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觉醒年代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19

觉醒年代观后感优选十篇。

欣赏这些优秀的影片后,我们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通过撰写观后感记录我们观影时的心路历程,而优秀的观后感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写得更出色。经过小编精心排版,“觉醒年代观后感”这个网页为您提供了方便,别忘了将它添加到收藏夹以便日后浏览!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

杨文博

《觉醒年代》讲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这短短六年,是有志青年为了满目疮痍的国家寻找出路的六年,是开启民智、启迪民心的六年,是打破黑暗、寻找光明的六年。从新文化运动的震荡、五四运动的那一腔热血,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抹晨光,一切焕然一新。

《觉醒年代》中有一张海报让我记忆深刻,海报中陈独秀掩面而泣,李大钊目光坚毅的看向远方。我想弯腰是体恤这个落后羸弱的国家,昂首是挺起中国人的脊梁。观看这部剧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活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的年代,回望中华艰辛觉醒历程。他们明明可以苟且偷生,可以过着体面的生活,但他们却选择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这部剧让我铭记那些历史上逐渐模糊的英雄,还记得那条名为“延乔”的路吗,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那时走向车站的他们,还不知道生命只剩下短暂的几年。那时走向刑场的他们,所见还满是血雨腥风的黑暗。世上从来都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陈延年,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革命烈士,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跪,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这是《觉醒年代》为陈延年写的最后一段话。画面中的陈延年,脸上、身上都是受过酷刑留下的血痕,但始终面带微笑,眼神中像有星光一样坚定、从容,闪烁着信仰与理想的光芒。“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这一刻,足以震撼到我,我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意志或者理想信念坚持着他们英勇赴死。

一百年的时间足以让每一个回望历史的人感受到岁月的轰鸣起伏、世事的沧海桑田。那些历史中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的每次品味中,仍旧澎湃如昨日。

青年觉醒,山河激荡。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做这世间的光。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李天爱

最近学校组织看《觉醒年代》,其中有一些有名的文人,比如,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鲁迅等等。这部电视剧让人们重温历史,感恩现在,不畏将来。

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句话,第一句:“逆历史潮流者,必将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第二句:“同胞们他们可以掐死我们的民国,但是他们掐不死民众内心当中的共和。他们可以挡住天上的太阳,但是他们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这一个个字,说出来是多么有理有据啊!

陈独秀李大钊等是共产党早期的领袖,是他们传递的爱国爱党的正能量。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有为救国而牺牲的觉悟,有不怕死的勇气,有坚持真理的信念,有正确救国的智慧。

作为新一代青少年,我们虽不敢与伟人们同日而语,但成长就是这样,在披荆斩棘之后变成一个行为上、心智上、思念上新一代的青少年,做好自己,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梁思礼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一百年前的五月四日,满腔热血的大批中国青年走上街头,通过游行、请愿、罢工等方式反抗清政府的无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一百年前的中国还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那时的中国没有坚船利舰,也没有发达的工商业。一九一五年五月九日,袁世凯下令同意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根据这个条约,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北京、广州、武汉、青岛等地的爱国人士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流亡海外的孙中山、黄兴等人,呼吁革命者回国倒袁,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日本的李大钊,陈独秀都悲愤不已,立刻决定回国倒袁。

在这些爱国人士里,我最敬佩的就是陈独秀。陈独秀是《新青年》的编创者,他热情爱国、大大咧咧、敢爱敢恨、喜欢结交朋友,他说:“我写新青年,就是想告诉那些还在吃苦受罪的中国孩子们,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只要坚持不懈,将来必成大器。”《新青年》聚集了大批的爱国文人,他们用自己的笔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做顽强的斗争,中国正是有了他们,才一步步走向成功,历史将永远铭记着他们。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学到了很多近现代史的知识,增强了我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历史的了解,封建旧社会的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还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于是,那个年代的青年们觉醒了,他们不顾自己的生死,救国救亡,他们有怀抱爱国之心,愿意为祖国牺牲一切。作为当下年代的青少年,我们也必须要觉醒,要立志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加强体育锻炼,不能整天看一些无聊的电视和电影,不能沉迷于手机抖音视频和游戏,要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自己,要在社会正能量上锻炼自己,要做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一代必须要让自己变的更强,让国家变的更强,我们要高声喊出四个字:“强国有我!”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理想成就美好未来

徐浩宇

“为了你们能当家做主,为了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人人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富兴,我愿意奋斗终身”。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讲述的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核心事件,聚集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念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了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是陈独秀。在我以往的记忆中,那个历史书上的陈独秀是一个不苟言语、高高在上的样子,完全不是《觉醒年代》剧中刚出场,那种落魄、蓬头垢面的模样,剧中的陈独秀甚至还要去捡桌上的剩饭,这着实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被后世所称的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整部剧中,我最喜欢陈独秀说的一句话是: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意思是:青年就像初春,像每天的朝阳,像正要开放的百花,像磨刀石上刚磨练出来的刀刃,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所以我认为:我们正因如此,应在当下努力,进取,奋斗当下!

我们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的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深重的多,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而他们在牺牲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在牺牲时所能依赖的只有满怀的信念。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当坏人的人想不到会有今天,而成为英雄的那些人大约也想不到。到那一天我才突然明白,原来那些人说着,我们一定会获得最终胜利时,并不知道成功真的来源于他们前赴后续的牺牲,也并不确定,他们的牺牲是否能换来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一直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在这部剧中,我看到了勇气的力量,是为了理想,为了真理执着追求,那是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也要有这种力量,那么再难的事、再远的彼岸,也能够到达!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觉醒年代》是一部以1930年代上海滩为背景的革命历史剧。在观看这部剧后,我深受启发,感受到发展历史思维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这部剧的观感及体会。

首先,这部剧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呈现出上海滩在国民政府时期的运转和社会变迁。观众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还能思考当今社会中类似的问题。在大时代的变革之中,如何选择、如何行动,是一直被人们关注的话题。

其次,这部剧在剧情演绎上十分紧张、追求真实,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主人公安源路的形象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自信骄傲的性格、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深沉的愧疚感,让人印象深刻。

再次,本剧以社会问题为核心题材,以反腐倡廉、民主自由等理念为主题。安源路以及身边的人们包括同志、朋友、亲人,在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了国家的利益,大力反腐斗争,甚至不惜以身殉国。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精神,塑造了一批优秀革命人物的形象,为今日之人提供了一个强烈的价值观参照。

最后,作为一部历史剧,这部剧的产品制作非常专业。位于上海的影视城,场景氛围十分贴切,服装、礼仪等方面都得到了严谨的考究。此外,剧中的音乐也非常出色,将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觉醒年代》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剧,通过其真实的情景,让人们更为深刻地了解和学习历史,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意义。而对于我们今天,作为观众的我们,更应该把历史的经验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与意义。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6

自强不息,不辱时代使命

冯子翔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

观看《觉醒年代》让我热血沸腾,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也深切体会到那个壮怀激烈年代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之路上的分量!

“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唯有不成。”宏阔的历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涌动,共同汇就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和光荣并存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懈抗争的历史。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更能给予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与震撼人心的力量。从鸦片战争到中共建党以来,中国人经历过三次觉醒。其一为技术的觉醒,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二为制度的觉醒,推翻帝制,实行三民主义。但科技、机器、西方制度移植都没有太大的效用,唯有思想的觉醒,才救得了中国。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北洋政府要求中国代表团签订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的组织起来,建立了统一的学联,进行罢课抗议活动。他们走上街头,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青春的力量的蓬勃生长!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开支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的时期。”一百年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段被人传颂的佳话;一百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深知使命在肩。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人,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青年,唯有不断奋斗,才能不辱时代之使命!奋斗有我,强国有我!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觉醒年代》是我中考后迫不及待观看的一部电视剧。第一次打开它时,我慵懒地躺在沙发上,却在观影中,不知不觉地坐直,心中时而激动、时而感动。每一集看完,我都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的开始是李大钊等留学生慷慨激昂地声讨袁世凯,故事的结束是建立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从1915到1921,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仅仅六年的时间,我却仿佛走进了他们的一生,就像是我与众多灵魂在交流,与思想在碰撞,让我觉得我不是坐在屏幕前,而是这一切的亲历者。

仍记得剧中李大钊一次在午饭时间拿出罐子,我以为其中会有荤有素,至少有几种菜,打开后一个里面装着白饭,另一个竟只有一些腌制萝卜,甚至在分完自己和学生两人的份量后,又将多余的小心翼翼地拨回罐中。这一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震惊至余更是心疼和感动。我知道他们困难重重,他们在逆境中前行,却没有想到条件会如此艰苦,生活如此节俭。他们是依靠着怎样坚定的信仰,有着怎样坚定的信念,才会这样义无反顾,投身祖国,奉献人民。

以前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只觉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如今当真真切切地看到百姓沾着牺牲的革命者的鲜血做人血馒头时,我深切感受到了他们的愚昧,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吃人的封建思想,才突然明白鲁迅先生书写《狂人日记》时的心境,才能够感受到他想唤醒人民救国存亡的情怀。“众人皆醉我独醒”就是形容他们这群人吧,若没有像鲁迅先生这样的革命者,中国还将要在黑暗中摸行多久?将何时才能见到光明?

任教于北大的辜鸿铭是守旧的、复古的,他对新的历史潮流有所抵触,面对陈独秀、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派时总是针锋相对。他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反对白话文,反对新文化。或许有人觉得他愚昧,令人讨厌,但这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争鸣。不同的思想碰撞,总会摩擦出火花。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自己认同的主张为中国寻找着出路,殊途同归。

现在我们站在历史后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受到他们的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深重的多。他们在黑暗中探索,见不到前路的光明,也不甘止步退后。他们不知道何时会迎接胜利,但他们坚信终将会迎来胜利,他们靠着心中的信仰和满腔热血前进、前进、再前进!

何其有幸生在华夏,生于盛世,见证百年。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未经战乱,不缺衣食,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我们不曾经历那个动荡并觉醒着的年代,但我们需要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伟大的人。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8

在看完《觉醒年代》之后,一段评论令我哽咽:今天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历史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课本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背了又背令我们“厌烦”的名字,仿佛活了一般,他们不再是课本里的寥寥几句话,不再只是时代的伟人亦或者革命家这样的标签式人物。他们活生生的就在那里,在那个满是沉疴旧疾的,危急存亡之际的,破败飘摇的,封建压迫,愚民看客的国家里。他们不是课本上白纸黑墨的“纸片人”,不是冷冰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有着比常人更加热枕的七情六欲,他们是那么无比的鲜活,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爱人,父母,子女,朋友,也爱吃烤花生,和朋友小酌互相调侃,爱看雪景,他们是那么热爱生活。

然而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是粉身碎骨都要救国救民的中国人。有的人放弃了在日留学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国;有的人弃医从文想要唤醒愚钝麻木的国人;有的人冒死演讲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这群人啊,在迷茫和黑暗中苦苦追求真理与光明,只凭借一腔热血与孤勇,呕心沥血趟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去承担开创者的使命,他们不信什么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只坚信舍我其谁!那份精神与信仰、对人民的怜悯、对真理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的赤子之心,如何不叫人动容!“我们怀揣火种走过黑暗长夜,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荆棘和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重新点燃了种族延续的火炬。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不需要历史来记载功勋,也无谓那些空虚华美的称颂;只要山川河流、千万英灵,见证过我们前仆后继的跋涉,和永不放弃的努力。”

陈氏两兄弟哪怕活得如此辛苦了却不忍心看百姓的疾苦,毅然加入革命的队伍,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牺牲,用他们短暂却热血的一生点燃星星之火;郭心刚先生在听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一夜白了头,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决心,最终在五四运动中病情加重呕血而亡;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召集学生工人运动,陈独秀先生在李大钊先生问:“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时,慷慨激昂,呕心沥血的说:“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力,人的快乐,人的尊严,我愿奋斗终生!”,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个年代学生们老师们打招呼均是相互鞠躬,哪怕是对立的两个学派争起来面红耳赤,离开时也会相互鞠躬,这实在难得……正如剧中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9

“我李大钊愿意做这个急先锋,虽千万人,吾往矣。”

——题记

电视剧《觉醒年代》,讲的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革命先驱者,为了给当时千疮百孔的中国,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故事。

这些人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大钊。

清末民初,群众愚昧,思想封建,军阀混战,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7岁的李大钊看到了这些,为再造青春之中华发出呐喊:“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

像李大钊这样的有志青年,在当时,还有很多很多,陈独秀,陈延年,毛泽东……

我们这些后来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他们。我们之所以感到他们的伟大,是因为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付出与艰辛,也知道他们带给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实际上,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伟大。当时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会不会赢,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时候,甚至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芒。

即使那时的老百姓封建,愚昧无知,但他们也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他们是真心觉得这个迂腐的国家还有救。

记得鲁迅先生写过:此后竟没有炬火,那我便是唯一的光。

那一星半点微光,就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改变旧中国的想法,他们是时代的先驱者,在他们看不到一点希望时,却依然相信这个国家还有救,这不就是民族魂吗?

他们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换来新中国的成立,我大中华儿女,更应自强!虽千万人,吾往矣!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0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段振聋发聩的话,来自《新青年》的创刊号。《新青年》让民国青年觉醒,成为了新青年;《觉醒年代》让如今青年了解,那段觉醒的岁月。

《觉醒年代》里,一个个课本中历史里陌生又熟悉的青年才俊出现在我们眼前:为实践自己信仰的道路不断奋斗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雷厉风行刚正不阿的邓中夏赵世炎、一念救苍生的毛泽东、建立觉悟社在天津参加五四的周恩来邓颖超……他们从一张张黑白老照片里脱身而出,走近了我们,我们终于得以感受到他们青春的温度与光亮。

青春炽热如火焰。看着延年乔年从上海震旦到北大尝试互助社再到留法勤工俭学,我被他们深深打动。他们难道不知道可能失败吗?但他们就是敢试敢闯,擦干净眼泪拍掉身上的灰继续前行,沉着而坚定。青年,闪光发热正当时。在留存下来的照片中,陈延年目光如炬,燃烧着他坚定不移的信仰;在公开的履历中,陈乔年写自己大名鼎鼎的父亲陈独秀“以革命为职业”。那段赴法留学与走向刑场的蒙太奇里,脚镣手铐是沉重的,青年的步伐是自信的;血污疤痕触目惊心,笑容却依旧灿烂。再想到延年宁死不跪与乔年所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怎么能不落泪?为一百年前他们燃烧的青春,为如今上海龙华他们墓前的花儿与那一个苹果。

青春不光是一段岁月,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强权、维护公理,不谋私利、捍卫国家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北大青年之间扎根,在全国青年之间成长。和平岁月北大学子在校内办杂志开讲学,国危之际北大学子上街游行演讲力争国权。白色学生装、黑色学生帽、红色圆校徽,是他们揭开五四运动的序幕。许德珩邓中夏站在讲演台的慷慨陈词,唤醒市民之思;郭心刚殷红鲜血写下的“还我青岛”,烙痛见者的心。如同蔡元培校长说的那样,他们早已抱定宗旨,不图宦达,为国为民。毛泽东在长沙建立新民学会,后创立《湘江评论》,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的呼告;周恩来邓颖超在南开,与觉悟社的同学支持五四运动……正是因为这种青春的精神扩散到大江南北,才有更多的青春才燃烧起来。

青春燃烧之后,剩下的绝对不只是一抔灰。一句话这样说:“现在的学生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一百年前竟然真的有人会为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理论和主义献出青春与生命。”读到这句话,我深感惭愧。他们的青春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换来了窗明几净;当我们已经习惯幸福时,却几乎忘却了前人的披荆斩棘。就连我点开《觉醒年代》的最初目的,也只是带走娱乐色彩的打发时间。而当我看完《觉醒年代》的最后一幕时,我想到黑格尔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是的,延年乔年、中夏世炎……他们的青春之火至今仍在燃烧,仍在激励着我们,当新时代的新青年。一百年前,他们前仆后继,点燃自己的青春照亮晦暗时代,让一个又一个中国人觉醒;站在他们的一百年后,我们早已不再沉睡。我们应当接过这熊熊青春之火与不朽青春之精神,继续前行。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是李大钊先生的《青春》中最激越有力的片段;是《觉醒年代》中众多北大青年冬日里长城上放声朗诵的一段话;更是今天的我们应该深深铭刻心上,以为青春之指南的一段话。以不朽之青春,创建光明之未来!

"觉醒年代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