正应了屈原所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绝、高洁的理想人格。可见,“独钓寒江雪”一句,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当我们读到这一句时,现实世界便被理想世界取代,那个“雪”字弥合了诗人、渔翁、读者的距离,使我们在一刹那间,荡涤了世俗的一切杂念,进入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

9、模仿本文的写法,对柳宗元《渔翁》进行赏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完成“学习建议”。

2、自学《文中有“画”——〈冬天〉赏析》《〈窗〉的艺术辩证法》,复习《出师表》《桃花源记》《捕蛇者说》《登泰山记》,完成“学习建议”。

江雪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飘着鹅毛的大雪吗?(没见过)老师也没见过,咱们南方这个地区很少下雪,更别说下着鹅毛大雪了,不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雪的海洋里。

同学们,你们走在雪景,你有什么感受?在飘着鹅毛的大雪里,有一位老人独自一人在江上垂钓,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吧!跟他交个朋友吧!(出示课题:江雪)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一)1、齐读课题。

2、江雪是什么意思?(江上的雪景,江上的雪景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请看诗歌内容)

3、练习读诗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准读通,不懂的字前后桌商量。)

4、抽读。(生1 读得不错,练读时下功夫了。)(生2 准确、流利,练读很到位了。)

5、齐读。

过渡:大家读得准确、流利,要是能给诗歌画上节奏读起来更有韵味了。

(二)1、齐读(现在老师已经画好了,请全班同学按老师画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2、男女分读(齐读很好,分男女生比赛读,看哪组最棒。)

三、精读,理解诗句。

过渡: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闭上眼睛听我读,想象你眼前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范读)

1.学习第一句诗的意思。

(1)听.第一、二行诗,你的眼前展现了什么景物?(生答,师简笔画板书)“千山”“万径”夸张的写法,指许多山,许多路的意思。

(2).山上有什么?除了有雪、树还有动物吗?(没有。诗中哪个字表示没有?(板书:绝)

(3)弯弯曲曲的小路有人走吗?(没有。诗中哪个字表示没有?灭:消失)

(4)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描写的意思吗?(抽生1)

2.学习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雪图(呼呼北风)过渡:如此寒冷的雪天,山上积着厚厚的雪,冷得鸟躲起,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可在什么地方有人呢?请默读读3、4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出来。(请一个学生到台上画)(假如学生画不出,直接叫生说,老师画)

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到了什么,一位老人,从诗中哪个字可看出是一位?

蓑笠是指什么?这位老人在船上做什么?

单个字的意思我们理解了,谁来把这两句诗描绘的意思连起来说。(同桌互说,抽生说。)

3、同学们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奖励大家一起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好不好。

出示打乱的诗意,让学生猜诗句。

4聪明的孩子,一会就猜出诗句。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看黑板上画的图,说一说图上发生的故事?(按从上—下,左——右。顺序说)谁来(没有学生举手的话,全班一起说)

1、过渡:刚才我们连起来说的就是这首诗的意境。诗境体现的也是诗人的心境,要想了解诗人的心境,就必须穿越千年,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2、诗人简介。面对这一切,诗人的内心会是怎样?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孤字, 找得真准,看来你确实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板:孤、独)(孤是这课的生字,我们怎样记住它。孤是会意字,古写法左边是孩子,是指年幼的小儿丧失父母,无依无靠的小儿呱呱啼哭。引申为:孤独、孤单。)

3、柳宗元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在江上钓鱼,假如你就是柳宗元,独自一人身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抽1人。那么冷,在荒郊野外,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你独自一人走在那里,你的心里会怎样?“怕”

4、诗人怕了吗?屈服了吗?从这你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精神?(坚强不屈)

诗中那一句体现出不屈服?读一读(独钓寒江雪)

四、小结:

1、指黑板。他是个孤独的诗人,面对冰天雪地他:坚强不屈面对别人的排挤和流放他:坚强不屈

诗人就是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不屈于权贵,孤独的感情。同学们,我们已经被柳宗元这种不屈的精神感到非常的钦佩,让我们再来大声的朗读这首诗吧!

2、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只要大家勇敢面对,一切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3、你已经和诗人交上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

四、识记诗歌。想不想快而牢的识记,诗歌?我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唱、快板等来记便行。老师把它谱成一首歌,想不想听。

江雪课件(篇3)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湖南永州,有一位诗人家喻户晓,他就是——唐朝的柳宗元。(板书:柳宗元)

2、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写的《江雪》,它是唐诗中的一首精品。

二、感受诗境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师配古琴曲朗诵)

2、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出的诗中的画面,师边听边画:首先是被大雪覆盖的群山万岭,条条小路已被大雪覆盖。寒冷的江面上,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正在垂钓。

这是我们看到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你听到声音了吗?(学生交流画面寂静无声)

3、如果说“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那是什么样的场景?添加上一个“绝”和“灭”之后呢?

你看,添上一个字,境界大不同,这就是古诗语言的魅力!

4、同学们,我们一直在说雪,诗中哪里写到雪了?除了诗题和诗的最后一个字,在其他诗句里,你能找到雪吗?

5、小结:诗中没有具体写到雪,却让我们感到处处都有雪影,处处都有雪迹,这就是诗人高明的地方。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人鸟无踪、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意境,给你什么感觉?

三、体味心境

1、其实,诗境也是诗人的心境。这首绝句,绝不仅仅是为了描绘一幅江乡雪景图,还蕴藏着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而要了解诗人的心境,就必须穿越千年,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出示资料,配乐介绍):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做官以后,关心百姓,大胆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十分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面对当权者的打击报复、母亲去世、女儿夭折、朋友们的杳无音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柳宗元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想一想,从热闹繁华的京城长安,到千里之外荒凉偏远的永州,自己的才干不能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又失去亲人,诗人的内心会是什么样的呢?

3、这样的孤独和寂寞恐怕我们常人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把每行诗开头的字连起来读,是什么?(红色显示:千、万、孤、独)顺着读是“千万孤独”,倒过来读是“独孤万千”,变个顺序读是“万千孤独”,不管怎样去看,诗人要表露的都是“十分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失落呀!座座苍山能明白他的心思吗?条条小路能理解他的心境吗?那片孤舟能承载他的希望吗?陪伴他的只有“千万孤独”了。请大家把这种孤独读出来!

4、同学们,这个渔翁,他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独钓于众人不钓之处,任凭天寒地冻,他坚守在寒江小舟之上,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翁?(体会诗人的孤傲、坚毅)

5、是呀,我们看不清渔翁脸上的神情,但能想象得出他的眼神一定是坚定、刚毅的!这就是当时的柳宗元,孤独而又孤傲。再读,读出诗人的孤傲!

6、同学们,表现孤独和孤傲可以有多种方式,柳宗元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寒江独钓”的方式呢?

7、人们不禁要问:“蓑笠翁”为什么要在冰天雪地里独自垂钓呢?他能钓到什么呢?(让学生自主创设多元答案)

8、同学们听说过姜太公钓鱼吗?昔日姜太公钓鱼,鱼钩是直的,鱼钩离水面还有三尺,那不是钓鱼,为的是钓取功名;而今天,柳宗元的垂钓,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的是一种情操、一种气节,钓什么已无关紧要了。“寒江独钓”本身就已经表明一种态度了,那就是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

9、其实,人生难免不失意,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一身铮铮傲骨!

10、请带上诗人的这种心境和情感,再来读这首诗。

四、吟唱诗文

1、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诗,已经不足以表达诗人的情感,那我们就来吟唱吧。(放音乐)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江雪》。请同学们仔细听听永州地方的百姓是怎么唱的,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学。(放曲子)

2、同学们发现没有,这首曲子实际上也是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谱曲的,这样的唱也可以说成是“吟”,吟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吟唱《江雪》。

江雪课件(篇4)

教材分析:

《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诗文,理解诗句,熟读古诗;

2.抓住诗中“千”、“万”、“孤”、“独”等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意境及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诗想画面,入境悟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欣赏这几幅图,想想这是哪首诗描绘的场景?

依次出示《春晓》、《小池》、《山行》三首诗的插图。

看到这幅图让你想到了哪首古诗?(依次出示《春晓》、《小池》、《山行》这三首诗的内容,并进行吟诵。

2观察一下这三首诗分别是写哪些季节的?(春、夏、秋三个季节)

三幅画就是三首诗,走过了春夏秋,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看看冬天又是怎样一幅画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写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江雪)

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布置要求。要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放声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3.再指名读,评价节奏。

4.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读古诗,想象画面,读出诗中之画。

1.出示古诗。

画中有诗,诗中也有画,你能从这首诗中读到怎样的画面?(板书:画)

a.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那些景物?默读课文自由练说,

b.指名读师点拨,相机理解“千山万径”的意思,连绵起伏的群山,纵横交错的山路,了解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

c.细细读一读古诗,从字里行间找一找,画面中一定还有什么?(雪大)追问,从哪里发现的?

(“独钓寒江雪”,“蓑笠翁”可以看出雪很大。)

(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可以看到当时是雪天,因为鸟都不飞了,人都不出来了,说明雪很大,鸟儿找不到食物,人也害怕寒冷不出来了。)

你是从哪两个字中看出漫山遍野全是飞雪。随文点红绝:绝迹。灭:消失。

板书:漫天飞雪

原来这两句虽没有直接写雪,但“绝”“灭”仍告诉我们鸟儿绝迹,人迹消失。

谁能读好这两句,读出这漫天的飞雪。

d.出示课件“蓑笠翁”:你看,他身上穿的是——蓑,头上戴的是——笠,整个词的意思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

2.(出示:寒江钓雪图)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言训练)。

3.绝唱, 雪景如在目前。——顾璘齐读,再次感受漫天飞雪。

四、抓住文眼,读出诗中之情

1.过渡:读诗我们不仅要读出画面,还要读出诗情。下面让我们来听录音读,听着诵读,看着画面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行人消失,在这样空旷而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鱼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你能感受到鱼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a.“凄凉”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消失。“绝”和“灭”: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没有了飞鸟,没有了行人,没有声音,除了鱼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多么空旷凄凉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

这么寒冷的天气,鸟无处觅食,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呆在家中取暖。千山万径多么荒凉!齐读。

b.“孤独”你从哪里感受到,——其实这份孤独就藏在诗中,能找到吗?把四句诗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新的发现?(点红“千万孤独)鱼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于一身啊!请你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孤独。板书:千万孤独)

2.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万千孤独是这首诗的诗情。齐读:板书“情”。

五、意境探寻,读出诗中之志

1.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指名质疑:那么冷的天,那个鱼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2.请大家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原因,如捕鱼为生,独享清净,排解忧伤,喜爱钓鱼等。

3.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还记得老师上课时的介绍吗?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和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 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是这种情况下写的。

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5.这首诗是他所处的寒冷凄凉境界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所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再现。《江雪》正是他志向的表达。观赏《江雪》视频朗读。(板书:志)

6.情境朗读。

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象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尊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飘下来,好象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你看,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天气是多么寒冷,男生读;

你看,他形单影只,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女生读,

你看,他眉头紧锁,似乎满腔幽怨无处诉说,男生再读。

你看,他目光坚毅,浑身上下透着不屈不挠,女生再读。

你看,他寒江独自垂钓,一身傲气,你们会背了吗?

全体起立,咱们齐背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板书:顽强不屈)

四、拓展延伸,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1.江上垂钓系列的古诗有不少,清朝王士祯也写了一首关于江上独钓的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应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方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提出来。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要求提供王士祯的生平简介。

3.现在,我相信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一幅图,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题

秋江独钓图》?指名两个学生说。

4。老师课件出示简图,这符合你心中的那一幅图吗?

小结:每一个的理解不同,心中画出的图景也不一样,所以想象也是体会诗意的一种好办法。

5.那么这一首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四人小组来研究一下,看看一共可以列出多少条?讨论以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相同点:都在江上,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不同点: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还有补充吗?(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小结: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6.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自己喜爱的诗,

7.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你们看,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那么多的资料。

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样的心情?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板书:

画 漫天飞雪

江雪 情 千万孤独

志 顽强不屈

江雪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

1、赛诗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喜欢唐诗的人,往往能够从画中感受到诗歌里面流淌尚着的情感,那么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再一起走进一首诗。

PPT1:看诗人画像

(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1、过渡: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PPT2:布置学生自由读诗。

3、谁来读一读、试一试?

指导:“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

理解:“径” 和“万径”的意思。

指点: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理解:“千山”、 “蓑”和“笠” 的意思。

5、我们一起来把整一首诗读一读。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试讲诗意: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1、PPT3:欣赏朗读,想象画面。

2、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3、引导: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其实已经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这首画面,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试试看。

(四)、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1、过渡:同学们,诗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我们读懂了画,还要感悟到这首诗的情。下面请你听老师来朗诵。你在听的时候,心里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PPT4:欣赏朗读,感受意境

2、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寒冷“?

板书:寒冷

着重体会:绝 灭

4、还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

板书: 孤单

着重体会:孤舟 独钓

5、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为什么蓑笠翁坚持独自垂钓呢?让我们走进诗人的经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PPT5:了解柳宗元的经历

6、指名朗读:读出孤单

配乐朗读

7、面对政治上的暴风雪,柳宗元屈服了吗?诗中哪些句子暗示了我们?

板书:不屈

8、朗读:读出不屈

9、总结三次背诗:寒冷 孤独 不屈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1、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2、PPT6: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3、 学生自由读

6、那么,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7、小结: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景色也不一样。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读书,自己想像,自己感受学会了这两首诗,了解了一首诗有一首诗的意境,一个人有一个人不同的心境,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的时候多收集一些古代的诗歌,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读,收获肯定不少!

板书设计: 江雪

寒冷 孤独 不屈

江雪课件(篇6)

设计意图:

1、三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

2、挖掘古诗内涵,透视古诗人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熟读古诗;

2、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

1、昨天,我们在深秋的枫林里一起目睹了红艳似火的霜叶,一同聆听了孤苏城外的夜半钟声。今天,就让我们和唐代诗人柳宗元一起走进——江雪,去感受——江雪,去欣赏——江雪。

2出示古诗,读准古诗

(1)全诗只有寥寥20个字。请大家自由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

指名读,注意古诗的节奏。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教师随机点评,特别是结尾处的节奏,要放慢。

(2)同学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江雪》这个题目,你看,怎么读,才读得有味道?

雪的大小不同,读的感觉就不同。如果轻轻飘落的几片雪花,你该怎么读?(很轻柔的)。如果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怎么读?倘若是一团一团的大雪团,你又该怎么读?

读诗就要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来,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江雪》,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

谁来读?读出你的感觉来。同学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感觉?

二、景之凄凉

1、同学们,诗读到现在,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①有“山”:

师:这是怎样的山?

a引导山的多。有一千座山吗?虚指,夸张的手法。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么多的山?

b引导山的寂静。

②有“径”

师:径就是——小路。说说你看到的小路。

a引导小路的多,你能打个比方吗?

b引导小路的冷清。没有脚印,很冷清。

师:谁来连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③有“舟”

师:舟就是——小船。几条船?为什么?

④有“翁”

师:翁是什么意思?(老人)请你具体描述一下这位老人。从穿戴、姿势等方面讲。

2、如果,我们把这些景物放在一起,那么就成了一幅鲜活的画。(出示画面):你能说说这幅画的内容吗?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景之凄凉

3、无独有偶,清代王士祯也作诗一首,出示《题秋江独钓图》,读一读这首诗吧,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读一读,与《江雪》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三、情之孤独

1、的确,诗其实是诗人的心情,也只有读懂诗人的心,你才能真正读懂诗。那么,柳宗元当时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柳宗元生平介绍。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政治改革,可是却遭到了当权派的打击和排挤。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又被贬永州司马,十一月到达永州。这对33岁正当盛年的改革志士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元年(806)正月,唐宪宗改元大赦,而八月有诏柳宗元等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加上战友王叔文被赐死,另一战友病死在贬所,八司马之一凌准因忧愤而死,柳宗元的母亲来永州不到半年就逝世。可是,他的政敌仍不肯放过他,几次派人对他的住所放火,导致他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这真是集国忧、家祸、困苦于一身呀!

2、请你告诉我,这个时候的柳宗元,应该会有怎样的一种心情?

3、再读《江雪》,从诗中哪些字词或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呢?

预设:

①“绝”“灭”“孤”“寒”“独”

师:如果这些字有颜色,它会是——(生说:灰、白),如果这些字有温度,它会是——(生说:冰、冷)

4、是怎样的心情才会写出这样的字眼和诗句啊?让我们仔细来琢磨一下,请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

5、(放音乐)同学们,千万孤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响,你们难道不想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吗?先自己读,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孤独读出来。(板书:情之孤独)指名——齐读

四、意之坚强

1、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这幽怨哀婉的音乐,一起走进这副冰冷的画面,走到这冒雪独钓的老渔翁身旁,和他说说话吧!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有什么问题想要问他吗?

预设:

①老渔翁(老爷爷),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不回家呆着,反而要一个人出来钓鱼呢?

②您为什么不去撒网呢?

③老爷爷,冰天雪地的,您能钓到鱼吗?

2、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吧。

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朱子荆

看看是什么意思?

3、师:是呀,既然钓不到鱼,那老渔翁到底在钓什么?

私下讨论——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思念亲人、闲情逸致、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等待时机等。)

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在哉!

3、同学们,你们真是柳宗元的知音啊!其实,这冰天雪地的严寒天气就是——柳宗元受到的种种迫害,和他艰难的处境。而与严寒天气作斗争的老渔翁就是——柳宗元自己内心的写照呀!

(无论环境有多么的恶劣,无论我的内心有多么的孤独,可是我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潇洒地下来了!(板书:意之坚强)

4、再读板书,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呀!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柳宗元的心声吧!(师生齐读)

江雪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江雪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钓鱼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人踪”什么意思?“灭”什么意思?查字典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

(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让学生读、思、议,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品味。

(4)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5)过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作者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学)

(6)⑥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宇词的理解。

“孤”、“舟”、“翁”、“独”。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

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从而让学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为了押韵,B.突出环境恶劣,C.点题。

(7)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8)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

(9)指导朗读。(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

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

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

1.启发学生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受是清冷、凄凉)启发学生再晶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读、思、议、发言)

其间可启发学生求异思维:(1)在寂静清冷的环境中独自垂钓可见其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2)在这样寒冷、静寂的大江上却能独自垂钓,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坚强不屈的性格,透出丝丝生气。“诗言志”,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

3.出示幻灯片(2)(本诗画面)。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言训练)。再指导背诵,默写全诗。

六、总结学法。

让学生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再出示幻灯片(3):

A.解题,了解作者。

B.朗读,弄准字音。

C.讲析,试述句意。

D.晶读,体会诗境。

E.赏读,背默全诗。

江雪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

钓鱼

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

(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让学生读、思、议,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品味。

(4)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5)过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作者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学)

(6)⑥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宇词的理解。

孤、舟、翁、独。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

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从而让学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为了押韵,B.突出环境恶劣,C.点题。

(7)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8)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

(9)指导朗读。(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

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

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

1.启发学生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受是清冷、凄凉)启发学生再晶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读、思、议、发言)

其间可启发学生求异思维:(1)在寂静清冷的环境中独自垂钓可见其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2)在这样寒冷、静寂的大江上却能独自垂钓,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坚强不屈的性格,透出丝丝生气。诗言志,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

3.出示幻灯片(2)(本诗画面)。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言训练)。再指导背诵,默写全诗。

六、总结学法。

让学生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再出示幻灯片(3):

A.

解题,了解作者。

B.朗读,弄准字音。

C.讲析,试述句意。

D.晶读,体会诗境。

E.赏读,背默全诗。

七、运用学法,自学《静夜思》。(注:1994年小语课本中此诗未入选)。

1.出示《静夜思》。

2.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

题意?作者?

(2)明月光?疑?举头?思?故乡?

(3)

解诗句,悟诗情;

(4)

放《静夜思》配乐朗读,配曲录音。

4.指名朗读与背诵。

八、默写《江雪》一诗。

[教案述评]

岳彩花老师是河南省长葛市第一小学的青年教师。以上《江雪》一课的教案是她在1994年许昌市优化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参加优质课评比时的教案,她荣获了许昌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岳彩花老师的这节教案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教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教案中可见每个教学步骤都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体现了训练过程。教案是训练学生未知能力的计划,而不是让学生应该知道的答案汇编。例如:让学生自找生字的相似字,自己解题,自己读诗,自己逐字理解,自己意译诗句,自己体会诗的意境。教师的职责仅仅在于指导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启发点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既注意答案的正确与否,更注意答案得来的思维过程。如径字是啥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如能理解抓、舟等字,则追问其理解思路,以启发其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训练朗读能力上,教案设计具体扎实,可学可练。在体会全诗深意上,又启发求异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总之,让学生训练的主线贯串始终。

二、总结学法,运用学法。本节教的是首古诗,而学生学的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步骤。这是教点金之术,这是使学生终生受用的学法指导,这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吗?就再练习一遍,自学《静夜思》,并且检查自学效果,整个教学步骤扎实而有序。

江雪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学会朗诵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传播学课件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传播学课件,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传播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

传播学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准备: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

学生准备:

线、纸杯、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装在抽去空气钟罩里的闹钟,让学生能观察到闹钟的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闹钟的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闹钟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

3、学生自由讨论。

4、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5、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活动:

1、“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2、“土电话”

(1) 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 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 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 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简易听诊器”

(1) 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 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 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 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4、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2) 交流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和思考同学的发言,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3) 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 小组交流,汇报。(特别对实验不成功的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5) 提问: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来的?

(6) 通过实验和交流,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三、应用:

1、提问:为什么可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去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开过来?狗为什么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休息?

2、让学生阅读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传播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

②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

重点、难点分析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书的难点。

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找出现象后面隐藏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科学家在研究时所用的技能和术语。

实验器材

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带孔的纸板两张、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满了少量墨水)。

2、教师教具:小孔成像演示器(用蛋糕盒自制)、氦氖激光器(或激光笔)、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糖水四种、40瓦电灯等。

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问题一]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组织学生归纳得出:

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②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问题二]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教师演示:如图1,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

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对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③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介绍光线的概念

由于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如图2)。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3、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设问一: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

演示;在一个圆筒形蛋糕盒的筒口处糊一张白纸,底部的圆洞上固定一个不透光的纸板人,打开后边的电灯,同学们在屏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影,让学生分析人形的形成。

②日食

由影子的成因,顺利过度到日食。

设问二:当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到一条直线上,地球处在月亮的影区时.地球上影区中的人能看到太阳吗?这种现象叫什么?

③小孔成像

演示:仍然运用前边的器材,保持电灯不动,用一个大纸板完全遮住圆筒形蛋糕盒底部的进光口.并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

设问三:如果打开电灯,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什么?

打开电灯,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灯丝的形状,大家看到什么了?“V”字形的光斑,灯丝的形状也是“V”字形的。但是开口和光斑相反。

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

4、光的传播速度

介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

3×108m/s到底有多快呢?

你知道我们平时一眨眼需要多少时间吗?需要0.1秒,就在你眨眼的工夫,一个以光速飞行的超人,能够飞行3万公里。这个距离让一个普通人不停的走,大约要走250天,可见光速之大。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带领学生回忆:在观察神奇美丽的光现象的过程中,提出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在相互交流中概括出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并且运用这个结论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它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利用它你能做些什么?

四、思维拓展

①射击时瞄准。

给你一个玩具枪和激光器,你能想到什么?

②激光准直。

安装高楼电梯时,怎样使几十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

&

nbsp; 五、作业

①课后请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测学校旗杆的高度?

②试一试,制作一架小孔照相机,并用它来观察蜡烛所成的像,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蜡烛所成的像放大,在什么情况下所成的像较小?并试着解释为什么?

③对日食有兴趣的同学可登录网站

Ⅱ.对教材的认识和课后反思

1.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光学课,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而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知道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等等。所以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热爱光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要有条件的。

2.课后反思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3)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

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成功演示了光在非均匀介质路径发生弯曲的现象,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学生过去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光的路径发生弯曲),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本课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得到了来自全国的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传播学课件 篇4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

(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

(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

(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传播学课件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光学的开篇第一章。同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几何光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的基础。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制定以下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速度。

4.让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地位,制定本节重点为:探究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根据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制定本节课难点为:组织学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过程。

五、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本节课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图片、视频、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营造宽松、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六、教学程序

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设置情景1: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己剪辑的视频:夏威夷滚滚火山熔岩上的彩虹,流星雨,极光,日食月食,火烧云,上海灯光秀。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导出课题第四章《光现象》。

设置情景2: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提问:现在能看得见自己的手吗?请把手放在后面,还能看得见自己的手吗?为什么看不见手呢?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循循诱导,引导学生思考人看到物体的条件。

2.推进新课

(1)光源

首先引导得出人看到物体的条件,让学生认识光并试着了解光源的概念,再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光源并进行分类。这样学生思维才会活跃,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2)光的直线传播

①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

②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根据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大胆去猜想。然后,播放一些光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板书标题:《光的直线传播》。

③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运用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激光笔、装有水的容器,果冻等),制定证明方案。

④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根据制定方案,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实验。

在启发学生时,我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①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②光在同种介质中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③如何让光重新沿直线传播?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分解了探究的难度,更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特点。通过提供大量器材,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教师的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要发生弯曲。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最终得出光能在哪些介质中传播以及在这些介质中如何传播这一重要知识点。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解释实例

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接下来,教师提问: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怎样?接着播放视频《手影》,在学生明白了影子的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出示动画演示并分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展示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教师通过实验的展示及讲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来理解及解释自然现象。

教师再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如:激光准直,排队看齐等。

(4)光的传播速度

问: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为让学生了解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并记住它,巧妙地利用爱因斯坦的理论,并结合课本上的卡通图及注解说明光速的大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光速之快,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5)课堂小结

收获和体会对过程和方法的领悟,疑问和想法侧重于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引向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

(6)巩固练习

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从物理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

(7)课外作业

阅读教材第71页《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讨论文章后面的三个问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2.光的传播: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影子、日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

4.光速:c= 3×108 m/s

使所学知识点能够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光学的基础,也为以后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等奠定基础。学生能够懂得,物理就在身边,处处都能应用,更加提高了物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小孔成像的精讲与略讲,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掌握较好。

本节课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每一个问题都是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得出的,使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導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

传播学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聆听。

学生观看,并试着说出。

学生进行实验。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为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播。

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

三、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传播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1、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2、声音的传播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回答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你们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时间)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传播学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响,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传播学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活动二: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上课铃响了,不管在学校的哪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纷纷进入教室。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三、探究活动

(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PPT3出示]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

2.[PPT4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

3.[PPT5出示]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6.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7.[PPT6出示]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7出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9.[PPT8出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

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10.[PPT9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

11.[PPT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

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

13.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1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向哪个方向传播呢?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

15.[PPT11出示]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6.[PPT12出示]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17.[PPT13出示]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电话”。

1.[PPT14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

2.[PPT15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

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

4.[PPT16出示]出示玩“土电话”

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

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

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

发现: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

四、拓展活动

1.[PPT17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同一个位置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不能听到回声?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谁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传播学课件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理学课件推荐9篇


我们竭尽全力打造了这份“生理学课件”,诚邀您细细品味,并把这篇文章加入收藏以便将来查阅。每名教师在上课前都应备好一份全面的教案课件,我相信教师们对编写教案课件并不感到陌生。编写教案时需兼顾综合性评价和学生反馈。

生理学课件 篇1

【设计理念】本活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遇到小小挫折就有极端表现设计的。 青少年学生尽管在意志品质的发展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有所进步,但有些学生的耐挫能力低,也可能是之前没遇过太大挫折,所以一遇上不顺心的事就会承受不了。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关于挫折与成长的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只有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才会成长,并培养起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活动目标】

1. 学生能够正视人生的各种挫折,明白挫折不可避免,但只要积极面对就有助于成长。

2. 学生掌握几种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树立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白挫折的不可避免以及挫折的价值。

难点: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一个典型的积极面对挫折,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制作成 PPT。

2.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名人战胜困难并获得成功的故事。

3.老师准备挫折类型及产生原因的.PPT。

4.学生回忆并记录最近一段时间遭受挫折及内心感受。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不称心如意的事。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达到目标的行动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挫折”,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遇到挫折,如某同学学习很勤奋,但考试却意外不及格。某学生高兴地约同学到家玩,却遭到父母的反对等,这些都是挫折。请同学们在课前发下的“内心独白”中写出你成长历程中遭遇的最大挫折和当时的想法和做法。

(1)成长历程中最大的挫折:

(2)当时的想法:

(3)当时的做法:

(4)挫折的类型:

(5)产生的原因:

(6)解决挫折可选择的办法:

(7)自己具有的优势:

(8)确定的目标:

(9)战胜挫折合理的做法:

(在学生填写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写的内容,为后面教学作准备)

2、教师请几个有代表意义的同学介绍自己受到的最大挫折。

3、教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看出,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呢?请看投影片《轮椅斗士》。教师边放投影,边介绍与同学们年龄相仿的美籍华裔少年张士柏在高位截瘫后仍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

(1)13岁的张士柏在一次跳水训练中不幸受伤,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毫无知觉。

(2)沉重的打击,使张士柏及其家人都很悲伤,士柏的父亲鼓励他要自立自强。

(3)张士柏在父亲及家人的鼓励下,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决不能就此倒下,放弃自己。

(4)张士柏出院后升上高中,成为学校里唯一的轮椅学生。

(5)在学校里,张士柏的身体是最差的,可他的毅力是头等的。每天清晨起床,坐在轮椅里学习,直到深夜睡觉,有时昏倒在课桌上,醒后咬紧牙关,仍坚持学习。

(6)张士柏以惊人的毅力学习,用三年的时间学完四年的高中课程,毕业试考了全校第一名。

(7)张士柏以特别优异的成绩,17岁考入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19岁直接升入斯坦福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班,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

(8)张士柏将他的20万美元生活保障金,捐献给他的故乡——淅江省宁波北仓,作为教育奖学基金。他决心博士毕业后,把自己的知识服务于中国,造福于中国人民。教师再请二位同学讲贝多芬和张海迪的故事。

4、教师请同学就名人“挫折与成功”的故事进行集体讨论。出示讨论题目:

(1)这三人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提示:都经历严重的挫折;都坚毅,不向命运妥协;都战胜了挫折,取得了成功。但遭到的挫折不同,各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2)挫折对人会造成什么影响?战胜了挫折会怎样?被挫折打倒后又怎样? (3)你怎样对待成长中的挫折?

教师小结:人生必遇到挫折,每个人遇到的挫折不同。挫折是人生的转机,有人因此而沉沦,但更多的人因此而更坚强。挫折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有助于人的成长,使我们更有毅力,更有智慧,更加成熟。但是不是光凭勇气,光靠干劲就能战胜挫折呢?回答是否定的。遇到挫折,我们要冷静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前进。下面,让我们共同分析挫折的一般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5、教师投影:

挫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一、挫折从内容上分,一般有4种类型:

1、学习性挫折。2、交往性挫折。3、志趣性挫折。4、自尊性挫折。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

2、主观内在的原因(如思想水平、自我修养、道德观念、能力、情感、意志、生理等),教师结合投影,与学生共同讨论前几位同学所受挫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再要求同学们在“内心独白”中填写相关的内容。

【活动小结】

[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响起

教师小结:挫折的经历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对挫折,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必须以乐观、进取、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失败和挫折,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确定恰当的抱负水平,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只有从失败中走出来,在逆境中奋起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补充活动

(1)请当地一些遭受挫折,但能战胜挫折而获成功的人士到校作报告,使学生更了解挫折的客观性,为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榜样。

(2)组织学生进行诸如“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的演讲比赛,使学生能恰当地建立抱负水平,并通过比赛的竞争,亲身感受成功与失败的心情,从而更加激励自己。

(3)要求学生用“成功路上步步高”解决自己现在面临的挫折

生理学课件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我校以“阳光心灵,快乐成长”为主题,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本次活动,以加强师生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师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参与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

二、活动主题:

阳光心灵,快乐成长

三、活动口号:

“我健康,我快乐”

四、活动目的:

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面对全体老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普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维护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教师个人职业心理素质。

五、领导活动小组:

组长:吴升华

副组长:陈凤罗婷玉

六、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

七、活动准备:

心理咨询沙发;照相机;话筒;报纸等。

八、活动内容:

一、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内容包括;

1、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小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途径。

3、如何建构良好的同伴关系。

4、我校学生感恩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照片

宣传方式:

1、国旗下讲话

2、红领巾广播站

二、“感恩母校,放飞理想”团队心理辅导活动(负责人:罗婷玉)

生理学课件 篇3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认识到自卑的危害性以及克服自卑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帮助学生调节不良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同学总觉得什么也不如别人,比别人矮一头,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参加活动也不积极,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

1、表演小品:王芳是一个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也不错,就是不善于表现自己,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和同学相处的也不错……

2、讨论:

(1)、你觉得王芳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

二、活动与训练

1、引导学生归纳自卑的危害性。

(1)、自卑可以导致自闭症,不愿意和他人交流。

(2)、自卑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很压抑,容易造成身心疾病。

2、让学生了解克服自卑的方法

问题引入:怎样才能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呢?

表演小品《他变了》:小翠今年11岁,她的脸上长满雀斑,她总觉得自己长得很丑,走路总是低着头,很少和小朋友玩,怕小朋友不喜欢她。一天,她买了一个美丽的蝴蝶结,别人看了都说她很漂亮。从这以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变漂亮了,对积充满了自信……

1、归纳克服自卑的方法

(1)、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自己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和快感。

(2)、遇到事情觉得自己能行。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我不会比别人差,这条路不行,我走另一条路。

(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三、自由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自卑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事。

交流方式: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自由找伙伴谈一谈等。

四、教师小结

“我行,我能做到!”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有时候,从未做过的事会让我们害怕,不敢大胆的去尝试。遇到困难,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要学会对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真诚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做一个自信的人,因为自信能使我们从容面对一切。

生理学课件 篇4

【活动对象】

六年(3)班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

1、讨论并能够理解异性交往的意义,认识到异性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2、能够运用友谊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能够有分寸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3、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异性交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

【活动重点】

1、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什么形象是异性认可的,什么形象是异性不认可的;

【活动难点】

1、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去,能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2、体会到异性交往是有度的,掌握同异性交往的技巧。

【活动准备】

查阅资料、小品、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男生和女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和生活,朝夕相处,有着无数的欢乐,可是有时双方的关系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男生和女生的阳光关系。(板书课题)

活动一:让我们做游戏了解男女生各自的特点

过渡:在消除这种小尴尬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看从这个游戏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1.从叠衣服和提水的小游戏中发现男女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2.利用课件展示男女生的性格特点。

3.学生交流生活中有男生女生性格特点的事情。

小结:你们说的真好!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

活动二:男生女生知多少。

1、男生回答:女生有哪些优势?

2、女生回答:男生有哪些优势?

3、学生讨论:女孩和男孩是同桌好友,但近来,她觉得很烦,因为……

妈妈说:“你们年龄小,根本分不清是非,把握不好分寸,交往过密,影响你们的学习,我明天叫老师给你换个位。

同学说:“男女同学交往过密,会容易遭到同学的非议,我看你们俩还是少交往的好,以免弄得大家都尴尬。”

同学说:“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更有利于我们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请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更有道理?女孩和男孩应该继续交往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

4、思考交流

从刚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小时候男女生在一起没有距离,老师小时候也和你们一样,和男孩子们在一起玩,挺开心、很自然;可到了十一二岁的年龄,总觉得和异性同学相处有些……(别扭、不自然)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男生、女生长大了,男女生不一样了)

5、总结

是啊,我们长大了,男女的性别意识越来越强了,男女生不一样的地方也越来越明显

男女生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了,交往中的“不自然”其实也是很自然的成长阶段,每个人

会经历,你们的老师、父母也不例外。

二、心情平台,探讨方法

1、创设情境

小品:

旁白:课间游戏的时候,两位女生正在跳绳,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一位男生低着头走了过来,撞在了其中一位女生的身上:

男:(很生气地)没看见我在走路吗?跑到这儿跳绳,真是的!

女:(相互看了一眼,主动上前询问)

A、你怎么了,要不要跟我们一起玩?

B、哎呀,你怎么这么没精神,有什么不开心吗?

男:(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对不起,刚才是我不对。我昨天的语文作业有好几道都做错了,刚刚被何老师批评了。

女:(拉着男生的手,一起走下去)来,还以为什么大事呢,我们帮你讲。

2、讨论探究:

师:看完这个小

品,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

师小结:女生能够不计前嫌伸出援助之手,男生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像他们这样:男生女生,阳光交往。(齐读课题)下面这个小品对我们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又有什么帮助呢?

师:最近,老师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咱们一起来看看。

3、用多媒体展示:(带着音乐学生读)

你好!我叫珊珊,是一名女生,性格活泼开朗,平时既爱和女生玩,也会和男生讨论问题,美好的友谊一直伴随着我们。可是到了六年级以后,一切都变了,男生和女生之间好像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就像我们现在训练大合唱准备参加比赛,老师让我们男生女生手拉手表演唱歌,我们哪里好意思,只是拉着对方的袖子,这样的感觉让人难受。老师也批评我们动作不到位。我真不明白,到了高年级,女生和男生该怎样交往呢?

老师:珊珊在男生女生交往中遇到了烦恼,用写信的方式倾诉出来了,她心里一定舒服多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你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好方法,为珊珊解除心中的烦恼吗?先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你想对珊珊说什么?

教师小结:拥有了坦诚,我们之间像阳光一样明亮;拥有了理解,我们之间像阳光一样温暖;拥有了尊重,我们之间像阳光一样灿烂。让我们绽放阳光般的笑脸,舒展阳光般的心情,共同走向人生的每一个春天!(课件展示)(齐读)

三、教师展示网上查找的资料:

1、思考“怎样的我更受同学们欢迎”。

资料如下:

①最让男生欣赏的女孩:经常脸上有微笑,温柔大方的女孩;活泼而不疯癫,稳重而不呆板的女孩;清纯秀丽,笑起来甜甜的女孩;心直口快,朴素善良、随和的女孩;聪颖、善解人意的女孩;纯真不做作、有性格的女孩;能听取别人意见,自己又有主见的女孩;坦然、充满信心的女孩;不和男生打架的女孩;长头发、大眼睛、说话斯文的女孩。

②最令男生讨厌的女孩:长舌头,对小道消息津津乐道的女孩;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女孩;唠唠叨叨、做事慢吞吞的女孩;小心眼,爱大惊小怪的女孩;疯疯癫癫,不懂自重自爱的女孩;总喜欢和男孩找茬儿吵架的女孩;容易悲观,容易流眼泪的女孩;把打扮和传播别人小事当“正业”的女孩;自以为“大姐大”,笑起来很大声的女孩。

③女孩最欢迎的男生:大胆、勇敢的男生;幽默、诙谐的男生;思维敏捷、善于变通的男生;好学的男生;团结同学、重友情的男生;集体荣誉感强的男生;有主见的男生;热心助人的男生;有强烈上进心的男生;勇于承当责任、有魅力的男生。

④女生不喜欢的男生:满口粗言语的男生;吹牛皮的男生;小气、心胸窄的男生;粗心大意的男生;过于贪玩的男生;喜欢花钱的男生;小小成功便沾沾自喜的男生;有时过于随便、得过且过的男生;遇突发事件冲动的男生;不做家务、说家务是女生的事的男生。

2、分组讨论进行调查:

(1)在调查中,还有一些同学谈到:就是男女生在交往中,总有一些同学在冷言冷语,甚至说些不好的话,这些闲言闲语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男生和女生的正常交往,你们有同感吗?谁愿意说一说?

(2)那你们觉得男生女生的交往合不合理呢?

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班级因为有男生和女生,所以才会那么丰富多彩,是吗?

(3)那大家觉得怎样看待那些和异性同学交往的同学呢?(应该理解和尊重)

(4)总结

是啊,在男生女生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异性同学的特点、理解彼此的差异,相互尊重、相互谅解,我们的交往便会减少烦恼、找到快乐、实现和谐。

四、发现身边的榜样。

分男女生两个大组推选出本班最受欢迎的`男生和女生(男生评选女生,女生评选男生),评选过程要求不让对方听见,组内达成共识后还要写出赞颂词。)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收获了“男生女生,阳光交往”的方法,也就等于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在快乐的歌声中,让我们男女生手拉手,愿友谊永久,共同走进美好的明天。

生理学课件 篇5

一、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

二、班会准备:

调查问卷、课件制作、开展方法:讨论法,说说、议议。

三、班会程序:

1、课前填写调查问卷

调查学生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不需写名字,真实填写。

A亲密B比较紧张C疏远和一般。

2、根据课前统计情况,

师:是谁,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是谁,呵护我们、保护我们、照顾我们?是我们的父母!可是,现在你是否觉得父母和你们的距离已经慢慢地拉大。你和父母是否已经没有了亲密感?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四、出示一些图片,内容是

1、不顾父母劝阻,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

2、放学迟迟不愿回家,贪玩。

师:除了以上情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张?

师:如果你有以上情况,父母会如何惩罚自己?请同学们讲讲并说说被惩罚后的感受。(学生发言)

师:被父母惩罚,责骂,或者打,你会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那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看

五、从父母角度看

投影事例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六、从自身找原因

师:是的,打与不打都是爱,那被打事件中,你又有没有做错?请曾经被父母惩罚过的同学,说说自己做错了什么?(学生发言)

七、小组活动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

说一说,拥有“最理想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

八、与父母交流

师:我们要应和父母多一点交流。我们该怎么和父母交流呢?(学生发言)

1、老师说说自己与父母孩子交流的情况?

2、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情况。

3、选出一些写得比较好的“给父母的一封信”,请同学读出来,并把父母的回信也读出。

小结:由此可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父母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关心我们,也在想办法走近我们。那我们就该主动走近父母。

九、走近父母的方法。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

主动承担家务;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

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八、布置作业

1、做一个表格,列举父母工作之余为家庭做了什么事,花多少时间?

2、给父母送一张卡片,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3、平常多为父母倒杯水或分担一些家务。

生理学课件 篇6

各班级、学生社团: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根据《xx学院关于开展“20xx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开展我院20xx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同学们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同学们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同学们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活动主题

和谐心灵悦纳自我

三、活动时间

20xx年月

四、参与对象

全院大学生

五、活动内容

(一)院级活动安排(承办部门需要发布新闻稿,附有清晰照片,利用微博、微信、QQ宣传)

序号

活动名称

承办部门

时间、地点(参与人员)

1

“和谐心灵悦纳自我”心理主题演讲

学生会心理部

学生会例会时间(各班心理委员、心理部干事)

2

20xx级学生四种气质类型测试及分析

20xx心理委员

月7日-1日(全体同学)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学生会心理部

月2日14:00-19:00

4

精神病医院义务帮扶图片展

院青协支队

月7日-0日,信息楼、食堂、逸夫楼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橱窗

宣传部

月7日-0日,信息楼

6

讲座:走近精神病人,传递心理温暖

青协支队

时间待定,xx市第二人民医院

7

计算机与心理学的那些事

计算机协会

月20日、信息楼21(计算机协会干事)

8

“和谐心灵悦纳自我”读书报告会

学习部、心理部

月4日-0日(心理委员班级讲故事一则)

9

信息学院心理趣味运动会

学生会体育部

月26日-27日、风雨操场(团总支学生会全体同学)

10

学生骨干心理素质提升培训

学生会办公室

月21日19:00,信息楼21(班长、团支书、心理委员)

(二)班级活动安排

各班级根据活动主题,结合学院特点,组织开展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并于月2日之前发布新闻稿至学院网站。

1、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主题班团会,营造班级关注心理健康的化氛围。

2、一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心理委员召开网络主题班会,收集心理百科知识,推送班级、团支部微博,班级QQ群。

、一次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将室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融入到主题团日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4、一次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对全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梳理,报班主任备案。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班级要高度重视,根据班级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充分组织和发动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切实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使广大同学从中受益。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班级、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展板、橱窗、广播、报纸、网络等阵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3、突出主题,务求实效。各班级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深入调查研究,排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生理学课件 篇7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倡导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与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决定举办第九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将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善待自我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二、活动时间:201年4月1日——月1日

三、活动内容及安排:

1、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

⑴通过宣传展板、横幅、海报、校园广播、心理健康宣传手册、报纸、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调适方法,帮助我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⑵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题材影片赏析及心理学经典阅读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树立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身心健康、心灵和谐。

2、心理健康专题培训会

⑴辅导员专题培训。

辅导员心理咨询辅导技能培训。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与实效性,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心理咨询中心将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辅导员进行“如何开展谈心谈话”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技能。

辅导员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团体心理训练。辅导员及学工系统工作人员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高强度、繁琐性及紧迫性,由此产生的高压力状态普遍存在。为避免或抵御因工作倦怠而产生的工作效率下降、职业认同下降等不良状况,开展辅导员“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团体心理训练,提升辅导员的抗压能力及情绪管理能力,传授调控情绪及行为的方式方法,达到促进辅导员高效工作、快乐工作的目标。

(2)心理委员、宿舍舍长专题培训。心理咨询中心及各院系应积极开展心理委员、学生干部以及宿舍舍长心理健康专题培训,讲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心理问题的分类与甄别,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等,加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帮助心理委员、学生干部以及宿舍舍长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传授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技术,进一步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

⑶“与性别对话”男生、女生成长训练营。为促进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自我同一性发展、个性优化以及优秀品质塑造,举办“与性别对话”男生、女生成长训练营,包括:男生成长训练营及男性生理健康知识讲座;女生成长训练营及女性生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自尊、自信、乐观、独立等优秀品质的养成,为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起到积极作用。具体安排见附1。、“新蜕变·心成长”第二届心理情景剧大赛。

心理情景剧是一种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参与者通过一个人或多人合作进行表演,在支持性氛围中体验和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讲述或表演展示心理冲突和矛盾问题、化解心理压力和困惑以及如何进行心理及行为的提升,最终达到个人心理成长的目标,具有很好的教育引领作用。具体要求见附2。

4、“影悦人生”第二届观影写影评大赛

为了丰富校园化生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升学生的人素养和艺术鉴赏力,使学生在重温经典心理影视作品、领略电影魅力的同时,感受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举办第二届“影悦人生”观影写影评大赛。具体要求见附、“挑战·协作·成长·探秘”第三届校园寻宝大赛

“校园寻宝大赛"是一项以定向越野为载体,以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团体心理训练及互动性竞技比赛的方式,集教育性、趣味性、益智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心理主题活动。比赛中,团队成员要依次完成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团队任务和个人任务,竞赛中需全情投入,发挥智能,统筹安排,协调统一,才能在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参赛成员的内在潜能,强化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最终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具体安排见附4。

6、各院系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工作

各院系应结合本院系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自主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特色活动。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团训心理训练、素质拓展、心理委员专题培训、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辩论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各院系党总支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契机,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院系党总支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展板、橱窗、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有科学合理的认知,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及时总结,不断提高。各院系党总支要对本院系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的各项工作及时总结,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及时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提高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各院系党总支于6月6日之前将活动开展情况书面总结、各院系活动开展一览表(见附)以及活动照片(每个活动1—2张清晰数码照,仅需电子版)统一上报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电子档发送至。

学工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生理学课件 篇8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我们人格的健全和发展。我校今年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主题是“阳光路上,相伴成长”,将为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活动宗旨:

根据X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关于组织“X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通知要求,我校决定开展“阳光路上,相伴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提升学生自助互助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活动目的:

以心理健康月为契机,通过推广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理念与技能,开展心理情景剧的排演;倡导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进行优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评选活动等方式,传播心理健康自助与互助的方法,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塑造阳光型的青春少年形象。

活动主题:

阳光路上,相伴成长

活动时间:

1、宣传与发动(X月X日~X日)

2、实施活动(X月)

3、优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评选(X月下旬)

4、优秀心理情景剧作品参加评选(X月~X月中旬前)

活动内容:

1、心理健康月宣传活动:

(1)心理广播: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宣布心理健康月启动;

(2)黑板报宣传,要求每班五月初出一份心理健康月宣传板报;

2、心理情境剧排演:

参与对象:

心理社团成员,其他部分学生

活动形式:

首先对学生进行培训,了解心理情景剧的理念和技巧,然后安排学生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共性的问题,选择一个剧本(可以自编,也可根据现成的剧本进行修改),进行心理情境剧的排演,优秀的剧本推荐参加区心理健康中心组织的心理情景剧评选活动。

3、优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评选活动: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20XX年X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期间,以“阳光路上,伴我成长”为主题,特举办“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评选”活动。

(二)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和教师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月

(四)活动安排

A、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策划方案评选活动

日期:20XX年X月X—X月X日

a以班级为单位,提交以人际关系、学习、成长发展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b活动方案于X月X日之前电子稿发给政教处。

c届时评选出优秀主题班会方案设计。

B、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评选活动

时间:20XX年X月X日—X月X日

(1)各班认真筹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2)X月X日前将各班所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班会PPT、活动照片(电子版)等材料电子打包交至政教处。届时将从中评选出优秀主题班会。

(3)安排教师进班级观摩听课。

生理学课件 篇9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懂得和同学、父母、老师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遇到不同的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同学之间如何交往。先来看情境表演:

(二)、情境表演《跳皮筋》

1、小欣、小芳、小英和小红跳皮筋,怎么玩呢?小芳说:我不和小英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小芳说自己笨,小英顿时火了,他指着小芳的鼻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小英听到小芳骂她,伤心地跑到一边,哭了起来

师:小芳她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小英又为什么会哭呢?谁来说说?(生充分说)生:小芳不合群,说别人因为小芳说她,嘲笑她,她受不了

师: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小芳不应该说别人的缺点,同学之间应该和和气气(生充分说)

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继续看情境表演《上课铃响了》

2、情境表演: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王小燕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室,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王小燕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睛哭泣,那个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王小燕别哭了,王小燕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王小燕才停止哭泣,回到座位上,还在生气

师:孩子们看完了表演,大家来说说,王小燕做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充分说)生:她爱生气不好,对身体有害

生:那个男同学已经说对不起了,她还生气,谁愿意和这样的同学玩呢!

师小结:是,我们应该有宽容之心同学之间遇到了矛盾,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宽容之心原谅他人,即使别人有做得不当的地方,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你到了歉,我们就应该原谅他,更何况,常生气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只有与同学和谐相处,你才能拥有更多的快乐下面(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以下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正确做法,老师给大家的建议是:(1、师读、2、生齐读、3、男女生读)师:同学们每天生活在一起,在学习中遇到下列情况,你又该怎样做?相信你会正确处理(出示)

(三)、说句心里话

(1)你的同桌要在桌子中间画一条"三八线"

(2)考试时,你的同桌没带橡皮,可是昨天你跟他借笔,他没有借给你

(3)选班长时,你的好朋友当选,你却落选了

(先各小组讨论,然后找学生代表发言)

师小结:是呀!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你对别人友好关爱,别人也会还你一份友好关爱,奉献一份,收获十份,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奉献着,相信你也会快乐着!下面,请看(师读)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来,一起读:

同学之间:学会关爱热情大方,学会体贴细致入微,学会调节消除嫉妒,学会激励互相进步。

"传播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