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7

高处读后感(精品7篇)。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你也许需要"高处读后感(精品7篇)"这样的内容,感谢您的参阅。

高处读后感 篇1

希望:人生的救赎

------

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充满繁荣、挫折、痛苦甚至绝望。在挫折、痛苦甚至绝望面前,是选择低头妥协慢慢绝望还是抗争搏斗去改变它,这永远取决遇我们自己。希望是人生的救赎。

只要你充满希望,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你都能生存下去;只要你坚持不懈,你就能改变,到达希望的彼岸。

熊培云在**电视台的演讲《自由在高处》特别引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三个经典片段并附三个剧照,我想许多人都看过这部片子。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被诬**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国家写信,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国家以每年500美元的价格向肖申克捐赠了书基、留声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囚犯那里得知了他妻子被**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上诉时,遭到粗暴的拒绝。

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在安迪对法律正义的幻灭之后,他终于悄悄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黑暗而闪电般的夜晚,安迪成功地跨过了他挖了19年的秘密通道,重获自由。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而起,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电影里有一句话:有些鸟不能永远被锁住,因为它们的翅膀充满了自由。

希望是关不住的,主人公安迪他看上去懦弱,但实际却非常坚强。他不怕毒打,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很聪明,知识渊博。他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最重要的是,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永远不会忘记自由的希望。

因为。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只是一个虚拟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锤子就能拯救生命和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享受每一点乐趣,传播乐趣,并在每个人的心中种下希望。

“希望”和“信念”如果连同他们的肉体一同被禁锢起来,那就是哀大莫过于心死,漫漫无期的岁月,寂寞无望的日子,精神一点点被磨蚀,灵魂逐渐在扭曲,心灵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麻木。

持之以恒的执着,你就能到达希望的彼岸。毅力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一个人有多强大取决于他潜在的希望有多远。当英雄的朋友瑞德认为用小锤子挖一个洞需要100年时间才能逃脱时,英雄公安迪其实只用了19年时间。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他没有失去越狱的希望,他更加有动力地用常人无法预料的速度和极好的隐蔽能力,用一把锤子挖出了一条隧道,使他成功越狱,重获该属于他的自由,去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安迪的心中,希望像熊熊烈火一样在他心中燃烧,永不熄灭。不幸的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是无知和软弱的,很容易放弃这一点。

肖申克在雷雨中从下水道逃出来跑的感觉是什么?是逃避命运的兴奋,还是追求自由或灵魂的救赎。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解释。黑暗孤独中真正不灭的引领我们的是希望。

人生其实一件东西最重要,它支撑着我们在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生活下去,那就是:希望。这是我读熊培云在**电视台的演讲《自由在高处》的一点心得。

高处读后感 篇2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自由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自由强调个人自由和意志自由。

在当今混乱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局限于思维、人为奴役、单位文化、社会民主或僵化制度的两难境地。在各种压力下,我们常常担心生活和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承认,很多梦想只能藏在心里。

即使在非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然是可选的和充满希望的。因为你是你所选择的,你的世界取决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痴迷三毛,读过她写的每一本书,为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叹息。

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一个普通人无法触及的世界。然而,三毛用一点嬉皮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不同血肉的美好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

并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寻找真实的内心自我,透视人生,洗涤灵魂。问问平凡的我们,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是否能生活在乐观和感恩之中?!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

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此,有时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更自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内心环境,在那里我们对更好的生活有自己的决定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就可以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

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正在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说,一个人不仅要保持头脑的边界,而且要有一个开放的头脑。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高处读后感 篇3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后感1500字:

俞洪敏的书我虽是从小就读,但《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却是我读过中文字最多的,内容最丰富的,涵义最有深度的。从阅读到旅行,从情怀到闲话,俞敏洪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活在自己创造的生命状态里”,因为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改变的。

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刚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最有感触的是书中的《我们的中学和大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文。从初中中考开始一直到大学四六级,一路都有俞敏洪的书的陪伴,虽然在那些他编的书里,没有深刻的大道理,但是一个个单词一条条注释,以及每一个单词记忆法都教会我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是当我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又碰巧有幸读完那篇文章,我开始思考过去的时光里我到底是否真正学到过从中学到大学都学不到的知识。

在大学这条路上,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单纯的走着,这个过程中会有无数个声音影响着你、引诱着你、迷惑着你,你个人的意志不能决定这条路的方向,你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也会不断相互影响着彼此的行走轨道。还记得我当时上高三时最激励人心的一句话就是,上了大学就没那么多作业了,这句话出自于我的任课老师,我的父母,我的亲戚朋友,甚至高我一级的表哥表姐,让高三生的我一度以为大学是绝对自由的天堂,没有作业甚至不用学习。

可是这真的意味着大学可以停止学习新的知识了吗?从我已经结束的大学四年生涯来看,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的,他们在大学松懈了书本学习,终日宅在寝室里昏天黑地打游戏、看电视剧,大学四年结束既不懂道理,也不明事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沿袭着高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大学毕业后,学富五车却也不过纸上谈兵;另外有部分人,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轻松的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具有良好的实验操作素质。那么对最后一部分人来说,在大学学习到这样的新知识就足够了吗?其实以上三种能力,或许在中学还学不到,但是正应该是每一所大学赋予给它的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至于在大学都学不到的知识,包括且不仅包括正确的三观,未来的长远目光……也就如同俞敏洪说的那样“信仰、激情和理想”,可惜的是我们从小就没有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

但从中国的大学来讲,其一大特色就是所谓的上“大课”,即大大的阶梯教室坐的满满当当,下面坐着一位渺小的主讲老师,孤单地讲着课件,特别是碰到思修课,老师们通常是自说自话鲜少和同学们有所互动。这样的环境怎么能做到信仰的产生,激情的碰撞和理想的扎根呢?这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英雄造时势的时代,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各色各样的人才做主力军,而特异突出的人才也必将受到时代的青睐。读后感·每个年轻人都是时代的未来,而大学作为一个载体,被赋予了很重大的责任,“从中学到/大学/都学不到的知识”这一命题是永远无法完结的,这一命题或许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也可能是一辈人的一个世纪追求,而大学作为一艘运满人才的船,需要不断的扩充容量,加固板材,固定风帆,坚定目标。

“人所做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回来的时候,最好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只有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经历的苦难、度过的岁月,才算真的有其价值和意义。”想来也是奇妙,若是我年少时读这本书或许无法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若是没有我年少时看的那些单词书,也不会有现在的高度去理解这本书。浮生碌碌,汲汲营营,转了一圈也许你发现自己还在原地,但从深度广度甚至次元上来说,这个原地早已不是那个原地了。

高处读后感 篇4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会,但我们也有无法承载的困惑和困难。

我们有太多的不公正,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错误。我们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书的前三分之二是**,后三个是演讲和独白。以贯的思想是强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界限:人类是否有废除死刑的自由?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

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予的,灵魂的禁锢只能有自己来完成。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即便如此,作者的乐观并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在任何时候都不在手边。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没有死亡”的教条主义太严厉了。生活教会我们的是“没有自由,就没有生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我是我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命运并没有在生活和自由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选择。我们只需要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都被转换。然而,正如你我所知,这种转变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困难。如果你掌握了方向,我们也有能力塑造生活。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认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作家,这就是为什么。

虽然我们的网络还不够自由和开放,但是较于没有网络的时间空间,我们获得信息的广度,表达意见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台都毫无疑问地拓展了;虽然对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国历史上的事件,我们无法探寻得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阅读典籍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实的真相;虽然我们的**还难免以宣传的口吻做报道,但是我们的新闻教材中仍然把宣传和新闻的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

自由的前提是信赖。用作者的话说:如果你有更多的悲观,社会就会有更多的悲观。再借胡适的话:"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三、生活处处是政治

一个初中生可以从思想道德学科中学习: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首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现实是,于教科书中的黑白字相比,更深入人心的是一种对政治的漠视。

学生们通常认为政治是成年人的事。似乎只有那些经历过世事、经历过沧桑、胸怀远大的人才会卷入所谓的“政治”。也有人觉得政治是太虚的东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今的青年,既不生于五四运动革命激情澎湃的时机,又未赶上浪漫和启蒙的八十年代,仿佛太平年间,大家能做的就是"无为",但**在我们眼前呈现的部分世界加上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其实正处于"转型时期",处于现当代的我们,除了缅怀向往那过去的黄金时代,又未可预料我们的时代是否会成为后来人追忆的"黄金时代"呢?

所以,生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我们尚大有可为。我们需要充分激发我们内心的个人意识。只有当我们清醒过来,争取个人的最大自由,承担起自由带来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才能拥有国家的自由。身处于社会中,表现出对事物的参与甚或关心都是"为"的一种形式。

将来的人们回望现在,也许会为我们今天的纠结忍俊不禁,或为我们走过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我们需要知道,这些纠结和迂回都有自己的一义,每一种思考都是我们自我塑造的一步。回顾这个自我塑造者,他不仅给了自己想要从石头上得到的形象,还给了自己一双能跑的很好的腿和脚。他从石头中诞生的那一刻,不仅是他完成自我塑造的那一刻,也是他摆脱束缚的那一刻。

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高处读后感 篇5

《灵魂高处》是一本描写人性、城市和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从作者孙瑜的角度出发,书中以自己的视角和思考,提出了很多 “灵魂高处” 的思路和见解。本文将以此为主线,探讨书中的心得体会。

在我看来,“灵魂高处”并不是指你需要多么高贵,多么才华横溢,而是对一个人的内心和人生观的一种修炼。如果说一个人仅仅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追求物质财富,那么其灵魂不过就是堕落的肉体的附属。这并不是说人们必须跳出现实,脱离世俗,而是站在较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命,跳脱短期的眼前利益,看到自己在人生的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个处在尘世中的人,我们应该如何修炼灵魂呢?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内心的自律和反思。内心的自律就是指我们需要在自己心中设立起价值体系,制定规则,然后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则。但是仅仅依靠规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反思。当我们发现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当人走进大都市时,很容易陷入浩瀚而喧嚣的将来角色中。而当人停下脚步时,看看远处的天空,听听自己的心跳,便可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拥有自己的灵魂,拥有追求梦想和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在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紧盯着现状,而是放眼天际,看看比现在更远大的未来,决定自己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对于灵魂的修炼,我们应该抱着平和的态度,不需要将自己强迫成别人的样子,不需要贸然地懒于行动或执迷于结果。我们应该与自己的内心和解,站在内心所在的高度,看看自己所能做出来的贡献,同时也要明确自己所需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

要追寻灵魂的高处,并不等于我们走入孤独,相反,我们需要更积极地与外界互动,放宽心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关注他人,并从精神上支持他们。通过支持和帮助他人,我们能够促进他人的心灵成长,也能够营造关爱和文明社会。

总之,修炼灵魂是一件持久的工程,我们需要来自内心的自律和人生的反思。我们不需要将自己置身于什么高度,而是在内心崇高的高度上稳定自己,站在对生命的追求上锤炼自己,然后站起来,走自己深信不疑的道路。这才是真正的灵魂高处。

高处读后感 篇6

当我读完《仅仅朝高处的奋斗》这篇文章后,我惊讶得直吐舌头。我和故事中的主人公相比,不知差多少倍。它说的是:希腊神话中的西绪弗斯把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痛苦的任务变成了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换了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宙斯罚他把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巨石在推上山顶时,自动滚落下来,这是一个可怕的咒语!有一天,西绪弗斯在一次次推巨石时,发现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很美丽,他开始喜欢上了这个苦役。沿途的风景,自己强健的身体和推巨石的优美动作无不令他心旷神怡。奇迹发生了。

西绪弗斯能在痛苦中发现快乐,固然令人欣赏,但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令人敬佩了。世界上多少痛苦的、可怕的事,其实都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样,一切不都变得很美好了?而我呢?我最讨厌做数学题,从来没有自愿做过,每次都是像完成任务一样。而每次做题时,不光速度慢,而且正确率还特别低。所以我很讨厌数学题。但是,如果我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发现事情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做数学题可以帮我提高数学成绩;多练习,多做题,还可以多提高一些,何乐而不为呢?而我为什么不把这“任务”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呢?

这样,“任务”带给我们的不就不是痛苦和不安了吗?当我们享受着“任务”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就一定能感受到“仅仅朝高处的奋斗”的幸福和满足感。同样是生活,我为什么不能快乐地面对,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事情呢?西绪弗斯明白,他永远也无法与宙斯抗衡,他必须接受这块巨石就是他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可怕的事情发生,西绪弗斯做得就很好。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多想想好的一面,忘记坏的一面。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与命运之神对抗的最好办法就是:活着,并且超越痛苦、永不放弃、始终向上,能够换一个角度思考命运给予的难题。

高处读后感 篇7

初见这本书时,只是因为它的包装很吸引我,于是便买回家来看一看。然而,真正当我仔细阅读的时候,却发现它的内容更吸引我。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六章。

第一章讲的是,我心柔软,却有力量。当我们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地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那就是值得钦佩的坚持。同时,我们也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举足轻重,不可代替。我们也要接受我们的性别并且热爱它。生命大于器官,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外形。我们要像小草一样傲然挺立,安然生活。竭力真实,让人生慢慢完美。相信自己的力量,将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章:因为有伤,更懂坚强。我们不能要求没有风暴的海洋,但我们可以安然接受生命中的粗纤维。风不能被阳光打败,不要因为看见暗影就忘记光明的存在。泥沙俱下地生活,生命精彩纷呈。无伤不香,所以精彩多自苦难中着墨,旷世奇才多在悲怆中诞生。我在寻找那片野花,储备丰足的力量和充沛的爱,在艰难中寻找希望。我们要自拔,所以要挣脱压力的桎梏,破茧成蝶。每天都冒一点险,挑战“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

第六章:不负年华,不负梦想。生命的借记卡,站在死亡的终点,回望人生,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闭阖星云之眼,生而为人,总该有点理想。你为什么而活着?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所以全力以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人自己决定醒来。机遇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降临的呢?锤炼你的人格和目标,一手造就自己的好运气。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必须得有一颗成功的种子,然而成功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难,因为我们不敢做,所以它才变得难起来。

我记得毕淑敏说过,“关于遗憾,我查过字典,字典里有各式各样的解释。我最喜欢的一个解释就是我们能够去满足的心愿,可是我没有去完成,为此我们深感惋惜。”

所以他们都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光阴似箭,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只有为我们的梦想不断前进,遇到困难不放弃,坚持不懈……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少些遗憾。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高处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