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鹳雀楼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23

登鹳雀楼课件。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在这里为您整理了“登鹳雀楼课件”的相关资讯敬请关注,请认真思考本文中的启示和经验。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仔细研读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编写。

登鹳雀楼课件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设计思路:

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先带领孩子们认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使他们对这首诗有个大概的了解,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诗人。然后主要是识字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将这些生字记住并会正确书写,最后将这些生字放入古诗中,体味它们各自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

登鹳雀楼课件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能给“雀”组个词吗?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1)、欲:想要。穷:尽,完。

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

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

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

6、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指名读)

8、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这正是王之涣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有新的进步,因此“更上一层楼”也成了千古名句。当你有进步时,老师会说祝你更上一层楼,有更大的进步,你会把这句诗送给谁呢?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古诗后很多诗人写过这四座楼,其中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齐背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登鹳雀楼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 (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二、学习古诗《登鹳雀楼》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小结:是啊!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读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三、巩固练习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四、小结课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首先要祝贺你们今天又学会了一首古诗,其次,老师还要谢谢大家这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机会在一起合作,好吗?

下课。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习生字,掌握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为了表扬你们,咱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课件 篇5

知识目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

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 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飞呀……我们越飞越高。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

二、谈话提示课题

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

三、学习第一首诗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3)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4)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和朗诵)

(5)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指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肯定后其他同学再互相试着说说。

学生归纳:这两句写的是它的景色(师板书:景色)

3.师: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学生分别朗读第三、四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并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学生归纳: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想(师板书:感想)

4、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学生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并试说全诗意思

6、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7、找一找: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8、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举例说说如何运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句并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说明什么哲理?(板书: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重点内容如下:

1.知诗人,解诗题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1)师:诗人苏轼站在庐山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

(2)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 (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题西林壁》和朗诵)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师:登上庐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导看图。

并解释题目: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7、想意境,悟诗情

(1)放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五、学生小结:这两首诗各有特色,而且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写诗人的感想。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获得启示。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登鹳雀楼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

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登鹳雀楼课件 篇7

【教材简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gz85.COM精选阅读

麻雀课件


在本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的阅读中,“麻雀课件”呈现了最优美的阅读感受,为方便以后的阅读,请您收藏本文。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需要准备好上课所需教案和课件。现在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教案设计。

麻雀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爱的伟大,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爱的力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三)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这里,野物指什么?作者用突然和嗅引出了小麻雀,自然、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嗅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猎狗,所以,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自然会对野物有着特殊的敏感,为学生理解后面的课文中猎狗想吃掉小麻雀打下基础。

(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物指的是小麻雀。嗅的意思是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教师可以补充解释嗅,一般习惯用在动物身上。比如,狗、猫等。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①我看到这样一只小麻雀: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②描写小麻雀动作的句子: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③描写小麻雀外形的句子: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4.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①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是死板,发愣的意思。②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意思。③从对小麻雀两个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刚刚出生,没有见过世面和风雨,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和巢穴的小麻雀,所以,从树上掉下来,站在地上是呆呆地,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④从对小麻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外形描写中,进一步可以看出这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分明是明明、显然的意思。)

5.小结第一段的学习,过渡到第二段。

小结: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看见一只才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提出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如果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对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如果是我,我会想,小麻雀多可怜呀!它离开妈妈和伙伴,一定很着急。我要把它放回梧桐树上帮它回到妈妈身边。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就预示着小麻雀的危险来了。)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2.从猎狗的表现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的表现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3.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4.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并提出问题: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①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②因为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时迅猛、落在地上坚定,表现出老麻雀在凶猛的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③绝望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意思。④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的样子是全身每一根羽毛都立了起来,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孩子。说明老麻雀除了愤怒,还有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把生死置之度外,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勇敢精神。)

5.教师做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己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让学生划出表示老麻雀动作的词句。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保卫自己和幼儿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现出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己的安全而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6.教师小结重点段的学习。

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是文章的重点段。讲述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作者含蓄地点出了这一点,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五)总结全文。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和伟大的母爱精神。

麻雀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爱的伟大。

2、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继续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理解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歌吧。对,这首歌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们的爸爸妈妈都非常疼爱我们,在危险的时刻,他们会不顾一切地保护我们。人类是这样,在动物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麻雀》。

二、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给大家说说该怎样记。

再说说在预习过程中,有哪些词是经过查字典理解的,讲给大家听。

如果有时间,指名读检查。

2、 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五、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 再读课文,想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七、 小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归纳出解答不出的问题。

八、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九、 老师与同学一起,归纳出2-3个重点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解决了很多问题,还有2个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没有问题,老师可以提出)

二、 深入理解课文,并有语气地朗读。

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

1、 默读课文有关段落,看看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用笔画出来。

2、 读读你所找的句子,并谈谈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第四自然段第二句:老麻雀速度之快,力量之大,反映老麻雀心情非常着急、紧张,也可以看出老麻雀为了孩子不顾一切,非常勇敢。

⑵第四自然段第三句话: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使尽全身的力气,准备跟猎狗拼命。老麻雀对自己是否能挡住猎狗对小麻雀的进攻没有把握,但它仍然尽力尖叫,拼命保护幼儿。

⑶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老麻雀一心为小麻雀,奋不顾身,要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小麻雀的生命安全。

⑷第二句:老麻雀太紧张了,没有把握,但仍然勇敢地面对猎狗。

⑸、第三句、第四句:虽然老麻雀从体形、力量上看,都无法与猎狗相比,(理解“庞大”一词)但它仍然要准备进行一场激烈的几乎是必死无疑生死搏斗。可见老麻雀爱子之心。

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一种爱,一种对孩子无私忘我的爱。正是这种爱才使得老麻雀从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飞下来。

3、在学生谈体会的同时,指导他们有语气地朗读。

三、 阐述异议。

我们通过一起深入地理解课文,已经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对课文或插图还有什么看法或问题吗?

四、 给课文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哪几自然段是讲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这是重点段,要合为一段。

3、 给课文分段。

4、 小组讨论。

一、 指导背诵。

1、 你认为哪一自然段写得最好,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

2、 自己试着背一背这一自然段。

3、 同桌检查。

二、 照样子写句子。

1、 出示例句。让学生读读。

2、 体会谁像谁似的?也就是把麻雀比喻成石头,为什么能这样比?(体会到这两种事物有共同之处)

3、 老师出示范句。学生读读。

4、 仿照样子自己造句。

三、 把句子写具体。

1、 出示第一句。

2、 把句子写具体。

3、 体会有这个词与没有这个词有什么区别。

6、 小组交流。

7、 全班讨论。

四、布置作业。

[麻雀 教案教学设计]

麻雀课件 篇3

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小麻雀》

“”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小麻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幼儿园孙 梦设计意图:

结合平日对小班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说话时,不太会控制音量,有时很大声,常常会影响到别人,之所以选择这节《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它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针对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活动中理解要关心别人,个人的行为不要影响别人,培养幼儿初步的关心意识。在这节活动的各环节设计上,以《纲要》为依据,我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故事、理解故事,并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更好的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也是幼儿更好的体验这种环境所带来的语言交流乐趣,从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注意倾听打下更好的基础。故事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是更好的体现出小班幼儿语言的年龄特点。活动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的情感。2、 在情感体验中,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3、 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声音洪亮。活动准备:电脑课件、麻雀头饰一个、《扮家家》录音带活动过程与指导:1、 带幼儿进入教室,引出主题。教师:“小朋友们,我来扮演‘麻雀妈妈’,你们当我的‘麻雀宝宝’好不好?”幼儿回答。教师:“现在妈妈可想听你们唱歌了,你们唱歌给妈妈听吧。”(配课

附: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

小班语言活动 《爱唱歌的小麻雀》

麻雀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麻雀》

2、动脑为歌曲创编歌词、动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歌曲《小麻雀》,并能边演边唱

2、动脑为歌词创编歌词动作

三、教学过程

1、律动《早上好》

2、同学们,今天通往这节课的大门需要你们自己来开启啦。看看你们打开的什么样的世界。(打节奏)

3、我们再拍拍这个神秘的暗号,看看会出现什么?(出现青蛙,兔子,鸭子,鸽子,并且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做做动作)

4、听,这个什么声音?

5、老师:今天老师就要介绍这只非常热情的小麻雀给大家认识。 同学们仔细听,我是一只怎么样的小麻雀呢?(录音机放歌曲PPT展示相应歌谱)

6、为了迎接小麻雀的到来,我们一起来个欢迎会吧。看老师手上有个小乐器,叫做串铃,请你竖起耳朵听一听,老师拍的是哪一条节奏。请大家伸出双手握拳,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跟着老师一起拍一拍。 为歌曲伴奏

7、小麻雀很高兴能够认识大家,初次见面,他给大家带来了两份礼物,

8、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小麻雀吧。(按节奏读歌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节奏)

9、听到了大家的夸奖,小麻雀忍不住跳起了舞蹈,请大家伸出手,跟着老师的歌声,画一画小麻雀舞蹈的路径

10、学唱:a、学唱第一乐句跟唱 b、师生合作唱谱 c、请学生找一找第一句相同处 d、请学生在相同处一起唱 e、加入赞美的歌词

11、再次用可爱的声音演唱,并为自信的小朋友带上小鸟头饰

12、此时若小鸟已经飞远了些,我们的歌声应该是怎样的

13、若小年都快看不见了,我们的歌声又该怎样

14、请带有头饰的小朋友随意飞,剩余的小朋友唱,注意小鸟来到身边应该怎么样,飞远了又该怎么样

15、编创:小麻雀带了他的一个小伙伴,听,是谁

16、开动脑经,模仿小麻雀夸一夸小花猫

17、用歌声来赞美可爱的小花猫

18、分角色演唱,比比看是小麻雀更可爱还是小花猫更可爱

19、加入串铃伴奏,丰富演唱

20、今天动物们很高兴认识我们,我们以后要爱护这些小动物,和他们做朋友

麻雀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选读课文,《麻雀》。本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目标达成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麻雀》这篇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之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刻画,塑造了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学习《麻雀》一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懂得母爱的伟大,培养爱护弱小的善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图所示。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有如下两个重点:

1、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深刻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认识到“母爱”的崇高与伟大,懂得回报父母的关爱。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趣

(二)析文畅谈,发展思维

(三)角色互换,倾诉心声

(四)感悟关爱,真情告白

五、设计意图与目标达成。

(一)第一个教学环节的整合点是:在课堂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进行本堂课下面的教学活动。

解决方法:播放本课故事的flash短片。

教学效果:动画片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第二个环节是在常规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与效果如图所示。

(三)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角色互换,倾诉心声是让学生畅想:“假如我是那只猎狗,我想对老麻雀说什么?”“假如我是那只小麻雀,我想对老麻雀说什么?”

整合点是: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倾诉心声,达到语文课上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目的。想要认同文中猎狗、小麻雀的角色,需要学生对故事情境深层次的进入。

解决方法:播放有关课文精彩情节的视频短片。

教学效果:短片使学生受到故事情节的强烈感染,从而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四)在第四环节的设计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让学生对父母说一句,内心最想告诉他们的话,来达到情感的升华。

整合点是:感情的升华,需要来自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和音乐氛围的渲染。真情告白,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对典型事件,产生深刻的触动,才能说得动情。

解决方法:在抒情的音乐背景下,

1、播放真实感人的母爱事例。

2、展示父母对孩子关爱的图片。

教学效果:深情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教师再运用煽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地解说,让学生的感情之水尽情流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结束语: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视频动画、图片、音乐,为学生营造出,浓浓的爱的氛围。课堂上,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学,同时还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麻雀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1、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法和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边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

教学准备:

贴画:猎狗、 老麻雀、小麻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引言 : 同学们,常言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咱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我能不能把朋友二字提前呢?从同学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我就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

2、配乐讲故事——《地震中的母子》

3、师:故事是感人的,听完故事,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

4、导入:人类的母爱是伟大的,让人感动的,那么在动物之间是否是也存在着这样强烈的母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麻雀》。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在哪些动物之间?

2、这三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根据课后62页第二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三、讲解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2、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画出来并读一读。(出示小麻雀图片)

这是一只十分可怜的小麻雀,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示小麻雀的孤单和无助。(指导多种形式读出可爱又可怜的感情,并配上小麻雀图片。)

3、齐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猎狗图片)看到这样一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猎狗是怎样做的?

2、猎狗想干什么?结果呢?(板书:吃)

3、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它的孩子(小麻雀)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语句。

(出示老麻雀图片)作者是怎样形容老麻雀的动作快的?从哪些字也可以看出老麻雀的速度之快?

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石头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演示一下。

(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此,读时应该稍快,语气加重。找一生读这句话,再全班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

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

4、老麻雀落在了凶猛的猎狗面前,它害怕吗?

5、麻雀既然这么害怕,又是那么的弱小,可它还是飞了下来,为什么?(板书: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出来。

6、老麻雀紧张得发抖,它真的不害怕吗?此刻它在想些什么呢?

7、假如这场搏斗进行下去?结果怎样?老麻雀没想到吗?

8、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的呢?

9、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10、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往后退?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

是啊,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吓走了猎狗;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拯救了小麻雀;也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永恒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育满着爱,因为有爱,你我彼此相识,爱让我们的心彼此贴近,同时也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我们身边,比如在教室里,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你发现了吗?

五、拓展。

同学们,2008年的春节的冰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了许许多多有爱的令人感动的事。我们都难以忘怀,人们都说“大雪无情,人有情”、“有了全国上下十几亿兄弟姐妹的齐心协力,没有我们闯不过去的沟坎儿,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因为我们心中都有‘爱’。”

六、送你一句话:

1、母爱是无私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就让我们用无私的心去回报母爱,回报所有爱我们的人们吧!

2、跟着老师一起读。

3、学了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麻雀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分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句子。

提起麻雀大家一定不陌生,它们每年要吃掉不少害虫,是大自然的小精灵。

你注意过吗? 它它们外出觅食时,常常群起落;当幼小的麻雀遇到危险时,老麻

雀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它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让我们学习

俄国屠格涅无的《麻雀》,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吧!

三、 读议课文:

1、整体感知:指名读全,文产说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第1、2、3自然段:

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要写森阴路?

(2) 这时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齐读第2自然段。议:那是什么样子?

(3) 作者从小麻雀的这幅可怜样子判断出什么?指名读下面的句子,“分明”可以

换成什么词?

赵一代课文,从哪些地看出是才出生不久?哪些地方看出是掉下来的?

(4) 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啊,带着对它们的同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自由读)

3、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投影图片,看图说话:眼看,

眼看( )。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种十分危机的时刻。(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十分火急)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议:(老麻雀落下来的动作又快又猛,力量很大, 落地很重,看出它着紧张,

(投影2)它蓬起全身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绝望”是什

议:(“绝望”,即毫无希望,这里指老麻雀带着毫无希望的神情。它对自己举动 能否保护小麻雀,阻挡猎狗的进攻是没有把握的,但它仍尽力地保护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发出嘶哑的声音”说明什么?)

议:(说明老麻雀用尽全力尖叫而造成发音沙哑,表现它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奋不顾身,不畏强暴。

老麻雀这样做了为什么?指名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议“拯救”。

师生对读第5自然段,师指导朗读长句:

可是/它不能/安危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议:“强大的力量”指什么?(指伟大的母爱,即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献身精神。强

带着对老麻雀的钦佩,自己读第5自然段。

4、齐读第6、7自然段,议:5猎狗向后退是为什么?(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慑)“我”

四、 讨论分段:

速读全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那几个自然段是写为什么要救小麻雀的?结果呢?

小结:第一段(1-3); 第二段(4-5); 第三段(6-7);

归纳方法:读懂全文,了解主机内容;找出叙述主要内容的重点段?再分析其它段,分段。

( )像( )似的( )。

( )像()似的(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1)老麻雀站在()的树枝上。

打着翅膀。

(3)同学们( )观看演出。

(4)( )老师( )关心同学的进步。

[麻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麻雀课件 篇8

小班语言爱唱歌的小麻雀

活动目标:

1、根据图片内容参与故事讲述,重点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

2、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培养移情意识。

3、愿意在集体面前自然地表述。

活动准备:

1、大幅背景图大树,“爱唱歌的小麻雀”字条。

2、小麻雀、猫头鹰、小猴子、小松鼠、小鹿等可操作的动

物图片。

3、故事录音《爱唱歌的小麻雀》,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引题。

师: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住着许多小动物,让我们去看看它

们吧!(展示图景)

2、初步了解故事。

(1)出示大树,并按照故事中各动物的位置将动物卡片贴上。

(2)师:小朋友们看,就是在这棵大树上发生了一个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爱唱歌的小麻雀。

(3)提问:刚才老师说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请幼儿回答,同

时出示题目的字条贴在图景的最上面,请幼儿跟读。

3、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边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谁住在最上面?它喜欢干什么?它的下面住着谁?

(依次将各个动物的上下关系理清)

请幼儿将此位置反复进行描述。

4、讨论。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1)欣赏故事录音一遍。

(2)讨论小结并学习动物的语言。

师:刚才小麻雀问猫头鹰的时候,它是怎么说的?

刚才小麻雀问小猴子的时候,它是怎么说的?

刚才小麻雀问小松鼠的时候,它是怎么说的?

(3)师:小麻雀那么喜欢唱歌又唱的那么好听,可现在不能

唱了,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讨论(轻轻地唱,到别

的地方去唱,一起睡觉等等)

(4)师:什么时候小麻雀可以在大树上唱歌呢?

5、师:那我们一起和小麻雀等小鹿醒来吧。

教师用睡醒的小鹿图片来替换睡觉中的小鹿。

师:咦,小鹿醒了,我们和小麻雀一起唱歌给小鹿听吧。

6、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歌表演。

7、谈话。 师:今天我们听了一个什么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小朋友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小结: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要认

真听,不去影响别人,迟到的时候先在教师门口等

老师上完课,不影响大家;中午睡觉如果睡不着的

话不要去和别人讲话,小便轻声告诉老师等。

小班语言爱唱歌的小麻雀

麻雀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生活当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时刻提高警惕,注意危险的出现,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品质

3、初步了解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识记本课的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

关键:认字、识字

课时:2课时

教具:课件、卡片

学具:教材等

相关知识点:对麻雀的一些了解 教学突破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认识它吗?(出示一只小麻雀的图片)大家看它与普通的麻雀没什么两样,其实啊,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2、议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责、丝、刮、悄、救。

2、把生字卡分给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生字。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对于合作学习效果较好的学习小组给予表扬,奖励果实。

四、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老师读课文。

2、教师领读。

3、指名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练习。一字开花。

六、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与众不同的麻雀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开火车读下列词语。 丝毫、妨碍、继续、人群、刮目相看、七嘴八舌、耳目一新、与众不同。

二、导语: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从课文中哪些地主可以看出它与众不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读对话,注意读出人物语气。

1、麻雀们说:“我们全都是迎风站立,为什么你跟我们相反?”

2、小麻雀说:“我喜欢这样,我并没有防碍你们呀!”

3、麻雀们谴责道:“和我们大家不一样,你真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4、小麻雀大叫道:“猫来了!猫来了!快逃!”

四、练习:

1、自己试着说一句带有这种语气的句子。

2、同学生们表演课本剧。

五、小结:你们喜欢这只与众不同的麻雀吗?学习完这篇课文对你有何启发?

六、特色作业设计:把《与众不同的麻雀》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与众不同的麻雀 小麻雀 — 麻雀们站的相反 — 迎风站立 没有防碍 — 谴责

麻雀课件 篇10

《麻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  (以上略)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大家对麻雀都不会陌生吧,大家都看到过。今天我们就来学学麻雀这篇课文。二、检查预习1、课前布置了预习课文,老师想听一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要求其他同学能认真听有没有读错。能不能读得更好?

2、大家读了这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麻雀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分辨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领悟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辨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领悟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

揭示题目和作者。

二、用四格漫画梳理主要内容

出示ppt,看大屏幕,齐读:很多篇幅较短的故事、文章,都可以分成四幅画。我们称之为“四格漫画”。

1.出示拔萝卜故事图画,请学生根据四格漫画所画的内容,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1)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说画了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指名说说画了什么,提示说出最重要的信息。

3)出示第三幅图,指名说说画了什么

4)出示第四幅图,指名说说画了什么

开始:一个农民准备拔萝卜。

发展:他想拔出那个最大的萝卜,无论他怎么使劲也拔不动。

高潮:他的妻子和女儿来帮忙了。他们终于把萝卜拔出来了。

结局:他们把这个萝卜做成了汤,足足喝了一年。

2.同桌互说,自己看着这四幅图把故事大致说下来。

3.引导、梳理、归纳故事一般内在发展逻辑顺序: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4.迁移方法,试着把课文中的故事转化为四格漫画。要求不画画,用简单的文字表述,写下来心中所想的四幅图的内容。

集体交流。用四格漫画的形式说故事内容。

请四位同学上台读自己写的部分。评价引导语言要简洁,要从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画面去说。

3、感知课文详略分布。学习高潮部分。

学生自由读,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次, 高潮部分主要是哪个自然段?(4、5自然段)

3.师出示课文内容文字版的四格漫画,然后做文字版的四格漫画出示。

引导学生发现高潮部分是最详细的部分。

发现了什么?(高潮部分内容最多,最具体)除此之外还发现什么?还有发现吗?(开始、结束部分比较短)

4.品高潮:

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高潮部分最具体,我们来研究一下。写具体一般来说要写麻雀的哪些方面?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哪个最难写?(语言和心理)哪个没有写?(语言)

a.学生默读高潮部分,找出还有哪个没有写?(语言、心理)

b.学生自由读高潮部分,关注动作、神态。

C.背临高潮。尽可能把刚才读到的4、5段的内容写出来。这段话一共164个字,要求你大致和原文一样,快写。

d.对照课文再读。看看自己漏掉了哪些精彩语句。

出示第一句,有没有遗漏。

①齐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请问它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刚才没有写的请举手。

再读。从这个比喻里你可以读出什么?(读出勇气、坚定)还读出什么?(保护孩子的决心)“像石头落下”是怎么落下?(速度快)这个比喻蛮有意思的。

②“绝望地尖叫着”“嘶哑的声音”,这两个词全忘了请举手,忘了其中一个请举手。忘掉写很可惜。

齐读所在段落。上下联系,读出什么?从声音的变化里读出什么了?

(老麻雀紧张、害怕,衬托了猎狗的庞大和可怕)

从“绝望地尖叫”和“嘶哑的声音”,感受到什么?

③“扎煞”“浑身发抖”“呆立”这三个词都是动词,找出难以理解的一个:扎煞,什么意思?羽毛竖起来。为什么百度上难找到这样的图片?(时间短、很少做这个动作)下面两个动作也是这样。

结合学生背临高潮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精彩语句不能少!

e.联系上下文,思考麻雀的心理活动,写一到两处:

①出示题目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心想:“………………………? 。”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

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心想:“……………… 。”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它心想:“……………… 。”

②集体交流。每一处请三个同学读读自己所写的内容,学生各选出一位写得最好的上台读。

f.屠格涅夫有这个能力,为什么选择不写心理活动?(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推测吗?(动作可以让我们产生联想)三个动作全写了请举手。两个?一个?一个都没用上的请举手。这三个动词很重要。

六、总结课堂

其实你们的想法都对,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今天这节课你们看,故事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写清楚高潮,就是围绕神态、动作来写,当神态、动作写得足够精彩,写心理活动就显得多此一举了,语言描写就更不合时宜了。

孔雀课件(集合九篇)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孔雀课件(集合九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雀课件(篇1)

一、说教材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九单元美丽的动物中的表演曲目《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内容:了解傣族特有的建筑、舞蹈、风俗,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并表演《金孔雀轻轻跳》。

教材分析:《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开始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傣族风情,对当地民俗活动有一个初步印象;

2、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3、能选用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跟音乐的节奏表演。

一节课能否成功,我觉得重点的突破,难点的把握非常的重要。我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感受傣族风情,以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又曰“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运用得当,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的掌握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冶美的情操。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气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环境,以情境创设为第一主题。从课前音乐《金孔雀轻轻跳》伴奏的聆听,和学生聊聊老师游玩时看到的一种动物并通过模仿该动物进入到本课的主题——美丽的动物孔雀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老师模仿孔雀最形像的手部,还接着通过孔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孔雀的美,激发学生想要歌唱孔雀的兴趣,然后边听范唱边以图片形式欣赏傣族风光,安排了傣族风情从浑然天成的傣族建筑到独树一格的傣族民俗,到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再引到独具风味的傣族舞蹈孔雀舞当中,这一连串的活动充分让学生体验了傣族风情,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加深对美的感受,从而去演唱歌曲。以实践活动为第二主题,课堂上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没有节奏练习、发声练习、视唱练习等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它们,而是把这些分散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如通过师生聊天、欣赏舞蹈、表演、创作等等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欣赏孔雀——描述孔雀——聆听孔雀——唱孔雀——跳孔雀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

1、课前准备

在组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由课间活动转入新的课堂教学,情绪不稳定。所以我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工作,课前播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伴奏[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音乐氛围,通过优美动听的歌曲伴奏使学生对傣族音乐及所要学的歌曲有一种印象],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聊聊旅游的话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一种平等互动的氛围进入课堂,从模仿孔雀开始引入。这时我播放收集的孔雀图片[图片的美刺激了学生,让学生发现并喜欢孔雀的美,激发学生唱孔雀的兴趣,直接进入到本课的歌曲教学]。这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调整了情绪又活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2、聆听范唱,欣赏傣族风光

学生看着歌词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优美、动听,找到歌词中出现的傣族竹楼,傣语中男孩女孩的意思,并以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傣族风光,接触学唱歌曲的旋律,在欣赏傣族风光图片时只让学生了解,不多做讲解。

3、唱孔雀

在课前准备、聆听范唱和欣赏傣族风光图片的铺垫下学生已经完整感受了歌曲几遍,学生已基本熟悉了歌曲,在这个基础上学歌就水道渠成的事情了,学生通过轻声跟唱就学会了歌曲,学歌的轻松也使学生对唱歌有了兴趣,不会有往常反复练唱的厌烦感,以最佳的状态最佳的情感演唱歌曲,美的歌声给予大家的是美的享受,对音乐的陶醉。

4、跳孔雀

教师介绍孔雀是傣族人们的吉祥鸟,傣族人民不光唱孔雀,还能跳孔雀,把孔雀模仿得惟妙惟俏,接着让学生欣赏一段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播放舞蹈)在舞蹈中特别像孔雀造型或动作时,教师提示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提示去模仿舞者的动作,看谁学得最像。教师在此基础上也跳一段简单的孔雀舞,让学生明白,我们也可以跳孔雀舞,孔雀舞并不难,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孔雀舞的动作,如孔雀开屏、孔雀抖翅等,并歌曲为背景来演绎孔雀舞。

[感受傣族特有的舞蹈,通过老师的表演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积极去学几个傣族舞蹈动作并创编几个简单的手位动作,对学生的即兴创作要多肯定和鼓励,给学生爱的期待,激励学生进步。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兴高采烈,多么放松,多么快乐,内心的情感就这样轻轻松松流露出来,学生的心灵与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贴近,“创作是多么美”成了学生共同的心声。学生完成了创作展示自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创作的自豪感、满足感为以后的再学习创作注入活力和激情,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并且整个实践活动过程没有脱离歌曲《金孔雀轻轻跳》,让学生不光学会了跳孔雀舞,对歌曲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在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结束课堂,他们意犹未尽,对音乐课的兴趣会日益高涨,让孩子们的心时时牵挂的音乐课,期待着下一节课。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这一“趣”一“乐”突出了趣味教学,快乐教学,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突出体现了新课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同主题,多角度”是这节课的中心,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去展示音乐作品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这种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的启发联想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孔雀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乐府诗特点,主要篇目

2、了解本诗情节及人物

3、通过对比诗歌和戏曲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三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两种文学样式

课时安排:

3第一课时接触本诗,了解大概。完成目标1、2。

第2、3课时看电影完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营造怎样的气氛?全诗笼罩一股悲剧气氛,以仲卿兰之的别离抗婚殉情为线索叙述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1,情节(诵读):

起兴开头,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开头:兰芝自遣

发展:夫妻誓别

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结合课后作业和文中语句分析(保留学生见解):

刘兰芝:勤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忠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内刚、忠贞不渝、克尽职守。

焦母:专横不讲理

小结:一起回忆诗歌内容

作业:找出文中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内容,提问:

1,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节回放:诵读铺陈排比部分。讲解末段浪漫主义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剧气氛更浓郁)

讲解本节课内容:点出文中难点字词,如古今异义等

1,同义复词:谓言无罪过女行无偏斜会不相从许伶俜萦苦辛留待作遗施今日被驱遣不久当归还逼迫兼弟兄卿当日胜贵

2,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

3,“相“字用法:

a,副词,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与卿复指)

(我)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将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

b,副词,互相

例如: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

c,xiang4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

d,名词“宰相“或者动词“辅佐“

4,互文修辞(注意翻译)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作业:全诗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叙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性格。我们将观看戏剧《孔雀东南飞》,比较诗歌和戏剧在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课时观看戏剧

孔雀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乐府诗歌的基本特点,把握重点字词,学会诗歌发的分析与鉴赏

过程与方法:实践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分析本诗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忠贞的爱情给予肯定,对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婚姻制度给予否定。联系现实,在肯定这份忠贞爱情的同时也要明确生命是可贵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乐府诗歌的特点

3、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并了解乐府诗歌

2、熟读全诗,概括其主要内容,解决疑难字词

3、理清诗歌线索,划分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从古到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爱情的传说。说说你们知道的爱情故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明确“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爱情故事多以喜剧开场,以悲剧告终,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末建安中,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

二、介绍乐府诗

问题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那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乐府诗?

明确::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问题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长篇诗歌。《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那么《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三、熟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解决疑难字词(纠正字音)

明确: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纤纤

踯躅

奄奄

2、二读课文,要求: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全诗分层。(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读完课文之后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

开端(第2段)刘兰芝自请遣归

经过(第3——12段)兰芝与焦仲卿离别

发展(第13——21段)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两人殉情

尾声(第32段)劝诫后人

3、再理清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学生自己总结,要求线索要清晰)

明确:本诗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发展为线索,依次写了兰芝遣归、夫妻话别、兰芝抗婚、两人殉情的情节,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义复词”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首诗歌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能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明诗歌发展的成熟。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全诗的故事情节,这节课针对诗歌中的人物,我们来分析其性格的特点。

二、人物分析

(一)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各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刘母五位人物中选择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刘兰芝: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心灵手巧,勤劳,聪慧

2、第九段“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第14、17段,兰芝回家后媒人络绎不绝——容貌美丽

3、第十段“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知书达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第20段“兰芝仰头答……”,从刘兰芝应对婆婆、兄长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断坚决

5、从刘兰芝拒绝其他说媒可以看出她不为荣华所动,忠于爱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第11段“誓天不相负”,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爱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蛮横无理,专横

刘兄:第19段“阿兄得闻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趋炎附势,冷漠

刘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爱惜子女,但本质上还是封建家长

总结:焦母、刘兄以及刘母都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在当时社会,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刘兰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则凡事都要听从兄长。而刘焦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使然。

(二)选取文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话别”、“刘兄逼婚”等,将其改写为短剧,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剧名称,小组合作,改写短剧并表演。

三、偏义复词

本诗中有些词语很有意思,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这里指休息

3、我有亲父兄父亲和兄长,这里指兄长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马嘶牛和马,这里指马

从这些词语的解释中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引出偏义复词)

明确:这些都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本篇诗歌艺术特色

2、探讨本诗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晋时期又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汉乐府有着自身的特点。本节课就本诗的艺术特色我们来进行鉴赏。

二、鉴赏本诗

问题: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来鉴赏。针对这首诗,我们从其表现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运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时间为顺序,表现出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第九段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应。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的诗句,如以“孔雀东南飞”开头,以鸳鸯双飞结尾,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与后文刘母“十三教汝织……”相呼应,强调了兰芝的聪慧;刘焦分离时“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与兰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呼应,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转折。

三、讨论:联系社会现实,你怎样看待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都有封建家长逼迫,重新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看法,“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从本诗中可以看出两人婚姻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各自组建家庭。

孔雀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特点,体验傣族小朋友亲近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生活情趣。

2、大胆运用已有经验创编舞蹈动作,感受歌曲抒情、优美的意境。

3、初步学习孔雀展翅、喝水、梳洗羽毛、开屏比美等舞蹈动作和表现孔雀的美好形态。

活动准备:

l、杨丽萍舞蹈视频《雀之灵》。

2、课件《傣族风情》短片段。

3、ppt《金孔雀轻轻跳》课件。

活动重点:

初步学习孔雀展翅、喝水、梳洗羽毛、开屏比美等舞蹈动作和表现孔雀的美好形态。

活动难点:

大胆运用已有经验创编舞蹈动作,感受歌曲抒情、优美的意境。

活动过程:

一、欣赏舞蹈视频《雀之灵》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非常精彩的舞蹈视频《雀之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师:哇!好美啊!这段舞蹈中表现的是哪种美丽的动物?你认为这个舞蹈哪些地方美?谁想来表演一下?

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经典动作,集体模仿

小结: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地区,有一个民族,那里的人们把孔雀作为吉祥鸟,它被称为“孔雀之乡”这个民族叫傣族。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的家乡,去看看傣家优美的风景吧!

二、欣赏傣族风情短片,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特点

师:傣家的风情,真是美不胜收,在这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幼儿讨论后师小结:有傣族的吊脚楼、孔雀、葫芦丝、泼水节情景、傣家小男孩、小女孩等,傣族的山美、水美、人美、孔雀也美。

三、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并初步学习孔雀开屏、展翅、河边喝水、相互比美等动作。

1、欣赏ppt

师:远远的一只美丽的孔雀,渐渐地向我们小朋友走来了,你们看看它们的羽毛多漂亮呀,咦,这是什么呢?哦,原来是傣族的`竹楼呀,旁边还走来了几只美丽的孔雀,有白孔雀、有花孔雀、它们都在比美呢!小朋友快看看这只孔雀在干什么呢?

2、播放孔雀舞图片,引导幼儿用自己最喜欢的动作、自由表演

师:咦,她在干什么(跳孔雀舞),听了这么优美的歌曲旋律,你们想不想一起来学跳孔雀舞呢

播放音乐,独立自由舞蹈

3、初步学习经典舞蹈动作,大胆表演

请个别幼儿上台讲述孔雀动作并模仿动作,

梳理羽毛、河边喝水、相互比美展翅舞蹈等动作

教师示范,幼儿练习

师幼创编动作插入乐曲中,进行集体表演,最后摆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造型。

四、结束活动

师:小孔雀们,今天我们一起让我们载歌载舞,走进了傣家,感受了傣家风情。师幼随音乐跳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描写傣族风情的儿童歌曲,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从感性、体验入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孔雀的美,培养幼儿即兴表演的能力,能积极与同伴合作,用优美的语言,舒展的歌声及肢体的动作创编舞蹈,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调动每一位幼儿的参与意识,比如课的开始,我让幼儿欣赏杨丽萍的孔雀舞,让幼儿感受舞蹈优美的意境,接着,我便用生动的语言模仿引出美丽的动物:孔雀,再引入傣族,播放PPT,生动的展示了傣族风土人情,美妙的画面深深的吸引了幼儿。最后一个环节,重点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并初步学习孔雀开屏,展翅,相互比美等动作,了解傣族舞蹈动作的特点,感受乐曲旋律的美,更勇于表现美。

以上这是我对这节活动的教学设计阐述,现就本节活动的优点及不足做简短的总结:

优点一:以幼儿年龄特点,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通过欣赏,模仿、创编、体验、实践等多种形式来表现。

优点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引导及调动幼儿的兴趣。

优点三:活动中,创编表演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幼儿的感知能力,让每一位幼儿去感受,去体验,积极参与表演。

不足之处:一、幼儿学习孔雀舞蹈动作不到位,在教学中我应注意抓住孔雀舞的感觉进行训练。

二、教师语言还可以简练,应注重幼儿的表述,表现,能关注到个体幼儿。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积极向同行及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也不断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谢谢!

孔雀课件(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的一节歌唱课。《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拍手打节奏,增强节奏感。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做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难点是掌握歌曲强弱规律,并能合着强弱表演歌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与学法分别有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示范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表演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以一段孔雀舞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们大胆说出这是什么舞蹈?模仿的是什么动物?随后在大屏幕中播放傣家风光及金孔雀起舞的视频。当同学们被眼前的傣族风情所深深吸引时,我将加以渲染引导,孔雀生活在被称为“动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里也是“孔雀之乡”。傣族人民把孔雀认为是美丽、善良、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民族舞蹈家杨丽萍曾将孔雀的动作编成舞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傣家楼阁的金孔雀。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金孔雀轻轻跳。

这样设计,既能让情景深入人心,又能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快速切入主题,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鼓励学生们随着歌曲伴奏音乐摇晃身体做动作,多次聆听的过程中分别去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歌曲的速度如何?(2)歌曲有多少个小节?(3)歌曲是几几拍子的?(4)本首歌曲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对于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学生们并不难直接回答出是中速四二拍,而第二个和第四个问题略显新了一些,我会在大屏幕中出示竹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们形象的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再去数出小节线20小节,强弱规律是强弱,随后我将趁热打铁,以拍手为强、摊手为弱来感受一下强弱规律,进一步加入到我的范唱中。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歌曲学唱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发声、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模唱、领唱、齐唱、表演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节奏不够准确情绪不够饱满的问题,因此我会反复进行示范强调,引导学生想象置身于傣家楼阁的场景中,感受演唱。安排学生们以练习纠错并以个人表演的形式进行突破,鼓励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动作来表现,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最后我还会在教唱环节,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首歌曲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思想主旨是什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教学推进,学生能够理解这首歌曲表达了情感思想。

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歌曲学会知识,更能够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同时采用组内合作表演的方式进行开展,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再来说一下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孔雀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孔雀的外形特征,利用贝壳、自粘纸等制作、装饰贝壳孔雀。

2、尝试自己制作贝壳孔雀,体验装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贝壳若干、卡纸、彩纸、蜡笔、勾线笔等。

2、孔雀图片(9幅)。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是谁呢?我们来猜一猜。

“说它像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像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是谁呢?(幼儿:孔雀)

师:真是厉害的小朋友,瞧,孔雀来了。(出示孔雀图片)

喜欢吗?(喜欢)喜欢它的什么?(尾巴、头、羽毛)头是什么形状?身体是什么形状?若幼儿说不出,教师可以说:猜猜老师喜欢哪一幅?(我喜欢开屏开得很大的。)开的屏那么大,像什么呢?(幼儿:扇子)

师总结:孔雀真是美丽,圆圆的头,三角形的身体,还有扇形的尾巴。

2、师:看,美丽的孔雀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贝壳),它想请我们用贝壳把美丽的样子制作出来,做成一只“贝壳孔雀”。

师:在做之前呢,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个贝壳和孔雀的哪一部分很像?(尾巴)哪里像?(形状都是扇形,还有一条一条的花纹)仔细一看,还真的很像呢,那这个贝壳可以变成孔雀的(幼儿:尾巴)那我们把粘在贝壳后面的.泡沫胶撕掉,将贝壳贴在卡纸的中间。贝壳孔雀的尾巴有了,还少了什么?(头、身体)

二、出示材料,想制作方法。

1、师:看,老师还准备了哪些材料?(贝壳、卡纸、彩纸、剪刀、蜡笔、勾线笔等)

孔雀的头、身体,我们可以选什么材料制作呢?(幼儿:纸)怎么做?

(先用勾线笔画,再用剪刀剪)

2、师:谁来教教老师,请一名幼儿说,老师照样子操作。

师:孔雀的头是什么样子的?(圆形)教师画一个圆。身体呢?(三角形)

师:还要画什么呢?(眼睛、嘴巴)师画好后,问:接着呢?(剪)

师:现在我会了,是不是在后面贴上双面胶,再贴在贝壳上呀?(对)教师得到肯定后再贴。

3、添画脚

师:可以了吗?(没有)还有什么?(脚)脚怎么做?(画、剪)我们选一个简单的(画),好,我们来画。

图片中的孔雀尾巴大大的,像扇子,非常漂亮,但这个贝壳有点小,我们可以把它变大一点,变成一把大扇子,然后添上花纹(还记得孔雀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说,教师画。

哇,贝壳孔雀终于完成了,谢谢小朋友的帮助。

四、幼儿制作,老师巡回指导。(音乐)

老师这里还有好多贝壳呢,我们一起来帮忙制作贝壳孔雀吧。在做时,小朋友先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么做的,先……

提出要求:制作的时候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制作完成后要把桌子收拾干净,材料放回原处。现在我开始播放音乐咯,待会儿音乐停了就要完成。

五、展示幼儿作品、评价。

小朋友,小耳朵竖起来,听,音乐停了!没完成的小朋友也拿上来。

桌上的篮子、蜡笔不要动,小椅子轻轻地转过来吧。瞧,美丽的孔雀聚在一起正在说瞧瞧画呢。你喜欢哪一只孔雀?为什么?漂亮在哪里?颜色呢?还是花纹?

六、延伸

今天我们用贝壳做了“贝壳孔雀”,那贝壳还可以做什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用贝壳做了什么?

老师把贝壳放在美工区里,请你来动手试一试。

孔雀课件(篇7)

经本课学习了解绿孔雀。

经导入复习上周所学内容。

1、孩子们又到了我们每周认识动物课堂时间了。

2、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上节认识动物课所学的知识吧!

3、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对上节课的知识都记得很好。

4、今天我们来认识美丽的绿孔雀,小朋友是不很奇怪老师为什么要加个绿字啊?

5、孔雀分为两种,绿孔雀是其中之一。

6、你们喜欢美丽的`绿孔雀吗?我们赶快去认识绿孔雀吧!

1、孔雀属于鸟类,是一级保护动物。

2、不是所有的绿孔雀都有尾屏的,只有雄鸟绿孔雀才有尾屏。

3、绿孔雀雄鸟头上有冠羽,冠羽前部是鱼鳞状,有浅蓝紫色光泽。(看图片观察)

3、绿孔雀尾屏羽端处椭圆形眼状斑,由暗紫色、蓝绿色、黄铜色、浅葡萄红色、羽端紫铜色、暗褐色和浅黄色一层层组成,色彩极为艳丽。

4、绿孔雀背下和腰有铜褐色、黑褐色、肉桂色、暗褐色、蓝绿色、铜褐色、棕色组成,富有光泽。

5、后颈、上背和胸呈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有翠绿色狭缘,部分显露于外。

1、绿孔雀身上有这么多漂亮的羽毛,你们羡慕不啊?

2、绿孔雀一直被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我们是不要学习绿孔雀啊!

3、经过老师的讲解你们都认识的绿孔雀,放假的时候要去动物园玩时,让把老师给你们讲的,也要将给家人听哦!

4、我们一起看视频,看看蓝孔雀和绿孔雀有什么不同吧!

孔雀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投入地学习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感兴趣。

2、培养积极的思辨习惯。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未经剪辑的新闻录像。

过程与指导

一、看录像

1、交代任务:关于“孔雀能不能吃”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开一个辩论会。

孩子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分成三组:能吃、不能吃、多了吃少了不吃。

孩子边看录像,边综合自己和父母的观点,并推荐一人主要发言

2、简单重现录像的内容。

二、自由辩论

老师:谁主张可以吃?说说你的理由。谁主张不可以吃?也说说你的理由。

孩子的辩论相当激烈,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孩子们放弃原有的理由,而积极应对同伴的意见,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

幼儿:可以吃,因为那是养殖的……不可以,养殖的全吃完了怎么办……怎么会,大孔雀会养出小孔雀的……万一把母孔雀吃了呢(这是一些好心的孩子的愿望)……怎么会,养殖场的老板没那么笨吧……我反对,为什么一定要吃孔雀呢…···它的药用价值高啊……其他的食物,药用价值也很高,为什么一定要吃孔雀呢(没人反驳)……它的味道鲜美……其他的食物味道也很鲜美啊,干吗要吃孔雀呢……就是,再说,养殖场的第一只孔雀一定是野生的,那不也是吃野生的孔雀了吗……我反对,我认为,孔雀多了就吃掉一点,少了就不吃……(争论还在继续)

三、将记录布置成一个专栏

老师:你们真的很能干,你们已经懂得讲道理了。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理由,请把你们的记录布置出来让更多的人看。

孩子们分成三个小组布置展示板。老师提示:怎样才能让别人注意你们的版面呢?对!越醒目越好。

版面放在教室门口,供来往的家长和同伴参观。孩子们很有成就感,有许多孩子拉着自己的家长,在展示板前津津乐道地解说呢。

反思

1、关于选材,大班孩子对生物现象已经开始注意,所以,这个内容很受孩子的喜欢。

2、这种记录的方式,很适合孩子表现自己。所以,在第一个活动中,我采用孩子相互合作的方式,但有的独立性很强的孩子,要一个人做,所以,应该把“规定合作"改成“可选合作"(即可以合孩子是作,也可以不合作)。

3、孩子在第二个活动中,辩论的`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中渐渐初露锋芒(当正反两方有一方哑然时,我就成为那一方的成员,以此引导孩子的思路)。

4、在活动中,孩子的记录水平有显著差异。有5个孩子在记录中,感到为难。所以,合作要求的提出,对能力弱的孩子,是需要的(因为,听课老师认为有的孩子的主动性没能发挥,其实,合作给了他们补拙的环境)

5、关于主题环境的布置,要求既要给孩子一种成就感,又要给孩子以相互学习的环境。

小百科:孔雀仅2属3种。孔雀属包括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

孔雀课件(篇9)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整理者:张少立

审核者:

审批者: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2、认识故事悲剧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应该是美丽的,圣洁的。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艾丝美拉达与敲钟人卡西莫多,在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他们演绎出了一曲曲爱情的神话。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孔雀东南飞》。一起聆听焦仲卿和刘兰芝凄楚悲苦的心声。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共357句,共计1785字,小序10句,共计53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辞》被喻为“乐府双璧”。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

乐府诗

汉武帝时,政府设置了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乐府。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后来人们将乐府中保存下来的歌辞也叫“乐府”,统称“乐府诗”。

二、探究文本,引导学生欣赏。

鉴赏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心智过程,是对艺术品的认知过程,所以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因素,没有情感参与的阅读不能称之为鉴赏。

1、回顾课文故事情节

通过前面的预习,大家已经对课文故事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复述一下文章的故事情节呢?

教师点明文前的小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缘由)

2、讨论:刘兰芝、焦仲卿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刘兰芝:有教养 聪慧 美丽

勤劳

善良 柔顺

刚强

自尊

从容持重

品端貌美

才华出众

知书达理

不慕荣华、不图富贵

· 诗歌当中写了刘兰芝几次哭,注意这些细节,体会其中的情感。

诗中前后共写了刘兰芝三次哭,每次哭蕴含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眷恋,忠贞,无奈。

焦仲卿:孝顺

幻想------绝望

软弱-----刚强

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

加丰满。

写作中值得借鉴。

3、分析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性格差异。(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① 对未来的预想

刘兰芝:对命运、前途有清醒的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焦仲卿:等待、幻想

② 别后重逢时

刘兰芝:通情达理

焦仲卿:讥讽、责难

且无所作为

③ 殉情场面

刘兰芝:义无反顾、干净决绝

焦仲卿: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4、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首诗中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的生活

是否印证了这种说法呢?

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的生活甜蜜恩爱幸福。可见简单的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说法是不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应该是有条件的,应该说“婚后无爱的婚姻确是爱情的坟墓”,“婚后有爱的婚姻应是爱情的天堂”。

5、讨论:既然刘兰芝是一个品端貌美、才华出众的女子,并且焦仲卿与刘

兰芝婚后生活得甜蜜幸福,作为母亲的焦母应该替儿子高兴才对,而她为什么坚决反对呢?

①《礼记·本命》中记载“妇女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里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二 两条。②“恋子情结”,夫妻关系甚密,冷落了老太太。

6、讨论焦母、刘兄这两个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

趋炎附势

他们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7、怎样认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客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残酷摧残。主观原因:焦仲卿性格的懦弱。

8、请把下面一句话补充完整。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血泪控诉的悲歌。

是对青年男女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热情礼赞。

三、文本拓展

在封建社会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爱情悲剧绝非偶然,无独有偶,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就有一段甜蜜幸福而又辛酸无奈的婚姻,实在令人惋惜,令人心痛。有词为证。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四、小结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分析了人物的形象。认识了故事悲剧的社会意义。

五、作业:

1、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刘兰芝归家途中与焦仲卿分别的场面。

2、写一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黄鹤楼课件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这篇“黄鹤楼课件”文章终于完成了,希望您能够喜欢。在阅读本文之后,相信您一定收获颇丰。作为老师,教案课件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准备工作,我们需要认真撰写每一份教案课件。同时,教案也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好每一份教案吧。

黄鹤楼课件 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黄鹤楼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时,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看这首诗围绕那种情谊来写?

二、读诗解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

同桌互相检查。

指名读,评价。

默读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直至读懂为止。

合作交流,相互补充。

6、读明白意思了吗?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理解的意思画出来。在黑板上演示,同学看准确吗?

7、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故人:感情深厚的朋友。

下:在古代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都叫做下。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

8、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9、此时是人站在江边会想些什么

10、你怎么才能读出这依依难舍的情谊?

三、我们同学也收集了一些描写离别的古诗。

四、拓展练笔

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将诗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仿写一首。

黄鹤楼课件 篇3

一、说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能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习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说教学思路: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习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习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 远眺 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1)练习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

(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习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习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检测: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 )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 ),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 )之情。知识积累: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课件 篇4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B、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此时是什么样?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1、谁愿意做做那伤感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3、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李白伫立江边,望着一江春水,不忍离去,此时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以《黄鹤楼》

教学流程:

一、假设情境:

由阅读提示写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了解传说。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读通顺。

2、默读课文,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黄鹤楼,哪 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三、阅读感悟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交流。对黄鹤楼有了哪些了解。

2、用能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第二部分,交流黄鹤楼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黄鹤楼为什么能够声名大振?读这传说你有什么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

4、假如你来到黄鹤楼,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检查识字

五、作业,查找资料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 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 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经历建筑格局、规模

名称由来的传说

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黄鹤楼课件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课件 篇7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

黄鹤楼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课件 篇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鹳雀楼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