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01

2023曾国藩家训读后感集合。

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时,就会在其中收获感悟与体会,我阅读了作品这本书,读完后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每次读完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理解思想,读后感该怎么写?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是一篇关于“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的文章,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士!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本书以郦波一贯的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这正是曾国藩家训的智慧精华所在。让我们随着郦波老师的娓娓道来,去切身感受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曾国藩家训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家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很有影响。从解读他的家书入手来解读这个人物,角度选得好,值得一读。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家书却受到争议各方的一致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曾氏家书在曾氏子孙的培养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2

曾国藩,晚清时期的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学、军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从《曾国藩家训》当中,就能看出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国人心中。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岳母刺字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不体现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鞭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的家风家规。

知识改变命运,让出生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的曾国潘成为一代鸿儒。少年时的曾国藩科举落榜,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见对书的痴迷程度。他在家书里是这样说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些信仰信念,完全来自于读书。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非常完美地做到了,这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还有谁能相提并论?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国潘的治家的宝典。他要求曾家每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他自己就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要努力去学传授给他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曾国藩良好的家风家规对于后代家庭成员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犹如土壤、阳光、雨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备受推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梁启超称其“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国藩家训中还提到性情不能懒与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国藩的家训名言,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本家训不是一本普通的家训,而是一本博览全世界的家训,他教会了怎么做人,怎么治家等。这是一本集思想和智慧的家训,它将是我以后人生当中前进的动力,有志者事必成,只要用心尝试,即便失败,也不后悔!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3

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的第二本书。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一开始,我还以为曾国藩刚刚组织湘军打败太平天国。

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本很好的教育人的书,管理自己和他人。阅读和学习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是个好兄弟、好父亲、好孝子。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学习知识,读好书而不是死书。他认为能帮助父母教育弟弟是一件孝顺的事,他也全心全意地教育弟弟。

遇到问题时,他总能找出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的缺点。当他和哥哥发生冲突时,他感到非常难过,但他不会特意去调查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地处理,小心地维护哥哥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有什么问题,他们应该打开天窗说出来。如果有问题,但不说,盲目地埋在心里,那谁会知道呢?

这只会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一旦矛盾激化,只会使对方收到越来越深的伤害。“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始终把家庭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4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800字:

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习分享的第二本书。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我初浅的认为,曾国藩不过是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而已。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书籍,阅读并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好父亲,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研究学问,要读好书但又不能读死书。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5

------看曾国藩的人生境界

12年6月22日到7月28日,在上观看了《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共27集,上部14集,下部13集)》深有感触,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以后能结合人生的经历逐渐提升人生境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每一集,郦波老师都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富有哲理性的解说将曾国藩家训评说的绘声绘色、富有深意。关于这个节目,郦波老师对整体的框架有自己的解释,整个曾国藩家训的内涵的评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他的修身齐家——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讲他的识人用人——立人达人;光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还不行,所以第三和第四部分都是讲他的知行合一的实践。

在自我概念方面,曾国藩的家训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现代教育意义。光看教育片是不够的。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相关产品。

郦波在前八集中首先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的自立和自立。从其中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立自达最重要的就是贯穿于自立自达始终的“恒”和“趣”字。“恒”字讲述了人生的三层境界:

一曰自立,即青年阶段信仰、志向、价值观的形成;二曰自信,即在人们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后能处理事情,驾驭环境,驾驭时局的能力,既要有自控能力,也要有控制能力;三曰自省,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提醒、自我要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存要求,这样人生才可以生生不息、永不止步。“趣”字讲述了三个方面:一曰对个人的意义重大,志向只有在一种积极的、昂扬的、乐观的、向上的、愉悦的情趣下才能塑造有意义的人生;二曰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家人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赏识教育;三曰对团队有重大意义,领导者应该注意团队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积极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没有“恒”字,人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而没有“趣”字,人生的目标和动力就缺少了积极的、昂扬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机。曾国藩的自立和自我表现也集中在人性的六个方面。一曰“自我教育”,曾国藩能对自己的错误、缺陷做到认真、彻底、切实的自我教育;二曰“读书”,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三曰“注重‘穷’”,在官场上穷是保身之道,在人生中穷是善身之道,仁爱忠恕、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最高信仰;四曰“主 ‘静’”,改掉年轻人轻浮浮夸的毛病,主张记日记,静坐,有敬畏之心和慎独,临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静;五曰“以‘诚’字克‘傲’和‘惰’”,以“勤”字养品、养生、兴家和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教育我们要早起,要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六曰“家庭观”,家庭是万事的根本和根据地,教育我们要和以治家,勤以持家。

从这些基本的修身方法中,曾国藩真正实现了对自己的崇高信仰,这就是儒家的人生理想和仁义、忠恕的道德精神。

其次,郦波先生讲述了前六集曾国藩的“能人”思想。曾国藩的识人用人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曰“根本原则”,以 “血诚”为做人的本分、立身的根本,既要讲原则性,也要讲灵活性,要摆正思想、摆正位置、摆正心态;二曰“用人的基本原则”,忠义血性为根本,才堪治民,不怕死,不计名利,耐受辛苦;四曰“用人四部曲”,广收的人才意识,慎用——会用人才,勤教(团队组织者要按照拟定的方向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严绝——领导者要驾驭人才队伍,人才环境要稳定、有序;四曰“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不妄自尊大,切与实际、勇于实践、博采众长,有着长远的规划;五曰“挑选**人”,追求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六曰“从 ‘任人避亲’到‘任人唯亲’”,曾国藩是儒学大师,提倡用人避亲,其次他也希望弟弟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修齐治平成就功业,而不仅仅在自己的庇护下,难以**,所以起初办团练用乡谊——共同的事业、信仰,而不用亲谊——求家族利益,在自我经历和人生磨难中,他逐渐认识到家才是人生的大后方,只有众兄弟齐心协力才能挽救家族命运,所以逐渐倚重亲谊。曾国藩的成才思想虽然是一种用人思想,但恰恰相反,我们可以反省自己,努力形成对自己、对人、对事都有好处的良好的人才素质。

郦波老师用了整个下部整整十三集的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在上部的对己、对人、对事的“知”的基础上,建立的 “行”,向我们展现了曾国藩是怎样做到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知行合一。

一曰“逆来顺受”,即不是简单的拒绝,简单的拒绝会对一个系统造成破坏,也会激化矛盾,更不是屈从,本质上是一种化解和四两拨千斤的艺术;二曰“戒多言,莫纠缠,少争论”,因为争论容易导致意气之争,争论的本质就是纠缠,对内属于内耗,对外没必要,另外对于利益方面的争论是没必要的;三曰“先晓事,后办事”,要有判断,要高明和精明兼具,要有原则,要有灵活;四曰“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告诉我们忍只是小境界,让才是大智慧,退让是小境界,进让才是大智慧,以及共盈才是大智慧;五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对于团队人才而言,第一,扬善是奖励机制,是核心,规过是防范机制,是基础,第二,规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扬善有利于个人的进步,第三,规过要讲究方式、方法,第四,扬善也是一种修行;六曰“上场当念下场时”,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功夫,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矣;七曰“刚的智慧”,曾国藩《挺经》的刚有三个层次:第一,不是性格上的刚烈,而是一种临事之刚、入局之刚,第二,不是刚愎自用的刚,而是一种自胜之刚,第三,不是克人之刚,而是克难之刚、克惰之刚;八曰“内断于心,自为主持”,心中自有定见的三层内涵:第一,遇事有主见,第二,不是顽固不化、固步自封,而是对一个大原则、大趋势的把握,第三,这种定见来源于对人生信仰的追求,源于对人生追求的坚持;九曰“五到五勤”,眼到和眼勤,心到和心勤,身到和身勤,手到和手勤,口到和口勤;十曰“男儿要倔强”,男儿要挺住,也要挺过去,挺到底;十一曰“困而知,勉而行”,要将高效率和高投入的行动力转化为执行力,曾国藩关于完美执行力的内涵:

第一,执行力首先要以忠实的执行能力为基础,第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第三,要有措施和细节上的操控能力;十二曰“有主义的团队”,曾国藩打造团队的四个方面:第一,****,第二,激励政策,第三,教育和培训、品牌建设,第四,打造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十三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站在最高境界看到人世的各种**、各种景象,只有站的够高才能不为**所动,凛然超越,就算花无数也不能动摇其心智,这个心智就是流水高山心自知。而曾国藩立志做的就是圣贤,并非雄图霸业,所以面对各种**可以泰然处之。

纵观郦波对曾国藩家训的评价,对我心灵有着强烈影象的是曾国藩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推崇。他对生命的心仰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之中,但又不失生机和活力。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心念。如果有人想问是什么造就了原来只是一个笨小孩,后来却成为了一代大儒,同治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什么使开创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史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曾国藩?

是什么造就了天下英才尽在曾幕,拥有神州第一幕府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呕心沥血写出了千古第一家训,教育智慧泽被后人的曾国藩?那么我想说:

“最根本的是信仰成就了曾国藩,没有了对于儒家文化的修齐治平的人生信仰和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的忠诚,曾国藩无法形成完整的、向上的世界观,并形成富有现实意义的方**,真正做到世界观和方**的统一,即知行合一;在这个人生信仰之下,我认为,曾国藩做人、做事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坚持“恒”、“趣”二字”,没有“恒”,就没有为圣贤的志向,没有“趣”,也就没有奔向目标的动力与生机、生命力。而他的知主导了他的行,行经过打磨又丰富了知,这样知行合一生生不息。而其他的品格和做事的方法都可以在对信仰的追求中,在对“恒”和“趣”的坚持中慢慢练就,这种练就寓于内省、读书、守穷、处静、克傲和惰、治家、为人处事之中,可谓面面俱到。

同时给我以强烈启迪的是曾国藩家训中的感人肺腑的事例和一些曾国藩名言,这些事例和名言以生动活泼方式闪烁在现代人的脑海中,连绵不断,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升华着我们的人生,必将对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新的思想变革,必将用他的智慧造福人类。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6

曾国藩的家训涉及到修心、学习、居家、沟通、接待等多个方面。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就拿他的读书之道来说,在今天仍可为指导、借鉴之法。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

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他自己必须每天读十页,写一百个字,记日记,每三天回一封信,每八天写诗。雷打不动。

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读书上他要求“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

他还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尤其有两点让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

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

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为解决这一困境,曾国藩提到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

在这本《曾国藩家训》中值得一读的地方还有很多,难怪毛泽东主席曾说其在近代人中独服曾国藩。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7

好久没有定下心来读读书,想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希望能从先贤的着作中得到启示,网上评论《曾国藩家训》是一本好书,于是就到新华书店把它买回家,阅读之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在家训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

事过变迁,百十年已过,但是《曾国藩家训》中反映的文化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依旧具有顽强的活力。曾国藩一生追求中国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在我看来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相比显得简单,其实不然,修身一旦真正实行起来,远比我想像的困难得多。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一直都在修正我们的心态,都想做到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但事实是屡错屡改总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看了《曾国藩家训》后,我知道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大都与心态不正有关,凡事不见自己过,总见他人非;不思自己贪,总怒他人得,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怎么能做好事情,怎么能端正心态呢?

《曾国藩家训》中写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才是我们端正心态的关键,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8

梁鸿燕说到曾国藩,我对这位晚清名臣的了解只停留在上学时期学习历史时的一星半点,只知道在当时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他参与了洋务运动,后来再无更深入的认识。说来也巧,大概去年深秋,我微信里的好友分享了一段关于曾国藩如何教育子女的文章,当时看了看觉得曾国藩在教育子女上竟然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放假又得到了能全面了解曾国藩一生经历的这一套书,虽然还未全看完,但所看之处都细细琢磨了,也算是重新认识了曾国藩,而且越看越想更多地了解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为何能让毛泽东和蒋介石等伟人所佩服?

我看这套书的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曾国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为可贵。GZ85.com

1、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一生热爱读书。从上学开始,虽然智商不高,但父亲对他的照顾很严格,所以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是我们父母和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常说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后来终其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的再凶险,凶险到要丧命的地步了,他也要把书带在身边。

并且边读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可见他爱读书到什么地步,所以最后把左眼都读瞎了。

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把读书当成了最重要的事。从曾国藩的父亲以及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所主张的读书在当时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应试、为了科举考试,可见他们的远见。正因为如此,他的两个儿子才有了如此卓越的成就。

他认为读书对生活很重要。一是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是可以培养人的信仰,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做为家长和老师,读书,不再只是给孩子做个榜样;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二是读书还可以立身。曾国藩不是说读书“以图自卫其身”吗?这个观点在当今时代真的很有前瞻性!

后来经过实验证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要小32%,可见曾国藩的思想在当时来说真是不一般啊。

2、我与我周旋

从曾国藩几十年的戒烟历程中不难看出他的决心和勇气。虽然说“男人戒烟,就和女人**一样,永远都有明天!”

还是先从“改名励志”来看看曾国藩戒烟的决心吧。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曾国藩戒烟的决定,几次失败之后他发现以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监督上,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后来,我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日课十二条”了,不是常说自己不逼自己一把,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的。这在曾国藩身上也有了印证。有了前几次戒烟的失败,而且搞的人尽皆知,轰轰烈烈。

于是曾国藩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就是这个办法不仅让他戒烟成功,而且成为了他的修身养性十二条款,也就是他每天必做的十二条功课。就是“日课十二条”,其实此时的曾国藩对戒烟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守住一个“恒”字的境界了。也正是在这次成功戒烟中,他的生活境界有了质的升华。

从那时起,他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就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社会,也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我们自己。“我与我周旋”的结果怎样,也就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人生价值。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9

行动与执行

曾国藩是个主张“言多必失,做多必得”的人,他提出“五到、五勤”的理论,并因此开辟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跨进的洋务运动,这些都说明曾国藩的身上有着强大的行动力,也就是鲜明的实践精神。所以他在家训中教育子弟时有一句名言,叫做“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这句话,充满了行动的智慧!

那么这种行动力与曾国藩所标举的“明强挺经”精神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说过,曾国藩的“明强挺经”关键之处在一个“刚”字,蒋介石即曾对曾国藩的行动力特色有过一句精辟的总结,他说:“曾文正行法主刚。”(《蒋介石日记》)也是说曾国藩的行动智慧可以体现为一个“刚”字,而这个“刚”正是曾国藩明强挺经所追求的那个“刚”。

这种“刚”首先体现为一种高效的、雷厉风行的行动精神。你看他当年拜师学艺,唐鉴教他要静坐,他立刻每日静坐一个时辰,虽然一开始并无所得,并没有收到什么成效,甚至反而使得自己更加心猿意马,可这种修身的方法,他一旦听说并认为可行之后,便毫不犹豫,就算错也敢于试错。

在唐鉴之后,倭仁又教给他写日记的方法,并让他在日记里展开凌厉的“自我批评”。你看他在日记里对自己的谩骂,那种自省的程度简直不逊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残酷。倭仁如此说说而已,曾国藩立刻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这种自省式的日记一写就是三十多年,甚至晚年在已盲一目的情况下还坚持不辍,甚至到临终前的前一天还在写。这种行动能力实在是太过惊人。

其次,这种“刚”还体现为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曾国藩是一个不做事则已,一做事就全身心投入的人。他在家训里也曾反复教育子弟说:“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曾国藩全集·家书》)你看他办团练,开始虽然在出山与否上十分犹豫,但一旦下定决心出山之后,立刻付诸全部精力,又是办审案局,又是平当地会匪之乱,又是招兵买马训练团练,甚至还越俎代庖地去整训本来不属于他管的绿营。他之所以会去越俎代庖,就是因为他太投入了,只奔着一个目的去,不管其他,甚至也不想其他,结果后来绿营哗变,弄得曾国藩不仅差点丢了老命,还成了长沙官场的笑柄。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0

集中、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是我们写作文的根本任务,也是老师评析一篇作文好坏的基本依据。

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作文通过其全部内容而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或意图,也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愿望、意向等。它的基本要求就是集中、鲜明。

所谓集中,是说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作文的需要确立一个中心,这是作文突出中心的前提条件。作文中心的确立,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少同学的作文词不达意,说了半天没有讲出什么观点和道理;或者中心分散,几个观点、道理齐头并进,没有统领,结果像蜻蜓点水哪个意思都没有说透;也有的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甚至根本不知所云;还有的作文事情不大,材料有限,却偏要追求高、大、全的中心,以致给人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的印象等等。(next88)以上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作文事先没有确立好中心、动笔时随心所欲造成的。

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确立了中心,我们在作文中还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突出中心的具体方法不少,最常用的两种是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学生作文《拨动我心弦的歌》开篇这样写道: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耳畔又响起了这支优美的歌。然而,我的心在颤抖,在流泪。我好想真挚地对您说一声:爸,对不起!在文首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从心底对父亲的愧疚和不安。另一篇学生作文《宽容》,写我不小心将水泼到了老师身上,惶恐不已,但老师并不追究还原谅了我。作文结尾说: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忽然觉得:今天的路真宽敞!最后的真宽敞三个字既突出了作文中心,也升华了主题。这两篇学生作文,前者开门见山,后者卒章显志,突出中心的方法大同小异,均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也可以根据作文的情节内容,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凸现作文中心。如学生作文《芭蕉扇失业了》,选取人们夏天的取凉工具从芭蕉扇到电扇直至空调的变化,以小见大,生动地展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小作者在作文中没有简单地进行今昔对比,并且注意了表现其中的曲折,如农村一度供电不足,安上电扇却不能想用就用等,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感受到农村改革发展是怎样走过来的。作文写得质朴、实在。类似的方法还有抑扬对比、欲擒故纵等,其原理和上面的一样,作文的中心就在这些对比之中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在作文的语言行文方面,我们还可以采用前后呼应、渲染点题或者通过联想议论等方法来突出中心。如学生作文《秋日小事》,从秋叶飘零写起,写父亲替我借书、送书、送衣服,辅以我心情的变化:一阵狂喜心中一动心底颤抖一下直至眼泪似乎就要流出来了,反复渲染反复点题,由一件看似简单至极的小事,将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表现得凄美而生动。文中人物衣服的破旧单薄、气候的悲凉,又隐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沧桑,让人读了不禁嘘唏不已。

总之,在作文时要认真审题确立中心,并灵活调用各种写作手法为突出中心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写出中心明确、主题鲜明的作文来。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