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训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6

家训观后感。

栏目小编的精心打造“家训观后感”让您受益终身。能看见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我们在观看过一部影片后内心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的知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请浏览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家训观后感【篇1】

在学***《朱子家训》之前,只是片面的知道是治家的格言,甚至可以说是陌生。通过学习,整篇文章简明扼要,内容丰富,不仅谈了家政管理的方法,还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原则。

自觉文章的开头就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让我感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与世无争,恬然自若,每日清晨,趁着清露沁人的凉爽,持着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要内外整洁;到晚上,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关好门窗,将一天的烦扰都关在门外。用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这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主张着我们为人正直,要以身作则。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对贫困的人不得落井下石,而要雪中送炭。

对人刻薄,自己也总究会受到别人的反击,不守伦理,很容易为人所弃,在对贫富上,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应该一视同仁。做一个不流言蜚语的人是一种道德操守。当然,这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时代,一些八卦新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精神意识,整个社会的氛围会越来越好。

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种自觉主要是体现勤劳,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做,不要总是观望别人,在这同时要自觉的关心家人、别人、同事,自觉担当做事的责任。

自省文中写到“勿念口腹,而恣杀生禽”,这一句是指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念而随意地宰杀生禽,提倡我们应该持有环保意识。“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句讲的是交友,与那些为人不良的恶少交往,长久必会被其所累,与老成有德人交往,危急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交友之道。也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般来说,要评价一个人,我们只需要看看他身边有谁。其实,在处世为人方面,书上给我启发很更大。“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譖诉,当忍耐三思”这是教人不要轻信流言,要想到着也许是别人的陷害呢,要懂得三思而行,正所谓“兼听则明”,“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这句就是要人学会反省自己,不要一味怨天尤人。

待人方面,“财诗惠勿念,受恩莫忘”对人好不要想得到回报,施恩不求报才是真善。但受到别人恩惠切不可忘记。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才是君子所为。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待人要学会宽容,学会给别人机会,“宽容”一直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个宽容的人胸怀必定如大海一样宽广,这样的人才是平和的人,他的心才会常有安宁。为人不可存有妒忌之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永远生活在妒忌的箭熬里,这不仅会伤害别人,更会伤害自己,所以“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在工作和生活中,尽职尽责、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我们都积极追求的专业品质。

我们都应该不断检点自己,不要嫉妒别人,取笑别人,不要爱财如命,不要算计别人……从自己做起,不拘小节,要做一个知书达理之人,做一个为人处世的低调者,要有自己的信仰,有为人风范。

自悟在对待功名利禄的追求中,朱子倡导的是: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家身。学习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名利。做官是为国家和世界服务,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追求现在很难实现。现实总是无情地改变人们的初衷。无论现实面前的初衷是多么纯洁和高尚,在无数次的碰壁之后,它也会彻底改变。所以坚持自己的初衷是很难的事,而这种艰难必须由坚定的信念克服,道理讲千遍万遍不假,但是要把道理贯彻下来,那是不容易的事。时时追念自己的初衷,监守内心的阵地是一种可观有效的方法,所以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和领悟,要有远见卓识,不要因为做事而做事,不要因为学习而学习,而要不断提高自己。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还有着很多顿悟、感慨和启发。但它仍然围绕着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它不仅仅是家训了,更是一部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以此在工作生活中训律自己,规范自己。

家训观后感【篇2】

传承“勤俭”尤为重要

周敦颐在其千古名篇《爱莲说》中以莲喻“廉”,把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概括为官之德与为人之德,使廉洁文化从此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为官从政者。

在《周氏家训》中,对于勤俭的论述虽言语不多,但道理颇深。“俭,美德也。俭可养德,可惜福,可无困穷之忧,可享温饱之乐。

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俭朴为第一义,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勤而能俭,自能兴家,俭而益勤,自能持久。

勤俭二字相需亦相成也。”据说供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家主堂屋当中挂着一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这是周敦颐“人极”的延续。周贻赓教育侄儿等晚辈的治家格言是:

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曾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辈们勤俭、奋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苦学习、助人为乐,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少年周恩来乃至周家后代带来了深刻影响。

周恩来继承祖训,不仅将勤俭视为“治躬”(自省)第一义,治家第一义,更重要的是将勤俭作为治国的法宝,他的一生可说是执行“勤俭治家,勤俭建国”的楷模。他对亲戚特别是年轻一代要求很严格。他几乎每次与亲戚见面都要强调节俭和勤奋。为此,他给家人制定了十条家规,就是希望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俭这个法宝。

铸就伟大品质

《周氏家训》教导子孙,人要行善,不贪不义之财。周嵩尧一生见过“货悖而入,货悖而出”的事太多,钱从不正当处来,自然也花在不正当之处。周嵩尧认为,克己延至“忍”,周嵩尧认为,“相忍”为第一要决,“和睦”为最大喜气。

忍一忍可以减少许多祸事,那些伤人性命、让人家产破败的事,千万不能去做。人们必须有知识和技能,随时等待好的机会。

许多学者对周恩来人生轨迹没有大起大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事实上从周氏家训中对忍的记述就可**出其中的缘由。

抗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时,周恩来接触较多,他这样描述:“我未见过周恩来发怒、发火、或心烦意乱,他总是那么平静、镇定,我没有见过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的确,忍辱负重,忍中求进,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政治家显著的特征之一。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最高权力空间中生活了半个世纪。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班子中曾经担任过比毛泽东更高职务的罕见人物。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宁愿自己受委屈。这就是周恩来的“忍”,也是《周氏家训》立“忍”字为修身之德、为处家之宜的意义所在。

“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更是周恩来严肃家风的渊源所在。

可见,党有党的作风,人民有人民的作风和家庭的作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20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才有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人民信任和拥护的领导干部。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和习俗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感动和赞扬。

家训观后感【篇3】

走进书店,各式教育成果的展示让人眼花缭乱,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北大才子,清华状元等等,感觉身处一个英才倍出的时代!相信大多家长会生出这样的想法:若是自己的孩子也位其中,那有多好!但在看过了这些热门图书之后,翻翻书几上静放了许久的《颜氏家训》,顿觉古往今来,教育之法,一以贯之,且忌急功近利!

教育之先,以仁为本,不仁不义,纵有满腹经纶,也为人所不齿,!而今,总有许多父母在提及自己的孩子时,伤心落泪,孩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骄横放肆!究其原因,正如颜氏所言,在孩子幼儿时期"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此有爱而无教也!

养而不教,禽犊之爱!小孩子要吃什么,要做什么都从心所欲,该训斥的时候反而夸奖,该责罚的时候反而欢笑,待到长大,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再怒不可遏地去打骂教育,只会增加孩子的叛逆与怨恨!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商场,公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一旦愿望得不到及时满足,便大喊大叫,撒泼打滚,弄得家长狼狈不堪!这都是从小养就的毛病!因为大人总是交枪投降!日积月累,若孩子日益膨胀的物欲得不到有效控制,即如洪水猛兽,家就成了银行,父母就成了奴婢,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甚至弑父杀母的都大有人在!这是难道仅是孩子的过错吗?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宠物,吃好喝好穿好就行了!施以教化,才能尽享天伦。

家训观后感【篇4】

以董必武写给侄儿董良埙的信为例,在亲友眼里,董必武已经当了大官,肯定是享福了。董必武告诉他们:“从革命队伍里面来工作的一般还是供给制”,并不是亲友想象中的“享福”.在这封信中,他针对亲友们提出的生活艰难的情况,教育他们,共产党人就是用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的。在信中,他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劳而获的陈腐观念,教育侄子“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

在这封家书里,董必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了较长的篇幅向侄子良埙细讲革命工作不讲报酬的道理,要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只能靠发展生产力,不能有其他的依赖想法。始终不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友安排工作。他的这些做法,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引起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给广大党员的思想带来冲击。扩大开放、敞开国门,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乘虚而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灯红酒绿和丑恶现象,也有一定的诱惑力,以致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严重侵蚀着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苦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发扬《红色家训》中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树立和弘扬延安时期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否则就会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吃败仗,在灯红酒绿的迷惑下栽跟头。

家训观后感【篇5】

《哈佛家训》里面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乌龟的智慧’,令我明白了一个真理。

从前,有一只乌龟,想独占全世界的智慧,成为最聪明的动物。他想让所有人,遇到问题,就请教他。于是,他开始长途跋涉,开始搜集智慧。

它把搜集来的智慧,装在一个葫芦里,然后把“宝”葫芦在、藏到一个谁也碰不到的大树顶上。他来到那棵选中的树前,把葫芦系在脖子上,开始爬树。他试图爬上去,但爬不上去。几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时,它听到身后有人在笑。它发现一个猎人在看他。乌龟不高兴了,它说:“你为什么奇怪的瞧着我,你不知道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智者么?

”“朋友,”那个猎人说:“要是你想跑到树顶上,为什么不把葫芦挂在背后呢?”听了猎人的话,乌龟非常惭愧,原来它以为世界上的智慧全都被它装了葫芦,现在才发现,猎人那里还有一个智慧呢!

有时候,一个普通的猎人会比你聪明;有时候,一个小葫芦之类的东西可以说你是最聪明的人!

我认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最聪明的人。

2019年02月23日

家训观后感【篇6】

作者:龙卓岩

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将曾国藩一生待人处事之道以及他的人生哲理做了精辟的总结,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悟,来和大家分享。

曾国藩,一**学宗师、儒学大师,一位西学先驱、中兴名臣,正因为有他,才使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又得已延续了几十年;正是因为他,才给后人留下了做人、办事、治国、平天下的宝藏。

曾国藩,天生资质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但他却在日后的人生中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了他非凡的一生,这其中的人生,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呢?我的感悟如下:

“穷”——做官第一要义。这是曾国藩的总结。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 *或过着贫穷的生活。

在每一个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包括名利。但是,所谓的名利市场在权钱交易方面是一场危机。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在面对名利,面对荣华富贵时,应做到“勤俭自持”,这就是“穷”在这里的引申义。

做到这一点,每个人就学会了保身之道与善身之道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有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扶着两根可怜的骨头,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他位居**,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勤俭自持伴他一生。他一生只穿着一件新的丝绸长袍,直到他去世之前,它和以前一样是崭新的。

正所谓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静”——养的心中一种恬静。在当今社会,高负荷、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离“静”越行越远。而越是这样,越要让自己在生命中找到一份恬静。

只有静,你的生活才会完整,才会让自己在忙碌中找到幸福;只有静,人才会反思,才会让自己完善,才会让你沉着,做到临事不乱;只有静,你的生活才会不空虚,不会让你感到无所适从后的忙碌,让你最终感觉平庸。曾国藩的一生坚持两件事:

1、 养成打坐的习惯,即每天打坐,反省和提高自己;

二、临事要淡泊明志,淡定守静。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静下心来考虑如何处理事情。事情越紧急,我们就越需要冷静下来。

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了静谧,你的人生将少走弯路。

“勤”——败人两字,非惰即傲。曾国藩有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一生都十分勤快,每天都给自己规定了大量的工作量,他的勤快甚至有些过头,他寿命不是太长与他一生太过劳苦总有些许关系。

他不仅要求自己勤奋,还要求家人勤奋。他坚持早起。他认为早起有三个好处:

一、学习时间多了,也就比别人多活了;

二、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

三、可以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勤在个人,可以养生养品;勤在家庭,万事俱兴;勤于团队可以帮助团队营造良好的氛围。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惜自己的时间。

只有勤奋才能使时间更有意义。“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生活自有收获。

“恒”——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曾国藩给自己立了“日课十二条”,也就是每天必做的十二件事,他终其一生,完全做到,仅这个毅力,就叫人肃然起敬。世上没有难事,只怕有心人,而这颗心就是毅力。

一个人的坚持有三个层次:自立、树立自己的人生信念、人生抱负和人生价值观;自信,当自己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之后能够处理事情,驾驭环境,拥有自控能力的自信;最后一层就是自省,当人到这个境界之后,便会生生不息,永不止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只要大家坚持到底,努力到底,雨后他总会看到光明。

每个人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并不能保证会做到成功,但绝对会对自己的人生大有益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这取决于你走什么样的路;每个人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取决于你生活的每一点。生活本复杂,把复杂的东西化解为简单,把简单的东西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

家训观后感【篇7】

在这一片当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有关子女教育的问题。颜之推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强调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严教和慈爱的关系,并举例说明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的坏处,认为对孩子要一视同仁,不可有偏爱;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告诉子孙不能为了求官而谄事权贵。

教子之感受一: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成才;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无事于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可古时候方仲永的例子告诉我们并非事事如此,智力好的人,如果不加倍学习,也会沦为普通人。

教子感受之二: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爱,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和颜悦色。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就会认为理应如此。孩子骄横傲慢的习性已经养成,才想到要去管束制约,就算把他们鞭抽棍打致死,也难以再树立自己的威信。孔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儿要趁新到,教育儿子要及早。”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教子感受之三:父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不可以过分亲昵,骨肉之间的亲情之爱,不可以简单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从有地位的读书人往上数,父子都不同室居住,这就是使父子之间不过分亲昵的方法。至于长辈身体不适时,晚辈为他们按摩抓搔;长辈每天起床后,晚辈为他们整理卧具,这些都是讲究礼节的教育。孔子弟子陈亢听到孔子疏远自己的儿子,感到高兴,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君子不亲自教授他的孩子。《诗经》里有讽刺君主的言辞,《礼记》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诫,《尚书》里有违礼作乱的事,《春秋》中有对行为的职责,《易经》里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父亲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解的,所以君子布亲自教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到21世纪,家庭教育在整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颜氏家训》清晰地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很多良好的观点,我们可以借鉴。

《颜氏家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文提到的第二篇。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起点和基点。从生物学角度讲,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因此,家庭是人生命的起点和基点。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分析,家庭是人接收早期教育的地方也就是人的启蒙学校。人从诞生语言形成、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影响。

家训观后感【篇8】

读《颜氏家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作者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总结经验,所阐述的自己的家庭教育观点。

早在北朝时期,颜之推就在《颜氏家训》里提出“教子宜早”的观点,可见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地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还是时代的变迁,人们都认为儿童是可塑造的。家庭教育从古到今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慈爱,也要威严。“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对待儿女要爱子有方。既不可简慢,也不可溺爱无量。简慢只会造成亲子关系淡薄,溺爱只会养育出温室的花朵。爱是大智慧,学会爱孩子,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感受到家的温暖,生命的美好。父母也要保持威严的一面,在孩子的心中树立威信。理性的光辉是伟大的,孩子在理性中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成了社会大问题,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对家长老师和社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是儿童一生最亲密的人,最信任的人。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也许《颜氏家训》就是我们现代人真正应该学习的典范。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孩子及早进行规范训练,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比你赚多少个亿的家产留给他都强。无论你留给一个败家子多少家产,他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挥霍掉,而你培育他平和的心性、养成了他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一辈子都用不完甚至他的子孙都用不完的财富。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的现状,家长通常对小孩十分溺爱,这无疑造就了无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于家庭的发展小孩的发展无疑都是一个不利的局面,因此,从这点上来说,《颜氏家训》所带给我们的财富应该是弥足珍贵的吧!

而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颜氏所论述的家庭教育观无疑就让我们也认识到一些好的习惯需要我们从小就注意养成,同时我们也绝不能因在家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就“追求”家长对我们的溺爱。

同时,对于我们青年人而言,读《颜氏家训》,其中关于求学和为人方面的论述也能给我们极好的教育意义。

在《颜氏家训》中,颜子收集了一些勤学佳话,用来勉励子孙们努力学习。包括古人中的梁元帝为皇子时的勤奋学习的故事,苏秦握锥,文党投斧,孙康照雪,车武聚萤,常林带着经书去种地,温舒携着书简去牧羊以及当时的刘绮朱詹田鹏鸾的故事等等。这些有古人勤学的佳话时处今时今日,对我们依然有着莫大的感染力。

学习哪能不勤奋刻苦的呢!可现代就有些人想不劳而获,不学而成。这一点颜子在其勉学篇里以众多例子告诉我们:勤学不辍必成大器,勤学好问以学成忠。

家训观后感【篇9】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他形式的教育是无法比拟的。自古以来,圣贤和帝王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成就了孩子,同时也成就了家长乃至整个家族的声誉。《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善恶美丑真假的概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的。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他的《尼各马克伦理学》中,他说“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颜氏就提出“教子宜早”,可见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或是在变化的时代,人们都认为孩子是可塑的。家庭教育从古至今都有其现实意义。

颜氏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慈爱,也要威严。“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对待儿女要爱子有方。既不可简慢,也不可溺爱无量。

简单而缓慢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的脆弱,溺爱只会带来温室里的花朵。爱是伟大的智慧。只有学会爱孩子,才能在成长的路上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家长也要保持尊严,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理性的光辉是伟大的。孩子们学会思考,在理性中成长。当前,家庭教育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这对家长、教师和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是儿童一生最亲密的人,最信任的人。父母应该如何爱和教育孩子?也许《颜氏家训》就是我们现代人真正应该学习的典范。

《颜氏家训》对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现代教育也具有普遍的启示。学习方法和态度所表达的思想也很宝贵:

一是学无迟早。二是博学和专精。学比不学好,博学比少学好。

必须把博与精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强调切磋交流。学习绝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我们必须经常与人沟通,打破自己的局限,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些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应当看到,《颜氏家训》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作者生长于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思想受时代和阶级局限,对有的问题的认识和论述是不符合现代要求的。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通过学习感受这本书的教育理念,批判地继承,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会为将来为人师表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家训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