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的历程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15

美的历程读后感优选14篇。

我们该如何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读后感呢?作者写的作品总是让人感触颇多。 读后感是对吸收书籍中知识和思想的反思和归纳,可能你想看看"“美的历程读后感”"这种类型的文章,希望此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资讯和信息!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题记

曾单纯的以为,美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存在;曾天真的以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题;曾可笑的以为,美是遥不可及的;曾简单的以为,美就是秋日梧桐静静洒落的身影,就是金黄的银杏叶缓缓飘落的画面。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看着嘈杂的人群,浮华的城市,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光影,日夜如一,我很困惑、困惑和矛盾。美到底是什么,美究竟在**?美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李白的杯中酒?

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几千年来随时间流动的美的踪迹,可以看出美有生命。她开启了每个时代的灵魂,赋予人们感性意识和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有着深厚的厚度和漫长的生命,她传播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世界上闪耀。人们渐渐发现,美是庄子瞬间的微笑,是孔子忧世的沉重脚步,是山川的独特歌声,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范,是盛唐的青莲,是梦见红楼后的凄凉与孤独。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短暂的幸福和快乐,更是深深记忆的芬芳。

突然,我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很肤浅,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们心灵的永恒触动,就像生命的根。美丽总是在我们身边。她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温暖舒适的美需要知己般的倾听和理解,需要生活空间的容纳,需要整个时代生活的厚度来衡量,需要真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有点堕落和沉沦,凄凉、幻灭、空虚、虚荣过后的欢笑,在黑夜里,在月光下有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

”《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到人类,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探索,神秘的图腾、中国古代雕塑、柔韧的书法、悲情的红楼,以及虚实的山水和人情,是历史追求美的最初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觉得自己仿佛触动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灵魂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的心灵感动。在美的启发下,生活变得光明豁达,平静深刻。

美作为人们感性认识所引发的一种意识,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火花的凝聚,永远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

它是一种永恒的、静态的美的生命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设想。生命变成了美,在意识的一秒钟内凝固了世界,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这种抽象的内在美以生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价值的提升和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2)

有关美的历程读后感1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花在镜中,月在水中,需要静静地欣赏城市的浮华,斑驳的光影,昏暗的灯光,像日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

美在**?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像静静的月光下的水,还是梦中的午夜,故乡依旧悠闲?

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有着深厚的厚度和漫长的生命,她传播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世界上闪耀。人们逐渐发现,庄周梦蝶的微笑,是孔子忧世的沉重脚步,是山水的独特唱腔,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范,是盛唐的青莲,是梦见红楼后的凄凉与孤独。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短暂的幸福和快乐,更是深深记忆的芬芳。突然,我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很肤浅,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们心灵的永恒触动,就像生命的根。

美丽总是在我们身边。她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温暖舒适的美需要知己般的倾听和理解,需要生活空间的容纳,需要整个时代生活的厚度来衡量,需要真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需要用镜子般的心去看,同事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得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阴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有关美的历程读后感2《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

从我最普遍的意识来看,我只把这条脉络分为三个步分:图腾、精神和诗歌。从这三大抽象事物中,可以分为本书中原本具体的事物,即古代图腾。从歌舞、青铜器、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光、唐声、唐朝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学思潮等方面进行论述。

这本书的作者李泽厚在这方面介绍了艺术之美。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状态来看,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张都是在生产中进行的,生殖的期望似乎寄托在这些繁殖力强的动物身上。

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出现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装饰也发生了变化。

从原始的单纯和天真,到后来为了统治而维护地位的激烈权利,这些变化和衍变都是伴随着地位权利和地位力量而发生的。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不在于装饰的韵味,而在于内在原始的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性,加上沉稳、坚实、稳重的器物造型,成功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事实上,整本书始终采用历史文明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图寻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规律,寻找社会根源。在中国造型艺术中,线条因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无论是书法、水墨画,还是建筑,线条艺术都与情感有关。

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

简单而简单的单体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严谨的群体,权利总是有载体的,如檐口、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3)

《美的历程》不仅在李泽厚先生的各种著述中,而且在中国美学论著中都是极有价值的一本著作。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反应。**了艺术风格变异的深层原因和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类型。

它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了“人性”问题,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作者认为,艺术作品永恒的秘密在于它包含并提供了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心理结构创造了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了体现人类所传承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这就是本书所讨论的心理结构和美的形式。李泽厚先生重视研究艺术作品中“人”的问题,对于主体和人文现象的尊重,对于历史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史以及思想哲学史的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以及文艺理论的重要突破之一。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4)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小说中发现美,者是普通人所没有或没有注意到的,给读者一种新的视野。

在沉闷的诗词中,李泽厚先生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美丽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5)

感知中华美学的精髓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所著的一本书,在书中,李泽厚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李氏美学,他将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觉展现给了大家,而读完了这本书后,我也从字里行间不乏学会了许多,感受到了许多,在书中我似乎看见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转变。

书的书腰上印着这么一段话:“《美的历程》是不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确实,本来看到书的时候,我也只是认为它只是一部普通的文学名著,可是每当我翻开一个新的篇章,我总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风景,也是因为这本书我才对于“美”有了全新的认知。

书中,作者有历史时期,将书分为“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明清文艺思潮”等一共十个篇章。而每一个篇章,作者都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转化与转变。

以第一章“龙飞凤舞”为例,在第一个篇章中,李泽厚先生向我们叙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等不同的文化内容。章名中“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标志,“凤”是中国东部集团的标志。此时中华部落刚组成不久,中华文化如漫天星斗分散在中国各处。

但是部落都以“龙”和“凤”作为审美的意识与艺术创作的萌芽,原始歌舞和武术礼仪也是以此为蓝本开始的活动状态。

同样的,在这一篇章中,李泽厚先生,还告诉了我们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的实写的抽象画与符号化演变而来的。这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形式,也是美作为一个“有意识的形式”的原始行程的过程。而美也从对象与主体方面获得了共同点:

积淀。而形式、想象、观念则是作为积淀的感受。就这样,在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新的时期以及其之前中华的艺术是有“龙”、“凤”等各种动物作为几个纹样为美。

纹饰成为了美的载体。

而剩下的篇章,也向我们介绍了“美”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些丰富的认识哲理,例如作者在“明清文艺思潮”中,他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人们为了反抗而在写**,**中具有一种反抗精神,从浪漫主义到市民特色,无一不都在反射当时的封建末世的声响,从中我们也可以在知道当时“美”的同时,学***抗的必要性。

书中的形式上的“美”固然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包含美学精神的“道德精神之美”,在内容形式除了感知认识中华民族的美之外,我们更加应该是吸收其中的精神道德。

《美的历程》不但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让我们学到了李泽厚先生的“李氏美学”,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最后,我想说的是:书中之美并非我的三言两语就能阐述的,真正的神髓还是要自己亲自阅读后才能感受到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6)

记得**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3、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 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加剧了其神秘凶猛的风格。

5个。对于汉字来说,象形文字和结一样,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了模拟对象之外的符号意义。一个词不仅代表一个对象或一个对象,而且还代表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义、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7)

叶彬《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的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或关注的,这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沉闷的诗词中,李泽厚先生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美丽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gz85.coM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8)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它们不一定与我的专业科目有关,但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我。《美的历程》是我接触的第一部美学的著作,深知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上很有建树,浴室到书店便买了这本书看。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 ……""307…… 更多相关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09年入党思想报告伟大的历程油田采油队演讲稿辉煌的历史、艰辛的历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关键的抉择伟大的历程宏观调控的历程和经验《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记电视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党的十七大辉煌的成就非凡的历程李泽厚的学术思想概说内部审计准则建设的历程感受经理人从“蜜月期”到“保质期”的历程从埃森哲公司的历程看企业的知识管理师德主题材料无悔的选择难忘的历程国的美学发展是一部以文艺为载体的美学,其对象涉及了宗教信仰、绘画、书法、文学、建筑、雕塑等各个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如合规律性为其指导思想,全书融会贯通,一气呵成,是一部优秀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专业史。《美的历程》不是一部纯粹理论的著作,所以它不同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也不同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美学原理》,以及其他学者的美学理论著作。

全书通过大量对象形式的分析阐述了“有意味的形式”,认为中国美学发展的对象是合规律性的。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并不晦涩难懂,无论是雅俗共赏。通读此书,受益颇深,让我领略了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美学精华,大大扩展了我的学识。

我想知道西方美学是否是纯粹的理论美学,而中国美学是在从人的无意识到自觉的生产转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是一门纯粹而专业的理论学科吗?因为西方的美学最初是和哲学融为一体的,而哲学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壮大之前却是和神学紧密相联的,因而当西方的美学和哲学分别从自己的母体独立出来后,美学却始终与神学保持着先天的联系。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思想与神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西方美学更注重理论上的纯研究,而中国美学则不然。中国美学是在从劳动人民的生产到自觉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从来没有形成过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融于文艺之中的实用文艺美学。比如,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诗品 ……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9)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

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至于美,笔者认为人的美感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是因为它包含了概念和想象的元素。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加剧了其神秘凶猛的风格。

5个。对于汉字来说,象形文字和结一样,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了模拟对象之外的符号意义。一个词不仅代表一个对象或一个对象,而且还代表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义、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美的历程》读后感2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的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或关注的,这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沉闷的诗歌中,李泽厚先生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美丽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美的历程》读后感3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本书用美学标准来评价中国考古学、文学、艺术等,这与纯文学美学有本质的区别:它需要历史知识、艺术知识、文学知识等,这些知识非常全面,让我感到很辛苦。

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该书还蕴涵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学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地位,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一核心是怀疑主义哲学思潮下的生命坚持。表面上看,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与之相反,是对生命、生命、命运、生命的强烈渴望和怀旧。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外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导致了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

该书还具有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追求。书中说:内在的追求与外在的否定相联系,人的觉醒是通过对旧传统信仰旧价值观的破坏、对抗和怀疑来实现的。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

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0)

书画如人,人如书画

——读《美的历程》有感

美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美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东西。从古至今,中国美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

从远古时代对于龙飞凤舞的图腾的原始崇拜到商朝青铜器上饕餮的“狞厉的美”,再到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随接着盛唐,然后是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和“忘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共流”,不是很厚的书,却让人看得十分吃力。本书专于审美这一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缘由。

不得不提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它拥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十分之俊秀飘逸。如同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画。

作品中的每个“之”字都是不一样的写法与风格。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有个人,你恐怕要意外。

说到曹操,我想到了一代英雄,他们统率千军万马,为世界三地而战。你知道他也是个书法爱好者。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

”之大美。

俗话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王羲之是个沉稳、敦厚又不失潇洒超脱的人,也恰恰造就了他那结构严谨又不是洒脱的好字。

而曹操呢,更不用说。他作为一个枭雄的存在。字里行间,有着他独有的那份霸气和稳重,就像是泰山一般雄伟磅礴。

不仅人物像人,同事也表现出作者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抱负。

郑板桥喜爱画兰竹石,也善于画兰竹石。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恰恰也是表明了自己的道德情操

元朝的王冕擅长画莲花,而他身上也确实有着如莲般孤傲正直的胸襟,以致于别人评价道:“昨夜飞霜夏南海,山林西施无光彩。起来摩挲屋上松,颜色如常心不改。

幽人盘桓重慨慷,此物乃是真栋梁。呜呼,既是真栋梁,天子何不用是扶明堂!”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审美也随着这些艺术家风格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他们不是领导者,但他们是开拓者。

我自认由于美学的缺失,看了这本书后十分茫然与糊涂。而现在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因为现代生活的繁忙,逐渐失去了对美学的把握,或者不再关注离我们很远的美学史。因此《美的历程》是一本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著作,需要每个人再进一步地去感受,去领会。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1)

合上书本,好像有些难以下笔。“美的历程?”何为美?而美,该怎么说它的历程?

忽想起高中第一节美术课老师问“大家认为什么是美的?”当时的我想了想后,举手回答:“我认为《蒙娜丽莎》是美的,神秘的微笑,温柔的眼神……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记得当时还有同学说了一些可爱的什物,瑰丽的风景,善良的人儿……

“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去想:美是什么?

显然,没人能真正予其一个定义。可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不可言说之物,必将无言以对。

”美本不存在终极解释。那么我认为,美,即人性。“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想象中有情感。

”而既然说美有“历程”,便不难想:美是活的,是发展的。

从龙飞凤舞的古代图腾到鬼怪的青铜装饰;从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到浪漫的楚汉;从魏晋风度到盛唐之声;从宋代的山水意境元代至明清文学思潮。我分明能从李泽厚先生的描写中感触到华夏美的历史。

就我而言,我最喜欢唐朝,我认为它最能代表中国的美丽。初盛晚三个时期,皆有其不可替代的美。纯以诗歌来说,初唐时,由六朝的靡靡之音变为清新明丽。

犹记得当初学《春江花月夜》时“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那种含蓄却直击人心。难怪闻一多先生评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让我感受到即将步入盛唐的蓬勃之气概。盛唐时期,无论是雄浑壮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诗,还是优美宁静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田园诗都让**连。

盛唐之顶峰首推李白,这个被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霸气,“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通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这些都是盛唐之气象。

至若晚唐,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思牧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义山,以及不能不提的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皆有凄凉而悲痛之美。

这一切的美是关于心和人性的美。正是因为情感、思想、爱和痛苦,美才能被创造和感知。所以一句,美即人性。

忆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向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著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明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中华之美,悠悠几千载,从未断绝,而,正如书中结语所言“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相信,我们,仍将继续在美的历程上行进。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2)

所以说《美的历程》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

它的四个特点:

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它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而每一个朝代只能选择几个点来阐述,高度概括每一个领域的面貌和意义,一般来说,引导你按着它的路线图去进一步探索。

2.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力量。这是一本能让你记很多笔记的书。许多话是第一次听到。许多句子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而且,它截取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如果你想长进点古代文化知识,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雕塑,喜欢建筑,喜欢音乐, 却又彷徨如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那么请你一定要看《美的历程》。 我相信你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3)

《美的历程》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李泽楷先生在结语中曾经说过,“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个人觉得,这本书虽没能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的“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我认为,李泽楷先生却能把我们真正引进了8000年中国的“美的历程”。

设若让我自己去中国古典艺术博物馆参观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为没有他的引领,我即使到故宫,即使看到所有的细部的丰富的古典艺术品,我也没有能力看到它们的“美”的价值所在。所以,虽“匆匆走过”,却让我对中国“美的历程”产生强烈的兴趣,让我这个“审美”的门外汉在“美的历程”里受益匪浅。

而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本书从中国美学的角度,从古代到清末,对各种艺术进行分析。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4)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下面是有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欢迎参阅。

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题记

我曾经以为我了解美的真谛;我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我曾经以为美是冰冷而遥远的;我曾经以为美只是秋天梧桐的形象。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昏暗的灯光,像白天黑夜,嘈杂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

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几千年来随时间流动的美的踪迹,可以看出美有生命。她开启了每个时代的灵魂,赋予人们感性意识和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有着深厚的厚度和漫长的生命,她传播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世界上闪耀。人们渐渐发现,美是庄子瞬间的微笑,是孔子忧世的沉重脚步,是山川的独特歌声,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范,是盛唐的青莲,是梦见红楼后的凄凉与孤独。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短暂的幸福和快乐,更是深深记忆的芬芳。

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很肤浅,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们心灵的永恒感动,就像生命的根。美丽总是在我们身边。她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温暖舒适的美需要知己般的倾听和理解,需要生活空间的容纳,需要整个时代生活的厚度来衡量,需要真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有点堕落和沉沦,凄凉、幻灭、空虚、虚荣之后的欢笑,在黑夜里,在月光下有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

”《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到人类,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探索,神秘的图腾、中国古代雕塑、柔韧的书法、悲情的红楼,以及虚实的山水和人情,是历史追求美的最初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觉得自己仿佛触动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灵魂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的心灵感动。在美的启发下,生活变得光明豁达,平静深刻。

美作为人们感性认识所引发的一种意识,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火花的凝聚,永远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外在美使生命与感动合谐相处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倾听生命的伟大美,让我们的灵魂与美丽的水融为一体,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

它是一种永恒的、静态的美的生命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设想。生命变成了美,在意识的一秒钟内凝固了世界,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这种抽象的内在美以生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价值的提升和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在阅读了关于美的历程之后,范文2在书的背面用一段话来解释这本书。这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对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

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 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至于美,笔者认为人的美感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是因为它包含了概念和想象的元素。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 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加剧了其神秘凶猛的风格。

、 关于汉字,如同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3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名让人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有吸引力。

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起头呢?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

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美的历程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