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25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就作者所写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言,往往能够引发人们深思。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通过撰写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对“教育的真谛读后感”进行深入了解吧!请在阅读本文时注意引文和参考文献的引用!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1

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

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题记

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

爱——教育的真谛

——读《美丽的教育》有感

“面对孙蒲远老师,我心里涌动一种崇高的敬意和巨大的好奇,使我无法拒绝这本书的强烈**。”,是的,正如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所说的,当我拿到《美丽的教育》这一本书时,当我翻开书本,看见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我就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确切的说是被孙老师的的人格魅力,教育艺术所吸引。

我刚刚踏入教师的岗位,我刚刚成为世界上最小的教师——班主任。官职虽小,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自从当上班主任那天起,我每天面对着许许多多的琐事,比如谁谁打架了、谁谁作业没写了、谁谁的家长来告状了、谁谁值日逃跑了、谁谁校徽没戴等等,没完没了的琐事让我喘不过气,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的教育天空是灰色的。

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教育是美丽的,但孙蒲远老师却能用宁静的、美丽的心情来看待班主任辛苦的工作,她将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这些美好的风姿带进我们日常的教育生活之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教育图画,为学生编写了一个美丽的教育童话!

为什么孙小姐能创造美丽的童话?我读完《美丽的教育》这本书以后,总结出一个字——爱。那么爱是什么?孙老师用具体的行动告诉我们:

爱就是尊重

故事1:当看到后进生小郭同学举手时,孙老师激动地对全班说:“郭某能积极参与学习,我们特别欢迎,他就是念错十个地方,我也不批评他。

”这暖暖的一句话里,有鼓励、有尊重,更让其他同学对小郭同学也十分尊重。结果,孩子只在一个地方磕头,没有说错话!这个孩子爸爸原来几乎天天打他,家里几天就得买一把新笤帚,孙老师教他后,和爸爸及时进行了沟通,爸爸就再没有打过他。

一天,他突然问孙教师:“孙老师,您哪天生日?”“你问这个干什么?

”他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您对我太好了……我想长大了报答您……我有您这样的老师觉得很幸福。”孙老师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着他的手……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人们常说:

“尊重就是坐在一条板凳上”,尊重就是平等。老师越尊重,学生越自信。作为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将心比心的思考,设身处地的比较,推心置腹的教诲。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体验到被别人尊重的滋味,享受被别人尊重的幸福。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会尊重别人。

爱就是信任

故事二:有一个三年级的女孩没有完成作业,批评没有效果。孙老师试着用孩子的方式与她“拉钩”,约定完成作业,居然取得了成功。

这位女生在日记里写道,当她不想写作业时,想起了孙老师,“老师温暖的手紧紧地拉着我,我怎么能辜负老师呢?我要守信用,不能骗人!”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也信任学生。唯有信任,才能和孩子交心,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才能找寻每个学生的长处,才能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以便制造机会,架设平台,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自我,在信任中汲取力量,在鼓励中茁壮成长。

爱就是责任

故事三:一个女孩患有耳聋。由于担心影响全班的平均分,父母决定让女儿辍学。但孙老师执意留下她。

她说:“如果我班的平均分低一些,这只影响我个人的名利问题,而这个女孩能不能上学可是她一生的问题。”孙老师让这个女生坐在第一排,看她的口型上课,终于使她读完了小学,升入了初中。

后来,女孩成功地参加了工作,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她带着爱人来看孙老师,很感动地说:“要不是您,我妈妈说我现在只能打哑语和别人交谈,谢谢您,老师,谢谢您。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承担责任。德国诗人歌德讲: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的一种爱”。 也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世间一部很大很沉的词典,而“责任”是这部词典里最重的一页。的确,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着天真可爱的学生,走进那明亮庄严的教室,站上这神圣无比的三尺讲台,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爱,因为责任,我们关爱学生的生命;因为责任,我们爱岗敬业;因为责任,我们总是用爱心呼唤学生,带他们走向新的辉煌。

爱就是理解

故事4:一次,孙老师接过学生送来的一团看不出模样的用画报贴成的东西时,想笑,看着学生庄重的样子,她忍住了笑,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终于看出来了:“一个机器人!

”“对极了!”学生高兴地叫道。试想,如果老师随便一句:

“这是什么破玩意儿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诗人泰戈尔说:

“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师生之间的友谊。只有有了感情,才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爱就是宽容

故事五: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上厕所。如果去的时间长了没回来,孙老师会让另一个学生带着手纸去厕所,看看是不是那位同学碰到了什么困难?

有人担心,如果你这么宽容,会不会让孩子一上课就养成上厕所的习惯?孙先生摇摇头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孩子们没有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也宽容学生。宽容不仅是一种信任和鼓励,更是一种仁爱。

试想,学生看不起老师不看不起学生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肯定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果你认定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琢磨而已,那么,尽管他身上有一些小缺点,你的宽容也会使他成为一块璞玉。

通过孙老师的这些教育故事,我们知道: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尊重,一种责任,一种理解,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震憾人们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但孙先生对学生的爱就像涓涓细流。它虽然沉默,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虽然平凡,却能在平凡中孕育出惊人的伟大。

可见,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是亲人,而是亲人,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传递我们的爱:

热情地面对全体学生

热情的面对全班同学,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教师只要付出爱,就能得到爱,体验爱。因此,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教师的爱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这就是爱的感染。

反之,如果教师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去数落学生,那么,教师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灵投下阴影,让学生内心感到痛苦和教导,反而会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些学生还会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厌恶校园生活,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不思上进,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们知道,爱优生、好生,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不是困难的事,而要爱那几个为数不多却令人头疼没商量的差生却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需要平等面对的现实。我们要认识到:

差生也是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把这些学生搁在一边,漠不关心,或一味批评、漫骂。不要在有意、无意间让学生觉得你看重这个,忽视那个。例如,下课了.

许多学生围了过来,想与老师交谈,当教师面对的是优生时,教师脸上是笑容灿烂,边说边点头,流露出的是赞赏与肯定.而当差生挤过来想与教师交谈时,教师却马上眉头一皱,用不满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更有甚者,或用手将他推开,或自己转过身子背对此生。每个老师都应该清楚,我们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

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仅仅不训斥、不指责、不苛求他们,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自己的非语言方面的行为在与学生交往中作用。老师应该让所有学生觉得老师对我很好。 老师喜欢我。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整个社会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心中的一种爱,比培养任何一种名花都需要更多的关怀和耐心。教师不仅要爱聪明的、漂亮的、健康的、稳重的、学习好的和家庭富有的学生,教师还要爱迟钝的、残疾的、调皮的、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和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

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

在移情中,善于与学生沟通

所谓“移情”,就是指自己在觉察他人情绪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绪。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

“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感智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移情”这一心理互换的方法来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

这样,你往往可以得到两倍的结果与一半的努力。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学生进办公室,要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此时谈趣正浓,因此,学生刚开口说话,或说了半句,或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极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来烦我!

教师这样粗鲁地对待学生,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情绪、学生之所想,能跟学生心心相印吗?如果老师能从前来报到的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那么他就会体会到学生的无奈。他是抱着求助老师的希望来报告的。

如果老师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体会到学生当时的心情,就可以避免不和谐的场面。

实际上,这里面也有一个师生理解的辩证关系。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那么相应的,学生也一定会产生“我要好好学习”“我要对得起老师”“我一定要出色”这些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会用行动来回报老师;对于教师来说,其实也有一个“被认同”的问题。自己的学生是不是能认可你,你在教学中是否能如鱼得水,这都取决于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程度,沟通的成效。

人是情感动物。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重视情感。也就是说,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动之以情”“以情育情”,还是“一意孤行”“惟我独尊”?

显然,前者能在师生之间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的任何地方:教室、办公室、走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说的这些话:我懒得对你讲了,你不要拖欠作业了,拖欠作业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了你的孩子。如果他不改过自新,后果将不堪设想;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总是给我捅漏子,你不会学学好吗?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老师在为学生着想。老师讨厌铁,但不喜欢钢。但事实是如此吗?事实上,老师留给学生的信息是:

我不好,我没救了!至于自己究竟该如何做,学生却是稀里糊涂不明白。教育是一门艺术。

面对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千千万万的学生,如何引导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教师要对学生少警告、多鼓励。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是这样,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建立亲密无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教师是否有与学生讲民主平等、把学生当作朋友的意识。如果不树立这样的观念,还会一味地坚持自己是师长,惟我独尊,颇指气使,自己是金口玉言,只能你听我的。这种家长式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是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翁得到了认可。首先,作为学生,他们渴望被尊重、理解、接受和认可。他们也对民主和平等充满热情。

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密切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2

《 教育的真谛》一书,是教师必读的书籍,里面的文章透着真切、富有哲理,引起我的反思。当前,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这一点已为世界所公认。加强人文教育是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其中一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遇到的几位名师。通过一些小事,他们显示了老师的优秀。并从这些教师身上总结出名师的崇高形象,他们是我们教师的学习楷模,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学习楷模。

教育是历史和人民赋予教师的艰巨而神圣的使命。在这其中有对学生进行灵魂、行为***塑造;有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指导;还有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导。作为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人,塑造综合能力强的人。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使我在处理学生、班级的各项事务中积极探索、用人性化的管理教育方法与手段,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进步、身心发展,经常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表现加强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具有深厚的凝聚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会直接产生,随着迁移功能的发挥,学生对教师的爱会转移到喜欢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效果。

教师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热潮和教育的成果。

我认为对待学生,要能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上使他们能感到公平、公正,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力求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待学困生, 要有耐心,尤其是对待行为偏差生,更要体现教师的情怀,人性的关爱从尊重做起。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如果我的学生什么都做不了,他们应该先做。所以我必须言必出,行必果。

这样,我才能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能自学好于言传身教,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能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生的潜能是靠教师去发现,去挖掘的。有很多孩子在学***别懒惰没有吃苦的精神,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激发出热爱学***望,让她体会到学***趣,那样才会有动力。

教师的人文素质和师的师的育的核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怀会点燃希望的火花,让他们散发出更多的光芒。《教育的真谛》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改变了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念,今后自己会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3

——做一位正心启智的大师

假期里,我有机会阅读了张敬义老师的《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并深深地被里面的精彩内容所吸引。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鲜活典型的操作案例、简洁明了的语言比比皆是。

“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有许许多多的境界,而所有的境界都是需要用心灵默默感受、体验的。《孔子游春》可读、可思、可品;圣人孔子可以唱歌,尊重和教导人们学会成为大师。”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情酣意畅的课文,与它对话,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精神;走进它,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圣贤哲人对话,感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刻的课程话语,闪现教育智慧。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不愧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人的天性原本是同自然想通的,他遵循自然之道,把大自然当成**们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可感可悟的大课堂。他与**们朝夕相处,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于教学相长之中,于歌舞同乐之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的笃厚情谊。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职业的敏感,就要像孔子以洞明世事的目光看待“水”一样,穿越时空的隧道,看懂《孔子游春》,以一种千古默契,走进一个现代人的教育境界。要做一个正心启智的大师,需要感悟,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体验,需要全身心投入。

一、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境界。

“学而不厌”就是向自然、向社会、向生活、向书本汲取生命的能量。比如,读《人类的“老师”》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动物能够模仿人的动作,但不能模仿人的思想,人可以模仿动物,成为天使,放飞心灵;读《最大的麦穗》能明白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同时还能想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读《孔子游春》能联想到孔子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洞明世事的敏锐眼光,正心启智的教育智慧。

“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你把教育当做谋生手段来做,你的最高境界只能是一个“边缘化”教师;如果你把教育当做工作来做,你的最高境界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如果你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来做,你的最高境界就是始终把自己看做事教育之路的探索者。

2、 我们应该有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情怀。

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乃至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影响学生领悟与体验生活和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仅用眼睛而且要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作为学生朋友和知己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也才会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和过失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解除,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孔子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教育实现和未来的一盏明灯。他虽然离去两千多年了,但他亲近大自然的思想,他洞明世事的教育睿智,他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情怀,至今仍然能冲击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4

之所以选择接触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同事的介绍,很大一部分是书名。这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两遍这本书。

第一遍没怎么看懂,就是为了看完它。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是:严育洪,无锡人,江苏省特级教师。

第二遍再看,有些初读中没发现的意义就跃然纸上了。我想有机会,我还会看第三遍。毕竟,就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需要一些合理的、不累人的工作方法。

先来介绍一下吧,全书分为两大篇“师心”篇和“师德”篇。“师心”——做一个有心的明师,“师德”——做一个有道的名师。其中的案例与思想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跟大家谈谈严老师的“师心”篇,这其中有十五个主题,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主题,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教师,一生做好一件事”这个篇章,读完后,我知道了,我们教师成长需要在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规划,要专一,要认定一个目标走到底;教师成长还应该 “不规定,不划一,不死认一条道路走到底”。总之,,就像魏书生说的认定了走的路对了就“守住守住再守住,从不折腾”,相信总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教育领域有句话说“你心有多新,你的舞台就有多新”。这句正好应验了严老师的“教师,富“人”先富“心”的篇章。确实我们教师专业离不开书。

只有博览群书,学以致用,才能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无论遇到哪个学校的老师,问他们说当老师忙不忙?我敢肯定90%的老师回答是“忙”。的确,社会对我们的教师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是学生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还是社会生活,都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所以我们说忙啊、累啊!今天看了严老师的——“教师,每天为自己挤出一小时”这个话题时,我感觉对自己的“忙”理出了头绪。以后不要随意工作,很容易浪费时间。

那怎样才可以节省时间呢?首先做事要有计划,有重点。有了这两个前提,做起事来就没有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浪费时间了。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要大胆地让他们管理班级内部事务。你只需要控制他们旁边的方向。那么每天为自己挤出一小时来做什么呢?一位名叫富兰克林·费尔德的人说:

“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所以不管我们的老师有多忙,你都有一点时间来阅读,思考,练习技能和培养你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所以我们要有水一样的渊博。

只有胸怀博大,旁征博引,看得多才能想得出,想得出才能说得清,说得清才能做得好。只有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每个人的头脑中,人们的思想才能被分享。水总是勇往直前,遇到障碍,就会在完成积聚之后漫过去。

如果实在不行,就灵活的绕过去,最终它会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老师在工作中就需要水的这种“灵性”。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要每天更新方法,以便吸引孩子的学习,那我们就有水的“灵性”来应付这万变中的不变。

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其实就是生活学***感悟,老师们,为了我们教书不再有“累”,请你去看看严老师的第二篇章——“师道”篇吧,他将带你离开“累”的教坛。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5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崔鲜花

在我校这学期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真谛》确实是一本好书,尤其对于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迷茫、困惑的我来说,它犹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行。

正如高林生老师评价的那样:“这是一位思想者留下的脚印。它朴实、生动,几乎可以触及。

他有实践的目的,有真情实感,有启发性的智慧,坚决不回避困难。读这些脚印可以增加勇气,获得灵感,变得虔诚,品尝快乐。”读完这本书,我感到理想的语文教育似乎离我越来越近,语文教育的理想在我眼前好像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各种教学理念争鸣,这使得语文课程改革成为一棵老树,也充满了生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层出不穷。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教育理论专著,由于过于“专一”,过于艰深,“往往只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的思辨的层次上,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广大教育工作者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得要领,不管用。

” 理论的“空中楼阁”往往只能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带给人的多是思索之后的迷惘与混沌。

在山花烂漫同时又是泥泞坎坷的课改长征中,广大一线教师急切地渴望得到一把能够支撑着自己稳步前进的“实践拐杖”。《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应运而生,真正地为我们铺设了一道理论与实践连接的互动的桥梁,为我们提供了“有形可依有标可参”的实践的“拐杖”。“一线写真”,有根基;“**说道”,有针对;“案例钩沉”,有依据——单单从本书的版块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著作者的良苦用心。

张敬义老师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探寻首先表现在他对“本色”语文教学的重塑上。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面对层出不穷的教学方法,面对五彩缤纷的示范课,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坚守自己的底线?

这就要求我们以足够的勇气揭开面纱,重新看到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与张庆老师提出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不谋而合。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6

践行教书育人的真谛

——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很普通的一本书,可是,读着读着在我的心里已经承认它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真的吸引了我,我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将它读完的,哪些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深深的感染了我。它使我想起了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习,需要采取行动来实践教学的本质。

作为老师,要用爱关心学生,时刻想着学生,同情他们的痛苦或不幸,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和学习、为人的进步,关心他们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珍惜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当走廊地面有垃圾时,要主动捡起来;当某人摔倒在地上时,帮助他起来;当某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等,用老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尊重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能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戴、尊重,学生就会热爱教师,信赖教师,把老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老师,要用爱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是努力并提高的,有时老师只是强调了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人,它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塑造灵魂、培养高尚品德。

更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张扬其个性,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老师,要用爱去关注学困生,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孩子才能爱他。”老师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老师关心孩子的学习,最终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为目的,让孩子明白,不论是语、数、外,还是音、体、美也好,都得认真的对待,要养成认真做事,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也许在别人眼里,老师的爱算不了什么,也算不上大爱。但是,我想说:老师的爱在平时,爱在每一天,爱是担当,爱更是责任”。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高兴,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学生们幼小的心灵,让学生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7

第二我要扣问,现在的学生还有自由时间吗?我特别说的自由,咱先不关注学生的假期时间,先说在校时间。徐教授的书中也写道:

只有学生不把全部时间花在学习上,留下大量的空闲时间,才能顺利学习,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休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别说我们的孩子是成年人。除了每天吃和睡,他们还在工作。谁得到的?那样的话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乐趣?

我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有闲暇时间去做我们喜欢的事——看看电视啦,上上网啦,购一下物啦,打打球啦,我们必须要有自由休息的时间,这是支撑我们工作的力量。而我们现在的课堂,要求的是高密度,教师生怕学生浪费到一分钟,学生又自主又探索的,忙的要死,但是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时间去思考?那课下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学校最流行的就是二十四小时无缝隙管理——是无缝隙啊!有的名校除了学生宿舍和厕所里,都有监控,什么时间干什么事,都安排的满满的,就是吃个饭现在也要尽快,二十分钟内完成,不然老师会检查会扣分,真正得做到无缝隙!所以我说,现在社会上最累的是学生,他们累着痛苦着而且累的没有价值的,累的泯灭了他们的灵性,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没有自由时间的学生,平庸就成为必然!

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由本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学生的时空。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改变的不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而是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机制,让学生觉得学校教育学是值得的。而这些不是我一介平民所能改变的,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最起码我是我自己的领袖,我可以主导我的课堂,让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满怀对生命和人生的热爱,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获得生命的正能量,才不辜负徐教授写这本书的心意。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8

在九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带着这个问题,想从名师和专家的教育论著找到答案;在《教育的真谛》一文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教育的真谛。

我理解教育的真谛是“爱”,也就是说要在教育中灌注“爱”,具体展开,应该有三个层次:浅层次的“爱”:要教师爱学生;中层次的“爱”:

使学生爱教师;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师生关系,把爱学生作为教师的基本美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做到“诲人不倦”。瑞士著名的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有“母亲般的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做是一个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们都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爱生的重要性,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师劳动不可缺少的道德要求。

但是,我们常发现:如果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注意方式,不注意艺术,是生硬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这样的“爱”,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因爱而生恨,屡见不鲜!在这方面有太多的教训,它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我们必须站起来让学生爱上老师,经常听到一些有经验的人说,我们老师应该如何照顾好我们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平时不怎么说话的老师说,与其关心学生,不如多想想如何让学生爱上你。

当学生喜欢你,他才会愿意听你的课,才会学得踏实,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产生反感,他就会厌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对该学科失去信心,严重的可能会放弃该学科,严重影响总体成绩,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学生热爱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克服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会进步

教师要以正直、博学、端庄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眼中,它似乎是美的化身和知识的使者,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以其优美、生动、独特的表现赢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这种形象不是教师的浮夸表演,也不是现场的矫揉造作,而是教师内在气质的自然外化。

内荣外华,慧于内而秀于外,它有赖于教师长年不懈地积累、磨练、凝聚、升华。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之感,使关系融洽 。

学生与其说是喜欢教师所授学科,不如说是喜欢教师本人。许多学生都是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这门学科。他们喜欢这个人,喜欢听他讲话,听着他娓娓道来…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

然而,当学生离开他心爱的老师,遇到他不爱的老师时,他该怎么办?

因此,教育中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们的生理生活需要蛋白质和脂肪,但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往往被人们的阳光、空气和水所忽视。

很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角色的意义,做一个合格的学生,进而学会做人。自尊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他们的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信心,热爱自己!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谓“长善”,就是鼓励学生发扬其优点,从而激发他内在的发展潜能。欣赏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肯定他在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进步,让他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取得成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优势和取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获得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么他也会越来越爱自己,从而越来越需要进步!

海伦·凯勤说得好:“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是绝不应该爬行的!”张海迪也鼓舞人们:“只要你抬起头来,新的生活就在前头!”

只有热爱自己,相信并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才能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在教育工作中,要让学生学会不依赖他人,因为一个人总是依赖他人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让学生清楚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如果要成功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什么呢?

只能靠重新认识自我,热爱自己,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只能靠认定自己就是一座金矿,认定自己是一个可以挖掘出无价之宝的宝藏。那么最后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自信意识、成功心理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就象天上没有馅饼一样,也不会有人给我们任何人带来好运和成功。如果生活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机会,它也会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但这种智慧和能力总是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我们满怀信心地战斗,拯救自己,它们才会齐心协力,发挥作用。即使一个学生自身条件不好,人生经历不幸,只要他有积极的心理态度,他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和有用的人,他也能有成功的好运!

生命的茁壮,属于学无止境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篇9

爱就是信任

故事二:有一个三年级的女孩没有完成作业,批评没有效果。孙老师试着用孩子的方式与她“拉钩”,约定完成作业,居然取得了成功。

这位女生在日记里写道,当她不想写作业时,想起了孙老师,“老师温暖的手紧紧地拉着我,我怎么能辜负老师呢?我要守信用,不能骗人!”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也信任学生。唯有信任,才能和孩子交心,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才能找寻每个学生的长处,才能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以便制造机会,架设平台,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自我,在信任中汲取力量,在鼓励中茁壮成长。

爱就是责任

故事三:一个女孩患有耳聋。由于担心影响全班的平均分,父母决定让女儿辍学。但孙老师执意留下她。

她说:“如果我班的平均分低一些,这只影响我个人的名利问题,而这个女孩能不能上学可是她一生的问题。”孙老师让这个女生坐在第一排,看她的口型上课,终于使她读完了小学,升入了初中。

后来,女孩成功地参加了工作,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她带着爱人来看孙老师,很感动地说:“要不是您,我妈妈说我现在只能打哑语和别人交谈,谢谢您,老师,谢谢您。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承担责任。德国诗人歌德讲: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的一种爱”。 也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世间一部很大很沉的词典,而“责任”是这部词典里最重的一页。的确,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着天真可爱的学生,走进那明亮庄严的教室,站上这神圣无比的三尺讲台,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爱,因为责任,我们关爱学生的生命;因为责任,我们爱岗敬业;因为责任,我们总是用爱心呼唤学生,带他们走向新的辉煌。

爱就是理解

故事4:一次,孙老师接过学生送来的一团看不出模样的用画报贴成的东西时,想笑,看着学生庄重的样子,她忍住了笑,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终于看出来了:“一个机器人!

”“对极了!”学生高兴地叫道。试想,如果老师随便一句:

“这是什么破玩意儿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诗人泰戈尔说:

“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师生之间的友谊。只有有了感情,才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爱就是宽容

故事五: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上厕所。如果去的时间长了没回来,孙老师会让另一个学生带着手纸去厕所,看看是不是那位同学碰到了什么困难?

有人担心,如果你这么宽容,会不会让孩子一上课就养成上厕所的习惯?孙先生摇摇头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孩子们没有

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也宽容学生。宽容不仅是一种信任和鼓励,更是一种仁爱。

试想,学生看不起老师不看不起学生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肯定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果你认定一个人是璞玉浑金,缺的只是琢磨而已,那么,尽管他身上有一些小缺点,你的宽容也会使他成为一块璞玉。

通过孙老师的这些教育故事,我们知道: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尊重,一种责任,一种理解,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震憾人们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但孙先生对学生的爱就像涓涓细流。它虽然沉默,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虽然平凡,却能在平凡中孕育出惊人的伟大。

可见,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是亲人,而是亲人,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传递我们的爱:

热情地面对全体学生

热情的面对全班同学,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教师只要付出爱,就能得到爱,体验爱。因此,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教师的爱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这就是爱的感染。

反之,如果教师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去数落学生,那么,教师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灵投下阴影,让学生内心感到痛苦和教导,反而会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些学生还会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厌恶校园生活,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不思上进,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们知道,爱优生、好生,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不是困难的事,而要爱那几个为数不多却令人头疼没商量的差生却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需要平等面对的现实。我们要认识到:

差生也是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把这些学生搁在一边,漠不关心,或一味批评、漫骂。不要在有意、无意间让学生觉得你看重这个,忽视那个。例如,下课了.

许多学生围了过来,想与老师交谈,当教师面对的是优生时,教师脸上是笑容灿烂,边说边点头,流露出的是赞赏与肯定.而当差生挤过来想与教师交谈时,教师却马上眉头一皱,用不满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更有甚者,或用手将他推开,或自己转过身子背对此生。每个老师都应该清楚,我们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

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仅仅不训斥、不指责、不苛求他们,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自己的非语言方面的行为在与学生交往中作用。老师应该让所有学生觉得老师对我很好。 老师喜欢我。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整个社会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心中的一种爱,比培养任何一种名花都需要更多的关怀和耐心。教师不仅要爱聪明的、漂亮的、健康的、稳重的、学习好的和家庭富有的学生,教师还要爱迟钝的、残疾的、调皮的、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和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

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

在移情中,善于与学生沟通

所谓“移情”,就是指自己在觉察他人情绪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绪。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

“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感智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移情”这一心理互换的方法来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

这样,你往往可以得到两倍的结果与一半的努力。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学生进办公室,要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此时谈趣正浓,因此,学生刚开口说话,或说了半句,或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极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来烦我!

教师这样粗鲁地对待学生,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情绪、学生之所想,能跟学生心心相印吗?如果老师能从前来报到的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那么他就会体会到学生的无奈。他是抱着求助老师的希望来报告的。

如果老师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体会到学生当时的心情,就可以避免不和谐的场面。

实际上,这里面也有一个师生理解的辩证关系。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那么相应的,学生也一定会产生“我要好好学习”“我要对得起老师”“我一定要出色”这些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会用行动来回报老师;对于教师来说,其实也有一个“被认同”的问题。自己的学生是不是能认可你,你在教学中是否能如鱼得水,这都取决于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程度,沟通的成效。

人是情感动物。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重视情感。也就是说,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动之以情”“以情育情”,还是“一意孤行”“惟我独尊”?

显然,前者能在师生之间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的任何地方:教室、办公室、走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说的这些话:我懒得对你讲了,你不要拖欠作业了,拖欠作业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了你的孩子。如果他不改过自新,后果将不堪设想;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总是给我捅漏子,你不会学学好吗?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老师在为学生着想。老师讨厌铁,但不喜欢钢。但事实是如此吗?事实上,老师留给学生的信息是:

我不好,我没救了!至于自己究竟该如何做,学生却是稀里糊涂不明白。教育是一门艺术。

面对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千千万万的学生,如何引导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教师要对学生少警告、多鼓励。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是这样,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建立亲密无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教师是否有与学生讲民主平等、把学生当作朋友的意识。如果不树立这样的观念,还会一味地坚持自己是师长,惟我独尊,颇指气使,自己是金口玉言,只能你听我的。这种家长式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是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翁得到了认可。首先,作为学生,他们渴望被尊重、理解、接受和认可。他们也对民主和平等充满热情。

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密切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子系蒲公英,宁静而致远。真情做教育,把爱洒人间。”把孙老师比喻成一棵蒲公英是非常恰当的。

蒲公英虽然是一种普通的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它把种子播撒到祖国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悬崖还是广阔的荒地。我们也应该发挥蒲公英的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真情做教育,把爱洒人间。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延伸阅读