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培根随笔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4

培根随笔读后感经典。

请看以下编辑为您收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内容,作文是展现个人思考和理解能力的最佳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一篇好的作文可以随时引发人们无限想象,对于写作文的要素你都掌握了吗?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培根随笔》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坐在书桌前,摒弃心中的浮尘,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品读着《培根随笔》,感受着前人感悟的真理。读培根随笔你听不到作者灵魂的絮语,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谈心,倒好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

读培根的《谈天性》却震撼了我,对人的天性的剖析深入人心,令我浮想联翩,随着历史的推移,在历史中回忆起了人的本性。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是刘备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天性;三国鼎立时期,曹操为了城池,为了胜利,不惜用阴谋,这是他狡诈,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天性;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是他艺高胆大,狂妄自大的天性;张飞死于内*的刺杀,这是他脾气火爆、爱喝酒的天性;诸葛亮神机妙算,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这是他聪明智慧的天性。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力帮助刘禅,但一次又一次失败。这就是刘禅的乐趣和野心。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以前是公家的粮食私家吃,现在是走私、*、*横出、巨额**。这都是贪婪、犯贱、没有责任感的天性。

但是,人却可以克服这种天性。书中写到”压力使天性的反抗力更强。纪律和教育能使天性规矩一点,但只有***改变、抑制天性。

”天性只能被***克制,只能被人的意志力所控制,一个人的意念如何,决定了他的天性好坏,更决定了他的成就大小。

培根这样写道”人要想战胜天性,给自己规定的任务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因为任务太大,他会因屡屡失败而气馁;虽然任务太小,但他常常获得成功,但他的进步很小。”这不正好应了中国的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么,改变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

人的天性不长香卉,便长野草。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魔鬼和**。与其发现**,不如先为自己培养好习惯,在尘世中坚守一方心灵的净土。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2

《培根随笔》的内容涉及到人世间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每一篇随笔都包含着培根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大到“论强国之道”,小到“论礼貌”,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培根。

从“论真理”、“论死亡”中,可以看到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嫉妒”、“论贷款”中,可以看到精于世俗人情的培根;从“论权位”、“论野心”中,可以看到热衷于政治,深知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宫廷化妆舞会”、“论园艺”中可以看到一个注意细节,热爱生活的培根;从“论虚荣”、“论言谈”中可以看到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培根随笔》文笔简约,条理清晰,智慧明彻,使我不禁感叹:培根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呢!傲慢的作家鄙视生活中的小事,城市作家写不出治国之道。

培根则结合二者的写作特点,谈了自己的看法。它就像一盏灯,在人们困惑时照亮黑暗。这便是培根的大智慧。

书中《论强国之道》令我感触最深。每个公民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而负担则落在政治家身上。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个聪明的领袖,它将和他的领袖一样伟大;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软弱无能,那么这个国家只能被其他国家瓜分和**。

一个国家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和军事。要致富,就要发展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若想强,必须壮大军队,俄罗斯的强军计划和朝鲜的先军计划足以证明这一点。富可以使他国向我国靠拢;强可以使他国不敢同我国对抗。

全球超级大国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好的政策可以使一个国家受益,使一个国家振兴。人民赋予了治国者权利,治国者就有义务将国家带向富强。

同样的,如果治国者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那么他必然会受到国民的爱戴,正如俄罗斯**普京,那百分之六十的选票不是白给的。

当然,光靠领导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民族的团结和思想的统一。就如当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正在内战的国共两党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证明我们胜利了。

在合适的时机,英明的治国者推动改革,增强综合国力,人民团结在以领袖为中心的领导下,共同努力,便能开创一个盛世……

《培根随笔》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3

——bacon's essaysGZ85.COM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时;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培根的随笔不似法国散文家蒙田的轻松自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用华丽辞藻,我却唯独偏爱,它讲究实用,以政治家改造社会、福国利民为目的进行说教,受益匪浅,选取其中片段所感,不为取悦他人,不可以偏概全,望老师批评指正。

以下为阅《培根随笔》“谈友谊”部分所感所想:

“没有真正朋友的世界只不过是一片荒原”——培根

转眼之间,小学已经过去,我们也都长大,朋友们都在不同的学校,也许就像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聚会的日子不多,学业繁重的今天,我们的相聚只能是假期那短暂的几小时而已,时光荏苒,去而不返。

无论80、90或00,只有一条不变的定律。你越长大,就越孤独。培根在随笔中说“缺乏真正的朋友是一种彻底、可悲的孤独”,我们不正是这物欲横流时代的牺牲品吗?我们长大了,谁能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谁能简单地看一眼“朋友”二字?

单纯的作家学者是逃不开时代和利益的控制的,更谈不上我们是庸俗的人。我们所处的城市,不就是如同荒原一般,而我们无依无靠。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在一次聚会上,我们谈论了我们未来的理想。有人说他们要去北京和上海上大学。有人说要去当兵报效祖国,有人说要出国。是啊,这么大的世界中,朋友也四零五散,迎来送往的生活中,谁又能永远在你身边,你又是否还能找到孩提时那真心的朋友?

我们不爱孤独,却与孤独相伴。

培根说许多伟大的君王都把友谊看得十分伟大,以至于多次置自身的安全与伟大于不顾来换取友谊,像是苏拉统治罗马时,封自己的朋友兼同事庞培为“大将军”,将之称为可以分忧之人,但最后却遭到庞培公开的反对,讽刺之“仰慕朝阳者重,欣赏落日者寡”。当友谊遭遇利益,我们的付出情何以堪?

友谊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发泄各种激情所引起的内心压抑,向朋友倾诉心事,可以使快乐加倍,悲伤减半。在这纷扰的世界,对于家人可能报喜不报忧,但对于朋友,便可放宽心向之抱怨世事。我们需要交流,就像鱼需要水一样。在这个荒芜的城市里,我们需要交流和交谈。总而言之,与空气交谈总比窒息我们的思想好。

在培根随笔中提到“友谊的第一个功效是颐养感情,那么他第二个功效就是助长理智”。对于这一点我倒是深有体会,有时心乱如麻找不到方向,但跟朋友安静的倾诉,自己也就理清思路,这时心情就像是拨开思想的云雾出现焕朗的天光,豁然开朗。朋友在这红尘中就是这么个奇妙的存在,必不可少。

90后的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行为处事上基本上都会或多或少的以自我为中心,培根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奇思异想,认为自己就是一切的一切,而**自我标榜的良方莫过于朋友的直言。对便是对,错便是错,莫逆之交,如是而已。“朋友便是另一个自己”,不必讲究身份,不必高唱赞歌,不必摇尾乞怜。

朋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聚齐的人越来越少,当年的红尘作伴换来今天的潇潇洒洒,有些心情的确在岁月中也难辨真假,一座城池便是一片荒原,至少曾经那儿四季如春歌声荡漾。

很难**世界。即使聚会上人很少,也总会有一些人不想离开。我相信我会在这个城市找到属于我的另一个人,让这片荒原充满欢笑和故事。

“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斜,涌向他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雪莱《诗辩》

指导老师:戈新强老师

邮编:230001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4

知道自己的天性很重要,如同知道自己手持何种武器一样,是镰刀最好就去收割稻子和麦子,如果你非要用镰刀去打铁,那么抱歉的告诉你,有可能你的镰刀会变成破铲子。同样,是锤子就应该去打铁,而你非用锤子去收割粮食,那只会砸住自己的脚。

譬如,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设定任务量。有些人喜欢慢工出细活,事情越慢越得手,喜欢手端一杯热气腾腾的卡布奇诺,享受成就带来的快感;而有些人却属于大刀阔斧,喜欢大腕喝酒、大块吃肉,恨不能一气把所有工作做完,然后醒好一杯82年冰镇拉菲,享受完成后的休闲时光。

因此,给自己设定任务时,依照自己的天性选取是会事半功倍的。相反,如果选取不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因任务过大,他就会屡遭失败,进而心生气馁;而有的人因任务过小,尽管屡屡得手却感觉进步不大。这完全取决于你是何种个性特质,有些人可能就适合日进一步,如同戒酒从动不动就喝醉,到每餐只喝一小口,最后完全戒除。有些人则有决心和毅力一举解放自己,瞬间挣断磨胸的锁链,解脱正在受罪的自己。”

针对天性中我们希望改良的一面,文中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矫枉过正’这个古训很有道理,就是说要把天性像辊子一样弯曲向相反的一面,以便它放开后能弹回来,从而达到矫直的目的。不过必须明白,我们所说的相反的一面,并不是弯向恶习的一面。”

良好习惯的养成,应该注意的是——“一个人最好不要一鼓作气地硬要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而应该有所间断。因为双方停战,一则有助于新生力量得到增援,出现旗开得胜的局面;二则一个人的做法不可能总是尽善尽美,一鼓作气的情况下不仅会锻炼自己的能力,还会锻炼自己的错误,极易导致二者兼收并蓄的习惯。除了适时的间歇外,恐怕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补救这种局面”。读到这里,我想到这是否就是很多人减肥、戒烟失败反弹的缘由。

对于天性,我们不要试图相信自己能战胜天性,而是采取科学、操作性强的方法加以改良。因为天性能潜伏很长时间,一有机会,一有诱惑,它就会借机复活,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猫变姑娘一样,她娴静地坐在餐桌的一头,可是只要有耗子从她面前跑过,她就会忍不住现出原形。因此,改良天性的方法可以选用这样两种方式:“一个人要么完全避开这种机会,要么跟它经常接触,让自己慢慢对诱惑免疫。”

总之,天性也是心中的一块田地,要么生香卉,要么长野草。学习了解天性,改良驾驭天性,就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掌握这块田地,帮助我们灌溉前者,铲除后者。

读经典,增智慧。今天我们便是开始这项重要的工作,希望朋友们能从文中领悟一二。停车,走好!下回再见。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5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具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类的本性也需要学问诱导,而学问本身又必须以经验来规范,否则便太迂阔了。

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它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书,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读书,就需要很狡猾,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装知道。

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枝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6

我是第一次读《培根随笔》,刚看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和哲学家。他不仅在文学和哲学方面,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世俗的,而不是宗教的(尽管他相信上帝)。他是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崇拜者,是经验主义者而不是智者。在政治上,他是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培根随笔》全书共分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五篇——论逆境,里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顺境中不乏恐惧与厌恶,逆境中也不乏安慰与希望。绣花时,生动的图案绣在黑布上。 与绣在浅色布料上的深色和忧郁图案相比,它更令人愉悦-只有在赏心悦目时,您才可以享受它。

美德就像一种珍贵的香料,只有在燃烧或压碎的时候才最香。顺境最能显示**,逆境最能显示美德。

这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你应该做一颗豆子》,篇幅很短却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时,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功,变硬了,姑且当做豆腐干来买。

且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第二种选择是,卖豆子的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带回家,加水让豆子发芽,这就更美妙了。几天后,麦豆人可以麦豆芽代替。如果豆芽卖不出去,就让它们长大后麦豆芽。

如果豆芽卖不出去,就让它们长大,移植到花盆里,当盆景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就要重新移植到土壤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许多新豆将被生产出来。你想想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那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当一颗豆子在寒冷中,有无数美好的选择,更不用说人了。面对逆境,我们至少应该比豆子还坚强。

它让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给予人的压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气,放下忧伤,发现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体会到美德,若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机遇、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从而也就会得到许多做人与处事的道理,更会使自己在人生的画卷上绘上了独特且绮丽的一笔,我想论逆境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读培根随笔有感(二)

很多人喜欢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不喜欢!!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我印象最深的是《论时机》。他在文章中说,当危险临近时,最好抓住机会正面迎头,而不是犹豫躲避。因为犹豫的结果就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用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充分表明,朋友是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可靠的支柱,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帮助我们站起来的拐杖。这永远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当一个人感到困惑时,首先伸出援手的一定是他的朋友。

只有朋友才会永远帮助你,保护你,让你走出黑暗,一起享受阳光。

读培根随笔有感(三)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而我听到哲学家这个称谓。哲学家们不是不撇嘴就发表长篇大论吗?有什么好看的?

所以不情愿地打开那本薄薄的书。看看目录,全是什么论啊,谈啊,说啊,必然是一本无味的书。然后我继续打开阅读,无奈地拿着绿色荧光笔准备阅读。

我不得不真实的说,我读过一本谈论哲学的书,叫《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能以一种神奇的风格带我走近哲学的世界。苏菲这个普通的小女生,因为有了那一封封娓娓道来的哲学问题,渐渐爱上了哲学。

我的表姐因为读了这本书,就报考了哲学系。这本书告诉我,虽然哲学听起来很无聊,但它也很有趣。

可这本《培根随笔录》我也不得不看,带着一点对哲学的启蒙知识,我开始了阅读,里面的很多知识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培根,一个善于总结的培根,一个有艺术情趣的培根,一个坚持真理的培根。

就拿《论园林》来说吧,读了前面的《论真理》等一系列的较高深的哲学问题后,看到这一篇不禁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在本文中,我看到培根不仅仅是研究学术问题。我对这样美丽的艺术也有着深厚的修养。

他能辨清一年各个月份、季节中园林应种植的花木,能分别花木之中最芳菲的花的名字,并给它们排名。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培根不仅仅是个作者,更像是一位园林艺术师,将如何种植美丽花木,如何使自己的园林更加美丽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

我认为我今后也应该像培根一样,随时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最后翻翻本子,重新阅读自己以往的思想和心路历程,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毕竟,我的人生阅历还是有限的,我不能完全理解这本书中的哲学知识。我妈妈也读了这本书,加入了我的行列。这里面的许多知识妈妈也不能理解,觉得很深奥。

由此可见,培根对生命的理解和他对生命的独特洞察是到位的。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写作风格,但我能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7

雪莱说:“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刚看见这句话时,我感到很诧异,因为培根是英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我的想法里,对哲学家的认真并不是很多,更不要说是像培根这样的大哲学家,他的随笔我究竟能看懂多少呢?

打开书后,我发现自己都明白,明白书中的内容,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原来有这么多角度呀,并不单单只是自己所认为的两个角度。像论嫉妒,在我所理解的范围内,只认为嫉妒之心不可有,因为它会摧毁一切,但从没有想到过,嫉妒也是一种动力,它会使我们主动去学习自己有缺陷的地方,变得使自己更强大,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旅行,单单说这个字眼,我的脑海只有玩耍和休息,现在旅游更多的只是累,而不是享受,但我们应该享受游玩的过程,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明白这个地区的优势及劣势,这样做才是最有意义的旅行,似乎自己在这儿生活了几年了,但事实上,我们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活书总比死书学的快吧!

《培根随笔》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及比喻句,使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耐人寻味。其中还包含着众多的名言,这些名言都能穿透事件的表层,直指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性格上的熏陶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导。我认为看完这本书后,给我的启发很大,对于哲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思考问题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我相信你们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8

《培根随笔》中隽永简洁的笔力,饱含哲理的文字令我感触深刻。

这本书包括58篇散文随笔,重在对人性中某个涉及真理、宗教、信仰……看完这本书只需一天,但真正透彻灵魂却要十年之久。

我本是一个非常有嫉妒之心的人,看不惯那些比我优秀的同学,就排挤他们,不愿与他们为朋,作伴。但随笔中的嫉妒篇说:嫉妒是=最为惑人心智、最顽固、最持久的了,使我们认识到嫉妒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是一种属于恶魔的品质。

这句话给了我灵魂可怕的洗礼。是的,嫉妒之心是不好的表现,即使有时它可能成为你走向自强的催化剂,但嫉妒之心给予我们的弊处是不容置疑的。许多年轻人都是因为嫉妒心爆棚,而从耿直变得堕落,从坚毅变得怯懦,甚至使人生的理想面临倾覆。

所以,我开始避免嫉妒,学会了把嫉妒变成嫉妒来激励自己前进。青春之路变得更加轻松、自由、阳光。

随笔中,论嫉妒使我坦率诚恳,学会放开,论礼貌亦让我懂得礼节,学会拘束。

此篇说:只有内心品德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世人厚爱一样。这使我们知道了礼节的重要性。

但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并不重视礼貌。现在,每逢过节,人们都会看到亲友们团聚时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家甚至都不与对方寒暄几句,就只顾沉浸在手机的聊微信,刷微博之中。

大家都没有了以往那般热闹活跃的气氛,亲情变得冷漠,礼貌甚至让嗜于电子的人们笑话,这是可笑而可耻的。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十分有气节的,居然在这个科技蓬勃的年代遗忘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人性的美德!

培根在随笔里也提出“要使自己举止文雅,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了”。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炎黄子孙却不能做好,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呀!因此,在礼貌方面,我们要时刻督促自己,把亲朋好友和陌生人一样对待,千万年的中华文明不会丧失。

有礼貌,我们会举止优雅,生活自由。

当然,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感受和体验。我不想在这里一个一个地读。我希望许多读者能对这本书有好感。它可以带你去探索哲学世界。

"培根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