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孔子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6

最新孔子观后感(集合十三篇)。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最新孔子观后感(集合十三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孔子观后感(篇1)

昨天下午,在教育局号召、学校带领下,我们**了话剧《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孔子》这部话剧,介绍了孔子一生的经历,从年少时胸怀大志渴望强盛国家,中年终获赏识身居要职却在胜利前被迫止步,到后来辞官周游列国,故事里包括了孔子对**的教育、自己的思想以及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位被后世传颂也确实值得被尊重的伟人。

孔子青年当官时,在深山从虎口中救下一位老妇人,震惊于“苛政猛于虎”的他,从此决定尊礼乐、行仁政、铸杏坛传道授业。在讲学过程中,接纳了一位贫穷却好学的奴隶,主张“有教无类”,凡好学者不分贵贱。话剧中还演了“两小儿辩日”、“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等蕴含了很多道理的故事,映射孔子的思想。

后来,不成功的孔子终于被委以重任,被派去与齐国作战。在后方,昏庸的国王一天天在皇宫里享乐,甚至阻止了即将到来的胜利。失望痛心的孔子辞官了。

但是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整整十四年,开展讲学,推行仁政思想,渡济苍生。

故事接近尾声,孔子回到故土,他已经老了。

回顾孔子的一生若是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为社会的混乱情形忧心忡忡,为国君的昏庸无度失望痛心,所幸他怀有大爱、怀有志向,一生都在推行礼乐仁政,努力担负着济世的责任。他深深地记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想,我们也一样担负着责任。即使如今是一片太平盛世,没有那许多济世救人的需求,但我们同样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居安思危,以学***径、报国为目标,勇往直前,定能迸发出千军万马之力。或许这便是教育局与学校组织我们**话剧《孔子》目的和用意吧,我们确是该好好了解孔子,传承并发扬孔子的精神,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用我们的能力,为历史的长河也添上如孔子这般浓墨重彩的一笔。

孔子观后感(篇2)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光,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就应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象个大人物,却象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观后感(篇3)

电影《孔子》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非常感人,十分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忽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和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孔子观后感(篇4)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经验是,他在**是一个非常英俊、有才华和忠诚的人。

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和老师之间的这种感情真是难以言喻。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世界或许能够理解大师的痛苦,但也可能无法理解大师在痛苦中的境界。我不能忘记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仰的坚持。这是一部十分有内涵的国产片。

该片弘扬了中国古代圣先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观后感(篇5)

这个星期天,我到博库书城里转悠,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突然,一阵书香传来,牵着我的鼻子走了过去,定睛一瞧,是一本名叫《孔子》的书。我欣喜若狂,立刻拿起它饱读起来。

我一打开书,书中的一个小精灵就带我去了孔子的世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学的奠基人。他从小就懂得体谅母亲的困难,每天都按照母亲的要求把学***第一位,从不惹母亲生气。他好学,进步,聪明,善于思考。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学会了礼仪、**、射击、防守、书籍、数字等六项基本技能,为以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母亲的关怀和教育下,孔子相当好学。为了学习,他一大早就到老师家门口等候;烈日下,站在老师家门口,他眼花缭乱,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学习的决心。由于他的勤奋,他的各方面知识都达到了博大精深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学,成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

看到这儿,我不禁陷入沉思:孔丘虽然长得丑,可他却不自卑,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并且还十分的谦虚,虽然他已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为了救妈妈的后顾之忧,他一有时间就帮妈妈在家烧火、洗衣服、做饭。晚上,他和妈妈一起做草鞋。

再看看我呢,学***常会为了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有的时候还喜欢卖弄;生活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有的时候还要挑三拣四,与孔子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我真的要多向孔圣人学习,以长补短。

这顿大餐真让我大饱口福,我以后要多尝尝这种“大餐”,丰富我的知识,快乐我的生活。

孔子观后感(篇6)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观后感(篇7)

李鸿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上就是儒家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每个人都彼此相爱,相处融洽。这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艰辛的,孔子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各种艰难困苦,实现了升华。正如《孔子》中所言,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孔子》这部电影为我们讲述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孔子为挽救的鲁国,试图实行以礼治国,却遭遇重重阻挠,被迫周游列国,最终仍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对儒学思想的忠诚,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仁爱,从开篇就下陪葬小奴,到剧中拆城墙的举措,再到剧尾与众人分食,无不体现他的仁爱之心。仁人志士相亲相爱是一种博爱,但孔子善恶情欲,能经得起**。他一心坚持以礼治国,却不被君主理解,最终还因为误解,被迫出走鲁国,周游列国,饱受苦难,他却毫不改变自己的坚守。

同时他还是个忠君爱国,关注百姓的**,时刻为君主着想,做好万全的准备保证君主安全,同时又极力避免战争,防止为百姓带来灾难,曾不费一兵一卒为鲁国夺回失去的领土。可是战争总是无法避免的,面对战争后惨烈的场景,夫子徘徊在战场,我们仿佛能够看见孔子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孔子以其人格魅力影响了许多人,使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儒学宣传仁爱精神,主张仁者爱人,这毫无疑问是具有很重要意义的。可是,儒学并不是万全的学说,从《孔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学在治理国家还有些许欠缺,儒学单调的倡导以礼治国,这是一种理想主义,在面临战争等严峻情形时,仅仅以德服人似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其他措施,比如律法的协助。

而且,儒学难免会使人获得一种刻板的思想,儒学倡导的忠君爱国思想如果极端发展就可能变成一种思想束缚,从而使人变得软弱不敢反抗。正如后世明清的八股取士。

《孔子》这部电影在**的过程中,某些情节之间的衔接似乎非常生硬,让人感觉电影情节结构不够紧凑。而且某处电影画面突变,前后风格迥异,仿佛换了一部电影,使得观众难以跟上节奏。这些便体现出这部电影仍有不足之处。

儒学是中华名族的经典,我们不应全盘接受或否定,正确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儒学中的优点,改善儒学中的缺点,让仁爱思想深入人心,人人互相关爱,和谐共处,这与当今世界和平的主题也是紧密相关的。孔子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这可能就是他被称为圣人的原因。希望儒学能在后代人的改进发扬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孔子观后感(篇8)

“礼”治之我见

——观电影《孔子》有感

古人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就是强调礼仪的重要作用,礼仪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观看完电影《孔子》之后,加深了我对于“礼”的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于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也是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的。

孔子说过,“礼也者,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对人必须约之以礼,方能和睦相处。如果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缺乏礼仪,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接轨和我国精神文明蓬勃推进的大背景下,礼仪作为一种沟通艺术,良好的精神修养和作风,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重视礼仪,讲究礼仪,这已成为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

在电影中,孔子对于“礼”的执着让人惊叹不已。在他去见鲁公的时候,还没有走到通往大殿的台阶便开始拜谒,连伺候君主的宫人都没有如此的礼仪,并且孔子所行的是当时已不流行的周朝旧礼。可见,“礼”对于孔子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存在。

孔子的礼不会因人而异,对于君主、上级,他彬彬有礼,对于学生也是以礼相待,甚至于对于名声不好的卫国君夫人,孔子也是行了大礼。在片尾,孔子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在还没有进城门的时候,连拐杖都不要,便下车对着家乡行礼。孔子不但要求自己守礼,对**也如此要求,他的**,子路在临死的时候还谨记“夫子有教,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如此说来,孔子的“礼”的概念深入人心。

因为他提倡的是“用礼治国”,如果我们现在把孔子的“礼”治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必定也会取得不俗的效果。

孔子的礼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我们不应只看到其维护久的腐朽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所起的消极作用而将之全盘否定,孔子所推崇的重视礼仪道德,具体而言,在处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关系,家庭生活中长辈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众多原则应被我们所发扬和继承。

在新时期应当赋予“礼”新的含义,从构建现代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角度讲,礼的文化传统就蕴藏着丰富的潜在价值,比如当今提倡的和谐精神,“礼”既是内在的一种道德,又是外在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礼”作为法律之外,调整人们内心和精神的工具,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道德实践去履行个人职责与社会道义,才能真正体现孔子“礼”的实质,真正发掘民族文化的精神,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当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礼”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良好的礼仪除了可以使我们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还能帮助我们规范彼此之间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和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这样帮助我们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取得事业上的进步。此外,人际交往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必要的经验,从实践中加深了解,强化印象,检验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实践、自我监督,积累大量的经验和实践,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反复运用和积累经验。在与人交往中切记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礼”之真谛,使自己能取长补短,找出不足,将学习运用礼仪真正变成个人自觉地行动和习惯做法。

我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作为精神血脉延续上千年,早就是我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之重要象征,已成为历史文化的深深烙印。欣赏电影之余,更应当加深我们的思考,对于孔子所倡导的“礼”学会辩证地传承和发扬,向社会展现出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良好修养和精神风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团结协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不断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努力保证检察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孔子观后感(篇9)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

孔子孔子观后感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的传奇人生,刻画了一个生动精彩的形象,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原名孔子丘,春秋时期出生于仲尼、汉族、鲁族。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

14年后,他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享年73岁。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孔子离家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时,也大力提倡这四点,但结果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没有实现。

胡玫导演最巧妙的一点是,她生动地刻画了南子的妖娆形象,从侧面凸显了孔子正确的思想道德。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孔子孔子观后感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电影《孔子》观后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帮助鲁国御齐时,几桶油被扔进火把里,泼在敌人身上。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

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

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腥的历史中,我们得到了太多的启示:记住战争的教训;保护和平的时代;珍惜宝贵的生命。

孔子孔子观后感很早以前就想在看完电影之后写写观后感,没别的意思,权当记录感慨也好,但每次看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完事儿又觉得没啥可写的,其实就是懒闹的,刚看完《孔子》,痛定思痛,以后但凡是好电影或是看完比较有想法的电影一定要写写观后感。闲话少叙,正文:

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如丧家之犬-----这是这部电影里在形容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句话,颠沛流离的生活,学难致用的遭遇,让这位大人物周游列国,处处碰壁。

先是在自己的鲁国,每天没事儿就去找定公,给定公上课,教育他,定公有时候也主动求教育,确实也是发于心,但到最后形势比人强啊,定公权度之间,止于行了.这下不要紧,直接导致老师在鲁国混不下去了,痛定思痛,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果断走人,带着几个尖子生说好听的就是周游列国,其实就是逃荒去了。先后到过魏、曹、宋、郑、陈、蔡、楚。

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用电影中颜回的话说就是:夫子道高,故当世者难用,只能说他们愚钝;孔老师到了陈蔡,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

陈、蔡的大夫怕孔老师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老师截住。老师被围困,断食了。他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电影里说是战争导致孔老师颠沛流离,到处挨饿,最后还是卫国前来接济…接着就是1号尖子生颜回命丧冰窟窿,只为捡回书简,颜回这样的典型的书念的太多了,自我修正能力已然就快没有了,你的授业恩师还活着什么书写不出来,你**都说“天地间人为贵”,犯得上用你自己的小命为书简殉情么,我不懂,但我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信仰”!2号尖子生子路整冠而亡,难道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脑袋都没了,整冠有何用?

也是信仰吧…后来就是季孙氏派人迎请老师回归祖国的桥段了。老师丧家之犬的周游了10多年终于“无限希冀兮归故乡”了,从此一心从事教育工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著书立言~!要是老师活到现在估计还得签字售书。

本电影是以倒叙形式回忆老师惨痛过往。end,电影结束。

看完之后,我觉得老师的天下大同思想就像***的共产主义一样镜花水月,不着边际。天下人人懂礼法,懂谦让,**还会有战争,是这意思,你不如说天下人人都是孔丘来的实际。老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啊,天下好多人都不懂礼法,更有甚者,人家不想懂!

你是想欲,但天下人不想施。老师的前半生一直在列国播撒礼法,仁政,仅仅是让世人认知有一个孔圣人的天下大同思想貌似还不错,而在战争的洗礼下,人们都在试图独善其身,所以,播散的最终效果:基本没有。

其实老师学术宣传失败很好理解,就像跟一个乞丐谈论高雅艺术一样,想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不一样,乞丐说我就想吃饱而不死就行,高雅艺术关我p事.老师的学术也是这个道理,春秋时期战事不断,各国关系复杂难辨,有唇亡齿寒的,有明交暗斗的,有相互拉拢的,今天跟你交好,明天没准就带刀过去把你给端了。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老师礼法,仁爱.

被那时候的现实极具讽刺的嘲笑着。我觉得还不如到处止战的墨家来的实际呢,虽然墨家的尚贤兼爱非攻止战思想治标不治本,但问题是你根本治不了本啊。于是乎,老师郁闷了,没有人懂我啊,求一知己而难得,寂寞如雪啊,老师听说有个叫老聃的,挺有名的,抱着求交往的心态就去了.

老子何许人也就不用多说了吧,绝对的高端,老师到那就被老子一顿忽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由此可见,老子智商绝对高的令人发指。让老子教育完了,老师才幡然悔悟,归家著书。虽然老师的思想在春秋行不通,也算是为后人留下一派学说,影响了泱泱中华xx多年,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老师家的鸿儒,不断的完善着这一派无敌的学说---儒学!

孔子观后感(篇10)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是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与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

孔子观后感(篇11)

林宝航,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出生于鲁国,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前的我只知道这些,但看了《孔子的故事》后我对孔子这位伟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佩服这位博学多才的人。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后代宋国公族,他出生在有“礼仪之邦”的鲁国,孔子在公元前551年出生,479年去世,在孔子这一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人。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子的老师;晏婴、子禅是一位机智的政治家,季扎、孔子都钦佩这些优秀的人;孔子著名的**子路、子贡、颜渊等,他们都很有才华。

孔子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积极上进,十分好学,而且很谦虚,但他在三十多岁刚刚从事教育事业时,还很年轻。虽然孔子在当时很好学,但他有许多缺点。他有点不耐烦,粗心,缺乏经验。不过,老子老人见多识广。孔子去看老子,老子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即使孔子精通礼仪,老子知道的也比他多,所以孔子后来很佩服老子,说老子像龙一样。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

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我们应该秉持孔子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充实自己,实自己成为一个聪明人。如果我们取得了成绩,也不要满足,要继续向人请教。

孔子勤学苦读,虚心发奋,虽然几经波折,但最后还是成功,让后人永远记住,并编写了 《春秋》这本史书。

《孔子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对我来说最有用的是:一个人身处逆境,也不能放弃,要发奋努力,那么压力才会变成动力。而且要像孔子一样虚心,好学,坚持。

孔子观后感(篇12)

看完《孔子》电影后,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被孔子的仁礼思想和他以及他的**们的治学精神感动着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孔子的**颜回!

颜回在电影中出现的镜头很少,共有五次出现,而且每次的镜头不到五秒钟,只有在他临死前的镜头拍的最详细。

他的死是因孔子的书而死。当时,孔子和他的追随者们正在路上,冻僵了。地面和湖里都是冰。当他们要过湖时,突然湖上有一块冰。汽车和书卷掉进了湖里。这些书是老师毕生的心血!

颜回不顾一切的一头扎进湖里,奋力抢捞那些书,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捞上来的书送到冰岸上,然后又一次次的返回湖底去捞那些书。颜回本可以游上岸来的,可以不用去捞那些书,可是他做不到,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书落到湖底当他再一次扎进水里时,他太累了,最后筋疲力尽,再也没有上来看到这里,我感动得哭了,我相信同学们也流泪了。

在颜回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也从中体会到两点。

首先,他非常尊敬他的老师,因为他可以保护他们的书,而不用照顾自己的生活。他认为教师的辛勤工作比他的生命更重要。第二,颜回是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信仰和生命只有一段时间的时候,他会把生命放在一边。

颜回的信仰是弘扬孔子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在他的老师孔子的书中。

颜回保护的不是简单的书籍,而是他的伟大信念。

孔子观后感(篇13)

周三晚上,学校组织五、六年级观看《孔子》这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从而我感悟至深。

孔子很仁和,救过一个小奴隶。有一年,大司马死了,很多人要陪葬,那个小奴隶也包括在内。为了能逃过此劫,小奴隶逃到了孔子的住处。可和孔子对着干的公山狃却说孔子私藏“人犯”,要治孔子的罪。孔子不但处事不惊,而且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迫使强势的公山狃打消了处死小奴隶、治孔子罪的念头。瞧!孔子是不是非常聪明。

孔子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髓。

孔子很爱自己的弟子,弟子们也爱老师。有一回,孔子一行人在冷得结了厚冰的`湖面上行走,不一会儿,只听“嚓、嚓”几声,冰碎了,孔子的书一部分掉进了冰凉的湖水里,颜回纵身跳入水里,却被冰凉无情的湖水冻僵了,命丧湖中。孔子痛不欲生,痛失了一名可传他大道之人。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学校里同学们的表现:有些人为了自己利益而伤害别人;有些人因为其他同学挑唆而攻击别人;有些人则是为了自己获取胜利,而向老师、同学说他(她)的坏话??,每当做这些事前,请大家想一想对方,想一想孔子,他们师兄是多么团结友爱呀!大家如果多一点宽容,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是非。

这部影片令悲伤而又感动,被孔子的仁和打动,被他们师兄弟间的真情打动!

"孔子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